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国家’新闻 361个
-
韩国首次跻身国际知识产权指数前十
韩国特许厅(专利厅)24日宣布,美国商会旗下全球知识产权中心(GIPC)近日发布的《2025年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显示,韩国在全球55个主要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0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 韩国国际知识产权指数2019年和2020年位列第13位,2021年至2023年保持第12位,去年升至第11位,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指数采用53项独特标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系统效率、国际条约加入与批准等。 报告显示,韩国在专利领域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二,商标领域排名第四,制度效率领域更是连续六年位居榜首,展现全方位的制度优势。尤其在商业秘密领域同比跃升7个位次至第9位,成为此次进入前十的关键因素之一。 特许厅方面表示,这一成果得益于去年2月《防止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通过将商业秘密侵权的惩罚性赔偿上限由原来的损失额3倍提高至5倍,显著增强了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力度,并获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从全球排名来看,美国稳居榜首,其次依次为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日本、爱尔兰、西班牙等。近年来快速崛起为知识产权强国的中国排名第24位。 特许厅产业产权保护合作局局长申相坤表示:“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产业创新的引擎,更是国际贸易谈判的重要筹码。我们将以推进‘精品专利’战略为核心,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力争将韩国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强国。” 韩国特许厅入住的政府大田办公楼【图片提供 政府大田办公楼】
2025-04-24 23:54:57 -
赴美上市大捷 "东方星巴克"霸王茶姬剑指韩国市场
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中国茶饮品牌霸王茶姬(CHAGEE)逆势赴美上市,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近年来最大规模赴美IPO的中国消费品牌之一。与此同时,霸王茶姬还宣布正式进军韩国市场,加速全球商业版图的扩张步伐。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霸王茶姬4月17日以股票代码“CHA”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8美元。上市首日股价一度上涨49%,最终收涨约15%,报32.44美元。公司此次共发行1470万份美国存托股票(ADS),募资约4.11亿美元,市值超过50亿美元。 IPO研究机构Renaissance Capital数据显示,霸王茶姬是自去年5月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极氪之后,赴美募资规模最大的中国企业。年仅30岁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张俊杰持有公司19.9%的股份,身家估值约11亿美元。 本月17日,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图片来源 网络】 霸王茶姬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中国云南昆明。以“东方星巴克”为目标的霸王茶姬采用传统茶叶搭配水果、牛奶、芝士等多种食材,主打高端中式茶饮,发展速度惊人。相较传统奶茶,霸王茶姬的产品更贴近东方茶文化,也更注重健康与口感。在这种差异化定位下,公司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实现门店数量的迅猛扩张。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开设超过6400家门店,并计划今年春季在美国洛杉矶开设首家门店,正式进军北美市场。据霸王茶姬方面公开数据,公司去年营收达17亿美元,净利润约3.45亿美元。张俊杰此前公开表示,创办公司时就全面对标星巴克,未来希望在营收和品牌影响力上超越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门店扩张方面,霸王茶姬也积极对标星巴克,不仅维持高密度的门店布局,还推出类似“星巴克臻选”的“超级茶仓”,门店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主打沉浸式茶饮体验。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霸王茶姬以日均6家的速度拓展门店,数量已达6300多家,而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大约8410家。 近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茶饮消费依旧展现出强劲动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已达1040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翻倍增长,2023年已经突破1500亿元。其中,价格亲民、定位年轻的品牌成为消费主力,霸王茶姬则正处于这一浪潮的核心。 霸王茶姬韩国官方Instagram账号【图片来源 Instagram截图】 霸王茶姬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同时,还宣布正式进军韩国市场。近日,霸王茶姬在Instagram上开设韩国官方账号,预告即将开设门店。这一举动与此前喜茶在首尔开店的步伐类似,中国茶饮品牌正在加速布局韩国市场。有数据显示,喜茶在首尔首家门店开业当天销量高达2700杯,由此可见韩国市场的强劲需求。 随着中国茶饮市场竞争加剧,各大品牌开始积极寻找海外增长空间。十多年前,贡茶、COCO都可和老虎堂(Tiger Sugar)等中国台湾奶茶品牌在韩国市场打下基础。如今,霸王茶姬、喜茶、蜜雪冰城等“第二代”中国大陆茶饮品牌则以更高端、更本土化的形象接棒出海。 在中韩关系复杂交织的背景下,韩国消费者对中式饮品和美食的喜爱依旧不减,成为中国品牌海外扩张的宝贵机会。随着霸王茶姬正式加入韩国市场竞争,新一轮茶饮出海潮或进一步加速。
2025-04-24 00:48:58 -
韩国连锁行业"无休"运营成常态 个体工商户经营压力持续加剧
韩国咖啡连锁店【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五一黄金周临近,韩国上班族对休假期待日益升温。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超六成连锁门店处于全年无休的运营状态。 韩国统计厅国家统计门户网站(KOSIS)发布的数据显示,以2023年为基准,15个主要行业的连锁店中,共16.9364万家门店全年无固定休息日,占全体(27.0086万家)的62.7%。其中,便利店行业所占比重尤为突出,在全国5.4828万家便利店中,有5.4392家(99.2%)全年无休。咖啡及其他非酒精饮品行业以2.6234万家(81.4%)紧随其后,烘焙糕点行业(78.3%)、披萨汉堡等快餐行业(59.5%)以及生啤酒类专卖行业(56.8%)的无休比例均也均超半数。相比之下,汽车专修(2.8%)与药品医疗零售业(12.1%)的定期休业实施情况相对较好。 同时,连锁店的日均营业时长较长现象同样显著。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日均营业时长超过14小时的门店达7.2972万家,占全体的27%。其中,便利店再次以99.7%的占比居首,意味着该行业整体门店均实行“超长+无休”的运营模式。其次为烘焙糕点(34.3%)、家庭洗衣(24.3%)、咖啡饮品(19.1%)及文具零售(18.8%)等行业。 数据显示,每5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是个体工商户,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延长营业时间、取消固定休业日已成为商户维持经营的普遍策略。然而,持续攀升的人工成本、租金压力及消费市场疲软等多重挤压,使得个体工商户陷入“高强度运营,低效益产出”的困境。 韩国银行(央行)上月发布的《金融稳定状况报告》显示,以2023年为基准,韩国个体工商户平均收入为4157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2.3万元),较2022年底(4131万韩元)小幅增加,但仍未恢复至新冠疫情前(4242万韩元)水平。 央行分析指出,服务业持续低迷与个体工商户占比过高的结构性因素叠加,导致收入复苏进程明显滞后。受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恢复乏力影响,以高风险贷款为主的信贷资产质量承压明显,不良贷款率持续高位运行。针对这一现状,央行建议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对具备还款能力的经营者提供定向金融支持;对经营困难但有意愿转型的主体实施债务重组;对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个体则应提供再创业支持。分析认为,在消费市场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商户经营需求与劳动者权益保障,将成为韩国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2025-04-23 20:25:12 -
关税豁免激发备货潮 韩国三大产业出口订单激增
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以外国家实施90天关税豁免政策,韩国食品、时尚及美妆等行业的物流需求显著上升。这一趋势已从美国本地法人延伸至主要流通渠道与合作客户,整体出口氛围持续升温。 业内分析指出,在美国通胀压力加剧及价格竞争力走弱的背景下,企业纷纷加快备货节奏,以应对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潜在涨价风险。 据业内22日消息,关税豁免政策出台后,韩国出口型食品企业与时尚设计代工(ODM)企业的货运量显著上升。三养食品等公司表示,来自美国的发货请求持续增加,企业正借助豁免期加紧备货,计划进一步扩大供货规模。 三养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特朗普第二任期启动关税政策以来,美国方面的货运需求持续增长,但由于准备时间有限,彼时未能及时响应。本次豁免期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备货窗口,当前正通过扩充现有工厂产线积极应对。”该公司还计划借助6月即将竣工的密阳第二工厂,将年产能由180亿个提升至250亿个,以承接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 在时尚行业方面,随着美国买家陆续暂停与中国工厂的合作,转向其他国家寻求代工服务,相关地区的货运需求随之上升。一家ODM企业负责人表示:“受关税不确定性影响,美国品牌正在终止与中国工厂的合作,转而与其他生产基地签约。豁免期内,来自低关税地区的提前发货请求显著增加,目前整体货运量已同比增长超过15%。” 在美妆行业,科丝美诗和韩国科玛等ODM企业预计,随着美国市场对防晒类产品需求的增加,囤货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企业正通过提高美国本地工厂的产能,并灵活调整出口订单,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尤其是在K-Beauty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尽管关税和汇率等因素仍带来不确定性,但合作企业的产量依然呈增长态势。目前,科丝美诗和韩国科玛的年产能可达3.5亿至4亿件。 科丝美诗方面表示:“尽管市场前景尚不明朗,但全球前五大客户——如欧莱雅、资生堂、雅诗兰黛、联合利华等——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量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公司正通过扩建生产线等方式,持续提升产能。”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仍对食品和美妆等品类构成挑战,但美国消费者面临的涨价压力促使当地企业加紧备货。豁免期内大批量订单和提前发货需求的集中出现,反映出美国市场日益紧张的氛围。 三养食品代表性产品火鸡面【图片来源 三养食品】
2025-04-23 00:10:51 -
重新定义消费 "CDO"开启韩国零售新时代
人口仅有5000万的韩国,却孕育出全球最发达的零售市场之一,近年来随着线上和线下市场界限逐渐模糊,韩国的零售流通业也悄然完成新一轮洗牌,出现了“离开‘CDO’无法生存”的说法,“CDO”指电商平台Coupang、生活用品集合店Daiso(大创)和健康美妆产品连锁店Oliveyoung(欧利芙洋)。 性价比、便利性、可及性、选品能力、创新和潮流等六大关键词是这三大企业取得成功的共同秘诀。经历过新冠疫情后,高物价、高利率和高汇率“三高”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打开钱包变得更加谨慎,消费标准愈发苛刻。上述六大关键词中哪怕只欠缺1到2条,消费者也会毫不留情地选择淘汰。而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六边形战士”则遥遥领先,流通市场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CDO完成了量子飞跃。去年Coupang和大创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51亿元)和3.9689万亿韩元,双双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欧利芙洋销售额同比激增24%,达到4.7899万亿韩元。 2021年3月,Coupang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图片提供 韩联社】 ▲Coupang:重构韩国零售模式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消费重心从线下转移至线上,被誉为“韩版亚马逊”的Coupang成为市场规则重塑者,将目前的韩国零售市场说成是Coupang天下也不为过。 Coupang斥资数十亿美元在全国构建起物流网络,采取直接采购方式推出“火箭配送”服务。不过短短几年前,网购下单后消费者通常习惯于等待两到三天的物流配送时间,但现在睡前下单,清晨到货的体验令消费者直呼“上头”。在合理定价、应有尽有的商品矩阵加持下,“何必花时间去超市”成为消费新常态。 被便利性“驯化”的消费者已习惯于靠Coupang一站式解决所有购物需求,并心甘情愿地为服务买单。Coupang的付费会员制度“WOW会员”数量从2020年的600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400万人。去年8月,Coupang将会费从每月4990韩元上调至7890韩元,服务范围从单纯网购扩大至外卖、流媒体(OTT)等,会员人数不降反增。 ▲大创:不仅仅只有性价比 成立于1997年的大创,以最高5000韩元“封顶”的统一定价策略被誉为性价比“天花板”。尤其在“除了工资什么都涨”的当下,大创更是拥有其他流通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 据大创日前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去年销售额达3.9689万亿韩元,逼近4万亿韩元大关,同比增长近15%,营业利润达3711亿韩元,同比大增41.8%。 当然,仅靠一味的便宜低价战略远远不够,大创在售的70%以上商品采购自韩国合作厂商,在保障品质的同时通过扩张门店,提升商品种类,持续优化消费体验。凭借大批量采购以降低利润率的薄利多销思路,持续吸引知名美妆、保健食品等入驻,有效拉动线下客流提高集客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大创负责人透露,大创的供货方来自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集中筛选性价比商品,每个国家都有专项采购优势品类。 大创的商品企划能力也可圈可点,每季持续推出兼顾品质和性价比的商品持续成为“爆款”,VT的微针精华、Son&Park的唇颊两用膏等频繁引发抢购热潮,位于首尔明洞的12层大创旗舰店已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正在大创门店内选购商品的顾客。【图片提供 韩联社】 ▲欧利芙洋:美妆赛道终极赢家 作为韩国历史最悠久的美妆连锁门店,欧利芙洋自1999年成立以来,曾一度与丝芙兰、Boots、LOBH's等国际品牌上演龙虎斗,但笑到最后成为美妆赛道的终极赢家。 欧利芙洋打破大品牌垄断,给予中小品牌公平的入驻机会,门店数量从2014年的417家增加至去年底的1370多家,10年间扩张3倍。 在产品信息爆炸时代,欧利芙洋为“选择困难症”消费者打造试用场景,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目前入驻品牌超2000个,60%的会员为20-39岁的消费者,官网上累计商品评测突破3100万条,欧利芙洋已成为韩国美妆(K-Beauty)的代名词。 以去年数据为准,欧利芙洋年销售额超过100亿韩元的品牌数量去年首次突破100个,这一数据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从2013年的2个增加至2022年的61个、2023年的83个,11年内实现50倍增长。其中美迪惠尔(Mediheal)、Round Lab、桃瑞丹(Torriden)等3个品牌更在欧利芙洋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韩元的新纪录。 位于首尔明洞的欧利芙洋旗舰店 【图片提供 韩联社】 “CDO”通过极致创新重塑了韩国的零售商业生态,也证明了当企业精准捕捉到消费需求,将消费者既渴望优质商品和服务,但不愿多花一分钱的“痛点”转化为商业模式创新时,就能在"三高"经济压力下开辟增长新蓝海。
2025-04-22 19:19:37 -
韩国药品供应链稳定性建设亟待加强 专家呼吁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在药品供应不稳定的解决方案相较于主要国家仍显不足。专家呼吁,应加快建立系统性保障机制,构建药品供应链全景图谱,以有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品供应安全。 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制药生物产业研究组组长郑顺圭(音)于22日发布的《主要国家药品供应链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全球主要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而韩国在药品供应链稳定性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报告显示,尽管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与疾病管理厅在新型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了研发(R&D)资助、国家必需药品本土化生产等举措,但在构建完整供应链保障体系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战略药品储备、产能基础设施建设、原料药国产化等关键环节,对本土制药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加强。韩国制药生物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原料药生产呈高度集中态势,中国占44%,印度占20%。 当前,韩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药品供应危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近三年间韩国累计46种药品因停产或进口中断导致供应短缺。仅去年4月,供应不稳定的药品就多达490种,其中包括69种国产药品在内的95种国家必备药品。 郑顺圭指出,随着美国高关税政策实施、中国反制措施生效,以及日本与欧盟供应链监管新规陆续出台,今年全球药品供应链格局将迎来重大调整,韩国制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亟需系统性重构。报告进一步指出,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深化、中东地缘政治动荡、俄乌军事冲突延宕、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际药品供应链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建立高效精准的供应链情报监测体系已成为国家医药安全的核心议题。 对此,郑顺圭认为,政府应积极推动韩美制药企业在技术转移、原料供应、合同加工外包(CMO)及跨国并购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同时建立主要国家药品采购政策共享机制,为企业制定全球化市场策略提供精准支持。此外,应以《供应链安全基本法》制度为基础,构建覆盖供应链全流程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行业统计数据库建设,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与风险应对能力。 报告特别指出,韩国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预测、区块链溯源等数字化技术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前沿技术可有效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实现药品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保障国民用药安全,亟需建立包含风险识别评估、产能建设投资、应急生产储备在内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郑顺圭还指出:“构建药品供应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若能够实施为期5年以上的中长期政策支持计划,预计到2030年有望显著缓解部分关键药品的供应短缺问题。”
2025-04-22 19:01:52 -
浦东向"新":全新开放平台撬动中国对外开放新维度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破局突破。 作为国家战略的集成式创新载体,落地浦东的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以下简称“国际商务合作区”)今年内将完成先行启动区的封闭验收,实现国际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的落地运行。 2025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纪念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浦东以更主动的姿态链接全球。落地浦东的国际商务合作区,正撬动中国对外开放新维度。 【图片来源 中新社上海分社】 国际商务合作区不是中国国内现有特殊区域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借鉴、集成和创新国内外各类区域功能,打造的全新开放平台。 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国际商务合作区将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与商务服务功能,通过“一线放开(对境外进入国际商务合作区的人员、行李物品实施便捷化管理)、二线管住(境内区外与区内之间的规范监管)”的创新监管模式,为跨境商务活动构建高效通道。 届时,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需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区内提供口岸签证办理服务,进一步便利跨境商务活动。未来,国际旅客可从浦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搭乘接驳车辆,10分钟即可直达国际商务合作区。 “随着中国高水平开放不断向纵深迈进,其背后的一条主线是要从物的开放,逐步向自然人的开放拓展,而国际商务合作区就将承载更进一步开放功能:把人和物的开放更好结合起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管理委员会保税区管理局(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宇刚告诉记者,这将是一次全球首创、全国唯一的全新探索。 【图片来源中新社上海分社】 在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一青看来,国际商务合作区不仅是中国对世界递出的“开放新名片”,也是上海“主动应变局、育新机”的标志性突破。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多边贸易体系承压、区域供应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在此背景下,这一开放举措不仅是贸易与投资的扩展,更是制度与理念的突破。”谢一青说。 “过去35年,浦东以货物流通为核心推动开放;如今,国际商务合作区将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纳入制度框架,打破了传统壁垒。”谢一青认为,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落地不仅标志着浦东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创新型开放”的跃升。与此同时,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过“国际商务中心”这一载体,为浦东乃至上海提供了高效配置全球资源的新范式。 “这一举措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中既坚持自身优势,又主动适应国际规则,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谢一青表示。 【图片来源 中新社上海分社】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制度创新为全球产业协作开辟了新空间。业内分析认为,其既能为会展经济、跨境培训等业态创造机遇,更通过优化跨境交易流程,显著降低企业国际协作成本。离岸研发、跨境数据服务等新兴领域或将迎来规模化发展窗口期。 从货物自由流动到要素全面开放,从区域试验田到全球新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建设承载着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的新使命。随着国际商务合作区年内投入运行,这块区域承载着高水平开放、系统集成改革等重要任务,将构筑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新高地。
2025-04-21 23:56:52 -
外籍游客爱上韩国便利店 各国顾客扫货清单大不同
随着韩国便利店逐渐成为外籍游客赴韩旅游的“打卡圣地”,各类人气商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部分热门商品甚至出现“扫货”现象。 韩国CU便利店2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4月15日外籍顾客申请退税的累计销售记录共计约2.5万笔,其中销售金额第一的商品是CU独家销售的RENEW PHY蛋白质奶昔。该系列为袋装形式,去年6月推出后广受外籍游客青睐,尤其受到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国家游客的追捧。 此前,海外知名网红推荐这款奶昔为“健康的韩国代餐食品”,因此在当地走红。同款产品在本地购买困难,因此进入外籍游客访韩时的“韩国便利店必买清单”,并在游客之间频繁分享推荐。 外籍游客在便利店消费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大批量购买,CU明洞站店部分热门商品货架经常空空如也。CU方面表示,外籍游客多数按箱采购商品,访问明洞站店的外籍顾客购买RENEW PHY蛋白质奶昔的平均数量为6.8个,是普通商品购买数量的三倍以上。在机场门店,游客直接打开行李箱在便利店“疯狂扫货”的场景也屡见不鲜。 各地游客消费偏好呈现出明显差异。中国台湾游客偏爱RENEW PHY蛋白质奶昔的抹茶和开心果口味,整体倾向健康食品;中国大陆游客则热衷于香蕉牛奶和偶像团体Seventeen的专辑,可见K-POP粉丝文化主导的“偶像周边产品旅游”趋势正在兴起。美国和马来西亚游客受到宝可梦太晶卡的吸引;印尼和泰国游客更钟情于迪拜巧克力;越南游客则集中采购延世鲜奶油面包。 此外,CU还通过打造特色门店来吸引外籍游客。位于弘大附近的CU方便面图书馆尤其受欢迎。数据显示,外籍游客在方便面图书馆中大多购买口味较为温和的产品,包括农心部队锅面、农心安城汤面、不倒翁芝麻汤面等。 CU独家销售的RENEW PHY蛋白质奶昔【图片来源 BGF零售】
2025-04-21 20:35:02 -
韩国紫菜出口创新高 中美市场成主要增长引擎
上月31日,日本游客在首尔某大型超市购买紫菜。【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于2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韩国紫菜出口额达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创历史新高。韩国政府此前提出的“2027年实现紫菜年出口额1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有望提前达成。 从出口规模来看,第一季度紫菜出口总量达1.161万吨,同比增长7.5%,较2015年同期(1076吨)实现844.3%的跨越式增长。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KMI)的月度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至3月紫菜出口额同比增幅分别为7.4%、52.7%和10.9%,呈稳健上升态势。专家预测,基于当前强劲的市场需求,4月份出口量将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从各国家出口额来看,美国市场以5790万美元位居韩国紫菜出口国首位,中国市场则以5110万美元紧随其后,日本(3440万美元)和泰国(3420万美元)分列第三、四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幅高达86.5%,远超美国(21.6%)、泰国(15.9%)和日本(7.2%)的增长率。 细分产品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主要进口海苔产品,第一季度进口量达2258吨,同比激增97.2%,占韩国海苔出口总量的40.3%;进口额增长139.7%,达到4629万美元。反之,调味紫菜对中国出口量仅为209吨。美国市场则呈截然不同的消费偏好,第一季度对美出口调味紫菜1367吨,同比增长30.6%,占该类产品出口总量的30.2%,而海苔仅为140吨。韩国海洋水产部分析指出:“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韩国文化内容的传播效应,特别是紫菜包饭文化的流行带动了海苔需求。而美国市场则持续表现出对健康零食的追捧,推动调味紫菜出口持续走高。” 在加工紫菜产品出口向好的背景下,作为原材料的生紫菜却面临价格困境。受丰收季产量过剩及非法养殖问题影响,今年1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渔民销毁约6000吨滞销生紫菜的情况。据水产业观测中心统计,今年1月生紫菜价格同比暴跌52.4%,至每公斤763韩元,2至3月价格虽有所回升,但仍较去年同期下降17.5%至42%。同时,加工海苔价格却维持在每10张1353韩元的高位,约为历年平均价格的1.5倍。 针对这一结构性矛盾,韩国海洋水产部表示:“当前海苔加工产能不足是导致原料价格低迷与成品价格上涨并存的主要原因。”该部门透露,正在研究通过设备更新提升海苔工厂的生产效能,以促进产业链的均衡发展。
2025-04-21 18:57:21 -
浦东向"新":上海浦东35周年光影展演勾勒开放创新"未来画卷"
2025年4月18日,上海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35周年纪念日。 为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4月17日至20日,黄浦江东岸上演了以“潮涌东方,光启未来”为主题的光影秀。小陆家嘴区域化身为光影剧场,每晚7点至9点,以“梦启航”“腾飞路”“创未来”“耀东方”四大篇章的灯光秀,通过白金色、橙红色、冷蓝色等色调变化,重现浦东从农田阡陌到现代化新城的蜕变历程。 35年来,浦东诞生了中国首个金融贸易区、首个自贸试验区、首部地方性保税维修法规等多项“全国第一”。浦东新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24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4年的1.7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以开放为基因,浦东吸引了47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扎根。外资企业对浦东的“信心票”进一步印证了其开放优势。奥的斯、巴斯夫等跨国企业将全球研发中心落户浦东,本土创新成果反哺全球市场。 此次庆典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浦东35年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从一片农田到现代化新城,浦东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2025-04-20 19:17:37
-
韩国首次跻身国际知识产权指数前十
韩国特许厅(专利厅)24日宣布,美国商会旗下全球知识产权中心(GIPC)近日发布的《2025年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显示,韩国在全球55个主要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0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 韩国国际知识产权指数2019年和2020年位列第13位,2021年至2023年保持第12位,去年升至第11位,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指数采用53项独特标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系统效率、国际条约加入与批准等。 报告显示,韩国在专利领域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二,商标领域排名第四,制度效率领域更是连续六年位居榜首,展现全方位的制度优势。尤其在商业秘密领域同比跃升7个位次至第9位,成为此次进入前十的关键因素之一。 特许厅方面表示,这一成果得益于去年2月《防止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通过将商业秘密侵权的惩罚性赔偿上限由原来的损失额3倍提高至5倍,显著增强了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力度,并获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从全球排名来看,美国稳居榜首,其次依次为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日本、爱尔兰、西班牙等。近年来快速崛起为知识产权强国的中国排名第24位。 特许厅产业产权保护合作局局长申相坤表示:“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产业创新的引擎,更是国际贸易谈判的重要筹码。我们将以推进‘精品专利’战略为核心,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力争将韩国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强国。” 韩国特许厅入住的政府大田办公楼【图片提供 政府大田办公楼】
2025-04-24 23:54:57 -
赴美上市大捷 "东方星巴克"霸王茶姬剑指韩国市场
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中国茶饮品牌霸王茶姬(CHAGEE)逆势赴美上市,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近年来最大规模赴美IPO的中国消费品牌之一。与此同时,霸王茶姬还宣布正式进军韩国市场,加速全球商业版图的扩张步伐。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霸王茶姬4月17日以股票代码“CHA”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8美元。上市首日股价一度上涨49%,最终收涨约15%,报32.44美元。公司此次共发行1470万份美国存托股票(ADS),募资约4.11亿美元,市值超过50亿美元。 IPO研究机构Renaissance Capital数据显示,霸王茶姬是自去年5月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极氪之后,赴美募资规模最大的中国企业。年仅30岁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张俊杰持有公司19.9%的股份,身家估值约11亿美元。 本月17日,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图片来源 网络】 霸王茶姬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中国云南昆明。以“东方星巴克”为目标的霸王茶姬采用传统茶叶搭配水果、牛奶、芝士等多种食材,主打高端中式茶饮,发展速度惊人。相较传统奶茶,霸王茶姬的产品更贴近东方茶文化,也更注重健康与口感。在这种差异化定位下,公司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实现门店数量的迅猛扩张。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开设超过6400家门店,并计划今年春季在美国洛杉矶开设首家门店,正式进军北美市场。据霸王茶姬方面公开数据,公司去年营收达17亿美元,净利润约3.45亿美元。张俊杰此前公开表示,创办公司时就全面对标星巴克,未来希望在营收和品牌影响力上超越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门店扩张方面,霸王茶姬也积极对标星巴克,不仅维持高密度的门店布局,还推出类似“星巴克臻选”的“超级茶仓”,门店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主打沉浸式茶饮体验。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霸王茶姬以日均6家的速度拓展门店,数量已达6300多家,而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大约8410家。 近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茶饮消费依旧展现出强劲动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已达1040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翻倍增长,2023年已经突破1500亿元。其中,价格亲民、定位年轻的品牌成为消费主力,霸王茶姬则正处于这一浪潮的核心。 霸王茶姬韩国官方Instagram账号【图片来源 Instagram截图】 霸王茶姬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同时,还宣布正式进军韩国市场。近日,霸王茶姬在Instagram上开设韩国官方账号,预告即将开设门店。这一举动与此前喜茶在首尔开店的步伐类似,中国茶饮品牌正在加速布局韩国市场。有数据显示,喜茶在首尔首家门店开业当天销量高达2700杯,由此可见韩国市场的强劲需求。 随着中国茶饮市场竞争加剧,各大品牌开始积极寻找海外增长空间。十多年前,贡茶、COCO都可和老虎堂(Tiger Sugar)等中国台湾奶茶品牌在韩国市场打下基础。如今,霸王茶姬、喜茶、蜜雪冰城等“第二代”中国大陆茶饮品牌则以更高端、更本土化的形象接棒出海。 在中韩关系复杂交织的背景下,韩国消费者对中式饮品和美食的喜爱依旧不减,成为中国品牌海外扩张的宝贵机会。随着霸王茶姬正式加入韩国市场竞争,新一轮茶饮出海潮或进一步加速。
2025-04-24 00:48:58 -
韩国连锁行业"无休"运营成常态 个体工商户经营压力持续加剧
韩国咖啡连锁店【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五一黄金周临近,韩国上班族对休假期待日益升温。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超六成连锁门店处于全年无休的运营状态。 韩国统计厅国家统计门户网站(KOSIS)发布的数据显示,以2023年为基准,15个主要行业的连锁店中,共16.9364万家门店全年无固定休息日,占全体(27.0086万家)的62.7%。其中,便利店行业所占比重尤为突出,在全国5.4828万家便利店中,有5.4392家(99.2%)全年无休。咖啡及其他非酒精饮品行业以2.6234万家(81.4%)紧随其后,烘焙糕点行业(78.3%)、披萨汉堡等快餐行业(59.5%)以及生啤酒类专卖行业(56.8%)的无休比例均也均超半数。相比之下,汽车专修(2.8%)与药品医疗零售业(12.1%)的定期休业实施情况相对较好。 同时,连锁店的日均营业时长较长现象同样显著。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日均营业时长超过14小时的门店达7.2972万家,占全体的27%。其中,便利店再次以99.7%的占比居首,意味着该行业整体门店均实行“超长+无休”的运营模式。其次为烘焙糕点(34.3%)、家庭洗衣(24.3%)、咖啡饮品(19.1%)及文具零售(18.8%)等行业。 数据显示,每5名就业者中就有1名是个体工商户,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延长营业时间、取消固定休业日已成为商户维持经营的普遍策略。然而,持续攀升的人工成本、租金压力及消费市场疲软等多重挤压,使得个体工商户陷入“高强度运营,低效益产出”的困境。 韩国银行(央行)上月发布的《金融稳定状况报告》显示,以2023年为基准,韩国个体工商户平均收入为4157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2.3万元),较2022年底(4131万韩元)小幅增加,但仍未恢复至新冠疫情前(4242万韩元)水平。 央行分析指出,服务业持续低迷与个体工商户占比过高的结构性因素叠加,导致收入复苏进程明显滞后。受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恢复乏力影响,以高风险贷款为主的信贷资产质量承压明显,不良贷款率持续高位运行。针对这一现状,央行建议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对具备还款能力的经营者提供定向金融支持;对经营困难但有意愿转型的主体实施债务重组;对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个体则应提供再创业支持。分析认为,在消费市场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商户经营需求与劳动者权益保障,将成为韩国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2025-04-23 20:25:12 -
关税豁免激发备货潮 韩国三大产业出口订单激增
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以外国家实施90天关税豁免政策,韩国食品、时尚及美妆等行业的物流需求显著上升。这一趋势已从美国本地法人延伸至主要流通渠道与合作客户,整体出口氛围持续升温。 业内分析指出,在美国通胀压力加剧及价格竞争力走弱的背景下,企业纷纷加快备货节奏,以应对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潜在涨价风险。 据业内22日消息,关税豁免政策出台后,韩国出口型食品企业与时尚设计代工(ODM)企业的货运量显著上升。三养食品等公司表示,来自美国的发货请求持续增加,企业正借助豁免期加紧备货,计划进一步扩大供货规模。 三养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特朗普第二任期启动关税政策以来,美国方面的货运需求持续增长,但由于准备时间有限,彼时未能及时响应。本次豁免期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备货窗口,当前正通过扩充现有工厂产线积极应对。”该公司还计划借助6月即将竣工的密阳第二工厂,将年产能由180亿个提升至250亿个,以承接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 在时尚行业方面,随着美国买家陆续暂停与中国工厂的合作,转向其他国家寻求代工服务,相关地区的货运需求随之上升。一家ODM企业负责人表示:“受关税不确定性影响,美国品牌正在终止与中国工厂的合作,转而与其他生产基地签约。豁免期内,来自低关税地区的提前发货请求显著增加,目前整体货运量已同比增长超过15%。” 在美妆行业,科丝美诗和韩国科玛等ODM企业预计,随着美国市场对防晒类产品需求的增加,囤货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企业正通过提高美国本地工厂的产能,并灵活调整出口订单,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尤其是在K-Beauty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尽管关税和汇率等因素仍带来不确定性,但合作企业的产量依然呈增长态势。目前,科丝美诗和韩国科玛的年产能可达3.5亿至4亿件。 科丝美诗方面表示:“尽管市场前景尚不明朗,但全球前五大客户——如欧莱雅、资生堂、雅诗兰黛、联合利华等——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量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公司正通过扩建生产线等方式,持续提升产能。”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仍对食品和美妆等品类构成挑战,但美国消费者面临的涨价压力促使当地企业加紧备货。豁免期内大批量订单和提前发货需求的集中出现,反映出美国市场日益紧张的氛围。 三养食品代表性产品火鸡面【图片来源 三养食品】
2025-04-23 00:10:51 -
重新定义消费 "CDO"开启韩国零售新时代
人口仅有5000万的韩国,却孕育出全球最发达的零售市场之一,近年来随着线上和线下市场界限逐渐模糊,韩国的零售流通业也悄然完成新一轮洗牌,出现了“离开‘CDO’无法生存”的说法,“CDO”指电商平台Coupang、生活用品集合店Daiso(大创)和健康美妆产品连锁店Oliveyoung(欧利芙洋)。 性价比、便利性、可及性、选品能力、创新和潮流等六大关键词是这三大企业取得成功的共同秘诀。经历过新冠疫情后,高物价、高利率和高汇率“三高”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打开钱包变得更加谨慎,消费标准愈发苛刻。上述六大关键词中哪怕只欠缺1到2条,消费者也会毫不留情地选择淘汰。而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六边形战士”则遥遥领先,流通市场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CDO完成了量子飞跃。去年Coupang和大创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51亿元)和3.9689万亿韩元,双双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欧利芙洋销售额同比激增24%,达到4.7899万亿韩元。 2021年3月,Coupang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图片提供 韩联社】 ▲Coupang:重构韩国零售模式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消费重心从线下转移至线上,被誉为“韩版亚马逊”的Coupang成为市场规则重塑者,将目前的韩国零售市场说成是Coupang天下也不为过。 Coupang斥资数十亿美元在全国构建起物流网络,采取直接采购方式推出“火箭配送”服务。不过短短几年前,网购下单后消费者通常习惯于等待两到三天的物流配送时间,但现在睡前下单,清晨到货的体验令消费者直呼“上头”。在合理定价、应有尽有的商品矩阵加持下,“何必花时间去超市”成为消费新常态。 被便利性“驯化”的消费者已习惯于靠Coupang一站式解决所有购物需求,并心甘情愿地为服务买单。Coupang的付费会员制度“WOW会员”数量从2020年的600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400万人。去年8月,Coupang将会费从每月4990韩元上调至7890韩元,服务范围从单纯网购扩大至外卖、流媒体(OTT)等,会员人数不降反增。 ▲大创:不仅仅只有性价比 成立于1997年的大创,以最高5000韩元“封顶”的统一定价策略被誉为性价比“天花板”。尤其在“除了工资什么都涨”的当下,大创更是拥有其他流通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 据大创日前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去年销售额达3.9689万亿韩元,逼近4万亿韩元大关,同比增长近15%,营业利润达3711亿韩元,同比大增41.8%。 当然,仅靠一味的便宜低价战略远远不够,大创在售的70%以上商品采购自韩国合作厂商,在保障品质的同时通过扩张门店,提升商品种类,持续优化消费体验。凭借大批量采购以降低利润率的薄利多销思路,持续吸引知名美妆、保健食品等入驻,有效拉动线下客流提高集客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大创负责人透露,大创的供货方来自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集中筛选性价比商品,每个国家都有专项采购优势品类。 大创的商品企划能力也可圈可点,每季持续推出兼顾品质和性价比的商品持续成为“爆款”,VT的微针精华、Son&Park的唇颊两用膏等频繁引发抢购热潮,位于首尔明洞的12层大创旗舰店已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正在大创门店内选购商品的顾客。【图片提供 韩联社】 ▲欧利芙洋:美妆赛道终极赢家 作为韩国历史最悠久的美妆连锁门店,欧利芙洋自1999年成立以来,曾一度与丝芙兰、Boots、LOBH's等国际品牌上演龙虎斗,但笑到最后成为美妆赛道的终极赢家。 欧利芙洋打破大品牌垄断,给予中小品牌公平的入驻机会,门店数量从2014年的417家增加至去年底的1370多家,10年间扩张3倍。 在产品信息爆炸时代,欧利芙洋为“选择困难症”消费者打造试用场景,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目前入驻品牌超2000个,60%的会员为20-39岁的消费者,官网上累计商品评测突破3100万条,欧利芙洋已成为韩国美妆(K-Beauty)的代名词。 以去年数据为准,欧利芙洋年销售额超过100亿韩元的品牌数量去年首次突破100个,这一数据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从2013年的2个增加至2022年的61个、2023年的83个,11年内实现50倍增长。其中美迪惠尔(Mediheal)、Round Lab、桃瑞丹(Torriden)等3个品牌更在欧利芙洋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韩元的新纪录。 位于首尔明洞的欧利芙洋旗舰店 【图片提供 韩联社】 “CDO”通过极致创新重塑了韩国的零售商业生态,也证明了当企业精准捕捉到消费需求,将消费者既渴望优质商品和服务,但不愿多花一分钱的“痛点”转化为商业模式创新时,就能在"三高"经济压力下开辟增长新蓝海。
2025-04-22 19:19:37 -
韩国药品供应链稳定性建设亟待加强 专家呼吁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在药品供应不稳定的解决方案相较于主要国家仍显不足。专家呼吁,应加快建立系统性保障机制,构建药品供应链全景图谱,以有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品供应安全。 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制药生物产业研究组组长郑顺圭(音)于22日发布的《主要国家药品供应链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全球主要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而韩国在药品供应链稳定性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报告显示,尽管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与疾病管理厅在新型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了研发(R&D)资助、国家必需药品本土化生产等举措,但在构建完整供应链保障体系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战略药品储备、产能基础设施建设、原料药国产化等关键环节,对本土制药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加强。韩国制药生物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原料药生产呈高度集中态势,中国占44%,印度占20%。 当前,韩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药品供应危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近三年间韩国累计46种药品因停产或进口中断导致供应短缺。仅去年4月,供应不稳定的药品就多达490种,其中包括69种国产药品在内的95种国家必备药品。 郑顺圭指出,随着美国高关税政策实施、中国反制措施生效,以及日本与欧盟供应链监管新规陆续出台,今年全球药品供应链格局将迎来重大调整,韩国制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亟需系统性重构。报告进一步指出,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深化、中东地缘政治动荡、俄乌军事冲突延宕、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际药品供应链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建立高效精准的供应链情报监测体系已成为国家医药安全的核心议题。 对此,郑顺圭认为,政府应积极推动韩美制药企业在技术转移、原料供应、合同加工外包(CMO)及跨国并购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同时建立主要国家药品采购政策共享机制,为企业制定全球化市场策略提供精准支持。此外,应以《供应链安全基本法》制度为基础,构建覆盖供应链全流程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行业统计数据库建设,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与风险应对能力。 报告特别指出,韩国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预测、区块链溯源等数字化技术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前沿技术可有效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实现药品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保障国民用药安全,亟需建立包含风险识别评估、产能建设投资、应急生产储备在内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郑顺圭还指出:“构建药品供应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若能够实施为期5年以上的中长期政策支持计划,预计到2030年有望显著缓解部分关键药品的供应短缺问题。”
2025-04-22 19:01:52 -
浦东向"新":全新开放平台撬动中国对外开放新维度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破局突破。 作为国家战略的集成式创新载体,落地浦东的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以下简称“国际商务合作区”)今年内将完成先行启动区的封闭验收,实现国际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的落地运行。 2025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纪念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浦东以更主动的姿态链接全球。落地浦东的国际商务合作区,正撬动中国对外开放新维度。 【图片来源 中新社上海分社】 国际商务合作区不是中国国内现有特殊区域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借鉴、集成和创新国内外各类区域功能,打造的全新开放平台。 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国际商务合作区将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与商务服务功能,通过“一线放开(对境外进入国际商务合作区的人员、行李物品实施便捷化管理)、二线管住(境内区外与区内之间的规范监管)”的创新监管模式,为跨境商务活动构建高效通道。 届时,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需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区内提供口岸签证办理服务,进一步便利跨境商务活动。未来,国际旅客可从浦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搭乘接驳车辆,10分钟即可直达国际商务合作区。 “随着中国高水平开放不断向纵深迈进,其背后的一条主线是要从物的开放,逐步向自然人的开放拓展,而国际商务合作区就将承载更进一步开放功能:把人和物的开放更好结合起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管理委员会保税区管理局(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宇刚告诉记者,这将是一次全球首创、全国唯一的全新探索。 【图片来源中新社上海分社】 在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一青看来,国际商务合作区不仅是中国对世界递出的“开放新名片”,也是上海“主动应变局、育新机”的标志性突破。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多边贸易体系承压、区域供应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在此背景下,这一开放举措不仅是贸易与投资的扩展,更是制度与理念的突破。”谢一青说。 “过去35年,浦东以货物流通为核心推动开放;如今,国际商务合作区将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纳入制度框架,打破了传统壁垒。”谢一青认为,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落地不仅标志着浦东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创新型开放”的跃升。与此同时,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过“国际商务中心”这一载体,为浦东乃至上海提供了高效配置全球资源的新范式。 “这一举措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中既坚持自身优势,又主动适应国际规则,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谢一青表示。 【图片来源 中新社上海分社】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制度创新为全球产业协作开辟了新空间。业内分析认为,其既能为会展经济、跨境培训等业态创造机遇,更通过优化跨境交易流程,显著降低企业国际协作成本。离岸研发、跨境数据服务等新兴领域或将迎来规模化发展窗口期。 从货物自由流动到要素全面开放,从区域试验田到全球新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建设承载着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的新使命。随着国际商务合作区年内投入运行,这块区域承载着高水平开放、系统集成改革等重要任务,将构筑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新高地。
2025-04-21 23:56:52 -
外籍游客爱上韩国便利店 各国顾客扫货清单大不同
随着韩国便利店逐渐成为外籍游客赴韩旅游的“打卡圣地”,各类人气商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部分热门商品甚至出现“扫货”现象。 韩国CU便利店2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4月15日外籍顾客申请退税的累计销售记录共计约2.5万笔,其中销售金额第一的商品是CU独家销售的RENEW PHY蛋白质奶昔。该系列为袋装形式,去年6月推出后广受外籍游客青睐,尤其受到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国家游客的追捧。 此前,海外知名网红推荐这款奶昔为“健康的韩国代餐食品”,因此在当地走红。同款产品在本地购买困难,因此进入外籍游客访韩时的“韩国便利店必买清单”,并在游客之间频繁分享推荐。 外籍游客在便利店消费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大批量购买,CU明洞站店部分热门商品货架经常空空如也。CU方面表示,外籍游客多数按箱采购商品,访问明洞站店的外籍顾客购买RENEW PHY蛋白质奶昔的平均数量为6.8个,是普通商品购买数量的三倍以上。在机场门店,游客直接打开行李箱在便利店“疯狂扫货”的场景也屡见不鲜。 各地游客消费偏好呈现出明显差异。中国台湾游客偏爱RENEW PHY蛋白质奶昔的抹茶和开心果口味,整体倾向健康食品;中国大陆游客则热衷于香蕉牛奶和偶像团体Seventeen的专辑,可见K-POP粉丝文化主导的“偶像周边产品旅游”趋势正在兴起。美国和马来西亚游客受到宝可梦太晶卡的吸引;印尼和泰国游客更钟情于迪拜巧克力;越南游客则集中采购延世鲜奶油面包。 此外,CU还通过打造特色门店来吸引外籍游客。位于弘大附近的CU方便面图书馆尤其受欢迎。数据显示,外籍游客在方便面图书馆中大多购买口味较为温和的产品,包括农心部队锅面、农心安城汤面、不倒翁芝麻汤面等。 CU独家销售的RENEW PHY蛋白质奶昔【图片来源 BGF零售】
2025-04-21 20:35:02 -
韩国紫菜出口创新高 中美市场成主要增长引擎
上月31日,日本游客在首尔某大型超市购买紫菜。【图片来源 韩联社】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于2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韩国紫菜出口额达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创历史新高。韩国政府此前提出的“2027年实现紫菜年出口额1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有望提前达成。 从出口规模来看,第一季度紫菜出口总量达1.161万吨,同比增长7.5%,较2015年同期(1076吨)实现844.3%的跨越式增长。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KMI)的月度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至3月紫菜出口额同比增幅分别为7.4%、52.7%和10.9%,呈稳健上升态势。专家预测,基于当前强劲的市场需求,4月份出口量将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从各国家出口额来看,美国市场以5790万美元位居韩国紫菜出口国首位,中国市场则以5110万美元紧随其后,日本(3440万美元)和泰国(3420万美元)分列第三、四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幅高达86.5%,远超美国(21.6%)、泰国(15.9%)和日本(7.2%)的增长率。 细分产品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主要进口海苔产品,第一季度进口量达2258吨,同比激增97.2%,占韩国海苔出口总量的40.3%;进口额增长139.7%,达到4629万美元。反之,调味紫菜对中国出口量仅为209吨。美国市场则呈截然不同的消费偏好,第一季度对美出口调味紫菜1367吨,同比增长30.6%,占该类产品出口总量的30.2%,而海苔仅为140吨。韩国海洋水产部分析指出:“中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韩国文化内容的传播效应,特别是紫菜包饭文化的流行带动了海苔需求。而美国市场则持续表现出对健康零食的追捧,推动调味紫菜出口持续走高。” 在加工紫菜产品出口向好的背景下,作为原材料的生紫菜却面临价格困境。受丰收季产量过剩及非法养殖问题影响,今年1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渔民销毁约6000吨滞销生紫菜的情况。据水产业观测中心统计,今年1月生紫菜价格同比暴跌52.4%,至每公斤763韩元,2至3月价格虽有所回升,但仍较去年同期下降17.5%至42%。同时,加工海苔价格却维持在每10张1353韩元的高位,约为历年平均价格的1.5倍。 针对这一结构性矛盾,韩国海洋水产部表示:“当前海苔加工产能不足是导致原料价格低迷与成品价格上涨并存的主要原因。”该部门透露,正在研究通过设备更新提升海苔工厂的生产效能,以促进产业链的均衡发展。
2025-04-21 18:57:21 -
浦东向"新":上海浦东35周年光影展演勾勒开放创新"未来画卷"
2025年4月18日,上海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35周年纪念日。 为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4月17日至20日,黄浦江东岸上演了以“潮涌东方,光启未来”为主题的光影秀。小陆家嘴区域化身为光影剧场,每晚7点至9点,以“梦启航”“腾飞路”“创未来”“耀东方”四大篇章的灯光秀,通过白金色、橙红色、冷蓝色等色调变化,重现浦东从农田阡陌到现代化新城的蜕变历程。 35年来,浦东诞生了中国首个金融贸易区、首个自贸试验区、首部地方性保税维修法规等多项“全国第一”。浦东新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24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4年的1.7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以开放为基因,浦东吸引了47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扎根。外资企业对浦东的“信心票”进一步印证了其开放优势。奥的斯、巴斯夫等跨国企业将全球研发中心落户浦东,本土创新成果反哺全球市场。 此次庆典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浦东35年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从一片农田到现代化新城,浦东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2025-04-20 19: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