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造船’新闻 31个
-
韩国50强企业的40年变迁 哪家企业崛起又跌落?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韩国大企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仅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7家企业持续保持在前5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从2002年至2023年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首位。 企业分析机构韩国CXO研究所于24日发表的《1984至2023年40年间上市公司销售额前50位的大企业变动分析》(金融机构除外)报告显示,韩国50强企业的总体销售额从1984年的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4万亿韩元,增幅达30.4倍。入围门槛也从2000亿韩元大幅提升至5万亿韩元以上。1991年韩国50强企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后,2022年更是突破1000万亿韩元大关。 据统计,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三星物产、LG化学、现代建设、大韩航空等共7家企业连续40年进入“销售额前50强”。在企业表现方面,三星电子自2002年起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榜首,其销售额从1984年的1.3615万亿韩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374万亿韩元,规模扩大逾130倍。2022年,三星电子更以超过211万亿韩元的销售额,开创韩国企业"200万亿韩元时代"。现代汽车长期保持前三甲地位,LG电子亦持续位列前50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以7家子公司入围50强的成绩领跑,现代汽车集团和LG集团各有6家子公司入围,SK集团则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位列前50强的企业中有86%(43家)已退出榜单或易主。 行业分析显示,电子及信息通信等IT相关企业从1980年代的5家增至2023年的10家,增加2倍。运输行业(包括造船、海运、航空、陆上物流)也呈显著增长,从80年代的2至3家增至2020年的6至8家。石油化学、能源、汽车和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建筑业经历明显起伏,1984年有14家建筑企业入围前50强,至2023年仅剩3家。纤维(服装)和食品行业也逐步退出主力行业行列,以希杰第一制糖为例,虽从1984年的第26位微幅下滑至2023年的第35位,但在2010年代初期曾跌出前50强,因此未能列入持续40年保持前50强的企业名单。 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韩国大企业40年来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
2025-03-24 19:09:58 -
中国资本"韩流" 性价比策略席卷韩国市场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随着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中国资本正加速涌入韩国市场。业内分析认为,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也是促使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性价比”策略,以吸引受高通胀影响的韩国消费者。从市场趋势来看,这一策略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部分人士对中国企业的扩张表示担忧,尤其是在数据安全领域可能带来的隐患。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外国直接投资(FDI)现状》报告显示,去年韩国的外国投资申报金额达345.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中国对韩投资申报金额为57.9亿美元,同比激增266.2%。 按行业划分,中国对韩投资最多的领域是制造业,投资额达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服务业投资额则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6.9%。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韩投资规模已超越传统投资大国美国。同年,美国对韩投资申报额为52.4亿美元,同比下降14.6%。 中国资本的渗透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包括电商、线下零售、钢铁、租车、汽车等。这些企业普遍依靠价格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 曾专注商用车的比亚迪(BYD)今年初正式宣布进军韩国乘用车市场,并在仁川发布紧凑型SUV“ATTO 3”。预售开放仅一周,订单量即突破1000辆,显示出韩国消费者的高度兴趣。除了新车销售,比亚迪还成立了专门负责二手车进口与流通的法人企业“BYD Korea Auto”,意图深耕韩国租赁和出租车等大宗采购市场。 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Temu和Shein正积极扩展韩国市场。去年,Shein曾在韩国圣水洞开设快闪店,阿里巴巴随后宣布与韩国新世界集团成立合资公司“Grand Opus Holding”,以增强在韩国电商市场的竞争力。此外,Temu于今年2月宣布即将在韩国推出本土开放市场(L2L模式),允许韩国本土商家在其平台上销售商品,进一步深化本地化运营。 中国钢铁企业正大规模向韩国出口厚板(厚度6mm以上的钢板,广泛用于造船、制造业和建筑业)。据韩国钢铁协会统计,去年韩国进口的中国厚板总量达117.93万吨,同比增长5%。尽管韩国政府对中国进口厚板征收最高38%的反倾销关税,但韩国国内钢铁行业仍面临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被称为“中国版大创(Daiso)”的名创优品(MINISO),在退出韩国市场三年后,于去年底重新回归。这次回归不仅依靠低价策略,更通过与哈利·波特等全球知名IP合作,推出联名商品,以差异化竞争策略吸引消费者。此外,名创优品还在韩国设立设计中心,计划持续推出更多IP联名产品。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近期正式宣布进军韩国市场,并在Instagram上开设了韩国官方账号,标志着品牌正式布局韩国市场。同时,该品牌还在推进赴美上市计划,预计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或纳斯达克(NASDAQ)挂牌。 继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之后,霸王茶姬成为最新一个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茶饮品牌。去年,喜茶已率先在首尔江南区狎鸥亭开设首店,并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正式入驻韩国市场。霸王茶姬此次采用类似策略,显示其已做好进入韩国的充分准备。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企业加速布局韩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疲软,低通胀现象持续存在。自2024年2月以来,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在0%增长区间徘徊,今年2月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次,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并在此后不断升级贸易制裁。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个任期内,对中国商品征收20%的关税,并在今年2月进一步提高进口钢铝关税至25%,且不设豁免。这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市场,而韩国因其地理位置和市场规模成为优先选择。 尽管中国资本的涌入为韩国市场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更激烈的价格竞争,但学界对此持保留态度,主要担忧集中在数据安全方面。 今年2月,韩国政府暂时中止了中国生成式AI平台DeepSeek在韩国的服务,理由是其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根据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的决定,DeepSeek需整改合规后方可恢复运营。同时,Temu也因收集设备、位置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方式受到质疑。 去年11月,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FTC)公布,Temu和全球速卖通的客户隐私政策中,存在47项不公平条款,其中Temu占31项,全球速卖通占16项。目前,韩国政府已要求两家平台进行整改。 从阿里巴巴、Temu到比亚迪,中国企业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并利用韩国作为跳板,拓展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尽管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但韩国政府仍高度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借鉴美国经验,强化对中国企业的监管,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2025-03-21 17:00:00 -
中国造船业快速崛起 在全球市场扩大与韩国的差距
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日公布的最新造船数据,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总量达4143艘,总吨位达1.3843亿吨,同比增长61%,创下历史第二高水平。其中,中国造船业以约70%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韩国进出口银行在《韩国造船业大型船舶订单现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韩国造船业的订单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0.6%下降至2024年11月的18.1%,而中国则从60%上升至70%,进一步拉开了与韩国的差距。 特别是在大型油轮和集装箱船市场,中国的增长尤为显著。曾由韩国主导的苏伊士型(Suezmax)油轮市场,2024年中国以52%的市场份额超过韩国(41%)。在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市场,韩国的市场份额虽从2023年的0%回升至2024年的22%,但仍然落后于中国。 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2025》政策推动了造船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策扶持,增强了造船业的竞争力。上海附近的江南造船厂和沪东中华造船厂不仅建造商用船舶,还生产军舰,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提供支持。 在绿色环保和智能制造领域,中国造船业同样取得了突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法规的加强,LNG动力船、氨动力船和甲醇燃料动力船等环保船舶的需求增加。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船厂承接了全球50%以上的氨动力和甲醇燃料动力船订单,同时在LNG动力船市场的占有率也在不断扩大。 此外,中国船舶集团(CSSC)等主要造船企业正在引入人工智能(AI)生产管理系统、自动焊接机器人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以提升造船效率和质量。 相比之下,韩国造船业正在失去竞争力。韩国曾在1990年代后期至2010年代初期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但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结构性问题的积累,行业陷入困境。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指出,韩国造船企业在2000年代后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争取订单而采取低价策略,忽视了成本控制。此外,2010年代初,韩国造船业在海洋工程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但因油价下跌,多个项目被取消,导致大规模亏损。 人力短缺和生产率下降也是韩国造船业面临的挑战。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的一位专家表示:“造船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但自2015年起,由于行业重组和业绩恶化,许多熟练工人流失。而中国则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补充技术工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尽管韩国仍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保持技术优势,现代重工、韩华海洋(原大宇造船海洋)和三星重工在LNG船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订单价格比中国船厂高出20%至30%,但这一领先优势能否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造船业不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而是通过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绿色环保船舶开发和智能造船等多方面战略占领全球市场。韩国要想保持造船强国的地位,必须持续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保持技术领先,并加快智能造船厂和环保技术的开发,以增强整体竞争力。” 韩华海洋巨济工厂全景【图片来源 韩华海洋】
2025-03-20 20:07:07 -
韩企ESG治理仍显不足 亟待提质增效
【图片提供 Gettyimagesbank】 自2020年韩国正式推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体系以来,经过四年的发展,韩国大型企业在ESG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仍显不足。 企业分析研究所Leaders Index对销售额前500强企业中,对提交事业报告的361家公司进行了关于《ESG委员会及可持续经营委员会运营与否》调查,并于18日发布的结果显示,仅53.7%(194家)的受访企业设立了ESG委员会,同比(48.5%,175家)小幅增加,但增势呈放缓态势。 调查显示,设立ESG委员会的194家企业在去年共召开595次会议,平均每家企业年均仅召开3.8次,未达到每季度一次的标准。在会议审议的1361项提案中,实质性提案仅占53.7%(486件),其中与环境(E)、社会(S)、公司治理(G)核心议题直接相关的提案仅79件,占全体提案的16.3%。其余大部分提案(875件)仅为一般性报告,反映出ESG委员会的实际运作效能仍有待提升。Leaders Index指出,这一现状引发了业界对ESG热潮可能流于形式的担忧。 从行业分布来看,ESG委员会的建设率呈显著差异。金融和通信行业表现突出,四大金融控股公司(KB、新韩、韩亚、友利)及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信、KT、LG U+)的设立率达到100%,国有企业则以90%的建设率位居第二。造船、机械、设备行业ESG委员会建设率为76.2%,证券行业为70%,服务业为65.2%。反之,钢铁(21.4%)和制药(25%)行业的ESG委员会建设率不足三分之一,显示出行业间ESG治理意识的明显差距。 在委员会构成方面,194家企业的624名委员中,外部董事占比达78.4%(489名),内部董事仅占21.8%(136名)。此外,在194家企业中,超过半数企业(99家)未明确公示委员会委员长人选,在已公示的95家企业中,仅5家由内部董事担任委员长,其余91家均由外部董事出任。 Leaders Index强调,当前韩国企业的ESG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进一步加强实质性议题的审议力度,提升委员会运作效能,以实现ESG管理的真正价值。
2025-03-18 20:15:29 -
"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 韩国产业竞争承压加剧
中国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从技术“追赶者”向“先导者”转型,在人工智能(AI)、量子科技、生物、半导体、二次电池等领域迅速崛起,威胁韩国的传统优势产业。韩国的钢铁、石化等支柱行业也受到冲击,可能面临产业重组。 韩国产业研究院10日公开的分析报告显示,在韩国12大主要产业中,全球竞争力较高的目前仅有造船、显示器、家电三大领域,汽车、半导体、钢铁、化学等主力出口产业竞争力仅属“中等”,机器人、生物医疗、3D打印等未来产业更是处于“较低”水平。韩国制造业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在研发、设计、供应链等关键环节较为落后。 自2006年起,中国加强对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2015年经两会提出《中国制造2025》,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研发(R&D)投资达4963亿美元,是韩国(1075亿美元)的4.6倍,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AI、量子计算和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也在增长。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尤为显著。2014年起,中国政府推动半导体国产化进程,目前NAND闪存技术已接近韩国,高密度存储、AI芯片、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甚至领先。系统半导体无晶圆厂(Fabless)方面,中国企业数量已达3500家,是韩国的15倍。2023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论文录用量中,中国大陆(59篇)超越韩国(32篇)、台湾(23篇)和日本(10篇)。 AI投资也已经成为中国的发展重点。全球市场调研机构AIPRM预测,如果维持2023年的投资水平,截至2030年,中国与美国的AI技术差距或缩小至14年,而韩国则会落后中国183年。二次电池方面,中国的技术、设备、材料等环节已实现近90%的国产化。在矿产冶炼环节,中国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60%至90%,负极、正极、电解质、隔膜等核心零部件的市场份额达到55%至85%。 业界原本认为,中国宁德时代(CATL)主导的磷酸铁锂(LFP)电池难以占据主流,但实际上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已成功赢得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已开发出半固态电池并实现商业化,而韩国企业原本专注全固态电池开发,现在不得不重新评估技术路线,LG新能源甚至已经投资半固态电池研发。 去年中国政府把六大未来产业培育列为最高优先事项,计划在2027年前建成全球未来产业的战略枢纽。今年两会期间的3月6日,中国宣布设立1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注投资AI、量子科技、氢电池等领域。 韩国科学技术企划评价院研究员徐行雅(音)指出,中国通过庞大的人才储备和研究资金,在短期内建立起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大规模科研基础设施,并集中资源突破国家级核心技术。相比之下,韩国自2000年代起更多依赖市场机制,政府仅提供支持,而未主导产业发展。过去韩国政府主导的汽车、半导体、石化、航空、造船等行业结构调整也已销声匿迹。 【图片来源 网络】
2025-03-11 22:41:47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 AI 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 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 AI 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 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5 17:00:00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AI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AI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4 17:51:15 -
韩国十大财团市值增长130万亿韩元 韩华集团增幅居首
今年以来,韩国国内股市表现稳健,带动十大财团市值增长13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71亿元)。其中,九大财团市值较去年底有所增长,而韩华集团市值增幅最大。 据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于27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5日,韩国十大财团的总市值达到1303.28万亿韩元,相较去年底的1173.16万亿韩元,增加了130.12万亿韩元。其中,今年以来市值增长最多的财团是韩华集团,其市值从去年底的42.6829万亿韩元增加至75.7613万亿韩元,增幅达77.5%。其次是SK集团(14.07%)、新世界集团(12.21%)、浦项制铁(POSCO,11.2%)、三星(9.39%)、LG(7.65%)、乐天(7.1%)、GS(5.79%)和现代汽车(3.53%)。 韩华集团市值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国防产业股票走强及业绩向好。韩华Aerospace是该集团市值增长的最大功臣,今年以来其股价上涨108%,成为十大财团中股价涨幅最大的公司。紧随其后的是韩华海洋,股价上涨101.34%。此外,韩华(61.52%)、韩华Vision(48.73%)、韩华Systems(46.46%)等,十大财团股价涨幅前十的个股中,有五家属于韩华集团。 关于韩华Aerospace,元大证券研究员李胜雄(音)表示:“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56%,达到4.8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22.1%,达到8925亿韩元,连续三个季度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此外,该公司拥有高达22万亿韩元的海外订单积压,预计地面防务业务的稳健业绩将持续。同时,考虑到与韩华海洋、韩华Systems在海洋领域的协同效应,其股价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与去年不同的是,HD现代成为今年十大财团中唯一市值下滑的企业。去年,其市值增长120%,在十大财团中排名第一,但今年以来却表现低迷。截至25日,HD现代的市值从去年底的77.6695万亿韩元降至76.4428万亿韩元,减少1.58%。 HD现代旗下的HD现代尾浦造船和HD现代海洋解决方案股价分别下跌16.32%和16.14%,是十大财团中股价跌幅最大的两只股票,对集团整体市值造成较大影响。去年股价飙升364.72%,成为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中涨幅第一的HD现代电气,今年以来股价下跌8.77%。分析人士指出,业绩疲软是HD现代股价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HD现代尾浦造船、HD现代海洋解决方案以及HD现代电气的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均未达到市场预期。 【图片来源 韩华集团】
2025-02-27 19:17:21 -
韩国钢铁业面临美国25%关税冲击 政府加紧协商应对
在美国即将于下月对进口钢铁全面征收25%关税之际,韩国钢铁行业高度关注韩国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谈判结果。若该关税正式实施,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将遭受严重冲击。尽管面临国际贸易摩擦,韩国政府此前仍对中国进口厚板(指厚度6毫米以上的钢板)征收反倾销关税,显示出对本国钢铁产业的保护意志。业界期待,韩国政府在对美谈判中能够延续这一立场。 据相关部门25日消息,韩国政府正在与美方协调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访美日程。安德根最早可能于本周启程前往美国,就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及贸易政策进行协商,寻求应对方案。 美国政府此前宣布,自3月起对进口钢铁产品一律征收25%的关税,理由是减少贸易逆差,同时保护本国产业。由于韩国钢铁企业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出口市场,该关税措施一旦实施,将直接打击企业业绩。据悉,安德根提前安排访美行程,也是基于对关税冲击的担忧。若关税政策如期执行,可能对韩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韩国钢铁业界寄望政府能够延续近期的钢铁保护政策。本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已向企划财政部建议,对中国进口厚板征收27.91%至38.02%不等的反倾销关税,以进一步保护本国钢铁业。业内分析认为,这一关税率几乎等同于封锁中国厚板的进口。 根据韩国券商数据,截至本月最后一周,韩国浦项制铁(POSCO)生产的厚板价格为每吨9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560元),而进口厚板的市场价格为每吨80万韩元。一旦适用30%的关税,中国厚板价格将升至100万韩元以上,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下降。 钢铁业被视为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若行业遭遇严重冲击,其影响将波及整个制造业,包括造船和汽车产业等。韩国钢铁业界人士指出,韩国、德国、日本的共同点在于均拥有独立的钢铁和汽车生产能力,一旦钢铁产业衰退,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将受到削弱。 特朗普政府于本月10日(当地时间)宣布,自3月4日起,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关税。韩国钢铁业界回顾2018年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时的类似关税政策,希望当年的谈判经验能再度发挥作用。2018年,美国原计划对所有进口钢铁征收25%关税,韩国政府通过谈判成功争取到免税配额,即过去三年平均出口量(383万吨)的约70%(263万吨)得以免税。 当前,韩国业界建议政府利用能源进口作为谈判筹码,以缩小对美贸易顺差,争取关税豁免。据统计,2024年韩国对美贸易顺差达55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日本、印度等国政府已采取行动,日本首相石破茂承诺扩大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并与特朗普直接会谈;印度总理也将LNG和石油进口作为谈判筹码。 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目前缺乏能直接与特朗普谈判的高层领导人,成为一大劣势。目前韩国政局不稳,导致政府缺乏能亲自出面与特朗普磋商的对口官员。韩国钢铁业界人士表示:“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领导人已与特朗普总统进行通话或会晤,并就对美贸易政策获得积极回应。相比之下,韩国目前缺乏明确的谈判指挥中枢,这将影响争取豁免关税的可能性。” 当地时间2月21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门多塔的HCC公司工厂,一名工人正在处理用于制造联合收割机的钢铁筛网部件。【图片来源 路透社/韩联社】
2025-02-25 19:35:32 -
美对华航运或加收高额入港手续费 全球航运公司或转向韩国造船厂
据业内人士和外媒24日消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在不正当地主导造船、海洋及物流行业,并提议根据《贸易法》第301条采取救济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 该措施包括对隶属于中国航运公司的船舶在进入美国港口时,每次入港征收最高100万美元的费用,或按净船舶载重吨(NRT)每吨征收最高1000美元的费用。 此外,针对中国制造的船舶,若其所属航运公司的中国船舶占比达到一定标准,将额外征收费用。具体细则如下:0%至25%的入港费50万美元、25%至50%的入港费70万美元、50%以上的入港费100万美元。 这一措施是基于拜登政府时期对中国造船、海洋及物流行业的调查结果,该调查报告于上月发布。该政策将在3月24日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举行公听会后,最终敲定实施时间。 韩国造船业自2010年代初期被中国赶超后,市场份额长期处于世界第二。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2023年全球商船建造总量达6380万总吨(GT),其中中国造船业贡献3290万GT,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紧随其后的是韩国(1830万GT,占28%)和日本(1000万GT,占15%)。同期,美国的商船建造总量仅为10万GT(0.1%),甚至低于欧盟(40万GT,占0.6%)。 若美国正式实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用政策,韩国造船业预计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对于全球航运公司而言,相较于建造中国船舶,选择韩国船舶能够有效降低额外的入港费用负担。虽然韩国造船业近年来因中国的低价攻势而处于劣势,但仍具备卓越的建造能力,行业竞争力仍然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还明确规定,未来24个月内,如果航运公司选择从中国造船厂接收新造船,其船舶每次进入美国港口时,将额外征收最高100万美元的费用。这一条款预计将进一步推动全球航运公司将订单从中国转向韩国。 根据航运期刊《TradeWinds》消息,全球第五大航运公司德国赫伯罗特(Hapag-Lloyd)正在最终审议一项价值12亿美元的订单,计划向韩国韩华海洋订购6艘双燃料LNG集装箱船。赫伯罗特去年10月已与中国扬子江造船公司(Yangzijiang Shipbuilding)签订12艘同类型船舶的建造合同,每艘价格为2.1亿美元。当时,合同中包含了额外订购6艘船的选择权。然而,由于去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当选,市场普遍预测美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华制裁,赫伯罗特最终决定调整订单,将额外的6艘船舶交由韩国韩华海洋建造。 随着美国对中国造船和航运行业的制裁趋严,韩国造船企业预计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订单,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液化天然气船【图片来源 韩华海洋】
2025-02-24 20:00:48
-
韩国50强企业的40年变迁 哪家企业崛起又跌落?
【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韩国大企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仅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7家企业持续保持在前5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从2002年至2023年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首位。 企业分析机构韩国CXO研究所于24日发表的《1984至2023年40年间上市公司销售额前50位的大企业变动分析》(金融机构除外)报告显示,韩国50强企业的总体销售额从1984年的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4万亿韩元,增幅达30.4倍。入围门槛也从2000亿韩元大幅提升至5万亿韩元以上。1991年韩国50强企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后,2022年更是突破1000万亿韩元大关。 据统计,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三星物产、LG化学、现代建设、大韩航空等共7家企业连续40年进入“销售额前50强”。在企业表现方面,三星电子自2002年起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榜首,其销售额从1984年的1.3615万亿韩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374万亿韩元,规模扩大逾130倍。2022年,三星电子更以超过211万亿韩元的销售额,开创韩国企业"200万亿韩元时代"。现代汽车长期保持前三甲地位,LG电子亦持续位列前50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以7家子公司入围50强的成绩领跑,现代汽车集团和LG集团各有6家子公司入围,SK集团则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位列前50强的企业中有86%(43家)已退出榜单或易主。 行业分析显示,电子及信息通信等IT相关企业从1980年代的5家增至2023年的10家,增加2倍。运输行业(包括造船、海运、航空、陆上物流)也呈显著增长,从80年代的2至3家增至2020年的6至8家。石油化学、能源、汽车和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建筑业经历明显起伏,1984年有14家建筑企业入围前50强,至2023年仅剩3家。纤维(服装)和食品行业也逐步退出主力行业行列,以希杰第一制糖为例,虽从1984年的第26位微幅下滑至2023年的第35位,但在2010年代初期曾跌出前50强,因此未能列入持续40年保持前50强的企业名单。 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韩国大企业40年来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
2025-03-24 19:09:58 -
中国资本"韩流" 性价比策略席卷韩国市场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Bank】 随着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中国资本正加速涌入韩国市场。业内分析认为,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也是促使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性价比”策略,以吸引受高通胀影响的韩国消费者。从市场趋势来看,这一策略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部分人士对中国企业的扩张表示担忧,尤其是在数据安全领域可能带来的隐患。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外国直接投资(FDI)现状》报告显示,去年韩国的外国投资申报金额达345.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中国对韩投资申报金额为57.9亿美元,同比激增266.2%。 按行业划分,中国对韩投资最多的领域是制造业,投资额达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服务业投资额则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6.9%。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韩投资规模已超越传统投资大国美国。同年,美国对韩投资申报额为52.4亿美元,同比下降14.6%。 中国资本的渗透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包括电商、线下零售、钢铁、租车、汽车等。这些企业普遍依靠价格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 曾专注商用车的比亚迪(BYD)今年初正式宣布进军韩国乘用车市场,并在仁川发布紧凑型SUV“ATTO 3”。预售开放仅一周,订单量即突破1000辆,显示出韩国消费者的高度兴趣。除了新车销售,比亚迪还成立了专门负责二手车进口与流通的法人企业“BYD Korea Auto”,意图深耕韩国租赁和出租车等大宗采购市场。 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Temu和Shein正积极扩展韩国市场。去年,Shein曾在韩国圣水洞开设快闪店,阿里巴巴随后宣布与韩国新世界集团成立合资公司“Grand Opus Holding”,以增强在韩国电商市场的竞争力。此外,Temu于今年2月宣布即将在韩国推出本土开放市场(L2L模式),允许韩国本土商家在其平台上销售商品,进一步深化本地化运营。 中国钢铁企业正大规模向韩国出口厚板(厚度6mm以上的钢板,广泛用于造船、制造业和建筑业)。据韩国钢铁协会统计,去年韩国进口的中国厚板总量达117.93万吨,同比增长5%。尽管韩国政府对中国进口厚板征收最高38%的反倾销关税,但韩国国内钢铁行业仍面临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被称为“中国版大创(Daiso)”的名创优品(MINISO),在退出韩国市场三年后,于去年底重新回归。这次回归不仅依靠低价策略,更通过与哈利·波特等全球知名IP合作,推出联名商品,以差异化竞争策略吸引消费者。此外,名创优品还在韩国设立设计中心,计划持续推出更多IP联名产品。 中国新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近期正式宣布进军韩国市场,并在Instagram上开设了韩国官方账号,标志着品牌正式布局韩国市场。同时,该品牌还在推进赴美上市计划,预计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或纳斯达克(NASDAQ)挂牌。 继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之后,霸王茶姬成为最新一个进军韩国市场的中国茶饮品牌。去年,喜茶已率先在首尔江南区狎鸥亭开设首店,并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正式入驻韩国市场。霸王茶姬此次采用类似策略,显示其已做好进入韩国的充分准备。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企业加速布局韩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受房地产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疲软,低通胀现象持续存在。自2024年2月以来,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在0%增长区间徘徊,今年2月甚至出现负增长。 其次,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并在此后不断升级贸易制裁。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个任期内,对中国商品征收20%的关税,并在今年2月进一步提高进口钢铝关税至25%,且不设豁免。这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市场,而韩国因其地理位置和市场规模成为优先选择。 尽管中国资本的涌入为韩国市场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更激烈的价格竞争,但学界对此持保留态度,主要担忧集中在数据安全方面。 今年2月,韩国政府暂时中止了中国生成式AI平台DeepSeek在韩国的服务,理由是其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根据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的决定,DeepSeek需整改合规后方可恢复运营。同时,Temu也因收集设备、位置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方式受到质疑。 去年11月,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FTC)公布,Temu和全球速卖通的客户隐私政策中,存在47项不公平条款,其中Temu占31项,全球速卖通占16项。目前,韩国政府已要求两家平台进行整改。 从阿里巴巴、Temu到比亚迪,中国企业正加速进军韩国市场,并利用韩国作为跳板,拓展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尽管中国企业凭借“性价比”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但韩国政府仍高度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借鉴美国经验,强化对中国企业的监管,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2025-03-21 17:00:00 -
中国造船业快速崛起 在全球市场扩大与韩国的差距
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日公布的最新造船数据,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总量达4143艘,总吨位达1.3843亿吨,同比增长61%,创下历史第二高水平。其中,中国造船业以约70%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韩国进出口银行在《韩国造船业大型船舶订单现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韩国造船业的订单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0.6%下降至2024年11月的18.1%,而中国则从60%上升至70%,进一步拉开了与韩国的差距。 特别是在大型油轮和集装箱船市场,中国的增长尤为显著。曾由韩国主导的苏伊士型(Suezmax)油轮市场,2024年中国以52%的市场份额超过韩国(41%)。在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市场,韩国的市场份额虽从2023年的0%回升至2024年的22%,但仍然落后于中国。 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2025》政策推动了造船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策扶持,增强了造船业的竞争力。上海附近的江南造船厂和沪东中华造船厂不仅建造商用船舶,还生产军舰,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提供支持。 在绿色环保和智能制造领域,中国造船业同样取得了突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法规的加强,LNG动力船、氨动力船和甲醇燃料动力船等环保船舶的需求增加。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船厂承接了全球50%以上的氨动力和甲醇燃料动力船订单,同时在LNG动力船市场的占有率也在不断扩大。 此外,中国船舶集团(CSSC)等主要造船企业正在引入人工智能(AI)生产管理系统、自动焊接机器人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以提升造船效率和质量。 相比之下,韩国造船业正在失去竞争力。韩国曾在1990年代后期至2010年代初期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但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结构性问题的积累,行业陷入困境。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指出,韩国造船企业在2000年代后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争取订单而采取低价策略,忽视了成本控制。此外,2010年代初,韩国造船业在海洋工程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但因油价下跌,多个项目被取消,导致大规模亏损。 人力短缺和生产率下降也是韩国造船业面临的挑战。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的一位专家表示:“造船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但自2015年起,由于行业重组和业绩恶化,许多熟练工人流失。而中国则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补充技术工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尽管韩国仍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保持技术优势,现代重工、韩华海洋(原大宇造船海洋)和三星重工在LNG船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订单价格比中国船厂高出20%至30%,但这一领先优势能否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造船业不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而是通过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绿色环保船舶开发和智能造船等多方面战略占领全球市场。韩国要想保持造船强国的地位,必须持续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保持技术领先,并加快智能造船厂和环保技术的开发,以增强整体竞争力。” 韩华海洋巨济工厂全景【图片来源 韩华海洋】
2025-03-20 20:07:07 -
韩企ESG治理仍显不足 亟待提质增效
【图片提供 Gettyimagesbank】 自2020年韩国正式推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体系以来,经过四年的发展,韩国大型企业在ESG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仍显不足。 企业分析研究所Leaders Index对销售额前500强企业中,对提交事业报告的361家公司进行了关于《ESG委员会及可持续经营委员会运营与否》调查,并于18日发布的结果显示,仅53.7%(194家)的受访企业设立了ESG委员会,同比(48.5%,175家)小幅增加,但增势呈放缓态势。 调查显示,设立ESG委员会的194家企业在去年共召开595次会议,平均每家企业年均仅召开3.8次,未达到每季度一次的标准。在会议审议的1361项提案中,实质性提案仅占53.7%(486件),其中与环境(E)、社会(S)、公司治理(G)核心议题直接相关的提案仅79件,占全体提案的16.3%。其余大部分提案(875件)仅为一般性报告,反映出ESG委员会的实际运作效能仍有待提升。Leaders Index指出,这一现状引发了业界对ESG热潮可能流于形式的担忧。 从行业分布来看,ESG委员会的建设率呈显著差异。金融和通信行业表现突出,四大金融控股公司(KB、新韩、韩亚、友利)及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信、KT、LG U+)的设立率达到100%,国有企业则以90%的建设率位居第二。造船、机械、设备行业ESG委员会建设率为76.2%,证券行业为70%,服务业为65.2%。反之,钢铁(21.4%)和制药(25%)行业的ESG委员会建设率不足三分之一,显示出行业间ESG治理意识的明显差距。 在委员会构成方面,194家企业的624名委员中,外部董事占比达78.4%(489名),内部董事仅占21.8%(136名)。此外,在194家企业中,超过半数企业(99家)未明确公示委员会委员长人选,在已公示的95家企业中,仅5家由内部董事担任委员长,其余91家均由外部董事出任。 Leaders Index强调,当前韩国企业的ESG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进一步加强实质性议题的审议力度,提升委员会运作效能,以实现ESG管理的真正价值。
2025-03-18 20:15:29 -
"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 韩国产业竞争承压加剧
中国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从技术“追赶者”向“先导者”转型,在人工智能(AI)、量子科技、生物、半导体、二次电池等领域迅速崛起,威胁韩国的传统优势产业。韩国的钢铁、石化等支柱行业也受到冲击,可能面临产业重组。 韩国产业研究院10日公开的分析报告显示,在韩国12大主要产业中,全球竞争力较高的目前仅有造船、显示器、家电三大领域,汽车、半导体、钢铁、化学等主力出口产业竞争力仅属“中等”,机器人、生物医疗、3D打印等未来产业更是处于“较低”水平。韩国制造业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在研发、设计、供应链等关键环节较为落后。 自2006年起,中国加强对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2015年经两会提出《中国制造2025》,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研发(R&D)投资达4963亿美元,是韩国(1075亿美元)的4.6倍,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AI、量子计算和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也在增长。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尤为显著。2014年起,中国政府推动半导体国产化进程,目前NAND闪存技术已接近韩国,高密度存储、AI芯片、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甚至领先。系统半导体无晶圆厂(Fabless)方面,中国企业数量已达3500家,是韩国的15倍。2023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论文录用量中,中国大陆(59篇)超越韩国(32篇)、台湾(23篇)和日本(10篇)。 AI投资也已经成为中国的发展重点。全球市场调研机构AIPRM预测,如果维持2023年的投资水平,截至2030年,中国与美国的AI技术差距或缩小至14年,而韩国则会落后中国183年。二次电池方面,中国的技术、设备、材料等环节已实现近90%的国产化。在矿产冶炼环节,中国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60%至90%,负极、正极、电解质、隔膜等核心零部件的市场份额达到55%至85%。 业界原本认为,中国宁德时代(CATL)主导的磷酸铁锂(LFP)电池难以占据主流,但实际上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已成功赢得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已开发出半固态电池并实现商业化,而韩国企业原本专注全固态电池开发,现在不得不重新评估技术路线,LG新能源甚至已经投资半固态电池研发。 去年中国政府把六大未来产业培育列为最高优先事项,计划在2027年前建成全球未来产业的战略枢纽。今年两会期间的3月6日,中国宣布设立1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注投资AI、量子科技、氢电池等领域。 韩国科学技术企划评价院研究员徐行雅(音)指出,中国通过庞大的人才储备和研究资金,在短期内建立起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大规模科研基础设施,并集中资源突破国家级核心技术。相比之下,韩国自2000年代起更多依赖市场机制,政府仅提供支持,而未主导产业发展。过去韩国政府主导的汽车、半导体、石化、航空、造船等行业结构调整也已销声匿迹。 【图片来源 网络】
2025-03-11 22:41:47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 AI 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 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 AI 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 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5 17:00:00 -
从C919到DeepSeek 中国技术崛起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中国商飞制造的民航飞机C919。【图片来源 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在AI领域,韩国的NAVER、三星电子等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投入,但目前仍主要依赖于美国技术。中国AI的崛起正让全球市场格局发生剧变。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AI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相比之下,韩国AI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2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一名男子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握手。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
2025-03-04 17:51:15 -
韩国十大财团市值增长130万亿韩元 韩华集团增幅居首
今年以来,韩国国内股市表现稳健,带动十大财团市值增长13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71亿元)。其中,九大财团市值较去年底有所增长,而韩华集团市值增幅最大。 据金融信息公司FnGuide于27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5日,韩国十大财团的总市值达到1303.28万亿韩元,相较去年底的1173.16万亿韩元,增加了130.12万亿韩元。其中,今年以来市值增长最多的财团是韩华集团,其市值从去年底的42.6829万亿韩元增加至75.7613万亿韩元,增幅达77.5%。其次是SK集团(14.07%)、新世界集团(12.21%)、浦项制铁(POSCO,11.2%)、三星(9.39%)、LG(7.65%)、乐天(7.1%)、GS(5.79%)和现代汽车(3.53%)。 韩华集团市值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国防产业股票走强及业绩向好。韩华Aerospace是该集团市值增长的最大功臣,今年以来其股价上涨108%,成为十大财团中股价涨幅最大的公司。紧随其后的是韩华海洋,股价上涨101.34%。此外,韩华(61.52%)、韩华Vision(48.73%)、韩华Systems(46.46%)等,十大财团股价涨幅前十的个股中,有五家属于韩华集团。 关于韩华Aerospace,元大证券研究员李胜雄(音)表示:“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56%,达到4.8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22.1%,达到8925亿韩元,连续三个季度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此外,该公司拥有高达22万亿韩元的海外订单积压,预计地面防务业务的稳健业绩将持续。同时,考虑到与韩华海洋、韩华Systems在海洋领域的协同效应,其股价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与去年不同的是,HD现代成为今年十大财团中唯一市值下滑的企业。去年,其市值增长120%,在十大财团中排名第一,但今年以来却表现低迷。截至25日,HD现代的市值从去年底的77.6695万亿韩元降至76.4428万亿韩元,减少1.58%。 HD现代旗下的HD现代尾浦造船和HD现代海洋解决方案股价分别下跌16.32%和16.14%,是十大财团中股价跌幅最大的两只股票,对集团整体市值造成较大影响。去年股价飙升364.72%,成为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中涨幅第一的HD现代电气,今年以来股价下跌8.77%。分析人士指出,业绩疲软是HD现代股价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HD现代尾浦造船、HD现代海洋解决方案以及HD现代电气的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均未达到市场预期。 【图片来源 韩华集团】
2025-02-27 19:17:21 -
韩国钢铁业面临美国25%关税冲击 政府加紧协商应对
在美国即将于下月对进口钢铁全面征收25%关税之际,韩国钢铁行业高度关注韩国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谈判结果。若该关税正式实施,韩国对美钢铁出口将遭受严重冲击。尽管面临国际贸易摩擦,韩国政府此前仍对中国进口厚板(指厚度6毫米以上的钢板)征收反倾销关税,显示出对本国钢铁产业的保护意志。业界期待,韩国政府在对美谈判中能够延续这一立场。 据相关部门25日消息,韩国政府正在与美方协调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访美日程。安德根最早可能于本周启程前往美国,就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及贸易政策进行协商,寻求应对方案。 美国政府此前宣布,自3月起对进口钢铁产品一律征收25%的关税,理由是减少贸易逆差,同时保护本国产业。由于韩国钢铁企业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出口市场,该关税措施一旦实施,将直接打击企业业绩。据悉,安德根提前安排访美行程,也是基于对关税冲击的担忧。若关税政策如期执行,可能对韩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韩国钢铁业界寄望政府能够延续近期的钢铁保护政策。本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已向企划财政部建议,对中国进口厚板征收27.91%至38.02%不等的反倾销关税,以进一步保护本国钢铁业。业内分析认为,这一关税率几乎等同于封锁中国厚板的进口。 根据韩国券商数据,截至本月最后一周,韩国浦项制铁(POSCO)生产的厚板价格为每吨9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560元),而进口厚板的市场价格为每吨80万韩元。一旦适用30%的关税,中国厚板价格将升至100万韩元以上,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下降。 钢铁业被视为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若行业遭遇严重冲击,其影响将波及整个制造业,包括造船和汽车产业等。韩国钢铁业界人士指出,韩国、德国、日本的共同点在于均拥有独立的钢铁和汽车生产能力,一旦钢铁产业衰退,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将受到削弱。 特朗普政府于本月10日(当地时间)宣布,自3月4日起,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关税。韩国钢铁业界回顾2018年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时的类似关税政策,希望当年的谈判经验能再度发挥作用。2018年,美国原计划对所有进口钢铁征收25%关税,韩国政府通过谈判成功争取到免税配额,即过去三年平均出口量(383万吨)的约70%(263万吨)得以免税。 当前,韩国业界建议政府利用能源进口作为谈判筹码,以缩小对美贸易顺差,争取关税豁免。据统计,2024年韩国对美贸易顺差达55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日本、印度等国政府已采取行动,日本首相石破茂承诺扩大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并与特朗普直接会谈;印度总理也将LNG和石油进口作为谈判筹码。 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目前缺乏能直接与特朗普谈判的高层领导人,成为一大劣势。目前韩国政局不稳,导致政府缺乏能亲自出面与特朗普磋商的对口官员。韩国钢铁业界人士表示:“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领导人已与特朗普总统进行通话或会晤,并就对美贸易政策获得积极回应。相比之下,韩国目前缺乏明确的谈判指挥中枢,这将影响争取豁免关税的可能性。” 当地时间2月21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门多塔的HCC公司工厂,一名工人正在处理用于制造联合收割机的钢铁筛网部件。【图片来源 路透社/韩联社】
2025-02-25 19:35:32 -
美对华航运或加收高额入港手续费 全球航运公司或转向韩国造船厂
据业内人士和外媒24日消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在不正当地主导造船、海洋及物流行业,并提议根据《贸易法》第301条采取救济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 该措施包括对隶属于中国航运公司的船舶在进入美国港口时,每次入港征收最高100万美元的费用,或按净船舶载重吨(NRT)每吨征收最高1000美元的费用。 此外,针对中国制造的船舶,若其所属航运公司的中国船舶占比达到一定标准,将额外征收费用。具体细则如下:0%至25%的入港费50万美元、25%至50%的入港费70万美元、50%以上的入港费100万美元。 这一措施是基于拜登政府时期对中国造船、海洋及物流行业的调查结果,该调查报告于上月发布。该政策将在3月24日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举行公听会后,最终敲定实施时间。 韩国造船业自2010年代初期被中国赶超后,市场份额长期处于世界第二。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2023年全球商船建造总量达6380万总吨(GT),其中中国造船业贡献3290万GT,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紧随其后的是韩国(1830万GT,占28%)和日本(1000万GT,占15%)。同期,美国的商船建造总量仅为10万GT(0.1%),甚至低于欧盟(40万GT,占0.6%)。 若美国正式实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用政策,韩国造船业预计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对于全球航运公司而言,相较于建造中国船舶,选择韩国船舶能够有效降低额外的入港费用负担。虽然韩国造船业近年来因中国的低价攻势而处于劣势,但仍具备卓越的建造能力,行业竞争力仍然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还明确规定,未来24个月内,如果航运公司选择从中国造船厂接收新造船,其船舶每次进入美国港口时,将额外征收最高100万美元的费用。这一条款预计将进一步推动全球航运公司将订单从中国转向韩国。 根据航运期刊《TradeWinds》消息,全球第五大航运公司德国赫伯罗特(Hapag-Lloyd)正在最终审议一项价值12亿美元的订单,计划向韩国韩华海洋订购6艘双燃料LNG集装箱船。赫伯罗特去年10月已与中国扬子江造船公司(Yangzijiang Shipbuilding)签订12艘同类型船舶的建造合同,每艘价格为2.1亿美元。当时,合同中包含了额外订购6艘船的选择权。然而,由于去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当选,市场普遍预测美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华制裁,赫伯罗特最终决定调整订单,将额外的6艘船舶交由韩国韩华海洋建造。 随着美国对中国造船和航运行业的制裁趋严,韩国造船企业预计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订单,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液化天然气船【图片来源 韩华海洋】
2025-02-24 2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