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工业’新闻 51个
-
韩国2月粗钢产量逆势增长 中日钢材进口减少成主因
据世界钢铁协会(WSA)上月底发布的《2月粗钢产量排名前十国家》统计数据,全球仅韩国和印度的粗钢产量同比增长。这不仅反映出全球钢铁行业的整体状况,也展现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钢铁产业变化趋势。 随着印度国内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激增,因此粗钢产量增长较为合理。除印度之外,韩国是唯一实现产量增长的国家。业内人士认为,受低价政策及日元贬值影响,进口至韩国市场的中日钢铁产品大幅减少,推动韩国粗钢产量增长。 WSA数据显示,韩国2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0.7%,达到520万吨;印度同比增长6.3%,达到1270万吨。相比之下,作为全球最大粗钢生产国家的中国产量为7890万吨,同比下降3.3%;日本(640万吨,下降8.5%)、美国(600万吨,下降7%)、俄罗斯(580万吨,下降3.4%)等主要钢铁生产国家的产量均出现下滑(中国和俄罗斯为估算值)。 近来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导致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上中国低价钢铁产品持续冲击市场,多数国家选择减少粗钢产量。粗钢是经过炼铁和炼钢工序后生产出的钢材产品,是钢铁制造的初始固体形态。韩国粗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日进口钢材的大幅减少。 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2月韩国钢铁产品进口总量为144.91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72.62万吨下降16.1%。其中,日本进口产品为49.04万吨,减少约17万吨;中国进口为71.24万吨,减少约3.2万吨。 业内人士分析称,政治形势变化及日元贬值幅度收窄导致日本钢材低价优势减少,日本产品与韩国产品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进口减少。中国产品进口减少则主要在于自年初厚板进口持续减少。 厚板进口的减少对韩国钢铁行业影响尤为显著。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韩国进口中国厚板总量为13.29万吨,同比大幅下降43.4%。随着韩国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加上美元汇率波动影响,减少进口钢材短期内可以起到保护本土市场的作用。 韩国钢铁行业认为,当前针对厚板的反倾销临时关税应该继续实施。去年7月,现代制铁向政府提起反倾销申诉,称中国和日本低价出口厚板导致市场混乱。随后,韩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和日本厚板征收27.9%至38%的临时反倾销关税。 韩国《关税法》第53条规定,如果发现倾销行为损害市场,在最终裁决前,政府可以先行征收临时反倾销关税。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持续反倾销关税政策有助于维护韩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一家钢铁工厂生产车间【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01 23:09:32 -
韩国2月生产者物价小幅上涨 连续四个月保持上升趋势
韩国银行(央行)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生产者物价指数为120.33(2020年基准为100),环比上涨0.05%。自去年11月转为上涨以来,该指数已连续四个月保持上升趋势。 从商品涨跌率来看,农林水产品价格环比上涨0.4%,主要受农产品(3.6%)和水产品(1%)价格上涨影响;工业产品价格整体持平,其中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仪器(-0.7%)价格下降,而化学产品(0.3%)和初级金属产品(0.3%)等价格均上涨。 电力、天然气和水费价格整体持平。在具体品类中,鱿鱼(20.5%)、苹果(20.4%)、柑橘(14.7%)价格大幅上涨,而猪肉(-7.5%)、手机(-13.6%)、闪存(-4.3%)、国际航空游客(-3.4%)等价格则有所下降。 央行物价统计组组长李文熙(音)表示,存储半导体市场中,以通用产品为主的需求有所放缓,而手机价格则因新产品上市导致旧款价格下调。 生产者物价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变化的影响一般会在1至2个月之后反映到消费者实际购买物价上。 数据显示,包括进口商品在内的国内供应物价指数环比上涨0.2%。原材料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3%,环比上涨2.4%;中间产品价格持平;最终产品价格则下降0.2%。 首尔一家大型超市内,市民正在选购蔬菜。【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3-21 18:42:05 -
韩企高管结构与全球趋势背道而驰 管理型CEO领先 技术型人才减少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大企业代表理事(CEO)中,有经营、财务背景的"管理型CEO"占比持续攀升,而技术、研究背景的"技术型CEO"比例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企业数据研究所CEO Score于19日对韩国500强企业的CEO履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韩国企业高管的专业背景正发生显著变化。数据显示,技术型CEO占28.4%,生产、采购等领域的CEO占3.3%,较三年前分别减少3.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反之,管理型CEO占比从三年前的46.9%上升至49.8%,增加2.9个百分点,占全体近半数。 CEO Score表示,这一趋势与全球主要企业积极引进技术型CEO的普遍做法形成强烈反差。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等尖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型管理人才正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从企业规模来看,资产总额超过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9.39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中,管理型CEO占比高达58.6%,较三年前提升5个百分点;而技术型CEO占比仅为16.2%,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中技术型CEO占比相对较高,为39.9%,但较三年前仍下降2.1个百分点。 从教育背景分析,大学修读经营、经济学专业的CEO占比从三年前的27.3%上升至29.9%,增加2.6个百分点。而大学修读电气电子工程(7.9%→6.8%)、机械工程(4.6%→4.2%)、工业工程(3.2%→2.7%)等工科专业的CEO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就毕业院校而言,韩国顶尖高校在培养企业高管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46%的CEO毕业于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等SKY名校。其中,首尔大学以22.5%的占比位居榜首,延世大学(12.7%)和高丽大学(10.8%)紧随其后。
2025-03-19 23:58:20 -
韩企电池出货量下滑 欧洲市场青睐中国产电池
据证券行业18日消息,今年1月,韩国电池企业LG新能源在欧洲市场的电池出货量同比减少15%,三星SDI的出货量降幅更大,达到26%。这一趋势与欧洲电动车销量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数据,今年1月,欧洲31个国家(欧盟27国及英国、挪威、瑞士、冰岛)的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7.3%。然而,尽管电动车需求旺盛,韩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却出现下滑。 韩国企业原本寄希望于欧洲碳排放法规的收紧能够推动电动车需求增长,同时受益于美国“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AMPC)政策,以提升业绩。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这些预期受到挑战。 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数据显示,LG新能源今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利润40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同比下降74.3%(去年同期为1573亿韩元)。三星SDI预计第一季度将出现2691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赤字。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韩国电池厂商面临竞争压力。尤其是今年欧盟进一步收紧碳排放法规,这一原本被认为有利于韩企的政策,反而在市场上产生了不同影响。 根据欧盟此前计划,从今年起,新车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将在2021年基础上削减15%,超出部分将按每克95欧元的标准征收罚款。尽管欧盟近期调整了计算方式,改为2027年前以三年平均排放量计算,但排放标准本身并未改变。 面对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扩张,韩国电池企业对欧盟近期发布的《汽车产业行动计划》寄予厚望。该计划旨在提升欧洲本土电池供应链的比例,并将在未来两年内投资18亿欧元用于扩大电池生产线,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然而,业界对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仍持观望态度。欧洲整车制造商仍倾向于选择中国产电池,而中国电池企业也在加快欧洲本地化生产布局。 目前,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中国宁德时代(CATL)正与整车企业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合作,在西班牙建设其第三家欧洲电池合资工厂。中国第四大电池企业中创新航(CALB)上月也宣布将在葡萄牙建设电池生产工厂。 业内人士指出,与美国市场不同,欧洲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小型、高性价比的汽车,因此在电池选择上也更注重价格竞争力,中国产电池更具吸引力。此外,欧盟政策尚未具体落地,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状态,韩国企业是否扩大产能或增加生产线仍有待进一步评估。 LG新能源电网用ESS电池容器【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2025-03-18 19:31:53 -
美中贸易战持续升级 韩企需警惕中企借道出口与关键矿产出口管制
根据韩国贸易协会16日发布的《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中美贸易争端进展及对韩国企业的影响》报告,中美贸易战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内进一步升级,韩国企业需关注可能涉及的中国企业“借道出口”问题,并警惕中国对关键矿产出口的管制措施。 报告指出,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分两次额外加征共计20%的关税。作为回应,中国也采取了两轮反制措施,包括报复性关税、关键矿产出口管制及对特定企业的制裁等。 中美贸易战长期化将对韩国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对华出口中间产品的企业,以及依赖中国零部件、原材料的在美投资企业,可能遭受直接冲击。 虽然此前拜登政府延续了对华遏制政策,导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呈现下降趋势,但中国仍然是韩国制造企业的重要投资目的地。截至2023年底,韩国制造业海外投资累计额中,中国占比达31.6%(769亿美元)。 在此次额外关税中,受影响最大的产品类别为机械及电子产品。报告指出,机械及电子产品在美国自华进口中占比高达46.9%,因此,一旦关税负担加重,韩国对华出口的电机、电气等中间产品也将受到间接冲击。此外,在美投资、依赖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及电池材料的韩国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关税压力。 报告还特别强调,韩国企业可能被卷入中国企业的“借道出口”问题。若中国企业将几乎完工的产品在韩国仅经过简单加工或更换包装后,以“韩国制造”之名出口至美国,则可能被美方怀疑为“借道出口”,从而面临严查。此外,若产品中中国零部件占比过高,可能无法满足《韩美自由贸易协定》(FTA)规定的原产地标准,导致其无法享受韩国商品的关税优惠。 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韩雅凛(音)表示:“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可能会加强原产地审核,因此韩国企业需要强化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协作,确保供应链管理和原产地证明材料的完善。同时,建议充分利用CBP的原产地预审制度,以尽可能降低美方关税政策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完善关键矿产出口管制相关法律,显示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将关键矿产“武器化”的趋势。一旦中国限制关键矿产出口,国际市场价格可能飙升,而对中国矿产原料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其供应链也可能受到冲击。 事实上,今年2月,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额外关税后,中国即采取了针对钨(W)、钼(Mo)、铟(In)、铋(Bi)、碲(Te)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些矿产广泛应用于半导体、二次电池及国防工业等高端领域,而中国在全球生产和精炼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不过,韩国贸易协会也指出,韩国对美出口的铟、钨等关键矿产数量不小,因此,在中国供应受限的背景下,韩国相关企业可能会因替代需求增加而迎来市场机遇。 2月11日,出口车辆与集装箱整齐排列在京畿道平泽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6 19:23:39 -
汇率和油价双重夹击 韩国2月进口物价指数五个月来首降
受国际油价下跌和韩元兑美元汇率走低影响,韩国2月进口物价指数五个月来首次下滑。 根据韩国银行(央行)14日公布的进出口物价指数统计数据,以今年2月为基准,进口价格指数(2020=100)为143.95,环比下降0.8%。这是该指数自去年10月以来持续上升后的首次回落。尽管资本材料价格上涨0.3%,但原材料(-2.3%)、中间产品(-0.2%)和消费材料(-0.2%)价格均有所下跌。 从品类来看,矿产品(-2.7%)以及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0.9%)降幅较为明显。其中,原油价格下跌3.8%,氢氧化铝下滑4%,系统半导体下降0.7%。 央行分析指出,国际油价下跌和韩元汇率波动是导致进口物价下滑的主要因素。2月韩元兑美元月平均汇率为1445.56,较1月的1455.79下跌0.7%。同期,国际油价以迪拜原油为基准,月均价格从每桶80.41美元降至77.92美元,跌幅达3.1%。 央行物价统计组长李文熙(音)表示,展望未来进口物价走势,3月以来国际油价较上月平均下降约9%,而韩元汇率则有所回升。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仍需进一步观察。 数据显示,2月出口物价指数(以韩元为基准)为134.56,较1月的135.31下降0.6%,同样为五个月来的首次下跌。其中,工业品下降0.5%,煤炭和石油产品(-2.5%)、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1%)降幅较为显著;农林渔业产品下降0.4%,新鲜水产品(-5.3%)、柴油(-4.8%)和闪存(-4.3%)价格跌幅较大。 从贸易指数(以美元为基准)来看,2月进口量指数(103.03)同比增长2.4%,进口金额指数(123.65)同比下降0.2%;出口量指数(111.92)和出口金额指数(124.11)分别同比增长2.8%和1.3%。 首尔市某加油站一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4 18:35:36 -
特朗普政府强化贸易壁垒 韩国半导体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自今年1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就任以来,美国贸易政策持续收紧,关税壁垒不断升级,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广泛影响。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将对进口半导体征收25%或更高的关税,并暗示可能废除涉及补贴支付的《芯片法案》,这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尤其对韩国半导体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韩国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压力。 据韩国半导体行业11日消息,特朗普政府计划于下月2日正式实施新一轮关税政策,涵盖半导体等核心工业领域,并将根据各国情况采取“互惠关税”政策。特朗普在2月的记者会上强调,半导体关税税率不会低于25%,甚至可能进一步上调。他同时表示,若企业将生产线迁至美国,可豁免关税,并承诺给予一定的调整期,以便企业重新规划生产布局。 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广泛担忧。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龙头企业或将面临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市场需求变化和国际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行业不确定性加剧。业内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决策风格亦趋于反复无常,迫使企业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并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布局,以降低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表态可能废除《芯片法案》。该法案原旨在通过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赴美设厂,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此前已分别获得47.45亿美元和4.58亿美元的直接补贴。然而,一旦法案被废除,相关资金或难以兑现,两家公司在美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亦将面临不确定性。 特朗普多次批评《芯片法案》“浪费纳税人的钱”,并主张应以征收高额关税取代补贴,以迫使外国企业在美设厂,以此促进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他还以台积电近期宣布在美投资1000亿美元为例,称这一决定证明关税政策的有效性。 尽管如此,部分专家认为废除《芯片法案》的难度较大,因为该法案需要国会批准,且废除理由缺乏充分正当性。但也有分析指出,即便法案未被完全废除,美国政府仍可能削减补贴规模,以进一步推动企业扩大在美投资。 韩国嘉泉大学半导体学院特聘教授金容锡(音)表示:“目前仍难以预测法案最终走向,但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使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企业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更为审慎地调整其战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形势。” 2月25日,位于京畿道龙仁半导体集群内的SK海力士一期晶圆厂已开始全面动工。【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1 22:59:13 -
乌克兰成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 韩国跻身十大出口国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当地时间10日发布《2024年国际武器交易动向》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2020至2024年),乌克兰的武器进口量较2015至2019年激增近百倍,占全球武器进口总量的8.8%。 乌克兰成为目前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尤其是在2022年俄罗斯发起军事行动后,至少35个国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其中,美国武器占乌克兰进口总量的45%,其次是德国(12%)和波兰(11%)。 同期,北约欧洲成员国的武器进口量也增长两倍以上,并且对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美国在欧洲市场的武器份额从52%升至64%,法国和韩国的武器分别占欧洲进口量的6.5%,德国(4.7%)、以色列(3.9%)紧随其后。 SIPRI高级研究员Pieter D. Wezeman指出,面对俄罗斯的威胁以及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紧张关系,欧洲国家试图加强本土国防工业,但欧洲与美国的武器交易关系根深蒂固,欧洲对美国武器的依赖反而有所增加。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过去五年的武器出口增长21%,占全球武器出口份额的43%,较此前提升8个百分点,再次巩固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国的地位。欧洲(35%)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市场,20年来首次超越中东(33%)。从国家来看,沙特阿拉伯(12%)依旧是美国的最大买家,其次是乌克兰(9.3%)和日本(8.8%)。 另外,俄罗斯的武器出口在此期间大幅下滑64%,仅占全球市场的7.8%,排名降至第三。报告指出,2022年俄罗斯发起军事行动之前的2020年和2021年,俄罗斯的武器出口量就已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Pieter D. Wezeman分析称,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国内武器需求激增,同时西方制裁令俄罗斯的武器生产和销售更加困难。俄罗斯在此期间从伊朗进口射程100公里的导弹和单向攻击无人机,并从朝鲜进口射程450公里的导弹及火炮装备。 亚洲和大洋洲地区的武器进口量相比2015至2019年下降8个百分点,占全球总量的33%,主要受到中国武器进口量大幅减少64%的影响。报告指出,中国正在通过发展本土国防工业,逐步利用国产装备替代原先从俄罗斯等国进口的武器。 实际上,全球十大武器进口国中有四个来自亚洲和大洋洲,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澳大利亚。其中,日本的武器进口量在2020至2024年暴增93%,成为全球第六大武器进口国。 韩国方面,过去五年武器出口增长4.9%,全球排名第十,占全球武器出口的2.2%。韩国的主要武器出口国为波兰(46%)、菲律宾(14%)和印度(7%)。相比之下,韩国的武器进口量减少24%,全球武器进口份额从3.4%降至2.6%,排名从第9位降至第12位。 报告还指出,在与中国和朝鲜的紧张局势下,日本和韩国正在扩充军备。这一趋势下,美国依旧是日本和韩国的主要武器供应国,占日本武器进口量的97%和韩国武器进口量的86%。 访问美国武器工厂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1 01:11:33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 AI 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 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 AI 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 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5 17:00:00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AI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AI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4 17:51:15
-
韩国2月粗钢产量逆势增长 中日钢材进口减少成主因
据世界钢铁协会(WSA)上月底发布的《2月粗钢产量排名前十国家》统计数据,全球仅韩国和印度的粗钢产量同比增长。这不仅反映出全球钢铁行业的整体状况,也展现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钢铁产业变化趋势。 随着印度国内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激增,因此粗钢产量增长较为合理。除印度之外,韩国是唯一实现产量增长的国家。业内人士认为,受低价政策及日元贬值影响,进口至韩国市场的中日钢铁产品大幅减少,推动韩国粗钢产量增长。 WSA数据显示,韩国2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0.7%,达到520万吨;印度同比增长6.3%,达到1270万吨。相比之下,作为全球最大粗钢生产国家的中国产量为7890万吨,同比下降3.3%;日本(640万吨,下降8.5%)、美国(600万吨,下降7%)、俄罗斯(580万吨,下降3.4%)等主要钢铁生产国家的产量均出现下滑(中国和俄罗斯为估算值)。 近来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导致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上中国低价钢铁产品持续冲击市场,多数国家选择减少粗钢产量。粗钢是经过炼铁和炼钢工序后生产出的钢材产品,是钢铁制造的初始固体形态。韩国粗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日进口钢材的大幅减少。 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2月韩国钢铁产品进口总量为144.91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72.62万吨下降16.1%。其中,日本进口产品为49.04万吨,减少约17万吨;中国进口为71.24万吨,减少约3.2万吨。 业内人士分析称,政治形势变化及日元贬值幅度收窄导致日本钢材低价优势减少,日本产品与韩国产品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进口减少。中国产品进口减少则主要在于自年初厚板进口持续减少。 厚板进口的减少对韩国钢铁行业影响尤为显著。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韩国进口中国厚板总量为13.29万吨,同比大幅下降43.4%。随着韩国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加上美元汇率波动影响,减少进口钢材短期内可以起到保护本土市场的作用。 韩国钢铁行业认为,当前针对厚板的反倾销临时关税应该继续实施。去年7月,现代制铁向政府提起反倾销申诉,称中国和日本低价出口厚板导致市场混乱。随后,韩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和日本厚板征收27.9%至38%的临时反倾销关税。 韩国《关税法》第53条规定,如果发现倾销行为损害市场,在最终裁决前,政府可以先行征收临时反倾销关税。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持续反倾销关税政策有助于维护韩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一家钢铁工厂生产车间【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01 23:09:32 -
韩国2月生产者物价小幅上涨 连续四个月保持上升趋势
韩国银行(央行)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生产者物价指数为120.33(2020年基准为100),环比上涨0.05%。自去年11月转为上涨以来,该指数已连续四个月保持上升趋势。 从商品涨跌率来看,农林水产品价格环比上涨0.4%,主要受农产品(3.6%)和水产品(1%)价格上涨影响;工业产品价格整体持平,其中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仪器(-0.7%)价格下降,而化学产品(0.3%)和初级金属产品(0.3%)等价格均上涨。 电力、天然气和水费价格整体持平。在具体品类中,鱿鱼(20.5%)、苹果(20.4%)、柑橘(14.7%)价格大幅上涨,而猪肉(-7.5%)、手机(-13.6%)、闪存(-4.3%)、国际航空游客(-3.4%)等价格则有所下降。 央行物价统计组组长李文熙(音)表示,存储半导体市场中,以通用产品为主的需求有所放缓,而手机价格则因新产品上市导致旧款价格下调。 生产者物价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变化的影响一般会在1至2个月之后反映到消费者实际购买物价上。 数据显示,包括进口商品在内的国内供应物价指数环比上涨0.2%。原材料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3%,环比上涨2.4%;中间产品价格持平;最终产品价格则下降0.2%。 首尔一家大型超市内,市民正在选购蔬菜。【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3-21 18:42:05 -
韩企高管结构与全球趋势背道而驰 管理型CEO领先 技术型人才减少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大企业代表理事(CEO)中,有经营、财务背景的"管理型CEO"占比持续攀升,而技术、研究背景的"技术型CEO"比例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企业数据研究所CEO Score于19日对韩国500强企业的CEO履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韩国企业高管的专业背景正发生显著变化。数据显示,技术型CEO占28.4%,生产、采购等领域的CEO占3.3%,较三年前分别减少3.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反之,管理型CEO占比从三年前的46.9%上升至49.8%,增加2.9个百分点,占全体近半数。 CEO Score表示,这一趋势与全球主要企业积极引进技术型CEO的普遍做法形成强烈反差。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等尖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型管理人才正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从企业规模来看,资产总额超过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9.39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中,管理型CEO占比高达58.6%,较三年前提升5个百分点;而技术型CEO占比仅为16.2%,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中技术型CEO占比相对较高,为39.9%,但较三年前仍下降2.1个百分点。 从教育背景分析,大学修读经营、经济学专业的CEO占比从三年前的27.3%上升至29.9%,增加2.6个百分点。而大学修读电气电子工程(7.9%→6.8%)、机械工程(4.6%→4.2%)、工业工程(3.2%→2.7%)等工科专业的CEO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就毕业院校而言,韩国顶尖高校在培养企业高管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46%的CEO毕业于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高丽大学等SKY名校。其中,首尔大学以22.5%的占比位居榜首,延世大学(12.7%)和高丽大学(10.8%)紧随其后。
2025-03-19 23:58:20 -
韩企电池出货量下滑 欧洲市场青睐中国产电池
据证券行业18日消息,今年1月,韩国电池企业LG新能源在欧洲市场的电池出货量同比减少15%,三星SDI的出货量降幅更大,达到26%。这一趋势与欧洲电动车销量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数据,今年1月,欧洲31个国家(欧盟27国及英国、挪威、瑞士、冰岛)的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7.3%。然而,尽管电动车需求旺盛,韩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却出现下滑。 韩国企业原本寄希望于欧洲碳排放法规的收紧能够推动电动车需求增长,同时受益于美国“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AMPC)政策,以提升业绩。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这些预期受到挑战。 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数据显示,LG新能源今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利润40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同比下降74.3%(去年同期为1573亿韩元)。三星SDI预计第一季度将出现2691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赤字。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韩国电池厂商面临竞争压力。尤其是今年欧盟进一步收紧碳排放法规,这一原本被认为有利于韩企的政策,反而在市场上产生了不同影响。 根据欧盟此前计划,从今年起,新车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将在2021年基础上削减15%,超出部分将按每克95欧元的标准征收罚款。尽管欧盟近期调整了计算方式,改为2027年前以三年平均排放量计算,但排放标准本身并未改变。 面对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扩张,韩国电池企业对欧盟近期发布的《汽车产业行动计划》寄予厚望。该计划旨在提升欧洲本土电池供应链的比例,并将在未来两年内投资18亿欧元用于扩大电池生产线,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然而,业界对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仍持观望态度。欧洲整车制造商仍倾向于选择中国产电池,而中国电池企业也在加快欧洲本地化生产布局。 目前,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中国宁德时代(CATL)正与整车企业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合作,在西班牙建设其第三家欧洲电池合资工厂。中国第四大电池企业中创新航(CALB)上月也宣布将在葡萄牙建设电池生产工厂。 业内人士指出,与美国市场不同,欧洲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小型、高性价比的汽车,因此在电池选择上也更注重价格竞争力,中国产电池更具吸引力。此外,欧盟政策尚未具体落地,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状态,韩国企业是否扩大产能或增加生产线仍有待进一步评估。 LG新能源电网用ESS电池容器【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2025-03-18 19:31:53 -
美中贸易战持续升级 韩企需警惕中企借道出口与关键矿产出口管制
根据韩国贸易协会16日发布的《第二届特朗普政府中美贸易争端进展及对韩国企业的影响》报告,中美贸易战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内进一步升级,韩国企业需关注可能涉及的中国企业“借道出口”问题,并警惕中国对关键矿产出口的管制措施。 报告指出,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分两次额外加征共计20%的关税。作为回应,中国也采取了两轮反制措施,包括报复性关税、关键矿产出口管制及对特定企业的制裁等。 中美贸易战长期化将对韩国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对华出口中间产品的企业,以及依赖中国零部件、原材料的在美投资企业,可能遭受直接冲击。 虽然此前拜登政府延续了对华遏制政策,导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呈现下降趋势,但中国仍然是韩国制造企业的重要投资目的地。截至2023年底,韩国制造业海外投资累计额中,中国占比达31.6%(769亿美元)。 在此次额外关税中,受影响最大的产品类别为机械及电子产品。报告指出,机械及电子产品在美国自华进口中占比高达46.9%,因此,一旦关税负担加重,韩国对华出口的电机、电气等中间产品也将受到间接冲击。此外,在美投资、依赖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及电池材料的韩国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关税压力。 报告还特别强调,韩国企业可能被卷入中国企业的“借道出口”问题。若中国企业将几乎完工的产品在韩国仅经过简单加工或更换包装后,以“韩国制造”之名出口至美国,则可能被美方怀疑为“借道出口”,从而面临严查。此外,若产品中中国零部件占比过高,可能无法满足《韩美自由贸易协定》(FTA)规定的原产地标准,导致其无法享受韩国商品的关税优惠。 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韩雅凛(音)表示:“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可能会加强原产地审核,因此韩国企业需要强化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协作,确保供应链管理和原产地证明材料的完善。同时,建议充分利用CBP的原产地预审制度,以尽可能降低美方关税政策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完善关键矿产出口管制相关法律,显示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将关键矿产“武器化”的趋势。一旦中国限制关键矿产出口,国际市场价格可能飙升,而对中国矿产原料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其供应链也可能受到冲击。 事实上,今年2月,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额外关税后,中国即采取了针对钨(W)、钼(Mo)、铟(In)、铋(Bi)、碲(Te)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措施。这些矿产广泛应用于半导体、二次电池及国防工业等高端领域,而中国在全球生产和精炼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不过,韩国贸易协会也指出,韩国对美出口的铟、钨等关键矿产数量不小,因此,在中国供应受限的背景下,韩国相关企业可能会因替代需求增加而迎来市场机遇。 2月11日,出口车辆与集装箱整齐排列在京畿道平泽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6 19:23:39 -
汇率和油价双重夹击 韩国2月进口物价指数五个月来首降
受国际油价下跌和韩元兑美元汇率走低影响,韩国2月进口物价指数五个月来首次下滑。 根据韩国银行(央行)14日公布的进出口物价指数统计数据,以今年2月为基准,进口价格指数(2020=100)为143.95,环比下降0.8%。这是该指数自去年10月以来持续上升后的首次回落。尽管资本材料价格上涨0.3%,但原材料(-2.3%)、中间产品(-0.2%)和消费材料(-0.2%)价格均有所下跌。 从品类来看,矿产品(-2.7%)以及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0.9%)降幅较为明显。其中,原油价格下跌3.8%,氢氧化铝下滑4%,系统半导体下降0.7%。 央行分析指出,国际油价下跌和韩元汇率波动是导致进口物价下滑的主要因素。2月韩元兑美元月平均汇率为1445.56,较1月的1455.79下跌0.7%。同期,国际油价以迪拜原油为基准,月均价格从每桶80.41美元降至77.92美元,跌幅达3.1%。 央行物价统计组长李文熙(音)表示,展望未来进口物价走势,3月以来国际油价较上月平均下降约9%,而韩元汇率则有所回升。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仍需进一步观察。 数据显示,2月出口物价指数(以韩元为基准)为134.56,较1月的135.31下降0.6%,同样为五个月来的首次下跌。其中,工业品下降0.5%,煤炭和石油产品(-2.5%)、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1%)降幅较为显著;农林渔业产品下降0.4%,新鲜水产品(-5.3%)、柴油(-4.8%)和闪存(-4.3%)价格跌幅较大。 从贸易指数(以美元为基准)来看,2月进口量指数(103.03)同比增长2.4%,进口金额指数(123.65)同比下降0.2%;出口量指数(111.92)和出口金额指数(124.11)分别同比增长2.8%和1.3%。 首尔市某加油站一景【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4 18:35:36 -
特朗普政府强化贸易壁垒 韩国半导体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自今年1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就任以来,美国贸易政策持续收紧,关税壁垒不断升级,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广泛影响。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将对进口半导体征收25%或更高的关税,并暗示可能废除涉及补贴支付的《芯片法案》,这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尤其对韩国半导体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韩国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压力。 据韩国半导体行业11日消息,特朗普政府计划于下月2日正式实施新一轮关税政策,涵盖半导体等核心工业领域,并将根据各国情况采取“互惠关税”政策。特朗普在2月的记者会上强调,半导体关税税率不会低于25%,甚至可能进一步上调。他同时表示,若企业将生产线迁至美国,可豁免关税,并承诺给予一定的调整期,以便企业重新规划生产布局。 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广泛担忧。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龙头企业或将面临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市场需求变化和国际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行业不确定性加剧。业内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决策风格亦趋于反复无常,迫使企业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并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布局,以降低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表态可能废除《芯片法案》。该法案原旨在通过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赴美设厂,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此前已分别获得47.45亿美元和4.58亿美元的直接补贴。然而,一旦法案被废除,相关资金或难以兑现,两家公司在美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亦将面临不确定性。 特朗普多次批评《芯片法案》“浪费纳税人的钱”,并主张应以征收高额关税取代补贴,以迫使外国企业在美设厂,以此促进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他还以台积电近期宣布在美投资1000亿美元为例,称这一决定证明关税政策的有效性。 尽管如此,部分专家认为废除《芯片法案》的难度较大,因为该法案需要国会批准,且废除理由缺乏充分正当性。但也有分析指出,即便法案未被完全废除,美国政府仍可能削减补贴规模,以进一步推动企业扩大在美投资。 韩国嘉泉大学半导体学院特聘教授金容锡(音)表示:“目前仍难以预测法案最终走向,但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使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企业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更为审慎地调整其战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形势。” 2月25日,位于京畿道龙仁半导体集群内的SK海力士一期晶圆厂已开始全面动工。【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1 22:59:13 -
乌克兰成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 韩国跻身十大出口国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当地时间10日发布《2024年国际武器交易动向》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2020至2024年),乌克兰的武器进口量较2015至2019年激增近百倍,占全球武器进口总量的8.8%。 乌克兰成为目前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尤其是在2022年俄罗斯发起军事行动后,至少35个国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其中,美国武器占乌克兰进口总量的45%,其次是德国(12%)和波兰(11%)。 同期,北约欧洲成员国的武器进口量也增长两倍以上,并且对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美国在欧洲市场的武器份额从52%升至64%,法国和韩国的武器分别占欧洲进口量的6.5%,德国(4.7%)、以色列(3.9%)紧随其后。 SIPRI高级研究员Pieter D. Wezeman指出,面对俄罗斯的威胁以及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紧张关系,欧洲国家试图加强本土国防工业,但欧洲与美国的武器交易关系根深蒂固,欧洲对美国武器的依赖反而有所增加。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过去五年的武器出口增长21%,占全球武器出口份额的43%,较此前提升8个百分点,再次巩固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国的地位。欧洲(35%)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市场,20年来首次超越中东(33%)。从国家来看,沙特阿拉伯(12%)依旧是美国的最大买家,其次是乌克兰(9.3%)和日本(8.8%)。 另外,俄罗斯的武器出口在此期间大幅下滑64%,仅占全球市场的7.8%,排名降至第三。报告指出,2022年俄罗斯发起军事行动之前的2020年和2021年,俄罗斯的武器出口量就已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Pieter D. Wezeman分析称,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国内武器需求激增,同时西方制裁令俄罗斯的武器生产和销售更加困难。俄罗斯在此期间从伊朗进口射程100公里的导弹和单向攻击无人机,并从朝鲜进口射程450公里的导弹及火炮装备。 亚洲和大洋洲地区的武器进口量相比2015至2019年下降8个百分点,占全球总量的33%,主要受到中国武器进口量大幅减少64%的影响。报告指出,中国正在通过发展本土国防工业,逐步利用国产装备替代原先从俄罗斯等国进口的武器。 实际上,全球十大武器进口国中有四个来自亚洲和大洋洲,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澳大利亚。其中,日本的武器进口量在2020至2024年暴增93%,成为全球第六大武器进口国。 韩国方面,过去五年武器出口增长4.9%,全球排名第十,占全球武器出口的2.2%。韩国的主要武器出口国为波兰(46%)、菲律宾(14%)和印度(7%)。相比之下,韩国的武器进口量减少24%,全球武器进口份额从3.4%降至2.6%,排名从第9位降至第12位。 报告还指出,在与中国和朝鲜的紧张局势下,日本和韩国正在扩充军备。这一趋势下,美国依旧是日本和韩国的主要武器供应国,占日本武器进口量的97%和韩国武器进口量的86%。 访问美国武器工厂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1 01:11:33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 AI 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 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 AI 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 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5 17:00:00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AI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AI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4 17: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