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格局’新闻 27个
-
现代起亚业绩待揭晓 逆境中寻求突破
现代起亚汽车总部大楼 【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国两大汽车巨头现代汽车与起亚将于下周公布包括去年第四季度的去年全年业绩,高增长态势能否持续备受业界关注。 金融研究机构Informax于16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年现代汽车销售额预计达到173.122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755亿元),同比增加6.4%;营业利润达到14.8459万亿韩元,同比减少1.9%。按照这一预测值,现代汽车的营业利润恐难刷新最高业绩,或将较创新高的2023年小幅减少(约3000亿韩元)。但考虑到全球经济放缓、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性停滞(Chasm)等多重不利因素,这一成绩仍显优异。 据预测,起亚去年销售额将达到106.8405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则达12.7948万亿韩元,同比分别增加7.1%和10.2%,业绩表现尤为亮眼。按照这一预测值,起亚不仅能创新高,销售额也将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大关,市场地位及盈利能力将显著提升。 综合来看,现代汽车与起亚合计销售额和营业利润预计将分别达到279.9634万亿韩元和27.6407万亿韩元,合并销售业绩持续强劲,有望超越2023年所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代汽车集团作为现代汽车和起亚的母公司,其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军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然而,面对汇率波动、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保修保养费用增加等挑战,现代汽车集团的业绩前景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现代汽车为了确保用户权益,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首保,去年第三季度,更是延长了质保期,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近1万亿韩元的额外负担。 对此,现代汽车相关人事表示,面对诸多挑战,现代汽车将不断优化竞争格局,深化与各方的合作,以抢占市场先机。并通过持续创新和努力,积极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2025-01-16 22:32:59 -
人口老龄化驱动市场变革 高龄驾驶员成汽车消费主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韩国汽车市场中高龄驾驶员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正在崛起成为新的消费主力,汽车行业也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高龄驾驶员需要的功能和服务。 据Carisyou数据研究所16日发布的各年龄段车辆驾驶资料,去年70岁以上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较前一年增长11.4%(16万辆),达到156.5万辆;6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同比增长4.6%(18万辆),达到412.4万辆;5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也同比增加0.6%(3万辆),达到547.1万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同比下降3.3%,40多岁下降1%。3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则与前一年持平,为292.5万辆。也就是说,随着高龄驾驶员的增加和年轻驾驶员的减少,汽车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50岁以上驾驶员不仅消费能力较强,而且偏好中大型及以上车型,因此成为汽车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数据显示,去年大型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的车辆使用量分别增长4.3%(8.9万辆)和7.4%(52.7万辆),这与高龄驾驶员数量增加密切相关。 面对这一趋势,汽车制造企业也在调整策略,重点开发面向中老年群体的定制化技术和服务。配备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便捷功能的车型正在逐步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高龄驾驶员已经成为汽车市场趋势的主要引导群体。汽车企业需要更加关注高龄驾驶员的安全与便利,进一步加大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 【图片来源 ChatGPT】
2025-01-16 18:49:11 -
中国科技巨头"组团"进军韩国 小米比亚迪相继布局本土企业迎战
2025年伊始,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韩国市场展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布局。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技术实力,正逐步渗透韩国科技市场各个领域,这一趋势可能重塑韩国本土产业格局。 据ICT行业最新消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已正式成立韩国法人“小米韩国”,并将于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其韩国市场战略。小米计划在韩国推出全方位的智能产品线,涵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和移动电源等五大品类。 【图片来源 小米韩国】 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将重点推出两款新机型。高端机型小米14T搭载了与徕卡联合开发的高性能相机,配备Summilux光学镜头,并内置谷歌Gemini AI,支持“画圈搜索”等创新功能。中端机型红米Note 14系列则具备IP68防水防尘功能和2亿像素摄像头,支持30倍变焦。两款机型的预计售价分别为50万至60万韩元(约人民币2500至3500元)和20至30万韩元。 【图片来源 小米韩国】 韩国市场向来被视为“外资手机的坟墓”,因本地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网络和本土化支持要求较高。对此,市场反应褒贬不一。部分消费者担忧小米难以突破三星与苹果的市场垄断,也有消费者认为更多品牌的进入将为市场带来良性竞争。业内人士透露,小米正与韩国主要电信运营商展开深入洽谈,为产品本地化销售铺路。 紧随小米之后,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将于16日举办品牌发布会,正式进军韩国市场。比亚迪计划推出紧凑型电动SUV“ATTO 3”和中型轿车“SEAL”(海豹)两款主力车型。考虑关税、销售激励措施和电动车补贴政策,这些车型的最终售价预计将比韩国本土品牌同级别车型低500万至1000万韩元。 【图片来源 比亚迪韩国】 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汽车市场由现代和起亚主导,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74.1%。现代汽车全球销量达414.1791万辆,其中韩国国内销售70.501万辆;起亚汽车全球销量为308.9457万辆,国内销量54.2146万辆。相比之下,韩国中型车企KG Mobility和韩国通用的国内销量分别仅为4.7046万辆和3万辆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达427万辆,同比增长41.2%,首次超越现代汽车。比亚迪计划通过ATTO 3、SEAL和DOLPHIN(海豚)三款电动车型打入韩国市场,首年销量目标定为1万辆。 面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强势进入,韩国ICT行业专家表示,中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而韩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未来技术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专家建议韩国政府应尽快制定针对性产业政策,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韩国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市场策略,在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提升产品性价比。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科技人才、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等措施也将成为韩国应对挑战的关键。接下来的市场竞争走向,无疑将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2025-01-14 23:59:33 -
韩游业绩两极分化 Krafton和乐线稳坐头把交椅
Krafton旗下游戏宣传图 【图片来源 Krafton】 韩国游戏业界即将相继发表2024年度及第四季度业绩,各大游戏企业根据IP热度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业绩格局。业界普遍预测,Krafton去年销售额同比剧增,Krafton与乐线(Nexon)将持续稳固“双雄争霸”的市场地位,而2023年赤字的网石游戏(Netmarble)则有望凭借新作力挽狂澜,实现盈利复苏。 金融资讯公司Infomax于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Krafton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为642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2亿元),营业利润为2550亿韩元,同比分别增长20.2%和55.2%。预计净利润达1588亿韩元,或将成功扭亏为盈。Krafton凭借旗下游戏《绝地求生(PUBG)》在全球市场的卓越表现,尽管没有大型新作发布,仍然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从全年业绩来看,Krafton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7330万亿韩元,营业利润有望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达到1.2239万亿韩元,净利润则为9753亿韩元。 同时,乐线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4年全年销售额有望首次突破4万亿韩元大关。根据公司去年11月公布的企业业绩预测值,乐线第四季度销售额预计在7605亿韩元至8595亿韩元之间。结合前三季度累计销售额3.2727万亿韩元,乐线的全年销售额无疑将迈上新的台阶。 网石游戏新作表现不俗,业绩将大幅改善。据推算,网石游戏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达6484亿韩元,营业利润达396亿韩元,同比分别减少2.6%和110.4%。净利润预计达28亿韩元,有望扭亏为盈。网石游戏于去年推出的《我独自升级》《渡鸦2》《阿斯达年代记:三强争霸》等新作在游戏市场表现强劲,带动整体业绩提升。预计网石游戏的全年销售额将从2023年的2.5021万亿韩元升至2.6559万亿韩元,上升6.1%。营业利润也将从2023年的赤字(685亿韩元)转为盈余(2190亿韩元)。 反之,去年大规模调整人力结构,并抛售子公司的恩希软件(NCSoft)业绩将持续下滑。恩希软件第四季度销售额预计仅为4322亿韩元,营业亏损达500亿韩元,净损失为406亿韩元。全年业绩也呈现下滑趋势,销售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1.7798万亿韩元减少至1.5987万亿韩元,营业业绩更是由盈转亏,预计净利润将大幅减少至611亿韩元。 此外,Kakao Games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第四季度销售额为1836亿韩元,营业利润仅为31亿韩元,同比大幅下滑。净损失达到118亿韩元。尽管如此,业界预计Kakao Games的赤字幅度将同比有所收窄。
2025-01-14 20:06:09 -
韩国半导体出口对华依赖减弱 多元战略起航
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韩国半导体出口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对华出口依赖度大幅下降,而对美国、中国台湾及越南的出口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分析指出,中美半导体博弈导致全球市场结构重新洗牌,人工智能(AI)驱动下美国对半导体的需求大幅增长,全球信息技术(IT)制造企业加速脱离中国市场等因素推动韩国半导体出口格局发生重塑。产业通商资源部和韩国贸易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半导体出口额达14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从出口地区分布来看,韩国对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半导体出口比重显著下滑,从2020年的61.1%降至去年(1至11月)的51.7%,下降9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重从40.2%降至33.3%,中国香港则从20.9%降至18.4%。韩国对美出口比重从2020年的7.5%小幅下降至2024年的7.2%,保持相对稳定。对中国台湾出口比重从2020年的6.4%激增至2024年的14.5%。这一增势自去年起尤为明显,去年1至11月,韩国对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出口额达185.3亿美元,同比激增119.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SK海力士向英伟达出口的高带宽存储器(HBM)销售额的大幅增加,据悉,尽管HBM最终销往美国,但台湾作为中间制造基地,相关出口首先流向台湾市场。 随着全球IT制造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韩国半导体对越南的出口比重也进一步提升,从2020年的11.6%上升至2024年的12.9%。这一变化与三星电子的生产战略调整密切相关,三星电子于2019年关闭中国惠州工厂,将生产据点转移至越南,带动相关中间材料的出口从中国转向越南。 专家分析称,中美半导体博弈是导致全球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韩国半导体出口格局也因此受到了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制造商和企业加速脱离中国,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比重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产业研究院专门研究员金良彭(音)预测称:“中美矛盾加深导致全球产业重组,从长远来看,跨国制造企业正在逐步脱离中国,转向东南亚、印度等地。因此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2025-01-06 19:31:57 -
韩国2025年经济展望:出口放缓与消费低迷加剧经济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内消费信心的疲软,韩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出口增长势头减弱、消费心理降温,以及全球竞争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正在为2025年的经济复苏蒙上阴影。政府和韩国银行(央行)计划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力求在压力之下实现经济稳定。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出口增长放缓 挑战加剧 近年来主导韩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势头明显减弱。根据韩国关税厅去年12月23日公布的11月月度出口额(通关基准)确定值,11月出口额为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4%,累计出口额达到6224亿美元。尽管年初累计增长率为9.0%,但下半年增速持续放缓,累计增长率降至8.3%。数据显示,自2024年8月创下13.5%的增长之后,出口增速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 韩国政府去年年初设定的7000亿美元出口目标已面临巨大压力。按照当前增长趋势,完成目标的难度增大。今年出口增长预期同样不容乐观,韩国产业研究院预测今年出口增长率仅为2.2%,而韩国贸易协会的预测则为1.8%。 根据韩国经济人联合会委托市场调查机构Mono Research对12大出口主力行业的调查显示,受访企业普遍对2025年出口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今年出口减少的企业,将原因归结为“主要出口对象国经济疲软”(39.7%)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30.2%)。 同时,32.6%的企业预计出口盈利性将恶化,高于预测盈利性改善的20.6%。盈利性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关税负担增加”(46.9%)、“出口竞争加剧导致的单价下降”(20.5%)、“原材料价格上涨”(12.2%)以及“韩元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增加”(12.2%)。 ▲全球竞争加剧 中国因素持续冲击 全球贸易竞争加剧,尤其是中国过剩生产和低价出口对韩国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调查显示,七成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的技术竞争力已与韩国相当甚至形成威胁,而中国低价策略对韩国出口盈利性构成长期压力。 分析指出,韩国出口环境的不确定性还受到特朗普政府二期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韩国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多挑战。 ▲消费信心疲软 内需压力加大 在国内经济层面,政治不确定性和物价上涨持续影响消费心理。根据欧睿国际发布的《2025年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物价”已成为理解今年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关键词。消费者正在从冲动消费转向更具规划性和长期价值导向的消费行为,这一“多面消费”趋势正在深刻改变市场格局。 去年12月29日,首尔明洞街头某商家张贴的关门告示。【图片来源 韩联社】 根据韩国经济人协会的调查,53%的受访者计划在今年的消费支出上较去年减少,预计家庭消费平均下降1.6%。主要削减领域包括旅游、餐饮、住宿(17.6%),休闲文化(15.2%)以及服装鞋类(14.9%)。“持续高物价”(44.0%)是削减支出的首要原因,而“物价与汇率稳定”(42.1%)被认为是改善消费环境的最优先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近期消费萎缩尤为明显。截至去年12月6日,全国信用卡使用金额比前一周减少26.3%,创下自去年9月中秋节以来的最大降幅。尽管年终促销活动有所助力,但消费反弹效果有限。 ▲政策展望:灵活应对增长与稳定挑战 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韩国央行在去年12月25日发布《2025年货币信用政策运营方向》报告中,提出多项措施以应对可能加剧的经济下行压力。报告指出,今年经济或将面临全球主力产业竞争加剧、通商环境变化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 为缓解经济增长压力,央行计划通过下调基准利率来促进经济复苏,同时确保物价上涨率保持稳定,并兼顾金融稳定目标。此外,央行将强化对金融系统的早期预警监控,必要时采取市场稳定措施,包括延长非定期回购条件债券(RP)购买等政策工具。 在外汇市场方面,央行表示,将对市场的过度波动采取额外稳定措施,并在必要时提供充足的外汇流动性。同时,与政府合作研究放宽外汇健全性监管的可能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此外,为提高外资参与度,韩国计划优化外国人投资基础设施,并改善符合全球标准的外汇市场运作环境。 央行行长李昌镛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为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央行计划改进贷款制度,包括调整贷款担保物规则,允许金融机构持有的贷款债券作为央行贷款的合格担保物。同时,将修订相关法令,为非银行储蓄机构在特殊情况下提供流动性支持提供法律依据。 在数字货币领域,央行宣布与韩国金融委员会、金融监督院及银行合作,启动基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和存款代币的实际交易测试。这标志着韩国金融体系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和支付创新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近期,因代行总统兼国务总理韩德洙的弹劾案在国会通过后引发汇率上升及金融市场波动,韩国政府和央行密集采取措施以维护经济稳定。金融当局去年12月30日表示,现有政策工具和储备仍具充分应对能力。截至去年第三季度,韩国净对外金融资产规模达9778亿美元,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第9,达4154亿美元。此外,债券市场稳定基金余额为2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38亿元),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年经济目标与应对策略 尽管前景充满不确定性,韩国政府和央行表示,将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沟通力度,增强市场信心。通过扩大外资吸引、改善流动性支持机制、优化内外经济结构,力争在经济挑战中实现稳健发展。 今年的韩国经济面临出口放缓和内需低迷的双重压力。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灵活应对挑战、兼顾增长与稳定,将成为未来政策的核心任务。
2025-01-01 18:00:00 -
三星、LG遇挫 全球巨头难以撼动中国电视市场格局
近年来,全球电视巨头三星电子和LG电子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与其全球市场上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在全球电视需求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电视厂商凭借爱国消费、政策补贴等优势全面占据主导地位,外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却持续萎缩。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洛图科技(Runto Technology)25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1月11日中国最大的购物节“光棍节”期间,中国电视市场的品牌成品出货量达到381.5万台,同比增长6.9%。 尽管年初因消费疲软导致销售量下滑,但在中国政府推动高能效家电产品消费补贴政策的带动下,电视市场从第三季度开始反弹。补贴金额高达购买价格的15%至20%,仅面向本土品牌,这使得中国厂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6.5%。 其中,海信以23.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TCL和创维(Skyworth)等三大品牌合计占据58.5%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领军力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索尼、三星、夏普和飞利浦等四大海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合计不足5%。 三星电子虽连续19年蝉联全球电视销售冠军,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为1%左右。尽管三星电子早在2021年成立了由代表理事兼副会长韩宗熙主导的中国业务革新小组,但目前市场表现仍未能扭转。LG电子的境况也不容乐观,其按销售额位列全球第二,但在出货量方面已被中国厂商赶超。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韩国厂商不仅面临中国品牌强劲的市场攻势,还因液晶显示屏(LCD)面板价格上涨而承受成本压力。尤其是在中国厂商获得补贴红利的情况下,韩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进一步挤压。 展望未来,中国电视市场可能面临更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中国本土品牌凭借政策优势和价格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潜在关税影响,也可能为外资品牌带来更多挑战。 研究机构奥姆迪亚(Omdia)预测,明年1月起,电视面板价格将全面上涨,尤其是大尺寸面板的涨幅可能更高。这将进一步加大全球电视厂商的成本压力。 10月31日,顾客在中国杭州富阳晋安家电的收银台办理政府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的申领手续。 【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12-25 19:43:08 -
宪法法院法官任命分歧扩大 朝野暗中博弈升级
韩国朝野两党17日就宪法法院法官任命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双方分歧主要围绕代行总统职权的韩德洙总理是否具备法官任命权。分析认为,争议背后隐藏着对宪法法院格局和总统尹锡悦弹劾审判进程的政治博弈。 国民力量党主张,宪法法院是独立的宪法机构,法官任命权超出代行总统职权范围,除非正式引用总统弹劾案,否则任命程序不具合法性。国民力量党代行党首兼党鞭权成东在党内会议上强调:“代行总统仅在‘总统缺位’情况下具备任命权,而在‘停职’状态下无权任命法官。” 执政党还援引前总统朴槿惠弹劾案期间的先例,称时任代行总统黄教安完成了法官任命,指责在野党未能及时推动任命程序,导致当前法官空缺局面。 对此,共同民主党(以下简称“民主党”)予以坚决反驳,称法官人选由国会推荐,代行总统仅履行任命书签署程序,无权否决国会推荐人选。民主党党鞭朴赞大批评道:“国会的推荐程序具有法律依据,所谓‘停职无法任命’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目前,国会已完成三名宪法法院法官继任者的推荐,分别为:国民力量党推荐的律师赵汉畅,民主党推荐的首尔西部地方法院院长郑桂先与部长法官马恩赫。这一结果打破了以往“执政党一名、在野党一名、双方协商一名”的惯例,形成“执政党一名、在野党两名”的新格局。 国民力量党法律咨询委员长朱晋佑批评称:“在总统弹劾审判临近的关键时刻,在野党单方面主导两名法官推荐,极不公正。”民主党发言人姜由桢则回应道:“这一方案早已与前国民力量党党鞭秋庆镐达成共识。” 分析人士指出,双方围绕法官任命的对峙,实质是对总统尹锡悦弹劾审判及潜在提前大选时机的政治考量。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希望在其个人案件判决前推动提前大选,而执政党则试图避免政治风暴进一步升级,通过拖延法官任命与弹劾审判时间,稳固现有政治格局。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宪法法院维持六名法官体制,而弹劾案需要至少六名法官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否则审判结果可能被推迟。朱晋佑指出:“总统弹劾审判必须在180天内完成,但审判时机和政治平衡都必须得到妥善维护,应首先审理李在明相关案件。” 17日,国会议长禹元植主持朝野党鞭会议,试图协调法官任命分歧,但会谈未能达成共识,期间双方争执激烈。若僵局持续,民主党可能推动单独通过宪法法院法官任命同意案,并延后代行总统的正式任命程序,甚至再次提出针对执政党的“弹劾牌”。不过,民主党内部也存在谨慎声音,主张避免过度加剧政治混乱,给民众带来进一步的不安。 17日,在位于汝矣岛的韩国国会大楼内,国会议长禹元植(中)会见国民力量党代党首兼党鞭权性东(左)与共同民主党党鞭朴赞大(右)。图为参与人员在会见开始前合影。【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2-18 05:09:37 -
韩国两大航司合并 跻身全球十大航空公司之列
随着大韩航空完成对韩亚航空的收购程序,韩国首家超大型全服务航空公司(FSC)即将诞生。 据业界12日消息,大韩航空于前日参加韩亚航空的定向增发,认购约1.3157亿股,并于当天将韩亚航空纳入子公司行列,新股上市时间为明年1月3日。 大韩航空收购总金额为1.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6.9亿元)。公司于2020年12月缴纳合同保证金3000亿韩元,2021年3月缴纳中间款4000亿韩元,尾款缴纳约8000亿韩元。由此,大韩航空持有韩亚航空63.9%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大韩航空于2021年向14个国家及地区的竞争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合并申请,并已获得除美国监管部门外的13国批准。由于美国司法部以提起反垄断诉讼的方式反对企业合并,但其并未提出异议,故可视为批准两家公司合并。 随着新股收购和企业合并审查全面完成,自2020年11月起历时逾四年的两家航司合并程序正式落下帷幕。韩亚航空计划于明年1月16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董事会遴选工作,而大韩航空则有望在年内提前确定韩亚航空的新任首席执行官。 韩亚航空将作为子公司进行两年的试运营。在试运营期间,期间将深入融合组织文化、人力资源、企业形象、积分体系等不同方面的整合。截至2026年为止,将有序完成两家航司成“合二为一”的整合工作。预计完成整合的2026年12月,大韩航空将成为韩国首家超大型全服务航空公司(FSC),以超过200架飞机的机队规模跻身全球十大航空公司之列,同时也将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航空公司,进一步夯实韩国航空业在东亚和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合并后的服务便捷性与价格透明度成为关注热点。关于积分体系的整合,双方目前尚未公布具体方案。根据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的纠正措施,大韩航空将在未来6个月内提交积分整合方案,待批准后实施。同时,公平交易委员会计划于明年3月前成立“执行监督委员会”,确保大韩航空遵循所有纠正措施。此外,国土部已规划仁川国际机场航站楼的重新布局,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启动实施。 业界期待,双方整合后,将充分发挥网络规模效应,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航线运营效率,重塑韩国航空业的格局,为行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12-12 23:41:29 -
研究:韩国尖端产业自2022年起被中国反超
韩国经济人协会日前对韩中两国尖端产业进出口相关核心数据进行分析,于28日发布结果称,韩国尖端产业出口竞争力从2022年起已被中国反超,甚至在研发费用方面也不敌中国,引发韩国可能在今后的竞争中持续落伍的担忧。 经济人协会对被视为出口竞争力指标的尖端产业贸易特色指数进行比较,今年前8个月韩国为25.6,中国为27.8。与10年前的2014年相比,中国尖端产业贸易特色指数上升16个点,韩国却下跌4.3个点。 韩国的尖端产业贸易特色指数2014年为29.9,远超中国(11.8),但从2022年起连续3年被中国反超。 经济人协会称,在电子机械和移动出行领域,韩国较2014年分别下降19.4和5.3,中国则大幅提高26.7和64,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中国的移动出行和化学产业先后从2018年和2022年起转为净出口,正式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与韩国形成竞争格局。 对两国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韩国尖端产业的领军企业去年在研发上支出510.4亿美元,占销售收入比重为3.5%。中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支出达2050.8亿美元,约为韩国的4倍,占销售收入比重为4.1%。 从较2013年的研发费用增幅来看,韩国为5.7,中国则高达18.2%。经济人协会称,韩国尖端产业若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应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并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从多方面进行支援。 根据现行《税收特例限制法》,国家战略技术相关研发及商业化设施投资可享受减税优惠,但这一政策将于今年底结束。由于尖端产业从前期投资到收益变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减税优惠政策的中断或将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现行法律中对国家战略技术进行领域分类,并对各领域中判断为重要的技术进行罗列。但在技术瞬息万变催生新产业轮番登场的背景下,仅靠目前制定的七大领域很难及时应对。经济人协会称有必要对人工智能(AI)、国防、原子能等纳入国家战略技术进行积极研究。 此外,现行法律在指定国家战略技术时,通常列出满足被指定的详细条件。但根据目前的“正面标准”,无论技术的创新程度有多高,如果无法满标准足就不能享受减税优惠。对此经济人协会称,应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高法律的灵活性,更好服务于技术创新。 现行减税制度中,如果企业亏损无力缴税则无法获得优惠政策,但在今后10年内若扭亏为盈可以结转方式享受政策优惠。但由于尖端产业竞争激烈,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稳定利润,因此在现行制度下支援政策实效性可能受限。经济人协会建议引进直接返还制度或延长结转扣税期限。 经济人协会经济产业本部长李相昊称,韩国企业由于体量相对较小,在尖端产业领域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政府应在放宽减税门槛的同时,研究出台包括构筑基建、支援投资等一揽子政策的方案,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2024-11-28 19:56:45
-
现代起亚业绩待揭晓 逆境中寻求突破
现代起亚汽车总部大楼 【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国两大汽车巨头现代汽车与起亚将于下周公布包括去年第四季度的去年全年业绩,高增长态势能否持续备受业界关注。 金融研究机构Informax于16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年现代汽车销售额预计达到173.122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755亿元),同比增加6.4%;营业利润达到14.8459万亿韩元,同比减少1.9%。按照这一预测值,现代汽车的营业利润恐难刷新最高业绩,或将较创新高的2023年小幅减少(约3000亿韩元)。但考虑到全球经济放缓、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性停滞(Chasm)等多重不利因素,这一成绩仍显优异。 据预测,起亚去年销售额将达到106.8405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则达12.7948万亿韩元,同比分别增加7.1%和10.2%,业绩表现尤为亮眼。按照这一预测值,起亚不仅能创新高,销售额也将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大关,市场地位及盈利能力将显著提升。 综合来看,现代汽车与起亚合计销售额和营业利润预计将分别达到279.9634万亿韩元和27.6407万亿韩元,合并销售业绩持续强劲,有望超越2023年所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代汽车集团作为现代汽车和起亚的母公司,其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军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然而,面对汇率波动、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保修保养费用增加等挑战,现代汽车集团的业绩前景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现代汽车为了确保用户权益,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首保,去年第三季度,更是延长了质保期,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近1万亿韩元的额外负担。 对此,现代汽车相关人事表示,面对诸多挑战,现代汽车将不断优化竞争格局,深化与各方的合作,以抢占市场先机。并通过持续创新和努力,积极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以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2025-01-16 22:32:59 -
人口老龄化驱动市场变革 高龄驾驶员成汽车消费主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韩国汽车市场中高龄驾驶员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正在崛起成为新的消费主力,汽车行业也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高龄驾驶员需要的功能和服务。 据Carisyou数据研究所16日发布的各年龄段车辆驾驶资料,去年70岁以上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较前一年增长11.4%(16万辆),达到156.5万辆;6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同比增长4.6%(18万辆),达到412.4万辆;5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也同比增加0.6%(3万辆),达到547.1万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同比下降3.3%,40多岁下降1%。30多岁驾驶员的车辆使用量则与前一年持平,为292.5万辆。也就是说,随着高龄驾驶员的增加和年轻驾驶员的减少,汽车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50岁以上驾驶员不仅消费能力较强,而且偏好中大型及以上车型,因此成为汽车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数据显示,去年大型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的车辆使用量分别增长4.3%(8.9万辆)和7.4%(52.7万辆),这与高龄驾驶员数量增加密切相关。 面对这一趋势,汽车制造企业也在调整策略,重点开发面向中老年群体的定制化技术和服务。配备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便捷功能的车型正在逐步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高龄驾驶员已经成为汽车市场趋势的主要引导群体。汽车企业需要更加关注高龄驾驶员的安全与便利,进一步加大相关技术的开发力度。 【图片来源 ChatGPT】
2025-01-16 18:49:11 -
中国科技巨头"组团"进军韩国 小米比亚迪相继布局本土企业迎战
2025年伊始,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韩国市场展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布局。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技术实力,正逐步渗透韩国科技市场各个领域,这一趋势可能重塑韩国本土产业格局。 据ICT行业最新消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已正式成立韩国法人“小米韩国”,并将于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其韩国市场战略。小米计划在韩国推出全方位的智能产品线,涵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和移动电源等五大品类。 【图片来源 小米韩国】 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将重点推出两款新机型。高端机型小米14T搭载了与徕卡联合开发的高性能相机,配备Summilux光学镜头,并内置谷歌Gemini AI,支持“画圈搜索”等创新功能。中端机型红米Note 14系列则具备IP68防水防尘功能和2亿像素摄像头,支持30倍变焦。两款机型的预计售价分别为50万至60万韩元(约人民币2500至3500元)和20至30万韩元。 【图片来源 小米韩国】 韩国市场向来被视为“外资手机的坟墓”,因本地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网络和本土化支持要求较高。对此,市场反应褒贬不一。部分消费者担忧小米难以突破三星与苹果的市场垄断,也有消费者认为更多品牌的进入将为市场带来良性竞争。业内人士透露,小米正与韩国主要电信运营商展开深入洽谈,为产品本地化销售铺路。 紧随小米之后,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将于16日举办品牌发布会,正式进军韩国市场。比亚迪计划推出紧凑型电动SUV“ATTO 3”和中型轿车“SEAL”(海豹)两款主力车型。考虑关税、销售激励措施和电动车补贴政策,这些车型的最终售价预计将比韩国本土品牌同级别车型低500万至1000万韩元。 【图片来源 比亚迪韩国】 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汽车市场由现代和起亚主导,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74.1%。现代汽车全球销量达414.1791万辆,其中韩国国内销售70.501万辆;起亚汽车全球销量为308.9457万辆,国内销量54.2146万辆。相比之下,韩国中型车企KG Mobility和韩国通用的国内销量分别仅为4.7046万辆和3万辆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达427万辆,同比增长41.2%,首次超越现代汽车。比亚迪计划通过ATTO 3、SEAL和DOLPHIN(海豚)三款电动车型打入韩国市场,首年销量目标定为1万辆。 面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强势进入,韩国ICT行业专家表示,中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而韩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未来技术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专家建议韩国政府应尽快制定针对性产业政策,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韩国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市场策略,在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提升产品性价比。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科技人才、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等措施也将成为韩国应对挑战的关键。接下来的市场竞争走向,无疑将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2025-01-14 23:59:33 -
韩游业绩两极分化 Krafton和乐线稳坐头把交椅
Krafton旗下游戏宣传图 【图片来源 Krafton】 韩国游戏业界即将相继发表2024年度及第四季度业绩,各大游戏企业根据IP热度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业绩格局。业界普遍预测,Krafton去年销售额同比剧增,Krafton与乐线(Nexon)将持续稳固“双雄争霸”的市场地位,而2023年赤字的网石游戏(Netmarble)则有望凭借新作力挽狂澜,实现盈利复苏。 金融资讯公司Infomax于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Krafton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为642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2亿元),营业利润为2550亿韩元,同比分别增长20.2%和55.2%。预计净利润达1588亿韩元,或将成功扭亏为盈。Krafton凭借旗下游戏《绝地求生(PUBG)》在全球市场的卓越表现,尽管没有大型新作发布,仍然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从全年业绩来看,Krafton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7330万亿韩元,营业利润有望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达到1.2239万亿韩元,净利润则为9753亿韩元。 同时,乐线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4年全年销售额有望首次突破4万亿韩元大关。根据公司去年11月公布的企业业绩预测值,乐线第四季度销售额预计在7605亿韩元至8595亿韩元之间。结合前三季度累计销售额3.2727万亿韩元,乐线的全年销售额无疑将迈上新的台阶。 网石游戏新作表现不俗,业绩将大幅改善。据推算,网石游戏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达6484亿韩元,营业利润达396亿韩元,同比分别减少2.6%和110.4%。净利润预计达28亿韩元,有望扭亏为盈。网石游戏于去年推出的《我独自升级》《渡鸦2》《阿斯达年代记:三强争霸》等新作在游戏市场表现强劲,带动整体业绩提升。预计网石游戏的全年销售额将从2023年的2.5021万亿韩元升至2.6559万亿韩元,上升6.1%。营业利润也将从2023年的赤字(685亿韩元)转为盈余(2190亿韩元)。 反之,去年大规模调整人力结构,并抛售子公司的恩希软件(NCSoft)业绩将持续下滑。恩希软件第四季度销售额预计仅为4322亿韩元,营业亏损达500亿韩元,净损失为406亿韩元。全年业绩也呈现下滑趋势,销售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1.7798万亿韩元减少至1.5987万亿韩元,营业业绩更是由盈转亏,预计净利润将大幅减少至611亿韩元。 此外,Kakao Games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第四季度销售额为1836亿韩元,营业利润仅为31亿韩元,同比大幅下滑。净损失达到118亿韩元。尽管如此,业界预计Kakao Games的赤字幅度将同比有所收窄。
2025-01-14 20:06:09 -
韩国半导体出口对华依赖减弱 多元战略起航
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韩国半导体出口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对华出口依赖度大幅下降,而对美国、中国台湾及越南的出口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分析指出,中美半导体博弈导致全球市场结构重新洗牌,人工智能(AI)驱动下美国对半导体的需求大幅增长,全球信息技术(IT)制造企业加速脱离中国市场等因素推动韩国半导体出口格局发生重塑。产业通商资源部和韩国贸易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半导体出口额达14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从出口地区分布来看,韩国对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半导体出口比重显著下滑,从2020年的61.1%降至去年(1至11月)的51.7%,下降9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重从40.2%降至33.3%,中国香港则从20.9%降至18.4%。韩国对美出口比重从2020年的7.5%小幅下降至2024年的7.2%,保持相对稳定。对中国台湾出口比重从2020年的6.4%激增至2024年的14.5%。这一增势自去年起尤为明显,去年1至11月,韩国对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出口额达185.3亿美元,同比激增119.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SK海力士向英伟达出口的高带宽存储器(HBM)销售额的大幅增加,据悉,尽管HBM最终销往美国,但台湾作为中间制造基地,相关出口首先流向台湾市场。 随着全球IT制造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韩国半导体对越南的出口比重也进一步提升,从2020年的11.6%上升至2024年的12.9%。这一变化与三星电子的生产战略调整密切相关,三星电子于2019年关闭中国惠州工厂,将生产据点转移至越南,带动相关中间材料的出口从中国转向越南。 专家分析称,中美半导体博弈是导致全球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韩国半导体出口格局也因此受到了深远影响。随着全球制造商和企业加速脱离中国,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比重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产业研究院专门研究员金良彭(音)预测称:“中美矛盾加深导致全球产业重组,从长远来看,跨国制造企业正在逐步脱离中国,转向东南亚、印度等地。因此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2025-01-06 19:31:57 -
韩国2025年经济展望:出口放缓与消费低迷加剧经济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内消费信心的疲软,韩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出口增长势头减弱、消费心理降温,以及全球竞争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正在为2025年的经济复苏蒙上阴影。政府和韩国银行(央行)计划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力求在压力之下实现经济稳定。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出口增长放缓 挑战加剧 近年来主导韩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势头明显减弱。根据韩国关税厅去年12月23日公布的11月月度出口额(通关基准)确定值,11月出口额为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4%,累计出口额达到6224亿美元。尽管年初累计增长率为9.0%,但下半年增速持续放缓,累计增长率降至8.3%。数据显示,自2024年8月创下13.5%的增长之后,出口增速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 韩国政府去年年初设定的7000亿美元出口目标已面临巨大压力。按照当前增长趋势,完成目标的难度增大。今年出口增长预期同样不容乐观,韩国产业研究院预测今年出口增长率仅为2.2%,而韩国贸易协会的预测则为1.8%。 根据韩国经济人联合会委托市场调查机构Mono Research对12大出口主力行业的调查显示,受访企业普遍对2025年出口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今年出口减少的企业,将原因归结为“主要出口对象国经济疲软”(39.7%)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30.2%)。 同时,32.6%的企业预计出口盈利性将恶化,高于预测盈利性改善的20.6%。盈利性恶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关税负担增加”(46.9%)、“出口竞争加剧导致的单价下降”(20.5%)、“原材料价格上涨”(12.2%)以及“韩元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增加”(12.2%)。 ▲全球竞争加剧 中国因素持续冲击 全球贸易竞争加剧,尤其是中国过剩生产和低价出口对韩国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调查显示,七成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的技术竞争力已与韩国相当甚至形成威胁,而中国低价策略对韩国出口盈利性构成长期压力。 分析指出,韩国出口环境的不确定性还受到特朗普政府二期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韩国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多挑战。 ▲消费信心疲软 内需压力加大 在国内经济层面,政治不确定性和物价上涨持续影响消费心理。根据欧睿国际发布的《2025年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物价”已成为理解今年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关键词。消费者正在从冲动消费转向更具规划性和长期价值导向的消费行为,这一“多面消费”趋势正在深刻改变市场格局。 去年12月29日,首尔明洞街头某商家张贴的关门告示。【图片来源 韩联社】 根据韩国经济人协会的调查,53%的受访者计划在今年的消费支出上较去年减少,预计家庭消费平均下降1.6%。主要削减领域包括旅游、餐饮、住宿(17.6%),休闲文化(15.2%)以及服装鞋类(14.9%)。“持续高物价”(44.0%)是削减支出的首要原因,而“物价与汇率稳定”(42.1%)被认为是改善消费环境的最优先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近期消费萎缩尤为明显。截至去年12月6日,全国信用卡使用金额比前一周减少26.3%,创下自去年9月中秋节以来的最大降幅。尽管年终促销活动有所助力,但消费反弹效果有限。 ▲政策展望:灵活应对增长与稳定挑战 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韩国央行在去年12月25日发布《2025年货币信用政策运营方向》报告中,提出多项措施以应对可能加剧的经济下行压力。报告指出,今年经济或将面临全球主力产业竞争加剧、通商环境变化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 为缓解经济增长压力,央行计划通过下调基准利率来促进经济复苏,同时确保物价上涨率保持稳定,并兼顾金融稳定目标。此外,央行将强化对金融系统的早期预警监控,必要时采取市场稳定措施,包括延长非定期回购条件债券(RP)购买等政策工具。 在外汇市场方面,央行表示,将对市场的过度波动采取额外稳定措施,并在必要时提供充足的外汇流动性。同时,与政府合作研究放宽外汇健全性监管的可能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此外,为提高外资参与度,韩国计划优化外国人投资基础设施,并改善符合全球标准的外汇市场运作环境。 央行行长李昌镛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为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央行计划改进贷款制度,包括调整贷款担保物规则,允许金融机构持有的贷款债券作为央行贷款的合格担保物。同时,将修订相关法令,为非银行储蓄机构在特殊情况下提供流动性支持提供法律依据。 在数字货币领域,央行宣布与韩国金融委员会、金融监督院及银行合作,启动基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和存款代币的实际交易测试。这标志着韩国金融体系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和支付创新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近期,因代行总统兼国务总理韩德洙的弹劾案在国会通过后引发汇率上升及金融市场波动,韩国政府和央行密集采取措施以维护经济稳定。金融当局去年12月30日表示,现有政策工具和储备仍具充分应对能力。截至去年第三季度,韩国净对外金融资产规模达9778亿美元,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第9,达4154亿美元。此外,债券市场稳定基金余额为2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38亿元),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5年经济目标与应对策略 尽管前景充满不确定性,韩国政府和央行表示,将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沟通力度,增强市场信心。通过扩大外资吸引、改善流动性支持机制、优化内外经济结构,力争在经济挑战中实现稳健发展。 今年的韩国经济面临出口放缓和内需低迷的双重压力。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灵活应对挑战、兼顾增长与稳定,将成为未来政策的核心任务。
2025-01-01 18:00:00 -
三星、LG遇挫 全球巨头难以撼动中国电视市场格局
近年来,全球电视巨头三星电子和LG电子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与其全球市场上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在全球电视需求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电视厂商凭借爱国消费、政策补贴等优势全面占据主导地位,外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却持续萎缩。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洛图科技(Runto Technology)25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1月11日中国最大的购物节“光棍节”期间,中国电视市场的品牌成品出货量达到381.5万台,同比增长6.9%。 尽管年初因消费疲软导致销售量下滑,但在中国政府推动高能效家电产品消费补贴政策的带动下,电视市场从第三季度开始反弹。补贴金额高达购买价格的15%至20%,仅面向本土品牌,这使得中国厂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6.5%。 其中,海信以23.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TCL和创维(Skyworth)等三大品牌合计占据58.5%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领军力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严峻挑战。索尼、三星、夏普和飞利浦等四大海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合计不足5%。 三星电子虽连续19年蝉联全球电视销售冠军,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为1%左右。尽管三星电子早在2021年成立了由代表理事兼副会长韩宗熙主导的中国业务革新小组,但目前市场表现仍未能扭转。LG电子的境况也不容乐观,其按销售额位列全球第二,但在出货量方面已被中国厂商赶超。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韩国厂商不仅面临中国品牌强劲的市场攻势,还因液晶显示屏(LCD)面板价格上涨而承受成本压力。尤其是在中国厂商获得补贴红利的情况下,韩国企业的竞争力受到进一步挤压。 展望未来,中国电视市场可能面临更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中国本土品牌凭借政策优势和价格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潜在关税影响,也可能为外资品牌带来更多挑战。 研究机构奥姆迪亚(Omdia)预测,明年1月起,电视面板价格将全面上涨,尤其是大尺寸面板的涨幅可能更高。这将进一步加大全球电视厂商的成本压力。 10月31日,顾客在中国杭州富阳晋安家电的收银台办理政府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的申领手续。 【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12-25 19:43:08 -
宪法法院法官任命分歧扩大 朝野暗中博弈升级
韩国朝野两党17日就宪法法院法官任命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双方分歧主要围绕代行总统职权的韩德洙总理是否具备法官任命权。分析认为,争议背后隐藏着对宪法法院格局和总统尹锡悦弹劾审判进程的政治博弈。 国民力量党主张,宪法法院是独立的宪法机构,法官任命权超出代行总统职权范围,除非正式引用总统弹劾案,否则任命程序不具合法性。国民力量党代行党首兼党鞭权成东在党内会议上强调:“代行总统仅在‘总统缺位’情况下具备任命权,而在‘停职’状态下无权任命法官。” 执政党还援引前总统朴槿惠弹劾案期间的先例,称时任代行总统黄教安完成了法官任命,指责在野党未能及时推动任命程序,导致当前法官空缺局面。 对此,共同民主党(以下简称“民主党”)予以坚决反驳,称法官人选由国会推荐,代行总统仅履行任命书签署程序,无权否决国会推荐人选。民主党党鞭朴赞大批评道:“国会的推荐程序具有法律依据,所谓‘停职无法任命’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目前,国会已完成三名宪法法院法官继任者的推荐,分别为:国民力量党推荐的律师赵汉畅,民主党推荐的首尔西部地方法院院长郑桂先与部长法官马恩赫。这一结果打破了以往“执政党一名、在野党一名、双方协商一名”的惯例,形成“执政党一名、在野党两名”的新格局。 国民力量党法律咨询委员长朱晋佑批评称:“在总统弹劾审判临近的关键时刻,在野党单方面主导两名法官推荐,极不公正。”民主党发言人姜由桢则回应道:“这一方案早已与前国民力量党党鞭秋庆镐达成共识。” 分析人士指出,双方围绕法官任命的对峙,实质是对总统尹锡悦弹劾审判及潜在提前大选时机的政治考量。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希望在其个人案件判决前推动提前大选,而执政党则试图避免政治风暴进一步升级,通过拖延法官任命与弹劾审判时间,稳固现有政治格局。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宪法法院维持六名法官体制,而弹劾案需要至少六名法官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否则审判结果可能被推迟。朱晋佑指出:“总统弹劾审判必须在180天内完成,但审判时机和政治平衡都必须得到妥善维护,应首先审理李在明相关案件。” 17日,国会议长禹元植主持朝野党鞭会议,试图协调法官任命分歧,但会谈未能达成共识,期间双方争执激烈。若僵局持续,民主党可能推动单独通过宪法法院法官任命同意案,并延后代行总统的正式任命程序,甚至再次提出针对执政党的“弹劾牌”。不过,民主党内部也存在谨慎声音,主张避免过度加剧政治混乱,给民众带来进一步的不安。 17日,在位于汝矣岛的韩国国会大楼内,国会议长禹元植(中)会见国民力量党代党首兼党鞭权性东(左)与共同民主党党鞭朴赞大(右)。图为参与人员在会见开始前合影。【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2-18 05:09:37 -
韩国两大航司合并 跻身全球十大航空公司之列
随着大韩航空完成对韩亚航空的收购程序,韩国首家超大型全服务航空公司(FSC)即将诞生。 据业界12日消息,大韩航空于前日参加韩亚航空的定向增发,认购约1.3157亿股,并于当天将韩亚航空纳入子公司行列,新股上市时间为明年1月3日。 大韩航空收购总金额为1.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6.9亿元)。公司于2020年12月缴纳合同保证金3000亿韩元,2021年3月缴纳中间款4000亿韩元,尾款缴纳约8000亿韩元。由此,大韩航空持有韩亚航空63.9%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大韩航空于2021年向14个国家及地区的竞争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合并申请,并已获得除美国监管部门外的13国批准。由于美国司法部以提起反垄断诉讼的方式反对企业合并,但其并未提出异议,故可视为批准两家公司合并。 随着新股收购和企业合并审查全面完成,自2020年11月起历时逾四年的两家航司合并程序正式落下帷幕。韩亚航空计划于明年1月16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董事会遴选工作,而大韩航空则有望在年内提前确定韩亚航空的新任首席执行官。 韩亚航空将作为子公司进行两年的试运营。在试运营期间,期间将深入融合组织文化、人力资源、企业形象、积分体系等不同方面的整合。截至2026年为止,将有序完成两家航司成“合二为一”的整合工作。预计完成整合的2026年12月,大韩航空将成为韩国首家超大型全服务航空公司(FSC),以超过200架飞机的机队规模跻身全球十大航空公司之列,同时也将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航空公司,进一步夯实韩国航空业在东亚和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合并后的服务便捷性与价格透明度成为关注热点。关于积分体系的整合,双方目前尚未公布具体方案。根据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的纠正措施,大韩航空将在未来6个月内提交积分整合方案,待批准后实施。同时,公平交易委员会计划于明年3月前成立“执行监督委员会”,确保大韩航空遵循所有纠正措施。此外,国土部已规划仁川国际机场航站楼的重新布局,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启动实施。 业界期待,双方整合后,将充分发挥网络规模效应,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航线运营效率,重塑韩国航空业的格局,为行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12-12 23:41:29 -
研究:韩国尖端产业自2022年起被中国反超
韩国经济人协会日前对韩中两国尖端产业进出口相关核心数据进行分析,于28日发布结果称,韩国尖端产业出口竞争力从2022年起已被中国反超,甚至在研发费用方面也不敌中国,引发韩国可能在今后的竞争中持续落伍的担忧。 经济人协会对被视为出口竞争力指标的尖端产业贸易特色指数进行比较,今年前8个月韩国为25.6,中国为27.8。与10年前的2014年相比,中国尖端产业贸易特色指数上升16个点,韩国却下跌4.3个点。 韩国的尖端产业贸易特色指数2014年为29.9,远超中国(11.8),但从2022年起连续3年被中国反超。 经济人协会称,在电子机械和移动出行领域,韩国较2014年分别下降19.4和5.3,中国则大幅提高26.7和64,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中国的移动出行和化学产业先后从2018年和2022年起转为净出口,正式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与韩国形成竞争格局。 对两国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韩国尖端产业的领军企业去年在研发上支出510.4亿美元,占销售收入比重为3.5%。中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支出达2050.8亿美元,约为韩国的4倍,占销售收入比重为4.1%。 从较2013年的研发费用增幅来看,韩国为5.7,中国则高达18.2%。经济人协会称,韩国尖端产业若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应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并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从多方面进行支援。 根据现行《税收特例限制法》,国家战略技术相关研发及商业化设施投资可享受减税优惠,但这一政策将于今年底结束。由于尖端产业从前期投资到收益变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减税优惠政策的中断或将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现行法律中对国家战略技术进行领域分类,并对各领域中判断为重要的技术进行罗列。但在技术瞬息万变催生新产业轮番登场的背景下,仅靠目前制定的七大领域很难及时应对。经济人协会称有必要对人工智能(AI)、国防、原子能等纳入国家战略技术进行积极研究。 此外,现行法律在指定国家战略技术时,通常列出满足被指定的详细条件。但根据目前的“正面标准”,无论技术的创新程度有多高,如果无法满标准足就不能享受减税优惠。对此经济人协会称,应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高法律的灵活性,更好服务于技术创新。 现行减税制度中,如果企业亏损无力缴税则无法获得优惠政策,但在今后10年内若扭亏为盈可以结转方式享受政策优惠。但由于尖端产业竞争激烈,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稳定利润,因此在现行制度下支援政策实效性可能受限。经济人协会建议引进直接返还制度或延长结转扣税期限。 经济人协会经济产业本部长李相昊称,韩国企业由于体量相对较小,在尖端产业领域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政府应在放宽减税门槛的同时,研究出台包括构筑基建、支援投资等一揽子政策的方案,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2024-11-28 19: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