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进口’新闻 45个
-
韩元兑美元汇率上升 韩国11月进出口物价均上涨
上月29日,在釜山港堆积的进出口货物。【韩联社】 上月,尽管国际油价出现下跌,但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却持续上涨,导致韩国进口产品整体价格水平(以韩元为准)上升1.1%。这一趋势若持续,未来几个月内或将对国内消费者物价产生负面影响。 韩国银行(央行)13日发布的进出口物价指数统计数据显示,以韩元为标准进行初步统计的11月进口物价指数(2020年=100)为139.03,较10月的137.55上升1.1%。 进口物价指数继今年10月(2.1%)之后,连续两个月呈上升趋势。从产品种类来看,农林水产品(2.6%)、初生金属(1.9%)、煤炭及石油产品(1.7%)等环比均有所上涨。具体品种中,咖啡(6.4%)、丙烷气(4%)、铝精炼品(4%)、二次电池(3.9%)等的上升幅度较大。央行物价统计组长李文熙(音)解释称,虽然国际油价下跌,但受韩元兑美元汇率上升的影响,进口物价呈上涨态势。 韩元兑美元汇率从10月的1361韩元(约合人民币6.91元)上涨至11月的1393.38韩元,上涨2.4%。反之,同期月均迪拜油价从74.94美元跌至72.61美元,下跌3.1%。李文熙对本月进口物价展望表示:"进入12月以来,国际油价小幅下降,但汇率上涨以及国内外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加剧,使得未来进口物价变得难以预测。” 据统计,11月出口物价指数达130.59,环比(128.54)高1.6%,也连续两个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煤炭及石油产品(2.6%)和化学产品(1.3%)带动整体出口物价上涨。具体品种中,柴油(4.4%)、聚丙烯树脂(3%)、铝板(4.5%)等涨幅较大。 从11月贸易指数(以美元为准)来看,出口数量指数(116.83)和出口价格指数(131.16)分别同比下降1.4%和0.3%。进口数量指数(107.40)虽然上升0.5%,但进口价格指数(129.82)下降2.7%。净商品贸易条件指数(92.88)同比上涨4.5%,连续17个月保持上升势头,进口价格下降3.2% %,出口价格则上涨1.1%%。随着出口数量指数和净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双双上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108.51)较去年同期上涨3%。
2024-12-13 18:46:33 -
韩国10月经常账户连续6个月盈余 半导体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根据韩国银行(央行)6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数据,韩国10月经常账户盈余为97.8亿美元,这是自4月因外国人分红增加等因素导致短暂赤字(-2.9亿美元)后连续第六个月实现盈余。尽管盈余额较去年同期的74.4亿美元有所增长,但低于9月的109.4亿美元,在历年10月中排名第三。今年1至10月累计经常账户盈余为742.4亿美元,同比增加500.6亿美元。 从分项数据来看,商品收支实现81.2亿美元盈余,自去年4月以来连续19个月保持盈余,但较9月的104.9亿美元减少23.7亿美元。出口额为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4.0%,连续13个月呈增长态势。 从品类来看,半导体(+39.8%)、钢铁制品(+6.8%)、乘用车(+5.2%)、信息通信设备(+5.2%)增长显著;从地区来看,对中国(+10.8%)、东南亚(+7.7%)、欧盟(+5.7%)和美国(+3.4%)的出口表现良好,但石油产品(-34.5%)和机械及精密仪器(-4.2%)出口有所下降。 进口总额为519.6亿美元,同比减少0.7%,这一降幅主要受原油(-17.9%)、石油产品(-13.3%)、煤炭(-9.5%)和化工产品(-6.7%)等原材料进口下降4.7%的影响。然而,半导体制造设备(+48.6%)、半导体(+18.2%)、精密仪器(+3.3%)等资本品进口增长7.5%,贵金属、珠宝(+72.9%)和直接消费品(+15.1%)等消费品进口同比增长8.8%。 服务收支赤字为17.3亿美元,虽较上月的22.4亿美元有所缩小,但较去年同期的12.8亿美元有所扩大。其中,旅行收支赤字为4.8亿美元,得益于中国国庆节假期带动旅行收入增加,较9月的9.4亿美元赤字有所改善;而运输收支则因集装箱船运费下降,从9月4亿美元盈余转为2.3亿美元赤字。初次收入收支实现34.5亿美元盈余,高于9月的30.9亿美元,其中股息收入维持稳定,为24.9亿美元。 金融账户方面,10月净资产增加129.8亿美元。直接投资中,韩国对外投资增加2.8亿美元,外国对韩投资增加22.5亿美元;证券投资中,韩国对外债券投资增加29.1亿美元,外国对韩债券投资增加12亿美元。 上月29日,釜山港的神仙台码头上堆积的进出口货物【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2-06 18:58:19 -
韩国自华进口汽车增势迅猛 中国或首超美国成第二大来源国
进入今年以来,韩国自华进口汽车规模大幅增长,中国有望首次超越美国,成为韩国汽车进口第二大来源国。 据韩国贸易协会2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至10月,韩国自华进口汽车金额共计17.2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4%,已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金额12.49亿美元。 这一增幅显示出中国汽车在韩国市场的强势崛起,中国汽车在韩国进口市场占比已经从2019年的不足2%增长到现在的约15%。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中国会在汽车进口金额上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48亿美元)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自2017年以来,除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贸易限制外,韩国自华进口汽车金额一直持续增长,并且大多呈现出两位数年增幅。去年中国汽车进口金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目前,韩国自美国进口汽车金额为17.88亿美元,与中国进口金额相差无几。这一趋势证明,中国在韩国汽车进口中的份额正在迅速增加,未来中国有望继续巩固这一地位。 除了汽车以外,中国家电产品在韩国的进口金额也不断攀升。韩国贸易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韩国自华进口家用电子产品总额为4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这一金额占韩国家电进口总额69.78亿美元的60%,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自2005年起一直是韩国最大家电进口来源国。中国家电产品过去依靠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份额,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家电产品目前的技术竞争力已经逐渐接近全球标准,因此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中国在钢铁、家电以及汽车领域的强势崛起,韩国产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产业海啸”正在全面袭来。 正在江苏省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待装船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11-29 22:52:46 -
受汇率和国际油价上涨 韩国10月进出口物价涨2.2%
韩国银行(央行)13日公布的《10月进出口物价指数》显示,以韩元为标准进行初步统计的10月进口物价指数(2020年=100)为137.61,较9月的134.67上涨2.2%。这是自4月(3.8%)以来的最高涨幅。 进口物价指数从8月的和9月出现下跌后,三个月来首次反弹。原材料以矿产品(4.4%),煤炭及石油产品(4.1%)、计算机电子(2%)和初级金属产品(2.9%)涨幅较为明显。在具体品类中,原油(3.9%)、烟煤(6.4%)、精炼铝(5.7%)、石脑油(3.4%)和牛肉(2.3%)整体上涨。 央行解释称,进口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油价和美元兑韩元汇率均上升。实际上,月均迪拜油价(每桶)从9月的73.52美元涨至上月的74.94美元,涨幅为1.9%,而美元兑韩元汇率为1334.82韩元(约合人民币6.86元)涨至1361韩元,涨幅为2%。 10月出口物价指数从9月的126.77涨至10月的128.92,上涨1.7%,时隔三个月再次上涨。煤炭及石油产品(5.5%)、初级金属产品(2.8%)、化学产品(2.1%)和纺织及皮革产品(1.8%)等带动出口物价上涨。在具体品类中,烧碱(7%)、铝板(6.1%)等涨幅较高。 釜山港【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13 20:02:14 -
特朗普再打关税牌 中国电商欲加码韩国投资"曲线救国"
在竞选中提出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60%关税的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宫,中国电商企业的“闯美之路”注定将布满荆棘,欲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将目光瞄准韩国,韩国电商市场或面临重新洗牌。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跨境电商平台全球速卖通计划明年在韩国成立综合物流仓库,持续对韩国市场加码投资。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关键词为“关税”,坚持“美国至上”原则的特朗普在拉票现场曾表示:“对我来说,‘关税’是字典里最美丽的词汇”,将加税视为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 特朗普承诺将对所有外国进口商品征收10%-20%的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60%的天价关税。这意味着本就陷入内需停滞的中国将商品销往美国的难度进一步升级。 美国销路受阻,以全球速卖通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企业极有可能全身心投入韩国市场。全球速卖通计划于明年初在韩国开建占地18万平方米的综合物流中心,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选址工作。全球速卖通将从明年起正式扩大韩国市场的销售比重,今年9月启动全球销售项目,在今后五年内免除入驻平台的交易手续费和保证金,并免费提供韩语和多国语言翻译服务。在韩国销售中国商品的同时,以韩国为跳板出口韩国商品至欧洲、东南亚等地,以此来提高中国电商平台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称,即使是同样的中国商品,从第三国立场来看,从韩国进口商品较从中国直接进口更具有竞争力。若中国商品通过韩国出口至美国,也有可能避开关税炸弹。 韩国流通业界或因此雪上加霜,被中国企业蚕食的风险扩大。韩亚金融研究所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将韩国作为对美出口的中间国,有可能导致韩国自华进口商品增加,以及在第三国市场竞争力下降。中国倾销势头加剧,价格竞争力较弱的韩国企业内需及出口或将进一步萎缩,破坏产业根基。 应用程序分析服务提供商Wiseapp·Retail·Goods的数据显示,上月Coupang的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3203.2万人,环比减少0.2%,全球速卖通为904.9万人,环比增长3.4%,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为679.5万人,环比增长3.3%。 依靠“零手续费”策略在势如破竹的全球速卖通若韩国业绩持续向好,本土企业也只能通过降低销售手续费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但也有分析认为,如果电商平台间的竞争进一步趋于白热化,销售成本降低也为韩国销售商提供反攻的机会。 韩国民众关注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新闻。【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12 19:54:49 -
韩国9月经常账户顺差环比翻倍 国际收支连续五个月盈余
韩国银行(央行)7日发布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数据显示,9月韩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111.2亿美元。受半导体、手机和汽车出口强劲增长的推动,韩国经常账户已连续五个月保持顺差。 此前因外国人股息增加,4月经常账户时隔一年出现赤字(-2.9亿美元),但在5月(89.2亿美元)实现反弹,并在6月(125.6亿美元)创下6年9个月以来的最高值,此后连续三个月保持顺差。9月顺差规模不仅是6月以后三个月来的新高,较8月(65.2亿美元)几乎翻倍,同时也是历年9月的第三高纪录。 今年1至9月累计经常收支顺差646.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67.5亿美元大幅增加478.9亿美元。从9月经常收支具体项目来看,商品收支(106.7亿美元)已连续18个月保持顺差,顺差规模环比(65.2亿美元)与同比(74.9亿美元)同时大幅增长。 9月出口规模达到616.7亿美元,同比增长9.9%。出口在去年10月时隔1年2个月同比出现反弹后,目前已连续12个月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半导体(36.7%)、信息通讯设备(30.4%)和轿车(6.4%)出口有所增加。从地区来看,对东南亚(16.2%)、中国(6.3%)、欧盟(5.1%)和美国(3.4%)出口情况良好。相反,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出口分别减少17.6%和8.4%。 9月进口规模为510亿美元,同比增长4.9%。资本货物进口增长17.6%,其中半导体生产设备(62.1%)、半导体(26.5%)和精密仪器(7.6%)进口增加。消费货物进口也增长0.3%,其中贵金属珠宝类增加47.8%,服装增加5.5%。相反,包括化工产品(-12.5%)、原油(-11.6%)、石油产品(-6.7%)和煤炭(-5.3%)在内的原材料进口减少6.8%。 与商品收支不同,9月服务收支出现22.4亿美元逆差,规模较去年同期(-32.1亿美元)有所缩小,但同比(-12.3亿美元)进一步扩大。随着夏季海外旅游旺季的结束,9月旅游收支赤字规模(-9.4亿美元)较8月的14.2亿美元稍有收窄。 本源收入收支顺差从8月的16.9亿美元增至9月的30.9亿美元。8月集中支付的外国投资股息减少,股息收入顺差随之从8月的11.8亿美元增至25.8亿美元。 金融账户净资产在9月增加126.8亿美元。直接投资方面,韩国人对外直接投资增加24.7亿美元,外国人对韩直接投资增加14.4亿美元。证券投资方面,韩国人对外投资以债券为中心增加75亿美元,外国人对韩投资则以股票为主减少13亿美元。 釜山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1-07 19:25:25 -
韩国合成尼古丁进口量创近5年新高
韩国国会企划财政委员会所属国民力量党议员朴成训28日从关税厅(海关)获取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前九个月,合成尼古丁进口量为316吨,较去年全年进口量(216吨)增加46.3%。 从年度来看,2020年的进口量为218吨,2021年降至98吨,2022年再度增至121吨,呈增加趋势,今年进口量为近5年最高值。 朴成训指出,随着韩国保健福祉部和企划财政部开始推动修订烟草法案,将合成尼古丁纳入烟草范畴,进口量再度出现了增加趋势。实际上,今年前六个月合成尼古丁月均进口量为26.8吨,但于7月相关法案提出后,月均进口量暴增至51.7吨。 根据韩国现行法律,合成尼古丁未被定义为烟草。但随着使用合成尼古丁的电子烟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不少韩国民众表示担忧。对此,国会提出了将合成尼古丁纳入烟草定义的修正案。政府计划进行相关研究后,讨论是否对其进行监管。 朴成训表示:“由于韩国朝野各党已提出了修正案,相关行业为避免正式监管,正在进口大量的合成尼古丁。政府不仅要尽快通过相关法律,还要紧急制定措施,以减少法律实施前可能出现的问题。“ 电子烟【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0-28 19:09:48 -
韩国经济三季度环比微增0.1% 出口疲软制约复苏
今年三季度,韩国经济环比仅增长0.1%。尽管第二季度经济萎缩(-0.2%)带来的冲击在短短一个季度内得以扭转,但出口较二季度出现回落,经济反弹幅度较为有限。 韩国银行(央行)解释称,内需方面,民间消费环比增长0.5%,符合市场预期的恢复趋势。央行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初步统计增长0.1%。 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韩国经济已连续五个季度保持正增长。然而,由于2024年一季度“意外增长”(1.3%)的基数效应,二季度增速回落至-0.2%,三季度经济增长态势虽有所恢复,但0.1%的增速仍比央行8月预测的0.5%低了0.4个百分点。 从各领域增速来看,出口主要受汽车和化学品影响,环比下降0.4%;建筑投资因建筑和土木工程的低迷减少了2.8%。相对而言,进口以机械和设备为主增加了1.5%;民间消费在乘用车、通信设备等商品及医疗、交通等服务领域均有所增长,环比提升0.5%;设备投资因半导体制造设备和飞机等运输设备的增长,大幅增加6.9%;政府消费在医疗保险支出和社会保障补贴的推动下,增长了0.6%。 从对经济增速的贡献来看,净出口(出口-进口)为-0.8个百分点,拖累整体增长近1个百分点。然而,内需则带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设备投资贡献0.6个百分点,民间消费贡献0.2个百分点,政府消费贡献0.1个百分点,而建筑投资则拉低0.4个百分点。 按行业划分,电力、燃气和供水业环比增长5.1%,农业、林业和渔业增长3.4%,制造业微增0.2%;服务业尽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表现低迷,但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服务和交通运输业表现良好,增长0.2%。但建筑业受建筑项目减少影响,下降0.7%。 三季度实际国内总收入(GDI)增长0.5%,高于实际GDP增长率(0.1%)。 央行相关人士指出,三季度经济增速表明,内需符合预期,呈现恢复势头,但出口增速低于预期,导致整体经济仅小幅增长0.1%。他还表示,出口受韩国GM罢工及电动汽车需求暂时停滞影响,导致汽车和二次电池等化学品出口表现不佳,此外,半导体和信息技术(IT)产品出口增速也较二季度有所放缓。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0-24 17:38:53 -
报告:中国半导体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大韩商工会议所可持续增长倡议(SGI)22日发布《半导体五大国家(地区)进出口结合度分析及启示》报告指出,中美贸易争端以来,中国依旧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供应链枢纽发挥重要作用,除美国以外的半导体产业主要国家(地区)之间贸易依存度较高,因此以美国及其盟友为中心的供应链重组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该报告通过分析中国的进出口结合度,研究韩国、美国、中国、台湾、日本等五大国家(地区)之间的互补程度。进出口结合度是衡量贸易关系的指标,数值大于1说明贸易关系互补,数值小于1则说明贸易互补程度较低。 截至2022年,中国与韩国存储半导体出口结合度高达2.94。进口方面,中国与韩国在存储和系统半导体上的结合度分别为2.28和2.21,与日本的结合度分别为1.44和2.05。相反,中美之间的存储半导体出口结合度为0.62,进口结合度为0.88,即中美之间的贸易互补程度较低。 报告解释称,中国依旧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供应链的枢纽,在存储半导体方面与韩国保持紧密联系,系统半导体则与台湾维持紧密的生产体系。报告显示,2022年韩国对华电子光学设备出口中,40%为中间产品,28%在华生产后出口至海外,也就是说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依旧深度嵌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中。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高级研究员郑衡坤指出,中国在通用半导体市场的份额正在持续上升,作为半导体需求市场的地位也会维持一段时间,因此韩国有必要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他还提到,在人工智能(AI)等先进半导体技术领域,韩国应与美国及其盟友共同构建供应链;而在通用半导体领域,则应与中国保持合作,谨慎推进供应链脱钩。 报告建议,韩国应当把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半导体供应链重组形势转化成加强国内生态系统的机会,政府应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援。此外,在不需要大规模生产设备的半导体芯片设计领域,初创企业和风险企业可以发挥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内企业加速器支援项目。 SGI院长朴良洙表示,美国总统竞选并不会对以盟友为中心的供应链建设推进造成影响,甚至通用半导体也可能面临脱钩压力,因此韩国政府应当积极推动高端产业投资补贴或直接退税等财政支援措施,帮助韩国企业抓住机遇。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4-10-22 19:34:02 -
中国电商推动韩国海淘风潮 保税区滞留物品数量激增
随着来自中国等地的海外直购量激增,韩国保税区内积压的库存商品数量在过去四年内大幅增长了三倍,每年有超过50万件商品在仓储后被销毁。 根据国会政务委员会所属的共同民主党议员吴奇炯从海关获取的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保税区滞留物品数量达到63.7万件,相较2019年的19.6万件,增长了224.5%。 滞留物品是指在保税区超过存放期限的商品。这些商品通过正式进口、邮寄或旅客携带等方式试图进入韩国,但在入境阶段被扣留。2019年和2020年的滞留物品数量分别为19.6万件和18.4万件,徘徊在20万件以下,但在2021年急剧增加到23.1万件,2022年更是飙升至69.8万件。 随着海外直购量的迅速增加,特别是通过中国电商平台如全球速卖通和Temu的购物需求激增,滞留物品数量大幅上升。去年,滞留物品中的特快货物(即海外直购物品)数量达到59.9万件,相比2019年的4.6万件增长了1213.1%。特快货物在所有滞留物品中所占比例也从2019年的23.3%飙升至94.2%。 尤其是中国产的特快货物数量,从2019年的7千件飙升到去年的54.1万件,增长率高达7515.7%。在所有滞留物品中的占比也从3.6%攀升至85.1%。截至今年8月,滞留物品总数已达33.1万件,其中特快货物为29.9万件,占比90.2%;其中中国产特快货物占26.1万件,占比78.6%。 随着滞留物品的持续增加,被销毁的商品数量也在同步上升。海关部门对滞留物品采取拍卖、通知提取、上缴国库和委托销售等处理措施,但最终未能处理的物品会被销毁。去年被销毁的物品数量达55.4万件,比2019年增加了197.4%。销毁数量从2019年的18.6万件、2020年的12.8万件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23.3万件,2022年进一步增至55.1万件。 吴奇炯表示:“随着全球速卖通和Temu等中国电商平台的海外直购量日益增加,滞留物品也在逐年增长。滞留物品不仅影响了保税区的物流效率,还带来了高昂的保管、销毁和退运等附加费用。因此,我们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滞留物品数量,并提升拍卖成交率。” 群山海关特快物流中心【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0-15 22:47:10
-
韩元兑美元汇率上升 韩国11月进出口物价均上涨
上月29日,在釜山港堆积的进出口货物。【韩联社】 上月,尽管国际油价出现下跌,但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却持续上涨,导致韩国进口产品整体价格水平(以韩元为准)上升1.1%。这一趋势若持续,未来几个月内或将对国内消费者物价产生负面影响。 韩国银行(央行)13日发布的进出口物价指数统计数据显示,以韩元为标准进行初步统计的11月进口物价指数(2020年=100)为139.03,较10月的137.55上升1.1%。 进口物价指数继今年10月(2.1%)之后,连续两个月呈上升趋势。从产品种类来看,农林水产品(2.6%)、初生金属(1.9%)、煤炭及石油产品(1.7%)等环比均有所上涨。具体品种中,咖啡(6.4%)、丙烷气(4%)、铝精炼品(4%)、二次电池(3.9%)等的上升幅度较大。央行物价统计组长李文熙(音)解释称,虽然国际油价下跌,但受韩元兑美元汇率上升的影响,进口物价呈上涨态势。 韩元兑美元汇率从10月的1361韩元(约合人民币6.91元)上涨至11月的1393.38韩元,上涨2.4%。反之,同期月均迪拜油价从74.94美元跌至72.61美元,下跌3.1%。李文熙对本月进口物价展望表示:"进入12月以来,国际油价小幅下降,但汇率上涨以及国内外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加剧,使得未来进口物价变得难以预测。” 据统计,11月出口物价指数达130.59,环比(128.54)高1.6%,也连续两个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煤炭及石油产品(2.6%)和化学产品(1.3%)带动整体出口物价上涨。具体品种中,柴油(4.4%)、聚丙烯树脂(3%)、铝板(4.5%)等涨幅较大。 从11月贸易指数(以美元为准)来看,出口数量指数(116.83)和出口价格指数(131.16)分别同比下降1.4%和0.3%。进口数量指数(107.40)虽然上升0.5%,但进口价格指数(129.82)下降2.7%。净商品贸易条件指数(92.88)同比上涨4.5%,连续17个月保持上升势头,进口价格下降3.2% %,出口价格则上涨1.1%%。随着出口数量指数和净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双双上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108.51)较去年同期上涨3%。
2024-12-13 18:46:33 -
韩国10月经常账户连续6个月盈余 半导体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根据韩国银行(央行)6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数据,韩国10月经常账户盈余为97.8亿美元,这是自4月因外国人分红增加等因素导致短暂赤字(-2.9亿美元)后连续第六个月实现盈余。尽管盈余额较去年同期的74.4亿美元有所增长,但低于9月的109.4亿美元,在历年10月中排名第三。今年1至10月累计经常账户盈余为742.4亿美元,同比增加500.6亿美元。 从分项数据来看,商品收支实现81.2亿美元盈余,自去年4月以来连续19个月保持盈余,但较9月的104.9亿美元减少23.7亿美元。出口额为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4.0%,连续13个月呈增长态势。 从品类来看,半导体(+39.8%)、钢铁制品(+6.8%)、乘用车(+5.2%)、信息通信设备(+5.2%)增长显著;从地区来看,对中国(+10.8%)、东南亚(+7.7%)、欧盟(+5.7%)和美国(+3.4%)的出口表现良好,但石油产品(-34.5%)和机械及精密仪器(-4.2%)出口有所下降。 进口总额为519.6亿美元,同比减少0.7%,这一降幅主要受原油(-17.9%)、石油产品(-13.3%)、煤炭(-9.5%)和化工产品(-6.7%)等原材料进口下降4.7%的影响。然而,半导体制造设备(+48.6%)、半导体(+18.2%)、精密仪器(+3.3%)等资本品进口增长7.5%,贵金属、珠宝(+72.9%)和直接消费品(+15.1%)等消费品进口同比增长8.8%。 服务收支赤字为17.3亿美元,虽较上月的22.4亿美元有所缩小,但较去年同期的12.8亿美元有所扩大。其中,旅行收支赤字为4.8亿美元,得益于中国国庆节假期带动旅行收入增加,较9月的9.4亿美元赤字有所改善;而运输收支则因集装箱船运费下降,从9月4亿美元盈余转为2.3亿美元赤字。初次收入收支实现34.5亿美元盈余,高于9月的30.9亿美元,其中股息收入维持稳定,为24.9亿美元。 金融账户方面,10月净资产增加129.8亿美元。直接投资中,韩国对外投资增加2.8亿美元,外国对韩投资增加22.5亿美元;证券投资中,韩国对外债券投资增加29.1亿美元,外国对韩债券投资增加12亿美元。 上月29日,釜山港的神仙台码头上堆积的进出口货物【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2-06 18:58:19 -
韩国自华进口汽车增势迅猛 中国或首超美国成第二大来源国
进入今年以来,韩国自华进口汽车规模大幅增长,中国有望首次超越美国,成为韩国汽车进口第二大来源国。 据韩国贸易协会2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至10月,韩国自华进口汽车金额共计17.2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4%,已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金额12.49亿美元。 这一增幅显示出中国汽车在韩国市场的强势崛起,中国汽车在韩国进口市场占比已经从2019年的不足2%增长到现在的约15%。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预计中国会在汽车进口金额上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48亿美元)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自2017年以来,除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贸易限制外,韩国自华进口汽车金额一直持续增长,并且大多呈现出两位数年增幅。去年中国汽车进口金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目前,韩国自美国进口汽车金额为17.88亿美元,与中国进口金额相差无几。这一趋势证明,中国在韩国汽车进口中的份额正在迅速增加,未来中国有望继续巩固这一地位。 除了汽车以外,中国家电产品在韩国的进口金额也不断攀升。韩国贸易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韩国自华进口家用电子产品总额为4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这一金额占韩国家电进口总额69.78亿美元的60%,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自2005年起一直是韩国最大家电进口来源国。中国家电产品过去依靠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份额,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家电产品目前的技术竞争力已经逐渐接近全球标准,因此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中国在钢铁、家电以及汽车领域的强势崛起,韩国产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产业海啸”正在全面袭来。 正在江苏省太仓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待装船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11-29 22:52:46 -
受汇率和国际油价上涨 韩国10月进出口物价涨2.2%
韩国银行(央行)13日公布的《10月进出口物价指数》显示,以韩元为标准进行初步统计的10月进口物价指数(2020年=100)为137.61,较9月的134.67上涨2.2%。这是自4月(3.8%)以来的最高涨幅。 进口物价指数从8月的和9月出现下跌后,三个月来首次反弹。原材料以矿产品(4.4%),煤炭及石油产品(4.1%)、计算机电子(2%)和初级金属产品(2.9%)涨幅较为明显。在具体品类中,原油(3.9%)、烟煤(6.4%)、精炼铝(5.7%)、石脑油(3.4%)和牛肉(2.3%)整体上涨。 央行解释称,进口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油价和美元兑韩元汇率均上升。实际上,月均迪拜油价(每桶)从9月的73.52美元涨至上月的74.94美元,涨幅为1.9%,而美元兑韩元汇率为1334.82韩元(约合人民币6.86元)涨至1361韩元,涨幅为2%。 10月出口物价指数从9月的126.77涨至10月的128.92,上涨1.7%,时隔三个月再次上涨。煤炭及石油产品(5.5%)、初级金属产品(2.8%)、化学产品(2.1%)和纺织及皮革产品(1.8%)等带动出口物价上涨。在具体品类中,烧碱(7%)、铝板(6.1%)等涨幅较高。 釜山港【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13 20:02:14 -
特朗普再打关税牌 中国电商欲加码韩国投资"曲线救国"
在竞选中提出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60%关税的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宫,中国电商企业的“闯美之路”注定将布满荆棘,欲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将目光瞄准韩国,韩国电商市场或面临重新洗牌。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跨境电商平台全球速卖通计划明年在韩国成立综合物流仓库,持续对韩国市场加码投资。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关键词为“关税”,坚持“美国至上”原则的特朗普在拉票现场曾表示:“对我来说,‘关税’是字典里最美丽的词汇”,将加税视为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 特朗普承诺将对所有外国进口商品征收10%-20%的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60%的天价关税。这意味着本就陷入内需停滞的中国将商品销往美国的难度进一步升级。 美国销路受阻,以全球速卖通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企业极有可能全身心投入韩国市场。全球速卖通计划于明年初在韩国开建占地18万平方米的综合物流中心,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选址工作。全球速卖通将从明年起正式扩大韩国市场的销售比重,今年9月启动全球销售项目,在今后五年内免除入驻平台的交易手续费和保证金,并免费提供韩语和多国语言翻译服务。在韩国销售中国商品的同时,以韩国为跳板出口韩国商品至欧洲、东南亚等地,以此来提高中国电商平台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称,即使是同样的中国商品,从第三国立场来看,从韩国进口商品较从中国直接进口更具有竞争力。若中国商品通过韩国出口至美国,也有可能避开关税炸弹。 韩国流通业界或因此雪上加霜,被中国企业蚕食的风险扩大。韩亚金融研究所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将韩国作为对美出口的中间国,有可能导致韩国自华进口商品增加,以及在第三国市场竞争力下降。中国倾销势头加剧,价格竞争力较弱的韩国企业内需及出口或将进一步萎缩,破坏产业根基。 应用程序分析服务提供商Wiseapp·Retail·Goods的数据显示,上月Coupang的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3203.2万人,环比减少0.2%,全球速卖通为904.9万人,环比增长3.4%,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为679.5万人,环比增长3.3%。 依靠“零手续费”策略在势如破竹的全球速卖通若韩国业绩持续向好,本土企业也只能通过降低销售手续费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但也有分析认为,如果电商平台间的竞争进一步趋于白热化,销售成本降低也为韩国销售商提供反攻的机会。 韩国民众关注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新闻。【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12 19:54:49 -
韩国9月经常账户顺差环比翻倍 国际收支连续五个月盈余
韩国银行(央行)7日发布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数据显示,9月韩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111.2亿美元。受半导体、手机和汽车出口强劲增长的推动,韩国经常账户已连续五个月保持顺差。 此前因外国人股息增加,4月经常账户时隔一年出现赤字(-2.9亿美元),但在5月(89.2亿美元)实现反弹,并在6月(125.6亿美元)创下6年9个月以来的最高值,此后连续三个月保持顺差。9月顺差规模不仅是6月以后三个月来的新高,较8月(65.2亿美元)几乎翻倍,同时也是历年9月的第三高纪录。 今年1至9月累计经常收支顺差646.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67.5亿美元大幅增加478.9亿美元。从9月经常收支具体项目来看,商品收支(106.7亿美元)已连续18个月保持顺差,顺差规模环比(65.2亿美元)与同比(74.9亿美元)同时大幅增长。 9月出口规模达到616.7亿美元,同比增长9.9%。出口在去年10月时隔1年2个月同比出现反弹后,目前已连续12个月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半导体(36.7%)、信息通讯设备(30.4%)和轿车(6.4%)出口有所增加。从地区来看,对东南亚(16.2%)、中国(6.3%)、欧盟(5.1%)和美国(3.4%)出口情况良好。相反,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出口分别减少17.6%和8.4%。 9月进口规模为510亿美元,同比增长4.9%。资本货物进口增长17.6%,其中半导体生产设备(62.1%)、半导体(26.5%)和精密仪器(7.6%)进口增加。消费货物进口也增长0.3%,其中贵金属珠宝类增加47.8%,服装增加5.5%。相反,包括化工产品(-12.5%)、原油(-11.6%)、石油产品(-6.7%)和煤炭(-5.3%)在内的原材料进口减少6.8%。 与商品收支不同,9月服务收支出现22.4亿美元逆差,规模较去年同期(-32.1亿美元)有所缩小,但同比(-12.3亿美元)进一步扩大。随着夏季海外旅游旺季的结束,9月旅游收支赤字规模(-9.4亿美元)较8月的14.2亿美元稍有收窄。 本源收入收支顺差从8月的16.9亿美元增至9月的30.9亿美元。8月集中支付的外国投资股息减少,股息收入顺差随之从8月的11.8亿美元增至25.8亿美元。 金融账户净资产在9月增加126.8亿美元。直接投资方面,韩国人对外直接投资增加24.7亿美元,外国人对韩直接投资增加14.4亿美元。证券投资方面,韩国人对外投资以债券为中心增加75亿美元,外国人对韩投资则以股票为主减少13亿美元。 釜山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1-07 19:25:25 -
韩国合成尼古丁进口量创近5年新高
韩国国会企划财政委员会所属国民力量党议员朴成训28日从关税厅(海关)获取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前九个月,合成尼古丁进口量为316吨,较去年全年进口量(216吨)增加46.3%。 从年度来看,2020年的进口量为218吨,2021年降至98吨,2022年再度增至121吨,呈增加趋势,今年进口量为近5年最高值。 朴成训指出,随着韩国保健福祉部和企划财政部开始推动修订烟草法案,将合成尼古丁纳入烟草范畴,进口量再度出现了增加趋势。实际上,今年前六个月合成尼古丁月均进口量为26.8吨,但于7月相关法案提出后,月均进口量暴增至51.7吨。 根据韩国现行法律,合成尼古丁未被定义为烟草。但随着使用合成尼古丁的电子烟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不少韩国民众表示担忧。对此,国会提出了将合成尼古丁纳入烟草定义的修正案。政府计划进行相关研究后,讨论是否对其进行监管。 朴成训表示:“由于韩国朝野各党已提出了修正案,相关行业为避免正式监管,正在进口大量的合成尼古丁。政府不仅要尽快通过相关法律,还要紧急制定措施,以减少法律实施前可能出现的问题。“ 电子烟【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0-28 19:09:48 -
韩国经济三季度环比微增0.1% 出口疲软制约复苏
今年三季度,韩国经济环比仅增长0.1%。尽管第二季度经济萎缩(-0.2%)带来的冲击在短短一个季度内得以扭转,但出口较二季度出现回落,经济反弹幅度较为有限。 韩国银行(央行)解释称,内需方面,民间消费环比增长0.5%,符合市场预期的恢复趋势。央行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初步统计增长0.1%。 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韩国经济已连续五个季度保持正增长。然而,由于2024年一季度“意外增长”(1.3%)的基数效应,二季度增速回落至-0.2%,三季度经济增长态势虽有所恢复,但0.1%的增速仍比央行8月预测的0.5%低了0.4个百分点。 从各领域增速来看,出口主要受汽车和化学品影响,环比下降0.4%;建筑投资因建筑和土木工程的低迷减少了2.8%。相对而言,进口以机械和设备为主增加了1.5%;民间消费在乘用车、通信设备等商品及医疗、交通等服务领域均有所增长,环比提升0.5%;设备投资因半导体制造设备和飞机等运输设备的增长,大幅增加6.9%;政府消费在医疗保险支出和社会保障补贴的推动下,增长了0.6%。 从对经济增速的贡献来看,净出口(出口-进口)为-0.8个百分点,拖累整体增长近1个百分点。然而,内需则带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设备投资贡献0.6个百分点,民间消费贡献0.2个百分点,政府消费贡献0.1个百分点,而建筑投资则拉低0.4个百分点。 按行业划分,电力、燃气和供水业环比增长5.1%,农业、林业和渔业增长3.4%,制造业微增0.2%;服务业尽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表现低迷,但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服务和交通运输业表现良好,增长0.2%。但建筑业受建筑项目减少影响,下降0.7%。 三季度实际国内总收入(GDI)增长0.5%,高于实际GDP增长率(0.1%)。 央行相关人士指出,三季度经济增速表明,内需符合预期,呈现恢复势头,但出口增速低于预期,导致整体经济仅小幅增长0.1%。他还表示,出口受韩国GM罢工及电动汽车需求暂时停滞影响,导致汽车和二次电池等化学品出口表现不佳,此外,半导体和信息技术(IT)产品出口增速也较二季度有所放缓。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0-24 17:38:53 -
报告:中国半导体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大韩商工会议所可持续增长倡议(SGI)22日发布《半导体五大国家(地区)进出口结合度分析及启示》报告指出,中美贸易争端以来,中国依旧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供应链枢纽发挥重要作用,除美国以外的半导体产业主要国家(地区)之间贸易依存度较高,因此以美国及其盟友为中心的供应链重组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该报告通过分析中国的进出口结合度,研究韩国、美国、中国、台湾、日本等五大国家(地区)之间的互补程度。进出口结合度是衡量贸易关系的指标,数值大于1说明贸易关系互补,数值小于1则说明贸易互补程度较低。 截至2022年,中国与韩国存储半导体出口结合度高达2.94。进口方面,中国与韩国在存储和系统半导体上的结合度分别为2.28和2.21,与日本的结合度分别为1.44和2.05。相反,中美之间的存储半导体出口结合度为0.62,进口结合度为0.88,即中美之间的贸易互补程度较低。 报告解释称,中国依旧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供应链的枢纽,在存储半导体方面与韩国保持紧密联系,系统半导体则与台湾维持紧密的生产体系。报告显示,2022年韩国对华电子光学设备出口中,40%为中间产品,28%在华生产后出口至海外,也就是说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依旧深度嵌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中。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高级研究员郑衡坤指出,中国在通用半导体市场的份额正在持续上升,作为半导体需求市场的地位也会维持一段时间,因此韩国有必要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他还提到,在人工智能(AI)等先进半导体技术领域,韩国应与美国及其盟友共同构建供应链;而在通用半导体领域,则应与中国保持合作,谨慎推进供应链脱钩。 报告建议,韩国应当把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半导体供应链重组形势转化成加强国内生态系统的机会,政府应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援。此外,在不需要大规模生产设备的半导体芯片设计领域,初创企业和风险企业可以发挥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内企业加速器支援项目。 SGI院长朴良洙表示,美国总统竞选并不会对以盟友为中心的供应链建设推进造成影响,甚至通用半导体也可能面临脱钩压力,因此韩国政府应当积极推动高端产业投资补贴或直接退税等财政支援措施,帮助韩国企业抓住机遇。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4-10-22 19:34:02 -
中国电商推动韩国海淘风潮 保税区滞留物品数量激增
随着来自中国等地的海外直购量激增,韩国保税区内积压的库存商品数量在过去四年内大幅增长了三倍,每年有超过50万件商品在仓储后被销毁。 根据国会政务委员会所属的共同民主党议员吴奇炯从海关获取的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保税区滞留物品数量达到63.7万件,相较2019年的19.6万件,增长了224.5%。 滞留物品是指在保税区超过存放期限的商品。这些商品通过正式进口、邮寄或旅客携带等方式试图进入韩国,但在入境阶段被扣留。2019年和2020年的滞留物品数量分别为19.6万件和18.4万件,徘徊在20万件以下,但在2021年急剧增加到23.1万件,2022年更是飙升至69.8万件。 随着海外直购量的迅速增加,特别是通过中国电商平台如全球速卖通和Temu的购物需求激增,滞留物品数量大幅上升。去年,滞留物品中的特快货物(即海外直购物品)数量达到59.9万件,相比2019年的4.6万件增长了1213.1%。特快货物在所有滞留物品中所占比例也从2019年的23.3%飙升至94.2%。 尤其是中国产的特快货物数量,从2019年的7千件飙升到去年的54.1万件,增长率高达7515.7%。在所有滞留物品中的占比也从3.6%攀升至85.1%。截至今年8月,滞留物品总数已达33.1万件,其中特快货物为29.9万件,占比90.2%;其中中国产特快货物占26.1万件,占比78.6%。 随着滞留物品的持续增加,被销毁的商品数量也在同步上升。海关部门对滞留物品采取拍卖、通知提取、上缴国库和委托销售等处理措施,但最终未能处理的物品会被销毁。去年被销毁的物品数量达55.4万件,比2019年增加了197.4%。销毁数量从2019年的18.6万件、2020年的12.8万件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23.3万件,2022年进一步增至55.1万件。 吴奇炯表示:“随着全球速卖通和Temu等中国电商平台的海外直购量日益增加,滞留物品也在逐年增长。滞留物品不仅影响了保税区的物流效率,还带来了高昂的保管、销毁和退运等附加费用。因此,我们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滞留物品数量,并提升拍卖成交率。” 群山海关特快物流中心【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4-10-15 22: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