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牛肉’新闻 2个
-
韩国全境持续高温 致9月农畜产品生产者物价指数又双叒攀升
22日,在首尔某大型超市,市民在挑选蔬菜。【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上月受持续高温影响,以蔬菜为中心的农畜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但随着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整体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小幅回落。 韩国银行(央行)于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为119.17(2020年为基准100),同比上涨1%,环比(119.38)下降0.2%,连续两个月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农畜水产品生产者物价指数环比上涨5.3%,其中,农产品和畜产品分别上涨5.7%和8.2%。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价格指数受住宅用电(13.9%)、城市煤气(0.8%)等上涨影响,环比上涨0.9%。反之,受国际油价及原材料价格下跌影响,工业产品价格整体下降0.7%。其中,煤炭和石油产品下降6.3%,化学制品下降1.2%。服务业方面,由于饭店及住宿服务(-0.4%)、运输服务(-0.5%)等生产者物价指数出现下滑,导致整体服务业生产者物价指数也下降0.2个百分点。 从农畜产品具体品种来看,白菜(61%)、西红柿(51.1%)等蔬菜类和猪肉(16.1%)、牛肉(11.2%)等畜产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反之,柴油(-8.7%)、二甲苯(-12.9%)、DRAM(-2.6%)等工业原材料和酒店(-8.9%)、国际航空游客(-8.3%)等价格有所下降。央行物价统计组长杨娜京(音)表示:“截至今年9月中秋为止,受酷暑天气影响,导致收成低迷,因此以白菜和西红柿等蔬菜为中心的农林水产品物价大幅上涨。” 此外,国内供应物价指数(包括进口商品在内)环比下降0.8%,其中,原材料和中间材料价格分别下降3.5%和0.8%,但最终材料价格小幅上涨0.1%。国内供应物价指数是衡量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
2024-10-22 23:43:50 -
韩国农食品拒关案例上升 中美成重灾区
根据韩国农水产品流通公社(aT)旗下的农食品出口信息平台(KaTi)于29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韩国农食品在主要贸易国(地区)被拒通关的案例有所增加,共发生166起,比去年同期的160起多出6起。 尽管以方便面等为代表的“K-食品”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但在出口过程中仍出现标签和包装不合格、文件不齐全、成分不符等问题。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出口国的严格规定,出口企业需要采取更加充分的应对措施。 数据显示,被拒通关的产品中,制造农产品以30起居首,其次是蘑菇类28起,面类和水果类各20起,蔬菜类16起,调味料类7起。加工和新鲜农产品占整体拒关案例的88%,水产品则占12%。 从国家(地区)来看,美国(64起)和中国(47起)的拒关案例最多。中国台湾有34起,日本13起,澳大利亚和欧盟各有4起。 在美国,拒关案例中蘑菇类农产品最多(28起),主要原因是违反了外国供应商验证计划(FSVP)的相关规定。此外,因标签和包装不合格的案例有12起,卫生问题8起,文件不齐全7起,成分不符2起,其他问题35起。 FSVP是美国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的一部分,旨在确保外国食品供应商满足与美国企业类似的要求。FSMA适用于非常广泛的产品和企业类别,包括制造、加工、包装或储存供人类或动物食用的食品和饮料,甚至包括膳食补充剂。 在中国,拒绝通关的韩国农食品中以方便面和面条类为主(17起),其中因含有未经检疫的牛肉成分被拒的有10起。其他被拒产品还包括8起其他加工食品、4起酒类和3起调味料类。拒关的主要原因是文件不齐全(18起)、成分不符(14起)、标签和包装不合格(6起)、以及卫生问题(3起)。 拒关案例的增加,与出口急剧增长密切相关。据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统计,截至今年8月,韩国农食品出口额达到64.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自去年9月以来,韩国农食品出口额已连续12个月同比增长。 此外,今年上半年,韩国农食品在主要贸易国的召回事件共计43起,较去年同期的69起减少了26起。其中,面条类占14起,饮料类10起,饼干类4起,整体召回事件中加工食品占比达95%。 业内人士指出,韩国农食品在海外被拒通关的现象仍然持续,国内出口企业应加强对通关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同时需要加强对出口国通关规定的宣传与推广。 【图片来源 农心】
2024-09-30 18:57:44
-
韩国全境持续高温 致9月农畜产品生产者物价指数又双叒攀升
22日,在首尔某大型超市,市民在挑选蔬菜。【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上月受持续高温影响,以蔬菜为中心的农畜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但随着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整体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小幅回落。 韩国银行(央行)于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为119.17(2020年为基准100),同比上涨1%,环比(119.38)下降0.2%,连续两个月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农畜水产品生产者物价指数环比上涨5.3%,其中,农产品和畜产品分别上涨5.7%和8.2%。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价格指数受住宅用电(13.9%)、城市煤气(0.8%)等上涨影响,环比上涨0.9%。反之,受国际油价及原材料价格下跌影响,工业产品价格整体下降0.7%。其中,煤炭和石油产品下降6.3%,化学制品下降1.2%。服务业方面,由于饭店及住宿服务(-0.4%)、运输服务(-0.5%)等生产者物价指数出现下滑,导致整体服务业生产者物价指数也下降0.2个百分点。 从农畜产品具体品种来看,白菜(61%)、西红柿(51.1%)等蔬菜类和猪肉(16.1%)、牛肉(11.2%)等畜产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反之,柴油(-8.7%)、二甲苯(-12.9%)、DRAM(-2.6%)等工业原材料和酒店(-8.9%)、国际航空游客(-8.3%)等价格有所下降。央行物价统计组长杨娜京(音)表示:“截至今年9月中秋为止,受酷暑天气影响,导致收成低迷,因此以白菜和西红柿等蔬菜为中心的农林水产品物价大幅上涨。” 此外,国内供应物价指数(包括进口商品在内)环比下降0.8%,其中,原材料和中间材料价格分别下降3.5%和0.8%,但最终材料价格小幅上涨0.1%。国内供应物价指数是衡量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
2024-10-22 23:43:50 -
韩国农食品拒关案例上升 中美成重灾区
根据韩国农水产品流通公社(aT)旗下的农食品出口信息平台(KaTi)于29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韩国农食品在主要贸易国(地区)被拒通关的案例有所增加,共发生166起,比去年同期的160起多出6起。 尽管以方便面等为代表的“K-食品”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但在出口过程中仍出现标签和包装不合格、文件不齐全、成分不符等问题。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出口国的严格规定,出口企业需要采取更加充分的应对措施。 数据显示,被拒通关的产品中,制造农产品以30起居首,其次是蘑菇类28起,面类和水果类各20起,蔬菜类16起,调味料类7起。加工和新鲜农产品占整体拒关案例的88%,水产品则占12%。 从国家(地区)来看,美国(64起)和中国(47起)的拒关案例最多。中国台湾有34起,日本13起,澳大利亚和欧盟各有4起。 在美国,拒关案例中蘑菇类农产品最多(28起),主要原因是违反了外国供应商验证计划(FSVP)的相关规定。此外,因标签和包装不合格的案例有12起,卫生问题8起,文件不齐全7起,成分不符2起,其他问题35起。 FSVP是美国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的一部分,旨在确保外国食品供应商满足与美国企业类似的要求。FSMA适用于非常广泛的产品和企业类别,包括制造、加工、包装或储存供人类或动物食用的食品和饮料,甚至包括膳食补充剂。 在中国,拒绝通关的韩国农食品中以方便面和面条类为主(17起),其中因含有未经检疫的牛肉成分被拒的有10起。其他被拒产品还包括8起其他加工食品、4起酒类和3起调味料类。拒关的主要原因是文件不齐全(18起)、成分不符(14起)、标签和包装不合格(6起)、以及卫生问题(3起)。 拒关案例的增加,与出口急剧增长密切相关。据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统计,截至今年8月,韩国农食品出口额达到64.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自去年9月以来,韩国农食品出口额已连续12个月同比增长。 此外,今年上半年,韩国农食品在主要贸易国的召回事件共计43起,较去年同期的69起减少了26起。其中,面条类占14起,饮料类10起,饼干类4起,整体召回事件中加工食品占比达95%。 业内人士指出,韩国农食品在海外被拒通关的现象仍然持续,国内出口企业应加强对通关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同时需要加强对出口国通关规定的宣传与推广。 【图片来源 农心】
2024-09-30 18: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