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材料’新闻 80个
-
韩国人形机器人"前有美后有中"核心零件靠日本 高新产业警报拉响
据机器人行业与科研人士8日消息,机器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标志后,韩国在人形机器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三星电子未来机器人推进团长兼Rainbow Robotics创始人兼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名誉教授吴俊镐表示,从执行器(驱动装置)、外观设计到人工智能(AI)作业能力来看,韩国在高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水平为85至90,而美国为100;在普及型机器人方面,假设中国为100时,韩国则仅为90至95。他指出,目前差距尚不算大,韩国企业如果在研发和投资上加大力度,可能在2至3年内重新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发布的制造用机器人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估显示,韩国的综合得分为75.9,远低于日本(98.5)和德国(95.4),略高于中国(74)。然而,在零部件采购和市场需求方面,中国的表现要优于韩国。 与其他制造领域一样,中国的机器人发展势头惊人。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内,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上以5688项位居世界第一,美国(1483项)和日本(1195项)也都突破千项,而韩国仅为368项。 据Meritz证券数据,在机器人三大核心驱动技术之一的减速器方面,中国的自给率已达70%。中国机器人龙头企业优必选(UBTECH)也宣布,目前用于机器人和精密设备的伺服驱动器国产化率已从40%提升至90%。 相比之下,韩国的机器人驱动部件国产化率仅在20%区间,电机与减速器国产率则在30%中段徘徊,尤其在高精度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对日本进口依赖极高。也就是说,一旦零部件价格上涨或供应链发生波动,韩国机器人企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在机器人主要三大核心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控制器中,韩国的制造成本占比高达70%。 有进投资证券研究员梁承允(音)表示,中国在应对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已经在机器人制造、零部件和软件等价值链上实现较高程度的本土化,并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成功进入量产阶段。 在资金筹措方面,韩国也远逊于竞争国家。中国政府近日宣布设立1370亿美元规模的国家主导型机器人产业风投基金,而韩国为开发人形机器人设立的“K人形机器人联合”扶持资金仅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5亿元)。 民间投资也不容乐观。韩国机器人产业振兴院的机器人产业实态调查显示,2023年韩国共有4521家机器人企业,仅1.7%(42家)获得外部投资,其中近一半(49.4%)的融资金额低于10亿韩元。今年,美国Figure AI、Apptronik、Skild AI、Agility Robotics等主要机器人公司的筹资规模均达到5000亿至7000亿韩元之间,远超韩国同行。 在先进制造业的另一核心支柱AI领域,韩国的生态系统建设也相对滞后。美国有OpenAI、谷歌、英伟达等在半导体设计和AI模型领域的领先企业,台湾则以台积电为中心构建稳固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生态体系。中国也有DeepSeek等AI模型开发企业,以及长江存储(CXMT)、中芯国际(SMIC)等半导体公司与美国抗衡。韩国则除了SK海力士在高带宽存储器(HBM)方面有所突破外,在AI产业内几乎没有领导地位。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统计的各国AI民间投资规模显示,去年韩国仅为13.3亿美元,远低于美国(1099.8亿美元)和中国(92.9亿美元)。 韩国汉城大学经济学教授金尚峰(音)指出,今年韩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已跌至15%左右,创历史新低,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也持续十年下滑,现在正是通过高附加值技术培养和扩大研发支持,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刻。
2025-07-08 22:35:47 -
韩国政府联手流通企业推出夏季食品促销 应对加工食品涨价压力
随着暑期到来,韩国政府携手食品及流通企业启动大规模促销活动,重点针对辛奇、方便面、咖啡、冰淇淋等加工食品,以缓解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负担。 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近日宣布,将与食品、流通行业合作开展夏季促销活动,以减轻加工食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造成的压力。此前,韩国政府与相关行业于本月4日召开会议,就7月至8月假期期间的促销计划进行了协商。 根据统计厅数据,上月韩国加工食品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6%,涨幅是整体消费者物价涨幅(2.2%)的两倍多。其中,巧克力、辛奇和咖啡等食品价格涨幅尤为突出,主要受可可、咖啡等原材料价格暴涨,以及人工成本和能源费用上升的影响。 市场数据显示,国际可可价格从2023年的每吨3308美元飙升至今年6月的9613美元,涨幅接近三倍。咖啡价格也从2490美元升至4190美元。不过,随着棕榈油、糖等部分原材料价格近期趋于稳定,政府预计下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在此背景下,各大食品企业纷纷推出大规模促销活动。CJ第一制糖(宗家)、大象(必品阁)等主要辛奇品牌将在电商平台、电视购物、大型超市、便利店等渠道推出最高35%的折扣优惠。农心、不倒翁、八道等企业将在大型超市提供最高43%的方便面折扣,在便利店推出“买一赠一”、“买二赠一”等促销活动。此外,面包、饮料、咖啡等品类也都列入打折范围。 流通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易买得将针对参鸡汤、冷面等速食食品、方便面、咖啡、辛奇等热门食品开展促销活动。乐天玛特将从本月10日至23日举办“暑期食品促销”活动;Homeplus将持续到8月底进行“暑期特卖”活动,部分食品最高可享五折优惠。农协HANARO超市也将对速食白米饭、辛奇、参鸡汤等食品提供最高55%的信用卡折扣。 与此同时,政府也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致力于稳定加工食品价格。目前,对咖啡、可可等21种进口原材料实行关税配额制度。此外,食品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资金支持规模也从原定预算的1056亿韩元增至125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至6.5亿元)。 农林畜产食品部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与相关行业合作,积极缓解消费者物价压力,并持续监测物价走势,做好应对准备。”
2025-07-08 19:40:53 -
韩中召开第三次供应链热线会议 深化供应链对话谋共赢
在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度调整、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加剧的态势下,韩中两国于3日在首尔召开第三次“韩中供应链热线会议”,就深化双边供应链合作、维护产业链稳定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磋商。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本次会议由韩国产业部通商合作局局长金钟喆与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司长王立平共同主持,双方就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加强供应链韧性、优化产业合作环境等战略性议题进行了深讨。 “韩中供应链热线会议”是两国政府为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挑战而建立的高级别对话平台,始建于2023年12月,首次在首尔举行。该会议自启动以来,已先后在首尔(第一次会议)、中国盐城(第二次会议)成功举办两届。韩中双方通过这一常态化沟通渠道,持续就中国出口管制政策调整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进行专业评估,并就如何构建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双边供应链体系交换意见。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利益,相继对多种关键矿产资源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当年8月率先对镓、锗两种半导体关键材料实施管制;同年12月将高纯度石墨纳入管制范围;去年9月新增锑及其化合物;今年2月进一步扩大至钨、碲等五种战略矿产。今年4月对七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包括钐、钆、铽、镝、镥、钪和钇等广泛应用于高科技产业的关键材料。 在此次会议上,韩方就确保韩国企业稳定获取中国产核心原材料提出了建设性建议。韩方强调,希望中方能够为韩国企业提供更加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确保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分析指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待通过持续对话推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2025-07-03 19:51:18 -
韩国中小企业7月景气预期趋冷 就业恶化成本高企
韩国中小企业中央会于本月11日至17日面向3086家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于近日发布的《中小企业景气展望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非制造业领域呈回暖迹象,但中小企业普遍对7月份经济景气持谨慎态度。具体来看,7月中小企业景气展望指数(SBHI)为76.6,环比下降1.6个点,同比(78)下降1.4个点。SBHI指数以100为基准线,高于该数值表示企业持乐观态度,反之则趋于悲观。 从行业分类来看,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差异显著。制造业SBHI指数为78.9,环比微降0.9个点;非制造业则为75.7,环比上升2.7个点。在制造业细分领域中,医药品、橡胶及塑料制品等7个行业指数有所提升,但医疗设备、精密仪器及光学仪器等16个行业则出现下滑。非制造业方面,建筑业指数显著上升5.3个点,服务业也增长2.1个点。 从具体经营指标来看,与上月相比,内需销售从74.9降至74.7,但资金状况(74.9→76.3)、出口表现(86.1→87.1)、营业利润(72.6→73.4)均呈改善态势。反之,就业水平指标从96.3降至96.5,显显示出劳动力市场明显承压。从近三年的SBHI平均值来看,制造业方面,出口与原材料指标保持向好趋势,非制造业方面除出口指标外,其他主要经营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关于本月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销售不振”以61.4%的占比位居首位,其次为“人工成本上升”(33.3%)、“原材料价格上涨”(27.5%)和“行业竞争加剧”(26.7%)。此外,上月中小企业平均开工率为71%,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
2025-06-30 23:42:20 -
李在明上台后LG打头阵 韩企掀尖端科技本土投资潮
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后,LG显示成为首个宣布万亿韩元级大规模设备投资计划的韩国企业,正式发力争夺未来显示面板市场主导地位。此次大规模投资不仅是重建韩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信号弹”,同时也引发外界对其他韩国企业是否会跟进大规模投资来突破全球危机并寻找未来增长动力的关注。 ◆LG显示回流投资 打响制造业复兴“第一枪” LG显示近日宣布的1.2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投资中,约有7000亿韩元计划集中投至京畿道坡州市。LG显示位于坡州的生产基地是涵盖大中小各类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品生产的先进大型产业园区。分析认为,LG显示出售中国广州液晶(LCD)工厂后把资金重新投入国内进行OLED技术研发,是一种“回流投资”,有望为国家经济复苏带来积极作用。 OLED属于韩国国家尖端战略技术,也是目前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必须依赖背光源的LCD不同,OLED每个像素自发光,图像质量更高、厚度更薄、耗电更少,还具备柔性弯曲能力,可以实现各种形态的创新。 韩国显示行业普遍认为,此次大规模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强技术竞争力,在摆脱中国等后起之秀追赶的同时,还能通过与本土材料、零件、设备企业的协同发展,强化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最近设立尖端战略产业基金,并宣布支持包括显示面板在内的高端产业。如果企业投资与政府支持同步推进,韩国显示面板的产业主导地位或进一步加强。 韩国显示企业一直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引领市场,但中国企业在巨额的政府补贴加持下,追赶之势不可小觑。LG显示计划通过前瞻性的OLED技术投资,构建从全球最大97英寸OLED电视面板到27英寸游戏显示面板、平板电脑面板、智能手机及智能手表面板等全线产品的“OLED产品组合”,以此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SK布局AI基础设施 官民合力打造数据中心 韩国历届新政府上台后,大型企业都会陆续公布投资计划。因此预计以LG为起点,其他企业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也会陆续浮出水面。尤其是李在明承诺向人工智能(AI)等国家尖端战略产业集中投资100万亿韩元,力争跻身全球AI三强,因此围绕AI的科技产业投资有望持续展开。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相关投资企业是SK集团。SK计划与全球最大云服务企业亚马逊AWS合作,在蔚山尾浦国家产业园区建设一座100MW规模的AI专用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计划搭载6万块GPU,预计2029年2月完工,总规模达103MW,为韩国迄今之最。这是一个民间与政府联合投资数万亿韩元的超大型项目,SK集团计划本月举行启动仪式,并在8月举行奠基仪式。 SK集团在本月13日至14日召开经营战略会议,探讨以AI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和集团层面的协同方案。SK计划围绕AI、尖端半导体等国家核心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以SK海力士为中心的半导体价值链、AI基础设施和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 ◆现代三星加码本土投入 科技投资浪潮开启 除此以外,现代汽车集团今年3月在宣布美国投资计划的同时,还公开在韩国本土的研发、例行投资及战略投资等方面计划,规模总计24.3万亿韩元,较去年增长超过19%,创下历史新高。 三星电子本月17日起召开由主要高管及海外法人出席的全球战略会议,研讨下半年发展战略。三星近期已启动大型并购(M&A)计划,因此是否即将公布大规模投资备受外界关注。去年在多重危机背景下,三星依旧创下年度设备投资和研发投入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一趋势预计今年也会延续。 本月13日,李在明召集五大企业集团会长及六大经济团体会长举行座谈会,共同探讨国家经济增长与振兴方案。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在会上明确表示,三星计划持续增加AI、半导体、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同时在传统产业中融合AI,提升生产效率,并努力创造更多高薪工作岗位。
2025-06-26 18:00:00 -
韩国近八成大企总部集中首都圈 区域分布失衡问题凸显
随着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加速推进韩国最大航运企业现代商船(HMM)总部迁址釜山等议题的讨论,韩国大型企业总部过度集中于首都圈的结构性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企业数据研究机构CEO Score于25日发布的《韩国500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分析报告》显示,全国500强企业中高达77%的总部设立在首尔、仁川和京畿道等首都圈地区,而世宗市、忠清北道、全罗北道、江原道和济州道等地区的企业总部数量则屈指可数。 报告显示,共284家(56.8%)企业总部设于首尔,其次是仁川和京畿道共101家(20.2%),釜山、蔚山和庆南46家(9.2%),大邱和庆北23家(4.6%),大田和忠南21家(4.2%),光州和全南14家(2.8%)。忠北仅4家(0.8%),济州3家(0.6%),全北2家(0.4%),世宗和江原各仅1家(0.2%)。按地区来看,500强企业中385家聚集于首都圈,占比高达77%。 首尔地区聚集了现代汽车、起亚、LG电子、韩国产业银行、韩亚银行、韩华、KB国民银行、LG化学等龙头企业。三星电子、SK海力士、三星显示、三星SDI、三星重工业、KT、Naver等则集中于京畿道。现代制铁、韩国GM、SK仁川石化、三星生物制药、HD现代英特科位于仁川等。 在首尔市内,中区企业总部最多,共65家(22.9%),其次是江南区46家(16.2%)、钟路区42家(14.8%)、永登浦区40家(14.1%)、瑞草区25家(8.8%),位列前五。从行业来看,流通业最多,共33家(11.6%),其次是保险业28家(9.9%)、石化、建筑及建材、服务业各22家(7.7%)、证券业20家(7.0%)、食品业19家(6.7%)、生活用品业18家(6.3%)等。 总部位于仁川和京畿道的101家企业中,有26家(25.7%)位于城南市,龙仁和华城各9家(8.9%)、水原和安养各7家(6.9%)、平泽4家(4%)等。 釜山、蔚山、庆南地区共有46家企业总部,代表性企业包括韩国南部电力、釜山银行、雷诺韩国等位于釜山;HD现代重工、LS MnM、韩国东西电力、HD现代尾浦、韩国石油公社等位于蔚山;斗山能源、韩华航空宇宙、韩华海洋等位于庆南。大邱和庆北地区则有23家企业设总部,韩国燃气公社、IM银行、L&F、德威航空、大同等位于大邱;浦项制铁、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韩国道路公社、浦项工程建设、浦项未来材料等位于庆北。 公营企业受公共机构搬迁及创新城市政策影响,总部多设在首尔以外地区。500强企业中的22家公企中,有17家设于非首都圈。 CEO Score指出,企业总部所在地可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就业机会及经济活力。当前韩国面临的地方经济衰退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性重大课题,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大企总部过度集中于首都圈所导致的地区发展失衡现象。未来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企业区域布局,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将成为韩国政府面临的重要政策课题。
2025-06-26 02:29:58 -
韩国古建筑"观月堂"时隔百年重返祖国
韩国国家遗产厅24日宣布,日据时期被迁至日本的韩国建筑“观月堂”时隔百余年重返祖国。 本月23日,韩国国家遗产厅和境外文物管理机构国外所在文化遗产财团两家机构与位于日本镰仓市的寺院“高德院”签订了协议,正式接收观月堂所有构件和材料。据悉,高德院方面去年已拆解观月堂,并将其瓦片、石材和木材等建材陆续运至韩国。 据考证,观月堂建于18至19世纪,推测曾是朝鲜王朝的祠堂建筑,可能位于景福宫一带,但具体位置及用途仍有待研究。日据时期,朝鲜王朝以观月堂为抵押从朝鲜殖产银行贷款,后因银行财政困难,被转让给日本企业家杉野喜精。1942年,杉野将其捐赠给高德院,并迁至东京自宅,随后又移至镰仓,成为供奉佛像的场所。 韩国方面于2010年就尝试推动观月堂回归,由大韩佛教曹溪宗与日韩佛教交流协会协商,但未能实现。2019年,韩国国家遗产厅与国外所在文化遗产财团重启谈判,经过6年努力,最终与高德院达成协议。 此次观月堂的回归,是韩国首次完整收回流失海外的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韩国政府计划对其进行修复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国家遗产厅方面表示,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或将在故土重新展现其原始风貌,成为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案例。
2025-06-24 23:28:01 -
对美出口"双引擎"失速 韩美关税谈判前景黯淡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20日发布的《1至5月进出口动向》报告显示,受汽车、通用机械、半导体等主要品类对美出口持续萎缩影响,今年前五个月韩国对美累计出口额达509亿美元,同比(533亿美元)减少4.5个百分点。 汽车作为对美出口主力产品,去年出口额创342亿美元的亮眼业绩,被业界视为“出口孝子”。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实施25%进口关税政策,汽车出口明显下滑。数据显示,今年1月,对美汽车出口额达22.3亿美元,同比锐减31%;虽2月短暂回升至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但3月起连续三个月持续走低,3月出口27.8亿美元(-10.8%),4月为28.9亿美元(-19.6%)、5月为25.2亿美元(-27.1%),下行趋势日益显著。分析指出,汽车出口下滑不仅受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停滞(Chasm)影响,更因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形成双重压力。 同时,半导体产品对美出口同样不容乐观。分析认为,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经济预期转弱,直接影响半导体需求。今年1至3月,韩国对美半导体出口尚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额分别为8.2亿美元(76%)、7亿美元(27%)、10.8亿美元(3.5%);然自4月起开始急转直下,4月出口额为5.7亿美元(-19.9%),5月为7.5亿美元(-4.7%)。 尽管高带宽存储器(HBM)及DDR5等高附加值存储芯片需求强劲,叠加全球半导体价格进入上行周期,但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仍为行业前景蒙上阴影。据分析,若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强化半导体关税政策,不仅将加剧对美出口萎缩,也可能对中国的半导体中间材料进口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内的韩国半导体全产业链,特别是封装设备等下游产业受影响或将更为显著。 针对当前形势,韩国政府成立对美谈判特别工作组(TF),负责与美国就工业和能源领域的关税和非关税事宜进行谈判,政府目前下设“谈判支援组”、“产业合作组”、“能源合作组”、“贸易投资应对组”四大专班,全方位推进与美方的关税协商进程。然而,受中东局势影响,原定于七国集团(G7)加拿大峰会期间举行的韩美首脑会谈临时取消,使双边关税谈判进程再添变数。
2025-06-20 19:10:43 -
韩国电池押注LFP 迎战中国低价谋求多元发展
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背景下,电池市场也随之出现“鸿沟”(Chasm)。韩国电池企业开始加码原本并非主要业务的磷酸铁锂(LFP)电池,针对低价市场进行布局,并以此为未来产品组合构建奠定基础。 据电池行业18日消息,电池正极材料企业L&F本月16日宣布发行3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规模的公司债券,其中2000亿韩元用于新建LFP正极材料生产法人。这是韩国四大正极材料企业LG化学、浦项未来M、Ecopro BM和L&F中首次迈出的LFP商业转型步伐。浦项未来M也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TF),启动高能量密度LFP正极材料的研发,正式涉足LFP业务。 正极材料企业积极推进LFP业务的原因是电池整包企业重心逐渐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LFP产品。LG新能源目前已签署多项LFP供应合同,今年计划向雷诺供应LFP电动汽车电池,并已获得多个储能系统(ESS)用LFP电池合同。去年11月,LG新能源率先与美国Terra-Gen签约,12月又与Excelsior Energy Capital达成供应协议。进入今年以来,LG新能源又相继与波兰PGE和电气设备巨头台达电子美国法人签署合约。 业界普遍认为,三星SDI也即将签订LFP供应合同。三星SDI此前表示,计划把通过定增筹集的1.7万亿韩元中的一部分用于LFP技术开发和量产体系建设。最近,三星SDI还与L&F签署材料供应谅解备忘录(MOU)。业内人士指出,通常成品订单先行确定后,才会签署材料供应协议,说明三星SDI的LFP电池供应或已有实质进展。 韩国电池行业此轮加码LFP,短期目的旨在应对中国厂商的低价攻势,确保市场份额。韩亚证券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LFP电池渗透率已达到50.2%。LFP偏好推动中国当月电动汽车电池出货同比大增53%,达到52.1GWh。在市场“鸿沟”时期,价格优势突出的LFP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从中长期来看,韩国电池企业正在致力构建涵盖低价LFP到高端电池的全线产品矩阵。目前,韩国企业以三元(NCM)材料体系中的高镍电池瞄准高端市场,以高电压的中镍电池应对主流车型。在中低价产品线,韩国企业则计划以富锰锂(LMR)等下一代电池为代表加强布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正在开发的“高性价比电池”可能成为重要变量,其中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宁德时代(CATL)2021年推出首代钠离子电池,计划今年12月发布第二代。钠的储量是锂的约440倍,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对此指出,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电池体积较大,目前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有限,而韩国电池企业通过从低价到高端的产品组合战略,可以满足各类市场需求。
2025-06-19 20:57:40 -
"午餐通胀"加剧 韩国上班族涌向便利店
韩国国家统计厅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餐饮业生产指数为111.1(以2020年基准为100)。该指数基于各企业销售额等数据计算,不变价指数反映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生产水平。 数据表明,近年来韩国民众外出就餐消费持续萎缩。餐饮业生产指数自从2022年的115降至2023年的114.2,去年进一步降至112,已连续两年下滑,今年4月维持下降趋势。 外出就餐需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午餐通胀”加剧。数据显示,2024年5月韩国在外就餐消费者物价指数达124.56,较2020年(100)上涨约25%,涨幅超过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 从具体菜品来看,上班族午餐常选的紫菜包饭和汉堡价格涨幅最大,分别达38%和37%。其他常见菜品如炸酱面(33%)、方便面(32%)、排骨汤(31%)、炸猪排(29%)、雪浓汤(28%)、泡菜汤套餐(27%)价格也大幅上涨。 韩国“午餐通胀”现象与主要食品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密切相关,韩元贬值也推高进口原材料价格。业界普遍预测,“午餐通胀”现象今年仍将持续。 随着外出就餐负担加重,越来越多上班族转向便利店速食产品。韩国便利店CU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速食产品销售占比按区域分布为住宅区(30.7%)、办公区(20.2%)、大学区(18.6%)。这反映出更多职场人和学生选择便利店购买价格更实惠的食品。 CU速食产品近三年销售额也保持两位数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增长26.1%,去年增长32.4%,今年前4个月增长20.7%。 面对速食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便利店行业正积极扩充产品线。业内人士表示:“针对午餐通胀问题,我们正专注于开发更具性价比和特色的新产品,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2025-06-18 22:56:50
-
韩国人形机器人"前有美后有中"核心零件靠日本 高新产业警报拉响
据机器人行业与科研人士8日消息,机器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标志后,韩国在人形机器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三星电子未来机器人推进团长兼Rainbow Robotics创始人兼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名誉教授吴俊镐表示,从执行器(驱动装置)、外观设计到人工智能(AI)作业能力来看,韩国在高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水平为85至90,而美国为100;在普及型机器人方面,假设中国为100时,韩国则仅为90至95。他指出,目前差距尚不算大,韩国企业如果在研发和投资上加大力度,可能在2至3年内重新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发布的制造用机器人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估显示,韩国的综合得分为75.9,远低于日本(98.5)和德国(95.4),略高于中国(74)。然而,在零部件采购和市场需求方面,中国的表现要优于韩国。 与其他制造领域一样,中国的机器人发展势头惊人。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内,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上以5688项位居世界第一,美国(1483项)和日本(1195项)也都突破千项,而韩国仅为368项。 据Meritz证券数据,在机器人三大核心驱动技术之一的减速器方面,中国的自给率已达70%。中国机器人龙头企业优必选(UBTECH)也宣布,目前用于机器人和精密设备的伺服驱动器国产化率已从40%提升至90%。 相比之下,韩国的机器人驱动部件国产化率仅在20%区间,电机与减速器国产率则在30%中段徘徊,尤其在高精度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对日本进口依赖极高。也就是说,一旦零部件价格上涨或供应链发生波动,韩国机器人企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在机器人主要三大核心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控制器中,韩国的制造成本占比高达70%。 有进投资证券研究员梁承允(音)表示,中国在应对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已经在机器人制造、零部件和软件等价值链上实现较高程度的本土化,并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成功进入量产阶段。 在资金筹措方面,韩国也远逊于竞争国家。中国政府近日宣布设立1370亿美元规模的国家主导型机器人产业风投基金,而韩国为开发人形机器人设立的“K人形机器人联合”扶持资金仅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5亿元)。 民间投资也不容乐观。韩国机器人产业振兴院的机器人产业实态调查显示,2023年韩国共有4521家机器人企业,仅1.7%(42家)获得外部投资,其中近一半(49.4%)的融资金额低于10亿韩元。今年,美国Figure AI、Apptronik、Skild AI、Agility Robotics等主要机器人公司的筹资规模均达到5000亿至7000亿韩元之间,远超韩国同行。 在先进制造业的另一核心支柱AI领域,韩国的生态系统建设也相对滞后。美国有OpenAI、谷歌、英伟达等在半导体设计和AI模型领域的领先企业,台湾则以台积电为中心构建稳固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生态体系。中国也有DeepSeek等AI模型开发企业,以及长江存储(CXMT)、中芯国际(SMIC)等半导体公司与美国抗衡。韩国则除了SK海力士在高带宽存储器(HBM)方面有所突破外,在AI产业内几乎没有领导地位。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统计的各国AI民间投资规模显示,去年韩国仅为13.3亿美元,远低于美国(1099.8亿美元)和中国(92.9亿美元)。 韩国汉城大学经济学教授金尚峰(音)指出,今年韩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已跌至15%左右,创历史新低,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也持续十年下滑,现在正是通过高附加值技术培养和扩大研发支持,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刻。
2025-07-08 22:35:47 -
韩国政府联手流通企业推出夏季食品促销 应对加工食品涨价压力
随着暑期到来,韩国政府携手食品及流通企业启动大规模促销活动,重点针对辛奇、方便面、咖啡、冰淇淋等加工食品,以缓解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负担。 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近日宣布,将与食品、流通行业合作开展夏季促销活动,以减轻加工食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造成的压力。此前,韩国政府与相关行业于本月4日召开会议,就7月至8月假期期间的促销计划进行了协商。 根据统计厅数据,上月韩国加工食品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6%,涨幅是整体消费者物价涨幅(2.2%)的两倍多。其中,巧克力、辛奇和咖啡等食品价格涨幅尤为突出,主要受可可、咖啡等原材料价格暴涨,以及人工成本和能源费用上升的影响。 市场数据显示,国际可可价格从2023年的每吨3308美元飙升至今年6月的9613美元,涨幅接近三倍。咖啡价格也从2490美元升至4190美元。不过,随着棕榈油、糖等部分原材料价格近期趋于稳定,政府预计下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在此背景下,各大食品企业纷纷推出大规模促销活动。CJ第一制糖(宗家)、大象(必品阁)等主要辛奇品牌将在电商平台、电视购物、大型超市、便利店等渠道推出最高35%的折扣优惠。农心、不倒翁、八道等企业将在大型超市提供最高43%的方便面折扣,在便利店推出“买一赠一”、“买二赠一”等促销活动。此外,面包、饮料、咖啡等品类也都列入打折范围。 流通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易买得将针对参鸡汤、冷面等速食食品、方便面、咖啡、辛奇等热门食品开展促销活动。乐天玛特将从本月10日至23日举办“暑期食品促销”活动;Homeplus将持续到8月底进行“暑期特卖”活动,部分食品最高可享五折优惠。农协HANARO超市也将对速食白米饭、辛奇、参鸡汤等食品提供最高55%的信用卡折扣。 与此同时,政府也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致力于稳定加工食品价格。目前,对咖啡、可可等21种进口原材料实行关税配额制度。此外,食品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资金支持规模也从原定预算的1056亿韩元增至125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至6.5亿元)。 农林畜产食品部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与相关行业合作,积极缓解消费者物价压力,并持续监测物价走势,做好应对准备。”
2025-07-08 19:40:53 -
韩中召开第三次供应链热线会议 深化供应链对话谋共赢
在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度调整、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加剧的态势下,韩中两国于3日在首尔召开第三次“韩中供应链热线会议”,就深化双边供应链合作、维护产业链稳定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磋商。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本次会议由韩国产业部通商合作局局长金钟喆与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司长王立平共同主持,双方就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加强供应链韧性、优化产业合作环境等战略性议题进行了深讨。 “韩中供应链热线会议”是两国政府为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挑战而建立的高级别对话平台,始建于2023年12月,首次在首尔举行。该会议自启动以来,已先后在首尔(第一次会议)、中国盐城(第二次会议)成功举办两届。韩中双方通过这一常态化沟通渠道,持续就中国出口管制政策调整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进行专业评估,并就如何构建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双边供应链体系交换意见。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利益,相继对多种关键矿产资源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当年8月率先对镓、锗两种半导体关键材料实施管制;同年12月将高纯度石墨纳入管制范围;去年9月新增锑及其化合物;今年2月进一步扩大至钨、碲等五种战略矿产。今年4月对七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包括钐、钆、铽、镝、镥、钪和钇等广泛应用于高科技产业的关键材料。 在此次会议上,韩方就确保韩国企业稳定获取中国产核心原材料提出了建设性建议。韩方强调,希望中方能够为韩国企业提供更加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确保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分析指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待通过持续对话推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2025-07-03 19:51:18 -
韩国中小企业7月景气预期趋冷 就业恶化成本高企
韩国中小企业中央会于本月11日至17日面向3086家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于近日发布的《中小企业景气展望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非制造业领域呈回暖迹象,但中小企业普遍对7月份经济景气持谨慎态度。具体来看,7月中小企业景气展望指数(SBHI)为76.6,环比下降1.6个点,同比(78)下降1.4个点。SBHI指数以100为基准线,高于该数值表示企业持乐观态度,反之则趋于悲观。 从行业分类来看,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差异显著。制造业SBHI指数为78.9,环比微降0.9个点;非制造业则为75.7,环比上升2.7个点。在制造业细分领域中,医药品、橡胶及塑料制品等7个行业指数有所提升,但医疗设备、精密仪器及光学仪器等16个行业则出现下滑。非制造业方面,建筑业指数显著上升5.3个点,服务业也增长2.1个点。 从具体经营指标来看,与上月相比,内需销售从74.9降至74.7,但资金状况(74.9→76.3)、出口表现(86.1→87.1)、营业利润(72.6→73.4)均呈改善态势。反之,就业水平指标从96.3降至96.5,显显示出劳动力市场明显承压。从近三年的SBHI平均值来看,制造业方面,出口与原材料指标保持向好趋势,非制造业方面除出口指标外,其他主要经营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关于本月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销售不振”以61.4%的占比位居首位,其次为“人工成本上升”(33.3%)、“原材料价格上涨”(27.5%)和“行业竞争加剧”(26.7%)。此外,上月中小企业平均开工率为71%,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
2025-06-30 23:42:20 -
李在明上台后LG打头阵 韩企掀尖端科技本土投资潮
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后,LG显示成为首个宣布万亿韩元级大规模设备投资计划的韩国企业,正式发力争夺未来显示面板市场主导地位。此次大规模投资不仅是重建韩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信号弹”,同时也引发外界对其他韩国企业是否会跟进大规模投资来突破全球危机并寻找未来增长动力的关注。 ◆LG显示回流投资 打响制造业复兴“第一枪” LG显示近日宣布的1.2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投资中,约有7000亿韩元计划集中投至京畿道坡州市。LG显示位于坡州的生产基地是涵盖大中小各类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品生产的先进大型产业园区。分析认为,LG显示出售中国广州液晶(LCD)工厂后把资金重新投入国内进行OLED技术研发,是一种“回流投资”,有望为国家经济复苏带来积极作用。 OLED属于韩国国家尖端战略技术,也是目前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必须依赖背光源的LCD不同,OLED每个像素自发光,图像质量更高、厚度更薄、耗电更少,还具备柔性弯曲能力,可以实现各种形态的创新。 韩国显示行业普遍认为,此次大规模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强技术竞争力,在摆脱中国等后起之秀追赶的同时,还能通过与本土材料、零件、设备企业的协同发展,强化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最近设立尖端战略产业基金,并宣布支持包括显示面板在内的高端产业。如果企业投资与政府支持同步推进,韩国显示面板的产业主导地位或进一步加强。 韩国显示企业一直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引领市场,但中国企业在巨额的政府补贴加持下,追赶之势不可小觑。LG显示计划通过前瞻性的OLED技术投资,构建从全球最大97英寸OLED电视面板到27英寸游戏显示面板、平板电脑面板、智能手机及智能手表面板等全线产品的“OLED产品组合”,以此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SK布局AI基础设施 官民合力打造数据中心 韩国历届新政府上台后,大型企业都会陆续公布投资计划。因此预计以LG为起点,其他企业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也会陆续浮出水面。尤其是李在明承诺向人工智能(AI)等国家尖端战略产业集中投资100万亿韩元,力争跻身全球AI三强,因此围绕AI的科技产业投资有望持续展开。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相关投资企业是SK集团。SK计划与全球最大云服务企业亚马逊AWS合作,在蔚山尾浦国家产业园区建设一座100MW规模的AI专用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计划搭载6万块GPU,预计2029年2月完工,总规模达103MW,为韩国迄今之最。这是一个民间与政府联合投资数万亿韩元的超大型项目,SK集团计划本月举行启动仪式,并在8月举行奠基仪式。 SK集团在本月13日至14日召开经营战略会议,探讨以AI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和集团层面的协同方案。SK计划围绕AI、尖端半导体等国家核心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以SK海力士为中心的半导体价值链、AI基础设施和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 ◆现代三星加码本土投入 科技投资浪潮开启 除此以外,现代汽车集团今年3月在宣布美国投资计划的同时,还公开在韩国本土的研发、例行投资及战略投资等方面计划,规模总计24.3万亿韩元,较去年增长超过19%,创下历史新高。 三星电子本月17日起召开由主要高管及海外法人出席的全球战略会议,研讨下半年发展战略。三星近期已启动大型并购(M&A)计划,因此是否即将公布大规模投资备受外界关注。去年在多重危机背景下,三星依旧创下年度设备投资和研发投入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一趋势预计今年也会延续。 本月13日,李在明召集五大企业集团会长及六大经济团体会长举行座谈会,共同探讨国家经济增长与振兴方案。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在会上明确表示,三星计划持续增加AI、半导体、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同时在传统产业中融合AI,提升生产效率,并努力创造更多高薪工作岗位。
2025-06-26 18:00:00 -
韩国近八成大企总部集中首都圈 区域分布失衡问题凸显
随着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加速推进韩国最大航运企业现代商船(HMM)总部迁址釜山等议题的讨论,韩国大型企业总部过度集中于首都圈的结构性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企业数据研究机构CEO Score于25日发布的《韩国500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分析报告》显示,全国500强企业中高达77%的总部设立在首尔、仁川和京畿道等首都圈地区,而世宗市、忠清北道、全罗北道、江原道和济州道等地区的企业总部数量则屈指可数。 报告显示,共284家(56.8%)企业总部设于首尔,其次是仁川和京畿道共101家(20.2%),釜山、蔚山和庆南46家(9.2%),大邱和庆北23家(4.6%),大田和忠南21家(4.2%),光州和全南14家(2.8%)。忠北仅4家(0.8%),济州3家(0.6%),全北2家(0.4%),世宗和江原各仅1家(0.2%)。按地区来看,500强企业中385家聚集于首都圈,占比高达77%。 首尔地区聚集了现代汽车、起亚、LG电子、韩国产业银行、韩亚银行、韩华、KB国民银行、LG化学等龙头企业。三星电子、SK海力士、三星显示、三星SDI、三星重工业、KT、Naver等则集中于京畿道。现代制铁、韩国GM、SK仁川石化、三星生物制药、HD现代英特科位于仁川等。 在首尔市内,中区企业总部最多,共65家(22.9%),其次是江南区46家(16.2%)、钟路区42家(14.8%)、永登浦区40家(14.1%)、瑞草区25家(8.8%),位列前五。从行业来看,流通业最多,共33家(11.6%),其次是保险业28家(9.9%)、石化、建筑及建材、服务业各22家(7.7%)、证券业20家(7.0%)、食品业19家(6.7%)、生活用品业18家(6.3%)等。 总部位于仁川和京畿道的101家企业中,有26家(25.7%)位于城南市,龙仁和华城各9家(8.9%)、水原和安养各7家(6.9%)、平泽4家(4%)等。 釜山、蔚山、庆南地区共有46家企业总部,代表性企业包括韩国南部电力、釜山银行、雷诺韩国等位于釜山;HD现代重工、LS MnM、韩国东西电力、HD现代尾浦、韩国石油公社等位于蔚山;斗山能源、韩华航空宇宙、韩华海洋等位于庆南。大邱和庆北地区则有23家企业设总部,韩国燃气公社、IM银行、L&F、德威航空、大同等位于大邱;浦项制铁、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韩国道路公社、浦项工程建设、浦项未来材料等位于庆北。 公营企业受公共机构搬迁及创新城市政策影响,总部多设在首尔以外地区。500强企业中的22家公企中,有17家设于非首都圈。 CEO Score指出,企业总部所在地可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就业机会及经济活力。当前韩国面临的地方经济衰退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性重大课题,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大企总部过度集中于首都圈所导致的地区发展失衡现象。未来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企业区域布局,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将成为韩国政府面临的重要政策课题。
2025-06-26 02:29:58 -
韩国古建筑"观月堂"时隔百年重返祖国
韩国国家遗产厅24日宣布,日据时期被迁至日本的韩国建筑“观月堂”时隔百余年重返祖国。 本月23日,韩国国家遗产厅和境外文物管理机构国外所在文化遗产财团两家机构与位于日本镰仓市的寺院“高德院”签订了协议,正式接收观月堂所有构件和材料。据悉,高德院方面去年已拆解观月堂,并将其瓦片、石材和木材等建材陆续运至韩国。 据考证,观月堂建于18至19世纪,推测曾是朝鲜王朝的祠堂建筑,可能位于景福宫一带,但具体位置及用途仍有待研究。日据时期,朝鲜王朝以观月堂为抵押从朝鲜殖产银行贷款,后因银行财政困难,被转让给日本企业家杉野喜精。1942年,杉野将其捐赠给高德院,并迁至东京自宅,随后又移至镰仓,成为供奉佛像的场所。 韩国方面于2010年就尝试推动观月堂回归,由大韩佛教曹溪宗与日韩佛教交流协会协商,但未能实现。2019年,韩国国家遗产厅与国外所在文化遗产财团重启谈判,经过6年努力,最终与高德院达成协议。 此次观月堂的回归,是韩国首次完整收回流失海外的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韩国政府计划对其进行修复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国家遗产厅方面表示,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或将在故土重新展现其原始风貌,成为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案例。
2025-06-24 23:28:01 -
对美出口"双引擎"失速 韩美关税谈判前景黯淡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20日发布的《1至5月进出口动向》报告显示,受汽车、通用机械、半导体等主要品类对美出口持续萎缩影响,今年前五个月韩国对美累计出口额达509亿美元,同比(533亿美元)减少4.5个百分点。 汽车作为对美出口主力产品,去年出口额创342亿美元的亮眼业绩,被业界视为“出口孝子”。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实施25%进口关税政策,汽车出口明显下滑。数据显示,今年1月,对美汽车出口额达22.3亿美元,同比锐减31%;虽2月短暂回升至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5%,但3月起连续三个月持续走低,3月出口27.8亿美元(-10.8%),4月为28.9亿美元(-19.6%)、5月为25.2亿美元(-27.1%),下行趋势日益显著。分析指出,汽车出口下滑不仅受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停滞(Chasm)影响,更因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形成双重压力。 同时,半导体产品对美出口同样不容乐观。分析认为,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经济预期转弱,直接影响半导体需求。今年1至3月,韩国对美半导体出口尚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额分别为8.2亿美元(76%)、7亿美元(27%)、10.8亿美元(3.5%);然自4月起开始急转直下,4月出口额为5.7亿美元(-19.9%),5月为7.5亿美元(-4.7%)。 尽管高带宽存储器(HBM)及DDR5等高附加值存储芯片需求强劲,叠加全球半导体价格进入上行周期,但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仍为行业前景蒙上阴影。据分析,若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强化半导体关税政策,不仅将加剧对美出口萎缩,也可能对中国的半导体中间材料进口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内的韩国半导体全产业链,特别是封装设备等下游产业受影响或将更为显著。 针对当前形势,韩国政府成立对美谈判特别工作组(TF),负责与美国就工业和能源领域的关税和非关税事宜进行谈判,政府目前下设“谈判支援组”、“产业合作组”、“能源合作组”、“贸易投资应对组”四大专班,全方位推进与美方的关税协商进程。然而,受中东局势影响,原定于七国集团(G7)加拿大峰会期间举行的韩美首脑会谈临时取消,使双边关税谈判进程再添变数。
2025-06-20 19:10:43 -
韩国电池押注LFP 迎战中国低价谋求多元发展
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背景下,电池市场也随之出现“鸿沟”(Chasm)。韩国电池企业开始加码原本并非主要业务的磷酸铁锂(LFP)电池,针对低价市场进行布局,并以此为未来产品组合构建奠定基础。 据电池行业18日消息,电池正极材料企业L&F本月16日宣布发行3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65亿元)规模的公司债券,其中2000亿韩元用于新建LFP正极材料生产法人。这是韩国四大正极材料企业LG化学、浦项未来M、Ecopro BM和L&F中首次迈出的LFP商业转型步伐。浦项未来M也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TF),启动高能量密度LFP正极材料的研发,正式涉足LFP业务。 正极材料企业积极推进LFP业务的原因是电池整包企业重心逐渐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LFP产品。LG新能源目前已签署多项LFP供应合同,今年计划向雷诺供应LFP电动汽车电池,并已获得多个储能系统(ESS)用LFP电池合同。去年11月,LG新能源率先与美国Terra-Gen签约,12月又与Excelsior Energy Capital达成供应协议。进入今年以来,LG新能源又相继与波兰PGE和电气设备巨头台达电子美国法人签署合约。 业界普遍认为,三星SDI也即将签订LFP供应合同。三星SDI此前表示,计划把通过定增筹集的1.7万亿韩元中的一部分用于LFP技术开发和量产体系建设。最近,三星SDI还与L&F签署材料供应谅解备忘录(MOU)。业内人士指出,通常成品订单先行确定后,才会签署材料供应协议,说明三星SDI的LFP电池供应或已有实质进展。 韩国电池行业此轮加码LFP,短期目的旨在应对中国厂商的低价攻势,确保市场份额。韩亚证券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LFP电池渗透率已达到50.2%。LFP偏好推动中国当月电动汽车电池出货同比大增53%,达到52.1GWh。在市场“鸿沟”时期,价格优势突出的LFP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从中长期来看,韩国电池企业正在致力构建涵盖低价LFP到高端电池的全线产品矩阵。目前,韩国企业以三元(NCM)材料体系中的高镍电池瞄准高端市场,以高电压的中镍电池应对主流车型。在中低价产品线,韩国企业则计划以富锰锂(LMR)等下一代电池为代表加强布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正在开发的“高性价比电池”可能成为重要变量,其中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宁德时代(CATL)2021年推出首代钠离子电池,计划今年12月发布第二代。钠的储量是锂的约440倍,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业内人士对此指出,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电池体积较大,目前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有限,而韩国电池企业通过从低价到高端的产品组合战略,可以满足各类市场需求。
2025-06-19 20:57:40 -
"午餐通胀"加剧 韩国上班族涌向便利店
韩国国家统计厅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餐饮业生产指数为111.1(以2020年基准为100)。该指数基于各企业销售额等数据计算,不变价指数反映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生产水平。 数据表明,近年来韩国民众外出就餐消费持续萎缩。餐饮业生产指数自从2022年的115降至2023年的114.2,去年进一步降至112,已连续两年下滑,今年4月维持下降趋势。 外出就餐需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午餐通胀”加剧。数据显示,2024年5月韩国在外就餐消费者物价指数达124.56,较2020年(100)上涨约25%,涨幅超过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 从具体菜品来看,上班族午餐常选的紫菜包饭和汉堡价格涨幅最大,分别达38%和37%。其他常见菜品如炸酱面(33%)、方便面(32%)、排骨汤(31%)、炸猪排(29%)、雪浓汤(28%)、泡菜汤套餐(27%)价格也大幅上涨。 韩国“午餐通胀”现象与主要食品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密切相关,韩元贬值也推高进口原材料价格。业界普遍预测,“午餐通胀”现象今年仍将持续。 随着外出就餐负担加重,越来越多上班族转向便利店速食产品。韩国便利店CU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速食产品销售占比按区域分布为住宅区(30.7%)、办公区(20.2%)、大学区(18.6%)。这反映出更多职场人和学生选择便利店购买价格更实惠的食品。 CU速食产品近三年销售额也保持两位数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增长26.1%,去年增长32.4%,今年前4个月增长20.7%。 面对速食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便利店行业正积极扩充产品线。业内人士表示:“针对午餐通胀问题,我们正专注于开发更具性价比和特色的新产品,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2025-06-18 22: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