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报:韩国舆论环境对华不友好报道频繁出现,这种情况是否会一直持续?
李先虎:去年11月15日,尹锡悦总统在巴厘岛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两国领导人在会晤中表示,韩中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两国国民,两国都愿意发展好双边关系。
两国领导人的这次会晤给韩中关系指明方向。韩国与中国地理相近,有着数千年的交流历史,国民感情基础深厚,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也有利于东亚乃至全球和平。现在国际局势复杂、地区冲突不断,韩中关系也受到了美中战略竞争的影响,让国内舆论导向出现变化。如果把这些现象放在韩中交流的历史中去看,我觉得现在这些不愉快终将过去。放眼长远,我对两国关系还是充满信心。
亚洲日报:有观点认为,韩中之间尤其是年轻一代情感出现很大裂痕,主要是因为双方缺乏相互了解的主观动力。您认为这一问题是否有解决方法?
韩中两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为改善这些问题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其实还有提升空间。韩中年轻一代是未来两国关系的主人,政府要对现在年轻一代的问题引起更高重视,在政策和预算上给予青年交流更多支持。比如可以在两国的友好城市里建立年轻一代喜欢的文化体验空间,展示各自的经济建设成果,介绍历史、社会和文化差异等,给他们的沟通创造便利。
亚洲日报:有媒体报道指出,过去3年中国高强度的疫情封控措施显示市场政策风险较高,韩国企业投资中国需要谨慎。您是否认可这一观点?
李先虎:我不这样认为。韩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韩国企业海外投资超过45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企投资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去年1到8月韩国对华投资增长率达到58.9%,远超德国、日本和英国对华投资增长。说明中国市场仍对韩国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去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韩国正式生效,其中的降低关税、扩大开放等规定,对两国企业都是巨大利好,给韩中经济合作发展增添动力。
固然政策因素确实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但仅从单一因素分析企业成败原因比较片面。以中国汽车市场为例,在“萨德”矛盾爆发之前,韩国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开始呈现颓势,一方面是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快速发展,还有就是其它外资品牌在中国本土化策略的成功。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在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律逐渐完善,可以说今后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但在巨大的市场里,外资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亚洲日报:您认为“新型韩中关系”将会有哪些特点?您所在协会正在做哪些准备?
李先虎:我认为政治互信提升、经贸合作升级、文化交流加深将是“新型韩中关系”最大的特点。尤其是两国在半导体、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合作空间巨大,实际上两国的企业人士这些年也在为升级经贸合作努力。韩国企业今后可以尝试增加对中国产业链投资,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制药等韩国优势行业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将韩国作为进军海外的跳板,通过在韩国建厂投资、与韩国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等,实现互利共赢。
韩中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协会成立之后不断致力于为两国企业人士搭建交流平台,并定期举办大型交流活动。去年11月,我们举办了第3届韩中企业家交流论坛,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和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都出席了活动,目前协会正在为第4届论坛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