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跨洋拥抱,构建“经济北约”的构想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加拿大就曾提出过“让北约既成为一个军事联盟又成为一个经济联盟”的建议,但遭到欧洲拒绝。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政界和经济学家曾多次有过类似构想的表述,并在不同场合提出以某种形式在欧美之间建立一个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但由于当时双方在关贸总协定框架下仍可大有所为,这些构想也就不了了之。
随着冷战的结束,维系美欧同盟的主要动力不复存在,如何在后冷战时代的背景下构筑新的伙伴关系就成为美欧共同关心的问题。于是,各种有关补充欧美联盟关系的构想和建议应运而生。1995年12月,在马德里会议上,美国与欧盟委员会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就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再次进行了讨论;1998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新跨大西洋市场计划”,重提建立一个广泛的欧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在此期间,美国和欧盟的态度几经变化和摇摆不定,终因分歧严重以及双方对世贸组织的高度关注而被搁置。
2013年,经历金融危机打击的美国,被债务危机折磨的欧盟,终于痛下决心,重拾往日旧梦,共同打造TTIP巨型航母。
2013年2月欧美共同发表开始TTIP谈判的联合声明,一个月内,欧盟委员会就正式授权批准,不到5个月又完成了首轮谈判,并定于10月举行第二轮谈判,力争2014年结束谈判。如此高效的运作,可以看出双方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那么,促使美欧加速联手共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动因何在?
美欧高调推进TTIP,并非仅仅因为经济因素,重掌国际贸易,主导全球贸易“话语权”,才是其背后的真正动因。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力量的快速提升,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经贸、财富聚集的格局。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加,使得欧美通过主导全球多边规则获得更多经贸利益的企图化为泡影,这也成为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直至搁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自贸协定热潮中表现积极,长此以往美欧等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领导地位会逐步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