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投资’新闻 287个
-
韩国一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 内需疲软成主因
受建筑、设备投资及民间消费低迷等内需不振因素拖累,韩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出现环比负增长,连续三个季度内再次出现经济萎缩。 韩国银行(央行)24日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这一数字较央行今年2月公布的官方预测值(增长0.2%)低0.4个百分点。 这是继去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以来,韩国再次出现负增长。去年第三、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速均仅为0.1%,显示经济复苏势头乏力。 央行此前曾指出,国内政治不确定性持续、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信心下滑,是影响今年一季度增长的重要外部与内部因素。 从各项指标来看,民间消费因娱乐、文化和医疗等服务消费不振,环比减少0.1%;政府消费也因健康保险支出减少而下降0.1%。 投资方面,建筑投资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萎缩,环比下降3.2%;设备投资则以机械类为主,下降2.1%。 出口亦呈现疲态,受化学品、机械设备类产品表现不佳影响,出口总额环比下降1.1%;进口则主要因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类商品减少而下降2.0%。 从各领域对一季度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来看,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分别拖累整体增长率0.4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民间消费和政府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均为零。 分行业来看,电力、燃气和供水行业增长7.9%,农林渔业增长3.2%。而制造业受化学品及设备类产品影响下降0.8%,建筑业因建筑工程不振减少1.5%。 此外,今年一季度实际国民总收入(GDI)环比下降0.4%,反映出居民和企业的实际购买力亦受到削弱。 分析人士指出,若当前内需疲软状况持续,韩国全年经济增长率恐将低于央行此前预测的1.5%。 21日,京畿道平泽港堆满了集装箱。【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4 20:21:57 -
韩国金融机构ELS投资去年亏损2.4万亿韩元
韩国金融监督院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金融机构因投资挂钩香港恒生国企指数的股权关联证券(ELS)遭受重大亏损,去年损失金额达2.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3.5亿元)。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是去年上半年集中到期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关联ELS产品出现大幅亏损。 数据显示,包括ELS在内的衍生证券发行余额为81.6万亿韩元,同比减少12.7万亿韩元,创2014年以来新低。其中ELS发行额为55.2万亿韩元,同比减少7.6万亿韩元。业内人士表示,发行规模缩减主要受香港H股指数事件影响,导致投资需求萎缩,加之主要银行暂停销售ELS产品所致。 从基础资产来看,韩国综合股指(KOSPI)200的发行规模居首,达18.6万亿韩元,其后依次为S&P500(13万亿韩元)、欧洲斯托克50(1.8万亿韩元)、日经225(3.5万亿韩元)和香港H股指数(1万亿韩元)。 截至去年年底,衍生证券发行余额为81.6万亿韩元,其中对冲基金规模为55.2万亿韩元,同比减少4.2万亿韩元,占比达到67.7%。 韩亚银行营业网点内部【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23 02:24:26 -
韩国药品供应链稳定性建设亟待加强 专家呼吁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在药品供应不稳定的解决方案相较于主要国家仍显不足。专家呼吁,应加快建立系统性保障机制,构建药品供应链全景图谱,以有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品供应安全。 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制药生物产业研究组组长郑顺圭(音)于22日发布的《主要国家药品供应链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全球主要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而韩国在药品供应链稳定性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报告显示,尽管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与疾病管理厅在新型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了研发(R&D)资助、国家必需药品本土化生产等举措,但在构建完整供应链保障体系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战略药品储备、产能基础设施建设、原料药国产化等关键环节,对本土制药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加强。韩国制药生物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原料药生产呈高度集中态势,中国占44%,印度占20%。 当前,韩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药品供应危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近三年间韩国累计46种药品因停产或进口中断导致供应短缺。仅去年4月,供应不稳定的药品就多达490种,其中包括69种国产药品在内的95种国家必备药品。 郑顺圭指出,随着美国高关税政策实施、中国反制措施生效,以及日本与欧盟供应链监管新规陆续出台,今年全球药品供应链格局将迎来重大调整,韩国制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亟需系统性重构。报告进一步指出,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深化、中东地缘政治动荡、俄乌军事冲突延宕、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际药品供应链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建立高效精准的供应链情报监测体系已成为国家医药安全的核心议题。 对此,郑顺圭认为,政府应积极推动韩美制药企业在技术转移、原料供应、合同加工外包(CMO)及跨国并购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同时建立主要国家药品采购政策共享机制,为企业制定全球化市场策略提供精准支持。此外,应以《供应链安全基本法》制度为基础,构建覆盖供应链全流程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行业统计数据库建设,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与风险应对能力。 报告特别指出,韩国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预测、区块链溯源等数字化技术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前沿技术可有效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实现药品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保障国民用药安全,亟需建立包含风险识别评估、产能建设投资、应急生产储备在内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郑顺圭还指出:“构建药品供应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若能够实施为期5年以上的中长期政策支持计划,预计到2030年有望显著缓解部分关键药品的供应短缺问题。”
2025-04-22 19:01:52 -
关税阴云难挡投资热情 韩国半导体双雄获市场青睐
【图片来源 韩联社】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持续释放针对韩国关键出口产品的关税威胁信号,但投资者对半导体板块的股价反弹期待依然不减。 韩联社旗下金融数据平台Yonhap Infomax于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本月17日,SK海力士信用交易融资余额达398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4亿元),环比(2153亿韩元)激增84.9%;同期,三星电子信用余额也从6995亿韩元增至7308亿韩元,增幅达4.5%。这一增长态势与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整体信用余额下降2.5%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于13日宣布将对半导体等战略产品加征关税。美国商务部已启动相关调查程序,以评估半导体及制造设备等产品的进口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美国众议院也针对英伟达(NVIDIA)在亚洲市场的芯片销售展开了专项调查。 由于关税威胁及行业整体不确定性加剧,近期半导体股价持续走弱。进入本月以来,SK海力士和三星电子的股价分别累计下跌4.33%与8.23%。然而,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考虑到当前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霸权竞争的战略重要性,短期内实施半导体关税的可能性较低。 SK证券研究员韩东熙(音)指出:“征收半导体关税将直接推高美国AI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从而削弱美国在AI霸权竞争中的地位,这与其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相悖。根据程序,相关调查最长可持续270天,在调查完成前就预判政策走向为时尚早。” 当前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尽管面临短期政策不确定性,全球AI服务器市场需求仍保持年均38%的增速,这为存储芯片制造商提供了坚实的业绩支撑。KB证券研究员金东元(音)表示:“特朗普政府惯用的‘先施压后谈判’策略已被市场充分认知,相关风险已基本反映在当前股价中。若美国最终采取针对中国企业的精准制裁措施,反而可能为韩国半导体巨头创造新的市场机遇。” 韩国金融监督院相关人士表示,将持续关注半导体板块的资金流向,评估市场风险偏好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2025-04-21 22:35:39 -
中美贸易战刺激金价 韩国黄金市场现"淘金热"
韩国交易所20日公布的数据,截至本月18日,黄金现货市场的日均交易额达到509.1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093亿元),较去年日均交易额(115.23亿元)激增341.85%。 从月度数据来看,去年12月黄金日均交易额仅为194.43亿韩元,尚未突破200亿韩元大关。但进入2024年后,1月交易额增至250.92亿韩元,2月更是飙升至809.13亿韩元。虽然3月(517.42亿韩元)和4月(400.86亿韩元)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交易量方面,截至本月18日,黄金日均交易量达353.6公斤,同比增长241.45%。这一增长主要受国际金价持续走强推动。数据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17日收于每盎司3328.40美元,而16日更创下3346.40美元的历史新高,较去年年底上涨26%。 专家普遍认为,在短期内全球资金将持续流入黄金市场,推动金价维持上涨态势。iM证券分析师朴相贤(音)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削弱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导致美元走弱而金价走强。此外,中国正在减少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同时增加黄金储备,这些因素都可能为金价进一步上涨提供支撑。”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21 20:29:28 -
美国对华航运制裁或重塑全球造船格局 韩国集装箱船市场迎战略机遇
HD韩国造船海洋超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政府对华航运及船舶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背景下,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重大调整。分析指出,韩国造船业有望借此契机,在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快速蚕食的集装箱船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确保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资航运企业及造船企业征收入港附加费,中国造船业的价格优势面临实质性削弱。分析认为,在中国企业加速追赶韩国在LNG运输船领域技术优势的当下,这一政策变化将为韩国造船业带来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韩国造船海洋装备协会于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呈快速扩张态势。以标准船吨(CGT)计算,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9.5%跃升至去年的87.8%;同期,韩国的市场份额则从31.6%大幅下降至12.1%。 韩国投资证券援引克拉克森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领先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高度集中于中国船厂。其中,地中海航运在中国船厂的订单占比高达97%,赫伯罗特达89%,马士基为59%,ONE和达飞轮船分别为58%和47%,长荣海运则为36%。据分析,在美国制裁政策影响下,这些航运巨头可能会逐步调整供应链策略,将部分订单转向韩国造船企业。 韩国信用评级机构NI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各类船型中,集装箱船市场将最先感受到制裁带来的冲击。”并预测:“未来主要航运公司很可能会将新造船订单从中国向韩国转移。考虑到当前多数造船合同采用‘重尾款’(预付款少,交付款多)支付结构,航运公司存在终止与中国船厂初步协议的可能性。” 即使在美国制裁措施出台前,韩国船厂已获多个集装箱船订单。今年1月,HD韩国造船海洋成功斩获价值3.71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0.5亿元)的12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市场普遍认为订单来自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达飞轮船。此外,韩华海洋也于上月成功接获长荣海运2.4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级超大型集装箱船6艘,单艘造价达3881亿韩元,创下该类型船舶史上最高价格纪录。 当前,韩国造船业整体订单份额持续下滑、LNG运输船这一主力船型的主导地位也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此次机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去年,全球新船订单中,韩国占比仅为17%,创八年来新低。反之,中国高达71%,两国差距从2022年的40个百分点扩大至54个百分点。在LNG运输船领域,韩国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的92.6%下滑至2023年的57.2%,同期中国份额则从7.4%攀升至42.8%。 NICE相关人士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韩国造船业必须采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持续强化LNG船领域技术壁垒的同时,积极抢占集装箱船市场的战略高地。”此次美国对华航运制裁可能成为重塑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的重要转折点。韩国造船业能否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
2025-04-20 23:45:40 -
历史首次! 韩国经济或连续四个季度陷"零增长陷阱"
首尔明洞街头等待出租的店铺。【图片提供 韩联社】 韩国经济未能实现反弹,持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经济增速或历史首次连续四个季度不足0.1%。分析称,经济潜在增长率已跌至2%上下,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受挫,本应成为经济支柱的消费、投资等内需基础也摇摇欲坠,加之政治不稳定和财政健全性等问题,财政政策恐难产生可期效果。 据韩国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度及未来增长趋势评估》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幅预计将低于0.2%,甚至不排除出现小幅负增长的可能性。央行即将于本月24日公开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按此趋势大概率将低于0%,即使保持增长也不会超过0.1%。 这意味着韩国GDP自去年第2季度出现0.228%的负增长、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先后增长0.1%和0.066%后,将连续四个季度增速不足0.1%。 按照央行经济统计系统(ECOS)的数据,韩国自1960年有统计可查数据以来,经济增速从未如此长期停留在0.1%以下。2022年第4季度在民间消费减少和出口低迷的影响下,韩国经济曾出现0.452%的负增长,但很快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0.44%的反弹,此后直至去年1月一直保持正增长。 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韩国经济曾于2020年第1(-1.286%)和第2季度(-2.74%)连续负增长,但从第3季度(2.209%)恢复后,连续4个季度保持1%-2%的增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除当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后,2009年前三季度仍快速实现反弹。即使在1997年外汇危机时,虽经济跌至谷底,但仍伴随反弹和复苏,1998年第3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实现最高超过4%的增长。 与过去不同,韩国经济近一年持续在0%左右徘徊,是多重复合因素叠加的结果。低生育、老龄化、创新不足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令经济增速一降再降。 央行在报告中称,韩国潜在经济增速从2000年代初的5%左右降至近年的2%,若这一趋势无改善势头,2045年至2049年将进一步放缓至0.6%。 此外,过高的家庭负债成为消费掣肘,房地产项目融资(PF)问题遏制建筑投资,内需持续疲软,韩国经济的“软肋”暴露无遗。 国内外机构竞相下调韩国近年经济增长预期,彭博社本月10日的调查显示,42家机构对韩国经济经济增速预期平均为1.41%,低于央行今年2月的预测值(1.5%)。 预计增速低于1%的机构达到7家,包括彭博经济研究所、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高盛、法国兴业银行、渣打银行等预测经济增速勉强达到1%,10家机构预测将在0-1%之间。 今年2月央行预测今年经济增速为1.4%,但日前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冲击高于预期,预计将于下月大幅下调预测值。
2025-04-20 23:16:16 -
"人形机器人元年"已至?中韩产业竞速拉开帷幕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下一代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伴随“AI+机器人”成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的风口,中国企业不仅在整机制造领域全面布局,也在电池等关键基础部件上快速突破,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及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部署,力求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人形+电池”双轮驱动 据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逾百家上市公司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其中超过半数(约56%)总部设在中国。此外,全球45%的定制化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集中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正逐步确立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预计今年将有多家企业实现量产和商业化应用。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设定到2027年实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目标。目前由17个中央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正积极推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学研合作等多项政策落地,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资源加速涌入。 中国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融合。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正在与百度合作,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集成至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中,并计划与富士康设立联合实验室,拓展在物流、质检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智能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6年量产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实现从L2阶段(部分能力自动化)向L3阶段(多模态协同)的跨越。 ▲中国电池企业“绑定整机” 切入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企业也正凭借技术创新和全链条整合能力,在机器人产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代表企业亿纬锂能(EVE Energy)近日宣布,将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研发企业小鹏汇天提供新一代低电压锂电池,并已完成样品交付,进入测试与集成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亿纬锂能亦在迅速布局。其子公司已更名为“惠州金源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并新增整机制造、研发、销售等业务方向。作为唯一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百大人形机器人企业”榜单的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正通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安全性强、快速充放电等定制化电池产品,满足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差异化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此举不仅是在技术上“嵌入”整机系统,更是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了传统供应商角色,实现从“电池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的转型。这种“电池+整机”一体化的模式,也成为其在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突围的关键。 ▲韩国积极应对 强化软硬整合 面对中国企业的迅猛攻势,韩国相关企业也在加紧部署。三星电子在收购本土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后,设立了约40人规模的“未来机器人推进团”,并通过其海外投资部门Samsung Next参与多家国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融资,强化全球协同创新布局。 LG电子亦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明确表示,将重点推进包括家务机器人、家用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公司技术总裁(CTO)旗下的机器人前沿研究所正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电池方面,韩国企业也在积极扩展应用场景。LG新能源已与自动配送机器人企业Bear Robotics签署电池独家供应协议,并与韩华Aerospace合作开发城市空中交通专用电池系统。三星SDI则携手现代、起亚汽车共同开发专用于机器人领域的高效能电池产品,并通过新材料与结构设计提升性能。 然而,业内分析认为,韩国企业在机器人电池领域仍更多停留在“单元电池制造”阶段,对终端整机的系统集成关注相对不足;而中国企业则倾向于将电池深度嵌入整机设计,从运行场景中反向推动性能优化,展现出更强的全链条掌控能力。 中国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57:45 -
韩国金融高官密集出访 向国际社会彰显市场稳定性
据韩国金融界18日消息,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将于22日至27日赴美国华盛顿出席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世界银行集团(WBG)春季会议。在此期间,崔相穆将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举行会谈,就金融外汇政策和近期备受关注的韩美贸易议题进行磋商。 韩国银行(央行)行长李昌镛也将于19日至29日赴华盛顿出席G20央行行长会议和IMF及WBG春季会议。此外,金融委员会委员长金炳焕将于20日至26日访问美国,就韩国政府近期重启卖空交易等市场开放举措进行说明,并强调在国内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韩国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健态势。 据悉,金炳焕将于22日在纽约会见全球最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介绍韩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23日至24日,他将转赴硅谷考察风险投资市场,出席韩国产业银行举办的“Next Round”活动,支持韩国初创企业和风投机构进军美国市场。24日还将与英特尔投资等知名风投机构代表会晤,就完善韩国风险投资市场等议题交换意见。 据了解,金融监督院院长李卜铉已在14日至15日访问中国与中国香港,与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举行会谈,就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加强跨境监管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李福炫还计划于下月12日至14日赴瑞士巴塞尔出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高级别会议。 左起依次为金融监督院院长李卜铉、韩国银行行长李昌镛、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金融委员会委员长金炳焕。【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18 22:47:57 -
现代汽车在华销量回暖 年内或迎盈亏转正拐点
进入今年以来,现代汽车在华销量逐步扩大,包含出口在内的2月销量为1万辆,3月再度提升至1.6万辆,销售回暖明显。业内认为,现代汽车计划今年推出专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新款电动汽车,因此市场对销量增长的期待持续升温,现代汽车在华业务能否在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备受关注。 据汽车行业18日消息,现代汽车与中国北京汽车合资成立的北京现代3月在华销量达到1.6825万辆,创下年内月度最高纪录的同时,较2月的1.0585万辆大幅增长59%。以3月为起点,北京现代的销售正在逐步回暖。 北京现代计划自今年起持续向中国市场投放新款车型,未来销量有望进一步增长。近期,北京现代公开正在开发中的电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路跑测试画面,预示新车即将亮相。这款项目代号为“OE RE”的电动SUV旨在贴合中国市场需求,量身打造,具体车名和上市时间尚未公布,但市场普遍预测新车具备迎合中式审美与实用需求的设计与功能。 此外,北京现代还计划年内向中国市场推出全新一代帕里斯帝(Palisade)混合动力车型,并以出口方式从韩国本土引进。帕里斯帝自2018年11月首次发布以来,今年1月在韩国完成全面改款,并首次推出混动版本,在韩国市场反响热烈。新款帕里斯帝混动版综合最大功率达334马力,单次加油续航超过1000公里,兼具强劲性能与高效能耗表现。 北京现代不仅计划在今年推出新款电动车型,还打算2026年起陆续开发包括混动在内的5款新车,持续丰富产品阵容来推动销量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汽车与北京汽车已经决定向北京现代追加投资11亿美元,现代汽车今年1月已向北京现代注资3984亿韩元(约合2.8亿美元)作为追加投资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北京现代2023年录得约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1亿元)的亏损,但去年已经成功把亏损规模收窄至7100亿韩元,业绩改善步伐正在加快。随着今年的新车投放和出口扩大,北京现代实现盈亏转正值得期待。 2024北京车展现代汽车展台【图片来源 现代汽车】
2025-04-18 19:57:14
-
韩国一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 内需疲软成主因
受建筑、设备投资及民间消费低迷等内需不振因素拖累,韩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出现环比负增长,连续三个季度内再次出现经济萎缩。 韩国银行(央行)24日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这一数字较央行今年2月公布的官方预测值(增长0.2%)低0.4个百分点。 这是继去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2%以来,韩国再次出现负增长。去年第三、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速均仅为0.1%,显示经济复苏势头乏力。 央行此前曾指出,国内政治不确定性持续、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信心下滑,是影响今年一季度增长的重要外部与内部因素。 从各项指标来看,民间消费因娱乐、文化和医疗等服务消费不振,环比减少0.1%;政府消费也因健康保险支出减少而下降0.1%。 投资方面,建筑投资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萎缩,环比下降3.2%;设备投资则以机械类为主,下降2.1%。 出口亦呈现疲态,受化学品、机械设备类产品表现不佳影响,出口总额环比下降1.1%;进口则主要因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类商品减少而下降2.0%。 从各领域对一季度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来看,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分别拖累整体增长率0.4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民间消费和政府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均为零。 分行业来看,电力、燃气和供水行业增长7.9%,农林渔业增长3.2%。而制造业受化学品及设备类产品影响下降0.8%,建筑业因建筑工程不振减少1.5%。 此外,今年一季度实际国民总收入(GDI)环比下降0.4%,反映出居民和企业的实际购买力亦受到削弱。 分析人士指出,若当前内需疲软状况持续,韩国全年经济增长率恐将低于央行此前预测的1.5%。 21日,京畿道平泽港堆满了集装箱。【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4 20:21:57 -
韩国金融机构ELS投资去年亏损2.4万亿韩元
韩国金融监督院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金融机构因投资挂钩香港恒生国企指数的股权关联证券(ELS)遭受重大亏损,去年损失金额达2.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3.5亿元)。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是去年上半年集中到期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关联ELS产品出现大幅亏损。 数据显示,包括ELS在内的衍生证券发行余额为81.6万亿韩元,同比减少12.7万亿韩元,创2014年以来新低。其中ELS发行额为55.2万亿韩元,同比减少7.6万亿韩元。业内人士表示,发行规模缩减主要受香港H股指数事件影响,导致投资需求萎缩,加之主要银行暂停销售ELS产品所致。 从基础资产来看,韩国综合股指(KOSPI)200的发行规模居首,达18.6万亿韩元,其后依次为S&P500(13万亿韩元)、欧洲斯托克50(1.8万亿韩元)、日经225(3.5万亿韩元)和香港H股指数(1万亿韩元)。 截至去年年底,衍生证券发行余额为81.6万亿韩元,其中对冲基金规模为55.2万亿韩元,同比减少4.2万亿韩元,占比达到67.7%。 韩亚银行营业网点内部【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23 02:24:26 -
韩国药品供应链稳定性建设亟待加强 专家呼吁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在药品供应不稳定的解决方案相较于主要国家仍显不足。专家呼吁,应加快建立系统性保障机制,构建药品供应链全景图谱,以有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品供应安全。 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制药生物产业研究组组长郑顺圭(音)于22日发布的《主要国家药品供应链保障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全球主要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而韩国在药品供应链稳定性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报告显示,尽管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与疾病管理厅在新型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了研发(R&D)资助、国家必需药品本土化生产等举措,但在构建完整供应链保障体系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战略药品储备、产能基础设施建设、原料药国产化等关键环节,对本土制药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加强。韩国制药生物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原料药生产呈高度集中态势,中国占44%,印度占20%。 当前,韩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药品供应危机。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近三年间韩国累计46种药品因停产或进口中断导致供应短缺。仅去年4月,供应不稳定的药品就多达490种,其中包括69种国产药品在内的95种国家必备药品。 郑顺圭指出,随着美国高关税政策实施、中国反制措施生效,以及日本与欧盟供应链监管新规陆续出台,今年全球药品供应链格局将迎来重大调整,韩国制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亟需系统性重构。报告进一步指出,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深化、中东地缘政治动荡、俄乌军事冲突延宕、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际药品供应链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建立高效精准的供应链情报监测体系已成为国家医药安全的核心议题。 对此,郑顺圭认为,政府应积极推动韩美制药企业在技术转移、原料供应、合同加工外包(CMO)及跨国并购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同时建立主要国家药品采购政策共享机制,为企业制定全球化市场策略提供精准支持。此外,应以《供应链安全基本法》制度为基础,构建覆盖供应链全流程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行业统计数据库建设,全面提升供应链韧性与风险应对能力。 报告特别指出,韩国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预测、区块链溯源等数字化技术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前沿技术可有效识别供应链薄弱环节,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为实现药品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保障国民用药安全,亟需建立包含风险识别评估、产能建设投资、应急生产储备在内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郑顺圭还指出:“构建药品供应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若能够实施为期5年以上的中长期政策支持计划,预计到2030年有望显著缓解部分关键药品的供应短缺问题。”
2025-04-22 19:01:52 -
关税阴云难挡投资热情 韩国半导体双雄获市场青睐
【图片来源 韩联社】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持续释放针对韩国关键出口产品的关税威胁信号,但投资者对半导体板块的股价反弹期待依然不减。 韩联社旗下金融数据平台Yonhap Infomax于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本月17日,SK海力士信用交易融资余额达398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4亿元),环比(2153亿韩元)激增84.9%;同期,三星电子信用余额也从6995亿韩元增至7308亿韩元,增幅达4.5%。这一增长态势与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整体信用余额下降2.5%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于13日宣布将对半导体等战略产品加征关税。美国商务部已启动相关调查程序,以评估半导体及制造设备等产品的进口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美国众议院也针对英伟达(NVIDIA)在亚洲市场的芯片销售展开了专项调查。 由于关税威胁及行业整体不确定性加剧,近期半导体股价持续走弱。进入本月以来,SK海力士和三星电子的股价分别累计下跌4.33%与8.23%。然而,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考虑到当前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霸权竞争的战略重要性,短期内实施半导体关税的可能性较低。 SK证券研究员韩东熙(音)指出:“征收半导体关税将直接推高美国AI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从而削弱美国在AI霸权竞争中的地位,这与其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相悖。根据程序,相关调查最长可持续270天,在调查完成前就预判政策走向为时尚早。” 当前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尽管面临短期政策不确定性,全球AI服务器市场需求仍保持年均38%的增速,这为存储芯片制造商提供了坚实的业绩支撑。KB证券研究员金东元(音)表示:“特朗普政府惯用的‘先施压后谈判’策略已被市场充分认知,相关风险已基本反映在当前股价中。若美国最终采取针对中国企业的精准制裁措施,反而可能为韩国半导体巨头创造新的市场机遇。” 韩国金融监督院相关人士表示,将持续关注半导体板块的资金流向,评估市场风险偏好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2025-04-21 22:35:39 -
中美贸易战刺激金价 韩国黄金市场现"淘金热"
韩国交易所20日公布的数据,截至本月18日,黄金现货市场的日均交易额达到509.1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093亿元),较去年日均交易额(115.23亿元)激增341.85%。 从月度数据来看,去年12月黄金日均交易额仅为194.43亿韩元,尚未突破200亿韩元大关。但进入2024年后,1月交易额增至250.92亿韩元,2月更是飙升至809.13亿韩元。虽然3月(517.42亿韩元)和4月(400.86亿韩元)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交易量方面,截至本月18日,黄金日均交易量达353.6公斤,同比增长241.45%。这一增长主要受国际金价持续走强推动。数据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17日收于每盎司3328.40美元,而16日更创下3346.40美元的历史新高,较去年年底上涨26%。 专家普遍认为,在短期内全球资金将持续流入黄金市场,推动金价维持上涨态势。iM证券分析师朴相贤(音)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削弱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导致美元走弱而金价走强。此外,中国正在减少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同时增加黄金储备,这些因素都可能为金价进一步上涨提供支撑。”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21 20:29:28 -
美国对华航运制裁或重塑全球造船格局 韩国集装箱船市场迎战略机遇
HD韩国造船海洋超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政府对华航运及船舶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背景下,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重大调整。分析指出,韩国造船业有望借此契机,在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快速蚕食的集装箱船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确保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资航运企业及造船企业征收入港附加费,中国造船业的价格优势面临实质性削弱。分析认为,在中国企业加速追赶韩国在LNG运输船领域技术优势的当下,这一政策变化将为韩国造船业带来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韩国造船海洋装备协会于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呈快速扩张态势。以标准船吨(CGT)计算,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9.5%跃升至去年的87.8%;同期,韩国的市场份额则从31.6%大幅下降至12.1%。 韩国投资证券援引克拉克森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领先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高度集中于中国船厂。其中,地中海航运在中国船厂的订单占比高达97%,赫伯罗特达89%,马士基为59%,ONE和达飞轮船分别为58%和47%,长荣海运则为36%。据分析,在美国制裁政策影响下,这些航运巨头可能会逐步调整供应链策略,将部分订单转向韩国造船企业。 韩国信用评级机构NI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各类船型中,集装箱船市场将最先感受到制裁带来的冲击。”并预测:“未来主要航运公司很可能会将新造船订单从中国向韩国转移。考虑到当前多数造船合同采用‘重尾款’(预付款少,交付款多)支付结构,航运公司存在终止与中国船厂初步协议的可能性。” 即使在美国制裁措施出台前,韩国船厂已获多个集装箱船订单。今年1月,HD韩国造船海洋成功斩获价值3.71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0.5亿元)的12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市场普遍认为订单来自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达飞轮船。此外,韩华海洋也于上月成功接获长荣海运2.4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级超大型集装箱船6艘,单艘造价达3881亿韩元,创下该类型船舶史上最高价格纪录。 当前,韩国造船业整体订单份额持续下滑、LNG运输船这一主力船型的主导地位也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此次机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去年,全球新船订单中,韩国占比仅为17%,创八年来新低。反之,中国高达71%,两国差距从2022年的40个百分点扩大至54个百分点。在LNG运输船领域,韩国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的92.6%下滑至2023年的57.2%,同期中国份额则从7.4%攀升至42.8%。 NICE相关人士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韩国造船业必须采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持续强化LNG船领域技术壁垒的同时,积极抢占集装箱船市场的战略高地。”此次美国对华航运制裁可能成为重塑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的重要转折点。韩国造船业能否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
2025-04-20 23:45:40 -
历史首次! 韩国经济或连续四个季度陷"零增长陷阱"
首尔明洞街头等待出租的店铺。【图片提供 韩联社】 韩国经济未能实现反弹,持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经济增速或历史首次连续四个季度不足0.1%。分析称,经济潜在增长率已跌至2%上下,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受挫,本应成为经济支柱的消费、投资等内需基础也摇摇欲坠,加之政治不稳定和财政健全性等问题,财政政策恐难产生可期效果。 据韩国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度及未来增长趋势评估》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幅预计将低于0.2%,甚至不排除出现小幅负增长的可能性。央行即将于本月24日公开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按此趋势大概率将低于0%,即使保持增长也不会超过0.1%。 这意味着韩国GDP自去年第2季度出现0.228%的负增长、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先后增长0.1%和0.066%后,将连续四个季度增速不足0.1%。 按照央行经济统计系统(ECOS)的数据,韩国自1960年有统计可查数据以来,经济增速从未如此长期停留在0.1%以下。2022年第4季度在民间消费减少和出口低迷的影响下,韩国经济曾出现0.452%的负增长,但很快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0.44%的反弹,此后直至去年1月一直保持正增长。 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韩国经济曾于2020年第1(-1.286%)和第2季度(-2.74%)连续负增长,但从第3季度(2.209%)恢复后,连续4个季度保持1%-2%的增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除当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后,2009年前三季度仍快速实现反弹。即使在1997年外汇危机时,虽经济跌至谷底,但仍伴随反弹和复苏,1998年第3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实现最高超过4%的增长。 与过去不同,韩国经济近一年持续在0%左右徘徊,是多重复合因素叠加的结果。低生育、老龄化、创新不足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令经济增速一降再降。 央行在报告中称,韩国潜在经济增速从2000年代初的5%左右降至近年的2%,若这一趋势无改善势头,2045年至2049年将进一步放缓至0.6%。 此外,过高的家庭负债成为消费掣肘,房地产项目融资(PF)问题遏制建筑投资,内需持续疲软,韩国经济的“软肋”暴露无遗。 国内外机构竞相下调韩国近年经济增长预期,彭博社本月10日的调查显示,42家机构对韩国经济经济增速预期平均为1.41%,低于央行今年2月的预测值(1.5%)。 预计增速低于1%的机构达到7家,包括彭博经济研究所、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高盛、法国兴业银行、渣打银行等预测经济增速勉强达到1%,10家机构预测将在0-1%之间。 今年2月央行预测今年经济增速为1.4%,但日前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冲击高于预期,预计将于下月大幅下调预测值。
2025-04-20 23:16:16 -
"人形机器人元年"已至?中韩产业竞速拉开帷幕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下一代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伴随“AI+机器人”成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的风口,中国企业不仅在整机制造领域全面布局,也在电池等关键基础部件上快速突破,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及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部署,力求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人形+电池”双轮驱动 据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逾百家上市公司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其中超过半数(约56%)总部设在中国。此外,全球45%的定制化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集中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正逐步确立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预计今年将有多家企业实现量产和商业化应用。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设定到2027年实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目标。目前由17个中央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正积极推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学研合作等多项政策落地,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资源加速涌入。 中国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融合。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正在与百度合作,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集成至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中,并计划与富士康设立联合实验室,拓展在物流、质检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智能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6年量产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实现从L2阶段(部分能力自动化)向L3阶段(多模态协同)的跨越。 ▲中国电池企业“绑定整机” 切入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企业也正凭借技术创新和全链条整合能力,在机器人产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代表企业亿纬锂能(EVE Energy)近日宣布,将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研发企业小鹏汇天提供新一代低电压锂电池,并已完成样品交付,进入测试与集成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亿纬锂能亦在迅速布局。其子公司已更名为“惠州金源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并新增整机制造、研发、销售等业务方向。作为唯一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百大人形机器人企业”榜单的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正通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安全性强、快速充放电等定制化电池产品,满足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差异化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此举不仅是在技术上“嵌入”整机系统,更是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了传统供应商角色,实现从“电池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的转型。这种“电池+整机”一体化的模式,也成为其在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突围的关键。 ▲韩国积极应对 强化软硬整合 面对中国企业的迅猛攻势,韩国相关企业也在加紧部署。三星电子在收购本土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后,设立了约40人规模的“未来机器人推进团”,并通过其海外投资部门Samsung Next参与多家国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融资,强化全球协同创新布局。 LG电子亦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明确表示,将重点推进包括家务机器人、家用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公司技术总裁(CTO)旗下的机器人前沿研究所正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电池方面,韩国企业也在积极扩展应用场景。LG新能源已与自动配送机器人企业Bear Robotics签署电池独家供应协议,并与韩华Aerospace合作开发城市空中交通专用电池系统。三星SDI则携手现代、起亚汽车共同开发专用于机器人领域的高效能电池产品,并通过新材料与结构设计提升性能。 然而,业内分析认为,韩国企业在机器人电池领域仍更多停留在“单元电池制造”阶段,对终端整机的系统集成关注相对不足;而中国企业则倾向于将电池深度嵌入整机设计,从运行场景中反向推动性能优化,展现出更强的全链条掌控能力。 中国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57:45 -
韩国金融高官密集出访 向国际社会彰显市场稳定性
据韩国金融界18日消息,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将于22日至27日赴美国华盛顿出席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世界银行集团(WBG)春季会议。在此期间,崔相穆将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举行会谈,就金融外汇政策和近期备受关注的韩美贸易议题进行磋商。 韩国银行(央行)行长李昌镛也将于19日至29日赴华盛顿出席G20央行行长会议和IMF及WBG春季会议。此外,金融委员会委员长金炳焕将于20日至26日访问美国,就韩国政府近期重启卖空交易等市场开放举措进行说明,并强调在国内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韩国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健态势。 据悉,金炳焕将于22日在纽约会见全球最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介绍韩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23日至24日,他将转赴硅谷考察风险投资市场,出席韩国产业银行举办的“Next Round”活动,支持韩国初创企业和风投机构进军美国市场。24日还将与英特尔投资等知名风投机构代表会晤,就完善韩国风险投资市场等议题交换意见。 据了解,金融监督院院长李卜铉已在14日至15日访问中国与中国香港,与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举行会谈,就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加强跨境监管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流。李福炫还计划于下月12日至14日赴瑞士巴塞尔出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高级别会议。 左起依次为金融监督院院长李卜铉、韩国银行行长李昌镛、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金融委员会委员长金炳焕。【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18 22:47:57 -
现代汽车在华销量回暖 年内或迎盈亏转正拐点
进入今年以来,现代汽车在华销量逐步扩大,包含出口在内的2月销量为1万辆,3月再度提升至1.6万辆,销售回暖明显。业内认为,现代汽车计划今年推出专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新款电动汽车,因此市场对销量增长的期待持续升温,现代汽车在华业务能否在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备受关注。 据汽车行业18日消息,现代汽车与中国北京汽车合资成立的北京现代3月在华销量达到1.6825万辆,创下年内月度最高纪录的同时,较2月的1.0585万辆大幅增长59%。以3月为起点,北京现代的销售正在逐步回暖。 北京现代计划自今年起持续向中国市场投放新款车型,未来销量有望进一步增长。近期,北京现代公开正在开发中的电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路跑测试画面,预示新车即将亮相。这款项目代号为“OE RE”的电动SUV旨在贴合中国市场需求,量身打造,具体车名和上市时间尚未公布,但市场普遍预测新车具备迎合中式审美与实用需求的设计与功能。 此外,北京现代还计划年内向中国市场推出全新一代帕里斯帝(Palisade)混合动力车型,并以出口方式从韩国本土引进。帕里斯帝自2018年11月首次发布以来,今年1月在韩国完成全面改款,并首次推出混动版本,在韩国市场反响热烈。新款帕里斯帝混动版综合最大功率达334马力,单次加油续航超过1000公里,兼具强劲性能与高效能耗表现。 北京现代不仅计划在今年推出新款电动车型,还打算2026年起陆续开发包括混动在内的5款新车,持续丰富产品阵容来推动销量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汽车与北京汽车已经决定向北京现代追加投资11亿美元,现代汽车今年1月已向北京现代注资3984亿韩元(约合2.8亿美元)作为追加投资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北京现代2023年录得约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1亿元)的亏损,但去年已经成功把亏损规模收窄至7100亿韩元,业绩改善步伐正在加快。随着今年的新车投放和出口扩大,北京现代实现盈亏转正值得期待。 2024北京车展现代汽车展台【图片来源 现代汽车】
2025-04-18 19: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