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指出,低出生率问题不仅仅与女性相关,因此为了排除新冠疫情的影响,该报告采用了2017至2019年的统计数据,对男性的收入水平和结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从反映至少结过一次婚的男性占比的结婚率来看,在所有年龄段中,男性的收入水平越高,结婚率就越高。尤其是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不同收入水平的男性结婚率差异最为明显。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同事结婚应该随多少份子钱?这是困扰职场人的一大问题。近期一项调查显示,韩国职场人认为1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20元)较为合适。 Incruit本月20日至22日面向844名职场人进行调查,于26日发布结果显示,以个人名义参加婚礼并用餐的情况,61.8%的受访者认为10万韩元比较合适,32.8%认为5万韩元,另有3.2%和1.4%的受访者选择5万韩元以下和15万韩元。 无论是私下交情颇深的同事,还是工作上有交集的同事,都认为10万韩元的份子钱较为合理。与2023年调查时相比,对于仅在工作中有接触的同事,5万韩元曾是份子钱的主流标准,但随着近年来物价上涨,份子钱也水涨船高。 【图片来源 ChatGPT】
2025-05-26 10:32:14最近,51岁韩国男星郑雨盛与35岁模特文佳庇之间曝出隐秘关系和意外的私生子,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郑雨盛回应称愿意承担父亲的责任,却拒绝与文佳庇结婚。对此,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讨论热火朝天,不乏调侃称,“生娃可以,结婚不行”的逻辑既荒诞又高深。 在多数人看来,成为父亲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与孩子的母亲组成家庭。郑雨盛的选择却打破这一常识,他试图把“父亲”这一角色与“丈夫”这一身份分开,仅承担生物学意义上的责任,却不愿进入婚姻关系。究竟是出于对婚姻的畏惧,还是对自由的渴求?这一切让公众对婚姻观开始更深的思考。 郑雨盛(左)与文佳庇【图片来源 网络】 当下韩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单人家庭数量、低结婚率和低出生率挑战,但年轻一代之间不乏对于“建立关系”的渴望。他们即使不想结婚,也不代表愿意孤独终老;即使放弃婚姻,也并不等于拒绝养育。数据分析机构PMI日前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婚姻意愿与建立关系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同居关系能够享受类似婚姻家庭的社会经济福利,5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这种制度,支持率达到一半以上。 在1000名受访者中,459人目前单身、离异或丧偶,其中仅31.6%有意在未来缔结合法婚姻,而44.9%无婚姻意愿。在无意结婚的受访者中,有7.1%表示支持制定《生活伴侣法》。在韩国,想要组建家庭但又不愿结婚的人群正在增加,传统婚姻制度难以满足日渐多样化的需求。 同居关系在体感上可能与事实婚姻相似,但在有子女的情况下,法律上的差异就十分明显。如果同居伴侣可以在育儿方面享受法定父母的权利,合法休产假和育儿假、在育儿机构登记为合法监护人,或者在年度所得税申报时享受税收优惠,这种《生活伴侣法》就能有效支持非传统形态的家庭。 在有制度保障同居状态下生育和抚养权利的情况下,1000名全体受访者中的40.7%表示即使不结婚也愿意生育,还有35.1%的受访者对非婚生育持积极态度。非婚生育包括未婚个人生育和未婚伴侣共同生育,通过精子捐赠手术生育的在韩活动日本艺人藤田小百合就是未婚个人生育的典型案例。 藤田小百合与通过精子捐赠诞下的儿子Zen【图片来源 网络】 韩国统计厅此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3.6万多名13岁以上受访者中,67.4%认为男女可以不结婚而同居,37.2%认为可以非婚生育。尤其是在20多岁群体中,42.8%认为无需结婚即可生育,较2014年的30.3%显著提高12.5个百分点。 目前韩国社会依旧习惯视婚姻为生育的前提,但并不是所有女性在没有配偶的情况下都不考虑生育。与合适的人一起生活到双方同意分开为止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但把情感纽带固定在婚姻制度中并需要同通过法律手续来改变关系,难免会有人对此感到抗拒。 韩国法律并未明令禁止非婚生育,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限制。根据《生命伦理与安全法》第24条,医疗机构在实施胚胎生成技术时须获得配偶同意。未婚女性接受精子捐赠并不违法,但现行法律尚无明确保障相关权益的条款。此外,韩国妇产科学会的《辅助生殖伦理指南》规定仅允许法律婚姻或事实婚姻伴侣接受精子捐赠,因此未婚女性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无法实现生育。 在韩国社会逐渐开始接受多元家庭形式的背景下,婚姻和生育的传统关系正在面临转型。与此相比,韩国的法律与政策至今从未认真考虑过未婚女性生育的可能性,更未意识到应该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支持。韩国生育率已经多年全球垫底,尊重个体选择权,接纳多样化的家庭形式,也许会是提高出生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2024-11-27 17:36:14韩国半岛未来研究院与民调机构Embrain合作,面向全国2000名20至49岁男女进行结婚和生育深度认知调查,并于1日公布结果显示,近43%的受访者没有生育意愿,但其中约44%提出假如政府政策和企业福利大幅增加,可能会考虑生育。 在受访的1164名未婚男女中,53.2%有结婚意向,27.4%无结婚意向,19.4%尚不确定。无结婚意向的受访者中女性(34.6%)占比高于男性(21.5%)。关于不愿结婚的原因,男性主要回答“经济情况不稳定”(20.1%),而女性则主要回答“一人生活更幸福”(17.6%)。 无生育意向的受访者在整体中占比42.6%,其中女性(52.9%)多于男性(33.1%)。从年龄来看,不愿生育的比例在40岁以上人群中最高,达到63.9%,其次是30多岁(35.2%)和20多岁(23.6%)人群。 对于不愿生育的原因,女性回答依次为“没有必要”(13.9%)、“经济能力不足”(12.7%)、“子女教育费用过高”(10.7%)等。男性回答则依次为“就业状态不稳定”(17.9%)、“经济能力不足”(16%)、“没有必要”(10.5%)等。 目前无结婚或生育意向的部分受访者提出,如果政府政策和企业福利增加,可能会重新考虑结婚与生育问题。在544名无结婚意向的未婚男女中,38.6%表示政府政策和企业福利增加后可能会改变想法;而61.4%则表示会始终坚持不婚立场。在1245名无生育意向的受访者中,44.1%表示政府政策和企业福利大幅增加后会考虑生育;而55.9%则表示会坚持不生育。 在政府的低出生率改善政策中,“增加育儿休假和薪资支援”获得73.4分(满分100分),排名最高。其后依次是“父母津贴和儿童津贴月度支援”(70.5分)、“降低儿童医疗费用”(68.4分)、“儿童看护支援项目”(68.3分)和“增加国公立幼儿园与托儿所数量”(63.7分)。 在企业福利方面,“子女学费支援”(72分)得分最高,其后依次是“育儿费用支援”(70.7分)、“自动育儿休假制度”(69.9分)、“缩短育儿期间工作时长”(69分)和“男性育儿休假义务化”(68.8分)。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4-09-02 10:56:05结婚作为人生的重大选择之一,总能激发人们深沉的思考。众多人士怀揣着与心爱之人共度一生的美好憧憬,然而,在面临婚姻的重大决策时,却常常感到犹豫和恐惧。这种犹豫并非仅仅源自婚姻本身,而是个人经历与价值观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 笔者想谈谈自己对婚姻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这完全基于笔者的个人经验和主观看法。 第一,源于“父权主义原则”。韩国目前的子女姓氏选择制度仍存在父权主义偏见。依据韩国民法,子女通常应随父姓。如果要随母姓,需在结婚登记时签订相应的协议书。相反,若跟随父姓,则无需额外协商或程序。 而在当今社会,个人认同感的表达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使得子女的姓氏拥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父母渴望将自己的姓氏传承给孩子,这背后反映了对个人身份和家族传承的强烈认识。这种需求可能会与传统的婚姻制度发生冲突,引发对婚姻的犹豫。 第二,对儿媳这一角色的负担。在韩国社会,儿媳的角色常常伴随着重重责任与期望。包括维系家庭关系、家庭节日庆典的筹备、家务和育儿等普遍被视为儿媳的职责。这一角色有时可能带来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从而对婚姻产生负面影响。个人不愿承担如此沉重“儿媳”角色的想法,可能成为对结婚犹豫不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拒绝传统的母亲形象。笔者的家庭关系十分和谐,与父母的关系也很良好。然而,我从小见证了母亲为家庭所做的无数牺牲,这使我时常思考,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重蹈覆辙。现代女性,尤其是年轻一代,正追求更加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渴望打破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而将婚姻视为对个人独立性和自由的潜在限制,这加深了对婚姻的犹豫和考虑。 总之,对婚姻的犹豫不决是个人经验、价值观以及社会结构和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近期,越来越多的韩国女性选择“不婚主义”,这不仅是韩国社会的一大转变,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应对的课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男权社会”的主导,同时改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为女性提供更平等的机会。 【图片提供 Gettyimagesbank】
2023-12-20 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