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韩企’新闻 33个
-
"赚钱越来越难"!韩企与中国市场下定"分手的决心"
LG北京双子座大厦 【图片来源 网络】 不过在几年前,位于北京市中心、有“神州第一街”之称的长安街上,坐落着LG集团北京双子座大厦和北京SK大厦,见证了韩企在中国的“高光时期”,被视为韩中两国经济合作的象征。但这两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建筑先后被出售,似乎也成为韩企与中国市场告别的见证。除了LG和SK外,三星、现代汽车、乐天等韩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频频碰壁,纷纷选择抛售在华工厂或缩小在华业务规模。 从流通、化妆品、智能手机,到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电池、石油化学、钢铁等,各行业韩企先后开始与中国市场做好“分手的决心”。2017年两国因萨德风波提前结束“蜜月期”,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日益提高,以年轻消费者为中心掀起“国潮”消费风尚,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生存面临越来越大的难度 今年9月,LG Display(乐金显示)以约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3.5亿元)将位于广州的液晶显示屏(LCD)工厂出售于当地企业,标志着韩企全数撤出中国电视机用液晶显示屏市场。 三星电子已于2019年关闭中国最后一家智能手机工厂——广东惠州工厂。2013年前曾连续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三星电子目前市场占有率不到1%,位于中国的智能手机工厂已全部关闭并转移至越南和印度。 现代汽车在进军中国市场后,巅峰时期拥有5处生产基地。北京三家工厂中,第一工厂于2021年出售,重庆工厂也于今年处以3000亿韩元的价格抛售,常州工厂也已停工待售。起亚在江苏盐城的三家工厂目前也已关闭一家。 不过10年前,现代起亚中国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10%以上,目前已跌至1%左右渐被边缘化。 在中国市场处境最为艰难的当属成为萨德风波牺牲品的乐天集团。乐天集团目前在中国仅剩位于成都的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这一项目自萨德事件后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即将被出售。待寻到“接盘侠”后,“深耕”中国市场30多年的乐天将彻底与中国说再见。 曾一度在拥有112家连锁门店的乐天玛特于萨德风波的第二年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乐天百货店也随着成都店今年6月的停业彻底告别中国。 曾是中国万千少女“美妆启蒙”的韩国化妆品近年来也风光不再。爱茉莉太平洋旗下品牌赫妍(Hera)、伊蒂之屋等已先后退出中国市场,成为“时代的眼泪”。今年第3季度,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法人销售额为750亿韩元,同比大幅下跌42%,营业亏损达300亿韩元。 曾被免税店视为“救命稻草”的中国代购近来也难觅踪影,乐天、新世界、新罗免税店无一不陷入亏损境地。 不仅是韩企,过去争先恐后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最大零售流通企业沃尔玛、IT巨头IBM等西方企业也受困于高不可攀市场准入门槛等撤离或缩小在华业务。日本车企本田位于中国的三座工厂近来停产将启动裁员计划。 韩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去年仅为18.7亿美元,同比剧减78%,在韩国投资对象国中跌至第7位。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在报告中分析指出,中国国内人工成本上升、外企投资优惠减少等经营环境持续恶化,不少企业正在将投资目光转向中国以外的地区。乐天化学、锦湖石油化学等石油化工企业先后在华进行业务规模调整。 专家预测,在中国内需恢复持续延迟的情况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韩企进行中国业务调整和“脱钩”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中国企业不断提升的竞争力是韩企最大的威胁,中国内需市场“以量取胜”时代已经结束,韩企应进行结构调整,寻求能实现“厚利少销”的盈利模式。 现代起亚在中国市场份额跌至1%左右。【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26 00:14:12 -
半导体行业聚焦美国大选 韩企恐迎"美国优先"冲击波
随着美国大选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美国对华政策走向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关注焦点。无论哈里斯或特朗普谁最终胜出,美国未来的对华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预计将进一步加码,随之而来的供应链冲击和经济不确定性则令市场各方高度警惕。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全球合作的高风险性日益凸显。 目前,领先的共和党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公开表态,计划以关税壁垒为武器,并警告对华过度限制可能适得其反,使美国陷入孤立境地。 ▲美国加紧对高科技领域对华投资限制 韩国业界密切关注 当地时间10月28日,拜登政府正式发布针对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及高端半导体领域的对华投资限制措施最终实施细则,旨在加强对美国资本在这些敏感技术领域的海外投向限制。美国政府将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列为“特别关注地区”,并要求美国个人和公司在与这些地区进行技术合作交易前需经过严格审批,以防止敏感技术外泄。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回应称,该规则仅适用于美国人和美国公司,对韩国等其他国家的影响有限。此项规则是去年签署的第14105号行政命令的最终规则,历经一年多的审议推出,旨在通过遏制中国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但韩国仍将保持审慎态度,深入分析该规则可能对韩国企业和经济的间接影响,并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对于已深度嵌入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韩国而言,美国进一步加强对华技术限制的举措无疑将带来多方面挑战。 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STEPI)研究员李贤益(音)指出:“拜登政府可能意识到完全孤立中国并不现实,过度施加技术限制将加剧脱钩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对美国的半导体等关键行业形成自我孤立。” ▲特朗普质疑《芯片法案》 暗示高关税或加剧对外企压力 与哈里斯相比,特朗普的立场更为强硬。在竞选期间,他重申“美国优先”政策,并批评现行的《芯片法案》为“不平等交易”。他提到,若对外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外企将被迫在美国无补贴的情况下建厂,从而保护美国企业利益。此言论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高度关注。 《芯片法案》是202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规定5年内向在美国设厂的半导体企业提供高达527亿美元的补贴,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等外企也受此激励,计划扩大在美投资。然而,特朗普在10月25日的一档播客节目中指出,《芯片法案》是一项“糟糕的交易”,他可能采取措施废除或修改该法案,并增设关税,以迫使外国企业在美投资。 根据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WTO)信息技术协定(ITA),半导体等信息技术产品全球零关税流通,若特朗普采取此类行动,可能引发与WTO的冲突。尽管特朗普的表态或许是极端言辞以争取与外企的谈判筹码,但考虑到他执政期间曾威胁退出WTO,此言论为未来的贸易摩擦增添了不确定性。 ▲韩国半导体企业密切关注美国政策动向 对韩国半导体企业而言,未来美国政策的变动或将对其海外投资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一位韩国半导体行业高层表示:“若《芯片法案》被废除或削弱,韩国企业在美国的生产计划或需调整,影响不可小视。”不过,鉴于《芯片法案》由美国两党合作通过,业内认为该法案出现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较低。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美国、中国、韩国等主要生产国互为依存。任何一方政策的剧烈波动都可能引发产业格局的巨大震荡。在此背景下,韩国半导体企业将密切关注美国大选后的政策走向,准备应对未来各种可能性所带来的影响。 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左)和前美国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于当时时间10月31日在内华达州分别举行竞选集会。【图片来源 韩联社/AFP】
2024-11-03 17:00:00 -
【亚洲人之声】美国大选冲击波 韩企再临十字路口
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走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半导体、先进技术和供应链稳定等对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无论是卡玛拉·哈里斯的当选,还是唐纳德·特朗普的重返白宫,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预计将持续。中国和韩国企业对此高度关注,因为美国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尤其对韩国的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特朗普和哈里斯对华政策在手段上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中韩企业在制定应对策略时面临不同选择。特朗普主张与中国“脱钩”,并提出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高达60%的关税,甚至可能进一步施压盟友限制与中国的技术合作。若这些政策成形,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可能涌入韩国市场,加剧半导体和电子行业的价格竞争压力;而一旦美方要求韩国配合更严苛的制裁措施,韩国企业在美投资和出口也将受到不小的影响。 相比之下,哈里斯更倾向于“去风险”策略,即在确保美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保持中美之间的相对经济联系,维持现行关税水平而不盲目寻求脱钩。然而,哈里斯也将延续拜登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和技术限制,这一政策同样对韩国构成挑战。韩国半导体行业巨头如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尤其受到美方“芯片四方联盟”(Chip4)框架的影响,要求其与美日台紧密合作,防止关键技术向中国流出。然而,对于深耕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而言,这一限制带来了潜在的市场流失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笔者认为,不论美国大选结果如何,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在此背景下,全球企业需要未雨绸缪,制定多样化的应对策略。对中国企业而言,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产业链韧性建设将是必由之路;而韩国等国家则需在保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谨慎平衡与中美两国的关系。 【图片来源 韩联社/路透社】
2024-11-02 00:38:44 -
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中国电池企业崛起加剧韩企压力
自去年以来,尽管电动车市场需求趋缓,中国电池企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或对韩国电池企业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整车厂商日益倾向于采用价格更具优势的中国磷酸铁锂(LFP)电池,这可能导致韩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继续下滑,而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则进一步上升。 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的份额大幅提升,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表现突出,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一直在中国以外市场居首位的LG新能源,自今年1月以来,已被宁德时代(CATL)超越。宁德时代目前在这一市场中占据25.8%的份额,而LG新能源则以24.4%位居第二。 今年1至8月,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在全球(不含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至46.4%。与此相对,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和孚能科技的市场份额则上升3.4个百分点至34.4%。在全球范围内,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了下降,而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则持续攀升。 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和现代汽车纷纷选择宁德时代的LFP电池,这为中国电池企业的增长提供了支持。特别是宁德时代通过向巴西、泰国、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出口电池,有效缓解了中国市场的供应过剩问题,并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比亚迪也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管理体系,增强了电池供应和整车制造的协同效应,并在海外市场不断扩张其影响力。在海外市场中,比亚迪的Atto 3和Dolphin等车型销量呈现增长态势。 韩国NICE信用评级公司研究员朴钟一(音)指出,由于消费者对电动车价格愈发敏感,整车厂商在确保盈利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控制,这使得中国低成本电池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他预测,韩国电池企业的高端产品需求可能被低成本产品逐步取代,未来将面临一定的销售压力。 朴钟一还强调,韩国电池企业若想突破当前困境,需开发可与LFP和钠电池抗衡的低成本技术,并将供应链从中国转向北美和欧洲。此外,韩国企业需制定融资计划以满足大规模投资需求,并提升全球生产基地的运营效率,以应对电动车之外的多样化市场需求。 9月11日,人们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上参观宁德时代展台。【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10-13 19:34:03 -
韩国电池生产商转换LFP赛道欲寻突破 业界忧虑难撼中国技术优势
为寻求电动汽车“Chasm”(暂时性需求停滞)突破口,韩国电池生产商纷纷入局更具价格竞争力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市场。但有忧虑意见称,在已被中国企业占领优势的LFP电池赛道内,韩国已经被甩在身后,技术开发提速迫在眉睫。 据电池业界26日消息,镍钴锰酸锂电池(NCM)和LFP电池价格差距从去年第3季度的29%持续扩大至第4季度的32%和今年第1季度的33%。 LFP电池具有原材料相对便宜,主要阴极材料铁和磷酸盐较为丰富,安全性高、使用周期较长等优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集中于开发LFP电池,韩国企业则将重心放在NCM电池开发上。 LFP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续航里程仅为NCM电池的70%至80%左右,但由于电动汽车“Chasm”的长期化,整车制造商(OEM)专注于中端电动汽车,搭载LFP电池的比重逐渐扩大。 大众、通用、特斯拉、现代等主要整车制造商已采用LFP电池,Rivian、宝马、斯特兰蒂斯等也在加快采用LFP电池。LG新能源计划从明年下半年起量产LFP电池,为雷诺新款电动汽车供货。三星SDI和SK On也制定了2026年量产目标。 但有忧虑声音指出,待韩国企业开始量产LFP电池,这一市场将已完全是中国企业的天下。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称,韩国企业实现量产前,中国企业很有可能已将大单尽收囊中。整车制造商一旦投入电池不会轻易更换,这是韩国电池企业面临的挑战。 面对具有完善供应链的中国企业,韩国企业能否具备价格竞争力仍是未知数。浦项控股中心负责人南相哲(音)指出,韩国在原材料供需上存在局限,中国可使用在钛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制造硫酸铁,在价格成本上具有韩企不可比拟的优势。 韩国企业计划在LFP电池中添加锰元素来提高能源密度,借此来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三星SDI副社长高洙荣(音)称,与中国相比,韩国在中低价产品和LFP电池上明显慢一拍,但通过提高研发能力仍可迎头赶上。LFP电池已经开发成功,在降低成本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部分,今后将着重技术研发不断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三星SDI生产的LFP+电池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09-26 19:29:58 -
韩企整体向好 建筑业成长性与收益性双双承压
【图片提供 GettyImageBank】 一项调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韩国企业成长性和收益性指标全面改善,但建筑业相关指标却趋于恶化。 韩国建筑产业研究院于24日以韩国银行(央行)发布的资料为基础发表《2024年第二季度建筑企业经营分析》报告显示,以今年第二季度为基准,韩国建筑业销售额同比仅增长0.86%,较今年第一季度(3.97%)下降3.11个百分点。 截至去年第二季度,建筑业销售额增长率达12.31%,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增长率大幅下降至11.87%和6.35%。除了销售额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作为另一项成长性指标,也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26%降至今年同期的2.2%,出建筑业成长动力的不足。 同时,反应收益性指标的营业利润率和税前净利润率也呈下降趋势。今年第二季度,建筑业营业利润率同比(3.35%)下降0.38个百分点,仅达2.97%,税前净利润率下降0.16%,仅达3.24%。 由于收益性恶化和较高的金融成本,建筑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38.68%降至今年的229.7%,下降8.98%。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经营所得利润能否覆盖利息费用的关键指标,具体表现为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值,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 建筑业成长性和收益性指标恶化,与其他行业的整体改善形成了鲜明对比。央行资料显示,2.3137万家(制造业1.1651万家,非制造业1.1486万家)外部监查对象法人销售额增长率从今年第一季度的1.2%上升至第二季度的5.3%。税前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同比分别上升0.79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和165.7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6.74%、6.24%和418.22%。 据悉,作为建筑业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负债率和借入金依赖度出现了下降,但这主要得益于行业类别调整。今年第二季度,建筑业负债率和借入金依赖度分别为127.08%和24.17%,较上季度分别下降32.81个百分点和8.73个百分点。韩国建筑产业研究院研究委员李智慧表示,由于三星物产从“批发及零售业”分类调整为“建筑业”,从而大幅提高了建筑业的稳定性指标。
2024-09-24 18:33:12 -
韩企上半年业绩增长率领先美日 半导体行业表现突出
22日,韩国经营者总协会发布了《韩美日各行业代表企业经营业绩比较报告》。分析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美国和日本代表企业的业绩比较中,韩国企业的增长率最高。 报告比较了韩国和美国各16家企业以及日本12家企业在半导体、钢铁、汽车、零售、生物制药、炼油、通信和互联网服务等8个行业的业绩。由于资料不足,日本的半导体和互联网服务企业未纳入分析。 今年上半年,代表企业的业绩表现中,韩国在销售额增长方面领先,而美国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最佳。具体来看,韩国的平均销售额增长率达到17.1%,位居第一,其次是美国(14.6%)和日本(7.1%)。在平均营业利润率方面,美国以18.5%的水平领跑,韩国和日本分别为9.5%和7.5%。 按行业分析,除钢铁行业外,其他7个行业的销售额均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半导体行业的销售额增长率最高(81.3%),其次是生物制药(19.5%)和互联网服务(13.5%)。 尤其在半导体领域,韩国和美国的半导体代表企业如三星电子(18.0%)、SK海力士(132.8%)、英伟达(171.0%)和英特尔(3.6%)的销售额均大幅增长。然而,“经总”指出,虽然SK海力士和英伟达的销售额已超过2022年上半年的水平,但三星电子和英特尔尚未恢复到那个水平。此外,钢铁行业的销售额下降了6.9%,尽管在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有所增长,但自2023年上半年开始出现负增长。 韩国经营者总协会经济调查本部长河相宇(音)表示:“今年上半年,得益于半导体和生物制药企业的出色表现,韩国代表企业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实现持续增长,企业需要与竞争国家相当的税收支持和规制放宽。” 英特尔Stratix 10 FPGA 。【图片来源 英特尔】
2024-09-22 23:48:54 -
中国咖啡消费飙升 韩企突围需瞄准高端市场布局
中国以悠久的茶文化闻名,如今正逐渐转型为“咖啡之国”。不仅咖啡消费量增加,咖啡店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市场更呈现出从速溶咖啡向精品咖啡转变的趋势。独特的风味和健康属性使咖啡高端化的趋势愈发显著。业内分析认为,想要进入中国咖啡市场的韩国企业,必须聚焦高端化与差异化战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 根据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最近发布的《增长中的中国咖啡市场与变化的消费者口味》报告,咖啡在中国已不再仅仅是嗜好品,而是牢固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24年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已从2016年的9杯增加到去年的16.74杯。与此同时,咖啡店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约有13.28万家咖啡店,两年内增加了3万余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的数据,2023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已达149.22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者对咖啡口味的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增加,现磨咖啡市场呈现显著增长。去年,现磨咖啡市场规模达到11.73亿元人民币,过去五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9.3%。原本由速溶咖啡主导的市场,现磨咖啡的销售占比正持续扩大。 伴随咖啡消费的增长,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化。传统的意式浓缩咖啡和拿铁不再是唯一选择,添加水果、坚果和调味料等元素的创意咖啡正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 对此,中国的咖啡制造商纷纷推出迎合Z世代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如椰子味拿铁、西瓜味现磨咖啡、加入肉桂香料的美式咖啡等。即便是速溶咖啡,制造商也通过提升咖啡豆品质、采用冻干技术、超细研磨技术以及保留香味等方式,推出了高端速溶产品,吸引了当地消费者的关注。同时,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功能性咖啡也逐渐受到关注,预计含有灵芝、枸杞等健康成分的功能性咖啡市场具有广阔的增长潜力。 相关人士表示:“与美国或欧洲等传统咖啡消费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仍然较低。但近年来咖啡文化在年轻一代中迅速传播,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前景十分光明。”欧睿国际预计,到2028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1.26亿元人民币。 KOTRA的相关负责人建议:“韩国的咖啡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成功,必须专注于高端化和差异化战略。同时,企业应结合最新的咖啡消费趋势开发产品,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并制定利用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从多个方面发力。” 7月28日,在中国西安大雁塔周边一家咖啡馆内,游客展示一杯以大雁塔为主题的咖啡饮品。【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09-20 19:28:59 -
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制约中国企业发展 韩企或迎来机遇
欧盟(EU)去年7月实施的《外国补贴条例》(FSR)导致中国企业在欧盟地区的立足点缩小,韩国企业可能因此获得机会。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18日发布《欧盟域外补贴规定执行现状》报告指出:“欧盟与中国之间围绕FSR的贸易紧张局势正在加剧。” 去年7月正式实施的FSR旨在规范外国企业在欧盟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针对并购交易和公共采购投标,确保对欧盟成员国的国家援助和外国政府补贴进行平等对待,维护内部市场的公平竞争。外国企业必须向欧盟委员会申报过去从本国政府或公共机构获得的补贴。欧盟委员会可以通过主动调查,限制判断为收取不公平补贴的外国企业参与并购交易或公共采购投标。 报告指出,自FSR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有4起深入调查和2起主动调查启动。其中绝大多数为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5起调查对象为中国企业,1起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企业。 具体来看,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中车集团(CRRC)子公司中车四方启动FSR相关的首次主动调查,涉及金额达6.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97亿元)的保加利亚交通部电动列车招标项目。中车四方的投标金额为3.1亿欧元,仅为预计发包金额和竞争对手西班牙公司的投标金额6.1亿欧元的一半。 欧盟委员会推测,中车四方因从中国政府获得相当于投标金额5倍的17.5亿欧元补贴,才可能进行低价投标,因此展开调查。调查开始后不久,中车四方就迅速撤回投标,欧盟委员会的调查也随之终止。 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对参与罗马尼亚3.75亿欧元规模太阳能发电厂建设项目投标的两家中国企业相关集团启动深入调查。上述中国企业集团也在调查开始后自愿撤回投标,调查因此结束。欧盟委员会还在今年4月首次对中国两家风力涡轮机公司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5个欧盟成员国发起的风力发电场开发项目中的投标启动主动调查。 与此同时,欧盟还对中国安全设备公司同方威视(Nuctech)展开相关主动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对同方威视在荷兰和波兰的分公司进行突击检查,要求提供补贴相关数据并审问公司代表,引发欧盟中国商会的强烈反对,导致双方出现摩擦。 此外,自6月以来,欧盟委员会还对阿联酋国有电信公司试图收购捷克电信公司PPF的股份展开深入调查。报告指出:“欧盟委员会认为FSR运作有效,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加强调查以保护欧盟内部企业。”报告还提醒进军欧盟的企业作好充分准备。 报告进一步指出:“此前中国企业凭借低价投标等手段扩大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但FSR的制衡可能导致这些企业的立足点缩小。这对于韩国企业来说可能是进军欧盟市场的良好机会,韩国企业应该积极把握这一契机。” 【图片来源 网络】
2024-09-19 00:06:40 -
韩企女性高管比例逐年攀升 雇佣比例和薪资差距仍止步不前
【图片提供 GettyImageBank】 最新数据显示,韩国500强企业女性高管比重逾7%,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女性雇佣比例和薪资差距等方面改善略显滞后。 10日,企业分析研究所Leaders Index发布针对韩国500强企业的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调查企业两性平等指数平均分为54.7分(满分100分),较疫情前的2019年(51.7分)提升3分。该多样性指数是基于男女雇佣比率、工龄差异、年薪差异、职员比率、领导层比率及高管比率等六大核心指标综合评估后得出的结论。 在此次调查中,新世界国际、新韩控股、永元贸易(Youngone)、Eugene、Krafton、丰山集团、韩国渣打银行、韩美药品、韩世实业和现代凯菲克等10家公司脱颖而出,展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指数。从行业维度来看,制药、金融、生活及ICT服务行业在多样性指数上表现优异,而建设、公共企业及机械等行业的得分则相对较低。 在多个指标中,男女高管比率增幅最为显著。数据显示,500强企业中的女性高管比例从2019年的3.9%升至2024年的7.3%,实现近两倍的增长。自2020年《资本市场法案》实施以来,女性高管比重保持稳中有升态势,结束了长期徘徊在3%左右的局面,女性高管比重在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5.5%、6.3%和7%,2024年则进一步增长至7.3%。 相比之下,企业男女职员比率改善较为缓慢。女性职员人数在2019年达34.651万人,占全体(130.571万人)的26.2%,但疫后的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减少至26.4%、25.1%、25.5%,今年女性职员比率有所回升,恢复至疫前水平。 在《资本市场法案》的推动下,男女工龄差异和薪资差距亦有所缓解。数据显示,男性职员的平均工龄从2018年的11.3年延长至11.6年,增幅为2.3%。同期,女性职员的平均工龄则从8.1年提升至8.7年,增长7.4%,工龄差距进一步缩小。此外,男性职员的平均年薪从836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4.3万元)增至1.16亿韩元,增加19.4%。女性职员的平均年薪则从5290万韩元增至6980万韩元,增幅高达27.1%,女性较男性呈较快的增长趋势,但女性薪资仍仅达男性的68.7%水平,两性间的薪资差距依然显著。
2024-09-10 19:15:16
-
"赚钱越来越难"!韩企与中国市场下定"分手的决心"
LG北京双子座大厦 【图片来源 网络】 不过在几年前,位于北京市中心、有“神州第一街”之称的长安街上,坐落着LG集团北京双子座大厦和北京SK大厦,见证了韩企在中国的“高光时期”,被视为韩中两国经济合作的象征。但这两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建筑先后被出售,似乎也成为韩企与中国市场告别的见证。除了LG和SK外,三星、现代汽车、乐天等韩国大企业在中国市场频频碰壁,纷纷选择抛售在华工厂或缩小在华业务规模。 从流通、化妆品、智能手机,到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电池、石油化学、钢铁等,各行业韩企先后开始与中国市场做好“分手的决心”。2017年两国因萨德风波提前结束“蜜月期”,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日益提高,以年轻消费者为中心掀起“国潮”消费风尚,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生存面临越来越大的难度 今年9月,LG Display(乐金显示)以约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3.5亿元)将位于广州的液晶显示屏(LCD)工厂出售于当地企业,标志着韩企全数撤出中国电视机用液晶显示屏市场。 三星电子已于2019年关闭中国最后一家智能手机工厂——广东惠州工厂。2013年前曾连续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三星电子目前市场占有率不到1%,位于中国的智能手机工厂已全部关闭并转移至越南和印度。 现代汽车在进军中国市场后,巅峰时期拥有5处生产基地。北京三家工厂中,第一工厂于2021年出售,重庆工厂也于今年处以3000亿韩元的价格抛售,常州工厂也已停工待售。起亚在江苏盐城的三家工厂目前也已关闭一家。 不过10年前,现代起亚中国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10%以上,目前已跌至1%左右渐被边缘化。 在中国市场处境最为艰难的当属成为萨德风波牺牲品的乐天集团。乐天集团目前在中国仅剩位于成都的商业综合体开发项目,这一项目自萨德事件后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即将被出售。待寻到“接盘侠”后,“深耕”中国市场30多年的乐天将彻底与中国说再见。 曾一度在拥有112家连锁门店的乐天玛特于萨德风波的第二年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乐天百货店也随着成都店今年6月的停业彻底告别中国。 曾是中国万千少女“美妆启蒙”的韩国化妆品近年来也风光不再。爱茉莉太平洋旗下品牌赫妍(Hera)、伊蒂之屋等已先后退出中国市场,成为“时代的眼泪”。今年第3季度,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法人销售额为750亿韩元,同比大幅下跌42%,营业亏损达300亿韩元。 曾被免税店视为“救命稻草”的中国代购近来也难觅踪影,乐天、新世界、新罗免税店无一不陷入亏损境地。 不仅是韩企,过去争先恐后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最大零售流通企业沃尔玛、IT巨头IBM等西方企业也受困于高不可攀市场准入门槛等撤离或缩小在华业务。日本车企本田位于中国的三座工厂近来停产将启动裁员计划。 韩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去年仅为18.7亿美元,同比剧减78%,在韩国投资对象国中跌至第7位。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在报告中分析指出,中国国内人工成本上升、外企投资优惠减少等经营环境持续恶化,不少企业正在将投资目光转向中国以外的地区。乐天化学、锦湖石油化学等石油化工企业先后在华进行业务规模调整。 专家预测,在中国内需恢复持续延迟的情况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韩企进行中国业务调整和“脱钩”的压力将持续存在。中国企业不断提升的竞争力是韩企最大的威胁,中国内需市场“以量取胜”时代已经结束,韩企应进行结构调整,寻求能实现“厚利少销”的盈利模式。 现代起亚在中国市场份额跌至1%左右。【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11-26 00:14:12 -
半导体行业聚焦美国大选 韩企恐迎"美国优先"冲击波
随着美国大选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美国对华政策走向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关注焦点。无论哈里斯或特朗普谁最终胜出,美国未来的对华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预计将进一步加码,随之而来的供应链冲击和经济不确定性则令市场各方高度警惕。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全球合作的高风险性日益凸显。 目前,领先的共和党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公开表态,计划以关税壁垒为武器,并警告对华过度限制可能适得其反,使美国陷入孤立境地。 ▲美国加紧对高科技领域对华投资限制 韩国业界密切关注 当地时间10月28日,拜登政府正式发布针对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及高端半导体领域的对华投资限制措施最终实施细则,旨在加强对美国资本在这些敏感技术领域的海外投向限制。美国政府将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列为“特别关注地区”,并要求美国个人和公司在与这些地区进行技术合作交易前需经过严格审批,以防止敏感技术外泄。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回应称,该规则仅适用于美国人和美国公司,对韩国等其他国家的影响有限。此项规则是去年签署的第14105号行政命令的最终规则,历经一年多的审议推出,旨在通过遏制中国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但韩国仍将保持审慎态度,深入分析该规则可能对韩国企业和经济的间接影响,并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对于已深度嵌入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韩国而言,美国进一步加强对华技术限制的举措无疑将带来多方面挑战。 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STEPI)研究员李贤益(音)指出:“拜登政府可能意识到完全孤立中国并不现实,过度施加技术限制将加剧脱钩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对美国的半导体等关键行业形成自我孤立。” ▲特朗普质疑《芯片法案》 暗示高关税或加剧对外企压力 与哈里斯相比,特朗普的立场更为强硬。在竞选期间,他重申“美国优先”政策,并批评现行的《芯片法案》为“不平等交易”。他提到,若对外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外企将被迫在美国无补贴的情况下建厂,从而保护美国企业利益。此言论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高度关注。 《芯片法案》是202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规定5年内向在美国设厂的半导体企业提供高达527亿美元的补贴,三星电子、SK海力士、台积电等外企也受此激励,计划扩大在美投资。然而,特朗普在10月25日的一档播客节目中指出,《芯片法案》是一项“糟糕的交易”,他可能采取措施废除或修改该法案,并增设关税,以迫使外国企业在美投资。 根据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WTO)信息技术协定(ITA),半导体等信息技术产品全球零关税流通,若特朗普采取此类行动,可能引发与WTO的冲突。尽管特朗普的表态或许是极端言辞以争取与外企的谈判筹码,但考虑到他执政期间曾威胁退出WTO,此言论为未来的贸易摩擦增添了不确定性。 ▲韩国半导体企业密切关注美国政策动向 对韩国半导体企业而言,未来美国政策的变动或将对其海外投资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一位韩国半导体行业高层表示:“若《芯片法案》被废除或削弱,韩国企业在美国的生产计划或需调整,影响不可小视。”不过,鉴于《芯片法案》由美国两党合作通过,业内认为该法案出现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较低。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美国、中国、韩国等主要生产国互为依存。任何一方政策的剧烈波动都可能引发产业格局的巨大震荡。在此背景下,韩国半导体企业将密切关注美国大选后的政策走向,准备应对未来各种可能性所带来的影响。 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左)和前美国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于当时时间10月31日在内华达州分别举行竞选集会。【图片来源 韩联社/AFP】
2024-11-03 17:00:00 -
【亚洲人之声】美国大选冲击波 韩企再临十字路口
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走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半导体、先进技术和供应链稳定等对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无论是卡玛拉·哈里斯的当选,还是唐纳德·特朗普的重返白宫,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预计将持续。中国和韩国企业对此高度关注,因为美国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尤其对韩国的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特朗普和哈里斯对华政策在手段上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中韩企业在制定应对策略时面临不同选择。特朗普主张与中国“脱钩”,并提出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高达60%的关税,甚至可能进一步施压盟友限制与中国的技术合作。若这些政策成形,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可能涌入韩国市场,加剧半导体和电子行业的价格竞争压力;而一旦美方要求韩国配合更严苛的制裁措施,韩国企业在美投资和出口也将受到不小的影响。 相比之下,哈里斯更倾向于“去风险”策略,即在确保美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保持中美之间的相对经济联系,维持现行关税水平而不盲目寻求脱钩。然而,哈里斯也将延续拜登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和技术限制,这一政策同样对韩国构成挑战。韩国半导体行业巨头如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尤其受到美方“芯片四方联盟”(Chip4)框架的影响,要求其与美日台紧密合作,防止关键技术向中国流出。然而,对于深耕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而言,这一限制带来了潜在的市场流失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笔者认为,不论美国大选结果如何,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在此背景下,全球企业需要未雨绸缪,制定多样化的应对策略。对中国企业而言,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产业链韧性建设将是必由之路;而韩国等国家则需在保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谨慎平衡与中美两国的关系。 【图片来源 韩联社/路透社】
2024-11-02 00:38:44 -
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白热化 中国电池企业崛起加剧韩企压力
自去年以来,尽管电动车市场需求趋缓,中国电池企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或对韩国电池企业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整车厂商日益倾向于采用价格更具优势的中国磷酸铁锂(LFP)电池,这可能导致韩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继续下滑,而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则进一步上升。 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的份额大幅提升,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表现突出,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一直在中国以外市场居首位的LG新能源,自今年1月以来,已被宁德时代(CATL)超越。宁德时代目前在这一市场中占据25.8%的份额,而LG新能源则以24.4%位居第二。 今年1至8月,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在全球(不含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至46.4%。与此相对,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和孚能科技的市场份额则上升3.4个百分点至34.4%。在全球范围内,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了下降,而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则持续攀升。 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和现代汽车纷纷选择宁德时代的LFP电池,这为中国电池企业的增长提供了支持。特别是宁德时代通过向巴西、泰国、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出口电池,有效缓解了中国市场的供应过剩问题,并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比亚迪也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管理体系,增强了电池供应和整车制造的协同效应,并在海外市场不断扩张其影响力。在海外市场中,比亚迪的Atto 3和Dolphin等车型销量呈现增长态势。 韩国NICE信用评级公司研究员朴钟一(音)指出,由于消费者对电动车价格愈发敏感,整车厂商在确保盈利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控制,这使得中国低成本电池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他预测,韩国电池企业的高端产品需求可能被低成本产品逐步取代,未来将面临一定的销售压力。 朴钟一还强调,韩国电池企业若想突破当前困境,需开发可与LFP和钠电池抗衡的低成本技术,并将供应链从中国转向北美和欧洲。此外,韩国企业需制定融资计划以满足大规模投资需求,并提升全球生产基地的运营效率,以应对电动车之外的多样化市场需求。 9月11日,人们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上参观宁德时代展台。【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10-13 19:34:03 -
韩国电池生产商转换LFP赛道欲寻突破 业界忧虑难撼中国技术优势
为寻求电动汽车“Chasm”(暂时性需求停滞)突破口,韩国电池生产商纷纷入局更具价格竞争力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市场。但有忧虑意见称,在已被中国企业占领优势的LFP电池赛道内,韩国已经被甩在身后,技术开发提速迫在眉睫。 据电池业界26日消息,镍钴锰酸锂电池(NCM)和LFP电池价格差距从去年第3季度的29%持续扩大至第4季度的32%和今年第1季度的33%。 LFP电池具有原材料相对便宜,主要阴极材料铁和磷酸盐较为丰富,安全性高、使用周期较长等优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集中于开发LFP电池,韩国企业则将重心放在NCM电池开发上。 LFP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续航里程仅为NCM电池的70%至80%左右,但由于电动汽车“Chasm”的长期化,整车制造商(OEM)专注于中端电动汽车,搭载LFP电池的比重逐渐扩大。 大众、通用、特斯拉、现代等主要整车制造商已采用LFP电池,Rivian、宝马、斯特兰蒂斯等也在加快采用LFP电池。LG新能源计划从明年下半年起量产LFP电池,为雷诺新款电动汽车供货。三星SDI和SK On也制定了2026年量产目标。 但有忧虑声音指出,待韩国企业开始量产LFP电池,这一市场将已完全是中国企业的天下。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称,韩国企业实现量产前,中国企业很有可能已将大单尽收囊中。整车制造商一旦投入电池不会轻易更换,这是韩国电池企业面临的挑战。 面对具有完善供应链的中国企业,韩国企业能否具备价格竞争力仍是未知数。浦项控股中心负责人南相哲(音)指出,韩国在原材料供需上存在局限,中国可使用在钛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制造硫酸铁,在价格成本上具有韩企不可比拟的优势。 韩国企业计划在LFP电池中添加锰元素来提高能源密度,借此来缩小与中国的差距。三星SDI副社长高洙荣(音)称,与中国相比,韩国在中低价产品和LFP电池上明显慢一拍,但通过提高研发能力仍可迎头赶上。LFP电池已经开发成功,在降低成本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部分,今后将着重技术研发不断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三星SDI生产的LFP+电池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4-09-26 19:29:58 -
韩企整体向好 建筑业成长性与收益性双双承压
【图片提供 GettyImageBank】 一项调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韩国企业成长性和收益性指标全面改善,但建筑业相关指标却趋于恶化。 韩国建筑产业研究院于24日以韩国银行(央行)发布的资料为基础发表《2024年第二季度建筑企业经营分析》报告显示,以今年第二季度为基准,韩国建筑业销售额同比仅增长0.86%,较今年第一季度(3.97%)下降3.11个百分点。 截至去年第二季度,建筑业销售额增长率达12.31%,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增长率大幅下降至11.87%和6.35%。除了销售额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作为另一项成长性指标,也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26%降至今年同期的2.2%,出建筑业成长动力的不足。 同时,反应收益性指标的营业利润率和税前净利润率也呈下降趋势。今年第二季度,建筑业营业利润率同比(3.35%)下降0.38个百分点,仅达2.97%,税前净利润率下降0.16%,仅达3.24%。 由于收益性恶化和较高的金融成本,建筑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从去年第二季度的238.68%降至今年的229.7%,下降8.98%。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经营所得利润能否覆盖利息费用的关键指标,具体表现为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值,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 建筑业成长性和收益性指标恶化,与其他行业的整体改善形成了鲜明对比。央行资料显示,2.3137万家(制造业1.1651万家,非制造业1.1486万家)外部监查对象法人销售额增长率从今年第一季度的1.2%上升至第二季度的5.3%。税前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同比分别上升0.79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和165.7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6.74%、6.24%和418.22%。 据悉,作为建筑业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负债率和借入金依赖度出现了下降,但这主要得益于行业类别调整。今年第二季度,建筑业负债率和借入金依赖度分别为127.08%和24.17%,较上季度分别下降32.81个百分点和8.73个百分点。韩国建筑产业研究院研究委员李智慧表示,由于三星物产从“批发及零售业”分类调整为“建筑业”,从而大幅提高了建筑业的稳定性指标。
2024-09-24 18:33:12 -
韩企上半年业绩增长率领先美日 半导体行业表现突出
22日,韩国经营者总协会发布了《韩美日各行业代表企业经营业绩比较报告》。分析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美国和日本代表企业的业绩比较中,韩国企业的增长率最高。 报告比较了韩国和美国各16家企业以及日本12家企业在半导体、钢铁、汽车、零售、生物制药、炼油、通信和互联网服务等8个行业的业绩。由于资料不足,日本的半导体和互联网服务企业未纳入分析。 今年上半年,代表企业的业绩表现中,韩国在销售额增长方面领先,而美国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最佳。具体来看,韩国的平均销售额增长率达到17.1%,位居第一,其次是美国(14.6%)和日本(7.1%)。在平均营业利润率方面,美国以18.5%的水平领跑,韩国和日本分别为9.5%和7.5%。 按行业分析,除钢铁行业外,其他7个行业的销售额均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半导体行业的销售额增长率最高(81.3%),其次是生物制药(19.5%)和互联网服务(13.5%)。 尤其在半导体领域,韩国和美国的半导体代表企业如三星电子(18.0%)、SK海力士(132.8%)、英伟达(171.0%)和英特尔(3.6%)的销售额均大幅增长。然而,“经总”指出,虽然SK海力士和英伟达的销售额已超过2022年上半年的水平,但三星电子和英特尔尚未恢复到那个水平。此外,钢铁行业的销售额下降了6.9%,尽管在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有所增长,但自2023年上半年开始出现负增长。 韩国经营者总协会经济调查本部长河相宇(音)表示:“今年上半年,得益于半导体和生物制药企业的出色表现,韩国代表企业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实现持续增长,企业需要与竞争国家相当的税收支持和规制放宽。” 英特尔Stratix 10 FPGA 。【图片来源 英特尔】
2024-09-22 23:48:54 -
中国咖啡消费飙升 韩企突围需瞄准高端市场布局
中国以悠久的茶文化闻名,如今正逐渐转型为“咖啡之国”。不仅咖啡消费量增加,咖啡店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市场更呈现出从速溶咖啡向精品咖啡转变的趋势。独特的风味和健康属性使咖啡高端化的趋势愈发显著。业内分析认为,想要进入中国咖啡市场的韩国企业,必须聚焦高端化与差异化战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 根据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最近发布的《增长中的中国咖啡市场与变化的消费者口味》报告,咖啡在中国已不再仅仅是嗜好品,而是牢固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24年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已从2016年的9杯增加到去年的16.74杯。与此同时,咖啡店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约有13.28万家咖啡店,两年内增加了3万余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的数据,2023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已达149.22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消费者对咖啡口味的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增加,现磨咖啡市场呈现显著增长。去年,现磨咖啡市场规模达到11.73亿元人民币,过去五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9.3%。原本由速溶咖啡主导的市场,现磨咖啡的销售占比正持续扩大。 伴随咖啡消费的增长,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化。传统的意式浓缩咖啡和拿铁不再是唯一选择,添加水果、坚果和调味料等元素的创意咖啡正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 对此,中国的咖啡制造商纷纷推出迎合Z世代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如椰子味拿铁、西瓜味现磨咖啡、加入肉桂香料的美式咖啡等。即便是速溶咖啡,制造商也通过提升咖啡豆品质、采用冻干技术、超细研磨技术以及保留香味等方式,推出了高端速溶产品,吸引了当地消费者的关注。同时,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功能性咖啡也逐渐受到关注,预计含有灵芝、枸杞等健康成分的功能性咖啡市场具有广阔的增长潜力。 相关人士表示:“与美国或欧洲等传统咖啡消费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仍然较低。但近年来咖啡文化在年轻一代中迅速传播,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前景十分光明。”欧睿国际预计,到2028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1.26亿元人民币。 KOTRA的相关负责人建议:“韩国的咖啡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成功,必须专注于高端化和差异化战略。同时,企业应结合最新的咖啡消费趋势开发产品,树立高端品牌形象,并制定利用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从多个方面发力。” 7月28日,在中国西安大雁塔周边一家咖啡馆内,游客展示一杯以大雁塔为主题的咖啡饮品。【图片来源 新华社】
2024-09-20 19:28:59 -
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制约中国企业发展 韩企或迎来机遇
欧盟(EU)去年7月实施的《外国补贴条例》(FSR)导致中国企业在欧盟地区的立足点缩小,韩国企业可能因此获得机会。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18日发布《欧盟域外补贴规定执行现状》报告指出:“欧盟与中国之间围绕FSR的贸易紧张局势正在加剧。” 去年7月正式实施的FSR旨在规范外国企业在欧盟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针对并购交易和公共采购投标,确保对欧盟成员国的国家援助和外国政府补贴进行平等对待,维护内部市场的公平竞争。外国企业必须向欧盟委员会申报过去从本国政府或公共机构获得的补贴。欧盟委员会可以通过主动调查,限制判断为收取不公平补贴的外国企业参与并购交易或公共采购投标。 报告指出,自FSR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有4起深入调查和2起主动调查启动。其中绝大多数为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5起调查对象为中国企业,1起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企业。 具体来看,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中车集团(CRRC)子公司中车四方启动FSR相关的首次主动调查,涉及金额达6.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97亿元)的保加利亚交通部电动列车招标项目。中车四方的投标金额为3.1亿欧元,仅为预计发包金额和竞争对手西班牙公司的投标金额6.1亿欧元的一半。 欧盟委员会推测,中车四方因从中国政府获得相当于投标金额5倍的17.5亿欧元补贴,才可能进行低价投标,因此展开调查。调查开始后不久,中车四方就迅速撤回投标,欧盟委员会的调查也随之终止。 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对参与罗马尼亚3.75亿欧元规模太阳能发电厂建设项目投标的两家中国企业相关集团启动深入调查。上述中国企业集团也在调查开始后自愿撤回投标,调查因此结束。欧盟委员会还在今年4月首次对中国两家风力涡轮机公司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5个欧盟成员国发起的风力发电场开发项目中的投标启动主动调查。 与此同时,欧盟还对中国安全设备公司同方威视(Nuctech)展开相关主动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对同方威视在荷兰和波兰的分公司进行突击检查,要求提供补贴相关数据并审问公司代表,引发欧盟中国商会的强烈反对,导致双方出现摩擦。 此外,自6月以来,欧盟委员会还对阿联酋国有电信公司试图收购捷克电信公司PPF的股份展开深入调查。报告指出:“欧盟委员会认为FSR运作有效,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加强调查以保护欧盟内部企业。”报告还提醒进军欧盟的企业作好充分准备。 报告进一步指出:“此前中国企业凭借低价投标等手段扩大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但FSR的制衡可能导致这些企业的立足点缩小。这对于韩国企业来说可能是进军欧盟市场的良好机会,韩国企业应该积极把握这一契机。” 【图片来源 网络】
2024-09-19 00:06:40 -
韩企女性高管比例逐年攀升 雇佣比例和薪资差距仍止步不前
【图片提供 GettyImageBank】 最新数据显示,韩国500强企业女性高管比重逾7%,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女性雇佣比例和薪资差距等方面改善略显滞后。 10日,企业分析研究所Leaders Index发布针对韩国500强企业的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调查企业两性平等指数平均分为54.7分(满分100分),较疫情前的2019年(51.7分)提升3分。该多样性指数是基于男女雇佣比率、工龄差异、年薪差异、职员比率、领导层比率及高管比率等六大核心指标综合评估后得出的结论。 在此次调查中,新世界国际、新韩控股、永元贸易(Youngone)、Eugene、Krafton、丰山集团、韩国渣打银行、韩美药品、韩世实业和现代凯菲克等10家公司脱颖而出,展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指数。从行业维度来看,制药、金融、生活及ICT服务行业在多样性指数上表现优异,而建设、公共企业及机械等行业的得分则相对较低。 在多个指标中,男女高管比率增幅最为显著。数据显示,500强企业中的女性高管比例从2019年的3.9%升至2024年的7.3%,实现近两倍的增长。自2020年《资本市场法案》实施以来,女性高管比重保持稳中有升态势,结束了长期徘徊在3%左右的局面,女性高管比重在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5.5%、6.3%和7%,2024年则进一步增长至7.3%。 相比之下,企业男女职员比率改善较为缓慢。女性职员人数在2019年达34.651万人,占全体(130.571万人)的26.2%,但疫后的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减少至26.4%、25.1%、25.5%,今年女性职员比率有所回升,恢复至疫前水平。 在《资本市场法案》的推动下,男女工龄差异和薪资差距亦有所缓解。数据显示,男性职员的平均工龄从2018年的11.3年延长至11.6年,增幅为2.3%。同期,女性职员的平均工龄则从8.1年提升至8.7年,增长7.4%,工龄差距进一步缩小。此外,男性职员的平均年薪从836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4.3万元)增至1.16亿韩元,增加19.4%。女性职员的平均年薪则从5290万韩元增至6980万韩元,增幅高达27.1%,女性较男性呈较快的增长趋势,但女性薪资仍仅达男性的68.7%水平,两性间的薪资差距依然显著。
2024-09-10 1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