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高端’新闻 108个
-
新世界百货店推出旅游平台正式进军旅游业
新世界百货店将于下月5日推出旅游平台“VIA SHINSEGAE”,正式进军旅游市场。 据悉,“VIA SHINSEGAE”的理念是提供兼具知识与哲学的差异化旅行体验,主打较为罕见的特色旅游路线,如北极探险、观赛等高端旅游产品。 该平台推出的旅游产品分为“MASTERPIECE”和“ORIGIN”两个等级,涵盖四大主题。在“MASTERPIECE”等级中,游客可与知名探险家詹姆斯·胡珀一同乘坐破冰船探索北极,或与曾在英国切尔西花展荣获金奖的园艺设计师黄智惠(音)一同观展。此外,该等级客户还可参观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级赛车比赛,坐享VIP席位并使用贵宾休息区。 “ORIGIN”等级客户则与前首尔峨山医院内科教授郑熙源(音)同行,在新西兰和希腊体验当地的身心疗愈文化。该平台还与韩国国家遗产厅合作,推出走访自然遗产与名胜地的国内旅游路线。 “VIA SHINSEGAE”所有旅游产品均配有全流程尊享服务,包括出行前的预览讲座、定制礼品、从家到机场的豪华轿车接送、协助办理登机手续等。此外,通过“VIA SHINSEGAE”购买旅游产品的客户可获得最多100%的新世界百货VIP会员积分。 新世界百货店早在2023年就已启动相关筹备工作。自同年成立特别工作小组(TF)以来,历经约两年时间,最终将于下月正式推出旅游平台。 据悉,新世界百货店于2023年8月将“旅游中介业务”纳入经营范围,并于去年8月追加“综合旅游业务”,完成了制度层面布局。同年,公司还组建了约15人的专职部门,为旅游平台的运营奠定了组织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称,“旅游+购物”的消费新模式与免税店、百货店等新世界核心业务能够实现协同效应。此外,这些旅游产品不仅面向韩国本地游客,也为外籍游客提供多样选择,未来有望在激活韩国旅游产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5-07-17 23:29:32 -
中国服装在韩热销创新高 韩国本土品牌陷入低迷
在韩国时尚品牌因消费需求萎缩与库存积压陷入困境之际,中国服装进口量连年攀升。尽管韩国服装消费市场呈现萎缩态势,但对中国服装的整体依赖度却日益升高。 韩国关税厅(海关)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金额达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服装进口额在2023年为43.28亿美元,2024年达到47.64亿美元,均在当年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服装进口量同样大幅增长。截至今年5月,中国服装进口量达11.04万吨,同比增加7.6%。2023年的进口量达25.61万吨,2024年更增至28.85万吨。 业内分析指出,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通过全球速卖通、Temu、希音(Shein)等中国电商平台购买超低价服装的韩国消费者日益增多所导致的。尤其是热爱时尚潮流、偏好低价商品的年轻群体更看好中国进口服装。 据大数据分析平台“MOBILEINDEX”近日发布的数据,Temu自2023年进入韩国市场以来,年度交易额从22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激增至去年的5624亿韩元。截至今年6月,Temu的交易额已达3655亿韩元,有望超过去年总交易额。同时,主打中国服装的希音交易额为180亿韩元,已超过去年122亿韩元。全球速卖通的交易额也从2023年的8219亿韩元增至2024年的1.3517万亿韩元,今年上半年已达6960亿韩元。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开始关注高端中国时尚品牌。中国服饰正逐步摆脱“低价且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消费者开始购买如Shushu/Tong、MARKGONG等售价均在数十万韩元的服装。2014年在上海创立的Shushu/Tong自去年8月入驻韩国时尚平台29CM与韩国转售平台“KREAM”以来,持续受到韩国消费者的欢迎。 相反,韩国本土服装品牌陷入业绩承压的困境。时尚业界指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物产时尚部门、Handsome、F&F等韩国主要时尚企业仍延续去年以来的负增长趋势。证券界表示,今年第二季度韩国时尚行业的营业利润预计将同比下降10%至20%。
2025-07-17 02:56:20 -
【파고파자 중국경제】中国高端美妆品牌——毛戈平
美妆品牌毛戈平由化妆艺术大师毛戈平于2000年倾力创建。品牌秉承光影美学理念,针对女性不同的面部特征、肤质与肤色,提供多种产品及色彩解决方案,并为每位消费者提供由专业彩妆师所打造的量身定制妆容。
2025-07-16 23:14:20 -
韩企高端OLED市场份额或破七成 AI手机热潮加速LTPO面板扩张
随着人工智能(AI)手机产品的走红,能够兼具低功耗和高画质的面板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在智能手机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市场上,韩国显示企业主导的高端面板销售占比今年预计超过70%。三星显示和LG显示目前向苹果独家供应高端面板,也成为与中国厂商竞争时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 市场调研机构Omdia本月14日发布报告预测,在智能手机OLED市场中,高附加值产品低温多晶氧化物(LTPO)OLED占比或从去年的60.2%升至今年的70.1%。Omdia预计,LTPO OLED的增长势头可能会更加迅猛,2027年市场占比或超80%,2032年则逼近85%。由中国主导的低温多晶硅(LTPS)OLED市场占比则可能从去年的39.8%降至今年的29.9%,预计2027年进一步降至19.7%,2032年更是跌至15.1%。 LTPO OLED是在面板中搭载的薄膜晶体管(TFT)上采用LTPO材料,提升电子移动速度的同时,防止电流泄漏的产品。过去的信息技术(IT)设备大多采用LTPS元件,但存在电流泄漏现象,导致电池消耗较快。LTPO OLED生产工艺复杂、制造难度较高并且成本昂贵,原本仅用于高端智能手机,但随着AI智能手机市场的扩张,相关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韩国企业过去一直为苹果iPhone提供全部LTPO面板,以此实现营收的大幅增长。三星显示的LTPO面板营收从2022年的143亿美元小幅降至去年的123亿美元,依旧稳居市场第一。LG显示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后,LTPO营收从2022年的22亿美元猛增至去年的95亿美元。 中国显示企业方面逐步向本国智能手机厂商供应LTPO OLED面板来扩大销售,但在技术与规模方面与韩企差距尚存。具体来看,中国面板企业中京东方(BOE)营收最高,达到35亿美元;TCL华星光电为15亿美元,维信诺为16亿美元。 业内普遍预测,三星与LG在今年和明年的LTPO OLED面板销售上可能实现进一步增长。苹果原本仅在iPhone的Pro与Pro Max型号上采用LTPO面板,但计划自今年9月发布的iPhone 17系列起,把LTPO面板扩展至全部机型。iPhone面板依旧由三星显示和LG显示全量供应,而京东方至今仅少量供应LTPS OLED面板,并未进入LTPO供应链。加上京东方今年在LTPO产品生产上遭遇难题,短期内可能无法打入苹果供应链。 此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当地时间11日初步裁定,中国京东方侵犯三星显示的OLED商业机密,这可能对京东方的对美出口造成重大打击。ITC认为,京东方及其7家子公司等共8家企业非法使用三星显示的商业机密。如果初步裁定最终确认,未来美国会禁止进口含有相关商业机密的京东方面板、模组及其组件。业内认为,ITC的初步裁定在调查不公平贸易行为后作出,因此最终推翻初步裁定几无可能。
2025-07-15 19:49:15 -
【亚洲人之声】中国茶饮在韩崛起 有望再造"贡茶奇迹"
中国品牌“席卷韩国”之势正从制造业向餐饮文化领域延伸。继小米、比亚迪等科技品牌和阿里、Temu等电商平台之后,中国茶饮品牌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最新消息显示,霸王茶姬(CHAGEE)已完成韩国法人注册,将与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等品牌共同掀起新一轮“中国茶饮风暴”。 同时,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发生质变。曾主打“物美价廉”的中国品牌,如今凭借麻辣烫、糖葫芦等特色美食成功征服韩国年轻一代的味蕾。此外,韩中互免签证政策的实施,更为两国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近期,许多韩国年轻人专程前往中国,只为品尝一杯地道的现制奶茶。这种为了一杯奶茶而开启跨国旅行的现象,正在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新注脚。 市场分析指出,随着韩国高端茶饮需求增长,霸王茶姬等品牌有望快速打开市场。但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产生:在咖啡文化极其浓厚的韩国,中国茶饮能否在韩国市场站稳脚跟。 回顾韩国奶茶市场发展史,贡茶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奶茶品牌,韩国奶茶市场几乎是跟着贡茶自2012年一起发展起来的。两年之内,贡茶就在韩国开设240家门店,几乎成了奶茶的代名词。目前门店规模逾千家,占据韩国奶茶店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达到416杯,在亚太地区高居首位。近期,韩国星巴克门店数量更是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跃居全球第三。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咖啡饮品店数量仍持续增长。然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去年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则首次转为负增长,反映出个体户经营环境正面临结构性转折。这种市场饱和信号,恰恰为中国茶饮品牌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窗口。 然而,中国茶饮品牌进军韩国市场挑战仍然存在。当前韩国经济持续低迷,消费者对饮品价格敏感度提升。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制定合理定价策略,将成为中国茶饮品牌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拥有近10万家咖啡店的韩国市场,培育现制茶饮消费习惯仍需时日。中国茶饮品牌能否复制贡茶的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5-07-15 02:14:47 -
Musinsa精准布局中国市场 掀起韩国时尚全球化新篇章
韩国在线时尚平台Musinsa正加速推进全球扩张,积极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以募集资金拓展海外业务,尤其聚焦潜力巨大的中国线下零售市场。在此背景下,Musinsa近日与中国最大时尚集团安踏体育(Anta Sports)达成战略合作。此次携手能否帮助其突破韩国品牌在华发展的瓶颈,带动韩国时尚品牌在全球市场掀起新一轮热潮,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十多年前,三星物产旗下服饰品牌8Seconds等韩国品牌曾陆续进军中国市场,但受限于品牌认知度不高,加之外部环境影响,发展受阻,中国市场一度被视为难以逾越的壁垒。面对这一现实,Musinsa选择主动出击。 根据协议,Musinsa与安踏体育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Musinsa出资比例为60%,安踏为40%,经营权由Musinsa掌握,这一外资控股结构在中国市场较为罕见。新公司将以Musinsa中国子公司“Musinsa China”为运营主体,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在上海或杭州开设首家线下门店,主推Musinsa Standard等多个旗下品牌。 安踏体育是全球第三大运动服饰企业,去年实现销售额708亿元人民币,旗下拥有安踏、迪桑特(Descente)等多个知名品牌。此前,安踏曾与可隆(Kolon)、斐乐(FILA)等韩国运动品牌展开合作,此次首次携手专注于休闲与街头时尚领域的Musinsa,旨在拓展其在街头时尚、正装及休闲服饰等日常穿搭领域的产品线。今年年初,安踏还通过收购Musinsa部分旧股,获得约1.7%的股份,进一步展现其推进战略合作的意愿。 Musinsa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开设超过100家线下门店,力争实现销售额突破1万亿韩元(约合52亿元人民币)。目前,该公司在韩国本土运营33家门店,并已在日本东京试水线下市场。为支撑海外业务扩张,Musinsa还成立了物流子公司Musinsa Logistics,致力于构建全球配送体系,力求将海外订单的配送时效缩短到1至2天,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中国消费者对韩国时尚的接受度明显回升。数据显示,Musinsa今年5月对旗下11家门店的外国消费者销售情况分析中,中国大陆买家占比最高,达到18.4%,超过了中国台湾和美国。韩国关税厅数据显示,韩国对中国的服装出口额从2020年的3.75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5.46亿美元,增幅达45.4%。 随着中韩关系逐步回暖,多家韩国时尚品牌加快了对华布局。三星物产旗下时装品牌Juun.J正围绕中国市场积极扩展,今年8月先后在北京和成都的高端百货SKP开设快闪店,9月则在上海芮欧百货开设了独立门店。 备受年轻女性青睐的Mardi Mercredi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门店数量已超过30家,Matin Kim去年进军中国香港市场,近期也计划进入中国大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韩国时尚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将推动整个韩国时尚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业界分析指出,Musinsa凭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和精准的市场拓展策略,正积极突破以往在中国市场遇到的阻碍,力求成为推动韩国时尚走向全球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更多韩国品牌加快布局并不断创新突破,韩国时尚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赢得更广泛认可,实现持续增长,树立新的行业标杆。
2025-07-12 00:15:09 -
欧利芙洋加码高端美妆市场 打造"Luxe Day"品牌促销新阵地
韩国健康美妆集合店欧利芙洋(Olive Young)11日宣布,为纪念旗下高端化妆品专门馆“Luxe Edit”成立两周年,将从本月起每周举办为期三天的“Luxe Day”品牌促销活动。 首场“Luxe Day”活动于11日至13日举行,兰蔻、科颜氏、碧欧泉、Urban Decay、卡诗等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参与,部分产品将以限时折扣和企划套装形式推出。随后,自7月14日起至月底,欧利芙洋将在每周一至周三轮流开展不同品牌的专场促销。 具体来看,14日将推出雅诗兰黛、MAC、芭比波朗、倩碧、艾凡达、郑瑄茉等品牌的促销活动;21日和28日则分别由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雪花秀、赫妍、芙莉美娜,以及LG生活健康旗下后、欧蕙、碧研菲、苏秘37°等品牌接续登场。 除品牌专场促销活动外,7月期间在“Luxe Edit”首次购物的顾客可在线领取15%折扣券,线下门店则可获得10%的专属优惠。 “Luxe Edit”自2023年设立以来,作为欧利芙洋的高端品牌专区,持续扩大国际及本土美妆品牌阵容。法国美妆品牌兰蔻已于本月初正式入驻其线上商城和部分线下门店,巴黎欧莱雅沙龙专属、SABON、SIMIHAZE BEAUTY等品牌也相继上线。 在韩国整体美妆零售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欧利芙洋近年来持续加大对高端品类的投入。据公司方面透露,过去三年其高端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 欧利芙洋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引进具备成长潜力的国际品牌和本土新锐品牌,并在产品策划和促销策略上更加贴近MZ世代(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出生人群)的消费习惯,以提升整体渠道的吸引力。
2025-07-11 19:59:34 -
韩国加码财政刺激与结构改革 多维度攻坚3%增长目标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性增长瓶颈,李在明政府近日宣布规模高达3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74.5亿元)的追加更正预算方案,旨在通过财政刺激与结构性改革重塑韩国经济增长动能。政府指出,技术竞争力下滑与产业升级乏力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新预算案将重点加大科技创新领域投入,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以期扭转经济疲软态势,避免陷入长期低增长周期。 据业界10日消息,韩国政府正着力构建系统性政策框架,力争将跌至1%区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至总统李在明提出的3%国政目标水平。据悉,由国政企划委员、企划财政部、韩国银行(央行)等核心经济部门联合组建的专项工作组(TF)已投入运作,正在甄选提升潜在增长率的关键政策课题。政策将重点聚焦人工智能(AI)等尖端技术创新、生产率提升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三大战略方向。 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央行等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纷纷下调对韩国潜在增长率的预期值。潜在增长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不引发通货膨胀前提下,通过充分动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所能实现的GDP增长率,持续下滑意味着经济发展后劲不足。OECD于上月最新发布报告中,将韩国今年潜在增长率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至1.9%。 据悉,韩国潜在增长率从2000年的5%高位跌至2010年的2%区间,如今进一步跌落至1%区间。国会预算政策处(1.9%)与韩国开发研究院(1.8%)也分别预测今年韩国潜在增长率将跌破2%大关。特别是韩国开发研究院预测,截至2030年,韩国潜在增长率或将逼近零增长临界点。 央行于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中也预测称,2024至2026年潜在增长率均值将维持在2%水平,较2016至2020年期间2.5%的中位值显著下滑。分析认为,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加剧造成劳动力萎缩,叠加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导致效率提升瓶颈等,共同构成制约韩国经济增长潜力的结构性桎梏。 针对该局面,韩国政府正构建多维度政策响应体系。企划财政部拟将“AI+X战略”(AI与多元产业、技术、领域融合创新)确立为提升潜在增长率的核心支柱,计划通过AI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效率的系统性跃升。政策方向重点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并提供定向财税支持,同时构建AI高端人才培养与供给体系等。 目前,专项工作组明确将AI定位为核心生产力创新驱动力,系统性推进相关配套政策制定。一位政府官员表示:“工作组已形成明确共识,认为扩大AI专业人才供给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先决条件,当前正同步推进教育体系改革、职业培训体系优化以及配套财税优惠方案的设计工作。”
2025-07-10 19:23:18 -
韩国信用卡年费收入两年增长20.4% 高端卡业务成主要推手
7日,韩国金融监督院金融统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8家信用卡公司(新韩、KB国民、三星、现代、乐天、韩亚、友利、BC)年费收入达380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9亿元),同比增长8.9%,较两年前更是大幅增长20.4%。 从各公司来看,现代信用卡年费收入以909亿韩元居首,同比增长14.8%。其后依次为三星(733亿韩元)、新韩(622亿韩元)、KB国民(554亿韩元)和乐天(389亿韩元)。 分析认为,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下调商户手续费,使得信用卡公司传统的固定收入模式面临挑战。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8家信用卡公司的商户手续费收入为1.8437万亿韩元,同比下降8.4%。 面对这一挑战,信用卡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高端卡业务。高端卡主要面向高收入群体,年费通常在10万韩元以上。虽然年费不菲,但因其提供航空里程、酒店优惠、高端餐饮等特色服务,深受消费者青睐。 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年费较高,消费者也愿意为出国旅行福利和各种联名服务买单,因此高端卡的心理门槛正在逐渐消失。对信用卡公司而言,高端卡业务不仅能提升盈利能力,也有助于吸引优质客户。”
2025-07-09 01:28:48 -
服务业转型乏力 韩国GNI连续12年难破4万美元大关
韩国统计厅7日发布报告显示,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连续12年停留在3万美元区间,如果着重发展科学技术、信息技术(IT)等高端服务业,人均GNI有望突破4万美元。 具体来看,2021年韩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59.4%,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70.1%)低10.7个百分点,与美国(77.6%)、英国(79.3%)等发达国家差距更为显著。服务业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占比越高,国家发达程度也相应越高。 从产业附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来看,2023年韩国服务业为63%,制造业为27.7%,较1993年的54.3%和27.8%分别增长9.7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从产业类型来看,韩国房地产(-5.5)、科学技术(-1.9)、信息通信(-0.9)、业务支持(-0.8)等高端服务业领域占比均低于美国。相反,教育(6)、批发零售(0.7)、餐饮住宿(0.4)、保健福利(0.3)等领域占比则较美国要高。 分析认为,高端服务业转型缓慢是韩国人均GNI难以突破4万美元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2000年美国人均GNI步入3万美元后,仅经过7年便突破4万美元,这得益于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等高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英国则凭借法律、金融等服务业,仅用2年实现从3万至4万美元的跃升。 此外,衡量各产业最终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带动总附加价值增长量的附加价值诱发系数方面,服务业为0.889,远高于工业产品(0.668)、矿产品(0.876)及建筑(0.833)等,这说明在相同资金投入下,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增长能力相对更强。 韩国统计厅经济统计企划科长任庆恩(音)表示,韩国要想把人均GNI提升至4万美元,需借助数字化转型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缩小服务业内部生产力差距,并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他还强调,现在正是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时期。
2025-07-08 02:53:21
-
新世界百货店推出旅游平台正式进军旅游业
新世界百货店将于下月5日推出旅游平台“VIA SHINSEGAE”,正式进军旅游市场。 据悉,“VIA SHINSEGAE”的理念是提供兼具知识与哲学的差异化旅行体验,主打较为罕见的特色旅游路线,如北极探险、观赛等高端旅游产品。 该平台推出的旅游产品分为“MASTERPIECE”和“ORIGIN”两个等级,涵盖四大主题。在“MASTERPIECE”等级中,游客可与知名探险家詹姆斯·胡珀一同乘坐破冰船探索北极,或与曾在英国切尔西花展荣获金奖的园艺设计师黄智惠(音)一同观展。此外,该等级客户还可参观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级赛车比赛,坐享VIP席位并使用贵宾休息区。 “ORIGIN”等级客户则与前首尔峨山医院内科教授郑熙源(音)同行,在新西兰和希腊体验当地的身心疗愈文化。该平台还与韩国国家遗产厅合作,推出走访自然遗产与名胜地的国内旅游路线。 “VIA SHINSEGAE”所有旅游产品均配有全流程尊享服务,包括出行前的预览讲座、定制礼品、从家到机场的豪华轿车接送、协助办理登机手续等。此外,通过“VIA SHINSEGAE”购买旅游产品的客户可获得最多100%的新世界百货VIP会员积分。 新世界百货店早在2023年就已启动相关筹备工作。自同年成立特别工作小组(TF)以来,历经约两年时间,最终将于下月正式推出旅游平台。 据悉,新世界百货店于2023年8月将“旅游中介业务”纳入经营范围,并于去年8月追加“综合旅游业务”,完成了制度层面布局。同年,公司还组建了约15人的专职部门,为旅游平台的运营奠定了组织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称,“旅游+购物”的消费新模式与免税店、百货店等新世界核心业务能够实现协同效应。此外,这些旅游产品不仅面向韩国本地游客,也为外籍游客提供多样选择,未来有望在激活韩国旅游产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5-07-17 23:29:32 -
中国服装在韩热销创新高 韩国本土品牌陷入低迷
在韩国时尚品牌因消费需求萎缩与库存积压陷入困境之际,中国服装进口量连年攀升。尽管韩国服装消费市场呈现萎缩态势,但对中国服装的整体依赖度却日益升高。 韩国关税厅(海关)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金额达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服装进口额在2023年为43.28亿美元,2024年达到47.64亿美元,均在当年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服装进口量同样大幅增长。截至今年5月,中国服装进口量达11.04万吨,同比增加7.6%。2023年的进口量达25.61万吨,2024年更增至28.85万吨。 业内分析指出,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通过全球速卖通、Temu、希音(Shein)等中国电商平台购买超低价服装的韩国消费者日益增多所导致的。尤其是热爱时尚潮流、偏好低价商品的年轻群体更看好中国进口服装。 据大数据分析平台“MOBILEINDEX”近日发布的数据,Temu自2023年进入韩国市场以来,年度交易额从22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激增至去年的5624亿韩元。截至今年6月,Temu的交易额已达3655亿韩元,有望超过去年总交易额。同时,主打中国服装的希音交易额为180亿韩元,已超过去年122亿韩元。全球速卖通的交易额也从2023年的8219亿韩元增至2024年的1.3517万亿韩元,今年上半年已达6960亿韩元。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开始关注高端中国时尚品牌。中国服饰正逐步摆脱“低价且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消费者开始购买如Shushu/Tong、MARKGONG等售价均在数十万韩元的服装。2014年在上海创立的Shushu/Tong自去年8月入驻韩国时尚平台29CM与韩国转售平台“KREAM”以来,持续受到韩国消费者的欢迎。 相反,韩国本土服装品牌陷入业绩承压的困境。时尚业界指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物产时尚部门、Handsome、F&F等韩国主要时尚企业仍延续去年以来的负增长趋势。证券界表示,今年第二季度韩国时尚行业的营业利润预计将同比下降10%至20%。
2025-07-17 02:56:20 -
【파고파자 중국경제】中国高端美妆品牌——毛戈平
美妆品牌毛戈平由化妆艺术大师毛戈平于2000年倾力创建。品牌秉承光影美学理念,针对女性不同的面部特征、肤质与肤色,提供多种产品及色彩解决方案,并为每位消费者提供由专业彩妆师所打造的量身定制妆容。
2025-07-16 23:14:20 -
韩企高端OLED市场份额或破七成 AI手机热潮加速LTPO面板扩张
随着人工智能(AI)手机产品的走红,能够兼具低功耗和高画质的面板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在智能手机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市场上,韩国显示企业主导的高端面板销售占比今年预计超过70%。三星显示和LG显示目前向苹果独家供应高端面板,也成为与中国厂商竞争时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 市场调研机构Omdia本月14日发布报告预测,在智能手机OLED市场中,高附加值产品低温多晶氧化物(LTPO)OLED占比或从去年的60.2%升至今年的70.1%。Omdia预计,LTPO OLED的增长势头可能会更加迅猛,2027年市场占比或超80%,2032年则逼近85%。由中国主导的低温多晶硅(LTPS)OLED市场占比则可能从去年的39.8%降至今年的29.9%,预计2027年进一步降至19.7%,2032年更是跌至15.1%。 LTPO OLED是在面板中搭载的薄膜晶体管(TFT)上采用LTPO材料,提升电子移动速度的同时,防止电流泄漏的产品。过去的信息技术(IT)设备大多采用LTPS元件,但存在电流泄漏现象,导致电池消耗较快。LTPO OLED生产工艺复杂、制造难度较高并且成本昂贵,原本仅用于高端智能手机,但随着AI智能手机市场的扩张,相关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韩国企业过去一直为苹果iPhone提供全部LTPO面板,以此实现营收的大幅增长。三星显示的LTPO面板营收从2022年的143亿美元小幅降至去年的123亿美元,依旧稳居市场第一。LG显示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后,LTPO营收从2022年的22亿美元猛增至去年的95亿美元。 中国显示企业方面逐步向本国智能手机厂商供应LTPO OLED面板来扩大销售,但在技术与规模方面与韩企差距尚存。具体来看,中国面板企业中京东方(BOE)营收最高,达到35亿美元;TCL华星光电为15亿美元,维信诺为16亿美元。 业内普遍预测,三星与LG在今年和明年的LTPO OLED面板销售上可能实现进一步增长。苹果原本仅在iPhone的Pro与Pro Max型号上采用LTPO面板,但计划自今年9月发布的iPhone 17系列起,把LTPO面板扩展至全部机型。iPhone面板依旧由三星显示和LG显示全量供应,而京东方至今仅少量供应LTPS OLED面板,并未进入LTPO供应链。加上京东方今年在LTPO产品生产上遭遇难题,短期内可能无法打入苹果供应链。 此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当地时间11日初步裁定,中国京东方侵犯三星显示的OLED商业机密,这可能对京东方的对美出口造成重大打击。ITC认为,京东方及其7家子公司等共8家企业非法使用三星显示的商业机密。如果初步裁定最终确认,未来美国会禁止进口含有相关商业机密的京东方面板、模组及其组件。业内认为,ITC的初步裁定在调查不公平贸易行为后作出,因此最终推翻初步裁定几无可能。
2025-07-15 19:49:15 -
【亚洲人之声】中国茶饮在韩崛起 有望再造"贡茶奇迹"
中国品牌“席卷韩国”之势正从制造业向餐饮文化领域延伸。继小米、比亚迪等科技品牌和阿里、Temu等电商平台之后,中国茶饮品牌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最新消息显示,霸王茶姬(CHAGEE)已完成韩国法人注册,将与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等品牌共同掀起新一轮“中国茶饮风暴”。 同时,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发生质变。曾主打“物美价廉”的中国品牌,如今凭借麻辣烫、糖葫芦等特色美食成功征服韩国年轻一代的味蕾。此外,韩中互免签证政策的实施,更为两国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近期,许多韩国年轻人专程前往中国,只为品尝一杯地道的现制奶茶。这种为了一杯奶茶而开启跨国旅行的现象,正在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新注脚。 市场分析指出,随着韩国高端茶饮需求增长,霸王茶姬等品牌有望快速打开市场。但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产生:在咖啡文化极其浓厚的韩国,中国茶饮能否在韩国市场站稳脚跟。 回顾韩国奶茶市场发展史,贡茶是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奶茶品牌,韩国奶茶市场几乎是跟着贡茶自2012年一起发展起来的。两年之内,贡茶就在韩国开设240家门店,几乎成了奶茶的代名词。目前门店规模逾千家,占据韩国奶茶店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去年韩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达到416杯,在亚太地区高居首位。近期,韩国星巴克门店数量更是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跃居全球第三。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咖啡饮品店数量仍持续增长。然而,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去年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则首次转为负增长,反映出个体户经营环境正面临结构性转折。这种市场饱和信号,恰恰为中国茶饮品牌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窗口。 然而,中国茶饮品牌进军韩国市场挑战仍然存在。当前韩国经济持续低迷,消费者对饮品价格敏感度提升。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制定合理定价策略,将成为中国茶饮品牌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拥有近10万家咖啡店的韩国市场,培育现制茶饮消费习惯仍需时日。中国茶饮品牌能否复制贡茶的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5-07-15 02:14:47 -
Musinsa精准布局中国市场 掀起韩国时尚全球化新篇章
韩国在线时尚平台Musinsa正加速推进全球扩张,积极筹备首次公开募股(IPO),以募集资金拓展海外业务,尤其聚焦潜力巨大的中国线下零售市场。在此背景下,Musinsa近日与中国最大时尚集团安踏体育(Anta Sports)达成战略合作。此次携手能否帮助其突破韩国品牌在华发展的瓶颈,带动韩国时尚品牌在全球市场掀起新一轮热潮,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十多年前,三星物产旗下服饰品牌8Seconds等韩国品牌曾陆续进军中国市场,但受限于品牌认知度不高,加之外部环境影响,发展受阻,中国市场一度被视为难以逾越的壁垒。面对这一现实,Musinsa选择主动出击。 根据协议,Musinsa与安踏体育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Musinsa出资比例为60%,安踏为40%,经营权由Musinsa掌握,这一外资控股结构在中国市场较为罕见。新公司将以Musinsa中国子公司“Musinsa China”为运营主体,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在上海或杭州开设首家线下门店,主推Musinsa Standard等多个旗下品牌。 安踏体育是全球第三大运动服饰企业,去年实现销售额708亿元人民币,旗下拥有安踏、迪桑特(Descente)等多个知名品牌。此前,安踏曾与可隆(Kolon)、斐乐(FILA)等韩国运动品牌展开合作,此次首次携手专注于休闲与街头时尚领域的Musinsa,旨在拓展其在街头时尚、正装及休闲服饰等日常穿搭领域的产品线。今年年初,安踏还通过收购Musinsa部分旧股,获得约1.7%的股份,进一步展现其推进战略合作的意愿。 Musinsa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开设超过100家线下门店,力争实现销售额突破1万亿韩元(约合52亿元人民币)。目前,该公司在韩国本土运营33家门店,并已在日本东京试水线下市场。为支撑海外业务扩张,Musinsa还成立了物流子公司Musinsa Logistics,致力于构建全球配送体系,力求将海外订单的配送时效缩短到1至2天,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中国消费者对韩国时尚的接受度明显回升。数据显示,Musinsa今年5月对旗下11家门店的外国消费者销售情况分析中,中国大陆买家占比最高,达到18.4%,超过了中国台湾和美国。韩国关税厅数据显示,韩国对中国的服装出口额从2020年的3.75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5.46亿美元,增幅达45.4%。 随着中韩关系逐步回暖,多家韩国时尚品牌加快了对华布局。三星物产旗下时装品牌Juun.J正围绕中国市场积极扩展,今年8月先后在北京和成都的高端百货SKP开设快闪店,9月则在上海芮欧百货开设了独立门店。 备受年轻女性青睐的Mardi Mercredi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门店数量已超过30家,Matin Kim去年进军中国香港市场,近期也计划进入中国大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韩国时尚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将推动整个韩国时尚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业界分析指出,Musinsa凭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和精准的市场拓展策略,正积极突破以往在中国市场遇到的阻碍,力求成为推动韩国时尚走向全球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更多韩国品牌加快布局并不断创新突破,韩国时尚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赢得更广泛认可,实现持续增长,树立新的行业标杆。
2025-07-12 00:15:09 -
欧利芙洋加码高端美妆市场 打造"Luxe Day"品牌促销新阵地
韩国健康美妆集合店欧利芙洋(Olive Young)11日宣布,为纪念旗下高端化妆品专门馆“Luxe Edit”成立两周年,将从本月起每周举办为期三天的“Luxe Day”品牌促销活动。 首场“Luxe Day”活动于11日至13日举行,兰蔻、科颜氏、碧欧泉、Urban Decay、卡诗等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参与,部分产品将以限时折扣和企划套装形式推出。随后,自7月14日起至月底,欧利芙洋将在每周一至周三轮流开展不同品牌的专场促销。 具体来看,14日将推出雅诗兰黛、MAC、芭比波朗、倩碧、艾凡达、郑瑄茉等品牌的促销活动;21日和28日则分别由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旗下雪花秀、赫妍、芙莉美娜,以及LG生活健康旗下后、欧蕙、碧研菲、苏秘37°等品牌接续登场。 除品牌专场促销活动外,7月期间在“Luxe Edit”首次购物的顾客可在线领取15%折扣券,线下门店则可获得10%的专属优惠。 “Luxe Edit”自2023年设立以来,作为欧利芙洋的高端品牌专区,持续扩大国际及本土美妆品牌阵容。法国美妆品牌兰蔻已于本月初正式入驻其线上商城和部分线下门店,巴黎欧莱雅沙龙专属、SABON、SIMIHAZE BEAUTY等品牌也相继上线。 在韩国整体美妆零售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欧利芙洋近年来持续加大对高端品类的投入。据公司方面透露,过去三年其高端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 欧利芙洋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引进具备成长潜力的国际品牌和本土新锐品牌,并在产品策划和促销策略上更加贴近MZ世代(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出生人群)的消费习惯,以提升整体渠道的吸引力。
2025-07-11 19:59:34 -
韩国加码财政刺激与结构改革 多维度攻坚3%增长目标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性增长瓶颈,李在明政府近日宣布规模高达3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74.5亿元)的追加更正预算方案,旨在通过财政刺激与结构性改革重塑韩国经济增长动能。政府指出,技术竞争力下滑与产业升级乏力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新预算案将重点加大科技创新领域投入,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以期扭转经济疲软态势,避免陷入长期低增长周期。 据业界10日消息,韩国政府正着力构建系统性政策框架,力争将跌至1%区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至总统李在明提出的3%国政目标水平。据悉,由国政企划委员、企划财政部、韩国银行(央行)等核心经济部门联合组建的专项工作组(TF)已投入运作,正在甄选提升潜在增长率的关键政策课题。政策将重点聚焦人工智能(AI)等尖端技术创新、生产率提升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三大战略方向。 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央行等国内外主要金融机构纷纷下调对韩国潜在增长率的预期值。潜在增长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不引发通货膨胀前提下,通过充分动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所能实现的GDP增长率,持续下滑意味着经济发展后劲不足。OECD于上月最新发布报告中,将韩国今年潜在增长率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至1.9%。 据悉,韩国潜在增长率从2000年的5%高位跌至2010年的2%区间,如今进一步跌落至1%区间。国会预算政策处(1.9%)与韩国开发研究院(1.8%)也分别预测今年韩国潜在增长率将跌破2%大关。特别是韩国开发研究院预测,截至2030年,韩国潜在增长率或将逼近零增长临界点。 央行于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中也预测称,2024至2026年潜在增长率均值将维持在2%水平,较2016至2020年期间2.5%的中位值显著下滑。分析认为,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加剧造成劳动力萎缩,叠加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导致效率提升瓶颈等,共同构成制约韩国经济增长潜力的结构性桎梏。 针对该局面,韩国政府正构建多维度政策响应体系。企划财政部拟将“AI+X战略”(AI与多元产业、技术、领域融合创新)确立为提升潜在增长率的核心支柱,计划通过AI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效率的系统性跃升。政策方向重点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并提供定向财税支持,同时构建AI高端人才培养与供给体系等。 目前,专项工作组明确将AI定位为核心生产力创新驱动力,系统性推进相关配套政策制定。一位政府官员表示:“工作组已形成明确共识,认为扩大AI专业人才供给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先决条件,当前正同步推进教育体系改革、职业培训体系优化以及配套财税优惠方案的设计工作。”
2025-07-10 19:23:18 -
韩国信用卡年费收入两年增长20.4% 高端卡业务成主要推手
7日,韩国金融监督院金融统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8家信用卡公司(新韩、KB国民、三星、现代、乐天、韩亚、友利、BC)年费收入达380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9亿元),同比增长8.9%,较两年前更是大幅增长20.4%。 从各公司来看,现代信用卡年费收入以909亿韩元居首,同比增长14.8%。其后依次为三星(733亿韩元)、新韩(622亿韩元)、KB国民(554亿韩元)和乐天(389亿韩元)。 分析认为,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下调商户手续费,使得信用卡公司传统的固定收入模式面临挑战。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8家信用卡公司的商户手续费收入为1.8437万亿韩元,同比下降8.4%。 面对这一挑战,信用卡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高端卡业务。高端卡主要面向高收入群体,年费通常在10万韩元以上。虽然年费不菲,但因其提供航空里程、酒店优惠、高端餐饮等特色服务,深受消费者青睐。 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年费较高,消费者也愿意为出国旅行福利和各种联名服务买单,因此高端卡的心理门槛正在逐渐消失。对信用卡公司而言,高端卡业务不仅能提升盈利能力,也有助于吸引优质客户。”
2025-07-09 01:28:48 -
服务业转型乏力 韩国GNI连续12年难破4万美元大关
韩国统计厅7日发布报告显示,韩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连续12年停留在3万美元区间,如果着重发展科学技术、信息技术(IT)等高端服务业,人均GNI有望突破4万美元。 具体来看,2021年韩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59.4%,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70.1%)低10.7个百分点,与美国(77.6%)、英国(79.3%)等发达国家差距更为显著。服务业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占比越高,国家发达程度也相应越高。 从产业附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来看,2023年韩国服务业为63%,制造业为27.7%,较1993年的54.3%和27.8%分别增长9.7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从产业类型来看,韩国房地产(-5.5)、科学技术(-1.9)、信息通信(-0.9)、业务支持(-0.8)等高端服务业领域占比均低于美国。相反,教育(6)、批发零售(0.7)、餐饮住宿(0.4)、保健福利(0.3)等领域占比则较美国要高。 分析认为,高端服务业转型缓慢是韩国人均GNI难以突破4万美元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2000年美国人均GNI步入3万美元后,仅经过7年便突破4万美元,这得益于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等高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英国则凭借法律、金融等服务业,仅用2年实现从3万至4万美元的跃升。 此外,衡量各产业最终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带动总附加价值增长量的附加价值诱发系数方面,服务业为0.889,远高于工业产品(0.668)、矿产品(0.876)及建筑(0.833)等,这说明在相同资金投入下,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增长能力相对更强。 韩国统计厅经济统计企划科长任庆恩(音)表示,韩国要想把人均GNI提升至4万美元,需借助数字化转型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缩小服务业内部生产力差距,并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他还强调,现在正是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时期。
2025-07-08 0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