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韩国’新闻 2,025个
-
韩美"2+2贸易对话"下周在华盛顿举行
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左)和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图片提供 韩联社】 据韩国企划财政部和产业通商资源部20日消息,下周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韩美财长及贸易部长共同参与的“2+2”高级别磋商。 本次磋商由美方提议,目前正在就日程及议题进行最终协商。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和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将代表双方出席。
2025-04-20 23:48:36 -
美国对华航运制裁或重塑全球造船格局 韩国集装箱船市场迎战略机遇
HD韩国造船海洋超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政府对华航运及船舶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背景下,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重大调整。分析指出,韩国造船业有望借此契机,在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快速蚕食的集装箱船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确保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资航运企业及造船企业征收入港附加费,中国造船业的价格优势面临实质性削弱。分析认为,在中国企业加速追赶韩国在LNG运输船领域技术优势的当下,这一政策变化将为韩国造船业带来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韩国造船海洋装备协会于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呈快速扩张态势。以标准船吨(CGT)计算,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9.5%跃升至去年的87.8%;同期,韩国的市场份额则从31.6%大幅下降至12.1%。 韩国投资证券援引克拉克森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领先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高度集中于中国船厂。其中,地中海航运在中国船厂的订单占比高达97%,赫伯罗特达89%,马士基为59%,ONE和达飞轮船分别为58%和47%,长荣海运则为36%。据分析,在美国制裁政策影响下,这些航运巨头可能会逐步调整供应链策略,将部分订单转向韩国造船企业。 韩国信用评级机构NI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各类船型中,集装箱船市场将最先感受到制裁带来的冲击。”并预测:“未来主要航运公司很可能会将新造船订单从中国向韩国转移。考虑到当前多数造船合同采用‘重尾款’(预付款少,交付款多)支付结构,航运公司存在终止与中国船厂初步协议的可能性。” 即使在美国制裁措施出台前,韩国船厂已获多个集装箱船订单。今年1月,HD韩国造船海洋成功斩获价值3.71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0.5亿元)的12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市场普遍认为订单来自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达飞轮船。此外,韩华海洋也于上月成功接获长荣海运2.4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级超大型集装箱船6艘,单艘造价达3881亿韩元,创下该类型船舶史上最高价格纪录。 当前,韩国造船业整体订单份额持续下滑、LNG运输船这一主力船型的主导地位也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此次机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去年,全球新船订单中,韩国占比仅为17%,创八年来新低。反正,中国高达71%,两国差距从2022年的40个百分点扩大至54个百分点。在LNG运输船领域,韩国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的92.6%下滑至2023年的57.2%,同期中国份额则从7.4%攀升至42.8%。 NICE相关人士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韩国造船业必须采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持续强化LNG船领域技术壁垒的同时,积极抢占集装箱船市场的战略高地。”此次美国对华航运制裁可能成为重塑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的重要转折点。韩国造船业能否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
2025-04-20 23:45:40 -
韩国学生退学意愿持续攀升 教育观念与学制压力或为主因
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考虑退学的韩国学生人数近期有所上升。根据首尔市教育厅20日发布的数据,去年首尔地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参与“退学熟虑制”的学生为3359人,相较于五年前的2690人,增加了24.9%(669人)。 “退学熟虑制”是一项为考虑退学的学生提供1至7周缓冲期的制度。在此期间,学生和家长可以申请参与,学校通过提供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和替代教育等服务,帮助学生决定是否继续学业。 从学段分布来看,过去五年间小学生的申请人数增长最为显著,从20人增至59人,增幅达到三倍;初中生增加1.54倍(从707人增至1089人);高中生增幅为1.13倍(从1963人增至2211人)。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由于远程授课的普及,2020年参与“退学熟虑制”的学生人数曾骤降至799人。但自2022年疫情结束后,随着线下教学的恢复,参与该制度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2023年为3253人,2024年为3359人,呈持续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经过熟虑期后,最终选择退学的学生比例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去年达到35.1%。具体来看,2019年退学人数为924人,2020年为271人,2021年为562人,疫情期间有所减少,但自2022年起,退学人数逐步回升,2023年为1042人,2024年为1179人。 中学教师工会事务处处长黄智惠(音)表示:“高中学分制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明确职业方向,加之大学入学制度日益复杂,这些因素可能对学生的退学决策造成了一定影响” 同时,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界相关人士指出:“如今,家长不再一味强调孩子必须坚持完成学业,而是更愿意尊重其自主选择的权利。” 上月26日,在首尔广津区广南高中,高三学生正在参加考试【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0 23:25:17 -
历史首次! 韩国经济或连续四个季度陷"零增长陷阱"
首尔明洞街头等待出租的店铺。【图片提供 韩联社】 韩国经济未能实现反弹,持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经济增速或历史首次连续四个季度不足0.1%。分析称,经济潜在增长率已跌至2%上下,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受挫,本应成为经济支柱的消费、投资等内需基础也摇摇欲坠,加之政治不稳定和财政健全性等问题,财政政策恐难产生可期效果。 据韩国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度及未来增长趋势评估》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幅预计将低于0.2%,甚至不排除出现小幅负增长的可能性。央行即将于本月24日公开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按此趋势大概率将低于0%,即使保持增长也不会超过0.1%。 这意味着韩国GDP自去年第2季度出现0.228%的负增长、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先后增长0.1%和0.066%后,将连续四个季度增速不足0.1%。 按照央行经济统计系统(ECOS)的数据,韩国自1960年有统计可查数据以来,经济增速从未如此长期停留在0.1%以下。2022年第4季度在民间消费减少和出口低迷的影响下,韩国经济曾出现0.452%的负增长,但很快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0.44%的反弹,此后直至去年1月一直保持正增长。 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韩国经济曾于2020年第1(-1.286%)和第2季度(-2.74%)连续负增长,但从第3季度(2.209%)恢复后,连续4个季度保持1%-2%的增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除当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后,2009年前三季度仍快速实现反弹。即使在1997年外汇危机时,虽经济跌至谷底,但仍伴随反弹和复苏,1998年第3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实现最高超过4%的增长。 与过去不同,韩国经济近一年持续在0%左右徘徊,是多重复合因素叠加的结果。低生育、老龄化、创新不足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令经济增速一降再降。 央行在报告中称,韩国潜在经济增速从2000年代初的5%左右降至近年的2%,若这一趋势无改善势头,2045年至2049年将进一步放缓至0.6%。 此外,过高的家庭负债成为消费掣肘,房地产项目融资(PF)问题遏制建筑投资,内需持续疲软,韩国经济的“软肋”暴露无遗。 国内外机构竞相下调韩国近年经济增长预期,彭博社本月10日的调查显示,42家机构对韩国经济经济增速预期平均为1.41%,低于央行今年2月的预测值(1.5%)。 预计增速低于1%的机构达到7家,包括彭博经济研究所、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高盛、法国兴业银行、渣打银行等预测经济增速勉强达到1%,10家机构预测将在0-1%之间。 今年2月央行预测今年经济增速为1.4%,但日前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冲击高于预期,预计将于下月大幅下调预测值。
2025-04-20 23:16:16 -
起亚EV3斩获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 韩系品牌连续两年登顶
“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2025 World Car Awards)决赛日前在美国纽约落下帷幕,起亚EV3斩获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World Car of the Year),这是起亚凭借EV9获得2024年度风云车后,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设立于2004年的世界风云车大奖由来自韩国、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全球30个国家的96位汽车领域专家参与各奖项评选。 起亚曾于2020年凭借Telluride获得当年世界风云车大奖,开韩国品牌先河。此外,起亚还曾凭借Soul EV、EV6 GT等车型,先后6次获奖。 EV3是起亚为推进电动汽车大众化而推出的旗舰车型,内外设计基于起亚的设计理念“对立统一”(Opposites United)。搭载81.4kWh电池的长续航版本充电一次可行驶距离为501公里(韩国产业部认证标准)。 EV3首次采用仅通过加速踏板操作便可以完成加速、减速、停车的i-踏板3.0功能,大大提高了驾驶便利性。EV3此前将“2025英国年度最佳汽车”“2025芬兰年度最佳汽车”“2025丹麦年度最佳汽车”“2025世界女性年度汽车”等多项大奖收入囊中。还斩获韩国汽车记者协会(KAJA)评选的“2025韩国年度汽车”“年度电动汽车”“年度革新大奖”等。 起亚EV3斩获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20 20:40:30 -
奢侈品与平价商品齐头并进 韩国消费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
在高物价长期化与内需疲软的背景下,韩国流通业加速呈现“高端化”与“实用性”并行的两极分化格局。一方面,市场着力满足高净值客户对高端商品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则转向吸引重视实用性与性价比的大众消费群体。 据流通业界20日消息,韩国主要百货公司近年来在珠宝、美妆、儿童、食品等特定品类加快推进垂直细分。为优化高端服务体验,卖场同步进行空间重组,增设专属休息区、私人购物空间及定制化礼宾服务。 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主要百货公司的VIP客户销售占比持续上升,乐天与新世界百货均达45%,现代百货为43%,格乐丽雅(Galleria)百货则突破半数,达到51%。 为强化高端布局,乐天百货总店近期在一层引入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格拉夫(Graff)等高端珠宝品牌,并将儿童专馆升级为高端主题空间。新世界百货总店则将新馆改造为主打高端时尚与餐饮的“THE ESTATE”,预计下半年开设集合韩国最大规模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与爱马仕(Hermes)门店的“THE RESERVE”。 现代百货狎鸥亭总店近日新设高端红酒吧,顾客可按杯试饮售价高达240万至27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2万至1.3万元)的波尔多一级酒庄红酒;位于狎鸥亭的格乐丽雅百货则正在推进奢侈品专区——西馆的高端化改造,计划于上半年引进瑞士奢华腕表品牌亨利慕时(H. Moser & Cie.)及德国高端珠宝品牌华洛芙(Wellendorff)。 与百货公司主打高端化的战略不同,大型超市则聚焦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领域,通过扩大自有品牌(PB)商品比重,顺应消费者日趋理性的购买倾向。易买得通过运营“Peacock”“No Brand”等品牌,将PB商品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8%提升至2023年的11%。 Homeplus则通过“Homeplus Signature”和“Simplus”等系列,将PB商品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提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10%;乐天玛特旗下“Yorihada”等产品也实现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PB销售占比较去年同期翻倍,达到10%。乐天玛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湿巾等品类中,售价约1000韩元的PB商品已占据超过一半的销售份额,深受消费者青睐。 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流通企业销售统计》,线上渠道销售占比首次突破50%,达50.7%。在线下渠道中,百货公司占比为17.4%,便利店为17.3%,大型超市为11.9%,企业型超市(SSM)为2.8%。 格乐丽雅百货奢侈品专区——西馆二楼【图片来源 格乐丽雅百货】
2025-04-20 20:39:05 -
韩国首都圈地铁票价调整方案即将落地 6月起实施新一轮上调
在搭乘地铁的市民【图片来源 韩联社】 据20日报道,韩国首都圈地铁票价将于今年6月起正式上调,基础票价由现行的1400韩元(约合人民币7元)调整为1550韩元,上调150韩元。随着京畿道议会日前顺利完成票价审议程序,首尔市政府原定于上半年实施的票价调整方案有望如期推进。 京畿道议会近日审议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费调整范围意见征询案》,批准票价上调150韩元。该方案仅需获得京畿道消费者政策委员会最终批准即可完成全部行政程序。鉴于京畿道政府已明确表态支持票价调整,预计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审议将顺利通过。此后,交通卡结算运营商T-money公司将启动系统升级工作,预计需要约两个月时间完成新票价系统的开发与调试。 首尔市政府作为首都圈轨道交通运营主体和票价决策主导方,表示将在行政程序完成后加快推进系统准备工作,力争6月内实施新票价。具体实施日期将由首尔市、京畿道、仁川市及韩国铁道公社(KORAIL)于本月底共同召开政策协调会议后最终敲定。 考虑到公共交通票价调整的社会敏感性及系统适配周期,业界普遍预测实际调价时间将安排在6月下旬总统大选结束后。受选举日程提前影响,此前有分析认为票价调整可能推迟至下半年。但首尔市政府强调,由于首尔交通公社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原定今年3月的调价计划已多次延期,此次调整势在必行。 据悉,首尔市曾在2023年10月7日将地铁基础票价从1250韩元上调至1400韩元,并同步宣布将于2024年实施第二轮150韩元的上调方案。但因政府实施物价稳定政策,该计划被迫搁置近一年后方得以重启。 财务数据显示,首尔交通公社正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首尔交通公社累计赤字已接近19万亿韩元,当期净亏损达7241亿韩元,同比激增40%,负债总额达7.3474万亿韩元。在电力成本等运营费用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地铁票价长期未能实现合理调整,导致财务状况持续恶化。 首尔市政府与交通公社共同呼吁,除票价调整外,中央政府应就“无偿乘车”政策造成的亏损提供财政支持。市政府指出,随着韩国加速进入超高龄社会,针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免费乘车制度带来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由于该政策面向全国民众实施,本质上属于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符合《公共服务亏损补偿(PSO)》制度的适用条件。特别是,韩国铁道公社(KTX运营商)已获得政府约70%的相关补偿,首尔交通公社理应获得同等待遇。然而,政府方面坚持认为,地铁运营属于地方自治事务范畴,不应由政府承担。 首尔交通公社表示:“若无偿乘车制度造成的亏损持续缺乏补偿机制,将导致结构性赤字进一步扩大,最终可能影响地铁安全设施投资等核心领域。”
2025-04-20 20:14:55 -
美国取消自华进口小包裹关税 韩国制造流通业拉响警报
去年“黑五”期间,韩国海关正在分拣自华进口海淘商品包裹。【图片提供 韩联社】 中美关税战火燃烧至多个领域,令韩国流通业和中小制造业紧张不已。中国对美出口一旦受阻,大量低价库存商品可能转向韩国,扰乱现有市场秩序。 据贸易业界20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征收的104%对等关税本月9日生效后,日前又宣布从下月2日起取消适用于单价低于800美元商品的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de minimis),所有从中国发往美国的包裹将面临120%的高额关税,这对于在美国消费市场风生水起的中国产“白菜价”商品将是致命一击,美国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已取消了部分中国商品订单。 去年美国海关处理来自中国的免税包裹共计14亿个,占进口总量的60%。以性价比王牌逐渐在美国电商市场站稳脚跟的Temu、希音(SHEIN)成为首批受害者。两家中国电商已宣布从本月25日起上调售价,并缩减广告投放支出,但预计业务仍不可避免地面临萎缩。 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的大批中国商品将流向何处引发关注,分析称韩国很可能成为新的替代市场。地理位置相近,偏好高性价比商品的消费特点,以及排名全球第5位的销售规模都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业界认为,全球速卖通、Temu、希音等在韩国电商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很可能成为中国商品倾销的主要渠道。零售分析服务商Wiseapp·Retail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上月全球速卖通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912.9万人,仅次于Coupang(3361.8万人)排名第2位,Temu以830.7万名用户排名第4位。 电商业界相关人士称,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中国很可能通过全球速卖通等平台展开大规模促销来消化积压库存。 中国商品在韩国市场已拥有相当稳固的用户基础。统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海淘中国商品金额为7.86亿美元,同比增加11.5%,在整体海淘金额中占比从49.6%扩大至57.9%,创下历年单季新高。 业界认为,若中美关税战导致中国低价商品加速涌入,本就因消费萎缩而陷入困境的韩国中小制造业及本土电商将雪上加霜,还有担忧意见指出,不排除利用中韩对美出口商品关税差,虚报原产地的行为。即中国商品经韩国中转后,更换“韩国制造”标签出口美国,这将对韩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损失,关税厅计划加强对自华进口商品原产地的监管力度。 流通业界人士指出,若中国低价商品大量涌入韩国市场,从中长期来看将削弱韩国制造流通业的竞争力,最终将由消费者承压。政府各相关业界亟需制定预案,防止中国商品以非正常方式流入。
2025-04-20 19:57:36 -
"人形机器人元年"已至?中韩产业竞速拉开帷幕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下一代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伴随“AI+机器人”成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的风口,中国企业不仅在整机制造领域全面布局,也在电池等关键基础部件上快速突破,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及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部署,力求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人形+电池”双轮驱动 据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逾百家上市公司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其中超过半数(约56%)总部设在中国。此外,全球45%的定制化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集中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正逐步确立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预计今年将有多家企业实现量产和商业化应用。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设定到2027年实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目标。目前由17个中央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正积极推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学研合作等多项政策落地,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资源加速涌入。 中国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融合。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正在与百度合作,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集成至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中,并计划与富士康设立联合实验室,拓展在物流、质检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智能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6年量产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实现从L2阶段(部分能力自动化)向L3阶段(多模态协同)的跨越。 ▲中国电池企业“绑定整机” 切入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企业也正凭借技术创新和全链条整合能力,在机器人产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代表企业亿纬锂能(EVE Energy)近日宣布,将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研发企业小鹏汇天提供新一代低电压锂电池,并已完成样品交付,进入测试与集成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亿纬锂能亦在迅速布局。其子公司已更名为“惠州金源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并新增整机制造、研发、销售等业务方向。作为唯一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百大人形机器人企业”榜单的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正通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安全性强、快速充放电等定制化电池产品,满足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差异化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此举不仅是在技术上“嵌入”整机系统,更是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了传统供应商角色,实现从“电池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的转型。这种“电池+整机”一体化的模式,也成为其在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突围的关键。 ▲韩国积极应对 强化软硬整合 面对中国企业的迅猛攻势,韩国相关企业也在加紧部署。三星电子在收购本土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后,设立了约40人规模的“未来机器人推进团”,并通过其海外投资部门Samsung Next参与多家国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融资,强化全球协同创新布局。 LG电子亦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明确表示,将重点推进包括家务机器人、家用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公司技术总裁(CTO)旗下的机器人前沿研究所正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电池方面,韩国企业也在积极扩展应用场景。LG新能源已与自动配送机器人企业Bear Robotics签署电池独家供应协议,并与韩华Aerospace合作开发城市空中交通专用电池系统。三星SDI则携手现代、起亚汽车共同开发专用于机器人领域的高效能电池产品,并通过新材料与结构设计提升性能。 然而,业内分析认为,韩国企业在机器人电池领域仍更多停留在“单元电池制造”阶段,对终端整机的系统集成关注相对不足;而中国企业则倾向于将电池深度嵌入整机设计,从运行场景中反向推动性能优化,展现出更强的全链条掌控能力。 中国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57:45 -
三养食品市值破7万亿韩元 全球火鸡面热潮催生"皇帝股"
据韩国金融界18日消息,韩国食品企业三养食品18日收盘市值突破7万亿韩元大关,达到7.239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1.4亿元)。18日该股收盘价前交易日上涨2.67%,达96.1万韩元。本月17日该股收盘价上涨0.4%至93.6万韩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逐渐成为每股100万韩元的“皇帝股票”。 数据显示,以本月18日为准,三养食品市值在韩国综合股指(KOSPI)市场成分股中排名第59位,已超越爱茉莉太平洋集团(6.7万亿韩元)、LIG Nex1(6.3万亿韩元)等公司市值。与此同时,与大韩航空(7.5万亿韩元)韩华系统公司(7.3万亿韩元)等企业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目前,三养食品的市值已达到食品行业巨头CJ第一制糖(3.598万亿韩元)的两倍,更是方便面行业龙头农心(2.4726万亿韩元)的三倍以上。据悉,在上月农心定期股东大会上,就有股东批评公司股价表现逊于三养食品。这一对比凸显出三养食品凭借火鸡面在全球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市值已远超传统食品巨头。尽管农心在韩国本土方便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三养通过精准的海外扩张战略实现了市值反超。 根据三养食品的数据,去年得益于美国和中国法人的强劲增长,海外销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达到1.3359万亿韩元,同比激增65%。尽管市场担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战可能影响其最大出口市场美国,但随着本月10日美国宣布90天关税豁免期,该股10日应声暴涨10.8%,加上一季度业绩向好预期,股价已实现六日连续上涨。 韩国证券业界普遍看好三养食品的发展前景,多家证券公司将三养食品的目标股价上调至110万韩元。元大证券公司分析师孙贤正(音)预测,三养食品今年一季度出口业务将继续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带动整体业绩提升。 在首尔一家大型超市陈列的火鸡面【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19 00:45:04
-
韩美"2+2贸易对话"下周在华盛顿举行
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左)和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图片提供 韩联社】 据韩国企划财政部和产业通商资源部20日消息,下周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韩美财长及贸易部长共同参与的“2+2”高级别磋商。 本次磋商由美方提议,目前正在就日程及议题进行最终协商。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相穆和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将代表双方出席。
2025-04-20 23:48:36 -
美国对华航运制裁或重塑全球造船格局 韩国集装箱船市场迎战略机遇
HD韩国造船海洋超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政府对华航运及船舶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背景下,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重大调整。分析指出,韩国造船业有望借此契机,在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快速蚕食的集装箱船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确保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资航运企业及造船企业征收入港附加费,中国造船业的价格优势面临实质性削弱。分析认为,在中国企业加速追赶韩国在LNG运输船领域技术优势的当下,这一政策变化将为韩国造船业带来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韩国造船海洋装备协会于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呈快速扩张态势。以标准船吨(CGT)计算,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9.5%跃升至去年的87.8%;同期,韩国的市场份额则从31.6%大幅下降至12.1%。 韩国投资证券援引克拉克森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领先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高度集中于中国船厂。其中,地中海航运在中国船厂的订单占比高达97%,赫伯罗特达89%,马士基为59%,ONE和达飞轮船分别为58%和47%,长荣海运则为36%。据分析,在美国制裁政策影响下,这些航运巨头可能会逐步调整供应链策略,将部分订单转向韩国造船企业。 韩国信用评级机构NI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各类船型中,集装箱船市场将最先感受到制裁带来的冲击。”并预测:“未来主要航运公司很可能会将新造船订单从中国向韩国转移。考虑到当前多数造船合同采用‘重尾款’(预付款少,交付款多)支付结构,航运公司存在终止与中国船厂初步协议的可能性。” 即使在美国制裁措施出台前,韩国船厂已获多个集装箱船订单。今年1月,HD韩国造船海洋成功斩获价值3.71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0.5亿元)的12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市场普遍认为订单来自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达飞轮船。此外,韩华海洋也于上月成功接获长荣海运2.4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级超大型集装箱船6艘,单艘造价达3881亿韩元,创下该类型船舶史上最高价格纪录。 当前,韩国造船业整体订单份额持续下滑、LNG运输船这一主力船型的主导地位也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此次机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去年,全球新船订单中,韩国占比仅为17%,创八年来新低。反正,中国高达71%,两国差距从2022年的40个百分点扩大至54个百分点。在LNG运输船领域,韩国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的92.6%下滑至2023年的57.2%,同期中国份额则从7.4%攀升至42.8%。 NICE相关人士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韩国造船业必须采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持续强化LNG船领域技术壁垒的同时,积极抢占集装箱船市场的战略高地。”此次美国对华航运制裁可能成为重塑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的重要转折点。韩国造船业能否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
2025-04-20 23:45:40 -
韩国学生退学意愿持续攀升 教育观念与学制压力或为主因
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考虑退学的韩国学生人数近期有所上升。根据首尔市教育厅20日发布的数据,去年首尔地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参与“退学熟虑制”的学生为3359人,相较于五年前的2690人,增加了24.9%(669人)。 “退学熟虑制”是一项为考虑退学的学生提供1至7周缓冲期的制度。在此期间,学生和家长可以申请参与,学校通过提供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和替代教育等服务,帮助学生决定是否继续学业。 从学段分布来看,过去五年间小学生的申请人数增长最为显著,从20人增至59人,增幅达到三倍;初中生增加1.54倍(从707人增至1089人);高中生增幅为1.13倍(从1963人增至2211人)。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由于远程授课的普及,2020年参与“退学熟虑制”的学生人数曾骤降至799人。但自2022年疫情结束后,随着线下教学的恢复,参与该制度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2023年为3253人,2024年为3359人,呈持续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经过熟虑期后,最终选择退学的学生比例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去年达到35.1%。具体来看,2019年退学人数为924人,2020年为271人,2021年为562人,疫情期间有所减少,但自2022年起,退学人数逐步回升,2023年为1042人,2024年为1179人。 中学教师工会事务处处长黄智惠(音)表示:“高中学分制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明确职业方向,加之大学入学制度日益复杂,这些因素可能对学生的退学决策造成了一定影响” 同时,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界相关人士指出:“如今,家长不再一味强调孩子必须坚持完成学业,而是更愿意尊重其自主选择的权利。” 上月26日,在首尔广津区广南高中,高三学生正在参加考试【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0 23:25:17 -
历史首次! 韩国经济或连续四个季度陷"零增长陷阱"
首尔明洞街头等待出租的店铺。【图片提供 韩联社】 韩国经济未能实现反弹,持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经济增速或历史首次连续四个季度不足0.1%。分析称,经济潜在增长率已跌至2%上下,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受挫,本应成为经济支柱的消费、投资等内需基础也摇摇欲坠,加之政治不稳定和财政健全性等问题,财政政策恐难产生可期效果。 据韩国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度及未来增长趋势评估》报告显示,第一季度经济增幅预计将低于0.2%,甚至不排除出现小幅负增长的可能性。央行即将于本月24日公开第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按此趋势大概率将低于0%,即使保持增长也不会超过0.1%。 这意味着韩国GDP自去年第2季度出现0.228%的负增长、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先后增长0.1%和0.066%后,将连续四个季度增速不足0.1%。 按照央行经济统计系统(ECOS)的数据,韩国自1960年有统计可查数据以来,经济增速从未如此长期停留在0.1%以下。2022年第4季度在民间消费减少和出口低迷的影响下,韩国经济曾出现0.452%的负增长,但很快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0.44%的反弹,此后直至去年1月一直保持正增长。 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韩国经济曾于2020年第1(-1.286%)和第2季度(-2.74%)连续负增长,但从第3季度(2.209%)恢复后,连续4个季度保持1%-2%的增速。2008年金融危机时,除当年第4季度出现负增长后,2009年前三季度仍快速实现反弹。即使在1997年外汇危机时,虽经济跌至谷底,但仍伴随反弹和复苏,1998年第3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实现最高超过4%的增长。 与过去不同,韩国经济近一年持续在0%左右徘徊,是多重复合因素叠加的结果。低生育、老龄化、创新不足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令经济增速一降再降。 央行在报告中称,韩国潜在经济增速从2000年代初的5%左右降至近年的2%,若这一趋势无改善势头,2045年至2049年将进一步放缓至0.6%。 此外,过高的家庭负债成为消费掣肘,房地产项目融资(PF)问题遏制建筑投资,内需持续疲软,韩国经济的“软肋”暴露无遗。 国内外机构竞相下调韩国近年经济增长预期,彭博社本月10日的调查显示,42家机构对韩国经济经济增速预期平均为1.41%,低于央行今年2月的预测值(1.5%)。 预计增速低于1%的机构达到7家,包括彭博经济研究所、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高盛、法国兴业银行、渣打银行等预测经济增速勉强达到1%,10家机构预测将在0-1%之间。 今年2月央行预测今年经济增速为1.4%,但日前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冲击高于预期,预计将于下月大幅下调预测值。
2025-04-20 23:16:16 -
起亚EV3斩获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 韩系品牌连续两年登顶
“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2025 World Car Awards)决赛日前在美国纽约落下帷幕,起亚EV3斩获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World Car of the Year),这是起亚凭借EV9获得2024年度风云车后,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设立于2004年的世界风云车大奖由来自韩国、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全球30个国家的96位汽车领域专家参与各奖项评选。 起亚曾于2020年凭借Telluride获得当年世界风云车大奖,开韩国品牌先河。此外,起亚还曾凭借Soul EV、EV6 GT等车型,先后6次获奖。 EV3是起亚为推进电动汽车大众化而推出的旗舰车型,内外设计基于起亚的设计理念“对立统一”(Opposites United)。搭载81.4kWh电池的长续航版本充电一次可行驶距离为501公里(韩国产业部认证标准)。 EV3首次采用仅通过加速踏板操作便可以完成加速、减速、停车的i-踏板3.0功能,大大提高了驾驶便利性。EV3此前将“2025英国年度最佳汽车”“2025芬兰年度最佳汽车”“2025丹麦年度最佳汽车”“2025世界女性年度汽车”等多项大奖收入囊中。还斩获韩国汽车记者协会(KAJA)评选的“2025韩国年度汽车”“年度电动汽车”“年度革新大奖”等。 起亚EV3斩获2025世界年度风云车 【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20 20:40:30 -
奢侈品与平价商品齐头并进 韩国消费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
在高物价长期化与内需疲软的背景下,韩国流通业加速呈现“高端化”与“实用性”并行的两极分化格局。一方面,市场着力满足高净值客户对高端商品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则转向吸引重视实用性与性价比的大众消费群体。 据流通业界20日消息,韩国主要百货公司近年来在珠宝、美妆、儿童、食品等特定品类加快推进垂直细分。为优化高端服务体验,卖场同步进行空间重组,增设专属休息区、私人购物空间及定制化礼宾服务。 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主要百货公司的VIP客户销售占比持续上升,乐天与新世界百货均达45%,现代百货为43%,格乐丽雅(Galleria)百货则突破半数,达到51%。 为强化高端布局,乐天百货总店近期在一层引入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格拉夫(Graff)等高端珠宝品牌,并将儿童专馆升级为高端主题空间。新世界百货总店则将新馆改造为主打高端时尚与餐饮的“THE ESTATE”,预计下半年开设集合韩国最大规模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与爱马仕(Hermes)门店的“THE RESERVE”。 现代百货狎鸥亭总店近日新设高端红酒吧,顾客可按杯试饮售价高达240万至27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2万至1.3万元)的波尔多一级酒庄红酒;位于狎鸥亭的格乐丽雅百货则正在推进奢侈品专区——西馆的高端化改造,计划于上半年引进瑞士奢华腕表品牌亨利慕时(H. Moser & Cie.)及德国高端珠宝品牌华洛芙(Wellendorff)。 与百货公司主打高端化的战略不同,大型超市则聚焦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领域,通过扩大自有品牌(PB)商品比重,顺应消费者日趋理性的购买倾向。易买得通过运营“Peacock”“No Brand”等品牌,将PB商品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8%提升至2023年的11%。 Homeplus则通过“Homeplus Signature”和“Simplus”等系列,将PB商品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提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10%;乐天玛特旗下“Yorihada”等产品也实现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PB销售占比较去年同期翻倍,达到10%。乐天玛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湿巾等品类中,售价约1000韩元的PB商品已占据超过一半的销售份额,深受消费者青睐。 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流通企业销售统计》,线上渠道销售占比首次突破50%,达50.7%。在线下渠道中,百货公司占比为17.4%,便利店为17.3%,大型超市为11.9%,企业型超市(SSM)为2.8%。 格乐丽雅百货奢侈品专区——西馆二楼【图片来源 格乐丽雅百货】
2025-04-20 20:39:05 -
韩国首都圈地铁票价调整方案即将落地 6月起实施新一轮上调
在搭乘地铁的市民【图片来源 韩联社】 据20日报道,韩国首都圈地铁票价将于今年6月起正式上调,基础票价由现行的1400韩元(约合人民币7元)调整为1550韩元,上调150韩元。随着京畿道议会日前顺利完成票价审议程序,首尔市政府原定于上半年实施的票价调整方案有望如期推进。 京畿道议会近日审议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费调整范围意见征询案》,批准票价上调150韩元。该方案仅需获得京畿道消费者政策委员会最终批准即可完成全部行政程序。鉴于京畿道政府已明确表态支持票价调整,预计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审议将顺利通过。此后,交通卡结算运营商T-money公司将启动系统升级工作,预计需要约两个月时间完成新票价系统的开发与调试。 首尔市政府作为首都圈轨道交通运营主体和票价决策主导方,表示将在行政程序完成后加快推进系统准备工作,力争6月内实施新票价。具体实施日期将由首尔市、京畿道、仁川市及韩国铁道公社(KORAIL)于本月底共同召开政策协调会议后最终敲定。 考虑到公共交通票价调整的社会敏感性及系统适配周期,业界普遍预测实际调价时间将安排在6月下旬总统大选结束后。受选举日程提前影响,此前有分析认为票价调整可能推迟至下半年。但首尔市政府强调,由于首尔交通公社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原定今年3月的调价计划已多次延期,此次调整势在必行。 据悉,首尔市曾在2023年10月7日将地铁基础票价从1250韩元上调至1400韩元,并同步宣布将于2024年实施第二轮150韩元的上调方案。但因政府实施物价稳定政策,该计划被迫搁置近一年后方得以重启。 财务数据显示,首尔交通公社正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首尔交通公社累计赤字已接近19万亿韩元,当期净亏损达7241亿韩元,同比激增40%,负债总额达7.3474万亿韩元。在电力成本等运营费用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地铁票价长期未能实现合理调整,导致财务状况持续恶化。 首尔市政府与交通公社共同呼吁,除票价调整外,中央政府应就“无偿乘车”政策造成的亏损提供财政支持。市政府指出,随着韩国加速进入超高龄社会,针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免费乘车制度带来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由于该政策面向全国民众实施,本质上属于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符合《公共服务亏损补偿(PSO)》制度的适用条件。特别是,韩国铁道公社(KTX运营商)已获得政府约70%的相关补偿,首尔交通公社理应获得同等待遇。然而,政府方面坚持认为,地铁运营属于地方自治事务范畴,不应由政府承担。 首尔交通公社表示:“若无偿乘车制度造成的亏损持续缺乏补偿机制,将导致结构性赤字进一步扩大,最终可能影响地铁安全设施投资等核心领域。”
2025-04-20 20:14:55 -
美国取消自华进口小包裹关税 韩国制造流通业拉响警报
去年“黑五”期间,韩国海关正在分拣自华进口海淘商品包裹。【图片提供 韩联社】 中美关税战火燃烧至多个领域,令韩国流通业和中小制造业紧张不已。中国对美出口一旦受阻,大量低价库存商品可能转向韩国,扰乱现有市场秩序。 据贸易业界20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征收的104%对等关税本月9日生效后,日前又宣布从下月2日起取消适用于单价低于800美元商品的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de minimis),所有从中国发往美国的包裹将面临120%的高额关税,这对于在美国消费市场风生水起的中国产“白菜价”商品将是致命一击,美国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已取消了部分中国商品订单。 去年美国海关处理来自中国的免税包裹共计14亿个,占进口总量的60%。以性价比王牌逐渐在美国电商市场站稳脚跟的Temu、希音(SHEIN)成为首批受害者。两家中国电商已宣布从本月25日起上调售价,并缩减广告投放支出,但预计业务仍不可避免地面临萎缩。 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的大批中国商品将流向何处引发关注,分析称韩国很可能成为新的替代市场。地理位置相近,偏好高性价比商品的消费特点,以及排名全球第5位的销售规模都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业界认为,全球速卖通、Temu、希音等在韩国电商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很可能成为中国商品倾销的主要渠道。零售分析服务商Wiseapp·Retail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上月全球速卖通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912.9万人,仅次于Coupang(3361.8万人)排名第2位,Temu以830.7万名用户排名第4位。 电商业界相关人士称,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中国很可能通过全球速卖通等平台展开大规模促销来消化积压库存。 中国商品在韩国市场已拥有相当稳固的用户基础。统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海淘中国商品金额为7.86亿美元,同比增加11.5%,在整体海淘金额中占比从49.6%扩大至57.9%,创下历年单季新高。 业界认为,若中美关税战导致中国低价商品加速涌入,本就因消费萎缩而陷入困境的韩国中小制造业及本土电商将雪上加霜,还有担忧意见指出,不排除利用中韩对美出口商品关税差,虚报原产地的行为。即中国商品经韩国中转后,更换“韩国制造”标签出口美国,这将对韩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损失,关税厅计划加强对自华进口商品原产地的监管力度。 流通业界人士指出,若中国低价商品大量涌入韩国市场,从中长期来看将削弱韩国制造流通业的竞争力,最终将由消费者承压。政府各相关业界亟需制定预案,防止中国商品以非正常方式流入。
2025-04-20 19:57:36 -
"人形机器人元年"已至?中韩产业竞速拉开帷幕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下一代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伴随“AI+机器人”成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的风口,中国企业不仅在整机制造领域全面布局,也在电池等关键基础部件上快速突破,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及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部署,力求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人形+电池”双轮驱动 据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逾百家上市公司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其中超过半数(约56%)总部设在中国。此外,全球45%的定制化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集中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正逐步确立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预计今年将有多家企业实现量产和商业化应用。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设定到2027年实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目标。目前由17个中央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正积极推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学研合作等多项政策落地,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资源加速涌入。 中国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融合。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正在与百度合作,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集成至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中,并计划与富士康设立联合实验室,拓展在物流、质检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智能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6年量产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实现从L2阶段(部分能力自动化)向L3阶段(多模态协同)的跨越。 ▲中国电池企业“绑定整机” 切入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企业也正凭借技术创新和全链条整合能力,在机器人产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代表企业亿纬锂能(EVE Energy)近日宣布,将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研发企业小鹏汇天提供新一代低电压锂电池,并已完成样品交付,进入测试与集成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亿纬锂能亦在迅速布局。其子公司已更名为“惠州金源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并新增整机制造、研发、销售等业务方向。作为唯一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百大人形机器人企业”榜单的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正通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安全性强、快速充放电等定制化电池产品,满足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差异化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此举不仅是在技术上“嵌入”整机系统,更是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了传统供应商角色,实现从“电池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的转型。这种“电池+整机”一体化的模式,也成为其在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突围的关键。 ▲韩国积极应对 强化软硬整合 面对中国企业的迅猛攻势,韩国相关企业也在加紧部署。三星电子在收购本土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后,设立了约40人规模的“未来机器人推进团”,并通过其海外投资部门Samsung Next参与多家国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融资,强化全球协同创新布局。 LG电子亦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明确表示,将重点推进包括家务机器人、家用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公司技术总裁(CTO)旗下的机器人前沿研究所正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电池方面,韩国企业也在积极扩展应用场景。LG新能源已与自动配送机器人企业Bear Robotics签署电池独家供应协议,并与韩华Aerospace合作开发城市空中交通专用电池系统。三星SDI则携手现代、起亚汽车共同开发专用于机器人领域的高效能电池产品,并通过新材料与结构设计提升性能。 然而,业内分析认为,韩国企业在机器人电池领域仍更多停留在“单元电池制造”阶段,对终端整机的系统集成关注相对不足;而中国企业则倾向于将电池深度嵌入整机设计,从运行场景中反向推动性能优化,展现出更强的全链条掌控能力。 中国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57:45 -
三养食品市值破7万亿韩元 全球火鸡面热潮催生"皇帝股"
据韩国金融界18日消息,韩国食品企业三养食品18日收盘市值突破7万亿韩元大关,达到7.239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1.4亿元)。18日该股收盘价前交易日上涨2.67%,达96.1万韩元。本月17日该股收盘价上涨0.4%至93.6万韩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逐渐成为每股100万韩元的“皇帝股票”。 数据显示,以本月18日为准,三养食品市值在韩国综合股指(KOSPI)市场成分股中排名第59位,已超越爱茉莉太平洋集团(6.7万亿韩元)、LIG Nex1(6.3万亿韩元)等公司市值。与此同时,与大韩航空(7.5万亿韩元)韩华系统公司(7.3万亿韩元)等企业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目前,三养食品的市值已达到食品行业巨头CJ第一制糖(3.598万亿韩元)的两倍,更是方便面行业龙头农心(2.4726万亿韩元)的三倍以上。据悉,在上月农心定期股东大会上,就有股东批评公司股价表现逊于三养食品。这一对比凸显出三养食品凭借火鸡面在全球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市值已远超传统食品巨头。尽管农心在韩国本土方便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三养通过精准的海外扩张战略实现了市值反超。 根据三养食品的数据,去年得益于美国和中国法人的强劲增长,海外销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达到1.3359万亿韩元,同比激增65%。尽管市场担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战可能影响其最大出口市场美国,但随着本月10日美国宣布90天关税豁免期,该股10日应声暴涨10.8%,加上一季度业绩向好预期,股价已实现六日连续上涨。 韩国证券业界普遍看好三养食品的发展前景,多家证券公司将三养食品的目标股价上调至110万韩元。元大证券公司分析师孙贤正(音)预测,三养食品今年一季度出口业务将继续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带动整体业绩提升。 在首尔一家大型超市陈列的火鸡面【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19 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