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建筑’新闻 60个
-
韩国建筑业"寒冬"来袭 去年申请停业企业数量创新高
韩国建筑产业知识信息系统(KISCON)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申请停业的建筑企业数量达到160家,同比增长19.4%,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分析指出,在工程施工成本飙升、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再加上总统弹劾、大选等政治不确定性影响,建筑行业正面临多重挑战。 与此同时,韩国主要建筑指标也出现明显下滑。根据韩国建设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今年1月至2月,全国建筑订单总额为21.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27.6亿元),同比减少14.9%。其中,公共部门订单为2.9万亿韩元,同比锐减28.3%,创下自2019年以来新低;民间部门订单则为8.4万亿韩元,同比增长0.6%。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社会间接资本(SOC)预算缩减近1万亿韩元,是导致公共订单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韩国政治动荡和房地产市场低迷,也使建筑企业面临订单减少的双重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行业的“寒流”也波及就业市场。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3月建筑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18.5万人,降幅达8.7%,不仅连续第11个月出现负增长,也创下自2013年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大降幅。 韩国建设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朴哲韩(音)表示,受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房地产项目融资困难及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目前建筑订单和投资几近“冻结”。预计今年上半年,建筑行业在投资和订单方面出现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在首尔某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搬运建筑材料。【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5-06 20:22:24 -
深化本地化战略 韩亚银行在中国市场"稳中有进"
自1992年8月韩中建交以来,两国在金融领域开始正式展开合作。在建交前的1992年7月,韩国外汇银行便率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成为第一家进军中国市场的韩资银行,并于1993年12月在天津开设首家营业网点。此后,越来越多韩资银行陆续进入中国,主要通过设立办事处、营业网点以及参股中资银行等方式开展业务。自2007年起,设立法人、扩展分支机构、收购中资银行等成为韩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新趋势。 韩资银行最初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为满足在华韩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模式相对被动,业务开展也受中国法律制度的多重限制。2007年中国银行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韩资银行开始面向中国本地客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发展模式逐步由“依附型”向“本地化”转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韩国大企业及中小企业加速进军中国,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显著上升。尤其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三星、LG、浦项制铁(POSCO)等大型韩企以长三角为中心,在江苏地区展开大规模投资与生产,带动众多韩资关联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烟台、广州、苏州和沈阳等地,韩资银行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为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金融支持。其中,友利银行、韩亚银行、新韩银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 目前,在华韩资银行中,规模最大的是KB国民银行、新韩银行、韩亚银行和友利银行。其中,韩亚银行自2020年在上海设立营业网点以来,持续加快在华业务拓展步伐。2007年,韩亚银行设立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迈出本地化经营的重要一步。2010年韩亚银行与外换银行合并,并于2014年成功整合在华法人机构,统一为中国法人,标志着其在华发展进入新阶段。 韩亚金融集团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地标性建筑“Sphere”发布新广告。【图片提供 韩亚金融集团】 韩亚银行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视为最重要的海外战略市场之一,持续推进本地化战略。在中国,韩亚银行中国法人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北三省等地设有营业网点,积极布局全国核心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韩亚银行在中国采取了“区域化激进”策略。2008年8月,韩亚银行率先入股中资银行,与吉林银行在长春签署股权认购协议,成为首家收购中资银行股份的韩资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6月底,韩亚银行持有吉林银行18%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近年来,韩亚银行还积极推动以数字化和平台联动为核心的零售金融业务。继2015年推出手机银行服务后,2019年6月,韩亚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线上小额贷款服务。随后,2020年7月与中国在线旅游平台携程建立合作关系;2021年12月与最大互联网门户企业百度也达成战略合作。借助这一系列数字化转型举措,韩亚银行成为首家在华实现个人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的韩资银行。 在经营业绩方面,韩亚银行也是表现最为亮眼的韩资银行之一。去年,在四大韩资银行中,韩亚银行是唯一实现业绩增长的银行,净利润达59亿韩元,同比增长10%。对此,韩亚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尽管自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全面重启,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危机、俄乌战争等因素导致外部不确定性加剧,整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在此背景下,韩亚银行坚持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聚焦低风险优质资产扩张,实现了业绩增长。 不过,随着中国金融监管环境日趋严格,韩资银行在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业内指出,外资银行若想在这个巨大且复杂的市场中稳健立足,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市场,并灵活应对日益变化的政策与经济形势。 作为在华业务规模最大的韩资银行,韩亚银行表示,面对今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复苏乏力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外部不利因素,公司将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低风险优质资产比重,进一步夯实收益基础,同时拓展非利息收入来源,提升投行业务手续费、债券交易与外汇买卖收益,以增强整体盈利能力,应对未来市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位于首尔中区乙支路的韩亚银行总部【图片提供 韩亚银行】
2025-05-01 15:46:15 -
韩国3月半导体生产创19个月最大增幅 三大经济活动指标仍低迷
韩国统计厅30日发布的《3月产业活动动向》报告显示,今年3月韩国半导体生产同比大幅增长,创下19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然而,生产、消费和投资三大经济活动指标整体依旧低迷,反映出当前韩国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数据显示,3月韩国全产业生产指数为114.7,环比增长0.9%,延续了2月以来的回升趋势。其中,矿工制造业生产环比上升2.9%,作为核心支柱产业的半导体生产环比增长13.3%,为自2023年8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当时增幅为13.6%)。 虽然韩国内部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加之补充预算等政策出台为内需带来支撑,但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出口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整体经济活力仍显不足。 具体来看,服务业生产环比下降0.3%,商品零售销售亦环比下滑0.3%。其中,食品等非耐用品(增长2.8%)和服装等准耐用品(增长2.7%)销售回暖,但通信设备、电脑等耐用品销售大幅下滑8.6%,拖累整体消费数据。 投资方面,设备投资继2月小幅回升后,3月再度环比下降0.9%。其中,汽车等运输设备投资增长3.4%,但机械设备类投资下降2.6%。 建筑领域表现也不乐观,建筑施工实绩(以不变价格计)环比减少2.7%。此前2月曾实现2.4%的增长,系7个月来首次转正,但未能延续回升态势。 在经济景气指标方面,衡量当前经济状况的同步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预示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也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短期内经济或仍有小幅改善空间。 韩国统计厅经济动向统计审议官李斗元表示,受前期基数效应影响,零售和投资等领域短期内出现回调。他强调,尽管半导体生产表现强劲,但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旧高企的背景下,仍需高度关注内外部风险因素。 LG Innotek于本月17日首次向媒体公开其高附加值半导体基板FC-BGA生产基地“Dream Factory”,并展示了该工厂中正在作业的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5-01 01:20:14 -
韩国一季度新房供应量腰斩 首都圈市场低迷
韩国国土交通部于29日发布的《3月住宅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1至3月),全国新房供应量为2.1471万户,同比减少49.7%。其中,首都圈供应量为5972户,降幅达71.2%;非首都圈供应量为1.5499万户,同比下降29.3%。 具体来看,首尔一季度新房供应量为1097户,同比下降76.9%,其中2月和3月期间无任何新增供应。京畿道供应量为4623户,同比减少59.5%;仁川供应量仅为252户,同比锐减94.5%。 业内分析指出,去年“12·3紧急戒严”及总统弹劾事件导致建筑公司推迟销售计划,市场观望情绪升温,成为供应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3月全国新房供应量回升至8646户,环比增长60.6%。其中,首都圈继2月“零供应”后,3月新增供应2355户,非首都圈市场供应量(6291户)环比增长16.8%。 交易方面,一季度全国住宅交易量达到15.6279万件,同比增长12.2%。受土地交易许可区短暂解除的影响,首尔一季度交易量达2.5481万件,同比大增63.4%。包括首都圈(7.7428万件)在内的整体交易量增长30.7%,而非首都圈(7.8851万件)则小幅下降1.6%。 从住宅类型来看,全国公寓交易量为12.3169万件,同比增长16.6%;非公寓交易量为3.311万件,同比下降1.6%。 与此同时,截至3月底,全国未售住宅库存为6.892万户,环比减少1.6%。其中,竣工后未售住宅数量增至2.5117万户,环比增长5.9%,创下2013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许可方面,一季度全国住宅许可量为6.5988万户,同比减少11.5%。然而,3月首都圈住宅许可量达1.5145万户,同比增长45.3%,其中首尔许可量(7339户)激增376.2%,仁川(329户)增长174.2%。京畿道(7477户)许可量则同比下降14.7%,非首都圈住宅许可量(1.5888万户)同比增长3.1%。 此外,一季度全国住宅开工量为3.4021万户,同比减少25%。首都圈(1.7706万户)和非首都圈(1.6315万户)开工量分别下降26.7%和23%。全国住宅竣工量为10.4032万户,同比减少16.9%。 韩国世宗市公寓全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9 23:12:30 -
经济低迷叠加电商冲击 韩国商铺拍卖市场持续遇冷
由于经济低迷与线上消费的迅速扩张,韩国商铺租赁需求持续疲软,拍卖市场上的商铺难以获得关注。一些特定业态集中分布的商铺频繁流拍,曾因起拍价高于预期而备受关注的“集合型商铺”(即将同一栋建筑内多个商铺打包出售)也陷入持续贬值,成交价与评估价之间的比率不断下滑。 韩国房地产拍卖数据公司Gigi Auction于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个月首尔共进行213宗商铺拍卖,最终仅39宗成交,成交率为18.3%。这意味着首尔商铺拍卖市场已连续七个月成交率低于20%,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低迷。每宗拍卖的平均竞标人数也由上月的2.2人降至1.9人。 非首都圈地区的拍卖市场同样低迷。上月仁川的商铺拍卖成交率为16%,京畿道为17.3%,分别已连续5个月和6个月维持在10%出头的低位。整体商铺需求疲软、空置率上升,导致市场对商业物业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尤其是集中在同一建筑内、从事特定业态的集合型商铺,如今更成了投资者眼中的“烫手山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集合型商铺常常面临整层空置的情况,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很难找到有意承租的业主。” 然而,不仅是集合型商铺,“整栋商铺”一类的邻里型商业设施在拍卖市场的热度也大不如前。上月,首尔共有7宗该类商铺进入拍卖程序,仅3宗成交,成交率为42.9%,虽高于一般商铺,但成交价率仅为76%,并呈逐年下滑趋势。 据统计,首尔整栋商铺的成交价率曾在2021年3月为96.6%,2022年升至119.4%,2023年虽回落至99%,但仍接近评估价。然而自去年3月首次跌破80%后,至今仍未止跌,持续处于下行通道。 中大型商铺也未能幸免于市况低迷的冲击。上月,建筑面积超过330平方米的首尔中大型邻里型商铺成交价率为76%,较去年同期的81.2%进一步下滑。而在2023年3月,该类商铺的成交价率曾高达130.4%,买家甚至需在评估价基础上加价三成方可竞得。 Gigi Auction专业委员李周贤(音)表示:“在集合型商铺的拍卖中,租金收益率是关键因素。然而,在租赁困难和回报率低迷的情况下,买家的购买意愿自然减弱。许多人选择观望,等待拍卖价格进一步下跌,因此成交率和成交价率同时呈现下行趋势。” 23日,首尔市一栋建筑外张贴的办公室出租公告【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5 00:50:22 -
韩国一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 内需疲软成主因
受建筑、设备投资及民间消费低迷等内需不振因素拖累,韩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出现环比负增长,连续三个季度内再次出现经济萎缩。 韩国银行(央行)24日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这一数字较央行今年2月公布的官方预测值(增长0.2%)低0.4个百分点。 这是继去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以来,韩国再次出现负增长。去年第三、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速均仅为0.1%,显示经济复苏势头乏力。 央行此前曾指出,国内政治不确定性持续、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信心下滑,是影响今年一季度增长的重要外部与内部因素。 从各项指标来看,民间消费因娱乐、文化和医疗等服务消费不振,环比减少0.1%;政府消费也因健康保险支出减少而下降0.1%。 投资方面,建筑投资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萎缩,环比下降3.2%;设备投资则以机械类为主,下降2.1%。 出口亦呈现疲态,受化学品、机械设备类产品表现不佳影响,出口总额环比下降1.1%;进口则主要因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类商品减少而下降2.0%。 从各领域对一季度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来看,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分别拖累整体增长率0.4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民间消费和政府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均为零。 分行业来看,电力、燃气和供水行业增长7.9%,农林渔业增长3.2%。而制造业受化学品及设备类产品影响下降0.8%,建筑业因建筑工程不振减少1.5%。 此外,今年一季度实际国民总收入(GDI)环比下降0.4%,反映出居民和企业的实际购买力亦受到削弱。 分析人士指出,若当前内需疲软状况持续,韩国全年经济增长率恐将低于央行此前预测的1.5%。 21日,京畿道平泽港堆满了集装箱。【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4 20:21:57 -
韩国钢铁企业逆势涨价 减产与反倾销税成背后推力
进入今年以来,钢铁企业积极推进减产政策,市场库存减少后,近期决定上调部分产品价格。韩国政府对中国低价产品作出征收反倾销关税的初步裁定,也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此前,受下游行业疲软与中国低价竞争影响,韩国钢铁企业未能把成本上涨反映至销售价格,导致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据钢铁行业22日消息,现代制铁正在考虑自5月起把钢筋基准价格每吨上调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54元)。基准价格以钢铁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废钢采购价格为基础设定,钢铁企业以此价格向大型建筑公司及中间分销商销售钢筋。 近来建筑行业持续低迷,加上中国低价钢材的大量涌入,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无法反映到销售价格上,钢铁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现代制铁去年营收23.2261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仅3144亿韩元,分别同比减少10.4%与60.6%。 随着市场库存持续减少,钢铁企业开始积极采取涨价措施。据韩国钢铁协会统计,今年1月钢筋库存为55.3万吨,同比减少21.6%。业内估算3月库存可能已降至50万吨以下。现代制铁本月暂停年产150万吨的仁川工厂运转,因此库存减少趋势还会持续。 除了钢筋以外,用于建筑工地的H型钢也加入涨价行列。H型钢是截面形似英文字母“H”的钢材。现代制铁与东国制钢计划自下月起把H型钢价格每吨上调5万韩元。今年1月H型钢库存为43.8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7.3%。 主要用于造船领域的厚板方面,东国制钢本月已把每吨价格上调3万韩元。近来厚板库存有所增加,但今年2月韩国政府对中国厚板作出拟征收最高38%反倾销关税的初步裁定,导致未来中国低价产品难以进入韩国市场,因此本次调价是对市场预期的反映。 此前,中国钢铁内需疲软,库存以低价出口至韩国等准入门槛较低的市场。中国厚板价格大约较韩国本土产品低出20%,去年韩国自华进口厚板总量多达117.9328万吨,较前一年增长5%,创下历史新高。 钢铁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在政治动荡与韩元贬值的背景下,汇率一度飙升至近1500韩元,进一步推高原材料价格。目前下游行业持续低迷,但我们选择持续推动价格恢复至合理水平。” 另外,业内对建筑行业持续低迷也表示担忧。受汇率上涨影响,施工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开工项目减少。与此同时,美国对钢铁征收高达25%的关税,也成为韩国钢铁出口业绩的重要变量。自关税实施以来,今年3月韩国对美钢铁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8.9%。 业内人士表示,在下游产业未见复苏的情况下,仅靠提价与减产政策难以期待业绩回暖,如果美国市场关闭导致全球钢铁供应大量涌入亚洲市场,整体市况恐会进一步恶化。 现代制铁唐津炼铁厂全景【图片来源 现代制铁】
2025-04-22 19:15:51 -
历史首次! 韩国经济或连续四个季度陷"零增长陷阱"
首尔明洞街头等待出租的店铺。【图片提供 韩联社】 韩国经济未能实现反弹,持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经济增速或历史首次连续四个季度不足0.1%。分析称,经济潜在增长率已跌至2%上下,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受挫,本应成为经济支柱的消费、投资等内需基础也摇摇欲坠,加之政治不稳定和财政健全性等问题,财政政策恐难产生可期效果。 据韩国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度及未来增长趋势评估》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幅预计将低于0.2%,甚至不排除出现小幅负增长的可能性。央行即将于本月24日公开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按此趋势大概率将低于0%,即使保持增长也不会超过0.1%。 这意味着韩国GDP自去年第2季度出现0.228%的负增长、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先后增长0.1%和0.066%后,将连续四个季度增速不足0.1%。 按照央行经济统计系统(ECOS)的数据,韩国自1960年有统计可查数据以来,经济增速从未如此长期停留在0.1%以下。2022年第4季度在民间消费减少和出口低迷的影响下,韩国经济曾出现0.452%的负增长,但很快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0.44%的反弹,此后直至去年1月一直保持正增长。 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韩国经济曾于2020年第1(-1.286%)和第2季度(-2.74%)连续负增长,但从第3季度(2.209%)恢复后,连续4个季度保持1%-2%的增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除当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后,2009年前三季度仍快速实现反弹。即使在1997年外汇危机时,虽经济跌至谷底,但仍伴随反弹和复苏,1998年第3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实现最高超过4%的增长。 与过去不同,韩国经济近一年持续在0%左右徘徊,是多重复合因素叠加的结果。低生育、老龄化、创新不足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令经济增速一降再降。 央行在报告中称,韩国潜在经济增速从2000年代初的5%左右降至近年的2%,若这一趋势无改善势头,2045年至2049年将进一步放缓至0.6%。 此外,过高的家庭负债成为消费掣肘,房地产项目融资(PF)问题遏制建筑投资,内需持续疲软,韩国经济的“软肋”暴露无遗。 国内外机构竞相下调韩国近年经济增长预期,彭博社本月10日的调查显示,42家机构对韩国经济经济增速预期平均为1.41%,低于央行今年2月的预测值(1.5%)。 预计增速低于1%的机构达到7家,包括彭博经济研究所、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高盛、法国兴业银行、渣打银行等预测经济增速勉强达到1%,10家机构预测将在0-1%之间。 今年2月央行预测今年经济增速为1.4%,但日前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冲击高于预期,预计将于下月大幅下调预测值。
2025-04-20 23:16:16 -
韩国加强钢铁贸易壁垒 一季度自华进口大降近两成
在中国钢铁产量和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韩国今年一季度自中国进口钢铁总量却出现近两成的下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分析认为,韩国国内需求减弱、贸易壁垒加强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是造成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据韩国钢铁协会18日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韩国自中国进口钢铁67.9853万吨,较去年同期的84.7265万吨减少19.7%。今年第一季度累计进口184.9734万吨,同比(228.2124万吨)下降18.9%。 这一趋势与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走势形成鲜明对比。据外媒援引中国官方数据报道,中国钢铁企业今年3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4.6%,达9300万吨;一季度总产量亦同比增长0.6%,达到2.59亿吨。此外,中国钢铁3月出口同比增长5.7%,创下五个月来的新高。 尽管中国钢铁出口整体增长,但在韩国市场的投放量却出现明显下滑,尤以中厚板产品(厚度6毫米以上钢板)为甚。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中厚板出口至韩国的数量从去年同期的38.0516万吨降至22.5705万吨,降幅高达40.6%,几乎是整体进口下降幅度的两倍。 分析指出,韩国政府决定自4月24日起对中国中厚板征收最高38.02%的反倾销关税,是进口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韩方对中国热轧钢板等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也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韩国经济增速放缓、建筑等下游行业需求疲软,也对钢铁进口形成压制。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高通胀、高汇率等外部压力加大,加剧了市场对价格、交货期和通关政策等多方面的担忧。 另有观点指出,部分中国企业可能通过第三国中转、轻微加工等方式规避原产地标识,从而规避关税,进行“迂回出口”。对此,韩国政府3月已宣布,将在实施反倾销税的同时,加强防范规避措施,以维护国内市场公平秩序。 尽管目前韩国钢铁企业对中国低价钢材竞争压力有所缓解,但市场普遍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钢铁市场仍将面临多重挑战。 平泽港积压的钢铁产品【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06:36 -
"限韩令"松动在即 科丝美诗谋求中国市场"第二次腾飞"
近期,随着有关“限韩令”即将解绑的期待日益升温,韩国化妆品设计代工(ODM)龙头企业科丝美诗(COSMAX)正加快在华布局,谋求实现“第二次腾飞”。 科丝美诗集团会长李庆秀近日在首尔举办的韩国美妆企业培育会议上表示:“化妆品的潮流始终由消费者主导,唯有率先推出爆款产品的企业,才能抢占市场先机。”随着疫情阴霾逐步散去,中国美妆市场回暖势头显现。若“限韩令”正式解除,预计将为科丝美诗打开新的增长通道。 自1992年成立以来,科丝美诗以快速响应、创新研发和客户导向为核心战略,逐步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美妆ODM企业,其业务涵盖护肤、彩妆、健康功能性食品等多个领域。目前,公司合作品牌超过3300家,涵盖欧莱雅、宝洁、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等全球一线美妆集团,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ODM市场榜首。 科丝美诗自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设立首家海外法人,2013年进一步扩张至广州,逐步构建起覆盖华东与华南的本地化生产体系。目前,其在华客户已超1000家,中国本土前十化妆品品牌中,有8家与其保持合作关系。 位于中国上海的科丝美诗工厂【图片来源 科丝美诗】 目前,科丝美诗正瞄准规模接近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50亿元)的中国化妆品市场。自2008年在华营收不足100亿韩元以来,公司业绩持续攀升,2014年突破1000亿韩元,2021年更创下6310亿韩元的历史高点。然而,受疫情冲击与消费降温影响,2022年降至5568亿韩元,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5474亿韩元。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市场出现复苏迹象,2024年在华营收达5743亿韩元,呈现同比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科丝美诗与中国美妆平台逸仙电商合作建设的新工厂于去年正式投产,首年销售即超预期,预计今年营收将突破500亿韩元,显示出其在华业务的稳定性与成长潜力。此外,新工厂还将引入环保发电设施与自动化生产系统,展现智能化工厂的最新标准。 业内普遍认为,若限韩令正式解除,将为以科丝美诗为代表的韩国ODM企业带来直接利好。近期,多家韩资证券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中韩关系回暖及中国消费信心恢复,韩国美妆ODM产业链有望同步迎来复苏。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2月,中国主流电商平台美妆类交易额整体呈增长态势,天猫与淘宝商品交易总额(GMV)分别在两个月间同比增长4.9%与5.3%,抖音平台则分别增长6%与44.5%,展现出强劲动能。分析指出,线上渠道消费显著回暖,带动ODM订单回升,且在销售榜单中,本土品牌表现优于外资品牌,呈现出增长路径多元化的特征。 为顺应中国市场消费结构与需求的变化,科丝美诗正加速推进客户结构与产品布局的本地化转型。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分公司正在从以线上为主的客户结构,逐步向线下渠道及区域性品牌拓展,构建更加多元稳定的客户体系。 同时,针对理性消费趋势,公司推出“Loco项目”等主打性价比的自主产品系列,进一步贴近年轻消费群体及下沉市场。此外,针对中国消费者审美趋势的变化,科丝美诗将持续加强与本土品牌的联合开发,提升产品的本地化与个性化水平,打造引领未来增长的中国市场“第二增长曲线”。 科丝美诗上海新总部大楼效果图【图片来源 科丝美诗】 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崛起,“化妆人口”有望持续扩大。科丝美诗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高效响应市场变化,科丝美诗正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新总部大楼,计划于2026年竣工。新总部占地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将集研发、营销、生产与OBM于一体,全面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 总部建成后,科丝美诗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将增至8处,其中上海5处、广州3处,整体产能与响应速度将进一步提升。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新总部的整合建设,公司将能更高效地响应中国本土独立品牌的快速扩张需求。同时,OBM业务也将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拓展,被视为推动下一阶段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在中国美妆消费逐步回暖、“限韩令”松动预期升温的多重利好下,科丝美诗正加速全方位布局,抢占中国市场先机。从客户结构调整到智能工厂落地,从本地化研发到OBM战略推进,公司正着力构建更具韧性与前瞻性的增长路径,力求在下一轮“韩流”机遇中稳固其ODM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04-12 00:34:08
-
韩国建筑业"寒冬"来袭 去年申请停业企业数量创新高
韩国建筑产业知识信息系统(KISCON)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申请停业的建筑企业数量达到160家,同比增长19.4%,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分析指出,在工程施工成本飙升、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再加上总统弹劾、大选等政治不确定性影响,建筑行业正面临多重挑战。 与此同时,韩国主要建筑指标也出现明显下滑。根据韩国建设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今年1月至2月,全国建筑订单总额为21.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27.6亿元),同比减少14.9%。其中,公共部门订单为2.9万亿韩元,同比锐减28.3%,创下自2019年以来新低;民间部门订单则为8.4万亿韩元,同比增长0.6%。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社会间接资本(SOC)预算缩减近1万亿韩元,是导致公共订单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韩国政治动荡和房地产市场低迷,也使建筑企业面临订单减少的双重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行业的“寒流”也波及就业市场。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3月建筑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18.5万人,降幅达8.7%,不仅连续第11个月出现负增长,也创下自2013年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大降幅。 韩国建设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朴哲韩(音)表示,受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房地产项目融资困难及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目前建筑订单和投资几近“冻结”。预计今年上半年,建筑行业在投资和订单方面出现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在首尔某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搬运建筑材料。【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5-06 20:22:24 -
深化本地化战略 韩亚银行在中国市场"稳中有进"
自1992年8月韩中建交以来,两国在金融领域开始正式展开合作。在建交前的1992年7月,韩国外汇银行便率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成为第一家进军中国市场的韩资银行,并于1993年12月在天津开设首家营业网点。此后,越来越多韩资银行陆续进入中国,主要通过设立办事处、营业网点以及参股中资银行等方式开展业务。自2007年起,设立法人、扩展分支机构、收购中资银行等成为韩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新趋势。 韩资银行最初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为满足在华韩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模式相对被动,业务开展也受中国法律制度的多重限制。2007年中国银行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韩资银行开始面向中国本地客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发展模式逐步由“依附型”向“本地化”转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韩国大企业及中小企业加速进军中国,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显著上升。尤其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三星、LG、浦项制铁(POSCO)等大型韩企以长三角为中心,在江苏地区展开大规模投资与生产,带动众多韩资关联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烟台、广州、苏州和沈阳等地,韩资银行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为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金融支持。其中,友利银行、韩亚银行、新韩银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 目前,在华韩资银行中,规模最大的是KB国民银行、新韩银行、韩亚银行和友利银行。其中,韩亚银行自2020年在上海设立营业网点以来,持续加快在华业务拓展步伐。2007年,韩亚银行设立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迈出本地化经营的重要一步。2010年韩亚银行与外换银行合并,并于2014年成功整合在华法人机构,统一为中国法人,标志着其在华发展进入新阶段。 韩亚金融集团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地标性建筑“Sphere”发布新广告。【图片提供 韩亚金融集团】 韩亚银行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视为最重要的海外战略市场之一,持续推进本地化战略。在中国,韩亚银行中国法人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北三省等地设有营业网点,积极布局全国核心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韩亚银行在中国采取了“区域化激进”策略。2008年8月,韩亚银行率先入股中资银行,与吉林银行在长春签署股权认购协议,成为首家收购中资银行股份的韩资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6月底,韩亚银行持有吉林银行18%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近年来,韩亚银行还积极推动以数字化和平台联动为核心的零售金融业务。继2015年推出手机银行服务后,2019年6月,韩亚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线上小额贷款服务。随后,2020年7月与中国在线旅游平台携程建立合作关系;2021年12月与最大互联网门户企业百度也达成战略合作。借助这一系列数字化转型举措,韩亚银行成为首家在华实现个人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的韩资银行。 在经营业绩方面,韩亚银行也是表现最为亮眼的韩资银行之一。去年,在四大韩资银行中,韩亚银行是唯一实现业绩增长的银行,净利润达59亿韩元,同比增长10%。对此,韩亚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尽管自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全面重启,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危机、俄乌战争等因素导致外部不确定性加剧,整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在此背景下,韩亚银行坚持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聚焦低风险优质资产扩张,实现了业绩增长。 不过,随着中国金融监管环境日趋严格,韩资银行在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业内指出,外资银行若想在这个巨大且复杂的市场中稳健立足,必须深入理解中国市场,并灵活应对日益变化的政策与经济形势。 作为在华业务规模最大的韩资银行,韩亚银行表示,面对今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复苏乏力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外部不利因素,公司将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低风险优质资产比重,进一步夯实收益基础,同时拓展非利息收入来源,提升投行业务手续费、债券交易与外汇买卖收益,以增强整体盈利能力,应对未来市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位于首尔中区乙支路的韩亚银行总部【图片提供 韩亚银行】
2025-05-01 15:46:15 -
韩国3月半导体生产创19个月最大增幅 三大经济活动指标仍低迷
韩国统计厅30日发布的《3月产业活动动向》报告显示,今年3月韩国半导体生产同比大幅增长,创下19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然而,生产、消费和投资三大经济活动指标整体依旧低迷,反映出当前韩国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数据显示,3月韩国全产业生产指数为114.7,环比增长0.9%,延续了2月以来的回升趋势。其中,矿工制造业生产环比上升2.9%,作为核心支柱产业的半导体生产环比增长13.3%,为自2023年8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当时增幅为13.6%)。 虽然韩国内部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加之补充预算等政策出台为内需带来支撑,但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出口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整体经济活力仍显不足。 具体来看,服务业生产环比下降0.3%,商品零售销售亦环比下滑0.3%。其中,食品等非耐用品(增长2.8%)和服装等准耐用品(增长2.7%)销售回暖,但通信设备、电脑等耐用品销售大幅下滑8.6%,拖累整体消费数据。 投资方面,设备投资继2月小幅回升后,3月再度环比下降0.9%。其中,汽车等运输设备投资增长3.4%,但机械设备类投资下降2.6%。 建筑领域表现也不乐观,建筑施工实绩(以不变价格计)环比减少2.7%。此前2月曾实现2.4%的增长,系7个月来首次转正,但未能延续回升态势。 在经济景气指标方面,衡量当前经济状况的同步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预示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也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显示短期内经济或仍有小幅改善空间。 韩国统计厅经济动向统计审议官李斗元表示,受前期基数效应影响,零售和投资等领域短期内出现回调。他强调,尽管半导体生产表现强劲,但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旧高企的背景下,仍需高度关注内外部风险因素。 LG Innotek于本月17日首次向媒体公开其高附加值半导体基板FC-BGA生产基地“Dream Factory”,并展示了该工厂中正在作业的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5-01 01:20:14 -
韩国一季度新房供应量腰斩 首都圈市场低迷
韩国国土交通部于29日发布的《3月住宅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1至3月),全国新房供应量为2.1471万户,同比减少49.7%。其中,首都圈供应量为5972户,降幅达71.2%;非首都圈供应量为1.5499万户,同比下降29.3%。 具体来看,首尔一季度新房供应量为1097户,同比下降76.9%,其中2月和3月期间无任何新增供应。京畿道供应量为4623户,同比减少59.5%;仁川供应量仅为252户,同比锐减94.5%。 业内分析指出,去年“12·3紧急戒严”及总统弹劾事件导致建筑公司推迟销售计划,市场观望情绪升温,成为供应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3月全国新房供应量回升至8646户,环比增长60.6%。其中,首都圈继2月“零供应”后,3月新增供应2355户,非首都圈市场供应量(6291户)环比增长16.8%。 交易方面,一季度全国住宅交易量达到15.6279万件,同比增长12.2%。受土地交易许可区短暂解除的影响,首尔一季度交易量达2.5481万件,同比大增63.4%。包括首都圈(7.7428万件)在内的整体交易量增长30.7%,而非首都圈(7.8851万件)则小幅下降1.6%。 从住宅类型来看,全国公寓交易量为12.3169万件,同比增长16.6%;非公寓交易量为3.311万件,同比下降1.6%。 与此同时,截至3月底,全国未售住宅库存为6.892万户,环比减少1.6%。其中,竣工后未售住宅数量增至2.5117万户,环比增长5.9%,创下2013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许可方面,一季度全国住宅许可量为6.5988万户,同比减少11.5%。然而,3月首都圈住宅许可量达1.5145万户,同比增长45.3%,其中首尔许可量(7339户)激增376.2%,仁川(329户)增长174.2%。京畿道(7477户)许可量则同比下降14.7%,非首都圈住宅许可量(1.5888万户)同比增长3.1%。 此外,一季度全国住宅开工量为3.4021万户,同比减少25%。首都圈(1.7706万户)和非首都圈(1.6315万户)开工量分别下降26.7%和23%。全国住宅竣工量为10.4032万户,同比减少16.9%。 韩国世宗市公寓全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9 23:12:30 -
经济低迷叠加电商冲击 韩国商铺拍卖市场持续遇冷
由于经济低迷与线上消费的迅速扩张,韩国商铺租赁需求持续疲软,拍卖市场上的商铺难以获得关注。一些特定业态集中分布的商铺频繁流拍,曾因起拍价高于预期而备受关注的“集合型商铺”(即将同一栋建筑内多个商铺打包出售)也陷入持续贬值,成交价与评估价之间的比率不断下滑。 韩国房地产拍卖数据公司Gigi Auction于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个月首尔共进行213宗商铺拍卖,最终仅39宗成交,成交率为18.3%。这意味着首尔商铺拍卖市场已连续七个月成交率低于20%,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低迷。每宗拍卖的平均竞标人数也由上月的2.2人降至1.9人。 非首都圈地区的拍卖市场同样低迷。上月仁川的商铺拍卖成交率为16%,京畿道为17.3%,分别已连续5个月和6个月维持在10%出头的低位。整体商铺需求疲软、空置率上升,导致市场对商业物业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尤其是集中在同一建筑内、从事特定业态的集合型商铺,如今更成了投资者眼中的“烫手山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集合型商铺常常面临整层空置的情况,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很难找到有意承租的业主。” 然而,不仅是集合型商铺,“整栋商铺”一类的邻里型商业设施在拍卖市场的热度也大不如前。上月,首尔共有7宗该类商铺进入拍卖程序,仅3宗成交,成交率为42.9%,虽高于一般商铺,但成交价率仅为76%,并呈逐年下滑趋势。 据统计,首尔整栋商铺的成交价率曾在2021年3月为96.6%,2022年升至119.4%,2023年虽回落至99%,但仍接近评估价。然而自去年3月首次跌破80%后,至今仍未止跌,持续处于下行通道。 中大型商铺也未能幸免于市况低迷的冲击。上月,建筑面积超过330平方米的首尔中大型邻里型商铺成交价率为76%,较去年同期的81.2%进一步下滑。而在2023年3月,该类商铺的成交价率曾高达130.4%,买家甚至需在评估价基础上加价三成方可竞得。 Gigi Auction专业委员李周贤(音)表示:“在集合型商铺的拍卖中,租金收益率是关键因素。然而,在租赁困难和回报率低迷的情况下,买家的购买意愿自然减弱。许多人选择观望,等待拍卖价格进一步下跌,因此成交率和成交价率同时呈现下行趋势。” 23日,首尔市一栋建筑外张贴的办公室出租公告【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5 00:50:22 -
韩国一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 内需疲软成主因
受建筑、设备投资及民间消费低迷等内需不振因素拖累,韩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出现环比负增长,连续三个季度内再次出现经济萎缩。 韩国银行(央行)24日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这一数字较央行今年2月公布的官方预测值(增长0.2%)低0.4个百分点。 这是继去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以来,韩国再次出现负增长。去年第三、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速均仅为0.1%,显示经济复苏势头乏力。 央行此前曾指出,国内政治不确定性持续、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信心下滑,是影响今年一季度增长的重要外部与内部因素。 从各项指标来看,民间消费因娱乐、文化和医疗等服务消费不振,环比减少0.1%;政府消费也因健康保险支出减少而下降0.1%。 投资方面,建筑投资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萎缩,环比下降3.2%;设备投资则以机械类为主,下降2.1%。 出口亦呈现疲态,受化学品、机械设备类产品表现不佳影响,出口总额环比下降1.1%;进口则主要因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类商品减少而下降2.0%。 从各领域对一季度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来看,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分别拖累整体增长率0.4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民间消费和政府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均为零。 分行业来看,电力、燃气和供水行业增长7.9%,农林渔业增长3.2%。而制造业受化学品及设备类产品影响下降0.8%,建筑业因建筑工程不振减少1.5%。 此外,今年一季度实际国民总收入(GDI)环比下降0.4%,反映出居民和企业的实际购买力亦受到削弱。 分析人士指出,若当前内需疲软状况持续,韩国全年经济增长率恐将低于央行此前预测的1.5%。 21日,京畿道平泽港堆满了集装箱。【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4 20:21:57 -
韩国钢铁企业逆势涨价 减产与反倾销税成背后推力
进入今年以来,钢铁企业积极推进减产政策,市场库存减少后,近期决定上调部分产品价格。韩国政府对中国低价产品作出征收反倾销关税的初步裁定,也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此前,受下游行业疲软与中国低价竞争影响,韩国钢铁企业未能把成本上涨反映至销售价格,导致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据钢铁行业22日消息,现代制铁正在考虑自5月起把钢筋基准价格每吨上调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54元)。基准价格以钢铁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废钢采购价格为基础设定,钢铁企业以此价格向大型建筑公司及中间分销商销售钢筋。 近来建筑行业持续低迷,加上中国低价钢材的大量涌入,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无法反映到销售价格上,钢铁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现代制铁去年营收23.2261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仅3144亿韩元,分别同比减少10.4%与60.6%。 随着市场库存持续减少,钢铁企业开始积极采取涨价措施。据韩国钢铁协会统计,今年1月钢筋库存为55.3万吨,同比减少21.6%。业内估算3月库存可能已降至50万吨以下。现代制铁本月暂停年产150万吨的仁川工厂运转,因此库存减少趋势还会持续。 除了钢筋以外,用于建筑工地的H型钢也加入涨价行列。H型钢是截面形似英文字母“H”的钢材。现代制铁与东国制钢计划自下月起把H型钢价格每吨上调5万韩元。今年1月H型钢库存为43.8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7.3%。 主要用于造船领域的厚板方面,东国制钢本月已把每吨价格上调3万韩元。近来厚板库存有所增加,但今年2月韩国政府对中国厚板作出拟征收最高38%反倾销关税的初步裁定,导致未来中国低价产品难以进入韩国市场,因此本次调价是对市场预期的反映。 此前,中国钢铁内需疲软,库存以低价出口至韩国等准入门槛较低的市场。中国厚板价格大约较韩国本土产品低出20%,去年韩国自华进口厚板总量多达117.9328万吨,较前一年增长5%,创下历史新高。 钢铁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在政治动荡与韩元贬值的背景下,汇率一度飙升至近1500韩元,进一步推高原材料价格。目前下游行业持续低迷,但我们选择持续推动价格恢复至合理水平。” 另外,业内对建筑行业持续低迷也表示担忧。受汇率上涨影响,施工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开工项目减少。与此同时,美国对钢铁征收高达25%的关税,也成为韩国钢铁出口业绩的重要变量。自关税实施以来,今年3月韩国对美钢铁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8.9%。 业内人士表示,在下游产业未见复苏的情况下,仅靠提价与减产政策难以期待业绩回暖,如果美国市场关闭导致全球钢铁供应大量涌入亚洲市场,整体市况恐会进一步恶化。 现代制铁唐津炼铁厂全景【图片来源 现代制铁】
2025-04-22 19:15:51 -
历史首次! 韩国经济或连续四个季度陷"零增长陷阱"
首尔明洞街头等待出租的店铺。【图片提供 韩联社】 韩国经济未能实现反弹,持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经济增速或历史首次连续四个季度不足0.1%。分析称,经济潜在增长率已跌至2%上下,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受挫,本应成为经济支柱的消费、投资等内需基础也摇摇欲坠,加之政治不稳定和财政健全性等问题,财政政策恐难产生可期效果。 据韩国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度及未来增长趋势评估》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幅预计将低于0.2%,甚至不排除出现小幅负增长的可能性。央行即将于本月24日公开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按此趋势大概率将低于0%,即使保持增长也不会超过0.1%。 这意味着韩国GDP自去年第2季度出现0.228%的负增长、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先后增长0.1%和0.066%后,将连续四个季度增速不足0.1%。 按照央行经济统计系统(ECOS)的数据,韩国自1960年有统计可查数据以来,经济增速从未如此长期停留在0.1%以下。2022年第4季度在民间消费减少和出口低迷的影响下,韩国经济曾出现0.452%的负增长,但很快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0.44%的反弹,此后直至去年1月一直保持正增长。 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韩国经济曾于2020年第1(-1.286%)和第2季度(-2.74%)连续负增长,但从第3季度(2.209%)恢复后,连续4个季度保持1%-2%的增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除当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后,2009年前三季度仍快速实现反弹。即使在1997年外汇危机时,虽经济跌至谷底,但仍伴随反弹和复苏,1998年第3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实现最高超过4%的增长。 与过去不同,韩国经济近一年持续在0%左右徘徊,是多重复合因素叠加的结果。低生育、老龄化、创新不足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令经济增速一降再降。 央行在报告中称,韩国潜在经济增速从2000年代初的5%左右降至近年的2%,若这一趋势无改善势头,2045年至2049年将进一步放缓至0.6%。 此外,过高的家庭负债成为消费掣肘,房地产项目融资(PF)问题遏制建筑投资,内需持续疲软,韩国经济的“软肋”暴露无遗。 国内外机构竞相下调韩国近年经济增长预期,彭博社本月10日的调查显示,42家机构对韩国经济经济增速预期平均为1.41%,低于央行今年2月的预测值(1.5%)。 预计增速低于1%的机构达到7家,包括彭博经济研究所、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高盛、法国兴业银行、渣打银行等预测经济增速勉强达到1%,10家机构预测将在0-1%之间。 今年2月央行预测今年经济增速为1.4%,但日前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冲击高于预期,预计将于下月大幅下调预测值。
2025-04-20 23:16:16 -
韩国加强钢铁贸易壁垒 一季度自华进口大降近两成
在中国钢铁产量和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韩国今年一季度自中国进口钢铁总量却出现近两成的下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分析认为,韩国国内需求减弱、贸易壁垒加强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是造成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据韩国钢铁协会18日公布的数据,今年3月,韩国自中国进口钢铁67.9853万吨,较去年同期的84.7265万吨减少19.7%。今年第一季度累计进口184.9734万吨,同比(228.2124万吨)下降18.9%。 这一趋势与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走势形成鲜明对比。据外媒援引中国官方数据报道,中国钢铁企业今年3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4.6%,达9300万吨;一季度总产量亦同比增长0.6%,达到2.59亿吨。此外,中国钢铁3月出口同比增长5.7%,创下五个月来的新高。 尽管中国钢铁出口整体增长,但在韩国市场的投放量却出现明显下滑,尤以中厚板产品(厚度6毫米以上钢板)为甚。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中厚板出口至韩国的数量从去年同期的38.0516万吨降至22.5705万吨,降幅高达40.6%,几乎是整体进口下降幅度的两倍。 分析指出,韩国政府决定自4月24日起对中国中厚板征收最高38.02%的反倾销关税,是进口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韩方对中国热轧钢板等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也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韩国经济增速放缓、建筑等下游行业需求疲软,也对钢铁进口形成压制。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高通胀、高汇率等外部压力加大,加剧了市场对价格、交货期和通关政策等多方面的担忧。 另有观点指出,部分中国企业可能通过第三国中转、轻微加工等方式规避原产地标识,从而规避关税,进行“迂回出口”。对此,韩国政府3月已宣布,将在实施反倾销税的同时,加强防范规避措施,以维护国内市场公平秩序。 尽管目前韩国钢铁企业对中国低价钢材竞争压力有所缓解,但市场普遍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钢铁市场仍将面临多重挑战。 平泽港积压的钢铁产品【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06:36 -
"限韩令"松动在即 科丝美诗谋求中国市场"第二次腾飞"
近期,随着有关“限韩令”即将解绑的期待日益升温,韩国化妆品设计代工(ODM)龙头企业科丝美诗(COSMAX)正加快在华布局,谋求实现“第二次腾飞”。 科丝美诗集团会长李庆秀近日在首尔举办的韩国美妆企业培育会议上表示:“化妆品的潮流始终由消费者主导,唯有率先推出爆款产品的企业,才能抢占市场先机。”随着疫情阴霾逐步散去,中国美妆市场回暖势头显现。若“限韩令”正式解除,预计将为科丝美诗打开新的增长通道。 自1992年成立以来,科丝美诗以快速响应、创新研发和客户导向为核心战略,逐步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美妆ODM企业,其业务涵盖护肤、彩妆、健康功能性食品等多个领域。目前,公司合作品牌超过3300家,涵盖欧莱雅、宝洁、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等全球一线美妆集团,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ODM市场榜首。 科丝美诗自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设立首家海外法人,2013年进一步扩张至广州,逐步构建起覆盖华东与华南的本地化生产体系。目前,其在华客户已超1000家,中国本土前十化妆品品牌中,有8家与其保持合作关系。 位于中国上海的科丝美诗工厂【图片来源 科丝美诗】 目前,科丝美诗正瞄准规模接近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50亿元)的中国化妆品市场。自2008年在华营收不足100亿韩元以来,公司业绩持续攀升,2014年突破1000亿韩元,2021年更创下6310亿韩元的历史高点。然而,受疫情冲击与消费降温影响,2022年降至5568亿韩元,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5474亿韩元。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市场出现复苏迹象,2024年在华营收达5743亿韩元,呈现同比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科丝美诗与中国美妆平台逸仙电商合作建设的新工厂于去年正式投产,首年销售即超预期,预计今年营收将突破500亿韩元,显示出其在华业务的稳定性与成长潜力。此外,新工厂还将引入环保发电设施与自动化生产系统,展现智能化工厂的最新标准。 业内普遍认为,若限韩令正式解除,将为以科丝美诗为代表的韩国ODM企业带来直接利好。近期,多家韩资证券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中韩关系回暖及中国消费信心恢复,韩国美妆ODM产业链有望同步迎来复苏。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2月,中国主流电商平台美妆类交易额整体呈增长态势,天猫与淘宝商品交易总额(GMV)分别在两个月间同比增长4.9%与5.3%,抖音平台则分别增长6%与44.5%,展现出强劲动能。分析指出,线上渠道消费显著回暖,带动ODM订单回升,且在销售榜单中,本土品牌表现优于外资品牌,呈现出增长路径多元化的特征。 为顺应中国市场消费结构与需求的变化,科丝美诗正加速推进客户结构与产品布局的本地化转型。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分公司正在从以线上为主的客户结构,逐步向线下渠道及区域性品牌拓展,构建更加多元稳定的客户体系。 同时,针对理性消费趋势,公司推出“Loco项目”等主打性价比的自主产品系列,进一步贴近年轻消费群体及下沉市场。此外,针对中国消费者审美趋势的变化,科丝美诗将持续加强与本土品牌的联合开发,提升产品的本地化与个性化水平,打造引领未来增长的中国市场“第二增长曲线”。 科丝美诗上海新总部大楼效果图【图片来源 科丝美诗】 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崛起,“化妆人口”有望持续扩大。科丝美诗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高效响应市场变化,科丝美诗正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新总部大楼,计划于2026年竣工。新总部占地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将集研发、营销、生产与OBM于一体,全面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 总部建成后,科丝美诗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将增至8处,其中上海5处、广州3处,整体产能与响应速度将进一步提升。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新总部的整合建设,公司将能更高效地响应中国本土独立品牌的快速扩张需求。同时,OBM业务也将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拓展,被视为推动下一阶段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在中国美妆消费逐步回暖、“限韩令”松动预期升温的多重利好下,科丝美诗正加速全方位布局,抢占中国市场先机。从客户结构调整到智能工厂落地,从本地化研发到OBM战略推进,公司正着力构建更具韧性与前瞻性的增长路径,力求在下一轮“韩流”机遇中稳固其ODM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04-12 0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