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LCD’新闻 13个
-
中国电视高端产品成绩亮眼 韩系双雄霸主地位难保
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国厂商的崛起正在威胁三星电子的行业领先地位。在高端电视市场,中国品牌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甚至超越LG电子,表现吸睛。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 25日数据显示,由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量子点液晶显示(QD-LCD)和Mini LED等技术组成的高端电视产品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51%,创下历史新高。 三星电子在高端电视市场中以30%的市场份额依旧位居第一,但与去年同期43%的份额相比下降13个百分点。分析认为,这与中国电视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强势扩张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海信和TCL表现亮眼,在第三季度高端电视市场中分别以24%和17%的份额超越LG电子(16%),位居第二和第三。海信和TCL去年同期市场份额分别为14%和11%,同比增长十分显著。 中国厂商通过推出以LCD技术为基础的大尺寸Mini LED电视,积极进军高端市场。今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 2024)上,TCL发布全球最大尺寸的115英寸QD Mini LED电视,海信则展出110英寸Mini LED电视,吸引广泛关注。 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指出,中国厂商已经在标准LCD电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正在集中力量突破由韩国和日本品牌主导的高端电视领域。通过优化产品组合,中国企业不仅成功提升盈利能力,品牌形象也得到改善,全球市场布局也在不断扩大。 在全球电视市场整体份额方面,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三星电子目前以15%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第一,但海信和TCL紧随其后,均以12%的市场份额紧追不舍。与第二季度相比,海信和TCL的市场份额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LG电子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回升后,从第二季度的9%份额升至10%,重新站稳脚跟。 此外,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共计6200万台,同比增长11%,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增长。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认为,这一趋势反映出电视产品的更替周期正在缩短。从地区来看,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东欧市场表现尤为强劲,出货量同比增长24%,成为推动全球市场增长的主力。 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 2024)上的海信展位【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1-26 00:22:47 -
"赚钱越来越难"!韩企与中国市场下定"分手的决心"
LG北京双子座大厦 【图片来源 网络】 不过在几年前,位于北京市中心、有“神州第一街”之称的长安街上,坐落着LG集团北京双子座大厦和北京SK大厦,见证了韩企在中国的“高光时期”,被视为韩中两国经济合作的象征。但这两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建筑先后被出售,似乎也成为韩企与中国市场告别的见证。除了LG和SK外,三星、现代汽车、乐天等韩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频频碰壁,纷纷选择抛售在华工厂或缩小在华业务规模。 从流通、化妆品、智能手机,到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电池、石油化学、钢铁等,各行业韩企先后开始与中国市场做好“分手的决心”。2017年两国因萨德风波提前结束“蜜月期”,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日益提高,以年轻消费者为中心掀起“国潮”消费风尚,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生存面临越来越大的难度 今年9月,LG Display(乐金显示)以约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3.5亿元)将位于广州的液晶显示屏(LCD)工厂出售于当地企业,标志着韩企全数撤出中国电视机用液晶显示屏市场。 三星电子已于2019年关闭中国最后一家智能手机工厂——广东惠州工厂。2013年前曾连续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三星电子目前市场占有率不到1%,位于中国的智能手机工厂已全部关闭并转移至越南和印度。 现代汽车在进军中国市场后,巅峰时期拥有5处生产基地。北京三家工厂中,第一工厂于2021年出售,重庆工厂也于今年处以3000亿韩元的价格抛售,常州工厂也已停工待售。起亚在江苏盐城的三家工厂目前也已关闭一家。 不过10年前,现代起亚中国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10%以上,目前已跌至1%左右渐被边缘化。 在中国市场处境最为艰难的当属成为萨德风波牺牲品的乐天集团。乐天集团目前在中国仅剩位于成都的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这一项目自萨德事件后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即将被出售。待寻到“接盘侠”后,“深耕”中国市场30多年的乐天将彻底与中国说再见。 曾一度在拥有112家连锁门店的乐天玛特于萨德风波的第二年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乐天百货店也随着成都店今年6月的停业彻底告别中国。 曾是中国万千少女“美妆启蒙”的韩国化妆品近年来也风光不再。爱茉莉太平洋旗下品牌赫妍(Hera)、伊蒂之屋等已先后退出中国市场,成为“时代的眼泪”。今年第3季度,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法人销售额为750亿韩元,同比大幅下跌42%,营业亏损达300亿韩元。 曾被免税店视为“救命稻草”的中国代购近来也难觅踪影,乐天、新世界、新罗免税店无一不陷入亏损境地。 不仅是韩企,过去争先恐后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最大零售流通企业沃尔玛、IT巨头IBM等西方企业也受困于高不可攀市场准入门槛等撤离或缩小在华业务。日本车企本田位于中国的三座工厂近来停产将启动裁员计划。 韩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去年仅为18.7亿美元,同比剧减78%,在韩国投资对象国中跌至第7位。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在报告中分析指出,中国国内人工成本上升、外企投资优惠减少等经营环境持续恶化,不少企业正在将投资目光转向中国以外的地区。乐天化学、锦湖石油化学等石油化工企业先后在华进行业务规模调整。 专家预测,在中国内需恢复持续延迟的情况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韩企进行中国业务调整和“脱钩”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中国企业不断提升的竞争力是韩企最大的威胁,中国内需市场“以量取胜”时代已经结束,韩企应进行结构调整,寻求能实现“厚利少销”的盈利模式。 现代起亚在中国市场份额跌至1%左右。【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26 00:14:12 -
中国电视全球销量首超韩系双雄 三星LG开启"高端防守低端反击"
市场调研机构奥姆迪亚(Omdia)21日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市场中,中国三大品牌累计出货量份额达到30.1%,首次超过三星电子(18.1%)和LG电子(11.3%)的合计份额29.4%。这是中国电视品牌在全球销量上首次领先韩国企业。 从具体品牌来看,中国TCL以13.6%的份额位居首位,其次是海信(11.4%)和小米(5.1%)。过去几年内中国三大电视品牌的全球出货量份额持续增长,2020年为24.5%,2021年为25.1%,2022年增至28.2%,2023年则进一步提升至29.6%,最终在今年实现反超。 按销售额计算,韩国品牌依旧保持领先地位,三星电子(28.6%)和LG电子(16%)今年累计占全球电视销售额的44.6%,但中国品牌的迅速追赶令韩国企业倍感压力。 中国电视品牌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援。今年9月,中国政府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购买家电的消费者提供15%至20%的补贴,大幅提振国内市场需求,成功推动整体销量增长。 中国电视品牌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液晶显示器(LCD)电视的价格。全球电视用LCD面板市场的一半以上掌握在中国手中,因此中国企业在价格谈判中占据明显优势。TCL、海信以及去年下半年进军高端市场的小米纷纷推出LCD高端电视,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在全球市场发起攻势。 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势竞争,“韩系双雄”三星电子和LG电子正在通过多元化布局寻求突围。三星电子计划通过强化主要产品系列的入门级型号和提升制造成本效率,巩固中低端市场。此外,三星还计划通过人工智能(AI)、设计、安全性和内容等价格以外的因素在高端市场保持差异化竞争力。 LG电子则继续依托包括无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视等创新产品在内的业界最大OLED电视产品阵容,着力挖掘超大屏与高端电视市场需求。LG电子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LG电子电视业务中OLED电视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31%。 韩国企业正在以“高端防守、低端反击”的战略应对中国品牌发起的挑战,但随着中国电视品牌的技术提升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电视市场格局或迎来更多变数。 LG OLED evo电视产品【图片来源 LG电子】
2024-11-21 19:41:37
-
中国电视高端产品成绩亮眼 韩系双雄霸主地位难保
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国厂商的崛起正在威胁三星电子的行业领先地位。在高端电视市场,中国品牌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甚至超越LG电子,表现吸睛。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 25日数据显示,由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量子点液晶显示(QD-LCD)和Mini LED等技术组成的高端电视产品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51%,创下历史新高。 三星电子在高端电视市场中以30%的市场份额依旧位居第一,但与去年同期43%的份额相比下降13个百分点。分析认为,这与中国电视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强势扩张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海信和TCL表现亮眼,在第三季度高端电视市场中分别以24%和17%的份额超越LG电子(16%),位居第二和第三。海信和TCL去年同期市场份额分别为14%和11%,同比增长十分显著。 中国厂商通过推出以LCD技术为基础的大尺寸Mini LED电视,积极进军高端市场。今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 2024)上,TCL发布全球最大尺寸的115英寸QD Mini LED电视,海信则展出110英寸Mini LED电视,吸引广泛关注。 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指出,中国厂商已经在标准LCD电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正在集中力量突破由韩国和日本品牌主导的高端电视领域。通过优化产品组合,中国企业不仅成功提升盈利能力,品牌形象也得到改善,全球市场布局也在不断扩大。 在全球电视市场整体份额方面,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三星电子目前以15%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第一,但海信和TCL紧随其后,均以12%的市场份额紧追不舍。与第二季度相比,海信和TCL的市场份额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LG电子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回升后,从第二季度的9%份额升至10%,重新站稳脚跟。 此外,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共计6200万台,同比增长11%,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增长。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认为,这一趋势反映出电视产品的更替周期正在缩短。从地区来看,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东欧市场表现尤为强劲,出货量同比增长24%,成为推动全球市场增长的主力。 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 2024)上的海信展位【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1-26 00:22:47 -
"赚钱越来越难"!韩企与中国市场下定"分手的决心"
LG北京双子座大厦 【图片来源 网络】 不过在几年前,位于北京市中心、有“神州第一街”之称的长安街上,坐落着LG集团北京双子座大厦和北京SK大厦,见证了韩企在中国的“高光时期”,被视为韩中两国经济合作的象征。但这两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建筑先后被出售,似乎也成为韩企与中国市场告别的见证。除了LG和SK外,三星、现代汽车、乐天等韩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频频碰壁,纷纷选择抛售在华工厂或缩小在华业务规模。 从流通、化妆品、智能手机,到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电池、石油化学、钢铁等,各行业韩企先后开始与中国市场做好“分手的决心”。2017年两国因萨德风波提前结束“蜜月期”,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日益提高,以年轻消费者为中心掀起“国潮”消费风尚,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生存面临越来越大的难度 今年9月,LG Display(乐金显示)以约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3.5亿元)将位于广州的液晶显示屏(LCD)工厂出售于当地企业,标志着韩企全数撤出中国电视机用液晶显示屏市场。 三星电子已于2019年关闭中国最后一家智能手机工厂——广东惠州工厂。2013年前曾连续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三星电子目前市场占有率不到1%,位于中国的智能手机工厂已全部关闭并转移至越南和印度。 现代汽车在进军中国市场后,巅峰时期拥有5处生产基地。北京三家工厂中,第一工厂于2021年出售,重庆工厂也于今年处以3000亿韩元的价格抛售,常州工厂也已停工待售。起亚在江苏盐城的三家工厂目前也已关闭一家。 不过10年前,现代起亚中国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10%以上,目前已跌至1%左右渐被边缘化。 在中国市场处境最为艰难的当属成为萨德风波牺牲品的乐天集团。乐天集团目前在中国仅剩位于成都的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这一项目自萨德事件后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即将被出售。待寻到“接盘侠”后,“深耕”中国市场30多年的乐天将彻底与中国说再见。 曾一度在拥有112家连锁门店的乐天玛特于萨德风波的第二年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乐天百货店也随着成都店今年6月的停业彻底告别中国。 曾是中国万千少女“美妆启蒙”的韩国化妆品近年来也风光不再。爱茉莉太平洋旗下品牌赫妍(Hera)、伊蒂之屋等已先后退出中国市场,成为“时代的眼泪”。今年第3季度,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法人销售额为750亿韩元,同比大幅下跌42%,营业亏损达300亿韩元。 曾被免税店视为“救命稻草”的中国代购近来也难觅踪影,乐天、新世界、新罗免税店无一不陷入亏损境地。 不仅是韩企,过去争先恐后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最大零售流通企业沃尔玛、IT巨头IBM等西方企业也受困于高不可攀市场准入门槛等撤离或缩小在华业务。日本车企本田位于中国的三座工厂近来停产将启动裁员计划。 韩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去年仅为18.7亿美元,同比剧减78%,在韩国投资对象国中跌至第7位。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在报告中分析指出,中国国内人工成本上升、外企投资优惠减少等经营环境持续恶化,不少企业正在将投资目光转向中国以外的地区。乐天化学、锦湖石油化学等石油化工企业先后在华进行业务规模调整。 专家预测,在中国内需恢复持续延迟的情况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韩企进行中国业务调整和“脱钩”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中国企业不断提升的竞争力是韩企最大的威胁,中国内需市场“以量取胜”时代已经结束,韩企应进行结构调整,寻求能实现“厚利少销”的盈利模式。 现代起亚在中国市场份额跌至1%左右。【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26 00:14:12 -
中国电视全球销量首超韩系双雄 三星LG开启"高端防守低端反击"
市场调研机构奥姆迪亚(Omdia)21日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市场中,中国三大品牌累计出货量份额达到30.1%,首次超过三星电子(18.1%)和LG电子(11.3%)的合计份额29.4%。这是中国电视品牌在全球销量上首次领先韩国企业。 从具体品牌来看,中国TCL以13.6%的份额位居首位,其次是海信(11.4%)和小米(5.1%)。过去几年内中国三大电视品牌的全球出货量份额持续增长,2020年为24.5%,2021年为25.1%,2022年增至28.2%,2023年则进一步提升至29.6%,最终在今年实现反超。 按销售额计算,韩国品牌依旧保持领先地位,三星电子(28.6%)和LG电子(16%)今年累计占全球电视销售额的44.6%,但中国品牌的迅速追赶令韩国企业倍感压力。 中国电视品牌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援。今年9月,中国政府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购买家电的消费者提供15%至20%的补贴,大幅提振国内市场需求,成功推动整体销量增长。 中国电视品牌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液晶显示器(LCD)电视的价格。全球电视用LCD面板市场的一半以上掌握在中国手中,因此中国企业在价格谈判中占据明显优势。TCL、海信以及去年下半年进军高端市场的小米纷纷推出LCD高端电视,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在全球市场发起攻势。 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势竞争,“韩系双雄”三星电子和LG电子正在通过多元化布局寻求突围。三星电子计划通过强化主要产品系列的入门级型号和提升制造成本效率,巩固中低端市场。此外,三星还计划通过人工智能(AI)、设计、安全性和内容等价格以外的因素在高端市场保持差异化竞争力。 LG电子则继续依托包括无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视等创新产品在内的业界最大OLED电视产品阵容,着力挖掘超大屏与高端电视市场需求。LG电子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LG电子电视业务中OLED电视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31%。 韩国企业正在以“高端防守、低端反击”的战略应对中国品牌发起的挑战,但随着中国电视品牌的技术提升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电视市场格局或迎来更多变数。 LG OLED evo电视产品【图片来源 LG电子】
2024-11-21 19: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