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国产’新闻 41个
-
从质疑到"真香" 比亚迪杀入韩国电动汽车市场前三位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今年在韩国进口电动汽车市场销量跃居第七位,业界评价比亚迪成功打破了韩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偏见,首款车型上市近两个月后已在市场上立足。预计下半年随着极氪、极星等中国电动车驶入韩国市场,竞争将进一步趋于白热化。 12日,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比亚迪韩国市场纯电动(BEV)乘用车销量累计1066辆,在进口电动车市场中排名第七位。若仅统计正式开始交付的4月和5月,销量仅次于特斯拉(8017辆)和宝马(1216辆),排名第三位。 加上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的商用车,比亚迪在韩国电动车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据Car is you数据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比亚迪今年在韩国销售的乘用车及商用车累计为1710辆,排名第6位。与现代(2.2433万辆)、起亚(2.234万辆)、特斯拉(1.2846万辆)相比虽仍有较大差距,但与KG Mobility(2618辆)的市场份额差距仅为1.2个百分点。比亚迪乘用车月均销量在500辆以上,业界预测有望于下半年跻身韩国电动车市场第4位。 就在几个月前,比亚迪官宣将进军韩国市场时普遍不被业界看好,主要是由于韩国消费者对于中国产品“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市场调查机构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去年8月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中,高达90%表示因质量顾虑不会考虑购买中国电动车。 韩国汽车工业协会(KAMA)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称,比亚迪2023年进军日本市场,但未能改变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排斥,两年间仅销售了3000多辆,预测比亚迪在韩国销售前景不乐观。 但“比亚迪=性价比”的策略在韩国消费者获得积极反响,比亚迪韩国推出的首款乘用车“ATTO 3”售价为31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6.7万元),较同等配置的现代科纳(KONA)和起亚EV3便宜近1000万韩元。 业界预计下半年中国电动车将加速“驶入”韩国市场,比亚迪在韩国的第二款车型“海豹”日前已获得环境部认证将于第三季度上市,中型电动SUV“海狮”也有望于年底发布。极氪汽车今年2月在韩国成立销售法人,完成商标注册后即将在韩国推出首款车型“7X”。 吉利汽车集团旗下的极星汽车宣布从今年底起在雷诺釜山工厂生产SUV“极星4”,目标年产量定为1万辆,除部分供应韩国市场外还将出口美国。
2025-06-13 00:30:49 -
韩国政府呼吁美方谨慎对待关键矿产进口管制 避免冲击双边产业合作
据9日消息,韩国政府已正式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意见书,就美方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对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开展的进口限制审查表明立场。意见书强调,若美国对韩国产关键矿产实施进口限制,将直接影响在美投资的韩国电池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对美国本土产业及经济发展造成连锁性负面影响。 韩国政府在意见书中指出:“韩国始终坚持公平自由贸易原则,是美国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更是与美国共享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的坚定盟友。我们恳请美国商务部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开展此次调查。”并强调:“韩国出口的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不仅有效满足美国多个战略产业的原材料需求,更能促进对美投资。因此,韩国期待美方能充分考虑双边合作大局,最终作出互利共赢的审查决定。" 目前,美国商务部基于国家安全考量,重点评估是否需要对进口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加征关税或实施其他限制措施。该调查源于美国对中国等国家的关键矿产依赖度过高的担忧,但也有观点指出,美国本土供应链目前尚未具备完全自主供应的能力,若贸然实施进口限制,恐将对本土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韩方强调,鉴于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自给,过度限制进口不仅无助于增强经济安全,反而可能削弱相关产业竞争力。韩国作为美国在供应链安全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始终致力于协助美方构建稳定、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 政府指出,虽然韩国电池企业正在积极投资美国供应链建设,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脱离进口依赖。为确保相关企业对美战略投资顺利推进,韩方请求美方对所需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及韩国关键矿产衍生产品给予特殊政策考量。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强调,截至目前韩国企业在美投资总额突破587亿美元,显著提升了美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自主生产能力。因此,协会建议美方将进口限制措施限定于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和企业。报告还提出,若对电池及关键矿产征收关税不可避免,希望美方能给予韩国企业至少五年的政策缓冲期。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指出:“在美国本土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与韩国保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不仅能有效降低美国对特定国家的依赖,更能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据悉,包括SK On、LG新能源、LG化学、三星SDI在内的韩国主要电池企业均提交意见书,详细说明各自在美投资布局及业务规划,并呼吁美方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避免对业务造成冲击。
2025-06-09 19:27:48 -
禽流感冲击巴西产进口鸡肉 韩国加工品价格短期上扬
长期以来,巴西产鸡肉占韩国总进口量的85%至90%,但由于巴西近期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韩国紧急叫停自巴西进口鸡肉产品。虽然政府计划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和多元化进口来稳定供应,但以巴西鸡肉为主原料的韩式果酱炸鸡块、韩式鸡肉串和食堂餐等餐食短期内价格上涨几乎已成定局。 由于巴西产鸡肉价格仅为韩国产的一半左右,所以即便餐饮与食品加工行业改用韩国产,成本压力依然显著。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肉出口国,巴西产鸡肉在欧盟、日本等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若多国同时更换主要进口国家,全球鸡肉价格或将上涨。 据相关部门23日透露,韩国政府将于近期推行旨在扩大供应的方案,以稳定巴西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引起的鸡肉市场供需波动。此外,为确保供需稳定并抑制价格上涨,政府正广泛研讨包括向养鸡农户发放生产成本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于19日召开供需状况检查会议,要求业界通过延长种鸡生产周期和扩大雏鸡投放量来提高本土产量。目前,主要进口商已储备2至3个月的库存,考虑到韩国肉鸡平均35天的养殖周期,短期内可通过释放库存维持供需平衡。 然而,以进口鸡肉为主原料的韩式果酱炸鸡块、韩式鸡肉串等的价格仍将上涨。2017年巴西产鸡肉进口禁令期间,相关产品的价格涨幅达8%至10%。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本土鸡肉产量约61.8万吨,进口量约18.4万吨,其中约85%(15.9万吨)来自巴西。 泰国作为巴西之后第二大鸡肉出口国,虽然也将韩国列为其重要出口市场,但日本占据了泰国加工鸡肉出口总量的一半左右,在未来的供货竞争中,韩国或将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泰国产鸡肉的进口价高于巴西产,即使替代巴西产仍可导致价格压力转嫁至消费者。 若为抑制价格上涨而过度扩大供应,或巴西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尽快得到控制,可能导致韩国市场鸡肉供过于求,养鸡农户将面临风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扶持政策降低韩国鸡肉生产成本,既能减轻替代巴西产鸡肉的成本压力,也可降低农户经营风险。 业界相关人士表示,考虑到养鸡农户的处境,可能会从政策方面探讨提供养殖扩产成本补贴等措施。
2025-05-24 00:59:04 -
KG Mobility清除亏损重启合作引擎 与奇瑞汽车股权联姻在即
韩国车企KG Mobility(KGM,原双龙汽车)通过大规模无偿减资清除累积亏损,与中国奇瑞汽车在中大型SUV后续车型及SDV(软件定义汽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细节逐步明确,双方的股权合作前景引发业界关注。此前,雷诺韩国与中国吉利集团通过类似模式开展股权合作,为突破内需低迷的困境提供范例。 KGM本月9日恢复股票交易,此前3月进行无偿减资,把面值为5000韩元(约合人民币25元)的近2亿股普通股减为1000韩元,目的是弥补亏损。减资后,公司资本金由9820亿韩元减至1964亿韩元,减幅达80%。由此产生的7856亿韩元减资差额全部用于冲销累计亏损1.13万亿韩元。此次减资仅调整股票面值,因此减资前后的总股数及股东权益总额保持不变。 亏损消除后,财务结构得以改善,KGM计划积极引进投资并扩充新款车型,以延续过去两年的盈利趋势。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与奇瑞汽车的合作深化,双方在去年10月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减资带动KGM股价回升的背景下,奇瑞汽车有望进一步落实合作,甚至可能寻求KGM的股权。 上月,KGM与奇瑞明确包括2026年前完成开发中大型SUV后续车型(项目代号SE-10)在内的多项合作内容。双方还计划共享自动驾驶与以最尖端SDV为基础的E/E架构(电气电子硬件与软件平台),实现未来业务的全面合作。 对于KGM而言,与奇瑞合作是一种双赢。KGM目前资金有限,仅能在Torres车型的现有外观和动力结构基础上开发派生车型,急需其他平台与新车支持。奇瑞在混合动力领域具备优势,能够帮助KGM打破目前仅依靠一款混动车型支撑局面的现状。 对于奇瑞而言,通过与KGM合作能够顺利进入韩国这一对中国品牌态度复杂的市场,在保持韩国品牌形象的同时,展示自身技术实力。此外,通过在韩国生产,还能借机进入美国与欧洲市场。当前欧洲对中国产汽车征收高达45%的关税,美国则征收100%。相比之下,韩国产汽车适用的关税仅为25%,门槛相对较低。 雷诺韩国与吉利集团的成功合作也为KGM与奇瑞的合作提供参考。雷诺韩国通过吉利平台打造的Grand Koleos在韩国市场站稳脚跟,吉利则自2022年起成为雷诺韩国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4%。业内专家表示,比亚迪已经进军韩国市场,但前景尚不明朗,而雷诺与吉利的合作成果显著,可能促使KGM与奇瑞加快合作步伐,加速全新车型开发。
2025-05-14 23:36:11 -
三星电子稳居韩国专利注册榜首 爱茉莉太平洋领跑商标注册
为纪念光复节80周年与发明节60周年,韩国特许厅(专利厅)8日发布数据显示,韩国国内拥有注册专利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共计13.4802万项;商标注册最多的是爱茉莉太平洋,共计1.6514万个。 韩国一号专利是1909年独立功臣郑寅琥注册的“马尾帽”专利,郑寅琥当时利用该专利获得的收益支援独立运动。光复以后,1948年中央工业研究所(现国家技术标准院)的《油画染料制造法》注册为一号专利,截至去年年底,韩国国内专利累计注册270万余项,预计2027年突破300万项。 数据显示,专利注册总量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占全部专利的5%(13万余项)。三星电子自1969年涉足电子产业以来,逐渐在半导体和移动设备等尖端技术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之一,去年仅一年内专利注册数量达5255件。 排在第二的是LG电子,共注册专利7.7802万项,占比2.9%。自1959年研发出首台国产收音机以来,LG电子在智能家电等领域持续主导技术开发,去年共注册专利2424项。 排在第三的是现代汽车,共注册专利5.4305万项,占比2%。自1967年成立以来,现代汽车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开发,目前已跻身全球代表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最近,SK海力士凭借实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基础——高带宽存储器(HBM)备受瞩目,共注册专利3.9071万项。 乐金显示(LG Display)则以注册专利2.8544万项位列第五,凭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与QD-OLED面板显示技术主导全球市场。 商标方面,韩国自1949年天日产业注册商标名“天”字为一号商标以后,截至去年年底,注册商标共计274万余个,预计在2029年左右突破300万个。 韩国商标注册最多的公司是前身为1945年太平洋化学工业公司的爱茉莉太平洋,共注册1.6514万个,涵盖雪花秀(Sulwhasoo)、赫拉(HERA)等多个化妆品商标。 位列第二的也是化妆品企业LG生活健康,共注册1.5969万个商标,该公司拥有宫廷护肤高端品牌后(WHOO)等化妆品相关商标与倍瑞傲(Perioe)等生活用品相关商标。 第三位为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共注册商标9357个。CJ株式会社以9317个排名第四,覆盖食品及娱乐产业,乐天集团以9272个位列第五。 知识产权领域,韩国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四位, 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全球第一, 与欧洲、日本、中国及美国专利局一同跻身先进五大专利强国。 特许厅厅长金完基表示:“此次发布不仅是单纯纪录,更是回顾韩国产业发展与经济成长过程的契机。在今年不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韩国企业将以知识财产为基础克服危机,为技术革新提供坚实后盾。” 位于首尔瑞草的三星电子办公大楼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5-09 00:43:07 -
中美关税博弈成利好 韩国电池三巨头转攻美国储能市场
在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与SK On正在逐渐把业务重点转向美国储能系统(ESS)市场,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出路。三家企业通过改造电动汽车电池产线并拓展供应链,提升ESS业务营收。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产ESS电池加征高额关税,韩国厂商有望借此获得反向利好。 据电池行业8日消息,LG新能源计划今年第二季度在美国密歇根州霍兰工厂投产磷酸铁锂(LFP)ESS电池。为此,公司把部分电动汽车电池产线改为ESS专用,并暂停原本在亚利桑那州的新建计划,从而把美国本地的ESS电池量产时间提前约一年。 LG新能源方面称,霍兰工厂量产的LFP电池容量为现有短电芯的三倍,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具备更强的性能与价格竞争力。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的发展下,ESS市场正在快速增长。SNE Research预测,北美ESS市场规模或从今年的约97GWh增至2030年的179GWh。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产LFP ESS电池征收高达155.9%的关税,明年计划升至173.4%,导致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削弱,韩国企业受益明显。LG新能源表示,目前计划借助有利关税与投资抵税政策(ITC),在美扩大订单并提升竞争力。 三星SDI正在评估在美设立ESS电池本地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公司指出,目前ESS电池主要出口至美国市场,易受关税影响,因此正在与客户积极协商。近期,三星SDI与美国NextEra Energy签订约437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68亿元)的ESS供货合同。主力产品为整合型Samsung Battery Box(SBB),便于运输与安装,可即插即用接入电网。 SK On则考虑把美国佐治亚州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部分闲置产线转为ESS用LFP电池产线。去年9月,SK On与美国能源企业IHI Terrasun Solutions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供应ESS电池。IHI在SK On电池基础上集成变压器与软件,制造整机产品销往北美。SK On方面表示,目前正在与美国客户就订单展开积极协商,并在LFP电池方面强化材料与工艺技术,以改善续航与低温性能。 LG新能源电网用集装箱式ESS产品【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2025-05-08 23:49:23 -
从电子到餐饮 中国品牌全面"攻占"韩国市场
中国品牌在韩国市场的扩张正从电子产品、汽车平台延伸至餐饮领域。继小米、比亚迪(BYD)等品牌席卷电子和汽车市场、全球速卖通和Temu等电商平台快速拓展之后,如今中国品牌正逐步渗透到韩国消费者的日常饮食文化中。 据业界消息,近日中国奶茶品牌“霸王茶姬”已开通韩国官方Instagram账号,正式启动进军韩国市场的准备工作。作为被誉为“中国版星巴克”的霸王茶姬,目前在全球运营超过6000家门店,并已于本月17日以股票代码“CHA”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霸王茶姬通过精致的门店设计、富有时尚感的包装及面向Z世代的社交媒体营销,将传统茶文化以现代方式重新演绎,受到广泛好评。业内人士认为,伴随韩国高端茶饮市场的快速增长,该品牌有望迅速占领本地奶茶市场。 与此同时,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也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以“性价比”形象为主的中国品牌,如今借助麻辣烫、糖葫芦等餐饮潮流,正在不断拓展至餐饮文化领域。心理壁垒逐渐被打破,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弱。 事实上,中国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也已成功在韩国餐饮市场站稳脚跟。数据显示,海底捞韩国法人2020年销售额为139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041万元),到2024年已激增至781亿韩元。同期,营业利润也达到了110亿韩元。仅凭9家门店实现数百亿韩元的销售额,在韩国餐饮行业中堪称罕见。 海底捞不仅成功在韩国市场推广了“火锅”这一相对陌生的餐饮文化,还通过麻辣风味的汤底、自助酱料吧等独特体验元素,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新鲜感,并通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营销赢得了Z世代的高度关注。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达了对中国餐饮品牌接连进入韩国市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随着资金雄厚的中国品牌积极布局韩国市场,本土中小型餐饮业者因资本与品牌认知度劣势,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被挤压。 有分析指出,中国餐饮品牌依靠平台化运营、快速扩张门店、以社交媒体为中心进行病毒式营销等模式,给韩国本地餐饮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品牌往往通过开业初期的大规模投入和进驻主要商圈,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对于同业竞争者而言,这种局面无疑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感。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发展,可能对整个韩国餐饮行业带来不小冲击。” 2025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展出的比亚迪电动汽车。【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7 20:06:49 -
钢铁出口再遇关税壁垒 韩国企业一季度业绩持续承压
在全球经济放缓与中国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韩国钢铁业景气持续低迷。进入今年第一季度,随着美国重启对钢铁产品的高关税政策,韩国对美出口环境急剧恶化,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振。 据韩国证券业界21日发布的预测,钢铁巨头浦项制铁(POSCO)今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预计为552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同比减少5.2%;销售额预计为17.8057万亿韩元,同比下滑1.4%。其中,钢铁业务销售额预计为14.3万亿韩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4.46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则预计达3700亿韩元,同比增长约10%。 行业第二大企业现代制铁则面临更大压力,预计一季度将录得约300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较去年同期558亿韩元的盈利大幅转负。销售额预计同比下降7%至8%,降至约5.5万亿韩元。东国制钢、世亚Besteel、世亚制钢等主要钢铁企业的业绩亦普遍低于去年同期。 业界分析指出,自去年以来,全球需求放缓叠加中国低价钢材大量涌入,令韩国钢铁市场价格持续承压。同时,韩元汇率高企推升原材料进口成本,即使部分出口产品单价上涨,整体盈利能力仍难有明显改善。现代制铁还受制于劳资纠纷引发的生产中断,销量锐减,进一步拖累业绩表现。 此外,美国上月恢复对韩国钢铁与铝产品加征25%关税后,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同比下降逾10%。更严峻的是,自2018年起实施的每年263万吨免税配额已被取消,韩国钢铁企业须在与其他出口国相同的关税条件下展开竞争。 尽管对美国出口减少引发市场对钢铁业盈利能力下滑的担忧,但也有分析指出,韩国钢铁产品在品质与交付能力方面仍具一定竞争力。尤其是在美国热轧产品年内价格上涨超38%的背景下,韩国企业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中韩两国政策动向也受到业界密切关注。中国政府在今年两会上明确提出将推进钢铁减产,韩国政府则已启动针对中国产厚板和热轧钢板的反倾销调查。市场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出口收缩、国内钢价干扰因素缓解,加之反倾销关税预期推升本地售价,韩国钢铁行业业绩有望自第二季度起逐步回暖。 韩国京畿道平泽港码头等待装船的出口钢铁产品【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1 22:59:48 -
中国船舶入美成本上升 韩国HMM等亚洲航企迎利好
在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高额入港费用后,近期又决定对汽车运输船按每辆车150美元征收入港费用,这一最新政策使全球航运和造船业的利益格局变得愈发复杂。 根据业内21日消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上周正式宣布,自今年10月起,对所有在非美国船厂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每CEU(可装载一辆小型汽车的空间)150美元的入港费用。由于目前并无美国本土建造的汽车运输船,该项措施事实上适用于所有现役汽车运输船。 这一条款此前并未出现在USTR今年2月公布的征费草案中。当时草案仅涉及对中国航运公司所拥有的船舶,及各国航运公司旗下中国制造船舶征收入港费用,单次最多可达100万美元。最终政策细化为:对中国航运公司船舶每吨收取50美元,对中国制造船舶每吨收取18美元。 受此影响最大之一的是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的汽车物流公司——现代格洛维斯(Hyundai Glovis)。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8.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新高;营业利润达1.7529万亿韩元,为历年次高水平。尤其在整车海运业务方面,该公司实现销售额4.00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7.5%。这主要得益于全球汽车运输运价上扬,以及其大客户现代与起亚汽车在美销量创下170万辆历史新高。 然而,尽管汽车运输收入占现代格洛维斯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5%左右,该公司仍面临不小压力。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现代汽车集团今年3月26日在美国佐治亚州埃拉贝尔(Ellabell)建成“现代汽车集团Metaplant America”(HMGMA),并加速推进当地整车生产,预计未来对跨海运输的依赖将降低,运输模式也将向全散件组装(CKD)运输转变。 数据显示,去年现代格洛维斯CKD业务销售额为11.4284万亿韩元,同比增长9.3%,占公司总收入约四成。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美国产整车替代进口将减少入港费支出,CKD业务则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该公司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全球运营的汽车运输船中,几乎无一为美国船厂建造,因此该政策对所有汽车运输公司均有相同影响,暂难断言会给本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具体影响尚在评估中。 与此同时,美国新政则可能为韩国航运与造船业带来间接利好。韩国进出口银行引用英国克拉克森研究机构(Clarkson Research)的数据指出,韩国大型航运公司韩新海运(HMM)旗下中国制造船舶占比仅为7.3%,在全球前八大航运企业中排第三低,仅高于日本海洋网联船务(ONE)以及中国台湾航运公司阳明海运。 相较于全球三大航运巨头——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MSC,16.8%)、丹麦马士基(Maersk,10.0%)和法国达飞海运(CMA CGM,32.9%)的中国船舶占比,HMM明显更具成本优势。分析人士指出,若美国按制造国对入港费用进行区别征收,日韩和中国台湾船企的成本压力将显著低于欧洲同行。 韩国造船业亦迎来顺风。由于担忧中国产船舶在美入港成本上升,越来越多国际船东转向韩国造船厂。据悉,希腊船运公司Capital Maritime近期正考虑向韩国HD现代三湖重工与HD现代尾浦造船订购共计20艘集装箱船。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今年3月韩国接单量为82万CGT(17艘),超过中国的52万CGT(31艘),跃居全球首位。 平泽港等待出口的汽车。【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1 20:24:41 -
美国取消自华进口小包裹关税豁免 韩国制造流通业拉响警报
去年“黑五”期间,韩国海关正在分拣自华进口海淘商品包裹。【图片提供 韩联社】 中美关税战火燃烧至多个领域,令韩国流通业和中小制造业紧张不已。中国对美出口一旦受阻,大量低价库存商品可能转向韩国,扰乱现有市场秩序。 据贸易业界20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征收的104%对等关税本月9日生效后,日前又宣布从下月2日起取消适用于单价低于800美元商品的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de minimis),所有从中国发往美国的包裹将面临120%的高额关税,这对于在美国消费市场风生水起的中国产“白菜价”商品将是致命一击,美国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已取消了部分中国商品订单。 去年美国海关处理来自中国的免税包裹共计14亿个,占进口总量的60%。以性价比王牌逐渐在美国电商市场站稳脚跟的Temu、希音(SHEIN)成为首批受害者。两家中国电商已宣布从本月25日起上调售价,并缩减广告投放支出,但预计业务仍不可避免地面临萎缩。 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的大批中国商品将流向何处引发关注,分析称韩国很可能成为新的替代市场。地理位置相近,偏好高性价比商品的消费特点,以及排名全球第5位的销售规模都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业界认为,全球速卖通、Temu、希音等在韩国电商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很可能成为中国商品倾销的主要渠道。零售分析服务商Wiseapp·Retail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上月全球速卖通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912.9万人,仅次于Coupang(3361.8万人)排名第2位,Temu以830.7万名用户排名第4位。 电商业界相关人士称,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中国很可能通过全球速卖通等平台展开大规模促销来消化积压库存。 中国商品在韩国市场已拥有相当稳固的用户基础。统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海淘中国商品金额为7.86亿美元,同比增加11.5%,在整体海淘金额中占比从49.6%扩大至57.9%,创下历年单季新高。 业界认为,若中美关税战导致中国低价商品加速涌入,本就因消费萎缩而陷入困境的韩国中小制造业及本土电商将雪上加霜,还有担忧意见指出,不排除利用中韩对美出口商品关税差,虚报原产地的行为。即中国商品经韩国中转后,更换“韩国制造”标签出口美国,这将对韩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损失,关税厅计划加强对自华进口商品原产地的监管力度。 流通业界人士指出,若中国低价商品大量涌入韩国市场,从中长期来看将削弱韩国制造流通业的竞争力,最终将由消费者承压。政府各相关业界亟需制定预案,防止中国商品以非正常方式流入。
2025-04-20 19:57:36
-
从质疑到"真香" 比亚迪杀入韩国电动汽车市场前三位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今年在韩国进口电动汽车市场销量跃居第七位,业界评价比亚迪成功打破了韩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偏见,首款车型上市近两个月后已在市场上立足。预计下半年随着极氪、极星等中国电动车驶入韩国市场,竞争将进一步趋于白热化。 12日,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比亚迪韩国市场纯电动(BEV)乘用车销量累计1066辆,在进口电动车市场中排名第七位。若仅统计正式开始交付的4月和5月,销量仅次于特斯拉(8017辆)和宝马(1216辆),排名第三位。 加上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的商用车,比亚迪在韩国电动车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据Car is you数据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比亚迪今年在韩国销售的乘用车及商用车累计为1710辆,排名第6位。与现代(2.2433万辆)、起亚(2.234万辆)、特斯拉(1.2846万辆)相比虽仍有较大差距,但与KG Mobility(2618辆)的市场份额差距仅为1.2个百分点。比亚迪乘用车月均销量在500辆以上,业界预测有望于下半年跻身韩国电动车市场第4位。 就在几个月前,比亚迪官宣将进军韩国市场时普遍不被业界看好,主要是由于韩国消费者对于中国产品“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市场调查机构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去年8月实施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购车意向的消费者中,高达90%表示因质量顾虑不会考虑购买中国电动车。 韩国汽车工业协会(KAMA)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称,比亚迪2023年进军日本市场,但未能改变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排斥,两年间仅销售了3000多辆,预测比亚迪在韩国销售前景不乐观。 但“比亚迪=性价比”的策略在韩国消费者获得积极反响,比亚迪韩国推出的首款乘用车“ATTO 3”售价为31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6.7万元),较同等配置的现代科纳(KONA)和起亚EV3便宜近1000万韩元。 业界预计下半年中国电动车将加速“驶入”韩国市场,比亚迪在韩国的第二款车型“海豹”日前已获得环境部认证将于第三季度上市,中型电动SUV“海狮”也有望于年底发布。极氪汽车今年2月在韩国成立销售法人,完成商标注册后即将在韩国推出首款车型“7X”。 吉利汽车集团旗下的极星汽车宣布从今年底起在雷诺釜山工厂生产SUV“极星4”,目标年产量定为1万辆,除部分供应韩国市场外还将出口美国。
2025-06-13 00:30:49 -
韩国政府呼吁美方谨慎对待关键矿产进口管制 避免冲击双边产业合作
据9日消息,韩国政府已正式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意见书,就美方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对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开展的进口限制审查表明立场。意见书强调,若美国对韩国产关键矿产实施进口限制,将直接影响在美投资的韩国电池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对美国本土产业及经济发展造成连锁性负面影响。 韩国政府在意见书中指出:“韩国始终坚持公平自由贸易原则,是美国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更是与美国共享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的坚定盟友。我们恳请美国商务部秉持客观公正原则开展此次调查。”并强调:“韩国出口的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不仅有效满足美国多个战略产业的原材料需求,更能促进对美投资。因此,韩国期待美方能充分考虑双边合作大局,最终作出互利共赢的审查决定。" 目前,美国商务部基于国家安全考量,重点评估是否需要对进口关键矿产及其衍生品加征关税或实施其他限制措施。该调查源于美国对中国等国家的关键矿产依赖度过高的担忧,但也有观点指出,美国本土供应链目前尚未具备完全自主供应的能力,若贸然实施进口限制,恐将对本土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韩方强调,鉴于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自给,过度限制进口不仅无助于增强经济安全,反而可能削弱相关产业竞争力。韩国作为美国在供应链安全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始终致力于协助美方构建稳定、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 政府指出,虽然韩国电池企业正在积极投资美国供应链建设,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脱离进口依赖。为确保相关企业对美战略投资顺利推进,韩方请求美方对所需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及韩国关键矿产衍生产品给予特殊政策考量。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强调,截至目前韩国企业在美投资总额突破587亿美元,显著提升了美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自主生产能力。因此,协会建议美方将进口限制措施限定于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和企业。报告还提出,若对电池及关键矿产征收关税不可避免,希望美方能给予韩国企业至少五年的政策缓冲期。 韩国电池产业协会指出:“在美国本土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与韩国保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不仅能有效降低美国对特定国家的依赖,更能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据悉,包括SK On、LG新能源、LG化学、三星SDI在内的韩国主要电池企业均提交意见书,详细说明各自在美投资布局及业务规划,并呼吁美方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避免对业务造成冲击。
2025-06-09 19:27:48 -
禽流感冲击巴西产进口鸡肉 韩国加工品价格短期上扬
长期以来,巴西产鸡肉占韩国总进口量的85%至90%,但由于巴西近期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韩国紧急叫停自巴西进口鸡肉产品。虽然政府计划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和多元化进口来稳定供应,但以巴西鸡肉为主原料的韩式果酱炸鸡块、韩式鸡肉串和食堂餐等餐食短期内价格上涨几乎已成定局。 由于巴西产鸡肉价格仅为韩国产的一半左右,所以即便餐饮与食品加工行业改用韩国产,成本压力依然显著。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肉出口国,巴西产鸡肉在欧盟、日本等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若多国同时更换主要进口国家,全球鸡肉价格或将上涨。 据相关部门23日透露,韩国政府将于近期推行旨在扩大供应的方案,以稳定巴西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引起的鸡肉市场供需波动。此外,为确保供需稳定并抑制价格上涨,政府正广泛研讨包括向养鸡农户发放生产成本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于19日召开供需状况检查会议,要求业界通过延长种鸡生产周期和扩大雏鸡投放量来提高本土产量。目前,主要进口商已储备2至3个月的库存,考虑到韩国肉鸡平均35天的养殖周期,短期内可通过释放库存维持供需平衡。 然而,以进口鸡肉为主原料的韩式果酱炸鸡块、韩式鸡肉串等的价格仍将上涨。2017年巴西产鸡肉进口禁令期间,相关产品的价格涨幅达8%至10%。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本土鸡肉产量约61.8万吨,进口量约18.4万吨,其中约85%(15.9万吨)来自巴西。 泰国作为巴西之后第二大鸡肉出口国,虽然也将韩国列为其重要出口市场,但日本占据了泰国加工鸡肉出口总量的一半左右,在未来的供货竞争中,韩国或将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泰国产鸡肉的进口价高于巴西产,即使替代巴西产仍可导致价格压力转嫁至消费者。 若为抑制价格上涨而过度扩大供应,或巴西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尽快得到控制,可能导致韩国市场鸡肉供过于求,养鸡农户将面临风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扶持政策降低韩国鸡肉生产成本,既能减轻替代巴西产鸡肉的成本压力,也可降低农户经营风险。 业界相关人士表示,考虑到养鸡农户的处境,可能会从政策方面探讨提供养殖扩产成本补贴等措施。
2025-05-24 00:59:04 -
KG Mobility清除亏损重启合作引擎 与奇瑞汽车股权联姻在即
韩国车企KG Mobility(KGM,原双龙汽车)通过大规模无偿减资清除累积亏损,与中国奇瑞汽车在中大型SUV后续车型及SDV(软件定义汽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细节逐步明确,双方的股权合作前景引发业界关注。此前,雷诺韩国与中国吉利集团通过类似模式开展股权合作,为突破内需低迷的困境提供范例。 KGM本月9日恢复股票交易,此前3月进行无偿减资,把面值为5000韩元(约合人民币25元)的近2亿股普通股减为1000韩元,目的是弥补亏损。减资后,公司资本金由9820亿韩元减至1964亿韩元,减幅达80%。由此产生的7856亿韩元减资差额全部用于冲销累计亏损1.13万亿韩元。此次减资仅调整股票面值,因此减资前后的总股数及股东权益总额保持不变。 亏损消除后,财务结构得以改善,KGM计划积极引进投资并扩充新款车型,以延续过去两年的盈利趋势。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与奇瑞汽车的合作深化,双方在去年10月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减资带动KGM股价回升的背景下,奇瑞汽车有望进一步落实合作,甚至可能寻求KGM的股权。 上月,KGM与奇瑞明确包括2026年前完成开发中大型SUV后续车型(项目代号SE-10)在内的多项合作内容。双方还计划共享自动驾驶与以最尖端SDV为基础的E/E架构(电气电子硬件与软件平台),实现未来业务的全面合作。 对于KGM而言,与奇瑞合作是一种双赢。KGM目前资金有限,仅能在Torres车型的现有外观和动力结构基础上开发派生车型,急需其他平台与新车支持。奇瑞在混合动力领域具备优势,能够帮助KGM打破目前仅依靠一款混动车型支撑局面的现状。 对于奇瑞而言,通过与KGM合作能够顺利进入韩国这一对中国品牌态度复杂的市场,在保持韩国品牌形象的同时,展示自身技术实力。此外,通过在韩国生产,还能借机进入美国与欧洲市场。当前欧洲对中国产汽车征收高达45%的关税,美国则征收100%。相比之下,韩国产汽车适用的关税仅为25%,门槛相对较低。 雷诺韩国与吉利集团的成功合作也为KGM与奇瑞的合作提供参考。雷诺韩国通过吉利平台打造的Grand Koleos在韩国市场站稳脚跟,吉利则自2022年起成为雷诺韩国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4%。业内专家表示,比亚迪已经进军韩国市场,但前景尚不明朗,而雷诺与吉利的合作成果显著,可能促使KGM与奇瑞加快合作步伐,加速全新车型开发。
2025-05-14 23:36:11 -
三星电子稳居韩国专利注册榜首 爱茉莉太平洋领跑商标注册
为纪念光复节80周年与发明节60周年,韩国特许厅(专利厅)8日发布数据显示,韩国国内拥有注册专利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共计13.4802万项;商标注册最多的是爱茉莉太平洋,共计1.6514万个。 韩国一号专利是1909年独立功臣郑寅琥注册的“马尾帽”专利,郑寅琥当时利用该专利获得的收益支援独立运动。光复以后,1948年中央工业研究所(现国家技术标准院)的《油画染料制造法》注册为一号专利,截至去年年底,韩国国内专利累计注册270万余项,预计2027年突破300万项。 数据显示,专利注册总量最多的是三星电子,占全部专利的5%(13万余项)。三星电子自1969年涉足电子产业以来,逐渐在半导体和移动设备等尖端技术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之一,去年仅一年内专利注册数量达5255件。 排在第二的是LG电子,共注册专利7.7802万项,占比2.9%。自1959年研发出首台国产收音机以来,LG电子在智能家电等领域持续主导技术开发,去年共注册专利2424项。 排在第三的是现代汽车,共注册专利5.4305万项,占比2%。自1967年成立以来,现代汽车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开发,目前已跻身全球代表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最近,SK海力士凭借实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基础——高带宽存储器(HBM)备受瞩目,共注册专利3.9071万项。 乐金显示(LG Display)则以注册专利2.8544万项位列第五,凭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与QD-OLED面板显示技术主导全球市场。 商标方面,韩国自1949年天日产业注册商标名“天”字为一号商标以后,截至去年年底,注册商标共计274万余个,预计在2029年左右突破300万个。 韩国商标注册最多的公司是前身为1945年太平洋化学工业公司的爱茉莉太平洋,共注册1.6514万个,涵盖雪花秀(Sulwhasoo)、赫拉(HERA)等多个化妆品商标。 位列第二的也是化妆品企业LG生活健康,共注册1.5969万个商标,该公司拥有宫廷护肤高端品牌后(WHOO)等化妆品相关商标与倍瑞傲(Perioe)等生活用品相关商标。 第三位为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共注册商标9357个。CJ株式会社以9317个排名第四,覆盖食品及娱乐产业,乐天集团以9272个位列第五。 知识产权领域,韩国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四位, 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全球第一, 与欧洲、日本、中国及美国专利局一同跻身先进五大专利强国。 特许厅厅长金完基表示:“此次发布不仅是单纯纪录,更是回顾韩国产业发展与经济成长过程的契机。在今年不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韩国企业将以知识财产为基础克服危机,为技术革新提供坚实后盾。” 位于首尔瑞草的三星电子办公大楼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5-09 00:43:07 -
中美关税博弈成利好 韩国电池三巨头转攻美国储能市场
在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与SK On正在逐渐把业务重点转向美国储能系统(ESS)市场,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出路。三家企业通过改造电动汽车电池产线并拓展供应链,提升ESS业务营收。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产ESS电池加征高额关税,韩国厂商有望借此获得反向利好。 据电池行业8日消息,LG新能源计划今年第二季度在美国密歇根州霍兰工厂投产磷酸铁锂(LFP)ESS电池。为此,公司把部分电动汽车电池产线改为ESS专用,并暂停原本在亚利桑那州的新建计划,从而把美国本地的ESS电池量产时间提前约一年。 LG新能源方面称,霍兰工厂量产的LFP电池容量为现有短电芯的三倍,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具备更强的性能与价格竞争力。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的发展下,ESS市场正在快速增长。SNE Research预测,北美ESS市场规模或从今年的约97GWh增至2030年的179GWh。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产LFP ESS电池征收高达155.9%的关税,明年计划升至173.4%,导致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削弱,韩国企业受益明显。LG新能源表示,目前计划借助有利关税与投资抵税政策(ITC),在美扩大订单并提升竞争力。 三星SDI正在评估在美设立ESS电池本地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公司指出,目前ESS电池主要出口至美国市场,易受关税影响,因此正在与客户积极协商。近期,三星SDI与美国NextEra Energy签订约437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68亿元)的ESS供货合同。主力产品为整合型Samsung Battery Box(SBB),便于运输与安装,可即插即用接入电网。 SK On则考虑把美国佐治亚州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部分闲置产线转为ESS用LFP电池产线。去年9月,SK On与美国能源企业IHI Terrasun Solutions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供应ESS电池。IHI在SK On电池基础上集成变压器与软件,制造整机产品销往北美。SK On方面表示,目前正在与美国客户就订单展开积极协商,并在LFP电池方面强化材料与工艺技术,以改善续航与低温性能。 LG新能源电网用集装箱式ESS产品【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2025-05-08 23:49:23 -
从电子到餐饮 中国品牌全面"攻占"韩国市场
中国品牌在韩国市场的扩张正从电子产品、汽车平台延伸至餐饮领域。继小米、比亚迪(BYD)等品牌席卷电子和汽车市场、全球速卖通和Temu等电商平台快速拓展之后,如今中国品牌正逐步渗透到韩国消费者的日常饮食文化中。 据业界消息,近日中国奶茶品牌“霸王茶姬”已开通韩国官方Instagram账号,正式启动进军韩国市场的准备工作。作为被誉为“中国版星巴克”的霸王茶姬,目前在全球运营超过6000家门店,并已于本月17日以股票代码“CHA”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霸王茶姬通过精致的门店设计、富有时尚感的包装及面向Z世代的社交媒体营销,将传统茶文化以现代方式重新演绎,受到广泛好评。业内人士认为,伴随韩国高端茶饮市场的快速增长,该品牌有望迅速占领本地奶茶市场。 与此同时,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也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以“性价比”形象为主的中国品牌,如今借助麻辣烫、糖葫芦等餐饮潮流,正在不断拓展至餐饮文化领域。心理壁垒逐渐被打破,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弱。 事实上,中国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也已成功在韩国餐饮市场站稳脚跟。数据显示,海底捞韩国法人2020年销售额为139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041万元),到2024年已激增至781亿韩元。同期,营业利润也达到了110亿韩元。仅凭9家门店实现数百亿韩元的销售额,在韩国餐饮行业中堪称罕见。 海底捞不仅成功在韩国市场推广了“火锅”这一相对陌生的餐饮文化,还通过麻辣风味的汤底、自助酱料吧等独特体验元素,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新鲜感,并通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营销赢得了Z世代的高度关注。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达了对中国餐饮品牌接连进入韩国市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随着资金雄厚的中国品牌积极布局韩国市场,本土中小型餐饮业者因资本与品牌认知度劣势,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被挤压。 有分析指出,中国餐饮品牌依靠平台化运营、快速扩张门店、以社交媒体为中心进行病毒式营销等模式,给韩国本地餐饮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品牌往往通过开业初期的大规模投入和进驻主要商圈,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对于同业竞争者而言,这种局面无疑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感。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发展,可能对整个韩国餐饮行业带来不小冲击。” 2025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展出的比亚迪电动汽车。【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7 20:06:49 -
钢铁出口再遇关税壁垒 韩国企业一季度业绩持续承压
在全球经济放缓与中国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韩国钢铁业景气持续低迷。进入今年第一季度,随着美国重启对钢铁产品的高关税政策,韩国对美出口环境急剧恶化,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振。 据韩国证券业界21日发布的预测,钢铁巨头浦项制铁(POSCO)今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预计为552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同比减少5.2%;销售额预计为17.8057万亿韩元,同比下滑1.4%。其中,钢铁业务销售额预计为14.3万亿韩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4.46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则预计达3700亿韩元,同比增长约10%。 行业第二大企业现代制铁则面临更大压力,预计一季度将录得约300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较去年同期558亿韩元的盈利大幅转负。销售额预计同比下降7%至8%,降至约5.5万亿韩元。东国制钢、世亚Besteel、世亚制钢等主要钢铁企业的业绩亦普遍低于去年同期。 业界分析指出,自去年以来,全球需求放缓叠加中国低价钢材大量涌入,令韩国钢铁市场价格持续承压。同时,韩元汇率高企推升原材料进口成本,即使部分出口产品单价上涨,整体盈利能力仍难有明显改善。现代制铁还受制于劳资纠纷引发的生产中断,销量锐减,进一步拖累业绩表现。 此外,美国上月恢复对韩国钢铁与铝产品加征25%关税后,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同比下降逾10%。更严峻的是,自2018年起实施的每年263万吨免税配额已被取消,韩国钢铁企业须在与其他出口国相同的关税条件下展开竞争。 尽管对美国出口减少引发市场对钢铁业盈利能力下滑的担忧,但也有分析指出,韩国钢铁产品在品质与交付能力方面仍具一定竞争力。尤其是在美国热轧产品年内价格上涨超38%的背景下,韩国企业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中韩两国政策动向也受到业界密切关注。中国政府在今年两会上明确提出将推进钢铁减产,韩国政府则已启动针对中国产厚板和热轧钢板的反倾销调查。市场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出口收缩、国内钢价干扰因素缓解,加之反倾销关税预期推升本地售价,韩国钢铁行业业绩有望自第二季度起逐步回暖。 韩国京畿道平泽港码头等待装船的出口钢铁产品【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1 22:59:48 -
中国船舶入美成本上升 韩国HMM等亚洲航企迎利好
在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高额入港费用后,近期又决定对汽车运输船按每辆车150美元征收入港费用,这一最新政策使全球航运和造船业的利益格局变得愈发复杂。 根据业内21日消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上周正式宣布,自今年10月起,对所有在非美国船厂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每CEU(可装载一辆小型汽车的空间)150美元的入港费用。由于目前并无美国本土建造的汽车运输船,该项措施事实上适用于所有现役汽车运输船。 这一条款此前并未出现在USTR今年2月公布的征费草案中。当时草案仅涉及对中国航运公司所拥有的船舶,及各国航运公司旗下中国制造船舶征收入港费用,单次最多可达100万美元。最终政策细化为:对中国航运公司船舶每吨收取50美元,对中国制造船舶每吨收取18美元。 受此影响最大之一的是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的汽车物流公司——现代格洛维斯(Hyundai Glovis)。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8.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新高;营业利润达1.7529万亿韩元,为历年次高水平。尤其在整车海运业务方面,该公司实现销售额4.00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7.5%。这主要得益于全球汽车运输运价上扬,以及其大客户现代与起亚汽车在美销量创下170万辆历史新高。 然而,尽管汽车运输收入占现代格洛维斯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5%左右,该公司仍面临不小压力。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现代汽车集团今年3月26日在美国佐治亚州埃拉贝尔(Ellabell)建成“现代汽车集团Metaplant America”(HMGMA),并加速推进当地整车生产,预计未来对跨海运输的依赖将降低,运输模式也将向全散件组装(CKD)运输转变。 数据显示,去年现代格洛维斯CKD业务销售额为11.4284万亿韩元,同比增长9.3%,占公司总收入约四成。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美国产整车替代进口将减少入港费支出,CKD业务则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该公司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全球运营的汽车运输船中,几乎无一为美国船厂建造,因此该政策对所有汽车运输公司均有相同影响,暂难断言会给本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具体影响尚在评估中。 与此同时,美国新政则可能为韩国航运与造船业带来间接利好。韩国进出口银行引用英国克拉克森研究机构(Clarkson Research)的数据指出,韩国大型航运公司韩新海运(HMM)旗下中国制造船舶占比仅为7.3%,在全球前八大航运企业中排第三低,仅高于日本海洋网联船务(ONE)以及中国台湾航运公司阳明海运。 相较于全球三大航运巨头——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MSC,16.8%)、丹麦马士基(Maersk,10.0%)和法国达飞海运(CMA CGM,32.9%)的中国船舶占比,HMM明显更具成本优势。分析人士指出,若美国按制造国对入港费用进行区别征收,日韩和中国台湾船企的成本压力将显著低于欧洲同行。 韩国造船业亦迎来顺风。由于担忧中国产船舶在美入港成本上升,越来越多国际船东转向韩国造船厂。据悉,希腊船运公司Capital Maritime近期正考虑向韩国HD现代三湖重工与HD现代尾浦造船订购共计20艘集装箱船。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今年3月韩国接单量为82万CGT(17艘),超过中国的52万CGT(31艘),跃居全球首位。 平泽港等待出口的汽车。【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1 20:24:41 -
美国取消自华进口小包裹关税豁免 韩国制造流通业拉响警报
去年“黑五”期间,韩国海关正在分拣自华进口海淘商品包裹。【图片提供 韩联社】 中美关税战火燃烧至多个领域,令韩国流通业和中小制造业紧张不已。中国对美出口一旦受阻,大量低价库存商品可能转向韩国,扰乱现有市场秩序。 据贸易业界20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征收的104%对等关税本月9日生效后,日前又宣布从下月2日起取消适用于单价低于800美元商品的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de minimis),所有从中国发往美国的包裹将面临120%的高额关税,这对于在美国消费市场风生水起的中国产“白菜价”商品将是致命一击,美国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已取消了部分中国商品订单。 去年美国海关处理来自中国的免税包裹共计14亿个,占进口总量的60%。以性价比王牌逐渐在美国电商市场站稳脚跟的Temu、希音(SHEIN)成为首批受害者。两家中国电商已宣布从本月25日起上调售价,并缩减广告投放支出,但预计业务仍不可避免地面临萎缩。 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的大批中国商品将流向何处引发关注,分析称韩国很可能成为新的替代市场。地理位置相近,偏好高性价比商品的消费特点,以及排名全球第5位的销售规模都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业界认为,全球速卖通、Temu、希音等在韩国电商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很可能成为中国商品倾销的主要渠道。零售分析服务商Wiseapp·Retail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上月全球速卖通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912.9万人,仅次于Coupang(3361.8万人)排名第2位,Temu以830.7万名用户排名第4位。 电商业界相关人士称,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中国很可能通过全球速卖通等平台展开大规模促销来消化积压库存。 中国商品在韩国市场已拥有相当稳固的用户基础。统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海淘中国商品金额为7.86亿美元,同比增加11.5%,在整体海淘金额中占比从49.6%扩大至57.9%,创下历年单季新高。 业界认为,若中美关税战导致中国低价商品加速涌入,本就因消费萎缩而陷入困境的韩国中小制造业及本土电商将雪上加霜,还有担忧意见指出,不排除利用中韩对美出口商品关税差,虚报原产地的行为。即中国商品经韩国中转后,更换“韩国制造”标签出口美国,这将对韩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损失,关税厅计划加强对自华进口商品原产地的监管力度。 流通业界人士指出,若中国低价商品大量涌入韩国市场,从中长期来看将削弱韩国制造流通业的竞争力,最终将由消费者承压。政府各相关业界亟需制定预案,防止中国商品以非正常方式流入。
2025-04-20 19: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