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社会’新闻 176个
-
美食无国界 中国甜点接棒麻辣征服韩国MZ
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一直存在,但近来中国零食却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接连走红。魔芋爽、手剥笋等麻辣风潮过后,甜口中国零食糖葫芦成为新潮流。最近,“冰山熔岩”和“毛巾蛋糕”等甜点也开始席卷韩国市场。 无论政治情绪如何,出色的饮食文化始终会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日本媒体《DAILY新潮》去年12月报道称,美国《外交家》(The Diplomat)杂志联合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等国际研究机构,在2022年对1364名韩国成年男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或“非常负面”看法。实际上,在韩国年轻群体中,中国甜点糖葫芦大受欢迎,韩国闹市街头手拿糖葫芦边走边吃的一二十多岁女性屡见不鲜。 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多数是历史争议、新冠疫情以及雾霾问题叠加的结果。《外交家》指出,近年来雾霾问题一直是中韩之间的争议热点。此外,提及中国时,韩国人比较容易首先想到“新冠疫情”、“历史歪曲”、“肮脏”、“假货”、“污染”等负面词汇。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韩国民众的疑虑。2008年中国曝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多达30万婴儿受害。2021年,一张中国农民赤身裸体腌制白菜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引发食品卫生问题讨论。2023年,中国青岛啤酒厂曝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随地小便,啤酒遭到污染,一时成为热议话题。 几经波折,中国食品行业也开始在卫生安全问题上下足功夫,加上社交媒体上吃播文化的兴起,中国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口感新奇的甜点强势吸引韩国年轻一代的兴趣。带有中国风格滤镜的吃播视频通过优兔(YouTube)和抖音(TikTok)传播,令中国的独特甜品迅速影响韩国市场。 “牛奶拉丝面包”吃播视频【图片来源 YouTube截图】 韩国吃播博主纷纷开始跟风,在社交媒体上尝试并测评中国甜点,这同时成为他们大获流量的法宝。截至2月底,优兔博主ddimmi发布的“牛奶拉丝面包”测评视频播放量达174万次,博主baby pig rabbit相关视频播放量也达117万次。优兔博主weird sweets shop前往中国直接测评当地热门甜点的《中国大陆甜点合集》上线一个月后播放量突破35万次,而博主“我的一天”(译)的中国甜点一日游视频也获得43万次播放。 随着对中国甜点的需求不断增加,韩国的咖啡店和糕点店也开始仿制“冰山熔岩”和“毛巾蛋糕”等热门产品。中国甜点热潮兴起后,中国饭店和超市聚集的首尔永登浦区大林中央市场面包店把需求较高的“牛奶拉丝面包”摆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店主表示:“最近好多年轻人都在找这款面包,甚至有吃播博主来问是否正宗”。 韩国便利店行业也在迅速跟进潮流,推出仿制中国甜点的新品,并取得可观的销量。GS25、CU等便利店最近相继推出“毛巾蛋糕”和“冰山熔岩”巧克力砖,一度引发“断货潮”。据流通业界消息,CU上月2日推出“405生奶油毛巾蛋糕”和“405巧克力毛巾蛋糕”,预售库存4天内告罄。GS25推出的两款“毛巾蛋糕”也在上市首日售出2000个。 首尔麻浦区弘大附近一家CU便利店店主表示,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毛巾蛋糕”等甜点是店内的畅销品,主要购买人群是年轻一代,通常补货后也会很快售罄。对面GS25便利店的店主则表示,周边多所大学的学生是“冰山熔岩”的主要消费群体,导致该产品目前处于缺货状态。他还提到,甜点潮流瞬息万变,新品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有时订货数量甚至都会受到限制。 仁荷大学消费者学教授李银姬分析称,食品消费更多取决于个人口味和体验,而非政治情绪。如今,社交媒体上的中国甜点外观独特和色彩鲜艳,这种“新奇食物”容易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少数反华情绪可能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更加全球化,并不会过多纠结于此。 随着社交媒体的推动,中国甜点在韩国的流行趋势持续升温。从街头小吃到便利店新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尝试这些独特的美食。中韩关系存在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因素,但饮食文化可以超越国界,以独特的魅力赢得市场。未来,随着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交流不断加深,必定会有更多的中国美食在韩国掀起新的潮流。
2025-03-17 01:22:37 -
宪法法院或本周内裁决尹锡悦弹劾案 最终结果难以预测
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审判即将迎来宣判,外界对韩国宪法法院的最终决定高度关注。自辩论结束至今已过去两周多,按照惯例,宪法法院通常会在宣判日前两到三天通知相关当事人,但截至3月16日,法院未通知具体宣判日期。如果近期安排宣判,最有可能在19日至21日之间进行。 尹锡悦的弹劾审判已创下韩国历任总统中最长审理纪录。从弹劾案移交宪法法院到最终裁决,耗时已超过前总统卢武铉和朴槿惠的案例。从辩论结束到最终宣判的时间跨度,也创下历史新高。关于宪法法院的最终裁决,外界预测众多,可能的结果包括支持弹劾、驳回弹劾或不予受理。 有观点认为,为了尽量减少社会动荡,宪法法院可能会力求形成一致意见,这也是耗时较长的原因之一。此外,也有分析指出,本案涉及多项复杂的法律及程序争议,法院需要充分讨论各方观点,因此审理周期拉长。 根据宪法规定,弹劾案成立需要至少6名宪法法官赞成。目前,宪法法院共有8名法官,在有2名法官反对的情况下,弹劾案也可通过。实际上,即使最终裁决支持弹劾,产生的影响可能取决于8名法官是否形成一致意见。如果法院内部存在较大分歧,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可能进一步升温。 目前关于最终裁决的投票结果,外界预测范围从6比2、7比1到8比0不等。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宪法法院可能会因程序问题而裁定不予受理,或认为弹劾指控不构成重大违宪、违法行为,因此作出驳回判决。 部分法律人士指出,国会撤回弹劾案中的“内乱罪”指控,同时弹劾案在程序上存在争议,因此法院可能会基于程序瑕疵直接驳回案件。前宪法研究院院长、庆熙大学法学研究生院特聘教授许营在向法院提交的意见书中表示:“弹劾案核心指控‘内乱罪’已被撤销,导致弹劾案丧失同一性,同时国会未经正式决议撤回指控,因此该案存在不合法性,法院应予以驳回。” 另有观点认为,考虑到案件重大,即使宪法法院承认部分程序问题,依旧可能作出实体判决。甚至有预测认为,法院可能出现4比4的僵局,导致弹劾案被驳回。此前,在广播通信委员会委员长李真淑的弹劾案中,宪法法院以4比4作出驳回决定,投票结果完全按照法官的政治立场分布,进步派法官支持弹劾,而保守派法官反对弹劾。也有专家指出,该案件的争议点与尹锡悦弹劾案截然不同,因此不宜直接类比。 自韩国宪法法院进入8人制以来,除李真淑弹劾案外,大部分裁决均以全体一致通过。在国会针对企划财政部长官兼经济副总理崔相穆提起的权力争议案中,法院一致支持国会立场,而在针对监察院长崔载海及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长李昌洙等检察官的弹劾案中,法院一致驳回国会的弹劾请求。 然而,在部分案件中,法官们对判决理由也存在不同意见。在崔载海案件中,部分法官认为其行为有问题,但未达到应被罢免的程度。高丽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永洙表示:“宪法法院内部法官确实存在法律观念上的分歧,但尹锡悦弹劾案的政治影响远超以往案件,因此不应简单套用过去的裁决趋势。” 如果最终裁决以5比3支持弹劾,但未能达到通过门槛,法院可能会进一步延迟宣判。在5比3的情况下,新增法官的立场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法院可能等到法官席位补充完整后再作决定。此外,宪法法院的两名法官文炯培和李美善下月18日卸任,如果在此之前未作出裁决,法院将回归6人制,届时任何裁决都可能面临更大争议。因此,法院更可能在两名法官卸任前完成裁决,以确保判决的正当性和程序的完整性。 韩国宪法法院大审判庭【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6 20:09:47 -
韩国每周4天工作制引热议 梦想照进现实有多远?
12日,在首尔钟路区世宗路十字路口上班族们在过马路。【图片来源 韩联社】 近日,韩国围绕“每周4天工作制”的讨论再度升温,该议题由在野党提出,旨在探索劳动时间的合理缩短路径。 自第22届国会议员选举以来,将“每周4天工作制”法制化的呼声不断高涨。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韩国劳总)为此提出了四大核心提案:推动“每周4天工作制”法制化、制定并实施缩短劳动时间的政策与蓝图、提供事业支援、设立并运营国家劳动时间委员会以及推动劳动时间体系的转换。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民主劳总)也积极响应,提议限制工作时间延长,并强化休息权的保障。 然而,雇佣劳动部长官金文洙对此持谨慎态度,指出在当前经济困境下,实行每周4天工作制可能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劳动界则坚持认为,为了提升工作与生活质量,实现生活的均衡,实质性的劳动时间缩短势在必行,并呼吁尽快展开相关立法讨论。反之,经营界则普遍担忧工作时长缩短将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持反对立场。 韩国调研机构工作市民研究所近期针对1000名上班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1%的受访者支持将每周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减少至35至36小时,63.2%的受访者则赞同引进每周4天工作制。据调查,以2023年为基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年均工作时长为1742小时,而韩国为1874小时,明显高于平均值。 韩国劳总与民主劳总不断向国会提出推进“每周4天工作制”的诉求,并援引了国外成功案例以增强说服力。两大劳总指出,英国公共部门地方自治团体此前实施的每周4天工作制实验结果显示,员工辞职率减少39%,平均应聘人数增加53%。以法国物流流通企业LDLC为例,该企业从2019年起试运营了为期两年的“每周4天工作制”,结果显示同比销售额增加36%,离职率也从2019年的11%减少至2022年2%。韩国Severance医院同样进行了为期1年的实验,结果显示病房护工的辞职率减少3.6%至6.2%。 尽管如此,经营界仍持反对意见,认为缩短工作时间将导致劳动生产力和竞争力下降。韩国经营者总协会劳动政策本部长黄龙渊(音)指出,韩国每小时劳动生产率较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约20%以上,在此背景下引进“每周4天工作制”将引发包括企业竞争力下降、人力资源确保困难、社会两极分化加剧、薪资矛盾激化以及业务投入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他还强调,目前海外主要国家推行的“每周4天工作制”大多仍处于实验阶段,除了比利时之外,鲜有政府全面实施并立法的先例。他还进一步主张,与发达国家依据职务价值和成果来决定薪资不同,韩国的工资体系主要是基于工龄和工作时间,因此在实际缩短工作时间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优先考虑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制度的方案,并着手改善以年薪为基础的工资体系。 此前,韩国经营者总协会面向200家企业高管实施的“企业所期望的雇佣劳动法立法方向"问卷调查中,也凸显了企业家的担忧。对于推进“每周4天工作制”可能给劳动市场和劳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担忧情绪最为显著,占比高达34.3%。在劳资双方分歧尖锐的态势下,金文洙提出了逐步改善工作时间制度的方案,包括将每周延长劳动时间的限制从12小时减少到8小时、将年假从1年15天增加至20天、以及将1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逐步缩短至36小时乃至32小时等。 有观点认为,由于核心立法课题众多,因此“每周4天工作制”提案可能会被搁置,难以立即付诸实施。专家们同样对这一制度的实现可能性持怀疑态度。高丽大学劳动研究生院教授金成熙(音)指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全面推行每周4天工作制存在诸多限制,以周期为基础的劳动法实施将附带各种严苛条件,即便只是部分实施,也仅适用于公司规模较大、经营状况相对优越的企业,这无疑损害了制度的公正性。因此,全面实施弹性工作制更为切实可行。 高丽大学劳动研究生院教授金成熙(音)从法律角度出发,指出全面推行每周4天工作制存在诸多限制,以周期为基础的劳动法实施将附带各种严苛条件,即便只是部分实施,也仅适用于公司规模较大、经营状况相对优越的企业,这无疑损害了制度的公正性。因此,他认为全面实施弹性工作制更为切实可行。而支持推进“每周4天工作制”的工作市民研究所所长金钟镇(音)则建议,在过渡期允许弹性工作制,将1周工作时间缩短至36小时,以期在3至4年内实现平稳过渡,最终实现落实。
2025-03-13 17:37:07 -
韩国2月新增就业13.6万人 青年失业率升至7%
根据韩国统计厅12日发布的《2月就业动向》报告,上月15岁以上就业人数为2817.9万人,同比增加13.6万人,连续两个月保持10万人以上的增长趋势。然而,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低迷仍在持续,青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数据显示,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7.4万人,已连续8个月下降;建筑业因行业不景气减少16.7万人,连续10个月呈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卫生及社会福利服务业增加19.2万人,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增加8万人,信息通讯业增加6.5万人,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年龄段来看,60岁以上和30多岁群体的就业人数分别增加34.2万人和11.6万人,而其他年龄段均有所减少。其中,15至29岁青年群体的就业率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至44.3%,创下自2021年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此外,青年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非经济活动人口中,15至29岁处于“休息”状态的青年人数达到50.4万人,自2003年有统计以来首次突破50万。青年失业率升至7%,失业人数同比增加5000人。统计厅社会统计局长孔美淑指出,去年8月的青年层附加调查显示,20多岁选择“休息”的主要原因包括“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和“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等。 从就业形态来看,工资劳动者中,正式员工增加23.3万人,临时工增加3.6万人,但日结工减少9.2万人。非工资劳动者中,有雇员的个体经营者减少2.6万人,而无雇员的自营者增加1.3万人。 尽管整体就业市场呈现复苏迹象,但制造业、建筑业的持续低迷以及青年就业形势的恶化,仍为韩国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专家建议,政府需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以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和两极分化趋势,推动经济全面复苏。 6日,首尔市厅举行了“4050中老年就业博览会”。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2 23:13:51 -
韩国金融机构聚焦老年客户需求 推出创新产品抢占市场
近年来,随着韩国步入超高龄化社会,银行业对老年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老年群体作为银行业的重要客户,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因此各大银行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抢占这一市场。 据韩国金融界11日消息,新韩银行于年初成立了“老年客户特别工作组”(Senior TF),专门负责优化老年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此外,该行计划推出针对退休及领取养老金人群的产品套餐,并计划今年在首尔江南区狎鸥亭设立“新韩Premier”旗舰中心,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KB国民银行也设立了“老年客户特别工作组”,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明确业务方向,并构建可与KB金融集团旗下子公司协同发展的品牌体系。 韩亚银行则早在去年10月推出了老年客户品牌“Hana The Next”。今年1月,该行将“Hana The Next事业部”升级为“Hana The Next本部”,以整合老年客户相关产品和服务。此外,韩亚银行还在首尔中区乙支路的金融中心设立了专为老年客户提供服务的营业网点“Hana The Next Lounge”,积极布局老年金融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老年客户通常拥有较高的财富和消费能力,因此主要金融集团正加大对这一市场的投资。” 另有数据显示,50至60多岁的信用卡消费额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10.35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15.8亿元)增长至去年第二季度的11.173万亿韩元,增幅达7.9%,远高于整体客户的消费额增幅的4.6%。同期,该年龄段的信用卡交易次数也从2.979亿次增至3.259亿次。 在此背景下,韩国信用卡公司也纷纷推出针对该群体的信用卡。在主要信用卡公司中,韩亚信用卡公司近日推出了“Hana The Next卡”,持卡人在支付公寓管理费、电费时,可享受10%的返现优惠。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未来,金融机构可将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开发更多符合老年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 去年10月,韩亚银行员工在举行“Hana The Next”成立揭牌仪式后合影留念。【图片提供 韩亚银行】
2025-03-11 22:14:58 -
三星集团16家子公司全面启动招聘计划 为就业市场注入强心剂
【图片提供 韩联社】 三星集团于9日宣布,旗下16家子公司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大规模招聘计划。 此次参与招聘的公司涵盖三星电子、三星显示器、三星电器、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生物制药、三星Bioepis、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业、三星E&A、三星生命、三星火灾、三星证券、第一企划、S1及三星Wellstory等16家集团主要业务板块。 作为韩国首家引入公开招聘制度的跨国企业,三星集团自1957年实施公开招聘制度以来,已持续推行逾70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三星集团始终秉持人才优先战略,成为韩国主要大企中唯一坚持实施年度公开招聘制度的企业,持续为就业市场提供大量优质岗位。同时,为强化研究开发(R&D)实力,本次招聘还面向全球优秀留学生开放申请通道。 三星集团此次扩大招聘规模,充分体现了三星会长李在镕“加大投资力度,创造优质就业机会”的战略方针。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企业普遍缩减招聘规模的背景下,三星集团仍坚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持续的人才引进为国家就业市场注入活力。据统计,三星集团国内员工总数从2019年12月的10.5257万人增至去年6月的12.8169万人,增加2.2912万人(21.7%)。三星集团计划在2022年至2026年五年间招聘逾8万人,延续2018年至2020年累计招聘4万余人的良好态势。 此前,李在镕在视察三星人力开发院时强调:"自创立以来,三星始终将人才和技术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人才理念,不分性别国籍,广纳贤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为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星集团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全方位就业支持服务。此外,还面向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建立优秀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在职培训体系等。三星集团表示,将持续推进招聘制度创新和人事管理改革,以吸引各领域顶尖人才,充分激发员工潜能,为集团未来发展储备优质人才资源。
2025-03-09 23:27:12 -
贷款又被拒!在韩外国人贷款业务仍面临挑战
#在韩国居留的中国人陈伟持有长期居留签证F2签证。尽管他在韩国生活了近十年,韩语也说得非常流利,但申请贷款对他来说并非易事。最近,陈先生急需一笔资金,在网上搜索贷款信息时发现,由于韩国主要银行很少为外籍人员提供信用贷款业务,他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渠道。 对于在韩国工作数年的外籍人员来说,攒下大量资金并非易事。由于生活成本上升、理财知识匮乏等多重原因,多数外籍人员面临着资金管理上的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全北银行和BNK庆南银行面向外籍客户分别推出了“JB外籍劳工贷款”和“K Dream外国人信用贷款”等贷款产品。此外,全北银行水原外国人金融中心正在向持有E9、E7、F2、F5和F6签证类型的外籍人员提供信用贷款“JB BRAVO KOREA LOAN”服务。其贷款金额最低1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990元),最高4000万韩元。 随着韩国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外籍人员逐渐成为韩国金融市场的新兴客户群体。根据韩国法务部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长期居住(90天以上)的外籍人员已达265.0783万人,约占韩国总人口的5%,创下自201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尽管如此,外籍人员在申请贷款时仍面临诸多限制。与韩国人相比,外籍人员的信用记录不足,且缺乏担保资产,这使得他们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对外籍人员的贷款审批流程更为严格,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贷款难度。 韩国主要商业银行也提供外籍人员可申请的贷款产品,如KB国民银行的“Welcome Plus全租资金贷款”、新韩银行的“SOL GLOBAL全租资金贷款”以及友利银行的“公寓贷款”等,但这些产品并非专门为外籍客户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是不动产抵押贷款产品,对于更需要信用贷款的外籍人员来说,申请门槛较高。 银行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信用贷款无需任何担保,银行仅凭个人信用决定是否放贷。但如果外国人在贷款后离境并拒绝还款,银行将承受巨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对外籍人员的信用贷款业务持谨慎态度。” 有观点认为,外籍人员在韩国开设银行账户、办理金融理财和海外汇款等业务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多数银行仍选择将外籍客户拒之门外。专家指出,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消化风险,但这一做法并未得到广泛采纳。 由于大型金融机构贷款渠道有限,外籍人员不得不转向私人放贷者或非法贷款渠道。专门处理外国人犯罪案件的律师白秀雄(音)表示:“在韩国工作的外国人中,能够利用金融机构贷款产品的人并不多。因此,近年来利用非法私人金融的外国人受害案例不断增加,金融机构有必要考虑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合适的贷款产品。” 随着外籍人员收入规模的增加,提供适合其金融需求的服务已成为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韩亚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白钟浩(音)指出:“与普遍认为外国人主要是低收入劳动者、金融需求有限的观念不同,近年来外国劳动者的收入与韩国人相差不大,且具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韩国金融业需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以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客户群体。” 【图片提供 Gettyimagesbank】
2025-03-07 17:00:00 -
韩国政局动荡反华情绪抬头 中国留学生校园内外倍感压力
近日,随着韩国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舆论中的反华情绪加剧,中国留学生在韩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也随之上升。 韩国总统尹锡悦遭国会弹劾后,部分支持者在抗议集会中宣扬反华言论,并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不实信息,令在韩中国留学生群体陷入焦虑。尤其是在部分大学附近举行的反对弹劾集会上,一些集会参与者甚至当面对学生喊出“你是中国人吧?”“间谍无处不在”等言论,令留学生感到不安。 在一些韩国大学的网络论坛上,反华情绪也在持续发酵。3月4日,韩国延世大学的匿名论坛“Everytime”上发布了一篇题为“请加入反弹劾签名运动”的帖子,其中包含了所谓的“中国人操控选举”及“中国间谍渗透”之类的内容,并由12名韩国学生实名发布。除了现实中的压力,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也令中国留学生感到受伤。韩国部分社交平台流传着“中国留学生在韩国大学入学时享有特殊优待”的谣言。 截至2024年4月,在韩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达到7.2万余人,仍是韩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包括汉阳大学(5727人)、庆熙大学(5262人)、中央大学(3581人)等高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均超过3000人。此外,清州大学(1347人)、湖南大学(1474人)、又松大学(1180人)等地方高校也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韩国高校因学龄人口减少、财政压力加大,近年来在国际招生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高校,中国籍未成年学生的家长们也对当前社会环境感到担忧。一位居住在仁川的中国籍居民李某表示,她的孙女今年刚刚入读韩国的一所小学,她最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里遭到歧视。“我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听到一些侮辱性的言论,所以我总是提醒她尽量不要暴露自己是中国人。”她还提到,自己听说有些学校在点名时如果使用中文拼音发音,可能会让孩子受到同学的嘲笑,这让他们全家人在孩子入学前就感到焦虑。 2月7日,在首尔中区明洞中国驻韩大使馆前举行的"灭共庆典"集会现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06 23:32:01 -
幸福只属于有钱人 焦虑抑郁加剧韩国人理念冲突
首尔光化门一带的上班族。 【图片提供 韩联社】 日前一项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人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较上一年大幅上升。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严重的为进步和保守阵营间的理念冲突,歧视最严重的领域为就业。 韩国行政研究院去年8至9月面向8251名成年人实施面谈调查,于本月6日发布《2024年社会融合现况调查》。 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人的幸福感平均为6.8分(满分10分),较2023年上升0.1分。然而,负面情绪中的焦虑从3.4分上升至4.1分,抑郁从2.8分上升至3.5分。 从各年龄段来看,10-29岁和30-39岁幸福感均为7分,40-49岁和50-59岁下降至6.8分,60岁以上为6.6分,年龄越大幸福感越低。 月收入在1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以下的最低收入群体幸福感从6.1分下降至6分,月收入在600万韩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从6.8分上升至7分。 对社会地位的认知方面,各收入群体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去年月收入在100万韩元以下的群体对社会地位的认知为4.9分,基本与2023年持平,月收入600万韩元以上群体从5.7分上升至6.1分,两个群体之间的差距从0.9分扩大至1.2分。 作为韩国人的自豪感平均为3.1分(满分4分),创下自2013年实施此项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人对政治和经济现状的满意度分别为5.1分和5.3分,均较2023年上升0.7分。42.5%的受访者称,曾与周边的人讨论过政治社会问题,较2023年大幅下降23.3个百分点。参与签名运动的比重从10.8%上升至12.2%,在博客等网上平台发表过个人意见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1.3%,参与过示威集会的比重从8.1%上升至10.9%。 认为自己属于中立的比重为45.2%,属于保守倾向的比重为30.2%(极为保守5.1%、较为保守25.1%),属于进步倾向的比重为24.6%(极为进步3.2%、较为进步21.4%)。 回答中立的女性和男性比例分别为47.2%和43.2%,年龄越大、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回答保守的倾向越高。 在群体沟通方面,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为3.4分(满分4分),其次依次为职场同事间沟通(2.8分)、邻里之间的沟通(2.4分)和代际之间沟通(2.3分)。政府和国民间的沟通为2.3分,国会和国民间的沟通为2.1分。 韩国社会中,感受到歧视最严重的领域是就业,因就业方式导致的歧视为2.8分(满分4分),其次是因残疾、学历、经济地位导致的歧视均为2.7分,因年龄、国籍、种族导致的歧视均为2.6分。 各类型社会矛盾中,最严重的是保守与进步之间的理念冲突(3.1分),贫困阶层和中上层间的阶级冲突为2.9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资冲突为2.8分。 调查显示,造成社会冲突的最重要原因是利害关系各方追求自身利益(25.9%)、相互理解不足(24.6%)、个人及集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17.9%)和贫富差距(16.8%)等。 与财政状况不佳导致捉襟见肘相关的全体指标一致上升,为筹集学费而借钱的比重从2.5%上升至4.7%、因房租上涨而搬家的比重从2.3%上升至4.6%,因就医费用过高而未能接受治疗的比重从2%上升至3%。
2025-03-06 19:19:37 -
韩国教育内卷加剧 学龄人口锐减辅导支出反增
去年7月,在首尔江南举行的“首尔国际幼儿教育展“上,参观者在翻阅幼儿英语书籍。【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尽管韩国学龄人口锐减,但教育支出不减反增。去年韩国学生课外辅导费用高达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01.9亿元)。受从幼儿时期开始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愈发普遍及“N考生”(复读生)激增的影响,课外辅导费用逐年增加。有预测称,若不改善就业市场等经济结构,很难扭转目前情况。 统计厅于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新生儿数达23.83万人,较20年前的2004年(47.7万人)减少50%。同期,学龄人口从1051.9万人减少至697.8万人,减少34%。去年,没有新生的小学达112所。 今年没有招收新生的学校增至180所,明年或将超过200所。今年停课的中小学达49所,其中小学占77.5%(38所)。 尽管学龄人口持续减少,但课外辅导市场呈现持续升温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课外辅导费用达27.1144万亿韩元。自2020年以来,连续3年呈增加趋势。较开始统计相关数据的2007年(20万亿韩元)增加35%。2024年课外辅导费用进一步攀升至39.2万亿韩元,凸显出韩国教育竞争激烈。据悉,学生人均课外辅导费用也从22.2万韩元增至2023年的43.4万韩元,翻了一番。 据分析,这一现象与韩国社会日益加剧的"医科大学热"密切相关。2025学年度医科大学扩招政策出台后,去年“N考生”人数达16.1784万人,创历史新高,占全体考生(52.267万人)的31%。此外,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已呈现低龄化趋势,幼儿课外辅导费用也显著增加。 专家分析指出,就业市场形势严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推手。今年上半年就业数据显示,具有工作经验的“二手新人”占31.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持续降低。钟路学院代表林成浩(音)表示:“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困境,文科专业前景不明朗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向理科和医科倾斜的趋势。”他还表示:“政府应当着力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各专业领域的就业吸引力,而非批判学生选择医科专业的倾向。”
2025-03-06 18:43:50
-
美食无国界 中国甜点接棒麻辣征服韩国MZ
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一直存在,但近来中国零食却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接连走红。魔芋爽、手剥笋等麻辣风潮过后,甜口中国零食糖葫芦成为新潮流。最近,“冰山熔岩”和“毛巾蛋糕”等甜点也开始席卷韩国市场。 无论政治情绪如何,出色的饮食文化始终会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日本媒体《DAILY新潮》去年12月报道称,美国《外交家》(The Diplomat)杂志联合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等国际研究机构,在2022年对1364名韩国成年男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或“非常负面”看法。实际上,在韩国年轻群体中,中国甜点糖葫芦大受欢迎,韩国闹市街头手拿糖葫芦边走边吃的一二十多岁女性屡见不鲜。 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多数是历史争议、新冠疫情以及雾霾问题叠加的结果。《外交家》指出,近年来雾霾问题一直是中韩之间的争议热点。此外,提及中国时,韩国人比较容易首先想到“新冠疫情”、“历史歪曲”、“肮脏”、“假货”、“污染”等负面词汇。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韩国民众的疑虑。2008年中国曝出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多达30万婴儿受害。2021年,一张中国农民赤身裸体腌制白菜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引发食品卫生问题讨论。2023年,中国青岛啤酒厂曝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随地小便,啤酒遭到污染,一时成为热议话题。 几经波折,中国食品行业也开始在卫生安全问题上下足功夫,加上社交媒体上吃播文化的兴起,中国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口感新奇的甜点强势吸引韩国年轻一代的兴趣。带有中国风格滤镜的吃播视频通过优兔(YouTube)和抖音(TikTok)传播,令中国的独特甜品迅速影响韩国市场。 “牛奶拉丝面包”吃播视频【图片来源 YouTube截图】 韩国吃播博主纷纷开始跟风,在社交媒体上尝试并测评中国甜点,这同时成为他们大获流量的法宝。截至2月底,优兔博主ddimmi发布的“牛奶拉丝面包”测评视频播放量达174万次,博主baby pig rabbit相关视频播放量也达117万次。优兔博主weird sweets shop前往中国直接测评当地热门甜点的《中国大陆甜点合集》上线一个月后播放量突破35万次,而博主“我的一天”(译)的中国甜点一日游视频也获得43万次播放。 随着对中国甜点的需求不断增加,韩国的咖啡店和糕点店也开始仿制“冰山熔岩”和“毛巾蛋糕”等热门产品。中国甜点热潮兴起后,中国饭店和超市聚集的首尔永登浦区大林中央市场面包店把需求较高的“牛奶拉丝面包”摆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店主表示:“最近好多年轻人都在找这款面包,甚至有吃播博主来问是否正宗”。 韩国便利店行业也在迅速跟进潮流,推出仿制中国甜点的新品,并取得可观的销量。GS25、CU等便利店最近相继推出“毛巾蛋糕”和“冰山熔岩”巧克力砖,一度引发“断货潮”。据流通业界消息,CU上月2日推出“405生奶油毛巾蛋糕”和“405巧克力毛巾蛋糕”,预售库存4天内告罄。GS25推出的两款“毛巾蛋糕”也在上市首日售出2000个。 首尔麻浦区弘大附近一家CU便利店店主表示,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毛巾蛋糕”等甜点是店内的畅销品,主要购买人群是年轻一代,通常补货后也会很快售罄。对面GS25便利店的店主则表示,周边多所大学的学生是“冰山熔岩”的主要消费群体,导致该产品目前处于缺货状态。他还提到,甜点潮流瞬息万变,新品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有时订货数量甚至都会受到限制。 仁荷大学消费者学教授李银姬分析称,食品消费更多取决于个人口味和体验,而非政治情绪。如今,社交媒体上的中国甜点外观独特和色彩鲜艳,这种“新奇食物”容易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少数反华情绪可能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更加全球化,并不会过多纠结于此。 随着社交媒体的推动,中国甜点在韩国的流行趋势持续升温。从街头小吃到便利店新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尝试这些独特的美食。中韩关系存在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因素,但饮食文化可以超越国界,以独特的魅力赢得市场。未来,随着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交流不断加深,必定会有更多的中国美食在韩国掀起新的潮流。
2025-03-17 01:22:37 -
宪法法院或本周内裁决尹锡悦弹劾案 最终结果难以预测
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审判即将迎来宣判,外界对韩国宪法法院的最终决定高度关注。自辩论结束至今已过去两周多,按照惯例,宪法法院通常会在宣判日前两到三天通知相关当事人,但截至3月16日,法院未通知具体宣判日期。如果近期安排宣判,最有可能在19日至21日之间进行。 尹锡悦的弹劾审判已创下韩国历任总统中最长审理纪录。从弹劾案移交宪法法院到最终裁决,耗时已超过前总统卢武铉和朴槿惠的案例。从辩论结束到最终宣判的时间跨度,也创下历史新高。关于宪法法院的最终裁决,外界预测众多,可能的结果包括支持弹劾、驳回弹劾或不予受理。 有观点认为,为了尽量减少社会动荡,宪法法院可能会力求形成一致意见,这也是耗时较长的原因之一。此外,也有分析指出,本案涉及多项复杂的法律及程序争议,法院需要充分讨论各方观点,因此审理周期拉长。 根据宪法规定,弹劾案成立需要至少6名宪法法官赞成。目前,宪法法院共有8名法官,在有2名法官反对的情况下,弹劾案也可通过。实际上,即使最终裁决支持弹劾,产生的影响可能取决于8名法官是否形成一致意见。如果法院内部存在较大分歧,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可能进一步升温。 目前关于最终裁决的投票结果,外界预测范围从6比2、7比1到8比0不等。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宪法法院可能会因程序问题而裁定不予受理,或认为弹劾指控不构成重大违宪、违法行为,因此作出驳回判决。 部分法律人士指出,国会撤回弹劾案中的“内乱罪”指控,同时弹劾案在程序上存在争议,因此法院可能会基于程序瑕疵直接驳回案件。前宪法研究院院长、庆熙大学法学研究生院特聘教授许营在向法院提交的意见书中表示:“弹劾案核心指控‘内乱罪’已被撤销,导致弹劾案丧失同一性,同时国会未经正式决议撤回指控,因此该案存在不合法性,法院应予以驳回。” 另有观点认为,考虑到案件重大,即使宪法法院承认部分程序问题,依旧可能作出实体判决。甚至有预测认为,法院可能出现4比4的僵局,导致弹劾案被驳回。此前,在广播通信委员会委员长李真淑的弹劾案中,宪法法院以4比4作出驳回决定,投票结果完全按照法官的政治立场分布,进步派法官支持弹劾,而保守派法官反对弹劾。也有专家指出,该案件的争议点与尹锡悦弹劾案截然不同,因此不宜直接类比。 自韩国宪法法院进入8人制以来,除李真淑弹劾案外,大部分裁决均以全体一致通过。在国会针对企划财政部长官兼经济副总理崔相穆提起的权力争议案中,法院一致支持国会立场,而在针对监察院长崔载海及首尔中央地方检察厅长李昌洙等检察官的弹劾案中,法院一致驳回国会的弹劾请求。 然而,在部分案件中,法官们对判决理由也存在不同意见。在崔载海案件中,部分法官认为其行为有问题,但未达到应被罢免的程度。高丽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永洙表示:“宪法法院内部法官确实存在法律观念上的分歧,但尹锡悦弹劾案的政治影响远超以往案件,因此不应简单套用过去的裁决趋势。” 如果最终裁决以5比3支持弹劾,但未能达到通过门槛,法院可能会进一步延迟宣判。在5比3的情况下,新增法官的立场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法院可能等到法官席位补充完整后再作决定。此外,宪法法院的两名法官文炯培和李美善下月18日卸任,如果在此之前未作出裁决,法院将回归6人制,届时任何裁决都可能面临更大争议。因此,法院更可能在两名法官卸任前完成裁决,以确保判决的正当性和程序的完整性。 韩国宪法法院大审判庭【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6 20:09:47 -
韩国每周4天工作制引热议 梦想照进现实有多远?
12日,在首尔钟路区世宗路十字路口上班族们在过马路。【图片来源 韩联社】 近日,韩国围绕“每周4天工作制”的讨论再度升温,该议题由在野党提出,旨在探索劳动时间的合理缩短路径。 自第22届国会议员选举以来,将“每周4天工作制”法制化的呼声不断高涨。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韩国劳总)为此提出了四大核心提案:推动“每周4天工作制”法制化、制定并实施缩短劳动时间的政策与蓝图、提供事业支援、设立并运营国家劳动时间委员会以及推动劳动时间体系的转换。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民主劳总)也积极响应,提议限制工作时间延长,并强化休息权的保障。 然而,雇佣劳动部长官金文洙对此持谨慎态度,指出在当前经济困境下,实行每周4天工作制可能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劳动界则坚持认为,为了提升工作与生活质量,实现生活的均衡,实质性的劳动时间缩短势在必行,并呼吁尽快展开相关立法讨论。反之,经营界则普遍担忧工作时长缩短将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持反对立场。 韩国调研机构工作市民研究所近期针对1000名上班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1%的受访者支持将每周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减少至35至36小时,63.2%的受访者则赞同引进每周4天工作制。据调查,以2023年为基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年均工作时长为1742小时,而韩国为1874小时,明显高于平均值。 韩国劳总与民主劳总不断向国会提出推进“每周4天工作制”的诉求,并援引了国外成功案例以增强说服力。两大劳总指出,英国公共部门地方自治团体此前实施的每周4天工作制实验结果显示,员工辞职率减少39%,平均应聘人数增加53%。以法国物流流通企业LDLC为例,该企业从2019年起试运营了为期两年的“每周4天工作制”,结果显示同比销售额增加36%,离职率也从2019年的11%减少至2022年2%。韩国Severance医院同样进行了为期1年的实验,结果显示病房护工的辞职率减少3.6%至6.2%。 尽管如此,经营界仍持反对意见,认为缩短工作时间将导致劳动生产力和竞争力下降。韩国经营者总协会劳动政策本部长黄龙渊(音)指出,韩国每小时劳动生产率较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约20%以上,在此背景下引进“每周4天工作制”将引发包括企业竞争力下降、人力资源确保困难、社会两极分化加剧、薪资矛盾激化以及业务投入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他还强调,目前海外主要国家推行的“每周4天工作制”大多仍处于实验阶段,除了比利时之外,鲜有政府全面实施并立法的先例。他还进一步主张,与发达国家依据职务价值和成果来决定薪资不同,韩国的工资体系主要是基于工龄和工作时间,因此在实际缩短工作时间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优先考虑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制度的方案,并着手改善以年薪为基础的工资体系。 此前,韩国经营者总协会面向200家企业高管实施的“企业所期望的雇佣劳动法立法方向"问卷调查中,也凸显了企业家的担忧。对于推进“每周4天工作制”可能给劳动市场和劳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担忧情绪最为显著,占比高达34.3%。在劳资双方分歧尖锐的态势下,金文洙提出了逐步改善工作时间制度的方案,包括将每周延长劳动时间的限制从12小时减少到8小时、将年假从1年15天增加至20天、以及将1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逐步缩短至36小时乃至32小时等。 有观点认为,由于核心立法课题众多,因此“每周4天工作制”提案可能会被搁置,难以立即付诸实施。专家们同样对这一制度的实现可能性持怀疑态度。高丽大学劳动研究生院教授金成熙(音)指出,从法律角度来看,全面推行每周4天工作制存在诸多限制,以周期为基础的劳动法实施将附带各种严苛条件,即便只是部分实施,也仅适用于公司规模较大、经营状况相对优越的企业,这无疑损害了制度的公正性。因此,全面实施弹性工作制更为切实可行。 高丽大学劳动研究生院教授金成熙(音)从法律角度出发,指出全面推行每周4天工作制存在诸多限制,以周期为基础的劳动法实施将附带各种严苛条件,即便只是部分实施,也仅适用于公司规模较大、经营状况相对优越的企业,这无疑损害了制度的公正性。因此,他认为全面实施弹性工作制更为切实可行。而支持推进“每周4天工作制”的工作市民研究所所长金钟镇(音)则建议,在过渡期允许弹性工作制,将1周工作时间缩短至36小时,以期在3至4年内实现平稳过渡,最终实现落实。
2025-03-13 17:37:07 -
韩国2月新增就业13.6万人 青年失业率升至7%
根据韩国统计厅12日发布的《2月就业动向》报告,上月15岁以上就业人数为2817.9万人,同比增加13.6万人,连续两个月保持10万人以上的增长趋势。然而,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低迷仍在持续,青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数据显示,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7.4万人,已连续8个月下降;建筑业因行业不景气减少16.7万人,连续10个月呈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卫生及社会福利服务业增加19.2万人,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增加8万人,信息通讯业增加6.5万人,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年龄段来看,60岁以上和30多岁群体的就业人数分别增加34.2万人和11.6万人,而其他年龄段均有所减少。其中,15至29岁青年群体的就业率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至44.3%,创下自2021年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此外,青年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非经济活动人口中,15至29岁处于“休息”状态的青年人数达到50.4万人,自2003年有统计以来首次突破50万。青年失业率升至7%,失业人数同比增加5000人。统计厅社会统计局长孔美淑指出,去年8月的青年层附加调查显示,20多岁选择“休息”的主要原因包括“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和“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等。 从就业形态来看,工资劳动者中,正式员工增加23.3万人,临时工增加3.6万人,但日结工减少9.2万人。非工资劳动者中,有雇员的个体经营者减少2.6万人,而无雇员的自营者增加1.3万人。 尽管整体就业市场呈现复苏迹象,但制造业、建筑业的持续低迷以及青年就业形势的恶化,仍为韩国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专家建议,政府需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以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和两极分化趋势,推动经济全面复苏。 6日,首尔市厅举行了“4050中老年就业博览会”。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2 23:13:51 -
韩国金融机构聚焦老年客户需求 推出创新产品抢占市场
近年来,随着韩国步入超高龄化社会,银行业对老年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老年群体作为银行业的重要客户,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因此各大银行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抢占这一市场。 据韩国金融界11日消息,新韩银行于年初成立了“老年客户特别工作组”(Senior TF),专门负责优化老年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此外,该行计划推出针对退休及领取养老金人群的产品套餐,并计划今年在首尔江南区狎鸥亭设立“新韩Premier”旗舰中心,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KB国民银行也设立了“老年客户特别工作组”,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明确业务方向,并构建可与KB金融集团旗下子公司协同发展的品牌体系。 韩亚银行则早在去年10月推出了老年客户品牌“Hana The Next”。今年1月,该行将“Hana The Next事业部”升级为“Hana The Next本部”,以整合老年客户相关产品和服务。此外,韩亚银行还在首尔中区乙支路的金融中心设立了专为老年客户提供服务的营业网点“Hana The Next Lounge”,积极布局老年金融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老年客户通常拥有较高的财富和消费能力,因此主要金融集团正加大对这一市场的投资。” 另有数据显示,50至60多岁的信用卡消费额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10.35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15.8亿元)增长至去年第二季度的11.173万亿韩元,增幅达7.9%,远高于整体客户的消费额增幅的4.6%。同期,该年龄段的信用卡交易次数也从2.979亿次增至3.259亿次。 在此背景下,韩国信用卡公司也纷纷推出针对该群体的信用卡。在主要信用卡公司中,韩亚信用卡公司近日推出了“Hana The Next卡”,持卡人在支付公寓管理费、电费时,可享受10%的返现优惠。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未来,金融机构可将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开发更多符合老年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 去年10月,韩亚银行员工在举行“Hana The Next”成立揭牌仪式后合影留念。【图片提供 韩亚银行】
2025-03-11 22:14:58 -
三星集团16家子公司全面启动招聘计划 为就业市场注入强心剂
【图片提供 韩联社】 三星集团于9日宣布,旗下16家子公司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大规模招聘计划。 此次参与招聘的公司涵盖三星电子、三星显示器、三星电器、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生物制药、三星Bioepis、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业、三星E&A、三星生命、三星火灾、三星证券、第一企划、S1及三星Wellstory等16家集团主要业务板块。 作为韩国首家引入公开招聘制度的跨国企业,三星集团自1957年实施公开招聘制度以来,已持续推行逾70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三星集团始终秉持人才优先战略,成为韩国主要大企中唯一坚持实施年度公开招聘制度的企业,持续为就业市场提供大量优质岗位。同时,为强化研究开发(R&D)实力,本次招聘还面向全球优秀留学生开放申请通道。 三星集团此次扩大招聘规模,充分体现了三星会长李在镕“加大投资力度,创造优质就业机会”的战略方针。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企业普遍缩减招聘规模的背景下,三星集团仍坚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持续的人才引进为国家就业市场注入活力。据统计,三星集团国内员工总数从2019年12月的10.5257万人增至去年6月的12.8169万人,增加2.2912万人(21.7%)。三星集团计划在2022年至2026年五年间招聘逾8万人,延续2018年至2020年累计招聘4万余人的良好态势。 此前,李在镕在视察三星人力开发院时强调:"自创立以来,三星始终将人才和技术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人才理念,不分性别国籍,广纳贤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为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星集团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全方位就业支持服务。此外,还面向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建立优秀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在职培训体系等。三星集团表示,将持续推进招聘制度创新和人事管理改革,以吸引各领域顶尖人才,充分激发员工潜能,为集团未来发展储备优质人才资源。
2025-03-09 23:27:12 -
贷款又被拒!在韩外国人贷款业务仍面临挑战
#在韩国居留的中国人陈伟持有长期居留签证F2签证。尽管他在韩国生活了近十年,韩语也说得非常流利,但申请贷款对他来说并非易事。最近,陈先生急需一笔资金,在网上搜索贷款信息时发现,由于韩国主要银行很少为外籍人员提供信用贷款业务,他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渠道。 对于在韩国工作数年的外籍人员来说,攒下大量资金并非易事。由于生活成本上升、理财知识匮乏等多重原因,多数外籍人员面临着资金管理上的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全北银行和BNK庆南银行面向外籍客户分别推出了“JB外籍劳工贷款”和“K Dream外国人信用贷款”等贷款产品。此外,全北银行水原外国人金融中心正在向持有E9、E7、F2、F5和F6签证类型的外籍人员提供信用贷款“JB BRAVO KOREA LOAN”服务。其贷款金额最低1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990元),最高4000万韩元。 随着韩国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外籍人员逐渐成为韩国金融市场的新兴客户群体。根据韩国法务部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长期居住(90天以上)的外籍人员已达265.0783万人,约占韩国总人口的5%,创下自201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尽管如此,外籍人员在申请贷款时仍面临诸多限制。与韩国人相比,外籍人员的信用记录不足,且缺乏担保资产,这使得他们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对外籍人员的贷款审批流程更为严格,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贷款难度。 韩国主要商业银行也提供外籍人员可申请的贷款产品,如KB国民银行的“Welcome Plus全租资金贷款”、新韩银行的“SOL GLOBAL全租资金贷款”以及友利银行的“公寓贷款”等,但这些产品并非专门为外籍客户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是不动产抵押贷款产品,对于更需要信用贷款的外籍人员来说,申请门槛较高。 银行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信用贷款无需任何担保,银行仅凭个人信用决定是否放贷。但如果外国人在贷款后离境并拒绝还款,银行将承受巨大的风险。因此,银行对外籍人员的信用贷款业务持谨慎态度。” 有观点认为,外籍人员在韩国开设银行账户、办理金融理财和海外汇款等业务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多数银行仍选择将外籍客户拒之门外。专家指出,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消化风险,但这一做法并未得到广泛采纳。 由于大型金融机构贷款渠道有限,外籍人员不得不转向私人放贷者或非法贷款渠道。专门处理外国人犯罪案件的律师白秀雄(音)表示:“在韩国工作的外国人中,能够利用金融机构贷款产品的人并不多。因此,近年来利用非法私人金融的外国人受害案例不断增加,金融机构有必要考虑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合适的贷款产品。” 随着外籍人员收入规模的增加,提供适合其金融需求的服务已成为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韩亚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白钟浩(音)指出:“与普遍认为外国人主要是低收入劳动者、金融需求有限的观念不同,近年来外国劳动者的收入与韩国人相差不大,且具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韩国金融业需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以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客户群体。” 【图片提供 Gettyimagesbank】
2025-03-07 17:00:00 -
韩国政局动荡反华情绪抬头 中国留学生校园内外倍感压力
近日,随着韩国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舆论中的反华情绪加剧,中国留学生在韩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也随之上升。 韩国总统尹锡悦遭国会弹劾后,部分支持者在抗议集会中宣扬反华言论,并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不实信息,令在韩中国留学生群体陷入焦虑。尤其是在部分大学附近举行的反对弹劾集会上,一些集会参与者甚至当面对学生喊出“你是中国人吧?”“间谍无处不在”等言论,令留学生感到不安。 在一些韩国大学的网络论坛上,反华情绪也在持续发酵。3月4日,韩国延世大学的匿名论坛“Everytime”上发布了一篇题为“请加入反弹劾签名运动”的帖子,其中包含了所谓的“中国人操控选举”及“中国间谍渗透”之类的内容,并由12名韩国学生实名发布。除了现实中的压力,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也令中国留学生感到受伤。韩国部分社交平台流传着“中国留学生在韩国大学入学时享有特殊优待”的谣言。 截至2024年4月,在韩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达到7.2万余人,仍是韩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包括汉阳大学(5727人)、庆熙大学(5262人)、中央大学(3581人)等高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均超过3000人。此外,清州大学(1347人)、湖南大学(1474人)、又松大学(1180人)等地方高校也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韩国高校因学龄人口减少、财政压力加大,近年来在国际招生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高校,中国籍未成年学生的家长们也对当前社会环境感到担忧。一位居住在仁川的中国籍居民李某表示,她的孙女今年刚刚入读韩国的一所小学,她最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里遭到歧视。“我害怕孩子在学校里听到一些侮辱性的言论,所以我总是提醒她尽量不要暴露自己是中国人。”她还提到,自己听说有些学校在点名时如果使用中文拼音发音,可能会让孩子受到同学的嘲笑,这让他们全家人在孩子入学前就感到焦虑。 2月7日,在首尔中区明洞中国驻韩大使馆前举行的"灭共庆典"集会现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06 23:32:01 -
幸福只属于有钱人 焦虑抑郁加剧韩国人理念冲突
首尔光化门一带的上班族。 【图片提供 韩联社】 日前一项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人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较上一年大幅上升。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严重的为进步和保守阵营间的理念冲突,歧视最严重的领域为就业。 韩国行政研究院去年8至9月面向8251名成年人实施面谈调查,于本月6日发布《2024年社会融合现况调查》。 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人的幸福感平均为6.8分(满分10分),较2023年上升0.1分。然而,负面情绪中的焦虑从3.4分上升至4.1分,抑郁从2.8分上升至3.5分。 从各年龄段来看,10-29岁和30-39岁幸福感均为7分,40-49岁和50-59岁下降至6.8分,60岁以上为6.6分,年龄越大幸福感越低。 月收入在1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以下的最低收入群体幸福感从6.1分下降至6分,月收入在600万韩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从6.8分上升至7分。 对社会地位的认知方面,各收入群体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去年月收入在100万韩元以下的群体对社会地位的认知为4.9分,基本与2023年持平,月收入600万韩元以上群体从5.7分上升至6.1分,两个群体之间的差距从0.9分扩大至1.2分。 作为韩国人的自豪感平均为3.1分(满分4分),创下自2013年实施此项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去年韩国人对政治和经济现状的满意度分别为5.1分和5.3分,均较2023年上升0.7分。42.5%的受访者称,曾与周边的人讨论过政治社会问题,较2023年大幅下降23.3个百分点。参与签名运动的比重从10.8%上升至12.2%,在博客等网上平台发表过个人意见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1.3%,参与过示威集会的比重从8.1%上升至10.9%。 认为自己属于中立的比重为45.2%,属于保守倾向的比重为30.2%(极为保守5.1%、较为保守25.1%),属于进步倾向的比重为24.6%(极为进步3.2%、较为进步21.4%)。 回答中立的女性和男性比例分别为47.2%和43.2%,年龄越大、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回答保守的倾向越高。 在群体沟通方面,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为3.4分(满分4分),其次依次为职场同事间沟通(2.8分)、邻里之间的沟通(2.4分)和代际之间沟通(2.3分)。政府和国民间的沟通为2.3分,国会和国民间的沟通为2.1分。 韩国社会中,感受到歧视最严重的领域是就业,因就业方式导致的歧视为2.8分(满分4分),其次是因残疾、学历、经济地位导致的歧视均为2.7分,因年龄、国籍、种族导致的歧视均为2.6分。 各类型社会矛盾中,最严重的是保守与进步之间的理念冲突(3.1分),贫困阶层和中上层间的阶级冲突为2.9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资冲突为2.8分。 调查显示,造成社会冲突的最重要原因是利害关系各方追求自身利益(25.9%)、相互理解不足(24.6%)、个人及集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17.9%)和贫富差距(16.8%)等。 与财政状况不佳导致捉襟见肘相关的全体指标一致上升,为筹集学费而借钱的比重从2.5%上升至4.7%、因房租上涨而搬家的比重从2.3%上升至4.6%,因就医费用过高而未能接受治疗的比重从2%上升至3%。
2025-03-06 19:19:37 -
韩国教育内卷加剧 学龄人口锐减辅导支出反增
去年7月,在首尔江南举行的“首尔国际幼儿教育展“上,参观者在翻阅幼儿英语书籍。【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尽管韩国学龄人口锐减,但教育支出不减反增。去年韩国学生课外辅导费用高达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01.9亿元)。受从幼儿时期开始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愈发普遍及“N考生”(复读生)激增的影响,课外辅导费用逐年增加。有预测称,若不改善就业市场等经济结构,很难扭转目前情况。 统计厅于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新生儿数达23.83万人,较20年前的2004年(47.7万人)减少50%。同期,学龄人口从1051.9万人减少至697.8万人,减少34%。去年,没有新生的小学达112所。 今年没有招收新生的学校增至180所,明年或将超过200所。今年停课的中小学达49所,其中小学占77.5%(38所)。 尽管学龄人口持续减少,但课外辅导市场呈现持续升温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课外辅导费用达27.1144万亿韩元。自2020年以来,连续3年呈增加趋势。较开始统计相关数据的2007年(20万亿韩元)增加35%。2024年课外辅导费用进一步攀升至39.2万亿韩元,凸显出韩国教育竞争激烈。据悉,学生人均课外辅导费用也从22.2万韩元增至2023年的43.4万韩元,翻了一番。 据分析,这一现象与韩国社会日益加剧的"医科大学热"密切相关。2025学年度医科大学扩招政策出台后,去年“N考生”人数达16.1784万人,创历史新高,占全体考生(52.267万人)的31%。此外,备考医科大学的现象已呈现低龄化趋势,幼儿课外辅导费用也显著增加。 专家分析指出,就业市场形势严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推手。今年上半年就业数据显示,具有工作经验的“二手新人”占31.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反映出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持续降低。钟路学院代表林成浩(音)表示:“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即便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困境,文科专业前景不明朗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向理科和医科倾斜的趋势。”他还表示:“政府应当着力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各专业领域的就业吸引力,而非批判学生选择医科专业的倾向。”
2025-03-06 18: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