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热潮助推韩国出口“头号功臣”半导体出口大幅反弹,今年上半年韩国对华贸易赤字缩水至去年的一半以下。但韩中两国间传统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对华中间材料出口持续下滑,中国再次成为最大顺差国的可能性不大,印度和越南有可能成为新的中间材料出口基地。
据产业通商资源部8日消息,今年1至6月,对华贸易收支出现54.3亿美元的赤字,较去年同期(131.3亿美元)相比缩减一半。今年上半年对华贸易收支除2月外均为赤字,但单月赤字幅度较去年有所减少。
虽然半导体出口明显回暖,但中国仍难以重拾韩国最大出口顺差国的地位。中国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各项尖端技术水平和中间材料的自给程度大幅提高,作为韩国对华中间材料出口基地的作用逐步消退。
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去年韩国对华中间材料出口额为1043亿美元,同比下降19.9%,对华中间材料出口占比从2020年的29.3%下降至24%。
在最具代表性的出口产品半导体中,中国所占比重也在下降,韩国向全球出口的半导体中,中国所占比重在2019年至2022年间徘徊在39%至40%上下,去年下降至36.6%,今年上半年再次降至35.5%。韩国贸易协会负责人表示,对华中间材料减少主要是受到供应链重组的结构性影响,应顺应结构变化趋势,瞄准中国消费市场,谋求产品出口多元化。
越南和印度有望取代中国,成为韩国中间材料出口基地。韩国对印度出口额和比重自2020年起逐年上升,中间材料出口额从2020年的97亿美元增加至去年的154亿美元,增幅为58.8%,出口比重从2.7%上升至3.5%。尤其是上月对印度出口额达15.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创下历年6月最高纪录。
内存芯片单价复苏和智能手机需求增长拉动韩国对印度半导体出口同比增长254.2%,加上基建投资等推动石油化学和机械出口分别增长48.3%和17.9%。
对越南出口中间材料规模从2020年的414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541亿美元后,去年回落至471亿美元,但2020年至2023年间在全体出口中所占比重仍维持在10%至11%左右。
韩国贸易协会常务曹尚铉(音)称,由于全球供应链结构变化,大批跨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和印度,越南目前已跃升为韩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预计印度的排名也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