主页按记者分类的新闻

具攸庭记者
juliagu@ajunews.com
-
国际金融机构集体下调韩国经济增长预期
一项调查显示,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对韩国经济展望日益悲观。目前,逾二十多家机构预测今年韩国经济增长将仅停留在0%区间,短短四周内,平均增长预期降至约0.9%。 韩国银行(央行)于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月30日,全球41家国际权威金融机构对韩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区间为0.3%至2.2%,平均值降至0.985%。较本月初的1.307%平均值大幅下调0.322个百分点。 据悉,已超过半数机构将韩国经济增长率预测值调降至0%区间,反映出国际金融界对韩国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在参与调查的41家机构中,包括美银美林证券(0.8%)、凯投宏观(0.5%)、花旗集团(0.6%)及汇丰银行(0.7%)在内的21家金融机构均给出0%区间的增长预测。此外,巴克莱、惠誉、野村证券等9家机构预测增长率为1%区间,当前预测值低于2%的机构总数已达30家,较本月初的16家显著增加。 从各大金融机构的下调幅度来看,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将预期值从1.6%大幅下调至0.8%,降幅达0.8个百分点;汇丰银行(从1.4%降至0.7%)和新加坡星展银行(从1.7%降至1%)也均下调0.7个百分点。特别是,法国兴业银行将预测值从1%大幅调降至0.3%,成为全体机构中最悲观的预测,较央行于上月28日修正后的0.8%预期还低0.5个百分点。此外,花旗集团、荷兰国际集团、摩根大通等12家机构的预测值均低于央行基准,反映出央行考虑建筑投资疲软、消费萎缩及美国贸易政策冲击后的修正预测仍显乐观。 尽管整体预期趋于悲观,仍有部分机构小幅上调了预测值。巴克莱(从0.9%上调至1%)、彭博经济研究(从0.7%上调至0.8%)、摩根士丹利(从1%上调至1.1%)均作出小幅上调调整。摩根士丹利在上月22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美关税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以及美国实施的90天关税暂缓措施,成为其调整预测的重要考量因素。分析指出,国际机构普遍下调预期的现象,凸显韩国经济正面临内外双重压力。
2025-06-02 13:40:24 -
美国关税施压致韩国汽车出口大幅下滑
受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影响,作为韩国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上月出口大幅下滑,引发各界高度担忧。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2日公布的5月进出口动向数据显示,5月韩国汽车出口额为62亿美元,同比下降4.4%。其中,对美国市场出口额仅为18.4亿美元,同比骤降32%,凸显出美国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正在持续深化。 造成对美出口急剧萎缩的主因在于特朗普政府自4月起实施的25%汽车进口关税政策,以及5月进一步扩大的汽车零部件征税范围。面对这一政策变化,韩国车企不得不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包括集中消化在美库存、相应缩减出口规模等,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整体出口下滑。 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及韩国通用三大车企对美出口占比分别高达54%、28%和85%,韩国汽车产业对美国市场具有极高的依存度。当前依靠仅存2至3个月的在美库存维持销售的策略已接近极限。为此,现代、起亚等主要车企正加速推进本地化生产战略,同时考虑调整终端售价。若最终落实提价措施以吸收关税成本,势必会影响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对韩国汽车出口造成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关税政策的冲击逐渐波及上游产业。现代汽车近期已调整生产计划,取消了蔚山第一工厂第二生产线的周末加班工期,相应减少了电动汽车产量。韩国产业研究院预测,今年下半年汽车出口将同比减少11.4%,全年预计下降8%。 此外,5月份韩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也出现8.3%的同比下降,仅为4.3亿美元。汽车业界相关人士表示:“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向整个汽车产业体系蔓延,从整车到零部件的出口均受到显著冲击。”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韩国汽车产业正密切关注韩美两国间的关税实务谈判进展。鉴于关税长期化可能对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供应链造成全面冲击,业界普遍呼吁韩国政府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争取在对美谈判中达成实质性协议。
2025-06-02 10:01:16 -
韩国建筑业劳动力严重短缺 亟需扩大外籍技术工人引进规模
韩国建筑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政研”)于1日发布的《建筑业引进一般技能人员(E-7-3签证)实施方案》报告中指出,在人口结构持续恶化的背景下,韩国建筑业正面临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困境,亟需通过扩大外籍技术工人引进规模来缓解行业危机。 报告显示,建筑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遭受出生率持续走低和劳动人口锐减的双重打击。同时,本土劳动者对建筑行业就业意愿持续低迷,施工现场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结构性矛盾已严重威胁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韩国统计厅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达50.2岁。其中“技术工种及相关技能人员”和“基础劳务人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1.1岁和53岁,显示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特别是基础劳务人员中,60岁以上高龄劳动者占比高达34.7%,50岁年龄段占32.7%。报告指出,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不仅造成生产效率下降,更将削弱韩国建筑业的竞争力及经济发展。 建政研于2022年受国土交通部委托开展的“建筑业熟练工人供需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1%的受访建筑企业表示“技术工人严重短缺”,26.5%的企业表示“略有短缺”,合计超过六成的建筑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用工荒。报告指出,熟练工人持续短缺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延误,继而推高施工成本。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大型工程项目,工期延误还可能引发后续入驻延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韩国建筑行业仅能通过E-9非专业就业签证引进外籍劳工。该签证只允许短期(三年)滞留,且仅限从事基础性劳务工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因此,报告建议,在建筑业引入特定活动(E-7)签证框架下的“一般技能人员(E-7-3)”制度,该制度允许引进具备专业技能的外籍工人并能延长滞留期限。 据悉,E-7-3签证目前适用于动物饲养、水产养殖、清真食品加工、乐器制造与调律、船舶焊接、船舶电气、船舶涂装、航空器维修及航空零部件制造等九个专业领域。与通过雇佣许可制随机分配的E-9签证不同,E-7-3签证允许雇主根据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自主选拔,更能保障劳动生产效率。此外,该签证允许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延长居留期限并申请家属随行,将有效减少建筑业非法滞留外籍劳工雇佣现象。 建筑业相关人士表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续提升、普遍追求高薪职业、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建筑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用工危机。若能建立专业外籍技术人才的合法引进渠道,或能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
2025-06-01 11:06:08 -
韩国双职工家庭普及率攀升 经济重担仍"如芒在背"
随着韩国物价持续上涨、住房成本激增及教育支出负担加重等多重经济因素影响,传统单一收入模式已难以维系现代家庭开支需求。同时,伴随性别平等意识提升和女性高等教育普及,韩国双职工家庭比例逐年攀升,社会逐步摒弃传统儒家文化框架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韩国社会长期受儒家伦理价值体系影响,男性被赋予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女性则专注于家庭与子女教育。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后期韩国加速推进工业化以来,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实现快速腾飞。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型趋势显著,特别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突破历史峰值。 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度提升。同时,持续攀升的生活成本与居高不下的住房价格,加速了双职工家庭模式的普及。 近年来,政府与企业协同推进工作与家庭平衡支持体系。在政策层面,先后出台包括弹性工作制、育儿休假延长法案、公共托育服务扩充计划等在内的多项措施。企业也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为双职工家庭创造更为友好的职场环境。事业与家庭双重价值实现已成为新时代韩国家庭的核心诉求。 韩国统计厅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双职工家庭数量呈稳定增长态势。2015年,双职工家庭占比为44.2%,2018年上升至46%。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小幅回落至45%,但去年迅速反弹至48.2%,意味着近半数家庭为双职工家庭。从数量来看,2015年双职工家庭为537万户,2018年增至568.4万户,去年大幅升至611.6万户,增长趋势显著。 从年龄分布来看,以去年为基准,30至39岁人群的双职工比例达50.1%,同比(42.8%)大幅上升。双职工比例最高的群体集中在40至49岁及50至59岁年龄段,占55.2%。相比之下,60岁以上人群的双职工比例仅为31.1%,在所有年龄层中占比最低。 在育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双职工比例达56.8%,创新高。从子女年龄来看,家中最小子女年龄为6岁以下的双职工家庭比例达51.5%;子女年龄在7至12岁的双职工家庭,占58.6%;而子女年龄在13至17岁的双职工家庭则进一步攀升至62.6%,反映出子女教育阶段的经济负担与家庭收入需求呈正相关。此外,从子女数量来看,养育1名子女的双职工家庭占比为57.2%,2名子女的家庭占比为57%,差异较小。 在新婚夫妇群体中,双职工比例达58.2%,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结婚1年的夫妻双职工比例最高,达61.8%,而随着婚龄增长,该比例逐渐下降,结婚5年的夫妻中双职工比例降至54.9%。从收入水平来看,双职工新婚夫妇的平均年收入为897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8.5万元),而单职工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仅为5369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9万元),收入差距显著。在地域分布上,济州岛双职工家庭占比最高,达63.5%,其次为全南(56.4%)、世宗(55.8%)、忠南(53.4%)、忠北(52.9%),大田(45%)等。 随着韩国女性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续提升,专业领域及服务业等多元领域就业机会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家庭转向双职工模式。然而,双职工家庭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包括家务分工不均、育儿压力及经济负担等问题。由于夫妻双方均投入职场,家庭内部的时间管理、育儿照料及家务分配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下,丈夫的家务参与度普遍较低,导致女性仍需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成为女性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此外,尽管双职工家庭收入较高,但房贷、教育支出等固定成本压力依然显著,尤其是临时工女性劳动者的收入稳定性较低,进一步加剧经济焦虑。 尽管韩国双职工家庭比例持续上升,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数据显示,立陶宛、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瑞典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双职工家庭比例均超过70%,新加坡亦超过50%。中国则以76%的双职工比例位居全球首位,尤其在大城市,由于经济压力大及女性劳动参与率高,绝大多数家庭采取双收入模式。越南(74%)、美国(65%)和日本(58%)紧随其后。相比之下,韩国的双职工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韩国双职工家庭的快速增长源于经济压力、社会观念转变和政策支持的多重推动。尽管这一模式有助于提升家庭经济能力,但也暴露出职场性别歧视、育儿支持不足和工作制度僵化等深层问题。要实现工作与家庭的真正平衡,必须系统性地推进职场平等化改革,并完善育儿保障体系。
2025-05-29 15:12:55 -
首尔公寓价格延续涨势 市场看涨情绪升温
在首尔公寓价格持续上涨逾一年的态势下,本月房价上涨预期也愈发明显。 KB房地产于29日发布的《月度住宅价格动向》报告显示,首尔公寓市场价格持续上涨逾一年,本月房价上涨预期呈进一步强化趋势。5月首尔公寓买卖价格预期指数为110.3,环比上涨6.9个点。该指数自今年3月突破基准值100(117.1)后,虽4月小幅回落至103.4,但本月再度回升。 该指数是KB房地产通过对全国约6000家房地产中介机构开展专项调查,分析从业者对所在区域房价走势的预判。指数取值范围为0至200,当数值超过100时,表明市场参与者普遍持看涨预期,反之则相反。 调查结果显示,28.1%的首尔房地产中介机构预测房价将持续上行,仅7.5%持下跌预期,其余64.4%认为将持平。尽管KB房地产预测,今年全国公寓价格将整体微降0.29%,但首尔市场价格预期却逆势上扬2.39%,延续了自去年6月以来的连续上涨周期。 随着房价持续上涨,首尔公寓成交价格中位数于本月首次突破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1.2万元)大关,达10.833亿韩元。中位数是指将全体公寓成交价格按顺序排列后处于中位的数值。数据显示,价格前20%的首尔高价公寓平均成交价达30.942亿韩元,自相关统计以来首次突破30亿韩元大关。而后20%的公寓均价则为4.9044亿韩元,二者价差持续扩大,反映出市场层级分化加剧。 此外,首都圈房价预期指数同样呈回升态势,由4月的98.8上升至103.1,进入看涨区间。具体来看,18.3%的中介机构预期价格上涨,11.8%持相反观点。分析指出,随着总统大选临近,市场观望气氛日益浓厚,叠加家庭贷款监管政策持续收紧,以及部分购房者选择大选后再行交易等因素,短期内交易量或将继续走低。然而,受供应短缺等影响首都圈房价仍将维持上涨趋势。 韩亚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河瑞珍(音)表示:“供给不足将持续刺激购房需求,加之政策调控引发的价格‘气球效应’,预计以首都圈为核心的房价上涨趋势仍将持续。”
2025-05-29 10:12:54 -
首尔跻身全球城市15强 人力资本领跑 环境指标滞后
英国权威经济研究机构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于28日发布《2025全球城市指数》(Global Cities Index)报告显示,韩国首尔在全球1000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15位,较去年(第41位)跃升26个位次,并在亚洲城市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排名第9的日本东京。报告指出,首尔在人力资本领域表现突出,但在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据悉,该指数采用多维度评估体系,从经济实力、人力资本、生活质量、环境可持续性和城市治理能力五大核心领域,基于去年权威数据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在全球榜单中,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分列前三甲,展现出一线城市在全球格局中的领先地位。 首尔在本年度评估中呈显著进步。具体来看,经济领域(包括GDP规模与就业市场指标)位列全球第18位。报告分析指出,虽然首尔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经济体系,但受制于近期经济增长乏力及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挑战,经济领域的排名提升受到一定制约。 在人力资本方面,首尔位居全球第5位。首尔聚集高等教育机构和跨国及大型企业,在该领域评价颇高。然而,在生活质量(第129位)、治理能力(第147位)、环境(第514位)等领域,得分相对较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短板。 在生活质量方面,居高不下的住房价格与供给不足成主要制约因素。环境方面,因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及气候异常现象频发而评价低迷。治理能力方面,近年来韩国政局的持续动荡对评分产生负面影响。 牛津经济研究院指出,韩国自民主化转型以来长期保持政治稳定,但前总统尹锡悦执政期间实施紧急戒严及后续弹劾风波,导致治理效能受损。未来韩国政治危机的化解程度不仅将直接影响治理排名,更可能对城市发展的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在亚洲城市中,日本东京以第9名位居高位,中国香港排名第72位,深圳与北京分别位列第134位与第152位。韩国其他主要城市中,釜山排名第281位,全州第314位,大邱第321位,光州第328位,清州第332位,大田第341位。 据悉,全球前十强城市中有八席与去年保持一致,纽约与伦敦已连续两年蝉联冠亚军。近年来,首尔在多项国际城市评选中均保持10至20名的稳定表现。在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位列第10位;在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评选的“全球百大旅游城市”排名中位列第12位,展现出首尔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力。
2025-05-28 11:18:28 -
韩国老年就业率居经合组织之首 岗位质量堪忧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就业率虽高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首位,但就业质量存在显著问题。迫于养老金保障不足的经济压力,多数退休老人不得不重返劳动市场,却普遍面临职业断层与岗位降级的双重困境。 韩国国会预算政策处于27日发布的《人口与就业趋势议题》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韩国65岁以上老年就业人口占全体的37.3%,远超OECD平均水平(13.6%),较同为老龄化社会的日本(25.3%)高出1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经济压力是推动老年人再就业的首要因素。据统计,韩国65岁以上养老金领取者的月均收入仅为8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300元),远低于2024年韩国单人家庭最低生活费标准(134万韩元)。 然而,在老年人就业率持续攀升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显示,在65岁及以上就业群体中,非正规就业者占61.2%,其中近半数(49.4%)集中于员工规模不足10人的微型企业。从职业分布看,35.4%集中于简单劳务岗位,15%从事机械操作工作,反映出高龄再就业者主要从事低技能、高强度体力劳动,普遍职业层级下移,缺乏稳定性和发展性。 此外,老年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呈断崖式下跌。据数据,60岁以上再就业者月均工资(278.9万韩元)较50多岁在职群体(350.9万韩元)下降20.5%。调查显示,53.2%的65岁以上再就业者表示当前岗位与原职业“完全无关”或“关联性较低”。据分析,老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衔接机制,多数老年人在再就业时不得不放弃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转投完全不相关的新领域,从而陷入“职业降级及薪资下滑”的双重困境。对此,报告强调,亟需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就“如何确保老年劳动者在退出主要职业生涯后仍能稳定地参与经济活动”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报告指出,韩国高龄群体虽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但目前劳动市场难以提供匹配岗位。政府应尽快构建高龄人才就业支持体系,通过职业培训、岗位对接等政策干预,缓解“经验与岗位错配”问题。同时需建立弹性退休机制,延长专业人才职业生命周期,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2025-05-27 09:36:55 -
全球汽车市场一季度实现稳健增长 贸易政策或成下半年隐忧
一项调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市场呈显著复苏态势。有分析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动向可能成为下半年市场的下行风险因素。 韩国汽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浩(音)于26日发布的《汽车市场现状及核心议题》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59个国家)汽车销总量同比增长4.6%,达2217.4万辆,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中国汽车销量达746.7万辆,同比增长11.1%,位居首位。其次依次为美国(402.6万辆,3.3%)、印度(143.5万辆,2.2%)、日本(128.3万辆,13.6%)等。 从区域市场表现来看,中国市场以746.7万辆的销售业绩领跑全球,同比增长11.1%,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美国市场以402.6万辆(3.3%)位居次席,印度(143.5万辆,2.2%)和日本(128.3万辆,13.6%)紧随其后。中国市场的增量贡献约占全球总增长量的75%,凸显其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 李浩表示:“全球汽车市场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中美两大市场的持续发力。然而,下半年美国的税政策调整动向,或将构成显著的市场下行风险。若美国维持现行贸易政策不变,研究院将考虑下调全年市场增长预期。” 韩国本土市场方面,第一季度实现38.8万辆的销售业绩,同比增长2.6%。李浩指出,此次增长受益于前期受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以及政府老旧车辆置换补贴等刺激政策的共同作用。然而有预测认为,4月起销售动能可能有所减弱。 从企业来看,现代汽车今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微降0.3%,达163万辆,位居全球第三,落后于丰田(241.3万辆)和大众(204.5万辆)。中国车企表现抢眼,比亚迪(110.2万辆)和吉利(96.8万辆)分别跻身全球第七和第十位。其中,比亚迪在中国本土市场实现100万辆销售,海外市场达10.1万辆;吉利则分别录得78.2万辆和18.6万辆的业绩。 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纯电动汽车(BEV)销量达280.9万辆,同比增长38.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销售140.3万辆,增幅27.3%;混合动力汽车(HEV)销量272.1万辆,增长18.4%。中国市场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BEV和PHEV的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60.6%和76.1%。 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现代汽车集团在HEV市场以24.7万辆的总销量位居行业第三,仅次于丰田(99.8万辆)和雷诺、日产、三菱联盟(29.3万辆)。李浩研表示,尽管此前受电动汽车市场阶段性调整影响,BEV增长有所放缓,但第一季度呈强劲回升态势,为市场注入新的复苏信心。
2025-05-26 15:59:03 -
超八成韩国企业认为美国关税政策或致出口"寒冬"
韩国经济人协会(以下简称“韩经协”)对销售额排名前1000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于26日发布的结果显示,韩国出口企业普遍对美国现行关税政策持续实施可能带来的业绩下滑表示担忧。受访企业预测,若美国维持现行关税政策不变,今年出口额或将同比下降约4.9个百分点。 从细分行业来看,电子电器预计下滑8.3%,汽车及零部件(7.9%)、石油化工及石油产品(7.2%)、通用机械(6.4%)、半导体(3.6%)、钢铁(2.8%)等主要出口行业也均呈下滑趋势。反之,船舶制造业和医疗生物健康产业在面临相同关税政策环境下,预计将分别实现10%和1.6%的出口增长。 在关税政策维持的态势下,出口企业预计今年整体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将分别下降6.6%和6.3%。81.3%的受访企业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将对韩美两国企业均产生负面影响”,14.7%的受访企业则认为“仅对韩国企业不利”。 关于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困境,因政策频繁变动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24.9%)居首位,其次为全球经济恶化(24%)、对美出口减少(18.8%)、汇率波动风险加剧(17.5%)以及受中国低价出口冲击(10.5%)等。在实际操作方面,53.4%的受访企业表示“与美国进口商的价格协商”最为困难,其次“美国通关流程信息不足”(21.3%)和“原产地判定标准信息不明确”等问题突出。 面对当前挑战,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出口市场多元化(26.9%)、全球生产结构重组(19.8%)、加强汇率风险管控(16.5%)、构建同行联合应对机制(15.1%)、强化原材料风险管理(12.3%)、暂缓或缩减投资计划(7.6%)等。关于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不确定性持续时间,42.7%的受访企业预期将维持“6个月至1年”,其次依次为“1至2年”(18%)、“6个月以内”(16%)、“3至4年”(12%)、“2至3年”(11.3%)等。就政府谈判策略重点,企业认为应优先采取消除非关税壁垒(45.3%)、适度下调利率(23.4%)、推进造船产业合作(12.5%)、扩大对美产品进口(8.9%)等措施。 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企业主要采取调整进出口产品定价(22.3%)、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20.8%)、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9.8%)、拓展进口渠道(17.3%)、加强汇率对冲操作(10.1%)等措施。韩经协经济产业本部长李相浩表示:“尽管韩美双方已就部分商品达成关税减免协议,但政策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政府应密切监察美国关税政策动向,积极消除关税壁垒,同时制定有效谈判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国内企业的损失。”
2025-05-26 11:16:37 -
【亚洲人之声】韩国大选背后的地域性隐形裂痕:全罗道与庆尚道百年政治博弈
韩国总统大选在即,地域政治格局再引关注。纵观历届选举,除全罗道与庆尚道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外,其他地区两大政党支持率往往势均力敌。这种独特的政治地理现象,折射出韩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全罗道与庆尚道的地域矛盾已根深蒂固,超越单纯的地域竞争范畴,演变为根植于历史积淀、政治博弈、经济分化及社会文化认同差异等多维度的结构性对立。 地域矛盾的源头可追溯至朝鲜王朝的“南人党争”。全罗道作为“南人”派系的大本营,在17世纪后期惨遭肃清,自此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而庆尚道因毗邻旧都庆州,长期把持着官僚体系的重要地位。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结构性差异进一步加剧。日本殖民政府出于殖民利益,在庆尚道优先兴建港口、铁路与轻工业,釜山、大邱等地逐步发展成近代工业重镇。而全罗道仍以农业为主,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东南部工业区,为后来的经济差距埋下伏笔。 韩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固化了地域差距。首任总统李承晚出身庆尚南道,执政期间政权资源倾斜倾向显著。此后,朴正熙、全斗焕 、卢泰愚等庆尚北道出身的军人总统相继执政数十年,形成了以庆尚道为核心的权力垄断体系。蔚山、浦项、釜山等庆尚道地区被重点培育为重工业基地,获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政策扶持,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与经济腾飞。反之,全罗道被边缘化,导致就业市场萎缩、公共投资匮乏,逐渐沦为韩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盲区”。 1980年爆发的“光州民主化运动”是地域情绪彻底撕裂的转折点。光州市民反对军事政权而被血腥镇压,在全罗道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也成为全罗道认同进步、民主化运动的重要标志。从此,全罗道与以庆尚道为代表的保守政权之间的政治裂痕难以弥合。 政治倾向形成结构性分裂格局。庆尚道普遍支持保守派政党,强调秩序与经济发展;而全罗道则长期支持进步派,追求社会改革与公平分配。这种“投票地图”的对立逐渐演变为选举中的“红蓝分裂”。 文化与性格差异也加深了误解。全罗道人语调温和、倾向于婉转表达,但往往被误解为“不直接”“话多”;而庆尚道人语气直接、个性果敢,却被视为“粗鲁”“强势”。这些刻板印象在媒体和综艺上被反复呈现,进一步放大彼此间的文化隔阂。 然而,随着代际更替与社会转型,韩国地域对立的传统格局呈显著消解趋势。年轻世代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度持续弱化,加之政府持续推进“地方均衡发展”政策 ,全罗道基础设施与科技产业正逐步提升,逐渐从“民主圣地”转型为AI产业枢纽。同时,庆尚道年轻一代也开始反思传统保守阵营的世袭政治结构,地域忠诚度对政治倾向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尽管老一辈中仍存留着基于地域的情感隔阂,但整体社会正呈现出超越地域主义的融合态势。 全罗道与庆尚道之间的地域矛盾,本质上是涉及政治权力分配及区域发展公平性等的深层社会议题。要真正消解“互相看不惯”的情绪,需要政策层面的资源再分配和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 ,从根本上重建区域间的社会信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与社会整合。
2025-05-26 10:10:23
-
国际金融机构集体下调韩国经济增长预期
一项调查显示,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对韩国经济展望日益悲观。目前,逾二十多家机构预测今年韩国经济增长将仅停留在0%区间,短短四周内,平均增长预期降至约0.9%。 韩国银行(央行)于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月30日,全球41家国际权威金融机构对韩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区间为0.3%至2.2%,平均值降至0.985%。较本月初的1.307%平均值大幅下调0.322个百分点。 据悉,已超过半数机构将韩国经济增长率预测值调降至0%区间,反映出国际金融界对韩国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在参与调查的41家机构中,包括美银美林证券(0.8%)、凯投宏观(0.5%)、花旗集团(0.6%)及汇丰银行(0.7%)在内的21家金融机构均给出0%区间的增长预测。此外,巴克莱、惠誉、野村证券等9家机构预测增长率为1%区间,当前预测值低于2%的机构总数已达30家,较本月初的16家显著增加。 从各大金融机构的下调幅度来看,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将预期值从1.6%大幅下调至0.8%,降幅达0.8个百分点;汇丰银行(从1.4%降至0.7%)和新加坡星展银行(从1.7%降至1%)也均下调0.7个百分点。特别是,法国兴业银行将预测值从1%大幅调降至0.3%,成为全体机构中最悲观的预测,较央行于上月28日修正后的0.8%预期还低0.5个百分点。此外,花旗集团、荷兰国际集团、摩根大通等12家机构的预测值均低于央行基准,反映出央行考虑建筑投资疲软、消费萎缩及美国贸易政策冲击后的修正预测仍显乐观。 尽管整体预期趋于悲观,仍有部分机构小幅上调了预测值。巴克莱(从0.9%上调至1%)、彭博经济研究(从0.7%上调至0.8%)、摩根士丹利(从1%上调至1.1%)均作出小幅上调调整。摩根士丹利在上月22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美关税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以及美国实施的90天关税暂缓措施,成为其调整预测的重要考量因素。分析指出,国际机构普遍下调预期的现象,凸显韩国经济正面临内外双重压力。
2025-06-02 13:40:24 -
美国关税施压致韩国汽车出口大幅下滑
受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影响,作为韩国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上月出口大幅下滑,引发各界高度担忧。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2日公布的5月进出口动向数据显示,5月韩国汽车出口额为62亿美元,同比下降4.4%。其中,对美国市场出口额仅为18.4亿美元,同比骤降32%,凸显出美国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正在持续深化。 造成对美出口急剧萎缩的主因在于特朗普政府自4月起实施的25%汽车进口关税政策,以及5月进一步扩大的汽车零部件征税范围。面对这一政策变化,韩国车企不得不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包括集中消化在美库存、相应缩减出口规模等,这些举措直接导致了整体出口下滑。 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及韩国通用三大车企对美出口占比分别高达54%、28%和85%,韩国汽车产业对美国市场具有极高的依存度。当前依靠仅存2至3个月的在美库存维持销售的策略已接近极限。为此,现代、起亚等主要车企正加速推进本地化生产战略,同时考虑调整终端售价。若最终落实提价措施以吸收关税成本,势必会影响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对韩国汽车出口造成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关税政策的冲击逐渐波及上游产业。现代汽车近期已调整生产计划,取消了蔚山第一工厂第二生产线的周末加班工期,相应减少了电动汽车产量。韩国产业研究院预测,今年下半年汽车出口将同比减少11.4%,全年预计下降8%。 此外,5月份韩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也出现8.3%的同比下降,仅为4.3亿美元。汽车业界相关人士表示:“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向整个汽车产业体系蔓延,从整车到零部件的出口均受到显著冲击。”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韩国汽车产业正密切关注韩美两国间的关税实务谈判进展。鉴于关税长期化可能对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供应链造成全面冲击,业界普遍呼吁韩国政府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争取在对美谈判中达成实质性协议。
2025-06-02 10:01:16 -
韩国建筑业劳动力严重短缺 亟需扩大外籍技术工人引进规模
韩国建筑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政研”)于1日发布的《建筑业引进一般技能人员(E-7-3签证)实施方案》报告中指出,在人口结构持续恶化的背景下,韩国建筑业正面临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困境,亟需通过扩大外籍技术工人引进规模来缓解行业危机。 报告显示,建筑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遭受出生率持续走低和劳动人口锐减的双重打击。同时,本土劳动者对建筑行业就业意愿持续低迷,施工现场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结构性矛盾已严重威胁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韩国统计厅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达50.2岁。其中“技术工种及相关技能人员”和“基础劳务人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1.1岁和53岁,显示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特别是基础劳务人员中,60岁以上高龄劳动者占比高达34.7%,50岁年龄段占32.7%。报告指出,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不仅造成生产效率下降,更将削弱韩国建筑业的竞争力及经济发展。 建政研于2022年受国土交通部委托开展的“建筑业熟练工人供需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1%的受访建筑企业表示“技术工人严重短缺”,26.5%的企业表示“略有短缺”,合计超过六成的建筑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用工荒。报告指出,熟练工人持续短缺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延误,继而推高施工成本。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大型工程项目,工期延误还可能引发后续入驻延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韩国建筑行业仅能通过E-9非专业就业签证引进外籍劳工。该签证只允许短期(三年)滞留,且仅限从事基础性劳务工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因此,报告建议,在建筑业引入特定活动(E-7)签证框架下的“一般技能人员(E-7-3)”制度,该制度允许引进具备专业技能的外籍工人并能延长滞留期限。 据悉,E-7-3签证目前适用于动物饲养、水产养殖、清真食品加工、乐器制造与调律、船舶焊接、船舶电气、船舶涂装、航空器维修及航空零部件制造等九个专业领域。与通过雇佣许可制随机分配的E-9签证不同,E-7-3签证允许雇主根据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自主选拔,更能保障劳动生产效率。此外,该签证允许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延长居留期限并申请家属随行,将有效减少建筑业非法滞留外籍劳工雇佣现象。 建筑业相关人士表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续提升、普遍追求高薪职业、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建筑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用工危机。若能建立专业外籍技术人才的合法引进渠道,或能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
2025-06-01 11:06:08 -
韩国双职工家庭普及率攀升 经济重担仍"如芒在背"
随着韩国物价持续上涨、住房成本激增及教育支出负担加重等多重经济因素影响,传统单一收入模式已难以维系现代家庭开支需求。同时,伴随性别平等意识提升和女性高等教育普及,韩国双职工家庭比例逐年攀升,社会逐步摒弃传统儒家文化框架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韩国社会长期受儒家伦理价值体系影响,男性被赋予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女性则专注于家庭与子女教育。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后期韩国加速推进工业化以来,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实现快速腾飞。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型趋势显著,特别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突破历史峰值。 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度提升。同时,持续攀升的生活成本与居高不下的住房价格,加速了双职工家庭模式的普及。 近年来,政府与企业协同推进工作与家庭平衡支持体系。在政策层面,先后出台包括弹性工作制、育儿休假延长法案、公共托育服务扩充计划等在内的多项措施。企业也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为双职工家庭创造更为友好的职场环境。事业与家庭双重价值实现已成为新时代韩国家庭的核心诉求。 韩国统计厅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双职工家庭数量呈稳定增长态势。2015年,双职工家庭占比为44.2%,2018年上升至46%。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小幅回落至45%,但去年迅速反弹至48.2%,意味着近半数家庭为双职工家庭。从数量来看,2015年双职工家庭为537万户,2018年增至568.4万户,去年大幅升至611.6万户,增长趋势显著。 从年龄分布来看,以去年为基准,30至39岁人群的双职工比例达50.1%,同比(42.8%)大幅上升。双职工比例最高的群体集中在40至49岁及50至59岁年龄段,占55.2%。相比之下,60岁以上人群的双职工比例仅为31.1%,在所有年龄层中占比最低。 在育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双职工比例达56.8%,创新高。从子女年龄来看,家中最小子女年龄为6岁以下的双职工家庭比例达51.5%;子女年龄在7至12岁的双职工家庭,占58.6%;而子女年龄在13至17岁的双职工家庭则进一步攀升至62.6%,反映出子女教育阶段的经济负担与家庭收入需求呈正相关。此外,从子女数量来看,养育1名子女的双职工家庭占比为57.2%,2名子女的家庭占比为57%,差异较小。 在新婚夫妇群体中,双职工比例达58.2%,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结婚1年的夫妻双职工比例最高,达61.8%,而随着婚龄增长,该比例逐渐下降,结婚5年的夫妻中双职工比例降至54.9%。从收入水平来看,双职工新婚夫妇的平均年收入为897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8.5万元),而单职工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仅为5369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9万元),收入差距显著。在地域分布上,济州岛双职工家庭占比最高,达63.5%,其次为全南(56.4%)、世宗(55.8%)、忠南(53.4%)、忠北(52.9%),大田(45%)等。 随着韩国女性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续提升,专业领域及服务业等多元领域就业机会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家庭转向双职工模式。然而,双职工家庭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包括家务分工不均、育儿压力及经济负担等问题。由于夫妻双方均投入职场,家庭内部的时间管理、育儿照料及家务分配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下,丈夫的家务参与度普遍较低,导致女性仍需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成为女性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此外,尽管双职工家庭收入较高,但房贷、教育支出等固定成本压力依然显著,尤其是临时工女性劳动者的收入稳定性较低,进一步加剧经济焦虑。 尽管韩国双职工家庭比例持续上升,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数据显示,立陶宛、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瑞典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双职工家庭比例均超过70%,新加坡亦超过50%。中国则以76%的双职工比例位居全球首位,尤其在大城市,由于经济压力大及女性劳动参与率高,绝大多数家庭采取双收入模式。越南(74%)、美国(65%)和日本(58%)紧随其后。相比之下,韩国的双职工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韩国双职工家庭的快速增长源于经济压力、社会观念转变和政策支持的多重推动。尽管这一模式有助于提升家庭经济能力,但也暴露出职场性别歧视、育儿支持不足和工作制度僵化等深层问题。要实现工作与家庭的真正平衡,必须系统性地推进职场平等化改革,并完善育儿保障体系。
2025-05-29 15:12:55 -
首尔公寓价格延续涨势 市场看涨情绪升温
在首尔公寓价格持续上涨逾一年的态势下,本月房价上涨预期也愈发明显。 KB房地产于29日发布的《月度住宅价格动向》报告显示,首尔公寓市场价格持续上涨逾一年,本月房价上涨预期呈进一步强化趋势。5月首尔公寓买卖价格预期指数为110.3,环比上涨6.9个点。该指数自今年3月突破基准值100(117.1)后,虽4月小幅回落至103.4,但本月再度回升。 该指数是KB房地产通过对全国约6000家房地产中介机构开展专项调查,分析从业者对所在区域房价走势的预判。指数取值范围为0至200,当数值超过100时,表明市场参与者普遍持看涨预期,反之则相反。 调查结果显示,28.1%的首尔房地产中介机构预测房价将持续上行,仅7.5%持下跌预期,其余64.4%认为将持平。尽管KB房地产预测,今年全国公寓价格将整体微降0.29%,但首尔市场价格预期却逆势上扬2.39%,延续了自去年6月以来的连续上涨周期。 随着房价持续上涨,首尔公寓成交价格中位数于本月首次突破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1.2万元)大关,达10.833亿韩元。中位数是指将全体公寓成交价格按顺序排列后处于中位的数值。数据显示,价格前20%的首尔高价公寓平均成交价达30.942亿韩元,自相关统计以来首次突破30亿韩元大关。而后20%的公寓均价则为4.9044亿韩元,二者价差持续扩大,反映出市场层级分化加剧。 此外,首都圈房价预期指数同样呈回升态势,由4月的98.8上升至103.1,进入看涨区间。具体来看,18.3%的中介机构预期价格上涨,11.8%持相反观点。分析指出,随着总统大选临近,市场观望气氛日益浓厚,叠加家庭贷款监管政策持续收紧,以及部分购房者选择大选后再行交易等因素,短期内交易量或将继续走低。然而,受供应短缺等影响首都圈房价仍将维持上涨趋势。 韩亚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河瑞珍(音)表示:“供给不足将持续刺激购房需求,加之政策调控引发的价格‘气球效应’,预计以首都圈为核心的房价上涨趋势仍将持续。”
2025-05-29 10:12:54 -
首尔跻身全球城市15强 人力资本领跑 环境指标滞后
英国权威经济研究机构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于28日发布《2025全球城市指数》(Global Cities Index)报告显示,韩国首尔在全球1000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15位,较去年(第41位)跃升26个位次,并在亚洲城市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排名第9的日本东京。报告指出,首尔在人力资本领域表现突出,但在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据悉,该指数采用多维度评估体系,从经济实力、人力资本、生活质量、环境可持续性和城市治理能力五大核心领域,基于去年权威数据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在全球榜单中,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分列前三甲,展现出一线城市在全球格局中的领先地位。 首尔在本年度评估中呈显著进步。具体来看,经济领域(包括GDP规模与就业市场指标)位列全球第18位。报告分析指出,虽然首尔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经济体系,但受制于近期经济增长乏力及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挑战,经济领域的排名提升受到一定制约。 在人力资本方面,首尔位居全球第5位。首尔聚集高等教育机构和跨国及大型企业,在该领域评价颇高。然而,在生活质量(第129位)、治理能力(第147位)、环境(第514位)等领域,得分相对较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短板。 在生活质量方面,居高不下的住房价格与供给不足成主要制约因素。环境方面,因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及气候异常现象频发而评价低迷。治理能力方面,近年来韩国政局的持续动荡对评分产生负面影响。 牛津经济研究院指出,韩国自民主化转型以来长期保持政治稳定,但前总统尹锡悦执政期间实施紧急戒严及后续弹劾风波,导致治理效能受损。未来韩国政治危机的化解程度不仅将直接影响治理排名,更可能对城市发展的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在亚洲城市中,日本东京以第9名位居高位,中国香港排名第72位,深圳与北京分别位列第134位与第152位。韩国其他主要城市中,釜山排名第281位,全州第314位,大邱第321位,光州第328位,清州第332位,大田第341位。 据悉,全球前十强城市中有八席与去年保持一致,纽约与伦敦已连续两年蝉联冠亚军。近年来,首尔在多项国际城市评选中均保持10至20名的稳定表现。在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位列第10位;在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评选的“全球百大旅游城市”排名中位列第12位,展现出首尔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力。
2025-05-28 11:18:28 -
韩国老年就业率居经合组织之首 岗位质量堪忧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就业率虽高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首位,但就业质量存在显著问题。迫于养老金保障不足的经济压力,多数退休老人不得不重返劳动市场,却普遍面临职业断层与岗位降级的双重困境。 韩国国会预算政策处于27日发布的《人口与就业趋势议题》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韩国65岁以上老年就业人口占全体的37.3%,远超OECD平均水平(13.6%),较同为老龄化社会的日本(25.3%)高出1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经济压力是推动老年人再就业的首要因素。据统计,韩国65岁以上养老金领取者的月均收入仅为8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300元),远低于2024年韩国单人家庭最低生活费标准(134万韩元)。 然而,在老年人就业率持续攀升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显示,在65岁及以上就业群体中,非正规就业者占61.2%,其中近半数(49.4%)集中于员工规模不足10人的微型企业。从职业分布看,35.4%集中于简单劳务岗位,15%从事机械操作工作,反映出高龄再就业者主要从事低技能、高强度体力劳动,普遍职业层级下移,缺乏稳定性和发展性。 此外,老年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呈断崖式下跌。据数据,60岁以上再就业者月均工资(278.9万韩元)较50多岁在职群体(350.9万韩元)下降20.5%。调查显示,53.2%的65岁以上再就业者表示当前岗位与原职业“完全无关”或“关联性较低”。据分析,老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衔接机制,多数老年人在再就业时不得不放弃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转投完全不相关的新领域,从而陷入“职业降级及薪资下滑”的双重困境。对此,报告强调,亟需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就“如何确保老年劳动者在退出主要职业生涯后仍能稳定地参与经济活动”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报告指出,韩国高龄群体虽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但目前劳动市场难以提供匹配岗位。政府应尽快构建高龄人才就业支持体系,通过职业培训、岗位对接等政策干预,缓解“经验与岗位错配”问题。同时需建立弹性退休机制,延长专业人才职业生命周期,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2025-05-27 09:36:55 -
全球汽车市场一季度实现稳健增长 贸易政策或成下半年隐忧
一项调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市场呈显著复苏态势。有分析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动向可能成为下半年市场的下行风险因素。 韩国汽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浩(音)于26日发布的《汽车市场现状及核心议题》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59个国家)汽车销总量同比增长4.6%,达2217.4万辆,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中国汽车销量达746.7万辆,同比增长11.1%,位居首位。其次依次为美国(402.6万辆,3.3%)、印度(143.5万辆,2.2%)、日本(128.3万辆,13.6%)等。 从区域市场表现来看,中国市场以746.7万辆的销售业绩领跑全球,同比增长11.1%,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美国市场以402.6万辆(3.3%)位居次席,印度(143.5万辆,2.2%)和日本(128.3万辆,13.6%)紧随其后。中国市场的增量贡献约占全球总增长量的75%,凸显其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 李浩表示:“全球汽车市场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中美两大市场的持续发力。然而,下半年美国的税政策调整动向,或将构成显著的市场下行风险。若美国维持现行贸易政策不变,研究院将考虑下调全年市场增长预期。” 韩国本土市场方面,第一季度实现38.8万辆的销售业绩,同比增长2.6%。李浩指出,此次增长受益于前期受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以及政府老旧车辆置换补贴等刺激政策的共同作用。然而有预测认为,4月起销售动能可能有所减弱。 从企业来看,现代汽车今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微降0.3%,达163万辆,位居全球第三,落后于丰田(241.3万辆)和大众(204.5万辆)。中国车企表现抢眼,比亚迪(110.2万辆)和吉利(96.8万辆)分别跻身全球第七和第十位。其中,比亚迪在中国本土市场实现100万辆销售,海外市场达10.1万辆;吉利则分别录得78.2万辆和18.6万辆的业绩。 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纯电动汽车(BEV)销量达280.9万辆,同比增长38.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销售140.3万辆,增幅27.3%;混合动力汽车(HEV)销量272.1万辆,增长18.4%。中国市场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BEV和PHEV的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60.6%和76.1%。 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现代汽车集团在HEV市场以24.7万辆的总销量位居行业第三,仅次于丰田(99.8万辆)和雷诺、日产、三菱联盟(29.3万辆)。李浩研表示,尽管此前受电动汽车市场阶段性调整影响,BEV增长有所放缓,但第一季度呈强劲回升态势,为市场注入新的复苏信心。
2025-05-26 15:59:03 -
超八成韩国企业认为美国关税政策或致出口"寒冬"
韩国经济人协会(以下简称“韩经协”)对销售额排名前1000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于26日发布的结果显示,韩国出口企业普遍对美国现行关税政策持续实施可能带来的业绩下滑表示担忧。受访企业预测,若美国维持现行关税政策不变,今年出口额或将同比下降约4.9个百分点。 从细分行业来看,电子电器预计下滑8.3%,汽车及零部件(7.9%)、石油化工及石油产品(7.2%)、通用机械(6.4%)、半导体(3.6%)、钢铁(2.8%)等主要出口行业也均呈下滑趋势。反之,船舶制造业和医疗生物健康产业在面临相同关税政策环境下,预计将分别实现10%和1.6%的出口增长。 在关税政策维持的态势下,出口企业预计今年整体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将分别下降6.6%和6.3%。81.3%的受访企业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将对韩美两国企业均产生负面影响”,14.7%的受访企业则认为“仅对韩国企业不利”。 关于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困境,因政策频繁变动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24.9%)居首位,其次为全球经济恶化(24%)、对美出口减少(18.8%)、汇率波动风险加剧(17.5%)以及受中国低价出口冲击(10.5%)等。在实际操作方面,53.4%的受访企业表示“与美国进口商的价格协商”最为困难,其次“美国通关流程信息不足”(21.3%)和“原产地判定标准信息不明确”等问题突出。 面对当前挑战,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出口市场多元化(26.9%)、全球生产结构重组(19.8%)、加强汇率风险管控(16.5%)、构建同行联合应对机制(15.1%)、强化原材料风险管理(12.3%)、暂缓或缩减投资计划(7.6%)等。关于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不确定性持续时间,42.7%的受访企业预期将维持“6个月至1年”,其次依次为“1至2年”(18%)、“6个月以内”(16%)、“3至4年”(12%)、“2至3年”(11.3%)等。就政府谈判策略重点,企业认为应优先采取消除非关税壁垒(45.3%)、适度下调利率(23.4%)、推进造船产业合作(12.5%)、扩大对美产品进口(8.9%)等措施。 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企业主要采取调整进出口产品定价(22.3%)、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20.8%)、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9.8%)、拓展进口渠道(17.3%)、加强汇率对冲操作(10.1%)等措施。韩经协经济产业本部长李相浩表示:“尽管韩美双方已就部分商品达成关税减免协议,但政策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政府应密切监察美国关税政策动向,积极消除关税壁垒,同时制定有效谈判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国内企业的损失。”
2025-05-26 11:16:37 -
【亚洲人之声】韩国大选背后的地域性隐形裂痕:全罗道与庆尚道百年政治博弈
韩国总统大选在即,地域政治格局再引关注。纵观历届选举,除全罗道与庆尚道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外,其他地区两大政党支持率往往势均力敌。这种独特的政治地理现象,折射出韩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全罗道与庆尚道的地域矛盾已根深蒂固,超越单纯的地域竞争范畴,演变为根植于历史积淀、政治博弈、经济分化及社会文化认同差异等多维度的结构性对立。 地域矛盾的源头可追溯至朝鲜王朝的“南人党争”。全罗道作为“南人”派系的大本营,在17世纪后期惨遭肃清,自此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而庆尚道因毗邻旧都庆州,长期把持着官僚体系的重要地位。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结构性差异进一步加剧。日本殖民政府出于殖民利益,在庆尚道优先兴建港口、铁路与轻工业,釜山、大邱等地逐步发展成近代工业重镇。而全罗道仍以农业为主,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东南部工业区,为后来的经济差距埋下伏笔。 韩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固化了地域差距。首任总统李承晚出身庆尚南道,执政期间政权资源倾斜倾向显著。此后,朴正熙、全斗焕 、卢泰愚等庆尚北道出身的军人总统相继执政数十年,形成了以庆尚道为核心的权力垄断体系。蔚山、浦项、釜山等庆尚道地区被重点培育为重工业基地,获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政策扶持,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与经济腾飞。反之,全罗道被边缘化,导致就业市场萎缩、公共投资匮乏,逐渐沦为韩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盲区”。 1980年爆发的“光州民主化运动”是地域情绪彻底撕裂的转折点。光州市民反对军事政权而被血腥镇压,在全罗道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也成为全罗道认同进步、民主化运动的重要标志。从此,全罗道与以庆尚道为代表的保守政权之间的政治裂痕难以弥合。 政治倾向形成结构性分裂格局。庆尚道普遍支持保守派政党,强调秩序与经济发展;而全罗道则长期支持进步派,追求社会改革与公平分配。这种“投票地图”的对立逐渐演变为选举中的“红蓝分裂”。 文化与性格差异也加深了误解。全罗道人语调温和、倾向于婉转表达,但往往被误解为“不直接”“话多”;而庆尚道人语气直接、个性果敢,却被视为“粗鲁”“强势”。这些刻板印象在媒体和综艺上被反复呈现,进一步放大彼此间的文化隔阂。 然而,随着代际更替与社会转型,韩国地域对立的传统格局呈显著消解趋势。年轻世代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度持续弱化,加之政府持续推进“地方均衡发展”政策 ,全罗道基础设施与科技产业正逐步提升,逐渐从“民主圣地”转型为AI产业枢纽。同时,庆尚道年轻一代也开始反思传统保守阵营的世袭政治结构,地域忠诚度对政治倾向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尽管老一辈中仍存留着基于地域的情感隔阂,但整体社会正呈现出超越地域主义的融合态势。 全罗道与庆尚道之间的地域矛盾,本质上是涉及政治权力分配及区域发展公平性等的深层社会议题。要真正消解“互相看不惯”的情绪,需要政策层面的资源再分配和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 ,从根本上重建区域间的社会信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与社会整合。
2025-05-26 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