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韩华’新闻 40个
-
美国对华航运制裁或重塑全球造船格局 韩国集装箱船市场迎战略机遇
HD韩国造船海洋超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政府对华航运及船舶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背景下,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重大调整。分析指出,韩国造船业有望借此契机,在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快速蚕食的集装箱船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确保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资航运企业及造船企业征收入港附加费,中国造船业的价格优势面临实质性削弱。分析认为,在中国企业加速追赶韩国在LNG运输船领域技术优势的当下,这一政策变化将为韩国造船业带来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韩国造船海洋装备协会于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呈快速扩张态势。以标准船吨(CGT)计算,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9.5%跃升至去年的87.8%;同期,韩国的市场份额则从31.6%大幅下降至12.1%。 韩国投资证券援引克拉克森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领先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高度集中于中国船厂。其中,地中海航运在中国船厂的订单占比高达97%,赫伯罗特达89%,马士基为59%,ONE和达飞轮船分别为58%和47%,长荣海运则为36%。据分析,在美国制裁政策影响下,这些航运巨头可能会逐步调整供应链策略,将部分订单转向韩国造船企业。 韩国信用评级机构NI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各类船型中,集装箱船市场将最先感受到制裁带来的冲击。”并预测:“未来主要航运公司很可能会将新造船订单从中国向韩国转移。考虑到当前多数造船合同采用‘重尾款’(预付款少,交付款多)支付结构,航运公司存在终止与中国船厂初步协议的可能性。” 即使在美国制裁措施出台前,韩国船厂已获多个集装箱船订单。今年1月,HD韩国造船海洋成功斩获价值3.71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0.5亿元)的12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市场普遍认为订单来自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达飞轮船。此外,韩华海洋也于上月成功接获长荣海运2.4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级超大型集装箱船6艘,单艘造价达3881亿韩元,创下该类型船舶史上最高价格纪录。 当前,韩国造船业整体订单份额持续下滑、LNG运输船这一主力船型的主导地位也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此次机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去年,全球新船订单中,韩国占比仅为17%,创八年来新低。反之,中国高达71%,两国差距从2022年的40个百分点扩大至54个百分点。在LNG运输船领域,韩国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的92.6%下滑至2023年的57.2%,同期中国份额则从7.4%攀升至42.8%。 NICE相关人士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韩国造船业必须采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持续强化LNG船领域技术壁垒的同时,积极抢占集装箱船市场的战略高地。”此次美国对华航运制裁可能成为重塑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的重要转折点。韩国造船业能否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
2025-04-20 23:45:40 -
"人形机器人元年"已至?中韩产业竞速拉开帷幕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下一代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伴随“AI+机器人”成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的风口,中国企业不仅在整机制造领域全面布局,也在电池等关键基础部件上快速突破,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及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部署,力求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人形+电池”双轮驱动 据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逾百家上市公司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其中超过半数(约56%)总部设在中国。此外,全球45%的定制化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集中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正逐步确立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预计今年将有多家企业实现量产和商业化应用。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设定到2027年实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目标。目前由17个中央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正积极推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学研合作等多项政策落地,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资源加速涌入。 中国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融合。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正在与百度合作,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集成至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中,并计划与富士康设立联合实验室,拓展在物流、质检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智能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6年量产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实现从L2阶段(部分能力自动化)向L3阶段(多模态协同)的跨越。 ▲中国电池企业“绑定整机” 切入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企业也正凭借技术创新和全链条整合能力,在机器人产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代表企业亿纬锂能(EVE Energy)近日宣布,将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研发企业小鹏汇天提供新一代低电压锂电池,并已完成样品交付,进入测试与集成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亿纬锂能亦在迅速布局。其子公司已更名为“惠州金源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并新增整机制造、研发、销售等业务方向。作为唯一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百大人形机器人企业”榜单的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正通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安全性强、快速充放电等定制化电池产品,满足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差异化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此举不仅是在技术上“嵌入”整机系统,更是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了传统供应商角色,实现从“电池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的转型。这种“电池+整机”一体化的模式,也成为其在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突围的关键。 ▲韩国积极应对 强化软硬整合 面对中国企业的迅猛攻势,韩国相关企业也在加紧部署。三星电子在收购本土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后,设立了约40人规模的“未来机器人推进团”,并通过其海外投资部门Samsung Next参与多家国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融资,强化全球协同创新布局。 LG电子亦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明确表示,将重点推进包括家务机器人、家用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公司技术总裁(CTO)旗下的机器人前沿研究所正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电池方面,韩国企业也在积极扩展应用场景。LG新能源已与自动配送机器人企业Bear Robotics签署电池独家供应协议,并与韩华Aerospace合作开发城市空中交通专用电池系统。三星SDI则携手现代、起亚汽车共同开发专用于机器人领域的高效能电池产品,并通过新材料与结构设计提升性能。 然而,业内分析认为,韩国企业在机器人电池领域仍更多停留在“单元电池制造”阶段,对终端整机的系统集成关注相对不足;而中国企业则倾向于将电池深度嵌入整机设计,从运行场景中反向推动性能优化,展现出更强的全链条掌控能力。 中国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57:45 -
三养食品市值破7万亿韩元 全球火鸡面热潮催生"皇帝股"
据韩国金融界18日消息,韩国食品企业三养食品18日收盘市值突破7万亿韩元大关,达到7.239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1.4亿元)。18日该股收盘价前交易日上涨2.67%,达96.1万韩元。本月17日该股收盘价上涨0.4%至93.6万韩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逐渐成为每股100万韩元的“皇帝股票”。 数据显示,以本月18日为准,三养食品市值在韩国综合股指(KOSPI)市场成分股中排名第59位,已超越爱茉莉太平洋集团(6.7万亿韩元)、LIG Nex1(6.3万亿韩元)等公司市值。与此同时,与大韩航空(7.5万亿韩元)韩华系统公司(7.3万亿韩元)等企业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目前,三养食品的市值已达到食品行业巨头CJ第一制糖(3.598万亿韩元)的两倍,更是方便面行业龙头农心(2.4726万亿韩元)的三倍以上。据悉,在上月农心定期股东大会上,就有股东批评公司股价表现逊于三养食品。这一对比凸显出三养食品凭借火鸡面在全球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市值已远超传统食品巨头。尽管农心在韩国本土方便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三养通过精准的海外扩张战略实现了市值反超。 根据三养食品的数据,去年得益于美国和中国法人的强劲增长,海外销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达到1.3359万亿韩元,同比激增65%。尽管市场担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战可能影响其最大出口市场美国,但随着本月10日美国宣布90天关税豁免期,该股10日应声暴涨10.8%,加上一季度业绩向好预期,股价已实现六日连续上涨。 韩国证券业界普遍看好三养食品的发展前景,多家证券公司将三养食品的目标股价上调至110万韩元。元大证券公司分析师孙贤正(音)预测,三养食品今年一季度出口业务将继续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带动整体业绩提升。 在首尔一家大型超市陈列的火鸡面【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19 00:45:04 -
在中美关税风暴中逆袭?韩国造船迎来全球订单大迁徙
最近,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关税政策频繁变动的背景下,韩国造船相关产业板块表现亮眼。受益于特朗普“重建美国造船业”的表态以及其政府强化对中国制造业制裁措施,市场普遍预期韩国企业将获得大量订单回流。加之全球对环保船舶的需求快速上升,韩国造船企业凭借稳定的技术力和供应链优势,正站上全球产业重组的风口。 ▲全球订单避险转向 韩国造船业迎反射利益 随着美国政府对中国造船业施加更为严厉的出口与投资限制,全球航运企业对中国造船企业的下单意愿显著下降。据国际船舶与航运专业媒体《TradeWinds》16日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造船厂获得的散货船订单数量骤降至13艘,较去年同期的143艘暴跌逾九成,创下32年来最低纪录。 这一现象被广泛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在其任期内推进的一系列“脱中”政策的延续。今年1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依据“301条款”,将多家中国航运企业及中国制造的船舶纳入制裁清单,并计划于本月出台针对中国船只和船厂的高额港口使用费政策。据悉,驶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将面临100万美元港口费,而凡“中国制造”的船舶则将被额外征收150万美元费用。 制裁措施一旦生效,长期以来依赖中国船厂低价优势的全球航运公司开始寻求更为稳妥的合作对象,韩国船厂因此成为订单回流的直接受益方。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巨头Venture Global已考察HD现代重工、三星重工业和韩华海洋等韩国造船企业,并计划订购最多12艘新船,其中包括4艘LNG运输船。据悉,该公司在此次竞标中完全排除中国船厂,明确表达了避险立场。 希腊航运巨头、“船王”埃万杰洛斯·马里纳基斯(Evangelos Marinakis)亦于近日与HD现代子公司签署20艘船舶的建造意向书。而在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FLNG)领域,中国唯一具备建造能力的企业惠生被美方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后,三星重工业或将成为该领域全球唯一的主要供应商。 ▲造船板块强势上涨 市场看好“韩美产业协同”前景 在全球金融市场因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而出现波动的背景下,韩国造船股却逆势走强。截至本月14日,韩国金融平台“MP Doctor”数据显示,本月以来韩国“造船主题股”整体上涨18.64%,其中HJ重工业涨幅达39.83%,HD现代尾浦、HD现代重工与韩华海洋亦录得超过两位数增长。 分析认为,韩国造船企业股价飙升,一方面源于对特朗普“美国制造”政策下韩美合作可能性的持续期待,另一方面则与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进船舶碳税制度、加速环保船舶替换周期有关。有分析指出,IMO最新环保法规的实施将使船东难以再拖延老旧船舶的更新换代,“原本以25至30年为周期的船舶替换可能提前启动”,这将极大刺激对高技术含量环保船型的订单需求,韩国造船业有望全链条受益。 同时,美国持续对中国施压也被视为强化“韩美造船阵营”格局的推手。专家指出,在未来全球订单可能分化为“韩日与中国”两个阵营的背景下,韩国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优势将带来更大成长空间。 ▲“船坞不足”成瓶颈 韩国造船业海外产能布局提速 面对订单快速增长与国内船坞产能趋紧的矛盾,韩国造船企业正加快海外建造基地布局。HD韩国造船海洋公司已着手扩大在菲律宾苏比克造船厂的产能;三星重工业则正在考虑与东南亚企业合作,灵活利用当地造船设施,以缓解国内建造压力。 然而,产能转移也面临地缘政治新变数。三星重工业近期决定将价值达477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6亿元)的苏伊士型油轮订单分包给中国造船企业PaxOcean,虽可节省大量建造成本,但也引发外界对是否符合美方“脱中”政策要求的担忧。一旦美国新港口费用政策将“在中国建造”的代工船舶纳入征收范围,该模式的可行性或将受到重大挑战。 “即使订单来自非中资船东,代工模式下的关键技术转移仍存在安全疑虑。”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中美博弈背景下,这种合作模式的政策风险与技术敏感性都在上升。” ▲韩国造船业动荡时代迎来战略窗口期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环保法规加速落地的双重背景下,韩国造船企业正处于政策与市场叠加的“战略窗口期”。凭借长期积累的造船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建造能力与灵活应对供应链变化的组织能力,韩国正逐步确立其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 但与此同时,如何在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合理规避政策风险,建立更稳固的韩美合作机制,亦是韩国造船业需要直面的中长期挑战。 在全球造船业格局剧变的当下,韩国造船产业正行走在“机遇与风险交织”的钢索之上。前方虽充满不确定性,但若能稳步前行,韩国有望在这场全球产业洗牌中赢得更为坚实的战略主动权。 三星重工业巨济造船厂全景【图片来源 三星重工业】
2025-04-18 00:43:22 -
韩国职场离职率攀升 百强企业员工"黏性"不降反增
9日,在京畿道水原市举行的“水原工作岗位博览会”上。青年们在查看招聘公告栏。【图片新闻 韩联社】 尽管近年来韩国20至40岁年轻人受频繁跳槽风潮及经济低迷影响,自愿离职率持续攀升,然而,韩国百强企业员工的平均在职年限不降反升。 16日,企业数据研究机构CEO Score面向销售额排名前100位的韩国企业中,公开近5年的员工在职年限数据的80家企业进行调查并发布结果显示,以去年为基准,受访企业的员工平均在职年限为14.03年,较2020年增加0.48年。数据显示,大企业员工的平均在职年限呈温和上升趋势,具体来看,2020年为13.55年,2021年为13.7年,2022年为13.63年,2023年为13.91年。 其中,女性员工在职年限的增长尤为明显。女性员工平均在职年限从2020年的11.38年提升至2024年的12.94年,增加1.56年;相比之下,男性员工的在职年限仅从14.29年上升至14.41年,增幅为0.12年。男女员工在职年限的差距从2020年的2.91年缩小至2024年的1.47年。 从企业来看,去年,起亚汽车员工平均在职年限最长,为21.80年;其次为KT(20.5年)、SK仁川石油化学(20年)、花旗银行(18.84年)、SK能源(18.68年)、Hanon系统(18.64年)、大韩航空(18.4年)、SK geocentric(18年)、渣打银行(17.94年)和S-Oil(17.8年)。反之,百强企业中员工平均在职年限最短的是斗山,仅为3.2年。其后依次为未来资产(MiraeAsset ,4.2年)、HD现代重工(4.3年)、Kiwoom证券(6.58年)、Daou科技(6.88年)、GS零售(7.2年)、Naver(7.40年)等。 近几年,在职年限增幅最大的企业是SK Networks,从2020年的9.05年增加至2024年的13.92年,增长4.87年。HD现代重工(3.4年)、易买得(3.2年)、韩国泰科(3年)、三星SDS(2.8年)、三星物产(2.6年)、未来资产证券(2.41年)、乐天购物(2.4年)、现代工程建设(2.3年)和LG显示(2.2年)等企业的员工在职年限也显著提升。反之,现代汽车员工平均在职年限从2020年的18.8年下降至2024年的15.8年,减少3年,降幅最为显著。其次依次为SK能源(2.31年)、高丽锌业(2.17年)、韩华生命(1.7年)、SK geocentric(1.63年)、KG化学(1.3年)、KT(1.1年)以及现代摩比斯(1年)等。
2025-04-16 19:37:46 -
韩国逾半数百强企业员工平均年薪突破1亿韩元
一项调查显示,去年韩国100强企业中,超过半数企业员工平均年薪超过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韩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 韩联社对销售额前100强企业的事业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并于31日发布的结果显示,韩国大型企业员工平均年薪水平呈现持续攀升态势。韩国百强企业中,有55家企业员工平均年薪突破1亿韩元。具体而言,进入"1亿韩元俱乐部"的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9家,逐年递增至2020年12家、2021年23家、2022年35家、2023年48家,直至去年达到55家,较2019年增长约6.1倍。 去年有7家新晋企业加入该行列,包括现代格罗唯视(1亿韩元)、韩华航空航天(1.18亿韩元)、三星电机(1.3亿韩元)以及KT&G(1.7亿韩元)等知名企业。此外,销售额前十强的企业全员跻身"1亿韩元俱乐部"。其中,三星电子员工平均年薪达1.3亿韩元,现代汽车为1.2亿韩元至1.4亿韩元,SK、起亚、LG电子等企业员工平均年薪分别为1.16亿韩元、1.36亿韩元、1.17亿韩元。SK Innovation(1.58亿韩元)、浦项制铁(1.48亿韩元)、HD现代(1.59亿韩元)、SK海力士(1.17亿韩元)、现代摩比斯(1.35亿韩元)的员工平均年薪也均超过1亿韩元。 从企业架构分析,控股公司员工平均年薪普遍高于旗下子公司。以LG集团为例,控股公司平均年薪高达1.87亿韩元,而LG电子(1.3亿韩元)、LG化学(1.3亿韩元)、LG能源解决方案(1.18亿韩元)等子公司则相对较低。据分析,这是由于控股公司高管相对较多。 从行业来看,在销售额100强企业中,S-Oil(1.54亿韩元)、SK innovation(1.58亿韩元)等能源领域企业薪酬水平位居前列,而易买得(5100万韩元)、乐天购物(5250万韩元)等零售流通业则相对较低。韩国经济人协会经济产业本部长相浩(音)指出:"持续的高通胀环境下,大型企业薪酬持续攀升,而中小企业调薪幅度有限,预计未来不同规模企业间的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剧。"
2025-03-31 23:39:08 -
美国拟对华船舶加征高额港口费 韩国造船业有望"渔翁得利"
2日,装有集装箱的船舶整齐停靠在釜山港。【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对华船舶加征港口费政策进入最终听证阶段,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新的变化。韩国作为除中国外少数具备大型商船建造能力的国家,韩国造船企业有望在此轮政策调整中占据最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据业界28日透露,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24日开始启动两次就拟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等领域采取的限制措施举行公开听证会。此次听证会是特朗普政府签署相关行政令前的关键程序,意味着该政策最快或于今年上半年正式生效。 这一政策的出台基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1月16日发布的《301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通过“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在全球造船与物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美国相关行业构成系统性限制。根据提案内容,美方计划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籍船舶征收高额靠港费,具体标准可能为每艘船100万至300万美元,或按净吨位最高每吨1000美元计算。此外,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外国航运公司也可能面临每艘最高150万美元的附加费,而未来订购中国船舶的订单则需额外支付50万至100万美元的费用。同时,美国拟限制中国“LOGINK”物流管理系统的使用,并鼓励企业采购美制船舶,符合条件者可获得每年最高100万美元的退税优惠。 该政策已获得美国钢铁工人工会、主要制造业企业及部分两党议员的支持,显示出美国在贸易政策上进一步向“去中国化”倾斜的趋势。市场分析认为,此举将促使全球航运企业调整船舶采购策略,减少对中国造船的依赖,从而为韩国等具备竞争力的造船国家创造新的市场机遇。 此外,非中国制造的二手船舶交易价格已出现明显上涨。近日,日本2011年建造的10万载重吨级二手船以3900万美元成交,较市场评估价高出约15%。韩国产二手船同样受到市场追捧,价格持续攀升。业内预测,若美国政策落地,韩国三大造船企业(HD韩国造船海洋、三星重工、韩华海洋)订单量或将进一步增长。目前,韩国造船业已手握未来三年的充足订单,市场议价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韩国造船业界人士表示:“此前,部分航运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倾向于选择原材料和人工费等方面相对低廉的中国船舶,但美国的新政策可能改变这一趋势。从中长期来看,全球造船订单或逐步向中国以外的市场转移,韩国造船业的技术和产能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2025-03-28 19:51:46 -
"中学蚂蚁"扬眉吐气 韩国投资者争相押注中国科技股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推动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人工智能(AI)创新浪潮,市场对中国突破美国在技术上“卡脖子”,仍持续创新的预期升温,加上两会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落地,韩国股市中的“中学蚂蚁”(指投资中国股票的散户)重新扬眉吐气。 据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近日消息,近一个月(2月21日至3月20日)期间,韩国投资者净买入规模居前20位的海外股票中,小米和比亚迪分别位列第9位和第11位,净买入金额为146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和1110亿韩元。相较于今年1月净买入前20位股票清一色为美股及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市场氛围正在发生变化。 在ETF市场,对中国科技股的关注更为显著。据韩国交易所数据,过去一个月,韩国ETF市场中净流入资金最多的产品是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TIGER中国恒生科技”,净流入金额为2658亿韩元。该ETF投资于小米、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科技龙头企业。截止上月底,韩国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指数ETF基金共计44只,涨幅最大的近一个月收益率高达62.8%,远高于美国指数ETF不到10%的收益率,极大增强了“中学蚂蚁”的信心。 韩国投资者重新将目光转向中国科技股的一个重要契机是DeepSeek对市场造成的冲击。今年1月,中国AI初创企业深度求索公开的AI语言大模型DeepSeek-R1以不到ChatGPT十分之一的成本,向全球AI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尽管美国近年来采取限制对华出口高端AI芯片等一系列措施,但中国科技企业并未因此受挫,反而通过革新取得突破。 DeepSeek登场引发韩国股民对中国股市的投资热情。【图片提供 韩联社】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技术突破推动科技股上涨行情,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美团、小鹏汽车等中国主要科技企业股价今年持续上涨。 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也提振投资者信心,去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智能手机、电脑、电子设备等需求大幅升温,今年此项补贴从150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000亿元。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美国股市波动,反而令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魅力上升。韩华投资证券研究员郑正英(音)称,中国政府持续推动AI、电动汽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有望拉动民间投资,阿里巴巴、腾讯也相继发布大规模投资计划,将提升大中华地区股市的长期吸引力。 尽管涨幅可观,但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中国科技“七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京东、网易)仍落后于美股科技“七姐妹”(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特斯拉、英伟达),中国科技七巨头的平均市盈率为32.3倍,而处于全球人工智能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估值为37.6倍。 自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以来,美国股市已上涨约50%,仅科技行业的市值就增加了13万亿美元。对于DeepSeek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国专家认为,中国股市未来可能会继续因为关税、消费等问题出现波动,但中国有足够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来控制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中国股票上涨的最大推动力。
2025-03-24 01:17:50 -
韩国四大石化巨头逆势加码研发 突围中国过剩产能
韩国四大石化企业LG化学、乐天化学、韩华解决方案和锦湖石油化学去年营业利润普遍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反而加大研发(R&D)投资,旨在抢占未来增长动力,同时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应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挑战。 四大石化企业近日向韩国金融监督院电子公告系统提交的年度报告显示,乐天化学去年录得894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4.3亿元)的合并营业亏损,在四大企业中亏损幅度最大,但研发费用从2023年的1203亿韩元增长23%至2024年的1481亿韩元。乐天化学方面表示,仅凭传统通用产品难以与中国竞争,因此计划投入资金用于电池材料和氢能技术的开发。 作为韩国营收排名第一的化工企业,LG化学去年在研发方面投入2.19万亿韩元,较2023年的2.085万亿韩元增长4.8%。实际上,LG化学去年营业利润为9160亿韩元,同比大幅下滑63.8%,但计划继续加强显示材料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研发。 韩华解决方案化工部门去年出现1213亿韩元的营业亏损,由盈转亏,但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2137亿韩元,与前一年的2149亿韩元基本持平。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特种异氰酸酯等用于粘合剂的高附加值材料开发。 锦湖石油化学也把研发费用从前年的630亿韩元增至653亿韩元,同比增长3.6%,计划特别加大在高附加值合成橡胶、电动汽车材料和环保产品方面的投资。锦湖石油化学去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4%,仅为2728亿韩元,但依旧坚定推进技术创新。 成均馆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裴真莹指出,要想在中国难以追赶的特种化学品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大量研发投入不可避免,在环保和生物领域推动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补充称,与其他行业不同,化工行业的研发需要长期积累,短期内难以见效,因此韩国石化企业正在以长远视角进行战略性投资。 锦湖石油化学中央研究所研究员【图片来源 锦湖石油化学】
2025-03-22 00:16:24 -
中国造船业快速崛起 在全球市场扩大与韩国的差距
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日公布的最新造船数据,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总量达4143艘,总吨位达1.3843亿吨,同比增长61%,创下历史第二高水平。其中,中国造船业以约70%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韩国进出口银行在《韩国造船业大型船舶订单现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韩国造船业的订单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0.6%下降至2024年11月的18.1%,而中国则从60%上升至70%,进一步拉开了与韩国的差距。 特别是在大型油轮和集装箱船市场,中国的增长尤为显著。曾由韩国主导的苏伊士型(Suezmax)油轮市场,2024年中国以52%的市场份额超过韩国(41%)。在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市场,韩国的市场份额虽从2023年的0%回升至2024年的22%,但仍然落后于中国。 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2025》政策推动了造船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策扶持,增强了造船业的竞争力。上海附近的江南造船厂和沪东中华造船厂不仅建造商用船舶,还生产军舰,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提供支持。 在绿色环保和智能制造领域,中国造船业同样取得了突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法规的加强,LNG动力船、氨动力船和甲醇燃料动力船等环保船舶的需求增加。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船厂承接了全球50%以上的氨动力和甲醇燃料动力船订单,同时在LNG动力船市场的占有率也在不断扩大。 此外,中国船舶集团(CSSC)等主要造船企业正在引入人工智能(AI)生产管理系统、自动焊接机器人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以提升造船效率和质量。 相比之下,韩国造船业正在失去竞争力。韩国曾在1990年代后期至2010年代初期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但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结构性问题的积累,行业陷入困境。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指出,韩国造船企业在2000年代后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争取订单而采取低价策略,忽视了成本控制。此外,2010年代初,韩国造船业在海洋工程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但因油价下跌,多个项目被取消,导致大规模亏损。 人力短缺和生产率下降也是韩国造船业面临的挑战。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的一位专家表示:“造船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但自2015年起,由于行业重组和业绩恶化,许多熟练工人流失。而中国则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补充技术工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尽管韩国仍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保持技术优势,现代重工、韩华海洋(原大宇造船海洋)和三星重工在LNG船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订单价格比中国船厂高出20%至30%,但这一领先优势能否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造船业不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而是通过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绿色环保船舶开发和智能造船等多方面战略占领全球市场。韩国要想保持造船强国的地位,必须持续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保持技术领先,并加快智能造船厂和环保技术的开发,以增强整体竞争力。” 韩华海洋巨济工厂全景【图片来源 韩华海洋】
2025-03-20 20:07:07
-
美国对华航运制裁或重塑全球造船格局 韩国集装箱船市场迎战略机遇
HD韩国造船海洋超大型集装箱船。【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政府对华航运及船舶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背景下,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重大调整。分析指出,韩国造船业有望借此契机,在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快速蚕食的集装箱船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造船企业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确保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中资航运企业及造船企业征收入港附加费,中国造船业的价格优势面临实质性削弱。分析认为,在中国企业加速追赶韩国在LNG运输船领域技术优势的当下,这一政策变化将为韩国造船业带来难得的“战略窗口期”。 韩国造船海洋装备协会于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呈快速扩张态势。以标准船吨(CGT)计算,中国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59.5%跃升至去年的87.8%;同期,韩国的市场份额则从31.6%大幅下降至12.1%。 韩国投资证券援引克拉克森研究所(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领先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高度集中于中国船厂。其中,地中海航运在中国船厂的订单占比高达97%,赫伯罗特达89%,马士基为59%,ONE和达飞轮船分别为58%和47%,长荣海运则为36%。据分析,在美国制裁政策影响下,这些航运巨头可能会逐步调整供应链策略,将部分订单转向韩国造船企业。 韩国信用评级机构NI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各类船型中,集装箱船市场将最先感受到制裁带来的冲击。”并预测:“未来主要航运公司很可能会将新造船订单从中国向韩国转移。考虑到当前多数造船合同采用‘重尾款’(预付款少,交付款多)支付结构,航运公司存在终止与中国船厂初步协议的可能性。” 即使在美国制裁措施出台前,韩国船厂已获多个集装箱船订单。今年1月,HD韩国造船海洋成功斩获价值3.71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90.5亿元)的12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市场普遍认为订单来自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达飞轮船。此外,韩华海洋也于上月成功接获长荣海运2.4万TEU(集装箱吞吐量)级超大型集装箱船6艘,单艘造价达3881亿韩元,创下该类型船舶史上最高价格纪录。 当前,韩国造船业整体订单份额持续下滑、LNG运输船这一主力船型的主导地位也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此次机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去年,全球新船订单中,韩国占比仅为17%,创八年来新低。反之,中国高达71%,两国差距从2022年的40个百分点扩大至54个百分点。在LNG运输船领域,韩国市场份额也从2021年的92.6%下滑至2023年的57.2%,同期中国份额则从7.4%攀升至42.8%。 NICE相关人士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韩国造船业必须采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持续强化LNG船领域技术壁垒的同时,积极抢占集装箱船市场的战略高地。”此次美国对华航运制裁可能成为重塑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的重要转折点。韩国造船业能否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
2025-04-20 23:45:40 -
"人形机器人元年"已至?中韩产业竞速拉开帷幕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下一代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崛起。伴随“AI+机器人”成为新一轮技术浪潮的风口,中国企业不仅在整机制造领域全面布局,也在电池等关键基础部件上快速突破,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此同时,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及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部署,力求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人形+电池”双轮驱动 据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逾百家上市公司正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其中超过半数(约56%)总部设在中国。此外,全球45%的定制化机器人制造企业也集中于中国。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正逐步确立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预计今年将有多家企业实现量产和商业化应用。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设定到2027年实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目标。目前由17个中央部门联合组成的“国家级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正积极推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学研合作等多项政策落地,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资源加速涌入。 中国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技术融合。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正在与百度合作,将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集成至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中,并计划与富士康设立联合实验室,拓展在物流、质检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智能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也宣布,计划于2026年量产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目标是实现从L2阶段(部分能力自动化)向L3阶段(多模态协同)的跨越。 ▲中国电池企业“绑定整机” 切入新兴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企业也正凭借技术创新和全链条整合能力,在机器人产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代表企业亿纬锂能(EVE Energy)近日宣布,将为城市空中交通(UAM)研发企业小鹏汇天提供新一代低电压锂电池,并已完成样品交付,进入测试与集成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亿纬锂能亦在迅速布局。其子公司已更名为“惠州金源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并新增整机制造、研发、销售等业务方向。作为唯一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百大人形机器人企业”榜单的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正通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安全性强、快速充放电等定制化电池产品,满足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差异化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此举不仅是在技术上“嵌入”整机系统,更是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了传统供应商角色,实现从“电池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的转型。这种“电池+整机”一体化的模式,也成为其在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突围的关键。 ▲韩国积极应对 强化软硬整合 面对中国企业的迅猛攻势,韩国相关企业也在加紧部署。三星电子在收购本土机器人公司Rainbow Robotics后,设立了约40人规模的“未来机器人推进团”,并通过其海外投资部门Samsung Next参与多家国际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融资,强化全球协同创新布局。 LG电子亦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明确表示,将重点推进包括家务机器人、家用人形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公司技术总裁(CTO)旗下的机器人前沿研究所正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电池方面,韩国企业也在积极扩展应用场景。LG新能源已与自动配送机器人企业Bear Robotics签署电池独家供应协议,并与韩华Aerospace合作开发城市空中交通专用电池系统。三星SDI则携手现代、起亚汽车共同开发专用于机器人领域的高效能电池产品,并通过新材料与结构设计提升性能。 然而,业内分析认为,韩国企业在机器人电池领域仍更多停留在“单元电池制造”阶段,对终端整机的系统集成关注相对不足;而中国企业则倾向于将电池深度嵌入整机设计,从运行场景中反向推动性能优化,展现出更强的全链条掌控能力。 中国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19 00:57:45 -
三养食品市值破7万亿韩元 全球火鸡面热潮催生"皇帝股"
据韩国金融界18日消息,韩国食品企业三养食品18日收盘市值突破7万亿韩元大关,达到7.239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1.4亿元)。18日该股收盘价前交易日上涨2.67%,达96.1万韩元。本月17日该股收盘价上涨0.4%至93.6万韩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逐渐成为每股100万韩元的“皇帝股票”。 数据显示,以本月18日为准,三养食品市值在韩国综合股指(KOSPI)市场成分股中排名第59位,已超越爱茉莉太平洋集团(6.7万亿韩元)、LIG Nex1(6.3万亿韩元)等公司市值。与此同时,与大韩航空(7.5万亿韩元)韩华系统公司(7.3万亿韩元)等企业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目前,三养食品的市值已达到食品行业巨头CJ第一制糖(3.598万亿韩元)的两倍,更是方便面行业龙头农心(2.4726万亿韩元)的三倍以上。据悉,在上月农心定期股东大会上,就有股东批评公司股价表现逊于三养食品。这一对比凸显出三养食品凭借火鸡面在全球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市值已远超传统食品巨头。尽管农心在韩国本土方便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三养通过精准的海外扩张战略实现了市值反超。 根据三养食品的数据,去年得益于美国和中国法人的强劲增长,海外销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韩元大关,达到1.3359万亿韩元,同比激增65%。尽管市场担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战可能影响其最大出口市场美国,但随着本月10日美国宣布90天关税豁免期,该股10日应声暴涨10.8%,加上一季度业绩向好预期,股价已实现六日连续上涨。 韩国证券业界普遍看好三养食品的发展前景,多家证券公司将三养食品的目标股价上调至110万韩元。元大证券公司分析师孙贤正(音)预测,三养食品今年一季度出口业务将继续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带动整体业绩提升。 在首尔一家大型超市陈列的火鸡面【图片提供 韩联社】
2025-04-19 00:45:04 -
在中美关税风暴中逆袭?韩国造船迎来全球订单大迁徙
最近,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关税政策频繁变动的背景下,韩国造船相关产业板块表现亮眼。受益于特朗普“重建美国造船业”的表态以及其政府强化对中国制造业制裁措施,市场普遍预期韩国企业将获得大量订单回流。加之全球对环保船舶的需求快速上升,韩国造船企业凭借稳定的技术力和供应链优势,正站上全球产业重组的风口。 ▲全球订单避险转向 韩国造船业迎反射利益 随着美国政府对中国造船业施加更为严厉的出口与投资限制,全球航运企业对中国造船企业的下单意愿显著下降。据国际船舶与航运专业媒体《TradeWinds》16日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造船厂获得的散货船订单数量骤降至13艘,较去年同期的143艘暴跌逾九成,创下32年来最低纪录。 这一现象被广泛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在其任期内推进的一系列“脱中”政策的延续。今年1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依据“301条款”,将多家中国航运企业及中国制造的船舶纳入制裁清单,并计划于本月出台针对中国船只和船厂的高额港口使用费政策。据悉,驶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将面临100万美元港口费,而凡“中国制造”的船舶则将被额外征收150万美元费用。 制裁措施一旦生效,长期以来依赖中国船厂低价优势的全球航运公司开始寻求更为稳妥的合作对象,韩国船厂因此成为订单回流的直接受益方。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巨头Venture Global已考察HD现代重工、三星重工业和韩华海洋等韩国造船企业,并计划订购最多12艘新船,其中包括4艘LNG运输船。据悉,该公司在此次竞标中完全排除中国船厂,明确表达了避险立场。 希腊航运巨头、“船王”埃万杰洛斯·马里纳基斯(Evangelos Marinakis)亦于近日与HD现代子公司签署20艘船舶的建造意向书。而在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FLNG)领域,中国唯一具备建造能力的企业惠生被美方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后,三星重工业或将成为该领域全球唯一的主要供应商。 ▲造船板块强势上涨 市场看好“韩美产业协同”前景 在全球金融市场因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而出现波动的背景下,韩国造船股却逆势走强。截至本月14日,韩国金融平台“MP Doctor”数据显示,本月以来韩国“造船主题股”整体上涨18.64%,其中HJ重工业涨幅达39.83%,HD现代尾浦、HD现代重工与韩华海洋亦录得超过两位数增长。 分析认为,韩国造船企业股价飙升,一方面源于对特朗普“美国制造”政策下韩美合作可能性的持续期待,另一方面则与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进船舶碳税制度、加速环保船舶替换周期有关。有分析指出,IMO最新环保法规的实施将使船东难以再拖延老旧船舶的更新换代,“原本以25至30年为周期的船舶替换可能提前启动”,这将极大刺激对高技术含量环保船型的订单需求,韩国造船业有望全链条受益。 同时,美国持续对中国施压也被视为强化“韩美造船阵营”格局的推手。专家指出,在未来全球订单可能分化为“韩日与中国”两个阵营的背景下,韩国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优势将带来更大成长空间。 ▲“船坞不足”成瓶颈 韩国造船业海外产能布局提速 面对订单快速增长与国内船坞产能趋紧的矛盾,韩国造船企业正加快海外建造基地布局。HD韩国造船海洋公司已着手扩大在菲律宾苏比克造船厂的产能;三星重工业则正在考虑与东南亚企业合作,灵活利用当地造船设施,以缓解国内建造压力。 然而,产能转移也面临地缘政治新变数。三星重工业近期决定将价值达477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4.6亿元)的苏伊士型油轮订单分包给中国造船企业PaxOcean,虽可节省大量建造成本,但也引发外界对是否符合美方“脱中”政策要求的担忧。一旦美国新港口费用政策将“在中国建造”的代工船舶纳入征收范围,该模式的可行性或将受到重大挑战。 “即使订单来自非中资船东,代工模式下的关键技术转移仍存在安全疑虑。”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中美博弈背景下,这种合作模式的政策风险与技术敏感性都在上升。” ▲韩国造船业动荡时代迎来战略窗口期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环保法规加速落地的双重背景下,韩国造船企业正处于政策与市场叠加的“战略窗口期”。凭借长期积累的造船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建造能力与灵活应对供应链变化的组织能力,韩国正逐步确立其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 但与此同时,如何在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合理规避政策风险,建立更稳固的韩美合作机制,亦是韩国造船业需要直面的中长期挑战。 在全球造船业格局剧变的当下,韩国造船产业正行走在“机遇与风险交织”的钢索之上。前方虽充满不确定性,但若能稳步前行,韩国有望在这场全球产业洗牌中赢得更为坚实的战略主动权。 三星重工业巨济造船厂全景【图片来源 三星重工业】
2025-04-18 00:43:22 -
韩国职场离职率攀升 百强企业员工"黏性"不降反增
9日,在京畿道水原市举行的“水原工作岗位博览会”上。青年们在查看招聘公告栏。【图片新闻 韩联社】 尽管近年来韩国20至40岁年轻人受频繁跳槽风潮及经济低迷影响,自愿离职率持续攀升,然而,韩国百强企业员工的平均在职年限不降反升。 16日,企业数据研究机构CEO Score面向销售额排名前100位的韩国企业中,公开近5年的员工在职年限数据的80家企业进行调查并发布结果显示,以去年为基准,受访企业的员工平均在职年限为14.03年,较2020年增加0.48年。数据显示,大企业员工的平均在职年限呈温和上升趋势,具体来看,2020年为13.55年,2021年为13.7年,2022年为13.63年,2023年为13.91年。 其中,女性员工在职年限的增长尤为明显。女性员工平均在职年限从2020年的11.38年提升至2024年的12.94年,增加1.56年;相比之下,男性员工的在职年限仅从14.29年上升至14.41年,增幅为0.12年。男女员工在职年限的差距从2020年的2.91年缩小至2024年的1.47年。 从企业来看,去年,起亚汽车员工平均在职年限最长,为21.80年;其次为KT(20.5年)、SK仁川石油化学(20年)、花旗银行(18.84年)、SK能源(18.68年)、Hanon系统(18.64年)、大韩航空(18.4年)、SK geocentric(18年)、渣打银行(17.94年)和S-Oil(17.8年)。反之,百强企业中员工平均在职年限最短的是斗山,仅为3.2年。其后依次为未来资产(MiraeAsset ,4.2年)、HD现代重工(4.3年)、Kiwoom证券(6.58年)、Daou科技(6.88年)、GS零售(7.2年)、Naver(7.40年)等。 近几年,在职年限增幅最大的企业是SK Networks,从2020年的9.05年增加至2024年的13.92年,增长4.87年。HD现代重工(3.4年)、易买得(3.2年)、韩国泰科(3年)、三星SDS(2.8年)、三星物产(2.6年)、未来资产证券(2.41年)、乐天购物(2.4年)、现代工程建设(2.3年)和LG显示(2.2年)等企业的员工在职年限也显著提升。反之,现代汽车员工平均在职年限从2020年的18.8年下降至2024年的15.8年,减少3年,降幅最为显著。其次依次为SK能源(2.31年)、高丽锌业(2.17年)、韩华生命(1.7年)、SK geocentric(1.63年)、KG化学(1.3年)、KT(1.1年)以及现代摩比斯(1年)等。
2025-04-16 19:37:46 -
韩国逾半数百强企业员工平均年薪突破1亿韩元
一项调查显示,去年韩国100强企业中,超过半数企业员工平均年薪超过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韩国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 韩联社对销售额前100强企业的事业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并于31日发布的结果显示,韩国大型企业员工平均年薪水平呈现持续攀升态势。韩国百强企业中,有55家企业员工平均年薪突破1亿韩元。具体而言,进入"1亿韩元俱乐部"的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9家,逐年递增至2020年12家、2021年23家、2022年35家、2023年48家,直至去年达到55家,较2019年增长约6.1倍。 去年有7家新晋企业加入该行列,包括现代格罗唯视(1亿韩元)、韩华航空航天(1.18亿韩元)、三星电机(1.3亿韩元)以及KT&G(1.7亿韩元)等知名企业。此外,销售额前十强的企业全员跻身"1亿韩元俱乐部"。其中,三星电子员工平均年薪达1.3亿韩元,现代汽车为1.2亿韩元至1.4亿韩元,SK、起亚、LG电子等企业员工平均年薪分别为1.16亿韩元、1.36亿韩元、1.17亿韩元。SK Innovation(1.58亿韩元)、浦项制铁(1.48亿韩元)、HD现代(1.59亿韩元)、SK海力士(1.17亿韩元)、现代摩比斯(1.35亿韩元)的员工平均年薪也均超过1亿韩元。 从企业架构分析,控股公司员工平均年薪普遍高于旗下子公司。以LG集团为例,控股公司平均年薪高达1.87亿韩元,而LG电子(1.3亿韩元)、LG化学(1.3亿韩元)、LG能源解决方案(1.18亿韩元)等子公司则相对较低。据分析,这是由于控股公司高管相对较多。 从行业来看,在销售额100强企业中,S-Oil(1.54亿韩元)、SK innovation(1.58亿韩元)等能源领域企业薪酬水平位居前列,而易买得(5100万韩元)、乐天购物(5250万韩元)等零售流通业则相对较低。韩国经济人协会经济产业本部长相浩(音)指出:"持续的高通胀环境下,大型企业薪酬持续攀升,而中小企业调薪幅度有限,预计未来不同规模企业间的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剧。"
2025-03-31 23:39:08 -
美国拟对华船舶加征高额港口费 韩国造船业有望"渔翁得利"
2日,装有集装箱的船舶整齐停靠在釜山港。【图片来源 韩联社】 随着美国对华船舶加征港口费政策进入最终听证阶段,全球造船业格局或将迎来新的变化。韩国作为除中国外少数具备大型商船建造能力的国家,韩国造船企业有望在此轮政策调整中占据最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据业界28日透露,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24日开始启动两次就拟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等领域采取的限制措施举行公开听证会。此次听证会是特朗普政府签署相关行政令前的关键程序,意味着该政策最快或于今年上半年正式生效。 这一政策的出台基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1月16日发布的《301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通过“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在全球造船与物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美国相关行业构成系统性限制。根据提案内容,美方计划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籍船舶征收高额靠港费,具体标准可能为每艘船100万至300万美元,或按净吨位最高每吨1000美元计算。此外,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外国航运公司也可能面临每艘最高150万美元的附加费,而未来订购中国船舶的订单则需额外支付50万至100万美元的费用。同时,美国拟限制中国“LOGINK”物流管理系统的使用,并鼓励企业采购美制船舶,符合条件者可获得每年最高100万美元的退税优惠。 该政策已获得美国钢铁工人工会、主要制造业企业及部分两党议员的支持,显示出美国在贸易政策上进一步向“去中国化”倾斜的趋势。市场分析认为,此举将促使全球航运企业调整船舶采购策略,减少对中国造船的依赖,从而为韩国等具备竞争力的造船国家创造新的市场机遇。 此外,非中国制造的二手船舶交易价格已出现明显上涨。近日,日本2011年建造的10万载重吨级二手船以3900万美元成交,较市场评估价高出约15%。韩国产二手船同样受到市场追捧,价格持续攀升。业内预测,若美国政策落地,韩国三大造船企业(HD韩国造船海洋、三星重工、韩华海洋)订单量或将进一步增长。目前,韩国造船业已手握未来三年的充足订单,市场议价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韩国造船业界人士表示:“此前,部分航运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倾向于选择原材料和人工费等方面相对低廉的中国船舶,但美国的新政策可能改变这一趋势。从中长期来看,全球造船订单或逐步向中国以外的市场转移,韩国造船业的技术和产能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2025-03-28 19:51:46 -
"中学蚂蚁"扬眉吐气 韩国投资者争相押注中国科技股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推动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人工智能(AI)创新浪潮,市场对中国突破美国在技术上“卡脖子”,仍持续创新的预期升温,加上两会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落地,韩国股市中的“中学蚂蚁”(指投资中国股票的散户)重新扬眉吐气。 据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近日消息,近一个月(2月21日至3月20日)期间,韩国投资者净买入规模居前20位的海外股票中,小米和比亚迪分别位列第9位和第11位,净买入金额为146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和1110亿韩元。相较于今年1月净买入前20位股票清一色为美股及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市场氛围正在发生变化。 在ETF市场,对中国科技股的关注更为显著。据韩国交易所数据,过去一个月,韩国ETF市场中净流入资金最多的产品是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TIGER中国恒生科技”,净流入金额为2658亿韩元。该ETF投资于小米、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科技龙头企业。截止上月底,韩国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指数ETF基金共计44只,涨幅最大的近一个月收益率高达62.8%,远高于美国指数ETF不到10%的收益率,极大增强了“中学蚂蚁”的信心。 韩国投资者重新将目光转向中国科技股的一个重要契机是DeepSeek对市场造成的冲击。今年1月,中国AI初创企业深度求索公开的AI语言大模型DeepSeek-R1以不到ChatGPT十分之一的成本,向全球AI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尽管美国近年来采取限制对华出口高端AI芯片等一系列措施,但中国科技企业并未因此受挫,反而通过革新取得突破。 DeepSeek登场引发韩国股民对中国股市的投资热情。【图片提供 韩联社】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技术突破推动科技股上涨行情,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美团、小鹏汽车等中国主要科技企业股价今年持续上涨。 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也提振投资者信心,去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智能手机、电脑、电子设备等需求大幅升温,今年此项补贴从150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000亿元。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美国股市波动,反而令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魅力上升。韩华投资证券研究员郑正英(音)称,中国政府持续推动AI、电动汽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有望拉动民间投资,阿里巴巴、腾讯也相继发布大规模投资计划,将提升大中华地区股市的长期吸引力。 尽管涨幅可观,但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中国科技“七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京东、网易)仍落后于美股科技“七姐妹”(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特斯拉、英伟达),中国科技七巨头的平均市盈率为32.3倍,而处于全球人工智能狂热中心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估值为37.6倍。 自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以来,美国股市已上涨约50%,仅科技行业的市值就增加了13万亿美元。对于DeepSeek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国专家认为,中国股市未来可能会继续因为关税、消费等问题出现波动,但中国有足够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来控制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中国股票上涨的最大推动力。
2025-03-24 01:17:50 -
韩国四大石化巨头逆势加码研发 突围中国过剩产能
韩国四大石化企业LG化学、乐天化学、韩华解决方案和锦湖石油化学去年营业利润普遍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反而加大研发(R&D)投资,旨在抢占未来增长动力,同时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应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挑战。 四大石化企业近日向韩国金融监督院电子公告系统提交的年度报告显示,乐天化学去年录得894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4.3亿元)的合并营业亏损,在四大企业中亏损幅度最大,但研发费用从2023年的1203亿韩元增长23%至2024年的1481亿韩元。乐天化学方面表示,仅凭传统通用产品难以与中国竞争,因此计划投入资金用于电池材料和氢能技术的开发。 作为韩国营收排名第一的化工企业,LG化学去年在研发方面投入2.19万亿韩元,较2023年的2.085万亿韩元增长4.8%。实际上,LG化学去年营业利润为9160亿韩元,同比大幅下滑63.8%,但计划继续加强显示材料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研发。 韩华解决方案化工部门去年出现1213亿韩元的营业亏损,由盈转亏,但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2137亿韩元,与前一年的2149亿韩元基本持平。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特种异氰酸酯等用于粘合剂的高附加值材料开发。 锦湖石油化学也把研发费用从前年的630亿韩元增至653亿韩元,同比增长3.6%,计划特别加大在高附加值合成橡胶、电动汽车材料和环保产品方面的投资。锦湖石油化学去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4%,仅为2728亿韩元,但依旧坚定推进技术创新。 成均馆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裴真莹指出,要想在中国难以追赶的特种化学品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大量研发投入不可避免,在环保和生物领域推动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补充称,与其他行业不同,化工行业的研发需要长期积累,短期内难以见效,因此韩国石化企业正在以长远视角进行战略性投资。 锦湖石油化学中央研究所研究员【图片来源 锦湖石油化学】
2025-03-22 00:16:24 -
中国造船业快速崛起 在全球市场扩大与韩国的差距
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日公布的最新造船数据,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总量达4143艘,总吨位达1.3843亿吨,同比增长61%,创下历史第二高水平。其中,中国造船业以约70%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韩国进出口银行在《韩国造船业大型船舶订单现状及启示》报告中指出,韩国造船业的订单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0.6%下降至2024年11月的18.1%,而中国则从60%上升至70%,进一步拉开了与韩国的差距。 特别是在大型油轮和集装箱船市场,中国的增长尤为显著。曾由韩国主导的苏伊士型(Suezmax)油轮市场,2024年中国以52%的市场份额超过韩国(41%)。在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市场,韩国的市场份额虽从2023年的0%回升至2024年的22%,但仍然落后于中国。 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2025》政策推动了造船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策扶持,增强了造船业的竞争力。上海附近的江南造船厂和沪东中华造船厂不仅建造商用船舶,还生产军舰,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提供支持。 在绿色环保和智能制造领域,中国造船业同样取得了突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法规的加强,LNG动力船、氨动力船和甲醇燃料动力船等环保船舶的需求增加。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船厂承接了全球50%以上的氨动力和甲醇燃料动力船订单,同时在LNG动力船市场的占有率也在不断扩大。 此外,中国船舶集团(CSSC)等主要造船企业正在引入人工智能(AI)生产管理系统、自动焊接机器人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以提升造船效率和质量。 相比之下,韩国造船业正在失去竞争力。韩国曾在1990年代后期至2010年代初期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但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结构性问题的积累,行业陷入困境。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指出,韩国造船企业在2000年代后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争取订单而采取低价策略,忽视了成本控制。此外,2010年代初,韩国造船业在海洋工程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但因油价下跌,多个项目被取消,导致大规模亏损。 人力短缺和生产率下降也是韩国造船业面临的挑战。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的一位专家表示:“造船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但自2015年起,由于行业重组和业绩恶化,许多熟练工人流失。而中国则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补充技术工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尽管韩国仍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保持技术优势,现代重工、韩华海洋(原大宇造船海洋)和三星重工在LNG船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订单价格比中国船厂高出20%至30%,但这一领先优势能否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造船业不仅仅依靠价格优势,而是通过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绿色环保船舶开发和智能造船等多方面战略占领全球市场。韩国要想保持造船强国的地位,必须持续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保持技术领先,并加快智能造船厂和环保技术的开发,以增强整体竞争力。” 韩华海洋巨济工厂全景【图片来源 韩华海洋】
2025-03-20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