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低迷’新闻 78个
-
韩国6月就业连续四个月增长 高龄群体成主要支撑
受高龄人口就业持续增加和服务业岗位扩张带动,韩国6月就业人数连续第四个月维持约20万人增幅,全年新增就业有望超出政府年初预期。但受美国贸易限制和内需低迷影响,制造业与建筑业就业持续萎缩,青年与中年群体就业形势同步承压。 韩国统计厅16日发布的《6月就业动向》显示,上月15岁及以上就业人口为2909.1万人,同比增长18.3万人。今年1月起就业人数恢复增长,至今已连续五个月同比上升,近四个月增幅稳定在约20万人左右。 按行业来看,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8.3万人,降幅较5月进一步扩大,已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建筑业就业减少9.7万人,连续14个月下滑;农林渔业因4月寒潮和6月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就业人数大幅减少14.1万人,为2015年11月以来最大降幅。 相比之下,服务业整体保持增长势头。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21.6万人,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增加10.2万人。房地产行业在5月小幅减少后,6月转为增加6000人,统计厅分析认为这与首都圈房市交易回暖有关。相较之下,住宿和餐饮业就业则减少3.8万人。 青年和中年群体的就业形势持续承压。15至29岁青年就业人口减少17.3万人,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至45.6%,已连续14个月下滑;50岁群体就业人数则减少5.3万人。韩国企划财政部表示,青年就业减少主要受制造业和餐饮业岗位需求缩减影响,而中年群体的就业下滑则与建筑业和农林渔业低迷有关。 另一方面,60岁以上群体就业人数增加34.8万人,30多岁群体增加11.6万人,成为带动整体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政府指出,高龄人口延迟退休的趋势持续,加之公共部门岗位的扩充,进一步带动就业增长。 今年上半年,韩国就业人口同比增加18.1万人,就业率达62.6%,创同期历史新高。政府表示,尽管制造业和建筑业表现低迷,但服务业扩张以及高龄群体就业活跃,成为支撑整体就业增长的关键因素。 企划财政部指出,若通过追加财政预算提振内需,将有助于扩大就业。但在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仍面临风险。政府计划通过刺激内需、扶持高附加值产业等措施,提升中长期就业创造能力,同时持续加强对青年等就业弱势群体的支持。
2025-07-16 23:13:38 -
韩国便利店加速抢滩海外市场 出口业绩大幅提升
在本土消费持续低迷、企业业绩承压的背景下,韩国便利店行业正加快布局海外市场,积极开辟新的增长路径。尽管国内正推进门店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但海外市场的扩张步伐却愈发加快,出口战略也逐渐以自有品牌(PB)产品为核心展开。 据流通业界16日消息,截至6月底,便利店品牌GS25在海外共运营636家门店,其中越南369家,蒙古267家。自2018年进军越南以来,该品牌于2021年实现门店破百,4年间增长超过三倍。继2021年进入蒙古市场后,GS25也在一年多时间内迅速实现门店数破百,扩张速度显著。 除门店扩张外,GS25还将出口业务拓展至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蒙古等33个国家(地区),主要出口PB品牌“YOURS”与“Real Price”的拉面、零食等产品。今年5月,GS25还在日本综合连锁折扣店唐吉诃德的400家门店设置了专属货架,并推出与奈飞(Netflix)合作的13款商品。借助出口产品多样化,GS25的出口实绩从2018年年均约140万美元,跃升至今年预期的1300万美元。 CU的海外业务同样增长显著。截至6月底,CU在蒙古、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共运营690家门店,较2022年的413家增长超过1.5倍。其中蒙古门店达490家,成为最主要的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CU还向美国、中国、英国、荷兰、越南、科特迪瓦等20余个国家出口PB拉面、饮料与零食类产品。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已达450万美元。去年11月,CU成为首家进驻唐吉诃德的韩国便利店品牌,并设立PB商品专属货架,截至目前累计出口量已超20万件。CU还计划于下月在美国夏威夷开设首家门店,首次进军美国市场。 7-Eleven也以PB商品为主拓展海外业务。自2015年首次向马来西亚7-Eleven出口1300余箱零食和紫菜产品以来,出口范围扩展至夏威夷与中国台湾,迄今累计出口66次,总量约20万箱。 易买得24(Emart24)目前在马来西亚拥有100家门店,在柬埔寨运营5家,同时向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等7个国家出口咖啡、饮料、零食等PB及制造商品牌产品。该公司还计划于下月在印度开设首家门店。 与之相对,海外市场在韩国食品、韩国美妆等韩流内容影响下,展现出更大增长潜力。业内人士指出:“海外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对韩国商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目前在不少海外门店中,韩国产品(包括PB商品)销售占比已达50%,人气显著提升。”
2025-07-16 22:16:53 -
【亚洲人之声】中国茶饮在韩崛起 有望再造"贡茶奇迹"
中国品牌“席卷韩国”之势正从制造业向餐饮文化领域延伸。继小米、比亚迪等科技品牌和阿里、Temu等电商平台之后,中国茶饮品牌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最新消息显示,霸王茶姬(CHAGEE)已完成韩国法人注册,将与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等品牌共同掀起新一轮“中国茶饮风暴”。 同时,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发生质变。曾主打“物美价廉”的中国品牌,如今凭借麻辣烫、糖葫芦等特色美食成功征服韩国年轻一代的味蕾。此外,韩中互免签证政策的实施,更为两国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近期,许多韩国年轻人专程前往中国,只为品尝一杯地道的现制奶茶。这种为了一杯奶茶而开启跨国旅行的现象,正在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新注脚。 市场分析指出,随着韩国高端茶饮需求增长,霸王茶姬等品牌有望快速打开市场。但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产生:在咖啡文化极其浓厚的韩国,中国茶饮能否在韩国市场站稳脚跟。 回顾韩国奶茶市场发展史,贡茶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奶茶品牌,韩国奶茶市场几乎是跟着贡茶自2012年一起发展起来的。两年之内,贡茶就在韩国开设240家门店,几乎成了奶茶的代名词。目前门店规模逾千家,占据韩国奶茶店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达到416杯,在亚太地区高居首位。近期,韩国星巴克门店数量更是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跃居全球第三。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咖啡饮品店数量仍持续增长。然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去年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则首次转为负增长,反映出个体户经营环境正面临结构性转折。这种市场饱和信号,恰恰为中国茶饮品牌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窗口。 然而,中国茶饮品牌进军韩国市场挑战仍然存在。当前韩国经济持续低迷,消费者对饮品价格敏感度提升。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制定合理定价策略,将成为中国茶饮品牌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拥有近10万家咖啡店的韩国市场,培育现制茶饮消费习惯仍需时日。中国茶饮品牌能否复制贡茶的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5-07-15 02:14:47 -
韩国电池行业低迷持续 三大巨头二季度业绩或现分化
受全球电动汽车(EV)市场增速放缓以及美国相关政策不确定性影响,韩国电池产业持续低迷。展望今年第二季度,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三大主力企业或将呈现业绩分化态势,行业整体尚未显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其中,LG新能源公布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SK On的亏损幅度亦有望收窄,提振了业界信心。相比之下,三星SDI仍深陷业绩低谷,尚未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整体而言,尽管韩国电池行业局部已有回暖迹象,但距离全面复苏仍有不小差距。 据韩联社旗下金融信息服务商联合Infomax数据,SK On母公司SK创新今年第二季度预计将录得119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的营业亏损,较去年同期的458亿韩元进一步扩大。然而,从走势来看,相较三个月前预估的1432亿韩元,亏损幅度有所收窄,显示出业绩改善的初步迹象。 BNK投资证券研究员金贤泰(音)指出,尽管炼油业务表现疲软,但受现代汽车集团在美国电动车销量增长带动,电池需求回升,预计SK On第二季度电池业务亏损将由第一季度的2993亿韩元缩减至1610亿韩元。 SK On目前为现代汽车集团在美国销售的所有电动车型提供电池。随着艾尼氪(IONIQ)系列、EV6、EV9等主力车型在4月至5月期间热销,第二季度电池工厂开工率显著提升。产能的提高也推动了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AMPC)补贴,从第一季度的1708亿韩元增长至2600亿韩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市场普遍预计,受9月购车补贴到期前的提前消费推动,第三季度电池开工率将维持在高位,亏损规模有望进一步缩小至1000亿韩元左右。 相比之下,三星SDI第二季度或将面临业绩冲击。数据显示,公司最新营业利润预期为亏损2593亿韩元,较去年同期盈利2802亿韩元大幅转负,且亏损幅度持续扩大。 现代汽车证券研究员姜东镇(音)指出,三星SDI当前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首先,美国储能系统(ESS)出口受关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相关收入承压;其次,电动车用中大型电池客户占比下降;此外,新订单拓展乏力。同时,主要客户宝马(BMW)和Stellantis的电动车销量短期内难以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公司业绩表现。 业界人士分析指出,韩国电池产业若要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企业的短期业绩回升,还需系统性提振下游需求、加快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并争取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以巩固全球竞争力。
2025-07-14 20:21:18 -
信任危机与市场低迷双重夹击 比亚迪在韩国"水土不服"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进军韩国已半年有余,但市场反应低于预期。分析指出,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汽车的信任度仍较低,以及电动汽车需求持续疲软成为绊脚石。 13日,汽车市场调查机构Car is You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韩国累计销量1337辆,在全体进口汽车品牌中排名第14位。剔除部分豪车品牌,在主要汽车厂商中与本田、标致等处于最下游。 比亚迪于今年1月正式进军韩国市场,但因环境部核定补贴金额延迟,实际车辆交付于4月启动。比亚迪4月销量543辆,在当月拿下进口车销量冠军,但6月销量骤减至220辆。 此前整车业界曾预测比亚迪将撼动韩国汽车市场格局,比亚迪不仅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电池技术实力也受到高度认可。虽然未公开表态,但比亚迪内部曾制定今年在韩国市场销量超过1万辆的目标。 比亚迪在韩国市场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销售车型仅限一款,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以及韩国消费者对于中国产汽车仍存在刻板印象。 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在韩国市场仅销售“Atto 3”(元Plus)一款纯电动紧凑型SUV,而韩国消费者的需求集中于中型轿车和中型SUV,因此“Atto 3”难以在市场上掀起热潮。 虽然“Atto 3”相较现代科纳(KONA)、起亚EV等竞争车型价格便宜近1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2万元),但在现代起亚大规模优惠促销下,性价比优势也难以显现。 电动汽车市场整体低迷也是比亚迪销量不佳的原因之一,现代主力电动车型艾尼氪5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3.6%,6月销量同比下跌18.8%。电动汽车销量持续低迷,现代汽车一度关停生产艾尼氪5和科纳的蔚山工厂。 也有观点认为,比亚迪下半年在韩国市场有望打响“翻身仗”,即将在韩国推出的新车型契合韩国市场对中型轿车的主流需求,但若价格与现代起亚差距不大仍难以在市场立足。 比亚迪即将在韩国市场销售第二款车型“海豹”(Seal),售价定为4690万韩元,同等中型轿车现代艾尼氪售价为4695万韩元,比亚迪还计划在年内推出第三款车型“海狮7”。 进口车相关行业人士指出,因产能过剩导致财务结构恶化,比亚迪上月在中国市场降价超30%。但若将在本国低价打折销售的车型以与现代起亚相差无几的价格在韩国进行销售,很难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2025-07-13 19:30:29 -
韩国食品出海提振业绩 内需低迷导致分化加剧
在今年第二季度消费低迷的背景下,韩国食品企业表现呈现明显分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三养食品、好丽友业绩大幅攀升,而依赖内需市场的企业则普遍面临业绩压力。 据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与食品行业11日消息,韩国主要十家食品饮料企业今年第二季度总营收预计达15.288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98.54亿元),较去年同期(14.769万亿韩元)增长3.5%。同期营业利润预计为9514亿韩元,同比增长1%。十家企业包括希杰第一制糖、大象、东远F&B、乐天沃食品、乐天七星、好丽友、三养食品、农心、不倒翁与宾格瑞。 三养食品第二季度营收预计达5444亿韩元,同比大增29.7%;营业利润预计为1325亿韩元,增长幅度高达46.1%;营业利润率为24.3%,远高于食品行业平均水平。今年4至5月,三养月均方便面出口规模达8750万美元,同比增长29.6%。今年第一季度三养营收5290亿韩元,营业利润为1340亿韩元,持续强劲增长势头。 三养的海外销售占比从2017年的44%增至2020年的57%,去年达77%,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升至80%。随着“火鸡面”在中国、美国、欧洲持续热销,业内普遍看好三养下半年业绩。韩国投资证券研究员姜恩智(音)表示:“密阳第二工厂生产的“火鸡面”即将在第三季度开始向美国和欧洲大量出口,带动业绩增长。此前在欧美部分渠道未能满足全部需求,预计未来会快速恢复。” 好丽友同样从海外扩张中受益,第二季度营收预计7822亿韩元,同比增长8.6%;营业利润为1292亿韩元,增长5.9%。其中,俄罗斯法人业绩表现尤为突出,4至5月营收同比激增74.7%,巧克力派生产线开工率超140%。当地大型流通企业的供货渠道扩展有效提升整体业绩。 农心也凭借“辛拉面拓霸”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市场的渠道拓展及3月涨价效果,预计第二季度营收8953亿韩元,同比增长4.2%;营业利润为487亿韩元,同比增长11.9%。然而,韩国多数食品企业第一季度业绩已经亮起红灯,第二季度情况依旧严峻。内需停滞、成本上升及促销费用增加等多重因素导致盈利能力下滑。 不倒翁第二季度营业利润预计为586亿韩元,同比减少4.8%;乐天沃食品为466亿韩元,同比下滑25.7%;宾格瑞则预计为383亿韩元,减少14.7%。IM投资证券研究员李京信(音)表示:“在国内消费低迷持续的情况下,营销费用增加拖累盈利。主要产品价格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业绩缓冲作用。” 希杰第一制糖第二季度营收预计7.331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4%;但营业利润或降至3611亿韩元,同比减少5.8%。韩国民众消费信心疲软、原料价格上涨以及促销力度加大,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与此同时,海外北美市场竞争加剧,增长势头放缓。大信证券研究员郑韩率(音)指出,下半年国内消费情绪可能逐步改善,加上美国甜点产线恢复正常,预计企业能够实现业绩的逐步回升。
2025-07-11 20:02:24 -
首尔房贷逾期率创新高 借款人还贷压力加重
韩国银行(央行)经济统计系统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韩国国内银行在首尔地区的住房抵押贷款逾期率达到0.35%,创今年2月以来新高。 首尔地区住房抵押贷款逾期率从去年年底的0.31%上升至今年1月的0.34%,2月升至0.35%,3月虽小幅回落至0.34%,但4月再次攀升至0.35%,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韩国全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74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9万亿元),其中首尔地区为264.3万亿韩元,占全国总额的36%。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韩国经济低迷,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叠加利率上升因素,借款人还贷压力持续加重。特别是2019至2020年期间发放的5年期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正进入利率重新评估期,借款人利息负担大幅增加。当时住房抵押贷款年利率为2.5%,而目前已升至4%。 尽管央行自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已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但受政府加强家庭贷款监管影响,银行放贷利率下行步伐相对缓慢。政府于上月27日宣布,将首都圈房地产调控地区的住房贷款限额设定为6亿韩元。
2025-07-09 18:53:37 -
韩国企业下半年投资计划趋于稳健 政策环境与市场预期向好
韩国经济人协会(以下简称韩经协)面向500强大企进行问卷调查,并于2日发布的《2025年下半年投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78.4%的受访企业表示投资规模将维持与上半年同等水平。计划缩减投资的企业占13.3%,表示将扩大投资的企业仅为8.3%,反映出韩企对下半年经济走势持谨慎观望态度。 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计划缩减投资的企业主要担忧“美国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增加”(33.3%)、“内需市场持续低迷”(25%)以及“汇率波动导致的进口成本上升风险”(14.6%)等。而拟扩大投资的企业则基于“新政府经济刺激政策预期”(20%)、“生产设备更新需求”(20%)和“行业周期性复苏预期”(16.7%)等因素。 韩经协指出:“尽管当前出口不确定性持续扩大且内需复苏乏力,导致企业在投资决策上保持审慎态度,但基于对新政府即将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及产业景气回升的期待,多数企业表示将在下半年维持与上半年持平的投资规模。” 风险因素评估方面,企业最为关注“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26.4%)、“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23.6%)、“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15%)以及“金融市场萎缩”(14.2%)等外部环境变化。 在企业经营环境方面,受访企业主要面临“劳动力市场管制”(18.6%)、“税负压力”(18.1%)、“投资相关行政审批限制”(16.9%)、“能源成本上升”(14.2%)等困难。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课题,企业最期待“税收优惠与补贴政策强化”(27.5%)、“内需提振措施”(15.3%)以及“新兴产业准入限制放宽”(11.9%)等。 韩经协经济产业本部长李相昊(音)表示:“在当前经济低增长的态势下,企业战略性投资对培育新增长引擎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强对人工智能(AI)、生物科技、文化等未来产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监管体系改革,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
2025-07-02 23:21:02 -
韩国5月全产业生产连续两个月下滑 内需指标整体疲软
受制造业不振及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韩国5月全产业生产环比下降,连续第二个月录得负增长。尽管政府启动了第一次补充预算,但零售销售与设备投资等主要内需指标依旧低迷,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受限。 韩国统计厅30日发布的《5月产业活动动向》显示,剔除农林渔业后的全产业生产指数(经季节调整)为112.5(以2020年基准为100),环比下降1.1%。这一跌幅为今年1月(-1.6%)以来的最大值,同时也继4月(-0.8%)之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同比来看,该指数下降0.8%,时隔四个月再次转为负值。 从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生产环比减少3%,成为整体下滑的主因。其中,受汽车与建筑等下游行业不景气影响,金属加工行业大幅下滑6.9%。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在美国加征关税与当地工厂开工等因素叠加作用下,继4月后再度下降2%。 服务业生产同样延续疲软走势。尽管金融和保险(2.8%)等领域表现良好,但信息通信(-3.6%)、运输和仓储(-2.4%)等行业下滑,整体服务业生产环比减少0.1%,连续两个月录得负增长。 消费相关指标持续承压。零售销售虽在耐用品(1.2%)和半耐用品(0.7%)领域实现增长,但非耐用品(-0.7%)如化妆品销售走低,整体环比与上月持平。自3月起,零售销售连续三个月停滞,未能在5月第一次补充预算执行后实现反弹,显示内需回暖乏力。 设备投资环比下降4.7%,为连续第三个月录得负增长,跌幅也较前月进一步扩大。对此,政府方面表示,上月初通过的补充预算尚需时间才能显现成效。 对此,统计厅服务业动向科长崔昌润(音)表示:“补充预算涉及的公共行政、建筑、制造与服务业等领域,相关效果预计将分阶段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建筑业景气依旧低迷。5月建设竣工额环比下降3.9%,其中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分别减少4.6%和2%,已连续三个月呈现下滑趋势。反映未来建筑动向的建设订单(经季节调整)同比下降5.5%,其中发电、通信等土木项目大幅减少62.4%,跌幅最为显著。 在宏观指标方面,反映当前景气状况的同步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主要受建设竣工额及内外销指数下滑影响;预示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也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前景仍存不确定性。
2025-07-01 00:04:03 -
航空业界第二季度业绩低迷 六大上市航司深陷经营泥潭
大韩航空等6家上市航司今年第2季度业绩集体表现低迷,尽管第2季度是传统的航空淡季,但由于假期带动客运需求上升,部分航司营收仍有所增加。受运营成本及廉价航司(LCC)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整体盈利能力预计将下滑。 29日,韩联社旗下金融信息子公司联合Infomax对近三个月证券商业预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韩航空第二季度销售额和营业利润预计分别为4.265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50亿元)和3383亿韩元。销售同比增长6%,预计将超过去年第3季度创下历史单季新高。 但营业利润预计同比下滑18.2%,油价趋于稳定令燃油费减少10%,但折旧费、人工成本、机场支出等均有所增加,导致整体成本上升。 正在与大韩航空推进合并的韩亚航空第2季度尚未发布业绩预测报告,韩亚航空去年第2季度销售额为1.7355万亿韩元,创下历年新高,但却出现312亿韩元的营业亏损。 韩亚航空表示,今年第2季度重点通过运营高收益客运航线及季节性货运航线改善业绩,能否扭亏为盈备受关注。 济州航空第2季度销售额预计3325亿韩元,营业亏损440亿韩元,销售额同比下滑22.3%,营业亏损预计扩大至去年的约4.6倍。德威航空预计第2季度销售3640亿韩元,同比增长11.7%,但营业亏损预计为510亿韩元,亏损幅度同比进一步扩大。分析称,去年接连开通的欧洲航线上座率不佳,加上廉航价格“内卷”激烈,盈利能力持续被削弱。 真航空预计第2季度销售额为3136亿韩元,同比增长1.8%,营业利润2亿韩元,同比下降73%,勉强避免亏损。 釜山航空第2季度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分别为1980亿韩元和70亿韩元,同比下降15.9%和61.3%。 航空业界认为,今年初发生的火灾事故导致机队运营受阻,加上行业竞争加剧,是业绩低迷的主要原因。
2025-06-29 20:06:47
-
韩国6月就业连续四个月增长 高龄群体成主要支撑
受高龄人口就业持续增加和服务业岗位扩张带动,韩国6月就业人数连续第四个月维持约20万人增幅,全年新增就业有望超出政府年初预期。但受美国贸易限制和内需低迷影响,制造业与建筑业就业持续萎缩,青年与中年群体就业形势同步承压。 韩国统计厅16日发布的《6月就业动向》显示,上月15岁及以上就业人口为2909.1万人,同比增长18.3万人。今年1月起就业人数恢复增长,至今已连续五个月同比上升,近四个月增幅稳定在约20万人左右。 按行业来看,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8.3万人,降幅较5月进一步扩大,已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建筑业就业减少9.7万人,连续14个月下滑;农林渔业因4月寒潮和6月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就业人数大幅减少14.1万人,为2015年11月以来最大降幅。 相比之下,服务业整体保持增长势头。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21.6万人,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增加10.2万人。房地产行业在5月小幅减少后,6月转为增加6000人,统计厅分析认为这与首都圈房市交易回暖有关。相较之下,住宿和餐饮业就业则减少3.8万人。 青年和中年群体的就业形势持续承压。15至29岁青年就业人口减少17.3万人,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至45.6%,已连续14个月下滑;50岁群体就业人数则减少5.3万人。韩国企划财政部表示,青年就业减少主要受制造业和餐饮业岗位需求缩减影响,而中年群体的就业下滑则与建筑业和农林渔业低迷有关。 另一方面,60岁以上群体就业人数增加34.8万人,30多岁群体增加11.6万人,成为带动整体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政府指出,高龄人口延迟退休的趋势持续,加之公共部门岗位的扩充,进一步带动就业增长。 今年上半年,韩国就业人口同比增加18.1万人,就业率达62.6%,创同期历史新高。政府表示,尽管制造业和建筑业表现低迷,但服务业扩张以及高龄群体就业活跃,成为支撑整体就业增长的关键因素。 企划财政部指出,若通过追加财政预算提振内需,将有助于扩大就业。但在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仍面临风险。政府计划通过刺激内需、扶持高附加值产业等措施,提升中长期就业创造能力,同时持续加强对青年等就业弱势群体的支持。
2025-07-16 23:13:38 -
韩国便利店加速抢滩海外市场 出口业绩大幅提升
在本土消费持续低迷、企业业绩承压的背景下,韩国便利店行业正加快布局海外市场,积极开辟新的增长路径。尽管国内正推进门店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但海外市场的扩张步伐却愈发加快,出口战略也逐渐以自有品牌(PB)产品为核心展开。 据流通业界16日消息,截至6月底,便利店品牌GS25在海外共运营636家门店,其中越南369家,蒙古267家。自2018年进军越南以来,该品牌于2021年实现门店破百,4年间增长超过三倍。继2021年进入蒙古市场后,GS25也在一年多时间内迅速实现门店数破百,扩张速度显著。 除门店扩张外,GS25还将出口业务拓展至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蒙古等33个国家(地区),主要出口PB品牌“YOURS”与“Real Price”的拉面、零食等产品。今年5月,GS25还在日本综合连锁折扣店唐吉诃德的400家门店设置了专属货架,并推出与奈飞(Netflix)合作的13款商品。借助出口产品多样化,GS25的出口实绩从2018年年均约140万美元,跃升至今年预期的1300万美元。 CU的海外业务同样增长显著。截至6月底,CU在蒙古、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共运营690家门店,较2022年的413家增长超过1.5倍。其中蒙古门店达490家,成为最主要的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CU还向美国、中国、英国、荷兰、越南、科特迪瓦等20余个国家出口PB拉面、饮料与零食类产品。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已达450万美元。去年11月,CU成为首家进驻唐吉诃德的韩国便利店品牌,并设立PB商品专属货架,截至目前累计出口量已超20万件。CU还计划于下月在美国夏威夷开设首家门店,首次进军美国市场。 7-Eleven也以PB商品为主拓展海外业务。自2015年首次向马来西亚7-Eleven出口1300余箱零食和紫菜产品以来,出口范围扩展至夏威夷与中国台湾,迄今累计出口66次,总量约20万箱。 易买得24(Emart24)目前在马来西亚拥有100家门店,在柬埔寨运营5家,同时向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等7个国家出口咖啡、饮料、零食等PB及制造商品牌产品。该公司还计划于下月在印度开设首家门店。 与之相对,海外市场在韩国食品、韩国美妆等韩流内容影响下,展现出更大增长潜力。业内人士指出:“海外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对韩国商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目前在不少海外门店中,韩国产品(包括PB商品)销售占比已达50%,人气显著提升。”
2025-07-16 22:16:53 -
【亚洲人之声】中国茶饮在韩崛起 有望再造"贡茶奇迹"
中国品牌“席卷韩国”之势正从制造业向餐饮文化领域延伸。继小米、比亚迪等科技品牌和阿里、Temu等电商平台之后,中国茶饮品牌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最新消息显示,霸王茶姬(CHAGEE)已完成韩国法人注册,将与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等品牌共同掀起新一轮“中国茶饮风暴”。 同时,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发生质变。曾主打“物美价廉”的中国品牌,如今凭借麻辣烫、糖葫芦等特色美食成功征服韩国年轻一代的味蕾。此外,韩中互免签证政策的实施,更为两国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近期,许多韩国年轻人专程前往中国,只为品尝一杯地道的现制奶茶。这种为了一杯奶茶而开启跨国旅行的现象,正在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新注脚。 市场分析指出,随着韩国高端茶饮需求增长,霸王茶姬等品牌有望快速打开市场。但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产生:在咖啡文化极其浓厚的韩国,中国茶饮能否在韩国市场站稳脚跟。 回顾韩国奶茶市场发展史,贡茶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奶茶品牌,韩国奶茶市场几乎是跟着贡茶自2012年一起发展起来的。两年之内,贡茶就在韩国开设240家门店,几乎成了奶茶的代名词。目前门店规模逾千家,占据韩国奶茶店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达到416杯,在亚太地区高居首位。近期,韩国星巴克门店数量更是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跃居全球第三。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咖啡饮品店数量仍持续增长。然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去年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则首次转为负增长,反映出个体户经营环境正面临结构性转折。这种市场饱和信号,恰恰为中国茶饮品牌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窗口。 然而,中国茶饮品牌进军韩国市场挑战仍然存在。当前韩国经济持续低迷,消费者对饮品价格敏感度提升。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制定合理定价策略,将成为中国茶饮品牌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拥有近10万家咖啡店的韩国市场,培育现制茶饮消费习惯仍需时日。中国茶饮品牌能否复制贡茶的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5-07-15 02:14:47 -
韩国电池行业低迷持续 三大巨头二季度业绩或现分化
受全球电动汽车(EV)市场增速放缓以及美国相关政策不确定性影响,韩国电池产业持续低迷。展望今年第二季度,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三大主力企业或将呈现业绩分化态势,行业整体尚未显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其中,LG新能源公布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SK On的亏损幅度亦有望收窄,提振了业界信心。相比之下,三星SDI仍深陷业绩低谷,尚未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整体而言,尽管韩国电池行业局部已有回暖迹象,但距离全面复苏仍有不小差距。 据韩联社旗下金融信息服务商联合Infomax数据,SK On母公司SK创新今年第二季度预计将录得119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的营业亏损,较去年同期的458亿韩元进一步扩大。然而,从走势来看,相较三个月前预估的1432亿韩元,亏损幅度有所收窄,显示出业绩改善的初步迹象。 BNK投资证券研究员金贤泰(音)指出,尽管炼油业务表现疲软,但受现代汽车集团在美国电动车销量增长带动,电池需求回升,预计SK On第二季度电池业务亏损将由第一季度的2993亿韩元缩减至1610亿韩元。 SK On目前为现代汽车集团在美国销售的所有电动车型提供电池。随着艾尼氪(IONIQ)系列、EV6、EV9等主力车型在4月至5月期间热销,第二季度电池工厂开工率显著提升。产能的提高也推动了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AMPC)补贴,从第一季度的1708亿韩元增长至2600亿韩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市场普遍预计,受9月购车补贴到期前的提前消费推动,第三季度电池开工率将维持在高位,亏损规模有望进一步缩小至1000亿韩元左右。 相比之下,三星SDI第二季度或将面临业绩冲击。数据显示,公司最新营业利润预期为亏损2593亿韩元,较去年同期盈利2802亿韩元大幅转负,且亏损幅度持续扩大。 现代汽车证券研究员姜东镇(音)指出,三星SDI当前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首先,美国储能系统(ESS)出口受关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相关收入承压;其次,电动车用中大型电池客户占比下降;此外,新订单拓展乏力。同时,主要客户宝马(BMW)和Stellantis的电动车销量短期内难以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公司业绩表现。 业界人士分析指出,韩国电池产业若要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企业的短期业绩回升,还需系统性提振下游需求、加快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并争取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以巩固全球竞争力。
2025-07-14 20:21:18 -
信任危机与市场低迷双重夹击 比亚迪在韩国"水土不服"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进军韩国已半年有余,但市场反应低于预期。分析指出,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汽车的信任度仍较低,以及电动汽车需求持续疲软成为绊脚石。 13日,汽车市场调查机构Car is You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韩国累计销量1337辆,在全体进口汽车品牌中排名第14位。剔除部分豪车品牌,在主要汽车厂商中与本田、标致等处于最下游。 比亚迪于今年1月正式进军韩国市场,但因环境部核定补贴金额延迟,实际车辆交付于4月启动。比亚迪4月销量543辆,在当月拿下进口车销量冠军,但6月销量骤减至220辆。 此前整车业界曾预测比亚迪将撼动韩国汽车市场格局,比亚迪不仅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电池技术实力也受到高度认可。虽然未公开表态,但比亚迪内部曾制定今年在韩国市场销量超过1万辆的目标。 比亚迪在韩国市场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销售车型仅限一款,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以及韩国消费者对于中国产汽车仍存在刻板印象。 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在韩国市场仅销售“Atto 3”(元Plus)一款纯电动紧凑型SUV,而韩国消费者的需求集中于中型轿车和中型SUV,因此“Atto 3”难以在市场上掀起热潮。 虽然“Atto 3”相较现代科纳(KONA)、起亚EV等竞争车型价格便宜近1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2万元),但在现代起亚大规模优惠促销下,性价比优势也难以显现。 电动汽车市场整体低迷也是比亚迪销量不佳的原因之一,现代主力电动车型艾尼氪5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3.6%,6月销量同比下跌18.8%。电动汽车销量持续低迷,现代汽车一度关停生产艾尼氪5和科纳的蔚山工厂。 也有观点认为,比亚迪下半年在韩国市场有望打响“翻身仗”,即将在韩国推出的新车型契合韩国市场对中型轿车的主流需求,但若价格与现代起亚差距不大仍难以在市场立足。 比亚迪即将在韩国市场销售第二款车型“海豹”(Seal),售价定为4690万韩元,同等中型轿车现代艾尼氪售价为4695万韩元,比亚迪还计划在年内推出第三款车型“海狮7”。 进口车相关行业人士指出,因产能过剩导致财务结构恶化,比亚迪上月在中国市场降价超30%。但若将在本国低价打折销售的车型以与现代起亚相差无几的价格在韩国进行销售,很难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2025-07-13 19:30:29 -
韩国食品出海提振业绩 内需低迷导致分化加剧
在今年第二季度消费低迷的背景下,韩国食品企业表现呈现明显分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三养食品、好丽友业绩大幅攀升,而依赖内需市场的企业则普遍面临业绩压力。 据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与食品行业11日消息,韩国主要十家食品饮料企业今年第二季度总营收预计达15.288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98.54亿元),较去年同期(14.769万亿韩元)增长3.5%。同期营业利润预计为9514亿韩元,同比增长1%。十家企业包括希杰第一制糖、大象、东远F&B、乐天沃食品、乐天七星、好丽友、三养食品、农心、不倒翁与宾格瑞。 三养食品第二季度营收预计达5444亿韩元,同比大增29.7%;营业利润预计为1325亿韩元,增长幅度高达46.1%;营业利润率为24.3%,远高于食品行业平均水平。今年4至5月,三养月均方便面出口规模达8750万美元,同比增长29.6%。今年第一季度三养营收5290亿韩元,营业利润为1340亿韩元,持续强劲增长势头。 三养的海外销售占比从2017年的44%增至2020年的57%,去年达77%,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升至80%。随着“火鸡面”在中国、美国、欧洲持续热销,业内普遍看好三养下半年业绩。韩国投资证券研究员姜恩智(音)表示:“密阳第二工厂生产的“火鸡面”即将在第三季度开始向美国和欧洲大量出口,带动业绩增长。此前在欧美部分渠道未能满足全部需求,预计未来会快速恢复。” 好丽友同样从海外扩张中受益,第二季度营收预计7822亿韩元,同比增长8.6%;营业利润为1292亿韩元,增长5.9%。其中,俄罗斯法人业绩表现尤为突出,4至5月营收同比激增74.7%,巧克力派生产线开工率超140%。当地大型流通企业的供货渠道扩展有效提升整体业绩。 农心也凭借“辛拉面拓霸”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市场的渠道拓展及3月涨价效果,预计第二季度营收8953亿韩元,同比增长4.2%;营业利润为487亿韩元,同比增长11.9%。然而,韩国多数食品企业第一季度业绩已经亮起红灯,第二季度情况依旧严峻。内需停滞、成本上升及促销费用增加等多重因素导致盈利能力下滑。 不倒翁第二季度营业利润预计为586亿韩元,同比减少4.8%;乐天沃食品为466亿韩元,同比下滑25.7%;宾格瑞则预计为383亿韩元,减少14.7%。IM投资证券研究员李京信(音)表示:“在国内消费低迷持续的情况下,营销费用增加拖累盈利。主要产品价格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业绩缓冲作用。” 希杰第一制糖第二季度营收预计7.331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4%;但营业利润或降至3611亿韩元,同比减少5.8%。韩国民众消费信心疲软、原料价格上涨以及促销力度加大,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与此同时,海外北美市场竞争加剧,增长势头放缓。大信证券研究员郑韩率(音)指出,下半年国内消费情绪可能逐步改善,加上美国甜点产线恢复正常,预计企业能够实现业绩的逐步回升。
2025-07-11 20:02:24 -
首尔房贷逾期率创新高 借款人还贷压力加重
韩国银行(央行)经济统计系统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韩国国内银行在首尔地区的住房抵押贷款逾期率达到0.35%,创今年2月以来新高。 首尔地区住房抵押贷款逾期率从去年年底的0.31%上升至今年1月的0.34%,2月升至0.35%,3月虽小幅回落至0.34%,但4月再次攀升至0.35%,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韩国全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74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9万亿元),其中首尔地区为264.3万亿韩元,占全国总额的36%。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韩国经济低迷,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叠加利率上升因素,借款人还贷压力持续加重。特别是2019至2020年期间发放的5年期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正进入利率重新评估期,借款人利息负担大幅增加。当时住房抵押贷款年利率为2.5%,而目前已升至4%。 尽管央行自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已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但受政府加强家庭贷款监管影响,银行放贷利率下行步伐相对缓慢。政府于上月27日宣布,将首都圈房地产调控地区的住房贷款限额设定为6亿韩元。
2025-07-09 18:53:37 -
韩国企业下半年投资计划趋于稳健 政策环境与市场预期向好
韩国经济人协会(以下简称韩经协)面向500强大企进行问卷调查,并于2日发布的《2025年下半年投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78.4%的受访企业表示投资规模将维持与上半年同等水平。计划缩减投资的企业占13.3%,表示将扩大投资的企业仅为8.3%,反映出韩企对下半年经济走势持谨慎观望态度。 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计划缩减投资的企业主要担忧“美国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确定性增加”(33.3%)、“内需市场持续低迷”(25%)以及“汇率波动导致的进口成本上升风险”(14.6%)等。而拟扩大投资的企业则基于“新政府经济刺激政策预期”(20%)、“生产设备更新需求”(20%)和“行业周期性复苏预期”(16.7%)等因素。 韩经协指出:“尽管当前出口不确定性持续扩大且内需复苏乏力,导致企业在投资决策上保持审慎态度,但基于对新政府即将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及产业景气回升的期待,多数企业表示将在下半年维持与上半年持平的投资规模。” 风险因素评估方面,企业最为关注“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26.4%)、“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23.6%)、“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15%)以及“金融市场萎缩”(14.2%)等外部环境变化。 在企业经营环境方面,受访企业主要面临“劳动力市场管制”(18.6%)、“税负压力”(18.1%)、“投资相关行政审批限制”(16.9%)、“能源成本上升”(14.2%)等困难。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课题,企业最期待“税收优惠与补贴政策强化”(27.5%)、“内需提振措施”(15.3%)以及“新兴产业准入限制放宽”(11.9%)等。 韩经协经济产业本部长李相昊(音)表示:“在当前经济低增长的态势下,企业战略性投资对培育新增长引擎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强对人工智能(AI)、生物科技、文化等未来产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监管体系改革,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
2025-07-02 23:21:02 -
韩国5月全产业生产连续两个月下滑 内需指标整体疲软
受制造业不振及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韩国5月全产业生产环比下降,连续第二个月录得负增长。尽管政府启动了第一次补充预算,但零售销售与设备投资等主要内需指标依旧低迷,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受限。 韩国统计厅30日发布的《5月产业活动动向》显示,剔除农林渔业后的全产业生产指数(经季节调整)为112.5(以2020年基准为100),环比下降1.1%。这一跌幅为今年1月(-1.6%)以来的最大值,同时也继4月(-0.8%)之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同比来看,该指数下降0.8%,时隔四个月再次转为负值。 从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生产环比减少3%,成为整体下滑的主因。其中,受汽车与建筑等下游行业不景气影响,金属加工行业大幅下滑6.9%。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在美国加征关税与当地工厂开工等因素叠加作用下,继4月后再度下降2%。 服务业生产同样延续疲软走势。尽管金融和保险(2.8%)等领域表现良好,但信息通信(-3.6%)、运输和仓储(-2.4%)等行业下滑,整体服务业生产环比减少0.1%,连续两个月录得负增长。 消费相关指标持续承压。零售销售虽在耐用品(1.2%)和半耐用品(0.7%)领域实现增长,但非耐用品(-0.7%)如化妆品销售走低,整体环比与上月持平。自3月起,零售销售连续三个月停滞,未能在5月第一次补充预算执行后实现反弹,显示内需回暖乏力。 设备投资环比下降4.7%,为连续第三个月录得负增长,跌幅也较前月进一步扩大。对此,政府方面表示,上月初通过的补充预算尚需时间才能显现成效。 对此,统计厅服务业动向科长崔昌润(音)表示:“补充预算涉及的公共行政、建筑、制造与服务业等领域,相关效果预计将分阶段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建筑业景气依旧低迷。5月建设竣工额环比下降3.9%,其中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分别减少4.6%和2%,已连续三个月呈现下滑趋势。反映未来建筑动向的建设订单(经季节调整)同比下降5.5%,其中发电、通信等土木项目大幅减少62.4%,跌幅最为显著。 在宏观指标方面,反映当前景气状况的同步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主要受建设竣工额及内外销指数下滑影响;预示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综合指数循环变动值也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前景仍存不确定性。
2025-07-01 00:04:03 -
航空业界第二季度业绩低迷 六大上市航司深陷经营泥潭
大韩航空等6家上市航司今年第2季度业绩集体表现低迷,尽管第2季度是传统的航空淡季,但由于假期带动客运需求上升,部分航司营收仍有所增加。受运营成本及廉价航司(LCC)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整体盈利能力预计将下滑。 29日,韩联社旗下金融信息子公司联合Infomax对近三个月证券商业预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韩航空第二季度销售额和营业利润预计分别为4.265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50亿元)和3383亿韩元。销售同比增长6%,预计将超过去年第3季度创下历史单季新高。 但营业利润预计同比下滑18.2%,油价趋于稳定令燃油费减少10%,但折旧费、人工成本、机场支出等均有所增加,导致整体成本上升。 正在与大韩航空推进合并的韩亚航空第2季度尚未发布业绩预测报告,韩亚航空去年第2季度销售额为1.7355万亿韩元,创下历年新高,但却出现312亿韩元的营业亏损。 韩亚航空表示,今年第2季度重点通过运营高收益客运航线及季节性货运航线改善业绩,能否扭亏为盈备受关注。 济州航空第2季度销售额预计3325亿韩元,营业亏损440亿韩元,销售额同比下滑22.3%,营业亏损预计扩大至去年的约4.6倍。德威航空预计第2季度销售3640亿韩元,同比增长11.7%,但营业亏损预计为510亿韩元,亏损幅度同比进一步扩大。分析称,去年接连开通的欧洲航线上座率不佳,加上廉航价格“内卷”激烈,盈利能力持续被削弱。 真航空预计第2季度销售额为3136亿韩元,同比增长1.8%,营业利润2亿韩元,同比下降73%,勉强避免亏损。 釜山航空第2季度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分别为1980亿韩元和70亿韩元,同比下降15.9%和61.3%。 航空业界认为,今年初发生的火灾事故导致机队运营受阻,加上行业竞争加剧,是业绩低迷的主要原因。
2025-06-29 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