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销售’新闻 362个
-
韩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头部流通企业逆势增长凸显韧性
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消费市场呈显著降级态势。然而主要流通企业仍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在整体消费支出持续紧缩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兼具价格优势与品牌公信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据流通业界18日消息,这一结构性变化在以Coupang与NAVER为主导的电商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韩国电商领军企业,Coupang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11.487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91.3亿元),同比增长21%,创季度营收新高。 市场分析平台IGAWorks旗下Mobile Index数据显示,以第一季度为基准,Coupang信用卡及借记卡消费总额达9.2976万亿韩元,在前十大电商平台消费总额中占63.3%,同比(57.3%)提升6个百分点,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另一电商巨头NAVER同样呈稳健增长态势。以第一季度为基准,NAVER电商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2%,达7879亿韩元,创历史最高季度业绩。不同于采取自营采购模式的Coupang,NAVER通过开放平台模式连接供需双方,随着平台商家销售规模扩大,佣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NAVER于3月全新推出的“NAVER Plus Store”购物平台尚未完全体现在第一季度业绩中,其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 然而,中小型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经营困境。数据显示,SSG.com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13.7%,仅为3568亿韩元;Gmarket销售额同比下降21%至2006亿韩元;11街销售额更是锐减30%,跌至1139亿韩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述企业为扭转长期亏损局面大幅削减营销预算,反而导致客户流失加剧。在高通胀压力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具备稳定价格优势的头部平台更能有效维持客户黏性。 Mobile Index发布的2月数据,SSG.com、Gmarket与11街的用户回购率分别为43.29%、48.33%和47.71%,均未突破50%门槛,意味着平均每10位客户中仅有不足5位会选择回购。相比之下,Coupang的回购率高达83%。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3月数据显示,Coupang以9.9434万韩元居首,SSG.com以9.8186万韩元紧随其后,而Gmarket与11街则分别仅为4.0204万韩元和3.3512万韩元,差距显著。 在实体零售领域,市场格局同样呈现分化态势。大型超市业态中,行业龙头Emart表现稳定,而位居次席的Homeplus因申请重组程序导致市场波动加剧。此外,成功跨界传统流通领域并在健康美容(H&B)市场建立优势地位的希杰欧利芙洋,第一季度业绩表现抢眼,销售额同比增长14.4%至1.2342万亿韩元,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主导地位。 流通业界普遍预测,在消费疲软延续的态势下,各细分领域的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呈“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相关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能力持续收缩,价格竞争力和品牌信任度成为关键决策因素,具备稳定客群基础和充足资源进行战略布局的领先企业,有望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增长。当前消费低迷周期越长,市场向头部集中的进程就会加速推进。
2025-05-18 19:57:18 -
一季度辛奇进口额创历史新高 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受气候异常和高汇率等因素影响,今年第一季度韩国辛奇进口额历史新高,贸易逆差规模也持续扩大。 据关税厅18日发布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辛奇进口金额达47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同比增长16.7%。同期进口辛奇重量为8097万吨,同比增长10.1%。受高汇率影响,进口额增幅高于重量增幅。 去年韩国进口辛奇金额和重量已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仍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去年韩国进口辛奇金额为1.8986亿美元,同比增长16.1%。进口量突破30万吨大关,达31.157万吨,同比增长8.7%。 去年韩国辛奇出口额同比增长5.1%,达1.635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进口额直线攀升,导致贸易逆差扩大至2269万美元,几乎是前一年的3倍。自2021发生中国“裸体腌制辛奇”风波短暂实现顺差后,已连续三年出现逆差。 韩国进口的辛奇几乎全部来自中国,主要供应餐饮店而非家庭消费。辛奇进口剧增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白菜因减产而导致价格上涨。去年秋季异常高温和冬季寒潮导致越冬白菜产量减少,秋季白菜产量也有所下降,高海拔地区的夏季白菜则因罕见高温收成欠佳。 统计厅上月发布的消费者物价动向显示,白菜和辛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5.6%和20.7%。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的统计也显示,上月单颗白菜平均零售价格为5442韩元,同比上涨24%。 白菜、萝卜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企业不得已上调辛奇售价。乐天酒店度假村从本月第二周起,将线上销售的辛奇和葱辛奇价格上调11%,企业方给出的解释为白菜等原料价格暴涨。
2025-05-18 19:18:32 -
韩国大企业一季度业绩整体回暖 半导体行业领涨
韩国企业数据研究机构CEO Score于1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在已提交季度报告的韩国500大企业中,有342家纳入统计。上述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利润60.9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157亿元),同比增长17.1%;销售额为814.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8%。 从各大企业表现来看,半导体双雄SK海力士与三星电子盈利表现尤为亮眼。SK海力士一季度实现营业利润7.44万亿韩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55万亿韩元,位居所有企业之首;三星电子紧随其后,录得6.69万亿韩元的营业利润。 此外,韩国电力公社(3.75万亿韩元)、现代汽车(3.63万亿韩元)、起亚(3.01万亿韩元)、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1.28万亿韩元)、LG电子(1.26万亿韩元)、韩华(1.07万亿韩元)、韩国天然气公社(0.83万亿韩元)以及三星火灾(0.79万亿韩元)等企业也跻身营业利润前列。 在出现亏损的企业中,三星SDI一季度录得4341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规模最大。L&F(1403亿韩元)、乐天化学(1266亿韩元)、SK能源(1261亿韩元)等也出现较大亏损。 从营业利润的同比增幅来看,SK海力士最大,其次为韩国电力公社(2.45万亿韩元)、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1.56万亿韩元)、韩华(8368亿韩元)和韩华航空航天(5233亿韩元)等。 相较之下,三星SDI营业利润同比下降7015亿韩元,降幅位居首位;SK能源(-4998亿韩元)、S-OIL(-4756亿韩元)及SK(-4302亿韩元)紧随其后。在营业利润下滑的前十家企业中,有五家来自石油化工行业,显示该领域在全球经济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面临需求疲软和炼油利润收缩的双重压力。
2025-05-17 00:21:44 -
韩国建筑业亟需结构性转型 行业下行压力远超金融危机时期
韩国建筑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建研院”)于15日发布的《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及近期建筑业景气诊断与应对方案》报告指出,当前韩国建筑业正面临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峻的结构性衰退,亟需政策支持与中长期转型方案。 通过多维度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当前行业下行呈明显的加速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建筑订单量同比下滑16.6%,显著高于2008年6.1%的降幅;建筑开工面积缩幅由2008年的22.2%扩大至2023年的31.7%。此外,建筑业关键指标建筑完工额在2007至2009年间分别增长6.6%、4.9%、3.2%,而近期则从2022年12.4%的增长峰值转为2024年3.2%的负增长,行业拐点特征凸显。 在投资领域,2022年和2024年建筑投资同比分别下降3.5%和3%,降幅均超过2008年2.7%的水平。住宅市场方面,虽然2022年末,未售出新建住房数量(6.8107万户)低于2008年历史峰值(16.5599万户),但同比增幅高达284.6%,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数据显示,金融危机时期,建筑业销售净利润率从2007年的8.5%降至2009年的2.8%,近年则从2021年的6.2%降至2023年的3.4%;同期,销售营业利润率也从6.4%下滑至5.2%,进一步从4.8%降至3%。建研院强调,当前行业各项指标的下行速度与风险程度均已超过金融危机时期。 报告将“经济增长乏力”列为首要风险因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5.8%降至2008年的3%,2009年进一步降至0.8%,但2010年强劲反弹至7%,此后至新冠疫情前一直维持在3%左右。而近年来,韩国GDP增速在2022年为2.7%、2023年为1.4%、2024年为2%,2025年和2026年将维持在1.5%至2%的低位区间,呈长期低速增长趋势。同时,金融环境约束明显增强。与2008年基准利率从5.25%快速下调至2%的政策响应相比,2024年仅实现0.75个百分点的温和调整(3.5%降至2.75%),降息速度明显放缓。 建研院指出,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涨推高施工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并加剧房价压力,再加上信贷紧缩、高利率环境及家庭数量增长放缓等因素持续抑制住宅需求,成为建筑业长期低迷的原因。报告指出:“在当前高通胀、高负债及美韩利率倒挂的复杂环境下,货币政策空间受限;加之财政赤字持续扩大,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提振行业的可行性亦面临挑战。”
2025-05-15 23:56:48 -
韩华斥资8695亿韩元收购爱味弘 强势进军餐饮市场
韩华酒店度假村15日宣布,已斥资869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完成对综合性餐饮食品企业爱味弘(Ourhome)58.62%股权的收购,标志着交易正式落地。此次并购由公司副社长金东善主导,自去年10月启动尽职调查以来,历时近七个月,最终促成爱味弘正式并入韩华集团,成为旗下子公司。 为推进收购进程,韩华酒店度假村于今年2月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C)“Woorijib F&B”,并于上月获得韩国国内及海外相关监管机构的合并批准,为完成交易扫清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在企业规模上呈现出明显差距。据公开数据,爱味弘2024年销售额达2.244万亿韩元,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而韩华酒店度假村同期销售额为7509亿韩元,尚不足前者一半。这一并购不仅是韩华在餐饮食品领域的重要扩张动作,也被视为其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关键一步。 面对体量悬殊的整合挑战,韩华方面对未来协同效应表现出高度期待。公司表示,依托近30年来在休闲与餐饮领域积累的深厚经验,与爱味弘的整合将显著提升整体竞争力。目前,韩华已通过旗下子公司韩华食品科技(Hanwha Foodtech)深耕餐饮及宴会业务,双方在采购、供应链、研发等多个层面具备高度协同潜力。 在业务整合之外,韩华酒店度假村也着眼于长期战略布局。公司计划加快食品科技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厨房自动化等创新应用,力争在未来餐饮市场中抢占技术高地,为行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韩华酒店度假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携手在综合餐饮与食材流通领域具备强劲实力的爱味弘,集团将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加速拓展全球食品业务,推动产业结构创新。未来,爱味弘将与集团旗下子公司展开多元合作,进一步释放协同效应,推动整体业务持续升级与发展。
2025-05-15 23:16:37 -
希音韩国用户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低价风暴碾压本土平台
中国时尚电商巨头希音(SHEIN)进入韩国市场后,月活跃用户数(MAU)首次突破100万名。在高物价和消费低迷导致本月时尚电商业绩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希音凭借性价比王牌后来居上,加快扩张速度。 在希音来势汹汹的进攻下,多个同质化严重的本土平台面临生存威胁。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分析服务商IGA Works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希音的月活跃用户人数为120.731万人,同比增长一倍。 希音于2022年底成立韩国法人,去年4月开通韩国官网,此次是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00万人大关。与两年前的2023年4月相比,希音韩国用户增长近6倍。在服装、时尚类APP排名中超过W Concept、Posty等,排名第7位。 分析称,希音在韩国市场后来居上主要是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以2024年数据为准,希音年销售规模达38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SPA(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品牌。 依靠性价比王牌,希音在中国、美国等地迅速扩张,在希音韩国官网上,不足1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0元)的商品随处可见。令大批依靠从中国低价采购服装在韩国转售的购物平台首当其冲遭受重创,最具代表性的是Ably和Zigzag等购物网站。 从用户规模来看,今年4月Zigzag用户为350万人,Ably为539万人,虽然仍领先于希音,但在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影响下,消费者货比三家寻找低价商品的趋势愈加明显。 拿在Ably上销售的一款售价为3.89万韩元的卫衣举例,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品在希音上售价仅为8500韩元。Ably和Zigzag去年销售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优化盈利能力仍是首要课题。Ably去年销售规模为3343亿韩元,同比增长30%,但实际亏损154亿韩元。Ably曾在2023年实现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但好景不长仅一年后便再次出现亏损。财务报表显示,Ably负债总额比总资本高出约522亿韩元,处于资本蚕食状态。 由Kakao Style运营的Zigzag去年销售额为2004亿韩元,同比增长20%,营业利润为22亿韩元,虽成功扭亏为盈,但由于往年亏损累计赤字规模已达1131亿韩元。 业内人士指出,在缺乏独特设计或难以被取代的品牌价值下,仅依靠价格竞争的平台随时可能被中国电商迎头赶上。像全球速卖通和Temu一样,一旦中国企业砸下重金,本地平台几乎束手无策。
2025-05-15 19:51:12 -
精准布局与本土化战略驱动 XEXYMIX加速拓展中国市场
在全球服饰行业普遍承压、消费意愿趋弱的背景下,韩国运动休闲品牌XEXYMIX在中国市场逆势提速,凭借精准的本地化战略走出稳健增长曲线。自2020年底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以来,XEXYMIX已由线上热销品牌拓展至线下渠道,全面启动实体门店布局。 XEXYMIX于2020年12月通过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凭借更贴合亚洲消费者体型的产品迅速在运动休闲赛道站稳脚跟。2022年2月,公司在上海设立法人,正式启动线下扩张战略,2023年起陆续在上海环球港、BFC外滩金融中心等核心商圈开设快闪店,加速布局线下零售。同年12月,XEXYMIX与全球运动用品制造商宝成集团旗下胜道体育(YYsports)达成合作,为线下渠道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以来,XEXYMIX加快推进本地化布局。截至今年5月初,品牌已在中国开设12家门店,计划在6月底前新增8家,全年门店总数目标为50家。4月底至5月初,XEXYMIX在温岭、沈阳、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设新店,市场扩张步伐持续提速。 据悉,XEXYMIX在选址策略上优先瞄准运动休闲需求旺盛、增长潜力明显的城市,如天津、西安等中产阶层集中的地区。依托合作伙伴胜道体育覆盖中国逾万家线下渠道,XEXYMIX正借助协同效应加快本地市场渗透。 XEXYMIX的本地化战略不仅体现在渠道布局上,也深入营销与产品层面。品牌邀请韩国女团(G)I-DLE中国籍成员宋雨琦担任全球代言人,强化在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XEXYMIX积极利用天猫、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与健身教练、运动达人等合作开展线下活动,打造多元内容生态,提升社交平台渗透率。 据品牌方面透露,2024年其中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涨幅高达6823%。业内人士分析指出,XEXYMIX依托线上传播力与线下销售网络的协同发力,构建起良性循环,为其在华加速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产品策略方面,XEXYMIX持续聚焦中国消费者偏好,推动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比如,“Black Label Signature”系列以高弹性和耐穿性赢得市场认可;春节期间推出的金色LOGO和红色主色调限定款,则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辨识度和与本土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在门店服务层面,XEXYMIX主打“一对一”服务理念,打破传统岗位分工,全员接受统一的客户服务培训,通过标准化着装与专业讲解,全面提升消费者的到店体验。 XEXYMIX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既瞄准其庞大的人口红利,也看好运动休闲消费在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下的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体育消费较2019年实现了翻倍增长,20至35岁人群成为主力消费群体,而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如成都、杭州、重庆等)则成为消费的核心区域。 政策方面,《全民健身计划(2021至2025年)》提出将体育产业总规模扩大至5万亿元人民币,直接带动运动服饰市场需求增长。全球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预测,到2025年中国运动服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990亿元。 在此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对运动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和时尚性要求不断提升。XEXYMIX融合瑜伽、训练等多种运动场景的设计理念,配以亲民定价,既满足日常穿搭的时尚需求,又保障运动性能,精准切合新生代消费者的喜好。 XEXYMIX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Lululemon等高端品牌,中国消费者愈发重视性价比和实际体验。XEXYMIX不仅价格更具竞争力,同时产品性能也十分出色。” 在疫情催化下迅速发展的中国运动休闲市场,如今正进入深耕细作的新阶段。XEXYMIX用三年时间从“跨境电商品牌”成长为“线下渠道强者”,依托精准的本地化战略和敏锐的市场洞察,正在重塑韩系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在这片广阔的赛道上,XEXYMIX正以稳健步伐,全面加速前行。
2025-05-15 18:07:47 -
LG生活健康押注"中低价"阵容 中国Z世代成增长突破口
随着中国高端化妆品市场增速放缓,LG生活健康正通过强化中低价产品阵容,寻求在华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继通过高端宫廷护肤品牌“后(WHOO)”重塑品牌形象后,公司总裁李正爱开始构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体系,聚焦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消费者日益突出的实用性需求。 自2023年上任以来,李正爱坚持以“后”为核心推进高端战略,重点提升中国业务的盈利能力与客户忠诚度。去年,通过焕新“天气丹”系列,公司在高端市场取得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LG生活健康中国区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4%,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显示出业务回暖的初步信号。 然而,伴随消费结构日益多元,仅依赖高端品牌已难以支撑整体业务扩张。业界普遍预计,李正爱将在巩固高端定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低价产品布局,正式启动“高端+实用”双轨战略,拓宽客户基础,提升市场渗透率。 近期与大型零售渠道的合作也验证了这一转向。LG生活健康旗下品牌BEYOND日前携手易买得(E-Mart),推出超低价系列GLOW:UP by BEYOND。该系列共有8款产品,全部定价为4950韩元(约合人民币25元),涵盖基础护肤、眼部护理与夜间修护等核心品类。公司方面表示,通过简化包装、压缩营销预算,确保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未来还将持续扩展这一类具备合理定价的产品线。 尽管该系列率先在韩国上市,但业内普遍认为,其核心意图在于为中国市场的中低价战略提前布局。韩亚证券预测,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05万亿韩元,同比下滑4%;但2025年第一季度有望同比回升3%。在“性价比”与“功能性”成为消费关键词的背景下,Z世代对实用型韩国美妆(K-Beauty)产品的接受度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化妆品主力消费人群也正从30至40岁女性逐步转向更年轻的10至20岁用户。麦肯锡报告指出,Z世代目前占中国总人口的17%,并已在线上实用型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中低价产品提升品牌触达频率,再导流至高端品牌,成为吸引年轻用户的重要策略。 目前,中低价产品在LG生活健康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仍相对有限。据新韩投资证券数据,该类产品销售额占比维持在10%左右。但随着产品线扩展、跨境电商及内容营销持续推进,其增长潜力正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除BEYOND外,LG生活健康还积极通过VDL、希恩派(CNP)、菲诗小铺(The Face Shop)等旗下品牌布局中国天猫、抖音等主要线上平台,强化本地化运营。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多品牌、多价格带战略,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市场占有率,也能增强品牌在不同消费者群体中的认知度与粘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对化妆品安全监管日益趋严,具备原料和品质优势的韩国企业正迎来结构性机遇。自去年12月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实施新版《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通告》,对原料安全性与产品溯源体系提出更高标准。LG生活健康凭借其在广州及北京周边设有生产基地,并配备完善的质量验证体系,在应对相关监管收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韩国投资证券研究员金明珠(音)表示:“中国市场正在释放回暖信号。对于像LG生活健康这样高端产品占比较高的企业而言,市场的全面复苏将成为支撑其中长期估值的关键因素。” 在疫情后不断变化的新消费格局中,LG生活健康正通过更灵活的价格体系与多元化的产品战略,力图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重启增长引擎。由李正爱主导的“高端+实用”双轨布局,能否重新唤起中国消费者的关注,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025-05-14 20:29:37 -
K-Beauty热潮持续升温 ODM双雄一季度业绩齐创新高
随着韩国美妆(K-Beauty)在全球热度持续攀升,独立品牌数量迅速增长,推动本土设计代工(ODM)行业迎来发展高峰。韩国两大代表性ODM企业——韩国科玛(Kolmar Korea)和科丝美诗(COSMAX)在2025年第一季度双双创下历史最佳业绩。 据业界14日消息,韩国科玛第一季度合并销售额达653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比增长14%;营业利润由324亿韩元增至599亿韩元,同比大幅增长85%。剔除旗下制药子公司HK inno.N的业绩,韩国科玛的化妆品业务销售额也达到4057亿韩元,实现同比增长。 在业绩构成上,韩国本土法人表现尤为突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科玛本土法人实现销售额2743亿韩元,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达339亿韩元,同比增长49%,营业利润率为12.4%。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利润率三项指标均创下季度新高。 与此同时,科丝美诗也迎来了强劲增长。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达5886亿韩元,同比增长11.7%,创下历史新高;营业利润为513亿韩元,同比增长13%。销售增长同样得益于韩国本土法人拉动。科丝美诗韩国法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628亿韩元,同比增长15%;营业利润为343亿韩元,同比增长14%。 自去年以来,随着韩国美妆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选择委托ODM生产的独立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带动两家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客户基础稳步扩展,企业订单量和销售收入显著增长。 在本土市场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海外市场的拓展也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加快布局美国、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海外法人的业绩同步提升,推动了营收结构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面对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两家公司正在加速全球产能布局。韩国科玛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用美国第二工厂,全面应对北美及全球市场需求,构建更加稳定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韩国、美国、中国法人的第一季度增长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各地生产基地的定制化战略,灵活应对全球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持续拓展海外合作网络。” 科丝美诗则计划通过扩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将年产能提升至逾10亿件,较去年增长约30%。目前,华城工厂和平泽第一、第二工厂的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海外工厂的扩建也在推进,预计今年全球总产能将从去年的31亿件增至33亿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全品类的创新产品体系,我们将持续助力全球客户提升竞争力,未来将与全球4500余家合作品牌携手实现共赢。”
2025-05-14 20:14:23 -
韩国生物制药业一季度冷热不均 主力产品驱动业绩上扬
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生物制药行业整体业绩呈现分化趋势。一方面,多家企业凭借主力产品销售增长,实现稳健盈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则受海外市场不振、研发支出增加等因素拖累,利润承压。 其中,Celltrion业绩大幅增长。以合并基准计算,公司第一季度合并营业利润为149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6亿元),同比飙升867.94%;销售额达8419亿韩元,创同期新高。旗下主力产品Remsima SC、Yuflyma和Begzelma销售同比增长超过62%,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三星生物制剂表现同样强劲,实现营业利润4867亿韩元,同比增长119.92%,超出市场预期;销售额为1.298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7.11%。公司表示,生物仿制药销售持续增长,以及第四工厂投产,是带动业绩改善的关键。 SK生物制药得益于抗癫痫药Cenobamate的稳定表现,营业利润为257亿韩元,同比增加149.3%;销售额为1444亿韩元,同比增长26.7%。其中,Cenobamate在美国市场销售额为1333亿韩元,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约47%。 传统制药企业方面,Yuhan Corporation第一季度合并销售额为4916亿韩元,同比增长10.6%;营业利润为64.2亿韩元,同比激增1013%。公司方面表示,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均实现平衡增长,特别是维生素C和抗癌药来曲唑(Femara)表现突出,销售额分别增长39.5%和36.8%。 GC绿十字在血液制剂Alyglo带动下,实现80亿韩元营业利润,成功扭亏为盈。大熊制药则凭借胃食管反流疾病治疗药Fexuclue与肉毒素Nabota产品销售增长,实现营业利润383亿韩元,同比增长29%。 医疗美容领域也展现出增长势头。Medytox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55亿韩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销售额达640亿韩元,创下公司历年第一季度销售新高。旗下肉毒素产品Medtoxin、Innotox、Coretox在内外销市场均实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79%和16%。 然而,韩美药品和保宁制药等部分企业则在一季度面临业绩压力。韩美药品合并基准营业利润为590亿韩元,同比下降23%;销售额为3909亿韩元,减少3.2%。 保宁制药则因研发投入增加及普通药品市场疲软,导致业绩承压。公司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下降33.2%,降至109亿韩元,销售额小幅增长3%,达2406亿韩元。 面对业绩波动,相关企业纷纷调整策略寻求突破。韩美药品表示,将以自主产品为基础提高盈利能力,所获利润将持续投入至新药研发,以构建良性循环。保宁制药则计划通过优化产品组合,集中资源发展高收益自有产品,并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2025-05-13 22:54:13
-
韩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头部流通企业逆势增长凸显韧性
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消费市场呈显著降级态势。然而主要流通企业仍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在整体消费支出持续紧缩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兼具价格优势与品牌公信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据流通业界18日消息,这一结构性变化在以Coupang与NAVER为主导的电商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韩国电商领军企业,Coupang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11.487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91.3亿元),同比增长21%,创季度营收新高。 市场分析平台IGAWorks旗下Mobile Index数据显示,以第一季度为基准,Coupang信用卡及借记卡消费总额达9.2976万亿韩元,在前十大电商平台消费总额中占63.3%,同比(57.3%)提升6个百分点,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另一电商巨头NAVER同样呈稳健增长态势。以第一季度为基准,NAVER电商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2%,达7879亿韩元,创历史最高季度业绩。不同于采取自营采购模式的Coupang,NAVER通过开放平台模式连接供需双方,随着平台商家销售规模扩大,佣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NAVER于3月全新推出的“NAVER Plus Store”购物平台尚未完全体现在第一季度业绩中,其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 然而,中小型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经营困境。数据显示,SSG.com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13.7%,仅为3568亿韩元;Gmarket销售额同比下降21%至2006亿韩元;11街销售额更是锐减30%,跌至1139亿韩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述企业为扭转长期亏损局面大幅削减营销预算,反而导致客户流失加剧。在高通胀压力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具备稳定价格优势的头部平台更能有效维持客户黏性。 Mobile Index发布的2月数据,SSG.com、Gmarket与11街的用户回购率分别为43.29%、48.33%和47.71%,均未突破50%门槛,意味着平均每10位客户中仅有不足5位会选择回购。相比之下,Coupang的回购率高达83%。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3月数据显示,Coupang以9.9434万韩元居首,SSG.com以9.8186万韩元紧随其后,而Gmarket与11街则分别仅为4.0204万韩元和3.3512万韩元,差距显著。 在实体零售领域,市场格局同样呈现分化态势。大型超市业态中,行业龙头Emart表现稳定,而位居次席的Homeplus因申请重组程序导致市场波动加剧。此外,成功跨界传统流通领域并在健康美容(H&B)市场建立优势地位的希杰欧利芙洋,第一季度业绩表现抢眼,销售额同比增长14.4%至1.2342万亿韩元,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主导地位。 流通业界普遍预测,在消费疲软延续的态势下,各细分领域的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呈“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相关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能力持续收缩,价格竞争力和品牌信任度成为关键决策因素,具备稳定客群基础和充足资源进行战略布局的领先企业,有望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增长。当前消费低迷周期越长,市场向头部集中的进程就会加速推进。
2025-05-18 19:57:18 -
一季度辛奇进口额创历史新高 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受气候异常和高汇率等因素影响,今年第一季度韩国辛奇进口额历史新高,贸易逆差规模也持续扩大。 据关税厅18日发布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辛奇进口金额达47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同比增长16.7%。同期进口辛奇重量为8097万吨,同比增长10.1%。受高汇率影响,进口额增幅高于重量增幅。 去年韩国进口辛奇金额和重量已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仍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去年韩国进口辛奇金额为1.8986亿美元,同比增长16.1%。进口量突破30万吨大关,达31.157万吨,同比增长8.7%。 去年韩国辛奇出口额同比增长5.1%,达1.635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进口额直线攀升,导致贸易逆差扩大至2269万美元,几乎是前一年的3倍。自2021发生中国“裸体腌制辛奇”风波短暂实现顺差后,已连续三年出现逆差。 韩国进口的辛奇几乎全部来自中国,主要供应餐饮店而非家庭消费。辛奇进口剧增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白菜因减产而导致价格上涨。去年秋季异常高温和冬季寒潮导致越冬白菜产量减少,秋季白菜产量也有所下降,高海拔地区的夏季白菜则因罕见高温收成欠佳。 统计厅上月发布的消费者物价动向显示,白菜和辛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5.6%和20.7%。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的统计也显示,上月单颗白菜平均零售价格为5442韩元,同比上涨24%。 白菜、萝卜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企业不得已上调辛奇售价。乐天酒店度假村从本月第二周起,将线上销售的辛奇和葱辛奇价格上调11%,企业方给出的解释为白菜等原料价格暴涨。
2025-05-18 19:18:32 -
韩国大企业一季度业绩整体回暖 半导体行业领涨
韩国企业数据研究机构CEO Score于1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在已提交季度报告的韩国500大企业中,有342家纳入统计。上述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合计实现营业利润60.9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157亿元),同比增长17.1%;销售额为814.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8%。 从各大企业表现来看,半导体双雄SK海力士与三星电子盈利表现尤为亮眼。SK海力士一季度实现营业利润7.44万亿韩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55万亿韩元,位居所有企业之首;三星电子紧随其后,录得6.69万亿韩元的营业利润。 此外,韩国电力公社(3.75万亿韩元)、现代汽车(3.63万亿韩元)、起亚(3.01万亿韩元)、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1.28万亿韩元)、LG电子(1.26万亿韩元)、韩华(1.07万亿韩元)、韩国天然气公社(0.83万亿韩元)以及三星火灾(0.79万亿韩元)等企业也跻身营业利润前列。 在出现亏损的企业中,三星SDI一季度录得4341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规模最大。L&F(1403亿韩元)、乐天化学(1266亿韩元)、SK能源(1261亿韩元)等也出现较大亏损。 从营业利润的同比增幅来看,SK海力士最大,其次为韩国电力公社(2.45万亿韩元)、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1.56万亿韩元)、韩华(8368亿韩元)和韩华航空航天(5233亿韩元)等。 相较之下,三星SDI营业利润同比下降7015亿韩元,降幅位居首位;SK能源(-4998亿韩元)、S-OIL(-4756亿韩元)及SK(-4302亿韩元)紧随其后。在营业利润下滑的前十家企业中,有五家来自石油化工行业,显示该领域在全球经济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面临需求疲软和炼油利润收缩的双重压力。
2025-05-17 00:21:44 -
韩国建筑业亟需结构性转型 行业下行压力远超金融危机时期
韩国建筑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建研院”)于15日发布的《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及近期建筑业景气诊断与应对方案》报告指出,当前韩国建筑业正面临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峻的结构性衰退,亟需政策支持与中长期转型方案。 通过多维度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当前行业下行呈明显的加速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建筑订单量同比下滑16.6%,显著高于2008年6.1%的降幅;建筑开工面积缩幅由2008年的22.2%扩大至2023年的31.7%。此外,建筑业关键指标建筑完工额在2007至2009年间分别增长6.6%、4.9%、3.2%,而近期则从2022年12.4%的增长峰值转为2024年3.2%的负增长,行业拐点特征凸显。 在投资领域,2022年和2024年建筑投资同比分别下降3.5%和3%,降幅均超过2008年2.7%的水平。住宅市场方面,虽然2022年末,未售出新建住房数量(6.8107万户)低于2008年历史峰值(16.5599万户),但同比增幅高达284.6%,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数据显示,金融危机时期,建筑业销售净利润率从2007年的8.5%降至2009年的2.8%,近年则从2021年的6.2%降至2023年的3.4%;同期,销售营业利润率也从6.4%下滑至5.2%,进一步从4.8%降至3%。建研院强调,当前行业各项指标的下行速度与风险程度均已超过金融危机时期。 报告将“经济增长乏力”列为首要风险因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5.8%降至2008年的3%,2009年进一步降至0.8%,但2010年强劲反弹至7%,此后至新冠疫情前一直维持在3%左右。而近年来,韩国GDP增速在2022年为2.7%、2023年为1.4%、2024年为2%,2025年和2026年将维持在1.5%至2%的低位区间,呈长期低速增长趋势。同时,金融环境约束明显增强。与2008年基准利率从5.25%快速下调至2%的政策响应相比,2024年仅实现0.75个百分点的温和调整(3.5%降至2.75%),降息速度明显放缓。 建研院指出,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涨推高施工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并加剧房价压力,再加上信贷紧缩、高利率环境及家庭数量增长放缓等因素持续抑制住宅需求,成为建筑业长期低迷的原因。报告指出:“在当前高通胀、高负债及美韩利率倒挂的复杂环境下,货币政策空间受限;加之财政赤字持续扩大,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提振行业的可行性亦面临挑战。”
2025-05-15 23:56:48 -
韩华斥资8695亿韩元收购爱味弘 强势进军餐饮市场
韩华酒店度假村15日宣布,已斥资869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完成对综合性餐饮食品企业爱味弘(Ourhome)58.62%股权的收购,标志着交易正式落地。此次并购由公司副社长金东善主导,自去年10月启动尽职调查以来,历时近七个月,最终促成爱味弘正式并入韩华集团,成为旗下子公司。 为推进收购进程,韩华酒店度假村于今年2月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C)“Woorijib F&B”,并于上月获得韩国国内及海外相关监管机构的合并批准,为完成交易扫清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在企业规模上呈现出明显差距。据公开数据,爱味弘2024年销售额达2.244万亿韩元,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而韩华酒店度假村同期销售额为7509亿韩元,尚不足前者一半。这一并购不仅是韩华在餐饮食品领域的重要扩张动作,也被视为其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关键一步。 面对体量悬殊的整合挑战,韩华方面对未来协同效应表现出高度期待。公司表示,依托近30年来在休闲与餐饮领域积累的深厚经验,与爱味弘的整合将显著提升整体竞争力。目前,韩华已通过旗下子公司韩华食品科技(Hanwha Foodtech)深耕餐饮及宴会业务,双方在采购、供应链、研发等多个层面具备高度协同潜力。 在业务整合之外,韩华酒店度假村也着眼于长期战略布局。公司计划加快食品科技核心技术研发,推进厨房自动化等创新应用,力争在未来餐饮市场中抢占技术高地,为行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韩华酒店度假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携手在综合餐饮与食材流通领域具备强劲实力的爱味弘,集团将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加速拓展全球食品业务,推动产业结构创新。未来,爱味弘将与集团旗下子公司展开多元合作,进一步释放协同效应,推动整体业务持续升级与发展。
2025-05-15 23:16:37 -
希音韩国用户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低价风暴碾压本土平台
中国时尚电商巨头希音(SHEIN)进入韩国市场后,月活跃用户数(MAU)首次突破100万名。在高物价和消费低迷导致本月时尚电商业绩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希音凭借性价比王牌后来居上,加快扩张速度。 在希音来势汹汹的进攻下,多个同质化严重的本土平台面临生存威胁。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分析服务商IGA Works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希音的月活跃用户人数为120.731万人,同比增长一倍。 希音于2022年底成立韩国法人,去年4月开通韩国官网,此次是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100万人大关。与两年前的2023年4月相比,希音韩国用户增长近6倍。在服装、时尚类APP排名中超过W Concept、Posty等,排名第7位。 分析称,希音在韩国市场后来居上主要是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以2024年数据为准,希音年销售规模达38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SPA(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品牌。 依靠性价比王牌,希音在中国、美国等地迅速扩张,在希音韩国官网上,不足1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0元)的商品随处可见。令大批依靠从中国低价采购服装在韩国转售的购物平台首当其冲遭受重创,最具代表性的是Ably和Zigzag等购物网站。 从用户规模来看,今年4月Zigzag用户为350万人,Ably为539万人,虽然仍领先于希音,但在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影响下,消费者货比三家寻找低价商品的趋势愈加明显。 拿在Ably上销售的一款售价为3.89万韩元的卫衣举例,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品在希音上售价仅为8500韩元。Ably和Zigzag去年销售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优化盈利能力仍是首要课题。Ably去年销售规模为3343亿韩元,同比增长30%,但实际亏损154亿韩元。Ably曾在2023年实现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但好景不长仅一年后便再次出现亏损。财务报表显示,Ably负债总额比总资本高出约522亿韩元,处于资本蚕食状态。 由Kakao Style运营的Zigzag去年销售额为2004亿韩元,同比增长20%,营业利润为22亿韩元,虽成功扭亏为盈,但由于往年亏损累计赤字规模已达1131亿韩元。 业内人士指出,在缺乏独特设计或难以被取代的品牌价值下,仅依靠价格竞争的平台随时可能被中国电商迎头赶上。像全球速卖通和Temu一样,一旦中国企业砸下重金,本地平台几乎束手无策。
2025-05-15 19:51:12 -
精准布局与本土化战略驱动 XEXYMIX加速拓展中国市场
在全球服饰行业普遍承压、消费意愿趋弱的背景下,韩国运动休闲品牌XEXYMIX在中国市场逆势提速,凭借精准的本地化战略走出稳健增长曲线。自2020年底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以来,XEXYMIX已由线上热销品牌拓展至线下渠道,全面启动实体门店布局。 XEXYMIX于2020年12月通过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凭借更贴合亚洲消费者体型的产品迅速在运动休闲赛道站稳脚跟。2022年2月,公司在上海设立法人,正式启动线下扩张战略,2023年起陆续在上海环球港、BFC外滩金融中心等核心商圈开设快闪店,加速布局线下零售。同年12月,XEXYMIX与全球运动用品制造商宝成集团旗下胜道体育(YYsports)达成合作,为线下渠道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以来,XEXYMIX加快推进本地化布局。截至今年5月初,品牌已在中国开设12家门店,计划在6月底前新增8家,全年门店总数目标为50家。4月底至5月初,XEXYMIX在温岭、沈阳、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设新店,市场扩张步伐持续提速。 据悉,XEXYMIX在选址策略上优先瞄准运动休闲需求旺盛、增长潜力明显的城市,如天津、西安等中产阶层集中的地区。依托合作伙伴胜道体育覆盖中国逾万家线下渠道,XEXYMIX正借助协同效应加快本地市场渗透。 XEXYMIX的本地化战略不仅体现在渠道布局上,也深入营销与产品层面。品牌邀请韩国女团(G)I-DLE中国籍成员宋雨琦担任全球代言人,强化在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消费者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XEXYMIX积极利用天猫、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与健身教练、运动达人等合作开展线下活动,打造多元内容生态,提升社交平台渗透率。 据品牌方面透露,2024年其中国法人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涨幅高达6823%。业内人士分析指出,XEXYMIX依托线上传播力与线下销售网络的协同发力,构建起良性循环,为其在华加速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产品策略方面,XEXYMIX持续聚焦中国消费者偏好,推动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比如,“Black Label Signature”系列以高弹性和耐穿性赢得市场认可;春节期间推出的金色LOGO和红色主色调限定款,则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辨识度和与本土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在门店服务层面,XEXYMIX主打“一对一”服务理念,打破传统岗位分工,全员接受统一的客户服务培训,通过标准化着装与专业讲解,全面提升消费者的到店体验。 XEXYMIX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既瞄准其庞大的人口红利,也看好运动休闲消费在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下的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体育消费较2019年实现了翻倍增长,20至35岁人群成为主力消费群体,而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如成都、杭州、重庆等)则成为消费的核心区域。 政策方面,《全民健身计划(2021至2025年)》提出将体育产业总规模扩大至5万亿元人民币,直接带动运动服饰市场需求增长。全球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预测,到2025年中国运动服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990亿元。 在此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对运动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和时尚性要求不断提升。XEXYMIX融合瑜伽、训练等多种运动场景的设计理念,配以亲民定价,既满足日常穿搭的时尚需求,又保障运动性能,精准切合新生代消费者的喜好。 XEXYMIX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Lululemon等高端品牌,中国消费者愈发重视性价比和实际体验。XEXYMIX不仅价格更具竞争力,同时产品性能也十分出色。” 在疫情催化下迅速发展的中国运动休闲市场,如今正进入深耕细作的新阶段。XEXYMIX用三年时间从“跨境电商品牌”成长为“线下渠道强者”,依托精准的本地化战略和敏锐的市场洞察,正在重塑韩系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在这片广阔的赛道上,XEXYMIX正以稳健步伐,全面加速前行。
2025-05-15 18:07:47 -
LG生活健康押注"中低价"阵容 中国Z世代成增长突破口
随着中国高端化妆品市场增速放缓,LG生活健康正通过强化中低价产品阵容,寻求在华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继通过高端宫廷护肤品牌“后(WHOO)”重塑品牌形象后,公司总裁李正爱开始构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体系,聚焦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消费者日益突出的实用性需求。 自2023年上任以来,李正爱坚持以“后”为核心推进高端战略,重点提升中国业务的盈利能力与客户忠诚度。去年,通过焕新“天气丹”系列,公司在高端市场取得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LG生活健康中国区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4%,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显示出业务回暖的初步信号。 然而,伴随消费结构日益多元,仅依赖高端品牌已难以支撑整体业务扩张。业界普遍预计,李正爱将在巩固高端定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低价产品布局,正式启动“高端+实用”双轨战略,拓宽客户基础,提升市场渗透率。 近期与大型零售渠道的合作也验证了这一转向。LG生活健康旗下品牌BEYOND日前携手易买得(E-Mart),推出超低价系列GLOW:UP by BEYOND。该系列共有8款产品,全部定价为4950韩元(约合人民币25元),涵盖基础护肤、眼部护理与夜间修护等核心品类。公司方面表示,通过简化包装、压缩营销预算,确保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未来还将持续扩展这一类具备合理定价的产品线。 尽管该系列率先在韩国上市,但业内普遍认为,其核心意图在于为中国市场的中低价战略提前布局。韩亚证券预测,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05万亿韩元,同比下滑4%;但2025年第一季度有望同比回升3%。在“性价比”与“功能性”成为消费关键词的背景下,Z世代对实用型韩国美妆(K-Beauty)产品的接受度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化妆品主力消费人群也正从30至40岁女性逐步转向更年轻的10至20岁用户。麦肯锡报告指出,Z世代目前占中国总人口的17%,并已在线上实用型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中低价产品提升品牌触达频率,再导流至高端品牌,成为吸引年轻用户的重要策略。 目前,中低价产品在LG生活健康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仍相对有限。据新韩投资证券数据,该类产品销售额占比维持在10%左右。但随着产品线扩展、跨境电商及内容营销持续推进,其增长潜力正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除BEYOND外,LG生活健康还积极通过VDL、希恩派(CNP)、菲诗小铺(The Face Shop)等旗下品牌布局中国天猫、抖音等主要线上平台,强化本地化运营。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多品牌、多价格带战略,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市场占有率,也能增强品牌在不同消费者群体中的认知度与粘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对化妆品安全监管日益趋严,具备原料和品质优势的韩国企业正迎来结构性机遇。自去年12月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实施新版《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通告》,对原料安全性与产品溯源体系提出更高标准。LG生活健康凭借其在广州及北京周边设有生产基地,并配备完善的质量验证体系,在应对相关监管收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韩国投资证券研究员金明珠(音)表示:“中国市场正在释放回暖信号。对于像LG生活健康这样高端产品占比较高的企业而言,市场的全面复苏将成为支撑其中长期估值的关键因素。” 在疫情后不断变化的新消费格局中,LG生活健康正通过更灵活的价格体系与多元化的产品战略,力图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重启增长引擎。由李正爱主导的“高端+实用”双轨布局,能否重新唤起中国消费者的关注,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025-05-14 20:29:37 -
K-Beauty热潮持续升温 ODM双雄一季度业绩齐创新高
随着韩国美妆(K-Beauty)在全球热度持续攀升,独立品牌数量迅速增长,推动本土设计代工(ODM)行业迎来发展高峰。韩国两大代表性ODM企业——韩国科玛(Kolmar Korea)和科丝美诗(COSMAX)在2025年第一季度双双创下历史最佳业绩。 据业界14日消息,韩国科玛第一季度合并销售额达653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比增长14%;营业利润由324亿韩元增至599亿韩元,同比大幅增长85%。剔除旗下制药子公司HK inno.N的业绩,韩国科玛的化妆品业务销售额也达到4057亿韩元,实现同比增长。 在业绩构成上,韩国本土法人表现尤为突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科玛本土法人实现销售额2743亿韩元,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达339亿韩元,同比增长49%,营业利润率为12.4%。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利润率三项指标均创下季度新高。 与此同时,科丝美诗也迎来了强劲增长。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达5886亿韩元,同比增长11.7%,创下历史新高;营业利润为513亿韩元,同比增长13%。销售增长同样得益于韩国本土法人拉动。科丝美诗韩国法人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628亿韩元,同比增长15%;营业利润为343亿韩元,同比增长14%。 自去年以来,随着韩国美妆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选择委托ODM生产的独立品牌数量持续增加,带动两家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客户基础稳步扩展,企业订单量和销售收入显著增长。 在本土市场稳健增长的基础上,海外市场的拓展也为两家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加快布局美国、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海外法人的业绩同步提升,推动了营收结构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面对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两家公司正在加速全球产能布局。韩国科玛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用美国第二工厂,全面应对北美及全球市场需求,构建更加稳定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韩国、美国、中国法人的第一季度增长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各地生产基地的定制化战略,灵活应对全球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持续拓展海外合作网络。” 科丝美诗则计划通过扩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将年产能提升至逾10亿件,较去年增长约30%。目前,华城工厂和平泽第一、第二工厂的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海外工厂的扩建也在推进,预计今年全球总产能将从去年的31亿件增至33亿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全品类的创新产品体系,我们将持续助力全球客户提升竞争力,未来将与全球4500余家合作品牌携手实现共赢。”
2025-05-14 20:14:23 -
韩国生物制药业一季度冷热不均 主力产品驱动业绩上扬
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生物制药行业整体业绩呈现分化趋势。一方面,多家企业凭借主力产品销售增长,实现稳健盈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则受海外市场不振、研发支出增加等因素拖累,利润承压。 其中,Celltrion业绩大幅增长。以合并基准计算,公司第一季度合并营业利润为149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6亿元),同比飙升867.94%;销售额达8419亿韩元,创同期新高。旗下主力产品Remsima SC、Yuflyma和Begzelma销售同比增长超过62%,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三星生物制剂表现同样强劲,实现营业利润4867亿韩元,同比增长119.92%,超出市场预期;销售额为1.298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7.11%。公司表示,生物仿制药销售持续增长,以及第四工厂投产,是带动业绩改善的关键。 SK生物制药得益于抗癫痫药Cenobamate的稳定表现,营业利润为257亿韩元,同比增加149.3%;销售额为1444亿韩元,同比增长26.7%。其中,Cenobamate在美国市场销售额为1333亿韩元,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约47%。 传统制药企业方面,Yuhan Corporation第一季度合并销售额为4916亿韩元,同比增长10.6%;营业利润为64.2亿韩元,同比激增1013%。公司方面表示,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均实现平衡增长,特别是维生素C和抗癌药来曲唑(Femara)表现突出,销售额分别增长39.5%和36.8%。 GC绿十字在血液制剂Alyglo带动下,实现80亿韩元营业利润,成功扭亏为盈。大熊制药则凭借胃食管反流疾病治疗药Fexuclue与肉毒素Nabota产品销售增长,实现营业利润383亿韩元,同比增长29%。 医疗美容领域也展现出增长势头。Medytox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55亿韩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销售额达640亿韩元,创下公司历年第一季度销售新高。旗下肉毒素产品Medtoxin、Innotox、Coretox在内外销市场均实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79%和16%。 然而,韩美药品和保宁制药等部分企业则在一季度面临业绩压力。韩美药品合并基准营业利润为590亿韩元,同比下降23%;销售额为3909亿韩元,减少3.2%。 保宁制药则因研发投入增加及普通药品市场疲软,导致业绩承压。公司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下降33.2%,降至109亿韩元,销售额小幅增长3%,达2406亿韩元。 面对业绩波动,相关企业纷纷调整策略寻求突破。韩美药品表示,将以自主产品为基础提高盈利能力,所获利润将持续投入至新药研发,以构建良性循环。保宁制药则计划通过优化产品组合,集中资源发展高收益自有产品,并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2025-05-13 22: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