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电动汽车’新闻 14个
-
电动汽车电池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强势崛起韩企份额下滑
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出现“鸿沟”(Chasm,需求暂时停滞)的背景下,除中国市场外的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使用依旧保持增长,但韩国三大电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却出现超过5个百分点的下滑。 能源专业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本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4月,除中国市场外,全球注册的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及混合动力汽车(HEV)中所搭载的电池总量约为132.6千兆瓦时(GWh),同比增长26.8%。 同期,韩国三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39%,较去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LG新能源以28.9GWh的电池使用量保持第二位,同比增长15.6%,但市场占有率由去年的23.9%降至21.8%。 SK On的电池使用量为13.4GWh,同比增长24.1%,位居第三,但市场占有率从10.3%略降至10.1%。三星SDI的电池使用量为10.3GWh,同比下降11.2%,市场占有率则从11.1%跌至7.8%。 与此同时,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正在持续扩大。宁德时代(CATL)电池使用量达到39.3GWh,同比增长36%,以29.6%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比亚迪(BYD)则以127.5%的高增长率实现9.1GWh的电池使用量,排名第六。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正在积极扩大在韩国和欧洲市场的业务布局。 主要为特斯拉供应电池的日本松下(Panasonic)电池使用量为9.4GWh,同比下降8.7%,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五。SNE Research指出,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积极扩张以及当地投资建厂的举措,正在成为韩国电池企业面临的全新挑战。
2025-06-09 23:13:47 -
中国加速布局DDR5市场 冲击韩企存储芯片主导地位
中国在存储半导体市场上对韩国的威胁日益加剧。继在旧款产品DDR4 DRAM市场大举投放产品之后,当前又正式迈入DDR5 DRAM量产阶段。DDR5是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韩国企业主攻的通用型存储器产品。一旦中国增加DDR5供应,势必会引发产品价格下跌,进而对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业绩造成冲击。 据芯片行业8日消息,中国存储芯片行业龙头长鑫存储(CXMT)计划逐步减少服务器和PC用DDR4 DRAM的产量,预计在明年中期完全停止该产品的生产,仅有应对国内市场代工订单需求的部分产线除外。 长鑫存储停止DDR4生产后,转而扩大DDR5的产能,今年计划把整体内存产量的60%转为DDR5。业内预计,截至今年年底,长鑫存储的月度晶圆投片能力或达到28万片,明年有望突破30万片,相当于全球DRAM产能的15%。 长鑫存储自去年下半年大规模生产DDR4不到一年时间,就迅速转向DDR5生产。自去年12月实现DDR5量产后,今年已向中国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器用DDR5样品。由此可见,长鑫存储试图快速退出利润空间不断萎缩的DDR4市场,借助人工智能(AI)带来的旺盛需求,抢占DDR5市场份额。 DDR5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最先进通用型DRAM产品。去年中国在DDR4市场展开价格攻势,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韩国企业则通过快速转向DDR5工艺、加强高端需求布局来加以应对。如果长鑫存储全面转向DDR5,韩国企业则难免会受到冲击。随着市场供应增加,高端产品DDR5的盈利能力也可能下降。 DDR4价格在去年下半年多次大幅下跌,原因正是中国企业实施低价策略。2023年10月以来,PC用DDR4 8Gb(1Gx8)产品的月度固定成交价首次出现下跌,2024年8月降至2.05美元,较前月下降2.38%;9月又较8月大跌17.07%;11月环比暴跌20.59%。 有观点认为,如果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维持品质与技术优势,在不降价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获得客户青睐。尤其是在机器人、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高端应用领域,与低廉的价格相比,优秀的质量保证更加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对通用存储市场采取强硬态度,但产品性能是否可靠尚未得到充分验证。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KETI)特聘研究委员李圭福(音)表示,必须全力开发能够用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存储产品,并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技术差距。
2025-06-08 23:56:16 -
中国车市群雄逐鹿 现代汽车"退"中求"进"
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过程中,2023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本土品牌乘用车所占市场份额达到56%,首次超过50%。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跃升至68%,也就是说在中国每卖出的10辆新车里,就有近7辆是本土品牌。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44%持续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2%。不仅品牌格局出现颠覆,中国汽车市场同时还迎来另一关键转折,新能源汽车首次在销量上超越燃油车。今年3月,新能源车型在中国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达到51%,产业版图彻底改写。 中国品牌在转型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庞大的本土市场基础。在去年全球约160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中,66%(大约1056万辆)在中国售出。强大的市场规模推动成本降低与技术迭代,同时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技术方面,电动汽车的结构相对简单,门槛低于内燃机复杂的机械系统,令燃油车时代处于“跟跑”位置的中国车企得以在电动化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中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投入超过2300亿美元扶持电动汽车产业,从购车补贴、免购置税、建充电桩,到研发资金支援、低息贷款、土地资源提供等,全方位构建起电动汽车产业生态。电动汽车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500多家锐减至今年的100家左右,但幸存者反而成功铸就强大的竞争力和成熟的产业链。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凭借垂直整合体系和自主研发电池显著降低成本。小型电动SUV比亚迪海鸥起售价仅为5.68万元人民币,续航300公里,而类似车型在韩国售价依旧高达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以上。这一价格差距背后是中国车企在供应链、制造工艺和智能化领域的深度整合与创新。 在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与新能源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外资车企节节败退。大众汽车在连续15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后,2023年开始落后于比亚迪。通用汽车销量也从巅峰时期的400万辆骤减至去年的180万辆,2023年录得超过50亿美元的亏损,前景堪忧。 相比之下,现代汽车集团早早进行战略调整,把中国市场销量比重降至全球的3%,转而深耕美国和印度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分析认为这一举措是“无奈退出”,但从结果来看,这一“缓兵之计”不仅成功规避中国市场激烈的淘汰赛,也帮助现代稳居全球销量第三的位置,仅次于丰田与大众。 实际上,要想真正冲击全球第一,中国市场的开拓至关重要,这一点现代汽车也心知肚明。面对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现代汽车制定全新“重启”战略。去年底,现代向合资企业北京现代注资7840亿韩元,重建中国战略核心,并宣布把中国工厂打造成电动汽车出口基地。 本月7日,现代汽车推出的首款中国专供电动汽车ELEXIO正式全球首发,该车型不仅在中国销售,还计划出口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截至2027年,现代拟在中国市场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起亚方面则通过出口拉动产能,2024年中国法人时隔八年重回盈利。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汽车当前与中国本地供应商的合作更加积极。去年的北京车展上,北京现代与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截至2027年推出10款以上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型,由此可见现代汽车在电动化领域落实“本地化”发展的全新态度。
2025-05-26 00:49:16 -
北京现代打响绝地反击战 首款纯电SUV量产在即
由现代汽车和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现代有限公司计划8月量产纯电SUV“ELEXIO”,这是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发布的首款纯电平台SUV,将正式向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品牌发起挑战。 北京现代将通过“ELEXIO”夯实中国内需市场基础的同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将出口海外,加速转换中国工厂为全球出口战略基地。“ELEXIO”被称为中国版艾尼氪(IONIQ),基于现代汽车的全球电动车专用平台E-GMP打造,目前已完成开发,计划于8月进行量产。“ELEXIO”的年产能目标定为3.5万辆,其中超过1万辆将出口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销路。 成立于2002年的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曾风光无限,2013年销量突破100万辆,但在萨德风波和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崛起的双重冲击下,现代汽车目前在华市场份额不足2%,逐渐被边缘化。面对中国市场需求停滞与竞争加剧的局面,北京现代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自去年起集中全力推进北京工厂向全球出口战略基地转型。 内需加出口双轨战略并行下,去年北京现代出口规模超过4.4万辆,占总产能的四分之一。今年计划以“ELEXIO”等新车的上市,将出口规模扩大至10万辆。 北京现代若今年达成10万辆出口目标,中国将与捷克、土耳其和印度并肩,跻身现代汽车全球四大出口基地之列。 作为今年出口战略的旗舰车型,“ELEXIO”是一款紧凑型纯电SUV,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喜好,外观采用流线型设计,前脸和车尾均采用简约线条,水晶立方体日行灯暗藏“幸运数字8”玄机。车身底盘采用8横7纵网格结构的电池保护平台,并通过增大电池安全空间设计,满足中国复杂路况所要求的严苛碰撞标准,完成包括极寒环境下电池性能检测在内的全方位测试。 北京现代已启动新车上市预热,在上月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上面向当地媒体举行“ELEXIO”首秀,具体参数和价格将在正式上市时同步公开。 北京现代计划以“ELEXIO”的上市加速电动化转型,以“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在2027年前开发并上市六款定制化新能源汽车,实现总产能的50%用于出口的长期战略。 北京现代首款纯电SUV“ELEXIO” 【图片提供 北京现代】
2025-05-08 18:14:00 -
电动汽车陷市场鸿沟 关税博弈下储能成韩国电池曙光
在复杂的市场地形中,韩国电池产业正在面临生存与转型的十字路口。电动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鸿沟期(Chasm),电池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加上关税、补贴和环保法规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整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美对立加剧,中国电池企业主导的北美储能系统(ESS)市场出现裂缝,韩国企业或迎来一线生机。 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对中国提高关税至145%,同时对70多个国家的对等关税暂缓90天实施。早在3月,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针对中国电池的《外国敌对电池依赖脱钩法案》,该法案2028年10月起生效。届时,美国国土安全部资金不得用于采购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六家中国主要电池企业产品。 如果美国对中国电池加征关税,限制进入ESS市场,韩国电池厂商则会迎来重大转机。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去年北美ESS电池需求达78GWh,其中约87%为中国产品,整体市场规模预计从今年的97GWh增至2030年的179GWh。这与陷入鸿沟的电动汽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增长率从2022年的68.2%降至2023年的38.8%,2024年为26.8%,今年预计断崖式跌至14.3%。 更严重的问题是,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的主要客户北美与欧洲的车企销量正在下降,而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却在激增,这对韩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造成直接冲击。今年1至2月,包括比亚迪(80.6%)、奇瑞(248%)和小鹏(328.6%)等在内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销售同比增长显著。反观特斯拉(-14%)出现负增长,现代(15.9%)、宝马(9.7%)、奔驰(1.7%)仅为小幅增长。 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增长预计持续至年底,韩国三大电池厂商的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份额则会跌至17%,不计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会降至41.8%。在此背景下,SNE Research副社长吴益焕强调ESS的重要之处称,如果中国电池退出北美市场,能大规模供应ESS电池的国家唯有韩国,应该瞄准全球ESS市场中已经固定的方形磷酸铁锂(LFP)电池。 当前电池企业的“摇钱树”是ESS,但支撑行业长期发展的电动汽车也不容忽视,企业必须在“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之间取得战略平衡。在电动汽车领域,中韩之间的技术竞争也愈发激烈。韩国主攻高能量密度电池,面向高端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专注技术深耕;中国则以高性价比电池为武器,聚焦经济型乘用车、商用车和区域物流车,呈现用途分化趋势。 目前,电动汽车依旧占据全球电池总需求的70%至80%,市场短期受阻,但长期趋势向上。SNE Research预测,截至203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或达6700万辆,年均增长13%。同期电动汽车电池需求预计增至4144GWh,年均增长15%。 值得关注的是,2029年起北美与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吴益焕指出,中国市场预计在2027年前保持年均18%的显著增长,但在2029年市场渗透率达到80%后,增长率则会降至2%至3%。届时,北美和欧洲会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短期内储能市场是电池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从技术积累与全球布局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电池还是不可动摇的核心阵地。未来的竞争不仅围绕产能与成本,更聚焦技术壁垒与生态协同。电池企业要想在全球舞台稳住阵脚,必须同时在“ESS的现实”与“电动化的未来”之间精准拿捏,打造双轮驱动的战略格局。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5-04-18 20:07:37 -
全球车企云集2025首尔移动出行展 比亚迪"海豹"引爆现场
“2025首尔移动出行展”(Seoul Mobility Show 2025)将于4日在韩国京畿道高阳市KINTEX展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韩国最大规模的移动出行产业展览会,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451家企业参展,创下历史新高。 在3日举行的展会媒体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现代汽车、起亚、宝马、迈巴赫、保时捷、比亚迪等全球知名整车制造商纷纷携最新车型亮相,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机器人、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前沿技术展区人头攒动,来自全球的数百家媒体在各大展台前驻足体验。 KINTEX第一展馆内的起亚展台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比亚迪“海豹”登场 续航520公里预售正式开启 在本届展会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展台备受瞩目。3日上午在展馆内举行媒体发布会上,比亚迪正式发布其在韩国市场的第二款乘用车——“海豹”(SEAL),并宣布启动预售。 比亚迪在韩国市场推出的第二款乘用车——“海豹”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海豹”采用流线型设计,车身极具动感,空气阻力系数(Cd)仅0.219,比比亚迪此前推出的ATTO 3(0.29)更低。82.56kWh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搭载,使其单次充电最大续航达到520公里(欧洲标准),远程出行更具优势。 比亚迪韩国乘用车部门负责人赵仁哲在发布会上表示:“‘海豹’提供后轮驱动(RWD)与四轮驱动(AWD)两种车型配置,依据动力系统(电机类型及驱动方式)及电子儿童锁等便捷功能的不同进行区分。车辆售价预计在4750万至52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3.6万至26万元)之间,该价格已适用新能源车辆税收优惠,但尚未包含政府补贴。”他还透露,韩国消费者对比亚迪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希望‘海豹’能为韩国用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电动车选择。 比亚迪韩国乘用车部门负责人赵仁哲在发布会上介绍比亚迪在发售的新车型“海豹”。【摄影 记者 崔锦宁】 比亚迪方面表示,最终售价及交付时间将在车辆认证完成、政府电动车补贴政策明确,并正式列入韩国新能源汽车公告后公布。 ▲五大高端车型首发 比亚迪发力韩国市场 除了“海豹”外,比亚迪此次展出了包括ATTO 3、即将上市的SEALION 7,以及其高端品牌仰望(Yangwang)、腾势(Denza)和方程豹(Formula Bao)旗下的多款车型。 “仰望”品牌的U8豪华SUV和U9纯电超跑,腾势D9豪华MPV、Z9GT运动轿车,以及方程豹BAO5个性SUV均在比亚迪展台亮相,吸引大批观众驻足。除U9外,其余四款车型均为韩国市场首发。 比亚迪腾势Z9GT运动轿车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优势在韩国市场日益受到认可,1月发布的ATTO 3已经获得韩国政府145万韩元的补贴,并正式开启用户交付。 ▲30周年特别展区 多元文化活动点燃现场氛围 2025年是首尔移动出行展创办30周年,主办方特别设置了“韩国移动出行发展历史”主题展区,回顾韩国汽车及未来出行领域的发展轨迹。此外,本届展会还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特别推出“首尔移动出行时尚周”(Seoul Mobility Fashion Week),并安排交响乐演奏、DJ音乐派对等多样化活动。 展会期间,韩国政府主导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创新项目”第一阶段成果发布会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及研究机构参与,展示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展。同时,全球论坛及学术论文交流活动同步进行,促进国际技术合作。 KINTEX第一展馆内部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首尔移动出行展首次设立了“未来移动出行大奖”(Future Mobility Awards),由展会组委会与韩国生成式AI基金会(KGAF)联合主办,涵盖人工智能(AI)与未来出行领域的创新成果,表彰全球最具突破性的技术与企业。 目前,2025首尔移动出行展门票已在官方网站开放预售,普通观众票价为1.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74元)。展会将持续至4月13日,预计将迎来超过60万名观众。
2025-04-03 23:41:39 -
"中学蚂蚁"扬眉吐气 韩国投资者争相押注中国科技股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推动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人工智能(AI)创新浪潮,市场对中国突破美国在技术上“卡脖子”,仍持续创新的预期升温,加上两会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落地,韩国股市中的“中学蚂蚁”(指投资中国股票的散户)重新扬眉吐气。 据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近日消息,近一个月(2月21日至3月20日)期间,韩国投资者净买入规模居前20位的海外股票中,小米和比亚迪分别位列第9位和第11位,净买入金额为146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和1110亿韩元。相较于今年1月净买入前20位股票清一色为美股及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市场氛围正在发生变化。 在ETF市场,对中国科技股的关注更为显著。据韩国交易所数据,过去一个月,韩国ETF市场中净流入资金最多的产品是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TIGER中国恒生科技”,净流入金额为2658亿韩元。该ETF投资于小米、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科技龙头企业。截止上月底,韩国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指数ETF基金共计44只,涨幅最大的近一个月收益率高达62.8%,远高于美国指数ETF不到10%的收益率,极大增强了“中学蚂蚁”的信心。 韩国投资者重新将目光转向中国科技股的一个重要契机是DeepSeek对市场造成的冲击。今年1月,中国AI初创企业深度求索公开的AI语言大模型DeepSeek-R1以不到ChatGPT十分之一的成本,向全球AI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尽管美国近年来采取限制对华出口高端AI芯片等一系列措施,但中国科技企业并未因此受挫,反而通过革新取得突破。 DeepSeek登场引发韩国股民对中国股市的投资热情。【图片提供 韩联社】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技术突破推动科技股上涨行情,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美团、小鹏汽车等中国主要科技企业股价今年持续上涨。 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也提振投资者信心,去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智能手机、电脑、电子设备等需求大幅升温,今年此项补贴从150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000亿元。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美国股市波动,反而令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魅力上升。韩华投资证券研究员郑正英(音)称,中国政府持续推动AI、电动汽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有望拉动民间投资,阿里巴巴、腾讯也相继发布大规模投资计划,将提升大中华地区股市的长期吸引力。 尽管涨幅可观,但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中国科技“七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京东、网易)仍落后于美股科技“七姐妹”(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特斯拉、英伟达),中国科技七巨头的平均市盈率为32.3倍,而处于全球人工智能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估值为37.6倍。 自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以来,美国股市已上涨约50%,仅科技行业的市值就增加了13万亿美元。对于DeepSeek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国专家认为,中国股市未来可能会继续因为关税、消费等问题出现波动,但中国有足够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来控制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中国股票上涨的最大推动力。
2025-03-24 01:17:50 -
韩企电池出货量下滑 欧洲市场青睐中国产电池
据证券行业18日消息,今年1月,韩国电池企业LG新能源在欧洲市场的电池出货量同比减少15%,三星SDI的出货量降幅更大,达到26%。这一趋势与欧洲电动车销量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数据,今年1月,欧洲31个国家(欧盟27国及英国、挪威、瑞士、冰岛)的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7.3%。然而,尽管电动车需求旺盛,韩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却出现下滑。 韩国企业原本寄希望于欧洲碳排放法规的收紧能够推动电动车需求增长,同时受益于美国“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AMPC)政策,以提升业绩。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这些预期受到挑战。 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数据显示,LG新能源今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利润40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同比下降74.3%(去年同期为1573亿韩元)。三星SDI预计第一季度将出现2691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赤字。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韩国电池厂商面临竞争压力。尤其是今年欧盟进一步收紧碳排放法规,这一原本被认为有利于韩企的政策,反而在市场上产生了不同影响。 根据欧盟此前计划,从今年起,新车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将在2021年基础上削减15%,超出部分将按每克95欧元的标准征收罚款。尽管欧盟近期调整了计算方式,改为2027年前以三年平均排放量计算,但排放标准本身并未改变。 面对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扩张,韩国电池企业对欧盟近期发布的《汽车产业行动计划》寄予厚望。该计划旨在提升欧洲本土电池供应链的比例,并将在未来两年内投资18亿欧元用于扩大电池生产线,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然而,业界对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仍持观望态度。欧洲整车制造商仍倾向于选择中国产电池,而中国电池企业也在加快欧洲本地化生产布局。 目前,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中国宁德时代(CATL)正与整车企业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合作,在西班牙建设其第三家欧洲电池合资工厂。中国第四大电池企业中创新航(CALB)上月也宣布将在葡萄牙建设电池生产工厂。 业内人士指出,与美国市场不同,欧洲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小型、高性价比的汽车,因此在电池选择上也更注重价格竞争力,中国产电池更具吸引力。此外,欧盟政策尚未具体落地,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状态,韩国企业是否扩大产能或增加生产线仍有待进一步评估。 LG新能源电网用ESS电池容器【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2025-03-18 19:31:53 -
比亚迪ATTO 3在韩交付无期 补贴受阻引消费者不满
比亚迪(BYD)在韩国上市的首款电动汽车ATTO 3交付日期迟迟未定,原因在于比亚迪准备不足,导致补贴审批流程未能顺利进行。对于比亚迪韩国未履行承诺的交付时间,消费者的不满情绪正在逐渐加剧。 据汽车业界6日消息,比亚迪韩国上月底向韩国环境部提交紧凑型电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ATTO 3的补贴审批材料。按照正常流程,从材料提交到补贴核算一般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但ATTO 3的具体进度尚不明朗。 韩国政府今年修改电动汽车补贴发放规定,要求车辆必须符合产品责任保险、具备电池充电状态(SoC)查询功能等条件,才能获得补贴。ATTO 3原本并未配备SoC查询功能,导致无法及时申请补贴。比亚迪方面对此提交承诺书,称未来会通过软件更新添加SoC查询功能。 实际上,比亚迪向环境部提交文件承诺达到补贴发放标准,与环境部是否认可比亚迪的承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环境部认定承诺书不足以满足补贴要求,最坏的情况下,ATTO 3可能无法获得任何补贴。如此一来,比亚迪韩国宣传的“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电动汽车”或成为空谈。 此外,ATTO 3尚未完成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环境友好型汽车标准认证。目前车辆交付一再推迟,从中国运抵韩国的车辆依旧滞留在平泽港,消费者的不满情绪也不断积累。比亚迪韩国今年1月正式宣布进军韩国电动汽车市场,并以ATTO 3作为首款销售车型。当时,比亚迪韩国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赵仁哲表示,2月即可开始交付。 部分消费者对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有所顾虑,但适用补贴后,ATTO 3的价格降至3000万韩元以下,性价比优势吸引不少消费者。ATTO 3在开启预售一周内即获1000份订单,市场反响超出预期。目前,比亚迪准备不足导致ATTO 3交付延期,准确交付时间尚无法确定。 与此同时,比亚迪韩国应对交付延期的方式也饱受批评。公司未发布详细说明或正式公告,仅通过经销商反复传达“请耐心等待”,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不满。部分预购客户已向韩国国民申诉中心和韩国消费者院提交投诉。 截至5日,比亚迪韩国官网上仍未发布任何关于ATTO 3交付延期的公告。车辆滞留平泽港已达四个月之久,市场对于比亚迪是否在韩销售库存旧款ATTO 3,以及长期滞留可能导致车辆品质下降等问题的担忧也在扩大。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1000份预售订单足以证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存有顾虑,但对高性价比电动汽车的需求旺盛,比亚迪自身准备不足导致消费者信赖丧失,无疑是一个重大失误。他还补充称,品牌信任度下降可能会对未来即将上市的Seal、Sealion 7等车型造成负面影响。 比亚迪韩国新车发布现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06 19:10:45 -
韩国混合动力车登记量突破200万大关 新能源汽车比重首超两位数
25日,首尔某公用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停车区,停放着多辆混合动力车。【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混合动力车累计登记数量去年首次突破200万辆。得益于混合动力车的稳健发展,是自2008年混合动力车首次在韩国亮相以来,时隔16年混合动力车的累计登记数量不断增大,推动新能源汽车累计登记比重首次攀升至两位数。 国土交通部于2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在韩国登记的混合动力车达202.4481万辆,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数据显示,仅去年全年登记的混合动力车达48.2349万辆,创历史新高。 自混合动力车在韩国市场推出以来,登记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在2019年突破50万辆后,2022年突破100万辆,2023年超过150万辆。韩国首款国产混合动力车现代伊兰特LPI混合动力车于2009年正式上市,此后韩国国产混合动力车登记数量加速攀升。2019年登记数量仅为10.4万辆的国产混合动力车在2020年增至17.3万辆,2021年进一步增加至18.6万辆,2022年和2023年分别达到21.1万辆和37.2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碳中和趋势以及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性放缓(Chasm)等因素影响,混合动力车的市场需求显著增长。在2022年5月累计登记数量突破100万辆后,不到两年内突破200万辆大关。 混合动力车的普及也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氢能汽车)整体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国土交通部公布的汽车登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韩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登记数量达74.6万辆。截至目前在韩国登记的2629.8万辆全体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首次达到10.4%。这一比例较2019年的2.5%、2020年的3.4%、2021年的4.7%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混合动力车的强劲带动下,2022年占比跃升至6.2%,2023年则进一步增长至8.2%,去年增势持续,比重首超10%。 汽车业界相关人士指出,鉴于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放缓以及美国汽车政策的不确定性,混合动力车的市场热度预计将在未来2至3年内持续保持,并有望加速向300万辆的里程碑迈进。
2025-02-25 22:56:06
-
电动汽车电池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强势崛起韩企份额下滑
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出现“鸿沟”(Chasm,需求暂时停滞)的背景下,除中国市场外的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使用依旧保持增长,但韩国三大电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却出现超过5个百分点的下滑。 能源专业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本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4月,除中国市场外,全球注册的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及混合动力汽车(HEV)中所搭载的电池总量约为132.6千兆瓦时(GWh),同比增长26.8%。 同期,韩国三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39%,较去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LG新能源以28.9GWh的电池使用量保持第二位,同比增长15.6%,但市场占有率由去年的23.9%降至21.8%。 SK On的电池使用量为13.4GWh,同比增长24.1%,位居第三,但市场占有率从10.3%略降至10.1%。三星SDI的电池使用量为10.3GWh,同比下降11.2%,市场占有率则从11.1%跌至7.8%。 与此同时,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正在持续扩大。宁德时代(CATL)电池使用量达到39.3GWh,同比增长36%,以29.6%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比亚迪(BYD)则以127.5%的高增长率实现9.1GWh的电池使用量,排名第六。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正在积极扩大在韩国和欧洲市场的业务布局。 主要为特斯拉供应电池的日本松下(Panasonic)电池使用量为9.4GWh,同比下降8.7%,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五。SNE Research指出,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积极扩张以及当地投资建厂的举措,正在成为韩国电池企业面临的全新挑战。
2025-06-09 23:13:47 -
中国加速布局DDR5市场 冲击韩企存储芯片主导地位
中国在存储半导体市场上对韩国的威胁日益加剧。继在旧款产品DDR4 DRAM市场大举投放产品之后,当前又正式迈入DDR5 DRAM量产阶段。DDR5是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韩国企业主攻的通用型存储器产品。一旦中国增加DDR5供应,势必会引发产品价格下跌,进而对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业绩造成冲击。 据芯片行业8日消息,中国存储芯片行业龙头长鑫存储(CXMT)计划逐步减少服务器和PC用DDR4 DRAM的产量,预计在明年中期完全停止该产品的生产,仅有应对国内市场代工订单需求的部分产线除外。 长鑫存储停止DDR4生产后,转而扩大DDR5的产能,今年计划把整体内存产量的60%转为DDR5。业内预计,截至今年年底,长鑫存储的月度晶圆投片能力或达到28万片,明年有望突破30万片,相当于全球DRAM产能的15%。 长鑫存储自去年下半年大规模生产DDR4不到一年时间,就迅速转向DDR5生产。自去年12月实现DDR5量产后,今年已向中国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器用DDR5样品。由此可见,长鑫存储试图快速退出利润空间不断萎缩的DDR4市场,借助人工智能(AI)带来的旺盛需求,抢占DDR5市场份额。 DDR5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最先进通用型DRAM产品。去年中国在DDR4市场展开价格攻势,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韩国企业则通过快速转向DDR5工艺、加强高端需求布局来加以应对。如果长鑫存储全面转向DDR5,韩国企业则难免会受到冲击。随着市场供应增加,高端产品DDR5的盈利能力也可能下降。 DDR4价格在去年下半年多次大幅下跌,原因正是中国企业实施低价策略。2023年10月以来,PC用DDR4 8Gb(1Gx8)产品的月度固定成交价首次出现下跌,2024年8月降至2.05美元,较前月下降2.38%;9月又较8月大跌17.07%;11月环比暴跌20.59%。 有观点认为,如果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维持品质与技术优势,在不降价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获得客户青睐。尤其是在机器人、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高端应用领域,与低廉的价格相比,优秀的质量保证更加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对通用存储市场采取强硬态度,但产品性能是否可靠尚未得到充分验证。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KETI)特聘研究委员李圭福(音)表示,必须全力开发能够用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存储产品,并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技术差距。
2025-06-08 23:56:16 -
中国车市群雄逐鹿 现代汽车"退"中求"进"
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过程中,2023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本土品牌乘用车所占市场份额达到56%,首次超过50%。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进一步跃升至68%,也就是说在中国每卖出的10辆新车里,就有近7辆是本土品牌。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44%持续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32%。不仅品牌格局出现颠覆,中国汽车市场同时还迎来另一关键转折,新能源汽车首次在销量上超越燃油车。今年3月,新能源车型在中国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达到51%,产业版图彻底改写。 中国品牌在转型中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庞大的本土市场基础。在去年全球约1600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中,66%(大约1056万辆)在中国售出。强大的市场规模推动成本降低与技术迭代,同时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技术方面,电动汽车的结构相对简单,门槛低于内燃机复杂的机械系统,令燃油车时代处于“跟跑”位置的中国车企得以在电动化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中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投入超过2300亿美元扶持电动汽车产业,从购车补贴、免购置税、建充电桩,到研发资金支援、低息贷款、土地资源提供等,全方位构建起电动汽车产业生态。电动汽车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500多家锐减至今年的100家左右,但幸存者反而成功铸就强大的竞争力和成熟的产业链。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凭借垂直整合体系和自主研发电池显著降低成本。小型电动SUV比亚迪海鸥起售价仅为5.68万元人民币,续航300公里,而类似车型在韩国售价依旧高达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以上。这一价格差距背后是中国车企在供应链、制造工艺和智能化领域的深度整合与创新。 在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与新能源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外资车企节节败退。大众汽车在连续15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后,2023年开始落后于比亚迪。通用汽车销量也从巅峰时期的400万辆骤减至去年的180万辆,2023年录得超过50亿美元的亏损,前景堪忧。 相比之下,现代汽车集团早早进行战略调整,把中国市场销量比重降至全球的3%,转而深耕美国和印度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分析认为这一举措是“无奈退出”,但从结果来看,这一“缓兵之计”不仅成功规避中国市场激烈的淘汰赛,也帮助现代稳居全球销量第三的位置,仅次于丰田与大众。 实际上,要想真正冲击全球第一,中国市场的开拓至关重要,这一点现代汽车也心知肚明。面对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现代汽车制定全新“重启”战略。去年底,现代向合资企业北京现代注资7840亿韩元,重建中国战略核心,并宣布把中国工厂打造成电动汽车出口基地。 本月7日,现代汽车推出的首款中国专供电动汽车ELEXIO正式全球首发,该车型不仅在中国销售,还计划出口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截至2027年,现代拟在中国市场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起亚方面则通过出口拉动产能,2024年中国法人时隔八年重回盈利。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汽车当前与中国本地供应商的合作更加积极。去年的北京车展上,北京现代与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截至2027年推出10款以上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车型,由此可见现代汽车在电动化领域落实“本地化”发展的全新态度。
2025-05-26 00:49:16 -
北京现代打响绝地反击战 首款纯电SUV量产在即
由现代汽车和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现代有限公司计划8月量产纯电SUV“ELEXIO”,这是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发布的首款纯电平台SUV,将正式向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品牌发起挑战。 北京现代将通过“ELEXIO”夯实中国内需市场基础的同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将出口海外,加速转换中国工厂为全球出口战略基地。“ELEXIO”被称为中国版艾尼氪(IONIQ),基于现代汽车的全球电动车专用平台E-GMP打造,目前已完成开发,计划于8月进行量产。“ELEXIO”的年产能目标定为3.5万辆,其中超过1万辆将出口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销路。 成立于2002年的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曾风光无限,2013年销量突破100万辆,但在萨德风波和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崛起的双重冲击下,现代汽车目前在华市场份额不足2%,逐渐被边缘化。面对中国市场需求停滞与竞争加剧的局面,北京现代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自去年起集中全力推进北京工厂向全球出口战略基地转型。 内需加出口双轨战略并行下,去年北京现代出口规模超过4.4万辆,占总产能的四分之一。今年计划以“ELEXIO”等新车的上市,将出口规模扩大至10万辆。 北京现代若今年达成10万辆出口目标,中国将与捷克、土耳其和印度并肩,跻身现代汽车全球四大出口基地之列。 作为今年出口战略的旗舰车型,“ELEXIO”是一款紧凑型纯电SUV,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喜好,外观采用流线型设计,前脸和车尾均采用简约线条,水晶立方体日行灯暗藏“幸运数字8”玄机。车身底盘采用8横7纵网格结构的电池保护平台,并通过增大电池安全空间设计,满足中国复杂路况所要求的严苛碰撞标准,完成包括极寒环境下电池性能检测在内的全方位测试。 北京现代已启动新车上市预热,在上月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上面向当地媒体举行“ELEXIO”首秀,具体参数和价格将在正式上市时同步公开。 北京现代计划以“ELEXIO”的上市加速电动化转型,以“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在2027年前开发并上市六款定制化新能源汽车,实现总产能的50%用于出口的长期战略。 北京现代首款纯电SUV“ELEXIO” 【图片提供 北京现代】
2025-05-08 18:14:00 -
电动汽车陷市场鸿沟 关税博弈下储能成韩国电池曙光
在复杂的市场地形中,韩国电池产业正在面临生存与转型的十字路口。电动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鸿沟期(Chasm),电池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加上关税、补贴和环保法规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整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美对立加剧,中国电池企业主导的北美储能系统(ESS)市场出现裂缝,韩国企业或迎来一线生机。 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对中国提高关税至145%,同时对70多个国家的对等关税暂缓90天实施。早在3月,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针对中国电池的《外国敌对电池依赖脱钩法案》,该法案2028年10月起生效。届时,美国国土安全部资金不得用于采购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六家中国主要电池企业产品。 如果美国对中国电池加征关税,限制进入ESS市场,韩国电池厂商则会迎来重大转机。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去年北美ESS电池需求达78GWh,其中约87%为中国产品,整体市场规模预计从今年的97GWh增至2030年的179GWh。这与陷入鸿沟的电动汽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增长率从2022年的68.2%降至2023年的38.8%,2024年为26.8%,今年预计断崖式跌至14.3%。 更严重的问题是,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的主要客户北美与欧洲的车企销量正在下降,而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却在激增,这对韩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造成直接冲击。今年1至2月,包括比亚迪(80.6%)、奇瑞(248%)和小鹏(328.6%)等在内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销售同比增长显著。反观特斯拉(-14%)出现负增长,现代(15.9%)、宝马(9.7%)、奔驰(1.7%)仅为小幅增长。 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增长预计持续至年底,韩国三大电池厂商的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份额则会跌至17%,不计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会降至41.8%。在此背景下,SNE Research副社长吴益焕强调ESS的重要之处称,如果中国电池退出北美市场,能大规模供应ESS电池的国家唯有韩国,应该瞄准全球ESS市场中已经固定的方形磷酸铁锂(LFP)电池。 当前电池企业的“摇钱树”是ESS,但支撑行业长期发展的电动汽车也不容忽视,企业必须在“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之间取得战略平衡。在电动汽车领域,中韩之间的技术竞争也愈发激烈。韩国主攻高能量密度电池,面向高端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专注技术深耕;中国则以高性价比电池为武器,聚焦经济型乘用车、商用车和区域物流车,呈现用途分化趋势。 目前,电动汽车依旧占据全球电池总需求的70%至80%,市场短期受阻,但长期趋势向上。SNE Research预测,截至203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或达6700万辆,年均增长13%。同期电动汽车电池需求预计增至4144GWh,年均增长15%。 值得关注的是,2029年起北美与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吴益焕指出,中国市场预计在2027年前保持年均18%的显著增长,但在2029年市场渗透率达到80%后,增长率则会降至2%至3%。届时,北美和欧洲会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短期内储能市场是电池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从技术积累与全球布局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电池还是不可动摇的核心阵地。未来的竞争不仅围绕产能与成本,更聚焦技术壁垒与生态协同。电池企业要想在全球舞台稳住阵脚,必须同时在“ESS的现实”与“电动化的未来”之间精准拿捏,打造双轮驱动的战略格局。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2025-04-18 20:07:37 -
全球车企云集2025首尔移动出行展 比亚迪"海豹"引爆现场
“2025首尔移动出行展”(Seoul Mobility Show 2025)将于4日在韩国京畿道高阳市KINTEX展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韩国最大规模的移动出行产业展览会,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451家企业参展,创下历史新高。 在3日举行的展会媒体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现代汽车、起亚、宝马、迈巴赫、保时捷、比亚迪等全球知名整车制造商纷纷携最新车型亮相,自动驾驶、电动汽车、机器人、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前沿技术展区人头攒动,来自全球的数百家媒体在各大展台前驻足体验。 KINTEX第一展馆内的起亚展台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比亚迪“海豹”登场 续航520公里预售正式开启 在本届展会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展台备受瞩目。3日上午在展馆内举行媒体发布会上,比亚迪正式发布其在韩国市场的第二款乘用车——“海豹”(SEAL),并宣布启动预售。 比亚迪在韩国市场推出的第二款乘用车——“海豹”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海豹”采用流线型设计,车身极具动感,空气阻力系数(Cd)仅0.219,比比亚迪此前推出的ATTO 3(0.29)更低。82.56kWh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搭载,使其单次充电最大续航达到520公里(欧洲标准),远程出行更具优势。 比亚迪韩国乘用车部门负责人赵仁哲在发布会上表示:“‘海豹’提供后轮驱动(RWD)与四轮驱动(AWD)两种车型配置,依据动力系统(电机类型及驱动方式)及电子儿童锁等便捷功能的不同进行区分。车辆售价预计在4750万至52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3.6万至26万元)之间,该价格已适用新能源车辆税收优惠,但尚未包含政府补贴。”他还透露,韩国消费者对比亚迪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希望‘海豹’能为韩国用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电动车选择。 比亚迪韩国乘用车部门负责人赵仁哲在发布会上介绍比亚迪在发售的新车型“海豹”。【摄影 记者 崔锦宁】 比亚迪方面表示,最终售价及交付时间将在车辆认证完成、政府电动车补贴政策明确,并正式列入韩国新能源汽车公告后公布。 ▲五大高端车型首发 比亚迪发力韩国市场 除了“海豹”外,比亚迪此次展出了包括ATTO 3、即将上市的SEALION 7,以及其高端品牌仰望(Yangwang)、腾势(Denza)和方程豹(Formula Bao)旗下的多款车型。 “仰望”品牌的U8豪华SUV和U9纯电超跑,腾势D9豪华MPV、Z9GT运动轿车,以及方程豹BAO5个性SUV均在比亚迪展台亮相,吸引大批观众驻足。除U9外,其余四款车型均为韩国市场首发。 比亚迪腾势Z9GT运动轿车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优势在韩国市场日益受到认可,1月发布的ATTO 3已经获得韩国政府145万韩元的补贴,并正式开启用户交付。 ▲30周年特别展区 多元文化活动点燃现场氛围 2025年是首尔移动出行展创办30周年,主办方特别设置了“韩国移动出行发展历史”主题展区,回顾韩国汽车及未来出行领域的发展轨迹。此外,本届展会还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特别推出“首尔移动出行时尚周”(Seoul Mobility Fashion Week),并安排交响乐演奏、DJ音乐派对等多样化活动。 展会期间,韩国政府主导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创新项目”第一阶段成果发布会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及研究机构参与,展示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展。同时,全球论坛及学术论文交流活动同步进行,促进国际技术合作。 KINTEX第一展馆内部 【摄影 记者 崔锦宁】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首尔移动出行展首次设立了“未来移动出行大奖”(Future Mobility Awards),由展会组委会与韩国生成式AI基金会(KGAF)联合主办,涵盖人工智能(AI)与未来出行领域的创新成果,表彰全球最具突破性的技术与企业。 目前,2025首尔移动出行展门票已在官方网站开放预售,普通观众票价为1.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74元)。展会将持续至4月13日,预计将迎来超过60万名观众。
2025-04-03 23:41:39 -
"中学蚂蚁"扬眉吐气 韩国投资者争相押注中国科技股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推动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人工智能(AI)创新浪潮,市场对中国突破美国在技术上“卡脖子”,仍持续创新的预期升温,加上两会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落地,韩国股市中的“中学蚂蚁”(指投资中国股票的散户)重新扬眉吐气。 据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近日消息,近一个月(2月21日至3月20日)期间,韩国投资者净买入规模居前20位的海外股票中,小米和比亚迪分别位列第9位和第11位,净买入金额为146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和1110亿韩元。相较于今年1月净买入前20位股票清一色为美股及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市场氛围正在发生变化。 在ETF市场,对中国科技股的关注更为显著。据韩国交易所数据,过去一个月,韩国ETF市场中净流入资金最多的产品是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TIGER中国恒生科技”,净流入金额为2658亿韩元。该ETF投资于小米、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科技龙头企业。截止上月底,韩国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指数ETF基金共计44只,涨幅最大的近一个月收益率高达62.8%,远高于美国指数ETF不到10%的收益率,极大增强了“中学蚂蚁”的信心。 韩国投资者重新将目光转向中国科技股的一个重要契机是DeepSeek对市场造成的冲击。今年1月,中国AI初创企业深度求索公开的AI语言大模型DeepSeek-R1以不到ChatGPT十分之一的成本,向全球AI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尽管美国近年来采取限制对华出口高端AI芯片等一系列措施,但中国科技企业并未因此受挫,反而通过革新取得突破。 DeepSeek登场引发韩国股民对中国股市的投资热情。【图片提供 韩联社】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技术突破推动科技股上涨行情,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美团、小鹏汽车等中国主要科技企业股价今年持续上涨。 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也提振投资者信心,去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智能手机、电脑、电子设备等需求大幅升温,今年此项补贴从150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000亿元。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美国股市波动,反而令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魅力上升。韩华投资证券研究员郑正英(音)称,中国政府持续推动AI、电动汽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有望拉动民间投资,阿里巴巴、腾讯也相继发布大规模投资计划,将提升大中华地区股市的长期吸引力。 尽管涨幅可观,但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中国科技“七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京东、网易)仍落后于美股科技“七姐妹”(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特斯拉、英伟达),中国科技七巨头的平均市盈率为32.3倍,而处于全球人工智能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估值为37.6倍。 自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以来,美国股市已上涨约50%,仅科技行业的市值就增加了13万亿美元。对于DeepSeek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国专家认为,中国股市未来可能会继续因为关税、消费等问题出现波动,但中国有足够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来控制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中国股票上涨的最大推动力。
2025-03-24 01:17:50 -
韩企电池出货量下滑 欧洲市场青睐中国产电池
据证券行业18日消息,今年1月,韩国电池企业LG新能源在欧洲市场的电池出货量同比减少15%,三星SDI的出货量降幅更大,达到26%。这一趋势与欧洲电动车销量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数据,今年1月,欧洲31个国家(欧盟27国及英国、挪威、瑞士、冰岛)的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7.3%。然而,尽管电动车需求旺盛,韩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却出现下滑。 韩国企业原本寄希望于欧洲碳排放法规的收紧能够推动电动车需求增长,同时受益于美国“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AMPC)政策,以提升业绩。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这些预期受到挑战。 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数据显示,LG新能源今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营业利润40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同比下降74.3%(去年同期为1573亿韩元)。三星SDI预计第一季度将出现2691亿韩元的营业亏损,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赤字。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韩国电池厂商面临竞争压力。尤其是今年欧盟进一步收紧碳排放法规,这一原本被认为有利于韩企的政策,反而在市场上产生了不同影响。 根据欧盟此前计划,从今年起,新车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将在2021年基础上削减15%,超出部分将按每克95欧元的标准征收罚款。尽管欧盟近期调整了计算方式,改为2027年前以三年平均排放量计算,但排放标准本身并未改变。 面对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扩张,韩国电池企业对欧盟近期发布的《汽车产业行动计划》寄予厚望。该计划旨在提升欧洲本土电池供应链的比例,并将在未来两年内投资18亿欧元用于扩大电池生产线,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然而,业界对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仍持观望态度。欧洲整车制造商仍倾向于选择中国产电池,而中国电池企业也在加快欧洲本地化生产布局。 目前,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中国宁德时代(CATL)正与整车企业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合作,在西班牙建设其第三家欧洲电池合资工厂。中国第四大电池企业中创新航(CALB)上月也宣布将在葡萄牙建设电池生产工厂。 业内人士指出,与美国市场不同,欧洲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小型、高性价比的汽车,因此在电池选择上也更注重价格竞争力,中国产电池更具吸引力。此外,欧盟政策尚未具体落地,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状态,韩国企业是否扩大产能或增加生产线仍有待进一步评估。 LG新能源电网用ESS电池容器【图片来源 LG新能源】
2025-03-18 19:31:53 -
比亚迪ATTO 3在韩交付无期 补贴受阻引消费者不满
比亚迪(BYD)在韩国上市的首款电动汽车ATTO 3交付日期迟迟未定,原因在于比亚迪准备不足,导致补贴审批流程未能顺利进行。对于比亚迪韩国未履行承诺的交付时间,消费者的不满情绪正在逐渐加剧。 据汽车业界6日消息,比亚迪韩国上月底向韩国环境部提交紧凑型电动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ATTO 3的补贴审批材料。按照正常流程,从材料提交到补贴核算一般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但ATTO 3的具体进度尚不明朗。 韩国政府今年修改电动汽车补贴发放规定,要求车辆必须符合产品责任保险、具备电池充电状态(SoC)查询功能等条件,才能获得补贴。ATTO 3原本并未配备SoC查询功能,导致无法及时申请补贴。比亚迪方面对此提交承诺书,称未来会通过软件更新添加SoC查询功能。 实际上,比亚迪向环境部提交文件承诺达到补贴发放标准,与环境部是否认可比亚迪的承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环境部认定承诺书不足以满足补贴要求,最坏的情况下,ATTO 3可能无法获得任何补贴。如此一来,比亚迪韩国宣传的“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电动汽车”或成为空谈。 此外,ATTO 3尚未完成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环境友好型汽车标准认证。目前车辆交付一再推迟,从中国运抵韩国的车辆依旧滞留在平泽港,消费者的不满情绪也不断积累。比亚迪韩国今年1月正式宣布进军韩国电动汽车市场,并以ATTO 3作为首款销售车型。当时,比亚迪韩国乘用车事业部负责人赵仁哲表示,2月即可开始交付。 部分消费者对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有所顾虑,但适用补贴后,ATTO 3的价格降至3000万韩元以下,性价比优势吸引不少消费者。ATTO 3在开启预售一周内即获1000份订单,市场反响超出预期。目前,比亚迪准备不足导致ATTO 3交付延期,准确交付时间尚无法确定。 与此同时,比亚迪韩国应对交付延期的方式也饱受批评。公司未发布详细说明或正式公告,仅通过经销商反复传达“请耐心等待”,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不满。部分预购客户已向韩国国民申诉中心和韩国消费者院提交投诉。 截至5日,比亚迪韩国官网上仍未发布任何关于ATTO 3交付延期的公告。车辆滞留平泽港已达四个月之久,市场对于比亚迪是否在韩销售库存旧款ATTO 3,以及长期滞留可能导致车辆品质下降等问题的担忧也在扩大。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1000份预售订单足以证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存有顾虑,但对高性价比电动汽车的需求旺盛,比亚迪自身准备不足导致消费者信赖丧失,无疑是一个重大失误。他还补充称,品牌信任度下降可能会对未来即将上市的Seal、Sealion 7等车型造成负面影响。 比亚迪韩国新车发布现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06 19:10:45 -
韩国混合动力车登记量突破200万大关 新能源汽车比重首超两位数
25日,首尔某公用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停车区,停放着多辆混合动力车。【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韩国混合动力车累计登记数量去年首次突破200万辆。得益于混合动力车的稳健发展,是自2008年混合动力车首次在韩国亮相以来,时隔16年混合动力车的累计登记数量不断增大,推动新能源汽车累计登记比重首次攀升至两位数。 国土交通部于2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在韩国登记的混合动力车达202.4481万辆,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数据显示,仅去年全年登记的混合动力车达48.2349万辆,创历史新高。 自混合动力车在韩国市场推出以来,登记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在2019年突破50万辆后,2022年突破100万辆,2023年超过150万辆。韩国首款国产混合动力车现代伊兰特LPI混合动力车于2009年正式上市,此后韩国国产混合动力车登记数量加速攀升。2019年登记数量仅为10.4万辆的国产混合动力车在2020年增至17.3万辆,2021年进一步增加至18.6万辆,2022年和2023年分别达到21.1万辆和37.2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碳中和趋势以及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暂时性放缓(Chasm)等因素影响,混合动力车的市场需求显著增长。在2022年5月累计登记数量突破100万辆后,不到两年内突破200万辆大关。 混合动力车的普及也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氢能汽车)整体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国土交通部公布的汽车登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韩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登记数量达74.6万辆。截至目前在韩国登记的2629.8万辆全体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首次达到10.4%。这一比例较2019年的2.5%、2020年的3.4%、2021年的4.7%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混合动力车的强劲带动下,2022年占比跃升至6.2%,2023年则进一步增长至8.2%,去年增势持续,比重首超10%。 汽车业界相关人士指出,鉴于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放缓以及美国汽车政策的不确定性,混合动力车的市场热度预计将在未来2至3年内持续保持,并有望加速向300万辆的里程碑迈进。
2025-02-25 22: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