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工业’新闻 51个
-
【亚洲人之声】韩国大选背后的地域性隐形裂痕:全罗道与庆尚道百年政治博弈
韩国总统大选在即,地域政治格局再引关注。纵观历届选举,除全罗道与庆尚道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外,其他地区两大政党支持率往往势均力敌。这种独特的政治地理现象,折射出韩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全罗道与庆尚道的地域矛盾已根深蒂固,超越单纯的地域竞争范畴,演变为根植于历史积淀、政治博弈、经济分化及社会文化认同差异等多维度的结构性对立。 地域矛盾的源头可追溯至朝鲜王朝的“南人党争”。全罗道作为“南人”派系的大本营,在17世纪后期惨遭肃清,自此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而庆尚道因毗邻旧都庆州,长期把持着官僚体系的重要地位。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结构性差异进一步加剧。日本殖民政府出于殖民利益,在庆尚道优先兴建港口、铁路与轻工业,釜山、大邱等地逐步发展成近代工业重镇。而全罗道仍以农业为主,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东南部工业区,为后来的经济差距埋下伏笔。 韩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固化了地域差距。首任总统李承晚出身庆尚南道,执政期间政权资源倾斜倾向显著。此后,朴正熙、全斗焕 、卢泰愚等庆尚北道出身的军人总统相继执政数十年,形成了以庆尚道为核心的权力垄断体系。蔚山、浦项、釜山等庆尚道地区被重点培育为重工业基地,获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政策扶持,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与经济腾飞。反之,全罗道被边缘化,导致就业市场萎缩、公共投资匮乏,逐渐沦为韩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盲区”。 1980年爆发的“光州民主化运动”是地域情绪彻底撕裂的转折点。光州市民反对军事政权而被血腥镇压,在全罗道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也成为全罗道认同进步、民主化运动的重要标志。从此,全罗道与以庆尚道为代表的保守政权之间的政治裂痕难以弥合。 政治倾向形成结构性分裂格局。庆尚道普遍支持保守派政党,强调秩序与经济发展;而全罗道则长期支持进步派,追求社会改革与公平分配。这种“投票地图”的对立逐渐演变为选举中的“红蓝分裂”。 文化与性格差异也加深了误解。全罗道人语调温和、倾向于婉转表达,但往往被误解为“不直接”“话多”;而庆尚道人语气直接、个性果敢,却被视为“粗鲁”“强势”。这些刻板印象在媒体和综艺上被反复呈现,进一步放大彼此间的文化隔阂。 然而,随着代际更替与社会转型,韩国地域对立的传统格局呈显著消解趋势。年轻世代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度持续弱化,加之政府持续推进“地方均衡发展”政策 ,全罗道基础设施与科技产业正逐步提升,逐渐从“民主圣地”转型为AI产业枢纽。同时,庆尚道年轻一代也开始反思传统保守阵营的世袭政治结构,地域忠诚度对政治倾向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尽管老一辈中仍存留着基于地域的情感隔阂,但整体社会正呈现出超越地域主义的融合态势。 全罗道与庆尚道之间的地域矛盾,本质上是涉及政治权力分配及区域发展公平性等的深层社会议题。要真正消解“互相看不惯”的情绪,需要政策层面的资源再分配和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 ,从根本上重建区域间的社会信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与社会整合。
2025-05-26 19:10:23 -
中国车市群雄逐鹿 现代汽车"退"中求"进"
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过程中,2023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本土品牌乘用车所占市场份额达到56%,首次超过50%。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跃升至68%,也就是说在中国每卖出的10辆新车里,就有近7辆是本土品牌。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44%持续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2%。不仅品牌格局出现颠覆,中国汽车市场同时还迎来另一关键转折,新能源汽车首次在销量上超越燃油车。今年3月,新能源车型在中国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达到51%,产业版图彻底改写。 中国品牌在转型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庞大的本土市场基础。在去年全球约160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中,66%(大约1056万辆)在中国售出。强大的市场规模推动成本降低与技术迭代,同时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技术方面,电动汽车的结构相对简单,门槛低于内燃机复杂的机械系统,令燃油车时代处于“跟跑”位置的中国车企得以在电动化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中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投入超过2300亿美元扶持电动汽车产业,从购车补贴、免购置税、建充电桩,到研发资金支援、低息贷款、土地资源提供等,全方位构建起电动汽车产业生态。电动汽车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500多家锐减至今年的100家左右,但幸存者反而成功铸就强大的竞争力和成熟的产业链。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凭借垂直整合体系和自主研发电池显著降低成本。小型电动SUV比亚迪海鸥起售价仅为5.68万元人民币,续航300公里,而类似车型在韩国售价依旧高达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以上。这一价格差距背后是中国车企在供应链、制造工艺和智能化领域的深度整合与创新。 在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与新能源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外资车企节节败退。大众汽车在连续15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后,2023年开始落后于比亚迪。通用汽车销量也从巅峰时期的400万辆骤减至去年的180万辆,2023年录得超过50亿美元的亏损,前景堪忧。 相比之下,现代汽车集团早早进行战略调整,把中国市场销量比重降至全球的3%,转而深耕美国和印度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分析认为这一举措是“无奈退出”,但从结果来看,这一“缓兵之计”不仅成功规避中国市场激烈的淘汰赛,也帮助现代稳居全球销量第三的位置,仅次于丰田与大众。 实际上,要想真正冲击全球第一,中国市场的开拓至关重要,这一点现代汽车也心知肚明。面对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现代汽车制定全新“重启”战略。去年底,现代向合资企业北京现代注资7840亿韩元,重建中国战略核心,并宣布把中国工厂打造成电动汽车出口基地。 本月7日,现代汽车推出的首款中国专供电动汽车ELEXIO正式全球首发,该车型不仅在中国销售,还计划出口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截至2027年,现代拟在中国市场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起亚方面则通过出口拉动产能,2024年中国法人时隔八年重回盈利。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汽车当前与中国本地供应商的合作更加积极。去年的北京车展上,北京现代与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截至2027年推出10款以上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型,由此可见现代汽车在电动化领域落实“本地化”发展的全新态度。
2025-05-26 00:49:16 -
韩国航司加速布局"独家航线" 抢占国际市场先机
在航空产业重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韩国本土航空公司正加快布局国际航线,不断扩大“独家运营”航线数量,以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据韩国航空业界25日消息,目前由韩国国内航空公司独家运营、未与其他本土航司重叠的国际航线共计76条,较去年5月的65条增加11条,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拥有韩国国内最广航线网络的大韩航空,目前独家运营的国际航线最多,达到34条,较去年同期增加3条。近期新增的独家航线包括上月开通的仁川至神户航线、去年10月恢复的仁川至长崎航线,以及去年9月新设的仁川至里斯本航线等。 韩亚航空在日本和中国的7条航线上实现独家运营,涵盖从仁川出发前往仙台、宫崎、成都、重庆等城市的航线。自去年12月开通仁川至旭川航线以来,独家航线数量在一年内增加1条。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冬季航季期间,独家运营仁川至澳大利亚墨尔本航线。 韩国最大低成本航空公司(LCC)济州航空目前运营13条独家航线,包括仁川出发的日本静冈、广岛、松山、大分,印度尼西亚巴淡岛,釜山至新加坡等航线。济州航空去年10月开通仁川至巴淡岛航线,今年5月开通济州至西安航线,独家航线在一年内增加2条。下月5日还将独家开通仁川至函馆航线。 真航空于上月3日开通仁川至日本冲绳县石垣岛航线,继去年5月独家开通邻近的宫古岛航线后,完成了对冲绳县三大主要岛屿的航线覆盖。此外,该公司还在釜山至菲律宾克拉克、美国关岛等5条国际航线上实现独家运营。 釜山航空则在釜山出发的7条航线上实现独家运营,涵盖松山、西安、巴厘岛等航线,这些航线均为全球仅由釜山航空运营。德威航空拥有6条独家航线,涵盖中长途航线,包括去年5月开通的仁川至萨格勒布(克罗地亚首都)、仁川至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济州至大阪、大邱至乌兰巴托等。该公司也是唯一运营仁川至巴黎、法兰克福等欧洲航线低成本航空公司。 易斯达航空目前运营5条独家航线,涵盖去年12月开通的仁川至德岛、釜山至熊本、清迈等航线。一年前,易斯达航空尚无独家航线,现已增至5条。其中,除清州至张家界航线外,其余均为易斯达航空独家运营。值得注意的是,釜山至越南富国岛航线目前仅由越捷航空运营,易斯达航空计划于7月26日开通该航线。 各航空公司表示,将持续听取客户和旅行社的意见,努力发掘更多独家航线资源。仁荷工业专门大学航空经营学科教授李辉荣(音)分析指出:“在高利率和高汇率的双重压力下,竞争激烈的航线收益不断下滑,单靠降价促销难以有效刺激需求。因此航空公司逐渐避开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转向开拓登山、钓鱼等细分市场,以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2025-05-26 00:16:14 -
受农产品价格下跌影响 韩国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小幅下滑
韩国银行(央行)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为120.24(2020年基准为100),环比下降0.1%,同比则上升0.9%。该指数在去年8月(-0.2%)和10月(-0.1%)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于11月(0.1%)转为上升。此后,去年12月(0.4%)和今年1月(0.6%)持续上升,而在2月和3月则维持持平趋势。 生产者物价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变化的影响一般会在1至3个月之后反映至消费者实际购买物价上。 具体来看,农林水产品价格环比下降1.5%,主要受畜产品(-5.8%)和水产品(-0.7%)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产品价格环比下降0.3%,其中,煤炭及石油产品(-2.6%)和化学产品(-0.7%)等价格均下降。电力、燃气、水和废弃物价格因工业用城市燃气(5.2%)等上涨,环比上升0.4%。餐厅及住宿服务上涨0.6%,运输服务上涨0.1%,导致总体服务业环比上升0.2%。 从具体品类来看,洋葱(15.8%)、黄瓜(35.1%)、石脑油(5.8%)、柴油(1.8%)等价格下跌,而猪肉(8.2%)、鸡蛋(11.4%)、牛奶(1.1%)、豆奶(6.6%)等价格上涨。 央行经济统计组组长李文熙(音)表示,4月农产品价格因出货量增加而出现下跌。特别是洋葱、黄瓜等农产品,由于气温、日照和降水量等生长条件改善,出货量随之增加,导致价格下滑。李文熙还指出,截至本月21日,迪拜原油价格环比平均下跌约6%,若这一趋势持续至本月底,可能将对5月的生产者物价和供应物价产生下行压力。 包括进口商品在内4月国内供应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6%,其中原材料(-3.6%)、中间产品(-0.4%)、最终产品(-0.1%)均呈现下降态势。此外,4月韩国总产出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3%,虽服务业(0.2%)环比上升,但工业产品(-0.6%)则环比下降。
2025-05-23 19:18:25 -
中国钢铁减产计划推高国际钢价 韩国钢企业绩回暖在望
在中国政府和钢铁企业陆续释放减产信号的背景下,近期螺纹钢国际价格开始回升。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计划对中国廉价钢铁加大制裁力度,因此韩国本土钢铁企业的业绩有望迎来恢复。 据全球经济数据平台Trading Economics 16日消息,5月螺纹钢期货价格近期涨至每吨3135元人民币,创下六周以来新高。市场普遍预计中国即将开启新一轮减产措施,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出现缓解迹象,多重因素共同推动钢价回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ISA)近日表示,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为恢复供需平衡,中国正在积极推动钢铁产能的调控。CISA规划发展部部长王斌在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在缺乏有效市场化机制的情况下,控制产量是稳定钢铁行业的重要工具。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产能管理,有助于行业运营的稳定。” 此外,CISA再次强调,必须禁止企业之间以交易形式转让未使用的生产配额,以防止过度生产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CISA正在积极配合政府推进钢铁减产。此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在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计划通过结构改革,解决钢铁行业的供给过剩问题。具体减产计划尚未出台,但市场普遍预计年内或削减5000万吨产量。 中国最大上市钢企宝钢也在近期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预计根据政府报告内容执行相关减产计划。随着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国钢铁的限制,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加快出口步伐。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钢铁出口量达1046万吨,同比增长13.4%,创下2015年9月以来新高。 韩国对中国钢铁征收反倾销关税,因此中国钢铁对韩出口量明显下降。韩国钢铁协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中厚板(中板与厚板)对韩出口量为4.009万吨,同比骤减67.4%。其中厚板自4月底起临时反倾销关税最高达38.02%。同期,中国钢铁整体对韩出口量也从91.6757万吨降至77.2465万吨,减少约15.7%。 韩国政府目前还在对中国产热轧钢板展开反倾销调查,外界普遍预计未来中国钢铁进口量会持续减少。长期饱受中国廉价钢铁冲击的浦项制铁、现代制铁和东国制钢等韩国本土钢企或迎来业绩回暖。韩亚证券研究员朴成奉(音)表示,包括韩国在内的多国正在加速推进对中国钢铁的反倾销关税,预计下半年中国钢铁出口会出现大幅回落。
2025-05-16 23:31:43 -
【亚洲人之声】中国奋力领跑 韩国热闹围观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之后,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继无人机技术领先之后,中国向超越聊天机器人的AI驱动人形机器人方向迈进,力求跻身世界领先行列。逐渐逼近人类形态的机器人不仅在工业现场广泛应用,还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人类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难以估量。 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近日举行,此次盛会堪称人工智能与中国自主机器人技术的全面展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程度令人惊叹。会场展出的机器人不仅能演奏钢琴、为人类按摩,还能攀爬大楼外墙进行维修作业,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大幅缩短手术时间。 上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中,中国各大专业公司制造的人形机器人与真人选手同场竞技,并自主完成比赛。在半程马拉松项目中,夺冠机器人跑出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已经可以与部分马拉松爱好者相媲美。 仅就人形机器人而言,目前从儿童与老人照护、康复治疗,到教育、工业、治安与军事等应用领域已经十分广泛。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用途也在不断拓展。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24亿美元扩大至2032年的660亿美元。在人口急剧老龄化、出生率持续走低、劳动力日益短缺的背景下,AI驱动的高附加值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 中国在机器人崛起的道路上大步迈进,韩国却在一旁无奈扮演旁观者和追赶者的角色。从无人机、聊天机器人、电池、电动汽车再到人形机器人,中国已经在高附加值先进产业中抢占先机。韩国也拥有机器人专门企业,但与发展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不同,韩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必须把惊叹中国机器人技术的时间用来奋起直追,才可能争取到下一波科技浪潮中的一席之地。
2025-05-16 18:43:32 -
【파고파자 중국경제】从赛场冠军到商业巨头 人形机器人量产"发令枪"打响——优必选
优必选“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斩获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48小时后火速成立子公司“行者天工”,搭载国产化率92%的“麒麟”伺服电机与“慧思”具身智能系统,开启工业、商用、科研三大产品线全球化布局,单机售价仅为国际同规格产品的60%。
2025-05-14 22:51:09 -
【亚洲人之声】全州国际电影节今日闭幕 225部影片筑起"文化孤岛"
第26届全州国际电影节将于今日在春日暖阳中落下帷幕。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共展映了来自57个国家的225部作品,其中包括80部世界首映。作为韩国三大电影节之一,全州国际电影节始终致力于在商业大片之外,为独立与艺术电影提供持续发声的平台。 笔者在假期亲赴全州参与本届电影节。电影之街的巷弄间人潮涌动,志愿者们活力四射,剧场内外随处可见讨论剧情的观众。与其说这是一场电影放映的盛会,不如说是一场围绕影像展开的公共节日。相比釜山电影节愈加浓厚的产业氛围,全州更像是一座拒绝迎合的“文化孤岛”,在小众与实验之间持续探索艺术与社会的边界。 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体预算趋紧、韩国影视产业面临资本退潮的当下,全州电影节不仅未缩减规模,反而强化了对创作源头的支持。今年,电影节继续保留以“首部长片”为核心的国际竞赛单元,并设立“韩国竞赛”“韩国短片竞赛”等本土创作者平台。在入围韩国竞赛单元的10部作品中,既有演员跨界执导的首次尝试,也有聚焦移民、女性、阶级等社会议题的作品,呈现出当代韩国艺术电影愈加多元而锐利的面貌。 在“可能的电影”特别单元中,策展人将一系列“脱离资本逻辑、回归创作者视角”的作品纳入放映名单,并直面提出“艺术是否还能生存”的问题。笔者在放映现场看到座无虚席的观众,也感受到一种来自影像现场的集体共鸣——即便在人工智能(AI)与流媒体席卷的当下,仍有人愿意在黑暗中凝视一部未知的电影,与它沉默、共鸣、思考。 笔者认为,在电影工业愈发保守、院线体系趋向公式化押注的当下,全州国际电影节所坚持的“非主流”立场愈发显得可贵。对于观众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观影活动,更是一种重拾电影信仰的过程;而对创作者来说,或许它仅是一束微光,却足以在动荡不安的产业现实中,照亮通往下一部作品的方向。 第26届全州国际电影节海报【图片来源 全州国际电影节】
2025-05-09 18:00:00 -
三星电子稳居韩国专利注册榜首 爱茉莉太平洋领跑商标注册
为纪念光复节80周年与发明节60周年,韩国特许厅(专利厅)8日发布数据显示,韩国国内拥有注册专利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共计13.4802万项;商标注册最多的是爱茉莉太平洋,共计1.6514万个。 韩国一号专利是1909年独立功臣郑寅琥注册的“马尾帽”专利,郑寅琥当时利用该专利获得的收益支援独立运动。光复以后,1948年中央工业研究所(现国家技术标准院)的《油画染料制造法》注册为一号专利,截至去年年底,韩国国内专利累计注册270万余项,预计2027年突破300万项。 数据显示,专利注册总量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占全部专利的5%(13万余项)。三星电子自1969年涉足电子产业以来,逐渐在半导体和移动设备等尖端技术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之一,去年仅一年内专利注册数量达5255件。 排在第二的是LG电子,共注册专利7.7802万项,占比2.9%。自1959年研发出首台国产收音机以来,LG电子在智能家电等领域持续主导技术开发,去年共注册专利2424项。 排在第三的是现代汽车,共注册专利5.4305万项,占比2%。自1967年成立以来,现代汽车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开发,目前已跻身全球代表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最近,SK海力士凭借实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基础——高带宽存储器(HBM)备受瞩目,共注册专利3.9071万项。 乐金显示(LG Display)则以注册专利2.8544万项位列第五,凭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与QD-OLED面板显示技术主导全球市场。 商标方面,韩国自1949年天日产业注册商标名“天”字为一号商标以后,截至去年年底,注册商标共计274万余个,预计在2029年左右突破300万个。 韩国商标注册最多的公司是前身为1945年太平洋化学工业公司的爱茉莉太平洋,共注册1.6514万个,涵盖雪花秀(Sulwhasoo)、赫拉(HERA)等多个化妆品商标。 位列第二的也是化妆品企业LG生活健康,共注册1.5969万个商标,该公司拥有宫廷护肤高端品牌后(WHOO)等化妆品相关商标与倍瑞傲(Perioe)等生活用品相关商标。 第三位为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共注册商标9357个。CJ株式会社以9317个排名第四,覆盖食品及娱乐产业,乐天集团以9272个位列第五。 知识产权领域,韩国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四位, 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全球第一, 与欧洲、日本、中国及美国专利局一同跻身先进五大专利强国。 特许厅厅长金完基表示:“此次发布不仅是单纯纪录,更是回顾韩国产业发展与经济成长过程的契机。在今年不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韩国企业将以知识财产为基础克服危机,为技术革新提供坚实后盾。” 位于首尔瑞草的三星电子办公大楼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5-09 00:43:07 -
"特朗普效应"助力韩国船企大单频揽 市场份额三倍增长
韩国造船企业最近成功大规模承接集装箱船订单,全球市场占有率正在不断提升。此前,韩国船企在集装箱船领域一直位居占据低价优势的中国企业之后,但在中美关税战背景下,韩国企业迎来反超机会。特朗普政府不久前还预告称,即将对中国船舶征收入港费用。 据HD现代旗下造船业务控股公司HD韩国造船海洋28日消息,公司26日与大洋洲一家船运公司签订建造合同,包括4艘8400TEU级集装箱船、8艘2800TEU级集装箱船和6艘1800TEU级集装箱船。此前,公司已在23日接获2艘2800TEU级集装箱船订单,24日又承接2艘16000TEU级大型集装箱船订单。 HD韩国造船海洋仅四天内累计拿下22艘集装箱船订单,合同金额高达约2.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6.42亿元)。根据计划,此次承接的集装箱船分别由蔚山HD现代尾浦和全南灵岩HD现代三湖建造,并在2028年上半年陆续交付船东。 与此同时,三星重工业也迎来今年首份集装箱船订单。三星重工业当天公告称,与亚洲地区一位船东签订两艘集装箱船建造合同,总金额为5619亿韩元,预计2028年1月前陆续交付。 韩国集装箱船订单激增与“特朗普效应”不无关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近日宣布,即将对中国航运公司、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航运公司、在海外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美国入港费用,并在未来三年内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受此影响,运营中国制造集装箱船和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的航运公司势必遭受冲击,在新船下单时也陷入两难。 这一趋势也已经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年初起,相关政策讨论不断,敏锐的船东开始把目光从中国转向韩国。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本月22日,韩国船企今年的集装箱船接单量已达约131.79万修正总吨(CGT),市场份额达到29.7%。 如果加上HD韩国造船海洋新承接的22艘订单以及三星重工业的2艘,韩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0%,相比去年全年仅11.4%的市场份额,几乎实现三倍增长。反观中国,市场份额则从去年的86.6%大幅降至今年的58.1%。 此外,环保法规的加强也对韩国船企形成利好。由HD现代三湖建造的8400TEU级集装箱船计划搭载可使用LNG与柴油双燃料的LNG双燃料发动机,16000TEU级集装箱船也计划安装废气净化装置,以应对国际海事组织(IMO)不断强化的环保要求。 对此也有意见指出,局限于人力成本等因素,韩国在集装箱船领域的成本竞争力已明显落后于中国,因此这种趋势难以长期持续。韩国造船业内人士表示,多种因素正在推动韩国制造集装箱船需求的增加,考虑到老旧船只比例以及环保法规带来的更换需求持续上升,未来还会继续加大集装箱船领域的接单力度。 HD现代尾浦建造的16000TEU级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HD现代】
2025-04-29 20:12:20
-
【亚洲人之声】韩国大选背后的地域性隐形裂痕:全罗道与庆尚道百年政治博弈
韩国总统大选在即,地域政治格局再引关注。纵观历届选举,除全罗道与庆尚道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外,其他地区两大政党支持率往往势均力敌。这种独特的政治地理现象,折射出韩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全罗道与庆尚道的地域矛盾已根深蒂固,超越单纯的地域竞争范畴,演变为根植于历史积淀、政治博弈、经济分化及社会文化认同差异等多维度的结构性对立。 地域矛盾的源头可追溯至朝鲜王朝的“南人党争”。全罗道作为“南人”派系的大本营,在17世纪后期惨遭肃清,自此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而庆尚道因毗邻旧都庆州,长期把持着官僚体系的重要地位。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结构性差异进一步加剧。日本殖民政府出于殖民利益,在庆尚道优先兴建港口、铁路与轻工业,釜山、大邱等地逐步发展成近代工业重镇。而全罗道仍以农业为主,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东南部工业区,为后来的经济差距埋下伏笔。 韩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固化了地域差距。首任总统李承晚出身庆尚南道,执政期间政权资源倾斜倾向显著。此后,朴正熙、全斗焕 、卢泰愚等庆尚北道出身的军人总统相继执政数十年,形成了以庆尚道为核心的权力垄断体系。蔚山、浦项、釜山等庆尚道地区被重点培育为重工业基地,获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政策扶持,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与经济腾飞。反之,全罗道被边缘化,导致就业市场萎缩、公共投资匮乏,逐渐沦为韩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盲区”。 1980年爆发的“光州民主化运动”是地域情绪彻底撕裂的转折点。光州市民反对军事政权而被血腥镇压,在全罗道人民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也成为全罗道认同进步、民主化运动的重要标志。从此,全罗道与以庆尚道为代表的保守政权之间的政治裂痕难以弥合。 政治倾向形成结构性分裂格局。庆尚道普遍支持保守派政党,强调秩序与经济发展;而全罗道则长期支持进步派,追求社会改革与公平分配。这种“投票地图”的对立逐渐演变为选举中的“红蓝分裂”。 文化与性格差异也加深了误解。全罗道人语调温和、倾向于婉转表达,但往往被误解为“不直接”“话多”;而庆尚道人语气直接、个性果敢,却被视为“粗鲁”“强势”。这些刻板印象在媒体和综艺上被反复呈现,进一步放大彼此间的文化隔阂。 然而,随着代际更替与社会转型,韩国地域对立的传统格局呈显著消解趋势。年轻世代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度持续弱化,加之政府持续推进“地方均衡发展”政策 ,全罗道基础设施与科技产业正逐步提升,逐渐从“民主圣地”转型为AI产业枢纽。同时,庆尚道年轻一代也开始反思传统保守阵营的世袭政治结构,地域忠诚度对政治倾向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尽管老一辈中仍存留着基于地域的情感隔阂,但整体社会正呈现出超越地域主义的融合态势。 全罗道与庆尚道之间的地域矛盾,本质上是涉及政治权力分配及区域发展公平性等的深层社会议题。要真正消解“互相看不惯”的情绪,需要政策层面的资源再分配和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 ,从根本上重建区域间的社会信任,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与社会整合。
2025-05-26 19:10:23 -
中国车市群雄逐鹿 现代汽车"退"中求"进"
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过程中,2023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本土品牌乘用车所占市场份额达到56%,首次超过50%。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跃升至68%,也就是说在中国每卖出的10辆新车里,就有近7辆是本土品牌。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44%持续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2%。不仅品牌格局出现颠覆,中国汽车市场同时还迎来另一关键转折,新能源汽车首次在销量上超越燃油车。今年3月,新能源车型在中国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达到51%,产业版图彻底改写。 中国品牌在转型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庞大的本土市场基础。在去年全球约160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中,66%(大约1056万辆)在中国售出。强大的市场规模推动成本降低与技术迭代,同时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技术方面,电动汽车的结构相对简单,门槛低于内燃机复杂的机械系统,令燃油车时代处于“跟跑”位置的中国车企得以在电动化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中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投入超过2300亿美元扶持电动汽车产业,从购车补贴、免购置税、建充电桩,到研发资金支援、低息贷款、土地资源提供等,全方位构建起电动汽车产业生态。电动汽车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500多家锐减至今年的100家左右,但幸存者反而成功铸就强大的竞争力和成熟的产业链。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凭借垂直整合体系和自主研发电池显著降低成本。小型电动SUV比亚迪海鸥起售价仅为5.68万元人民币,续航300公里,而类似车型在韩国售价依旧高达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以上。这一价格差距背后是中国车企在供应链、制造工艺和智能化领域的深度整合与创新。 在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与新能源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外资车企节节败退。大众汽车在连续15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后,2023年开始落后于比亚迪。通用汽车销量也从巅峰时期的400万辆骤减至去年的180万辆,2023年录得超过50亿美元的亏损,前景堪忧。 相比之下,现代汽车集团早早进行战略调整,把中国市场销量比重降至全球的3%,转而深耕美国和印度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分析认为这一举措是“无奈退出”,但从结果来看,这一“缓兵之计”不仅成功规避中国市场激烈的淘汰赛,也帮助现代稳居全球销量第三的位置,仅次于丰田与大众。 实际上,要想真正冲击全球第一,中国市场的开拓至关重要,这一点现代汽车也心知肚明。面对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现代汽车制定全新“重启”战略。去年底,现代向合资企业北京现代注资7840亿韩元,重建中国战略核心,并宣布把中国工厂打造成电动汽车出口基地。 本月7日,现代汽车推出的首款中国专供电动汽车ELEXIO正式全球首发,该车型不仅在中国销售,还计划出口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截至2027年,现代拟在中国市场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起亚方面则通过出口拉动产能,2024年中国法人时隔八年重回盈利。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汽车当前与中国本地供应商的合作更加积极。去年的北京车展上,北京现代与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截至2027年推出10款以上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型,由此可见现代汽车在电动化领域落实“本地化”发展的全新态度。
2025-05-26 00:49:16 -
韩国航司加速布局"独家航线" 抢占国际市场先机
在航空产业重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韩国本土航空公司正加快布局国际航线,不断扩大“独家运营”航线数量,以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据韩国航空业界25日消息,目前由韩国国内航空公司独家运营、未与其他本土航司重叠的国际航线共计76条,较去年5月的65条增加11条,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拥有韩国国内最广航线网络的大韩航空,目前独家运营的国际航线最多,达到34条,较去年同期增加3条。近期新增的独家航线包括上月开通的仁川至神户航线、去年10月恢复的仁川至长崎航线,以及去年9月新设的仁川至里斯本航线等。 韩亚航空在日本和中国的7条航线上实现独家运营,涵盖从仁川出发前往仙台、宫崎、成都、重庆等城市的航线。自去年12月开通仁川至旭川航线以来,独家航线数量在一年内增加1条。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冬季航季期间,独家运营仁川至澳大利亚墨尔本航线。 韩国最大低成本航空公司(LCC)济州航空目前运营13条独家航线,包括仁川出发的日本静冈、广岛、松山、大分,印度尼西亚巴淡岛,釜山至新加坡等航线。济州航空去年10月开通仁川至巴淡岛航线,今年5月开通济州至西安航线,独家航线在一年内增加2条。下月5日还将独家开通仁川至函馆航线。 真航空于上月3日开通仁川至日本冲绳县石垣岛航线,继去年5月独家开通邻近的宫古岛航线后,完成了对冲绳县三大主要岛屿的航线覆盖。此外,该公司还在釜山至菲律宾克拉克、美国关岛等5条国际航线上实现独家运营。 釜山航空则在釜山出发的7条航线上实现独家运营,涵盖松山、西安、巴厘岛等航线,这些航线均为全球仅由釜山航空运营。德威航空拥有6条独家航线,涵盖中长途航线,包括去年5月开通的仁川至萨格勒布(克罗地亚首都)、仁川至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济州至大阪、大邱至乌兰巴托等。该公司也是唯一运营仁川至巴黎、法兰克福等欧洲航线低成本航空公司。 易斯达航空目前运营5条独家航线,涵盖去年12月开通的仁川至德岛、釜山至熊本、清迈等航线。一年前,易斯达航空尚无独家航线,现已增至5条。其中,除清州至张家界航线外,其余均为易斯达航空独家运营。值得注意的是,釜山至越南富国岛航线目前仅由越捷航空运营,易斯达航空计划于7月26日开通该航线。 各航空公司表示,将持续听取客户和旅行社的意见,努力发掘更多独家航线资源。仁荷工业专门大学航空经营学科教授李辉荣(音)分析指出:“在高利率和高汇率的双重压力下,竞争激烈的航线收益不断下滑,单靠降价促销难以有效刺激需求。因此航空公司逐渐避开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转向开拓登山、钓鱼等细分市场,以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2025-05-26 00:16:14 -
受农产品价格下跌影响 韩国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小幅下滑
韩国银行(央行)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为120.24(2020年基准为100),环比下降0.1%,同比则上升0.9%。该指数在去年8月(-0.2%)和10月(-0.1%)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于11月(0.1%)转为上升。此后,去年12月(0.4%)和今年1月(0.6%)持续上升,而在2月和3月则维持持平趋势。 生产者物价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变化的影响一般会在1至3个月之后反映至消费者实际购买物价上。 具体来看,农林水产品价格环比下降1.5%,主要受畜产品(-5.8%)和水产品(-0.7%)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产品价格环比下降0.3%,其中,煤炭及石油产品(-2.6%)和化学产品(-0.7%)等价格均下降。电力、燃气、水和废弃物价格因工业用城市燃气(5.2%)等上涨,环比上升0.4%。餐厅及住宿服务上涨0.6%,运输服务上涨0.1%,导致总体服务业环比上升0.2%。 从具体品类来看,洋葱(15.8%)、黄瓜(35.1%)、石脑油(5.8%)、柴油(1.8%)等价格下跌,而猪肉(8.2%)、鸡蛋(11.4%)、牛奶(1.1%)、豆奶(6.6%)等价格上涨。 央行经济统计组组长李文熙(音)表示,4月农产品价格因出货量增加而出现下跌。特别是洋葱、黄瓜等农产品,由于气温、日照和降水量等生长条件改善,出货量随之增加,导致价格下滑。李文熙还指出,截至本月21日,迪拜原油价格环比平均下跌约6%,若这一趋势持续至本月底,可能将对5月的生产者物价和供应物价产生下行压力。 包括进口商品在内4月国内供应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6%,其中原材料(-3.6%)、中间产品(-0.4%)、最终产品(-0.1%)均呈现下降态势。此外,4月韩国总产出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3%,虽服务业(0.2%)环比上升,但工业产品(-0.6%)则环比下降。
2025-05-23 19:18:25 -
中国钢铁减产计划推高国际钢价 韩国钢企业绩回暖在望
在中国政府和钢铁企业陆续释放减产信号的背景下,近期螺纹钢国际价格开始回升。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计划对中国廉价钢铁加大制裁力度,因此韩国本土钢铁企业的业绩有望迎来恢复。 据全球经济数据平台Trading Economics 16日消息,5月螺纹钢期货价格近期涨至每吨3135元人民币,创下六周以来新高。市场普遍预计中国即将开启新一轮减产措施,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出现缓解迹象,多重因素共同推动钢价回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CISA)近日表示,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为恢复供需平衡,中国正在积极推动钢铁产能的调控。CISA规划发展部部长王斌在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在缺乏有效市场化机制的情况下,控制产量是稳定钢铁行业的重要工具。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产能管理,有助于行业运营的稳定。” 此外,CISA再次强调,必须禁止企业之间以交易形式转让未使用的生产配额,以防止过度生产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CISA正在积极配合政府推进钢铁减产。此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在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计划通过结构改革,解决钢铁行业的供给过剩问题。具体减产计划尚未出台,但市场普遍预计年内或削减5000万吨产量。 中国最大上市钢企宝钢也在近期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预计根据政府报告内容执行相关减产计划。随着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国钢铁的限制,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加快出口步伐。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钢铁出口量达1046万吨,同比增长13.4%,创下2015年9月以来新高。 韩国对中国钢铁征收反倾销关税,因此中国钢铁对韩出口量明显下降。韩国钢铁协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中厚板(中板与厚板)对韩出口量为4.009万吨,同比骤减67.4%。其中厚板自4月底起临时反倾销关税最高达38.02%。同期,中国钢铁整体对韩出口量也从91.6757万吨降至77.2465万吨,减少约15.7%。 韩国政府目前还在对中国产热轧钢板展开反倾销调查,外界普遍预计未来中国钢铁进口量会持续减少。长期饱受中国廉价钢铁冲击的浦项制铁、现代制铁和东国制钢等韩国本土钢企或迎来业绩回暖。韩亚证券研究员朴成奉(音)表示,包括韩国在内的多国正在加速推进对中国钢铁的反倾销关税,预计下半年中国钢铁出口会出现大幅回落。
2025-05-16 23:31:43 -
【亚洲人之声】中国奋力领跑 韩国热闹围观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之后,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继无人机技术领先之后,中国向超越聊天机器人的AI驱动人形机器人方向迈进,力求跻身世界领先行列。逐渐逼近人类形态的机器人不仅在工业现场广泛应用,还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人类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难以估量。 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近日举行,此次盛会堪称人工智能与中国自主机器人技术的全面展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程度令人惊叹。会场展出的机器人不仅能演奏钢琴、为人类按摩,还能攀爬大楼外墙进行维修作业,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大幅缩短手术时间。 上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中,中国各大专业公司制造的人形机器人与真人选手同场竞技,并自主完成比赛。在半程马拉松项目中,夺冠机器人跑出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已经可以与部分马拉松爱好者相媲美。 仅就人形机器人而言,目前从儿童与老人照护、康复治疗,到教育、工业、治安与军事等应用领域已经十分广泛。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用途也在不断拓展。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24亿美元扩大至2032年的660亿美元。在人口急剧老龄化、出生率持续走低、劳动力日益短缺的背景下,AI驱动的高附加值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 中国在机器人崛起的道路上大步迈进,韩国却在一旁无奈扮演旁观者和追赶者的角色。从无人机、聊天机器人、电池、电动汽车再到人形机器人,中国已经在高附加值先进产业中抢占先机。韩国也拥有机器人专门企业,但与发展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不同,韩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必须把惊叹中国机器人技术的时间用来奋起直追,才可能争取到下一波科技浪潮中的一席之地。
2025-05-16 18:43:32 -
【파고파자 중국경제】从赛场冠军到商业巨头 人形机器人量产"发令枪"打响——优必选
优必选“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斩获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48小时后火速成立子公司“行者天工”,搭载国产化率92%的“麒麟”伺服电机与“慧思”具身智能系统,开启工业、商用、科研三大产品线全球化布局,单机售价仅为国际同规格产品的60%。
2025-05-14 22:51:09 -
【亚洲人之声】全州国际电影节今日闭幕 225部影片筑起"文化孤岛"
第26届全州国际电影节将于今日在春日暖阳中落下帷幕。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共展映了来自57个国家的225部作品,其中包括80部世界首映。作为韩国三大电影节之一,全州国际电影节始终致力于在商业大片之外,为独立与艺术电影提供持续发声的平台。 笔者在假期亲赴全州参与本届电影节。电影之街的巷弄间人潮涌动,志愿者们活力四射,剧场内外随处可见讨论剧情的观众。与其说这是一场电影放映的盛会,不如说是一场围绕影像展开的公共节日。相比釜山电影节愈加浓厚的产业氛围,全州更像是一座拒绝迎合的“文化孤岛”,在小众与实验之间持续探索艺术与社会的边界。 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体预算趋紧、韩国影视产业面临资本退潮的当下,全州电影节不仅未缩减规模,反而强化了对创作源头的支持。今年,电影节继续保留以“首部长片”为核心的国际竞赛单元,并设立“韩国竞赛”“韩国短片竞赛”等本土创作者平台。在入围韩国竞赛单元的10部作品中,既有演员跨界执导的首次尝试,也有聚焦移民、女性、阶级等社会议题的作品,呈现出当代韩国艺术电影愈加多元而锐利的面貌。 在“可能的电影”特别单元中,策展人将一系列“脱离资本逻辑、回归创作者视角”的作品纳入放映名单,并直面提出“艺术是否还能生存”的问题。笔者在放映现场看到座无虚席的观众,也感受到一种来自影像现场的集体共鸣——即便在人工智能(AI)与流媒体席卷的当下,仍有人愿意在黑暗中凝视一部未知的电影,与它沉默、共鸣、思考。 笔者认为,在电影工业愈发保守、院线体系趋向公式化押注的当下,全州国际电影节所坚持的“非主流”立场愈发显得可贵。对于观众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观影活动,更是一种重拾电影信仰的过程;而对创作者来说,或许它仅是一束微光,却足以在动荡不安的产业现实中,照亮通往下一部作品的方向。 第26届全州国际电影节海报【图片来源 全州国际电影节】
2025-05-09 18:00:00 -
三星电子稳居韩国专利注册榜首 爱茉莉太平洋领跑商标注册
为纪念光复节80周年与发明节60周年,韩国特许厅(专利厅)8日发布数据显示,韩国国内拥有注册专利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共计13.4802万项;商标注册最多的是爱茉莉太平洋,共计1.6514万个。 韩国一号专利是1909年独立功臣郑寅琥注册的“马尾帽”专利,郑寅琥当时利用该专利获得的收益支援独立运动。光复以后,1948年中央工业研究所(现国家技术标准院)的《油画染料制造法》注册为一号专利,截至去年年底,韩国国内专利累计注册270万余项,预计2027年突破300万项。 数据显示,专利注册总量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占全部专利的5%(13万余项)。三星电子自1969年涉足电子产业以来,逐渐在半导体和移动设备等尖端技术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之一,去年仅一年内专利注册数量达5255件。 排在第二的是LG电子,共注册专利7.7802万项,占比2.9%。自1959年研发出首台国产收音机以来,LG电子在智能家电等领域持续主导技术开发,去年共注册专利2424项。 排在第三的是现代汽车,共注册专利5.4305万项,占比2%。自1967年成立以来,现代汽车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开发,目前已跻身全球代表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最近,SK海力士凭借实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基础——高带宽存储器(HBM)备受瞩目,共注册专利3.9071万项。 乐金显示(LG Display)则以注册专利2.8544万项位列第五,凭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与QD-OLED面板显示技术主导全球市场。 商标方面,韩国自1949年天日产业注册商标名“天”字为一号商标以后,截至去年年底,注册商标共计274万余个,预计在2029年左右突破300万个。 韩国商标注册最多的公司是前身为1945年太平洋化学工业公司的爱茉莉太平洋,共注册1.6514万个,涵盖雪花秀(Sulwhasoo)、赫拉(HERA)等多个化妆品商标。 位列第二的也是化妆品企业LG生活健康,共注册1.5969万个商标,该公司拥有宫廷护肤高端品牌后(WHOO)等化妆品相关商标与倍瑞傲(Perioe)等生活用品相关商标。 第三位为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共注册商标9357个。CJ株式会社以9317个排名第四,覆盖食品及娱乐产业,乐天集团以9272个位列第五。 知识产权领域,韩国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四位, 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全球第一, 与欧洲、日本、中国及美国专利局一同跻身先进五大专利强国。 特许厅厅长金完基表示:“此次发布不仅是单纯纪录,更是回顾韩国产业发展与经济成长过程的契机。在今年不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韩国企业将以知识财产为基础克服危机,为技术革新提供坚实后盾。” 位于首尔瑞草的三星电子办公大楼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5-09 00:43:07 -
"特朗普效应"助力韩国船企大单频揽 市场份额三倍增长
韩国造船企业最近成功大规模承接集装箱船订单,全球市场占有率正在不断提升。此前,韩国船企在集装箱船领域一直位居占据低价优势的中国企业之后,但在中美关税战背景下,韩国企业迎来反超机会。特朗普政府不久前还预告称,即将对中国船舶征收入港费用。 据HD现代旗下造船业务控股公司HD韩国造船海洋28日消息,公司26日与大洋洲一家船运公司签订建造合同,包括4艘8400TEU级集装箱船、8艘2800TEU级集装箱船和6艘1800TEU级集装箱船。此前,公司已在23日接获2艘2800TEU级集装箱船订单,24日又承接2艘16000TEU级大型集装箱船订单。 HD韩国造船海洋仅四天内累计拿下22艘集装箱船订单,合同金额高达约2.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6.42亿元)。根据计划,此次承接的集装箱船分别由蔚山HD现代尾浦和全南灵岩HD现代三湖建造,并在2028年上半年陆续交付船东。 与此同时,三星重工业也迎来今年首份集装箱船订单。三星重工业当天公告称,与亚洲地区一位船东签订两艘集装箱船建造合同,总金额为5619亿韩元,预计2028年1月前陆续交付。 韩国集装箱船订单激增与“特朗普效应”不无关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近日宣布,即将对中国航运公司、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航运公司、在海外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美国入港费用,并在未来三年内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受此影响,运营中国制造集装箱船和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的航运公司势必遭受冲击,在新船下单时也陷入两难。 这一趋势也已经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年初起,相关政策讨论不断,敏锐的船东开始把目光从中国转向韩国。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本月22日,韩国船企今年的集装箱船接单量已达约131.79万修正总吨(CGT),市场份额达到29.7%。 如果加上HD韩国造船海洋新承接的22艘订单以及三星重工业的2艘,韩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0%,相比去年全年仅11.4%的市场份额,几乎实现三倍增长。反观中国,市场份额则从去年的86.6%大幅降至今年的58.1%。 此外,环保法规的加强也对韩国船企形成利好。由HD现代三湖建造的8400TEU级集装箱船计划搭载可使用LNG与柴油双燃料的LNG双燃料发动机,16000TEU级集装箱船也计划安装废气净化装置,以应对国际海事组织(IMO)不断强化的环保要求。 对此也有意见指出,局限于人力成本等因素,韩国在集装箱船领域的成本竞争力已明显落后于中国,因此这种趋势难以长期持续。韩国造船业内人士表示,多种因素正在推动韩国制造集装箱船需求的增加,考虑到老旧船只比例以及环保法规带来的更换需求持续上升,未来还会继续加大集装箱船领域的接单力度。 HD现代尾浦建造的16000TEU级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HD现代】
2025-04-29 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