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文化
'열정과 문화의 축제'…28~29일 홍대 레드로드 페스티벌
首尔麻浦区于24日宣布,将在本月28日至29日举办充满活力与文化气息的“2024红路节”(2024 Red Road Festival)。自去年5月首次举办以来,该节日反响热烈,今年迎来了第二届。活动将在弘大“红路”的全区域(R1至R6)举行,涵盖多种表演和体验。
28日下午3点,“2024 B-boy走向世界,红路国际街舞节”的获奖队伍将在R6特设舞台进行热情预演,随后将举行开幕式,回顾红路过去两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书法表演展现红路的文化意义。演出阵容将包括韩国男子组合BTF4、歌手曹廷旼和罗尚道等知名艺人。
R1广场将设有美食区和休息区;R2区将有街头艺人表演以及跳蚤市场;R4区提供K-beauty体验等丰富的韩国文化活动;R5区的街头表演区将呈现乐队、古典音乐等多样演出,并举办脸部彩绘和漫画肖像等互动活动。
29日,R1区将首次举办“2024红路街头艺人节”。来自韩国14个市道的601支团队(1718人)将参加预选,35支团队将在中午12点展开第二轮比拼,最终8支团队将于下午6点进行冠军争夺战。总奖金达244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3万元)。
麻浦区区长朴康洙表示:“希望大家能在红路这一超越麻浦区、成为全国文化旅游中心的地方,享受丰富多彩的表演与体验,创造美好的回忆。”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
韩专家:中秋文化韩中大不同,节日习俗韩国传承更完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韩国和中国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佳节。在韩国,中秋又称“秋夕”,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农历春节,人们在这个节日前要给祖先扫墓、制作传统食物,还要准备祭祀桌祭拜先人;在中国,中秋吃月饼、赏月则是必不可少的。有韩国学者对两国中秋习俗进行深入比较后发现,两国中秋文化有诸多差异。 据韩国学术界20日消息,国立民俗博物馆学艺研究官郑学然(音)日前发表的《韩国秋夕与中国中秋节风俗比较观察》论文中指出,韩国家庭和中国家庭都会在中秋时合家团聚,制作传统美食、饮酒赏月、做游戏等,这些在两国中秋风俗中大体相似,但韩国更注重祭祀和扫墓,中国则更注重赏月和祭拜月亮。 【图片来源 网络】 论文提到,韩国中秋祭礼可以追溯到新罗时代。史书《三国史记》中记载了当时人们在五庙祭拜新罗国王的场景,类似仪式还出现在高丽和朝鲜时代。从朝鲜时代开始,中秋开始与春节、端午一同成为最重要的三大节日,上到士大夫阶层,下到一般百姓,中秋扫墓逐渐开始成为社会风俗,到朝鲜时代晚期,在墓地祭拜逐渐成为主流。 9月10日,在韩国世宗市附近的一处墓园里,市民追思故人。 【图片提供 韩联社】 郑学然在论文中说,中国古代中秋节主要是为了祭拜月亮,或者向土地神祈祷丰收。百姓祭拜月亮的习俗从宋朝才开始流行,相对来说形式简单、基本不使用祭品。用祭品祭祀月亮的习俗开始于明清,直到1950年代都有,名称也不断变化,一些地区祭拜对象是月兔。 论文指出,从中国文献中很难找到中秋节祭拜祖先或者扫墓相关记录。不论节日期间交通多么拥堵,韩国人都会回家乡扫墓,但在中国中秋节更倾向于“人文节日”,很难看到拥挤的回家大军。 9月18日,在京釜高速乌山路段附近,回家过节的车辆排起长龙。 【图片提供 韩联社】 中秋饮食文化方面韩中两国也存在差异。韩国人中秋吃松饼,中国人吃月饼——松饼是用米粉为主要材料,将当年收获的花生、红豆、栗子和大枣等食材加入其中,再放在松叶上蒸熟;月饼则是用各类水果、蜂蜜或者干果等制成的圆形食品。朝鲜时代松饼只是一般的食品,到18世纪逐渐演变为中秋节日传统食品,它的外形像半月,寓意人们对成长和发展的企盼,饱满的内馅儿据说是为了级象征谷物饱满。中国各地月饼在形状和口味上都有不同,外皮柔软丰润为上品,内包裹着的芝麻、干果或水果等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口味上的选择。 韩国中秋传统食品松饼 【图片来源 网络】 制作与销售渠道方面,松饼大多数是在家中制作,月饼则大部分通过商店或礼品店购得。对于东北亚三国来说,芋头是各国民众中秋时都要吃的时令蔬菜。 郑学然的论文提到,中国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中秋节许多习俗在很长时期内都被遗忘,近年来中秋再次得到重视;韩国的中秋风俗则是从三国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直到1970年代,中秋节在中国都不是法定节假日,人们对该节日的印象只停留在吃月饼上,2008年中国政府指定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 韩国中秋祭祀桌 【图片来源 韩国文化院联合会】 在此之前,学界有关于“中秋是否起源于新罗”以及“中秋形成时机是在唐朝还是宋朝”等诸多争论。唐朝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中秋源自新罗,另据《三国史记》记载,中秋在新罗时期又名“嘉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新罗王令官员聚集进行射箭比赛与宴饮活动,节日逐渐形成。 论文还指出,中国中秋节祭祀月亮、分月饼以及做游戏等重要风俗从北宋开始出现,唐朝中秋主要是夜宴饮酒赏月,从宋朝开始才成为完整的节日。中国对韩国中秋有深刻影响,朝鲜时代文人呈现出“事大主义”思考方式,认为新罗传统节日中秋的起源可以在中国找到。
2021-09-20 13:36:01 -
韩年轻人中秋不吃松饼改吃披萨 节日风俗变化多
韩国中秋节祭祀食品种类多。 一直以来准备中秋节祭祀食品都是韩国主妇的一大烦恼与困扰,而如今只要动动手指输入几个关键词,便可在网上轻松预订祭祀相关产品。 据韩国购物网站G-MARKET数据,上月25日至31日祭祀用品(包括食品)的订购量同比增加51%,较2016年春节当时增加133%。 近来,不只是年轻人,上了年纪的家庭主妇也逐渐开始选择这种订购的方式。 据悉,去年在网上订购祭祀食品的消费者中30-39岁居多,占39%。 今年,50多岁消费者较去年增加了2倍以上,达到31%。60岁以上消费者占比也高达22%。 除此以外,节日风俗也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变化。 此前,大部分韩国家庭会围坐在一起包松饼(用粳米面做的月牙形夹馅饼,垫松针而蒸),如今随着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与单人家庭的增多,人们开始在商店直接购买传统糕点,既省时又省力。 甚至有家庭餐桌上已经看不到这种传统食品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喜欢的炸鸡、披萨等快餐。 某披萨店职员表示,上午祭祖归来后下午便开始为营业做准备,以前中秋节会休息两三天,但节日文化有了变化后,下午开门迎客的店铺也多了起来。
2016-09-08 15:14:23 -
澳门传统节日活动:舞醉龙
5月10日,澳门鲜鱼行总会表演舞醉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澳门鲜鱼行总会举行传统舞醉龙巡游,以缅怀先祖,祈求平安。澳门鱼行醉龙节已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多前亦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社图片
2011-05-10 16:54:54 -
韩国街边节日文化 中国需要借鉴的还有很多
说到节日,想必大家想到的就是春节、中秋、国庆节,因为这些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政府机关、学校、工厂纷纷放假,人们合家团圆。时间在流逝,时代也在快速,当今社会,当代人们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节日所带给我们的快乐,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中国的近邻韩国给我们作了非常出色的榜样。在忙碌的生活中,他们也懂得“忙里偷闲”创造节日,把工作的疲劳统统抛在脑后。笔者工作的公司位于首尔市中心,林立高楼之侧,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德寿宫是笔者最喜欢的所在。 高高的石墙,让宫殿远离了喧嚣。宫墙外,一条幽静的小路,名为“石墙路”。每当正午时分,忙碌的职场人们在这里三三两两的结伴而行,体验着这里的古典与现代、繁华与安宁。这里正在举办“2013年贞洞文化节”,各种精美饰品、箱包、美食一应俱全。 贞洞在每年的金秋时节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贞洞文化节,由首尔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共同主办。而在这里贩卖的饰品都是由店主亲手设计制作的,价值很高。因为只有短短三天,这里人潮涌动,无比热闹,在附近上班的职场人更是乐在其中,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团体会在这里进行义卖活动,帮助贫困人群。大学生弹着吉他,哼唱着优美浪漫的情歌,人们享受着精神世界的满足,如痴如醉。 前不久,在外国人聚集区龙山区,还专为外国人举办了一场“HAPPY外国人”庆典。政府特地开辟一条马路,施行交通管制。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品尝着地道的世界美食,与韩国人来了个“亲密接触”。笔者作为外国人也加入其中,感受着这里韩国人和外国人共生为一家的文化。 近来,中国多个城市也开始出现“街边文化节”,由于尚处初期阶段,各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韩国,这种节日会给人以自由的感觉,你看见的是大大小小的店面,“和谐”是其代名词。而中国的很多街边节日则更注重整齐性,店面整齐排列;韩国店家别出心裁,利用周边材料亲手制作工艺品贩卖,而中国商品不仅千篇一律,价格更是高不可攀。 最让笔者深有感触的便是韩国每到街边节日,义卖团体总会冲在最前线。他们将旧衣服、鞋子、箱包经过处理后再次贩卖,所得利润全部用于慈善事业。而中国的街边文化节则很难看见民间团体的义卖活动。 目前,许多中国国内大学校园的校内文化节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创意与爱心逐渐改变着现有中国街边文化节的营销格局。学生们通过手工制作、义卖、表演、宣传等各种手段让大家参与其中,感受最纯真的快乐。 我想,对于街边节日文化,中国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自我探索,虚心借鉴,未来才会有具有“中国特色”的街边文化节日。 (亚洲经济版权所有)
2013-11-06 11: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