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门介绍称,火灾发生时班级师生正在开早会,因此全部聚集在教室前的将台附近,避免伤亡情况发生。为安全起见,全校500名师生在确认安全之前都采取了紧急撤离措施。
警方和消防部门初步推测火灾是由天花板上安装的空调电路短路导致的。有关部门将对火灾原因作进一步调查。

【图片提供 韩联社】
【图片提供 韩联社】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3日,江南三区某公寓全景【图片提供 韩联社】 近年来,韩国房地产市场呈显著波动,特别是在进步党派执政期间,房价上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卢武铉、文在寅到现任总统李在明,进步党在应对经济危机和推行住房政策的过程中,政策效果屡受争议,被质疑为房价飙升的推手。随着李在明政府计划进一步放宽家庭贷款限制,市场对房地产两极分化加剧的担忧日益加深。 韩国市民团体“经济正义实践市民联合”日前发布的《各届政府任期内首尔公寓价格变动分析》显示,进步党在执政期间首尔公寓价格呈明显上涨趋势。卢武铉政府任期内(5年),首尔公寓均价从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8万)增长5.3亿韩元,涨幅达80%。文在寅政府时期,均价从5.8亿韩元上涨6.8亿韩元,涨幅达119%。相比之下,保守党执政时期的房价表现相对平稳,李明博政府任期内房价甚至出现10%的下跌。朴槿惠政府和尹锡悦政府在任期内分别仅上涨1亿韩元和2000万韩元,涨幅分别控制在21%和1%。 在首尔富人区的“江南三区”这一趋势更为显著。卢武铉政府任期内该区域公寓均价从5.2亿韩元上涨至11.5亿韩元,文在寅政府时期则从12.7亿韩元攀升至26.5亿韩元,两届政府任期内的涨幅均超过100% 分析人士认为,进步党政府倾向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宽松应对经济危机,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然而这一政策虽然短期内刺激了消费和就业,但也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和股市,推高资产价格。 以文在寅政府为例,他曾许诺遏制房价,3年来,文在寅先后出台20余项房产新政以抑制楼市过热,但最终的结果惨不忍睹,房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开始暴涨。同时,为应对疫情冲击,文在寅政府不断超发货币,进行大放水,同时还大幅降低央行利息,让国民可以更轻松获得贷款,但这些贷款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反而流向了房地产。 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下行周期,房地产市场往往被视为避险资产,诱发大规模投机行为,导致过量资本涌入楼市。专家指出,扩张性经济政策虽能短期内提振经济,但若缺乏有效供给,反而可能助长资产泡沫,加剧市场波动风险。 尽管房地产市场持续高热,但李在明政府仍未释放明确的调控信号。自2025年初正式执政以来,新政府尚未构建完整的房地产政策体系,但李在明曾明确表示,将避免通过加税抑制房价,转而采取增加住房供给为核心策略。政策框架包括加速新城市开发,推进第一批新城市再开发,建设交通便利的第二批新城市,并打造具备就业吸引力的第三批新城市;放宽重建限制,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鼓励老旧住宅区改造;扩大公共住房供应,推动都市公共住房复合开发项目,并针对青年群体推出专项公寓计划。 然而,政策实效仍面临市场质疑。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首尔公寓成交量已达7251套,部分热门地区的购房指数逼近2021年楼市狂涨时期峰值。同时,首都圈与地方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持续加剧。首尔房价连续16周上涨,而地方城市则持续走低。为遏制市场过热,李在明政府近期出台一系列贷款限制措施,包括家庭贷款总额下调至原先的50%,设定购房贷款上限为6亿韩元,并对首都圈多套房持有者的新增房贷实施严格限制。 房地产专家指出,仅靠金融调控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市场均衡。要解决房价两极分化问题,需通过提升地方城市综合竞争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构建高效交通网络和完善基础设施、创造优质就业机会等措施,促进人口和资源的流动,从而有效缓解首都圈住房压力。 从短期来看,扩张性财政措施虽能短期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青年群体住房可及性恶化等深层矛盾。若住房供给体系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改革,政策干预或将陷入“补贴推高房价”的负向循环。当前,李在明政府面临刺激经济与抑制房地产投机的双重挑战,需通过土地税制改革和区域均衡发展等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态势下,韩国房地产政策不仅关乎经济稳定,更涉及公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5-07-17 08:00:00受国际油价上升和韩元升值等因素影响,韩国进口物价已连续五个月走低。 韩国银行(央行)16日发布的《进出口物价指数》报告显示,今年6月韩国进口物价指数为133.86(2020年=100),较5月(134.61)下跌0.6%。继2月(-1%)、3月(-0.4%)、4月(-2.3%)以及5月下降3.7%之后,已连续第五个月呈下滑趋势。 从品类来看,原材料矿产品(2.1%)上涨的同时,由于化学产品(-2.2%),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1.8%)的下降,使中间材料整体下滑1.6%。资本材料和消费材料分别下降1.1%和1%。其中,咖啡(-13.5%)、丁酮(-7.3%)、初级镍产品(-3.0%)、闪存(-2%)、二次电池(-2.8%)等的价格跌幅尤为显著。央行表示,虽然国际油价上涨,但韩元升值促使进口物价整体下滑。 汇率方面,6月韩元兑美元平均汇率为1366.95韩元(约合人民币7.08元),较5月的1394.49韩元升值2%。同时,国际油价以迪拜原油为基准,月均价格从每桶63.73美元上涨至69.26美元,涨幅为8.7%。央行经济统计组组长李文熙(音)表示,7月迪拜原油价格环比下跌约1%,汇率基本持平。目前,虽然油价和汇率对进口物价的影响不大,但考虑到全球范围内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同期,出口物价也出现下滑。6月出口物价指数为126.95,环比下降1.1%。自4月(-1.5%)与5月(-3.5%)已连续三个月呈下滑态势。按品类来看,农林水产品下跌1.8%,由于化学产品(-1.8%)与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1.8%)的下降,工业制品整体下滑1.1%。细分品类中,聚乙烯(-3.3%)、热轧板(-6.6%)、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1.5%)、家用冰箱(-7.4%)等跌幅较大。 6月贸易指数(以美元为基准)显示,进口物量指数为112.55,进口金额指数为129.75,分别同比增长11.2%和2.9%。出口物量指数为125.86,出口金额指数为138.96,也分别上涨6.8%和2.8%。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为95.78,同比增长4%,实现连续24个月增长。这是由于进口价格(-7.4%)降幅大于出口价格(-3.7%)。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该指数反映了一国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随着商品贸易条件指数(4%)与出口物量指数(6.8%)的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指数(120.55)也同比增长11%。 韩国平泽港堆积的集装箱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7-16 17:29:27近年来,韩国主要金融机构正加快布局东南亚市场步伐。东南亚地区凭借年轻的人口结构优势,数字金融服务快速普及,已成为韩国金融机构的战略重点。 根据韩国金融监督院的数据,截至去年9月底,14家韩国银行在海外共设有204家法人、分支行及办事处,其中位于东南亚的占比达32%(66家)。从国家(地区)来看,越南最多,为20家,其次是缅甸(14家)、印度尼西亚(9家)、柬埔寨(9家)和新加坡(6家)。 从业绩表现来看,去年,KB国民银行、新韩银行、韩亚银行、友利银行四大银行的东南亚法人净利润为3374亿韩元,同比下降11.59%。其中,新韩银行和韩亚银行在越南、印尼市场表现亮眼,净利润同比增长10%;而KB国民银行和友利银行业绩表现相对疲软。 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是四大银行均已进军的市场,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主战场”。新韩银行目前在胡志明市、河内等地设有54家分支机构,去年实现净利润2640亿韩元,同比增长13.4%。新韩银行方面表示,将通过并购等方式,巩固其“越南外资银行第一”的地位。 在印度尼西亚市场,韩国主要银行也在积极扩大布局,但盈利方面仍面临挑战。KB国民银行旗下印尼法人KB Bank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达280亿韩元,时隔五年首次实现盈利。此外,友利银行则重点布局柬埔寨和老挝的微型金融(MFI)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东南亚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正在迅速完善,韩国金融机构在IT技术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有望在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目前仍以零售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今后应更多面向在东南亚经营的韩资企业和本地企业,大力拓展企业金融服务。” 韩国四大商业银行【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7-16 17:02:04在韩国时尚品牌因消费需求萎缩与库存积压陷入困境之际,中国服装进口量连年攀升。尽管韩国服装消费市场呈现萎缩态势,但对中国服装的整体依赖度却日益升高。 韩国关税厅(海关)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金额达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服装进口额在2023年为43.28亿美元,2024年达到47.64亿美元,均在当年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服装进口量同样大幅增长。截至今年5月,中国服装进口量达11.04万吨,同比增加7.6%。2023年的进口量达25.61万吨,2024年更增至28.85万吨。 业内分析指出,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通过全球速卖通、Temu、希音(Shein)等中国电商平台购买超低价服装的韩国消费者日益增多所导致的。尤其是热爱时尚潮流、偏好低价商品的年轻群体更看好中国进口服装。 据大数据分析平台“MOBILEINDEX”近日发布的数据,Temu自2023年进入韩国市场以来,年度交易额从22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激增至去年的5624亿韩元。截至今年6月,Temu的交易额已达3655亿韩元,有望超过去年总交易额。同时,主打中国服装的希音交易额为180亿韩元,已超过去年122亿韩元。全球速卖通的交易额也从2023年的8219亿韩元增至2024年的1.3517万亿韩元,今年上半年已达6960亿韩元。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开始关注高端中国时尚品牌。中国服饰正逐步摆脱“低价且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消费者开始购买如Shushu/Tong、MARKGONG等售价均在数十万韩元的服装。2014年在上海创立的Shushu/Tong自去年8月入驻韩国时尚平台29CM与韩国转售平台“KREAM”以来,持续受到韩国消费者的欢迎。 相反,韩国本土服装品牌陷入业绩承压的困境。时尚业界指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物产时尚部门、Handsome、F&F等韩国主要时尚企业仍延续去年以来的负增长趋势。证券界表示,今年第二季度韩国时尚行业的营业利润预计将同比下降10%至20%。 位于首尔城东区圣水洞的希音(Shein)线下快闪店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7-16 17: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