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内人士透露,多家生物制药公司在进驻欧利芙洋后,其化妆品品牌销售额实现了100%至200%的显著增长。对于尚未在主营业务上取得显著收入的生物制药公司而言,化妆品业务正逐渐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考虑到不断上涨的手续费率和宣传费用等因素,这些公司还需要制定多元化的分销渠道策略,并考虑运营自有商城。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根据韩国制药生物协会1日发布的数据,2024年韩国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技术出口表现低于前一年。 2024年1月至12月,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技术出口规模(不包括未公开合同)约为55.46亿美元,较2023年的59.46亿美元下降约7%。合同数量从20件减少至15件。 分析指出,这一情况主要受到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当选等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进而使全球制药公司投资趋于谨慎。 实际上,截至2024年上半年,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的技术出口规模已达至少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2.3亿元),同比增长55%,较前一年同期的2.9万亿韩元显著增长。当时业界预期,如果下半年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全年技术出口规模有望超越2023年水平。 然而,第四季度技术出口数量仅为3件,较上年同期减少了一半,金额也从约5万亿韩元降至1.5万亿韩元。 尽管如此,去年韩国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仍成功达成多项万亿韩元级“巨额交易”,引发关注。3月,阿里生物(AriBio)与一家中国企业签订了1.02万亿韩元合同,出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性口服药物AR1001的技术。 6月,IMBiologics、HK inno.N和Y-Biologics三家公司与美国新药开发公司Navigator Medicines签订了1.3万亿韩元合同,转让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候选药物IMB-101的技术。 次月,Orum Therapeutics与美国Vertex Pharmaceuticals签订了靶向蛋白质降解(TPD)技术转让合同,合同规模约为1.3万亿韩元。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韩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逐步积累外国企业所需的战略性管线,这类大规模交易有望持续推进。某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技术出口规模和数量有所下降,但鉴于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新药管线的扩展,新药开发仍需长远的战略规划。 韩国仁川松岛生物产业集群【图片来源 仁川经济自由区厅】
2025-01-01 14:02:45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韩国生物制药企业正逐步向多元化领域拓展,涵盖食品、化妆品和美容设备等新兴市场。 据韩国制药业界23日消息,东星制药近期推出了高端大米品牌“糖博士大米”。作为以药品和染发剂为主业的制药公司,东星制药通过业务多元化和结构调整,正在将利润增长作为核心目标,开拓新业务。 公司表示,有助于健康管理的大米与制药企业的核心业务模式高度契合,因此开始进军这一领域。近期,东星制药通过向国内生命保险公司供应糖博士大米,获得了7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939万元)的订单,同时也通过现有药店以企业对消费者(B2C)模式,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 此外,制药企业纷纷通过收购化妆品和美容设备公司来拓展新的收入来源。东国制药在5月收购了中小型家电企业WithNix,随后在10月收购了化妆品公司Rebom Cosmetics。 其他制药企业也加快了进入化妆品和美容设备市场的步伐。东国制药自9年前推出Centellian24进军化妆品业务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功,进一步拓展了美妆业务。通过收购WithNix,东国制药不仅计划升级现有产品,还将在美容设备和小型家电领域进行直接研发。东国制药以306亿韩元收购了Rebom Cosmetics的9.66万股股份,获得了53.66%的控股权。 东和药品也在9月决定以1600亿韩元收购美容医疗设备公司Hironic的股份。Hironic专注于基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和射频(RF)技术的皮肤美容医疗设备,预计将带来高额增长潜力。 Cellid则全资收购了面包店业务for.baker的100%股权。for.baker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面包和食品开发,去年销售额约为56亿韩元。Cellid表示,此次收购面包店,不仅是为了达到技术特例上市标准的销售额要求,还考虑了向健康功能食品领域扩展业务。 制药业界人士指出,由于经济衰退持续时间延长以及不确定性加剧,企业正在加紧寻求多样化的战略,以保障销售渠道并推动未来增长。 Centellian24产品【图片来源 Centellian24】
2024-12-23 16:56:49随着中国政府放开药品市场,韩国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纷纷进军中国。然而,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资金涌入中国药品市场,而且进口药品需要较长时间的许可,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根据中国市场研究机构中商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20日数据,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1.533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今年的1.7977万亿元人民币。 研究院将市场规模扩大归因于药品审批标准加速、药品分销过程整顿以及国家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等因素。因此,已经在韩国和国际上获得批准的药物已在中国上市或即将上市。 韩国公司Hugel已于2020年获得在中国销售肉毒杆菌毒素制剂“乐提葆(Letibot)”的许可。HK inno.N去年在中国推出了新药“K-CAB”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并由当地合作伙伴销售。大熊制药也已申请了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国产新药“FEXUCLUE”的许可。Genexine计划明年申请在中国销售儿童生长激素治疗药“GX-H9”的许可。 韩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在临床试验方面也在加快速度。airBio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下属的药物审评中心(CDE)申请了用于治疗痴呆症的口服药物“AR1001”的三期临床试验计划。这次临床试验将是一个跨国的三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总共招募了1250名患者,其中在中国计划招募100到150名。 业内人士表示:“韩国制药公司正在以研发为基础迅速进入中国市场。鉴于中国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预计国内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的出口规模将迅速增加。” 另一位业内人士建议说:“自新冠疫情以来,对药物的需求增加,投资也在增加,竞争变得激烈。进口药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进行临床试验等审批程序,因此国内企业最好详细分析中国本地的行业趋势和风险因素,然后再进入市场。”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3-09-20 17:29:28韩国制药产业战略研究院院长郑允泽14日,在首尔举行的“第三届中韩未来经济合作论坛”论坛上,就通过中韩合作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方案发表演讲。 近来,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伴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实迅速壮大。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暴发后,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需求激增,2021年为5041亿美元的规模预计将 2027年达到911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7.7%。其中,亚太地区制药和行业领域增长强劲,预计以2023年(暂定值)为准,其规模将超过北美和欧洲市场。 目前,韩国的制药市场规模达25.4万亿韩元,其全球市占率为1.3%(排名第13位)。从2017年至2021年,韩国制药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6%。以2021年为准,韩国拥有609家医药品生产企业,涵盖2.7395万个不同品种的医药产品,前10强制药企业的产量占总产量的30.2%。此外,韩国在全球临床试验领域也有着显著地位,位列全球第六。在城市中,首尔连续五年以824项临床试验的数量居首,积累了丰富的以临床试验为基础的研发经验。 韩国正在积极探索以生物群系为中心的创新技术整合和效率提升。这一举措包括在19个地区设立据点,旨在促进生物领域的发展。另外,尹锡悦政府的120大国政课题之一是将"生物和数字健康"提升至全球领导水平。该政策的目标是通过集中投资于卫生安全战略技术,加强全球合作,将韩国打造成顶尖的疫苗及生物制药强国 中国的制药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463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1.85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9%,预计2023年将增至1.97万亿元。且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准确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中国自2002年以来实施“高技术产业统计”。具体来看,中国将医药制造产业分为三大类别,包括合成医药制造、生物医药制造以及中医药制造。 然而,根据最近全球趋势来看,各国为遏制新冠疫情扩散而采取的移动限制措施导致物资跨国流动率下降,本国优先主义加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正面临挑战。2000年代后期,全球金融危机及新冠疫情大流行带来了增长动力的停滞,全球价值链脆弱,贸易保护主义加剧(Globalization → Slowbalisation& regionalised)。在此情况下,通过韩中合作来追求共同发展变得尤为必要。 韩中两国在贸易领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是韩国的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近期,韩中两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已设立6家合资公司。尤其是,韩国企业向中国进行了多项技术转让,截至2022年,通过41项技术转让,已经上市和开发了多种新药。 过去韩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时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当地需求不振、竞争加剧、原材料采购难等。然而,近年来,当地政府限制导致的困难逐渐有所缓解。 考虑到上述情况,就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韩中间基于开放式创新激活技术交流。 其次,加强韩中生物产业之间的技术和人员交流,有助于推动双方合作深入发展。 再次,应努力确保高品质原料药在中国的稳定供应,积极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原材料。 最后,为了促进上述合作,以增进韩中专家、企业等之间的紧密合作,建议成立和运营一个合作协议体。 韩国制药产业战略研究院院长郑允泽发表演讲。【摄影 记者 柳岱佶】
2023-09-14 18: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