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搜索
搜索
选择时间
搜索范围
全部的
‘coupang’新闻 31个
-
外卖"免配送费"引争议 商家经营压力加剧
韩国外卖平台推行“免配送费”服务已逾一年。尽管消费者需支付的配送费大幅减少,但商家需支付每单超过3000韩元(约合人民币15.59元)的配送费,进一步加重了经营负担。 去年,“共生协议体”曾向韩国两大外卖平台“外卖的民族”与Coupang Eats劝告终止免配送费服务,但其并未采纳。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上月亦成立外卖平台专项调查组,重点调查免配送费广告是否夸大宣传。 外卖业界23日消息,自Coupang Eats与“外卖的民族”开始实施免配送费服务而掀起巨大争议。去年3月Coupang Eats率先向其Wow会员推出“捆绑下单免配送费”服务,一周后,“外卖的民族”也推出了类似的“实惠配送”服务。 另外,拥有约60%市场份额的“外卖的民族”消费者纷纷转向实惠的平台配送,导致商家配送大幅减少。该配送费为4000韩元,通常由消费者和商家各自承担一半。然而,随着配送的减少,商家不得不接受平台配送“Baemin配送”,商家需每单支付约3400韩元的配送费。 去年,一位公益委员曾建议韩国应效仿其他国家,由消费者承担约1000韩元的部分配送费。在免配送费服务推行前,2公里以内的配送费通常约为3000韩元。Coupang Eats为其超过1400万名付费会员提供免配送费服务,“外卖的民族”也同样实施类似服务。 此外,“免配送费”也被指为餐厅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不少餐厅的堂食价格不变,外卖价格却上调1000至2000韩元,形成所谓的“外卖定价制”。对此,商家群体表示由于免配送费服务不得不抬高外卖餐食价格,配送费与手续费等费用合计已占到整体外卖价格的40%左右。 与此相反的是,外卖平台因免配送费服务使其营收迅速增长。数据显示,“外卖的民族”在推行此服务后,去年营收达4.322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6.6%(9071亿韩元);Coupang Eats营收达1.8819万亿韩元,同比激增137.5%(7925亿韩元)。 虽然目前“外卖的民族”与Coupang Eats均未有终止免配送费服务竞争的迹象,但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可能成为外卖行业变局的关键因素。据悉,公平交易委员会正调查免配送费服务是否存在夸大宣传及Coupang是否涉嫌捆绑销售会员等问题。
2025-06-24 03:03:48 -
从"大陆失误"到"大陆实力" 小米首家韩国门店月底登陆汝矣岛
在韩国IT界一直流传着“大陆的失误”这一都市传说,最初是用来嘲讽“便宜没好货”的中国制造偶尔也能“失手”制造出价廉物美的产品,虽是一句称赞但听上去颇令人觉得不舒服。 在韩国论坛上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中国声美科技(Sound Music)生产的一款“PL30”耳机在韩国意外走红,当时在韩国市面上销售的中国产耳机大部分质量较差,但声美科技的这款耳机却以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6元)的超低价格打破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称品质不亚于售价10-20万韩元的耳机。 这几乎是“大陆的失误”首次被挑剔而闻名的韩国消费者刮目相看。随后小米开始走进韩国人的视线,以智能体重秤、充电宝、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打开韩国市场,虽未进行大规模市场营销,但凭借着性价比在韩国消费者的多款产品在消费者中逐渐积累了口碑,截至去年韩国网络社区中的“米粉”已超过51.5万人。 2018年时,小米曾与SK电讯和韩国电讯(KT)达成合作关系,在韩国推出红米Note 5手机,并顺势推出电水壶、体重秤、手环等产品。和当地通信运营商合作是智能手机品牌出海的常规操作,但韩国市场素有外国品牌手机“坟墓”之称,尤其是LG电子于2021年停止手机业务之后,三星在韩国市场的霸主地位变得更加稳固。 去年8月,小米在韩国发行入门级智能手机红米(Redmi)14C,向三星主场发起挑战。今年初小米成立韩国法人,在首次记者发布会上,小米以“为个人的创新”为愿景公开多款新品。依次推出智能手机、电视机、可穿戴产品、充电宝和扫地机器人等五种产品,覆盖小米全产品矩阵。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小米还在其官网、Coupang和Naver品牌店提供当日安装服务,并对通过这些渠道购买的产品提供三年质保。 今年4月,小米在韩国首次线下举行小米15 Ultra高端相机使用教程社区活动,加强与本地用户的互动。在本月初举行的2025韩国首尔智能技术展(Smart Tech Korea 2025)上,小米展示以“智能小米生活”为主题的智能生态战略,强调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视机、扫地机器人等家电的物联网(IoT)互联性。 但目前韩国智能手机除了三星和iPhone两大巨头外,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仅维持在2%左右。业界认为,小米打入韩国市场看似困难重重,但反过来也意味着存在无限发展的潜力空间。在东南亚、拉美、印度等新兴市场,小米以性价比优势已对三星造成威胁,若小米能撬动韩国消费者需求缝隙,或将产生显著市场冲击力。 据IT业界日前消息,小米在韩国的首家线下门店“小米商城”(Mi Store)将于本月底在首尔汝矣岛地标性建筑国际金融中心(IFC)内开业,门店将作为综合商品体验空间,提供包括最新款智能手机在内的全系列产品体验、购买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小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线下门店的开业,加强与韩国消费者的沟通,提升品牌形象。 业内人士称,中国品牌在韩国形成影响力不能仅靠产品。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在韩智能手机尚无较高的存在感,但若小米能够在韩国市场复制已在东南亚、拉美市场得到验证的“性价比”策略,或将对三星和iPhone的两强格局产生裂变效应。小米选择在寸土寸金的首尔金融中心汝矣岛开出首家线下门店,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的韩国战略从早期的产品输出转向品牌运营新阶段。
2025-06-17 22:51:28 -
韩国人近一年时尚消费逾4000亿元 线上消费规模首超线下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自去年3月至今年2月对全国17个市道的3500名16至69岁男女进行《时尚消费实态调查》,并于4日发布结果显示,韩国人一年期间在时尚产品上的总消费额达82.882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360亿元)。 从种类来看,休闲服饰的消费金额最高,达22.4695万亿韩元,占比27.1%。其次是鞋类(12.3118万亿韩元,14.9%)和包袋(6.83万亿韩元,8.2%)。运动相关服饰(运动服12.3%、高尔夫服5.5%、户外服9.5%)的总消费额达22.6538万亿韩元(27.3%),与休闲服饰的消费水平相当。 从季节来看,秋冬季消费额为47.9244万亿韩元,在总消费额中占比近半,高于春夏季的34.9583万亿韩元。春夏季对运动鞋、T恤等实用产品的需求较高,而秋冬季则更注重外套和冬季配饰的购买。 从年龄来看,50多岁人群消费占比最高,达23.6%,其后依次是40多岁(22.8%)、30多岁(18%)、60多岁(17.3%)、20多岁(15.8%)及10多岁(2.5%)。 购物渠道方面,线上购物(51.6%)首次超过线下购物(48.4%)。线上平台中,Coupang等开放型电商的使用率最高,占比33.1%,其次是时尚专业购物网站(26.6%)和综合购物网站(15%)。线下渠道中,奥特莱斯(25.9%)最受欢迎,其次是百货商店(24.6%)和综合购物中心(16.1%)。 关于获取时尚资讯的媒介,社交媒体(SNS)占比最高,为26.8%。数据显示,年龄越低,对社交媒体获取时尚信息的依赖程度越高。
2025-06-05 01:53:16 -
中国电商强势"围攻" 11街多措并举实现业绩回暖
在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Temu等中国电商平台强势进军韩国市场的背景下,SK Square旗下电商平台“11街”展现出逆势突围的态势。公司通过实施超低价促销、强化配送和会员服务等差异化策略,成功吸引大量新客户,同时将资源聚焦于竞争力突出的开放市场业务,显著缩小亏损幅度。 据流通业界29日消息,11街今年第一季度初步实现销售额1139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营业亏损为97亿韩元。尽管销售额同比下降约30%,但亏损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逾半,显示经营体质显著改善。值得关注的是,在开放市场业务方面,11街自去年3月至今年4月已连续14个月实现营业利润转正。 11街方面表示,销售额下滑主要由于营运结构调整所致。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大幅缩减长期亏损的采购业务比重,尽管销售额有所减少,但盈利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经营效率持续提升。” 随着Coupang一家独大的局面日益稳固,自2023年起,全球速卖通和Temu等中国电商平台以低价策略加快布局韩国市场,给本土电商平台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数据显示,包括11街在内的Gmarket、Auction、Lotte ON等主要平台月活跃用户数(MAU)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部分平台已被中国电商反超。 面对激烈竞争,11街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以稳固用户基础。去年9月启动的“10分钟抢购”活动,固定于每日10点限时10分钟,推出商品企划师精选商品,以优惠价格激发消费者抢购热情。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4月,该活动月均销量较前期增长约93%,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付费会员服务“11街Plus”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该服务提供超市最高5%积分返还、每月逾百款美妆产品25%折扣券,以及面向学生的数码产品特价等多项福利。在本月7日至17日举行的“Grand 11.11”活动期间,新增会员达到11万名,累计会员总数突破82万,逼近百万大关。 物流配送方面,11街持续完善服务体系。自今年2月起,“闪电配送”服务延伸至周末,构建起每周7天配送体系,显著提升订单处理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在多项战略协同发力下,11街的MAU呈现明显回升。根据市场调查机构WiseApp·Retail发布的数据,11街今年4月MAU达到893万,超越全球速卖通(880万)和Temu(847万),位列本土电商平台第二,仅次于Coupang。今年1月,11街MAU为779万,三个月内实现超100万的增长,展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
2025-05-29 19:45:29 -
韩国流通业掀"粉丝经济"热潮 体育营销成新增长引擎
随着各类体育赛事全面回归,韩国流通行业正加速布局“粉丝经济”,通过商品开发、联合营销等方式与职业体育深度融合,掀起新一轮体育消费热潮。特别是在韩国职业棒球(KBO)新赛季启动后,各大企业纷纷瞄准球迷群体,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力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三立食品。今年3月推出的“KBO面包”上市仅41天,销量便突破1000万袋,刷新了公司历代新品的销售纪录。该产品由三立食品携手除乐天巨人队外的九支KBO球队限量推出,内含多达215种贴纸,涵盖人气球员、球队吉祥物及国家代表队成员,激发了球迷的收藏热情。公司方面表示:“KBO面包之所以热销,是因为棒球粉丝之间逐渐形成了收集贴纸的文化氛围。今后将根据市场反应持续优化产品阵容。” 南阳乳业也积极借势棒球热潮,提升品牌关注度。今年4月,公司以“胜负”为主题在社交平台发起“KBO球队应援评论”活动,成功激发粉丝互动热情。南阳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营销将棒球应援文化与健康饮食趋势相结合,旨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今后将持续拓展品牌体验空间,强化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 便利店行业也积极响应体育热潮,加快布局与职业棒球相关的营销活动。GS25继去年在首尔蚕室推出LG双子队主题门店后,今年3月又在大田韩华鹰主场内新设“Ballpark店”。据GS25透露,在3月8日至18日的KBO试赛期间,两家主题门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达20%。CU、7-Eleven等品牌也陆续携手KBO各球队展开联名合作,通过打造个性化门店,提升品牌认知度与消费者黏性。 与此同时,体育消费热潮正逐步延伸至时尚零售领域。潮流平台Musinsa旗下线下品牌Musinsa Player于4月中旬在首尔圣水洞举办“KBO Fan Festa”快闪活动,以“圣水洞里的棒球场”为概念,现场设置拍照区与应援专区,并销售十支KBO球队的官方球衣、帽子等周边商品。特别款“Ballpark Edition”T恤上线一周内销量突破5000件,其中六支球队的款式已宣告售罄,展现出球迷的强劲消费力。 此外,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高尔夫等细分体育市场。咖啡品牌The Venti近日签约女子高尔夫新秀曹荷娜(音),健康家电企业Ceragem则继续赞助韩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协会(KLPGA)球员黄裕敏,借此强化与高尔夫运动的品牌联结。The Venti方面表示:“未来将持续拓展与具备成长潜力选手的合作,推进体育营销战略的多元化布局。” 电商平台也积极布局体育营销。Coupang通过旗下在线视频服务平台Coupang Play引进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首尔系列赛、欧洲足球俱乐部访韩赛等国际赛事,不仅吸引大量Wow会员在线观看大谷翔平、孙兴慜、金玟哉等热门选手,还通过抽签方式邀请部分用户线下观赛,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 业内人士指出,体育营销正成为流通行业新的增长引擎。世宗大学经营学部教授李东日(音)表示:“体育营销不仅有助提升品牌亲和力,更能深化企业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加速布局,行业竞争将愈加激烈。”
2025-05-27 17:37:20 -
"外卖的民族"跨界进军OTT市场 行业格局或面临洗牌
韩国最大的外卖平台“外卖的民族”正加速跨界布局,拓展业务版图至在线视频服务(OTT)市场。 据流通业界22日消息,“外卖的民族”计划自6月2日起,向旗下订阅服务“外卖的民族俱乐部”会员提供TVING广告型订阅内容。新推出的组合套餐定价为每月7490韩元(约合人民币39元),用户可在享受外卖配送优惠的同时,同步获取OTT观影服务。为吸引新用户,平台还将在6月至8月活动期间推出首月仅需支付100韩元的限时促销活动。 “外卖的民族俱乐部”是平台于去年9月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月费为3990韩元。会员可享受“性价比配送免配送费”及“一人配送费优惠”等权益。其中,“性价比配送”指将多个订单合并配送,通过集中运送方式降低物流成本;而“一人配送”则为点对点送达,速度更快但费用相对较高。然而,由于整体优惠内容较为有限,该服务推出后市场反响平淡,会员增长未达预期。 目前,主要竞争平台Coupang Eats和Yogiyo均已推出与自有或第三方平台联动的捆绑订阅服务。Coupang通过“Wow会员”(月费7890韩元)整合免费配送与Coupang Play观影服务;Yogiyo则依托Naver Plus会员(月费4900韩元),提供“Yogipass X”配送优惠,并支持观看奈飞(Netflix)的广告型标准内容。 业内专家指出,TVING的加入有望在短期内提升“外卖的民族俱乐部”的市场竞争力,但若以7490韩元的常规价格计算,长期吸引力仍存在不确定性。一位平台产业专家分析称:“TVING广告型服务本身的月费为5500韩元,若仅为获取额外配送优惠而支付更高费用,消费者的付费意愿恐将受限。尽管初期促销有望带动用户增长,但要实现持续扩张仍面临挑战。” 此外,业界还表示,Coupang凭借电商主业的支撑,形成了以自营的Coupang Eats和Coupang Play为核心的良性服务循环;相比之下,“外卖的民族”需依赖与外部平台的合作来拓展用户优惠内容,在价格竞争中或处于劣势。 尽管如此,“外卖的民族”方面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外卖的民族俱乐部”的合作范围,力求提升用户满意度。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9月,“外卖的民族俱乐部”上线当月,平台月活跃用户数(MAU)为2262万人,较8月的2280万人略有减少。此后连续三个月,MAU均徘徊在2200万人上下,显示该服务尚未带动显著的用户增长。
2025-05-22 23:50:52 -
韩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头部流通企业逆势增长凸显韧性
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消费市场呈显著降级态势。然而主要流通企业仍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在整体消费支出持续紧缩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兼具价格优势与品牌公信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据流通业界18日消息,这一结构性变化在以Coupang与NAVER为主导的电商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韩国电商领军企业,Coupang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11.487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91.3亿元),同比增长21%,创季度营收新高。 市场分析平台IGAWorks旗下Mobile Index数据显示,以第一季度为基准,Coupang信用卡及借记卡消费总额达9.2976万亿韩元,在前十大电商平台消费总额中占63.3%,同比(57.3%)提升6个百分点,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另一电商巨头NAVER同样呈稳健增长态势。以第一季度为基准,NAVER电商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2%,达7879亿韩元,创历史最高季度业绩。不同于采取自营采购模式的Coupang,NAVER通过开放平台模式连接供需双方,随着平台商家销售规模扩大,佣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NAVER于3月全新推出的“NAVER Plus Store”购物平台尚未完全体现在第一季度业绩中,其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 然而,中小型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经营困境。数据显示,SSG.com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13.7%,仅为3568亿韩元;Gmarket销售额同比下降21%至2006亿韩元;11街销售额更是锐减30%,跌至1139亿韩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述企业为扭转长期亏损局面大幅削减营销预算,反而导致客户流失加剧。在高通胀压力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具备稳定价格优势的头部平台更能有效维持客户黏性。 Mobile Index发布的2月数据,SSG.com、Gmarket与11街的用户回购率分别为43.29%、48.33%和47.71%,均未突破50%门槛,意味着平均每10位客户中仅有不足5位会选择回购。相比之下,Coupang的回购率高达83%。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3月数据显示,Coupang以9.9434万韩元居首,SSG.com以9.8186万韩元紧随其后,而Gmarket与11街则分别仅为4.0204万韩元和3.3512万韩元,差距显著。 在实体零售领域,市场格局同样呈现分化态势。大型超市业态中,行业龙头Emart表现稳定,而位居次席的Homeplus因申请重组程序导致市场波动加剧。此外,成功跨界传统流通领域并在健康美容(H&B)市场建立优势地位的希杰欧利芙洋,第一季度业绩表现抢眼,销售额同比增长14.4%至1.2342万亿韩元,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主导地位。 流通业界普遍预测,在消费疲软延续的态势下,各细分领域的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呈“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相关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能力持续收缩,价格竞争力和品牌信任度成为关键决策因素,具备稳定客群基础和充足资源进行战略布局的领先企业,有望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增长。当前消费低迷周期越长,市场向头部集中的进程就会加速推进。
2025-05-18 19:57:18 -
全球速卖通、Temu还不够?京东加入韩国电商混战
被誉为“最强中国电商平台”之一的京东集团正加速进入韩国市场,瞄准韩国消费者的钱包。 作为中国三大电商平台之一,与阿里巴巴(旗下有全球速卖通)和拼多多(运营平台Temu)并肩而立的京东,近日在韩国仁川和京畿道利川开设物流中心,启动本地仓储运营。这一举动意味着京东距离正式在韩开展电商业务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凭借“直采、正品保障、次日达”等优势,京东在中国本土电商市场上已占据领先地位,未来在韩国市场亦被视为潜在的强有力竞争者。 据京东28日消息,自本月24日起,京东已依托仁川与利川物流中心,面向全球卖家提供一体化(Fulfillment)服务。目前,京东物流已承接部分美国消费品品牌及韩国本土美妆、宠物电商企业的仓储配送业务,并在首尔及京畿部分地区开通了12小时内快速配送服务。 京东成为首家在韩国直接运营物流中心的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按照其一贯战略,京东此前在进军泰国、印尼等地时也均先行布局物流体系,随后展开电商平台业务。业内普遍认为,京东此次在韩的物流投资,意在为全面开拓韩国电商市场奠定基础。 成立于1998年的京东,起步于北京中关村的小型电子产品批发商。创始人刘强东被视为中国新零售代表人物之一,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齐名,致力于打破线上线下的流通界限。 京东比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早12年创立,但两者在技术与经营战略上颇为相似。京东不仅早在2014年便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还在去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位列第47位(Coupang位列美国500强第168位)。去年京东实现营业收入1.1588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为Coupang的五倍以上。 业内分析认为,京东若在韩国正式开展电商业务,将展现出与全球速卖通、Temu截然不同的运营模式。 一是正品保障。作为后来者,京东在假货横行的零售市场中,以严格正品检验与“十倍赔偿”制度赢得消费者信任。京东采取直采自营模式,直接采购并管理商品流通链路,从而有效杜绝假货流通,这一做法使其在中国迅速崛起,也有望在对商品真伪要求极高的韩国市场赢得青睐。 二是极速配送。京东通过在中国广泛布局密集物流仓储网络,结合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各地商品需求,实现大范围区域内的“当日达”与“次日达”服务。在偏远山区,京东还引入无人机配送;在城市中心,则利用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提高效率。尤其在中国双十一等大促期间,京东仍能维持快速履约能力,显示出雄厚的技术实力。 三是主攻高端品类。与主打生鲜、日用品的阿里巴巴、拼多多不同,京东在中国市场主攻高价电子电器产品,如TCL电视、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小米空气净化器等。韩国市场消费者对高品质中国产电子商品接受度逐步提升,这一定位差异也成为京东进军韩国的一大助力。 当前,中国电商企业因内需放缓及出口受限,海外市场扩展迫在眉睫。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关税政策持续影响下,中国制造商品在美出口受阻,令韩国这一电商高度发达的市场对京东而言更具吸引力。 实际上,京东早在2018年便已设立韩国法人,主要管理出口中国的韩国卖家。分析人士指出,如今在韩国市场,中国产品凭借优良性能打破负面印象,因此主打性价比与信赖感的京东模式被认为具有一定潜力。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京东短期内难以撼动Coupang等本地巨头。一位韩国流通业界人士表示:“要提升物流效率,必须在首都圈核心地段拥有仓储中心,但目前可供建设的优质地块极为稀缺。”他指出,即使京东已有初步布局,完善物流网络仍需时间,因此其对现有市场格局的冲击尚属时日尚早。 京东韩国利川1号仓【图片来源 京东】
2025-04-28 19:40:25 -
韩国流通业打响"生鲜争夺战" 线上线下全面加码布局
随着线上线下渠道加速融合,韩国流通业正将生鲜食品确立为新一轮增长引擎。电商平台、大型超市及百货店纷纷加码该领域,围绕供应链整合、物流体系与商品竞争力展开激烈角逐。 据流通业界23日消息,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近期加快生鲜业务布局,不仅持续拓展高端商品线,还显著提升农产品的产地直采比例。为扩大地方农特产品采购,Coupang已与忠清南道锦山郡、庆尚南道南海郡、庆尚北道星州郡等地方政府相继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产地直供体系。 自2019年推出生鲜服务以来,Coupang持续扩张相关业务,疫情暴发后增速明显。以水果为例,去年采购规模较2021年增长超过三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Naver与Kurly也在加紧布局生鲜市场。根据双方协议,Kurly计划于年内入驻Naver Plus Store,用户在当晚11点前下单,次日清晨7点前即可通过其凌晨配送服务收货。Naver借此补强在生鲜领域的短板,Kurly则借助新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双方均将吸引新用户作为主要目标。 新世界集团旗下电商平台SSG.com则依托母公司旗下易买得的商品优势,构建以生鲜为核心的商品结构。一方面扩充“美食馆”等高端食品阵容,另一方面将原本仅限首都圈的凌晨配送服务拓展至忠清、釜山、大邱、光州等主要城市,全面提升配送范围。 业内人士指出,生鲜品类具备可观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去年农畜水产品线上交易额达12.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5亿元),较2019年增长3.4倍。尽管整体零售市场受高物价、高利率、高汇率影响,销售额同比下滑0.1%,该品类线上销售依然实现17.2%的逆势增长。 然而,尽管整体线上市场增速趋缓,从各类产品的线上渗透率来看,生鲜仍具备广阔增长空间。去年食品类线上渗透率为26.2%,远低于家电通信(38%)、时尚(44.7%)、化妆品(37.4%)等品类。 面对电商攻势,线下渠道同样加速应对。买得、乐天玛特、Homeplus等大型超市正推动将80%至90%的营业面积调整为食品专区,进一步强化生鲜专营特色。与此同时,乐天、新世界等百货公司则通过打造高端食品馆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借助线下门店吸引线上流量,加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战略。 易买得近日推出“Order to Home”服务,通过其月活跃用户超过300万的自有应用程序(App),提供认证商品的产地直供服务。而乐天玛特则于本月与英国零售科技公司Ocado达成合作,推出生鲜专用App“乐天玛特ZETTA”,正式进军线上生鲜市场。 乐天方面表示,随着“乐天玛特ZETTA”配套的釜山自动化物流中心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公司将在配送效率和商品整合方面具备核心优势,预计将重塑线上线下生鲜市场格局。 Coupang配送车辆【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3 19:57:01 -
重新定义消费 "CDO"开启韩国零售新时代
人口仅有5000万的韩国,却孕育出全球最发达的零售市场之一,近年来随着线上和线下市场界限逐渐模糊,韩国的零售流通业也悄然完成新一轮洗牌,出现了“离开‘CDO’无法生存”的说法,“CDO”指电商平台Coupang、生活用品集合店Daiso(大创)和健康美妆产品连锁店Oliveyoung(欧利芙洋)。 性价比、便利性、可及性、选品能力、创新和潮流等六大关键词是这三大企业取得成功的共同秘诀。经历过新冠疫情后,高物价、高利率和高汇率“三高”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打开钱包变得更加谨慎,消费标准愈发苛刻。上述六大关键词中哪怕只欠缺1到2条,消费者也会毫不留情地选择淘汰。而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六边形战士”则遥遥领先,流通市场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CDO完成了量子飞跃。去年Coupang和大创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51亿元)和3.9689万亿韩元,双双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欧利芙洋销售额同比激增24%,达到4.7899万亿韩元。 2021年3月,Coupang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图片提供 韩联社】 ▲Coupang:重构韩国零售模式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消费重心从线下转移至线上,被誉为“韩版亚马逊”的Coupang成为市场规则重塑者,将目前的韩国零售市场说成是Coupang天下也不为过。 Coupang斥资数十亿美元在全国构建起物流网络,采取直接采购方式推出“火箭配送”服务。不过短短几年前,网购下单后消费者通常习惯于等待两到三天的物流配送时间,但现在睡前下单,清晨到货的体验令消费者直呼“上头”。在合理定价、应有尽有的商品矩阵加持下,“何必花时间去超市”成为消费新常态。 被便利性“驯化”的消费者已习惯于靠Coupang一站式解决所有购物需求,并心甘情愿地为服务买单。Coupang的付费会员制度“WOW会员”数量从2020年的600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400万人。去年8月,Coupang将会费从每月4990韩元上调至7890韩元,服务范围从单纯网购扩大至外卖、流媒体(OTT)等,会员人数不降反增。 ▲大创:不仅仅只有性价比 成立于1997年的大创,以最高5000韩元“封顶”的统一定价策略被誉为性价比“天花板”。尤其在“除了工资什么都涨”的当下,大创更是拥有其他流通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 据大创日前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去年销售额达3.9689万亿韩元,逼近4万亿韩元大关,同比增长近15%,营业利润达3711亿韩元,同比大增41.8%。 当然,仅靠一味的便宜低价战略远远不够,大创在售的70%以上商品采购自韩国合作厂商,在保障品质的同时通过扩张门店,提升商品种类,持续优化消费体验。凭借大批量采购以降低利润率的薄利多销思路,持续吸引知名美妆、保健食品等入驻,有效拉动线下客流提高集客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大创负责人透露,大创的供货方来自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集中筛选性价比商品,每个国家都有专项采购优势品类。 大创的商品企划能力也可圈可点,每季持续推出兼顾品质和性价比的商品持续成为“爆款”,VT的微针精华、Son&Park的唇颊两用膏等频繁引发抢购热潮,位于首尔明洞的12层大创旗舰店已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正在大创门店内选购商品的顾客。【图片提供 韩联社】 ▲欧利芙洋:美妆赛道终极赢家 作为韩国历史最悠久的美妆连锁门店,欧利芙洋自1999年成立以来,曾一度与丝芙兰、Boots、LOBH's等国际品牌上演龙虎斗,但笑到最后成为美妆赛道的终极赢家。 欧利芙洋打破大品牌垄断,给予中小品牌公平的入驻机会,门店数量从2014年的417家增加至去年底的1370多家,10年间扩张3倍。 在产品信息爆炸时代,欧利芙洋为“选择困难症”消费者打造试用场景,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目前入驻品牌超2000个,60%的会员为20-39岁的消费者,官网上累计商品评测突破3100万条,欧利芙洋已成为韩国美妆(K-Beauty)的代名词。 以去年数据为准,欧利芙洋年销售额超过100亿韩元的品牌数量去年首次突破100个,这一数据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从2013年的2个增加至2022年的61个、2023年的83个,11年内实现50倍增长。其中美迪惠尔(Mediheal)、Round Lab、桃瑞丹(Torriden)等3个品牌更在欧利芙洋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韩元的新纪录。 位于首尔明洞的欧利芙洋旗舰店 【图片提供 韩联社】 “CDO”通过极致创新重塑了韩国的零售商业生态,也证明了当企业精准捕捉到消费需求,将消费者既渴望优质商品和服务,但不愿多花一分钱的“痛点”转化为商业模式创新时,就能在"三高"经济压力下开辟增长新蓝海。
2025-04-22 19:19:37
-
外卖"免配送费"引争议 商家经营压力加剧
韩国外卖平台推行“免配送费”服务已逾一年。尽管消费者需支付的配送费大幅减少,但商家需支付每单超过3000韩元(约合人民币15.59元)的配送费,进一步加重了经营负担。 去年,“共生协议体”曾向韩国两大外卖平台“外卖的民族”与Coupang Eats劝告终止免配送费服务,但其并未采纳。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上月亦成立外卖平台专项调查组,重点调查免配送费广告是否夸大宣传。 外卖业界23日消息,自Coupang Eats与“外卖的民族”开始实施免配送费服务而掀起巨大争议。去年3月Coupang Eats率先向其Wow会员推出“捆绑下单免配送费”服务,一周后,“外卖的民族”也推出了类似的“实惠配送”服务。 另外,拥有约60%市场份额的“外卖的民族”消费者纷纷转向实惠的平台配送,导致商家配送大幅减少。该配送费为4000韩元,通常由消费者和商家各自承担一半。然而,随着配送的减少,商家不得不接受平台配送“Baemin配送”,商家需每单支付约3400韩元的配送费。 去年,一位公益委员曾建议韩国应效仿其他国家,由消费者承担约1000韩元的部分配送费。在免配送费服务推行前,2公里以内的配送费通常约为3000韩元。Coupang Eats为其超过1400万名付费会员提供免配送费服务,“外卖的民族”也同样实施类似服务。 此外,“免配送费”也被指为餐厅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不少餐厅的堂食价格不变,外卖价格却上调1000至2000韩元,形成所谓的“外卖定价制”。对此,商家群体表示由于免配送费服务不得不抬高外卖餐食价格,配送费与手续费等费用合计已占到整体外卖价格的40%左右。 与此相反的是,外卖平台因免配送费服务使其营收迅速增长。数据显示,“外卖的民族”在推行此服务后,去年营收达4.322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6.6%(9071亿韩元);Coupang Eats营收达1.8819万亿韩元,同比激增137.5%(7925亿韩元)。 虽然目前“外卖的民族”与Coupang Eats均未有终止免配送费服务竞争的迹象,但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可能成为外卖行业变局的关键因素。据悉,公平交易委员会正调查免配送费服务是否存在夸大宣传及Coupang是否涉嫌捆绑销售会员等问题。
2025-06-24 03:03:48 -
从"大陆失误"到"大陆实力" 小米首家韩国门店月底登陆汝矣岛
在韩国IT界一直流传着“大陆的失误”这一都市传说,最初是用来嘲讽“便宜没好货”的中国制造偶尔也能“失手”制造出价廉物美的产品,虽是一句称赞但听上去颇令人觉得不舒服。 在韩国论坛上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中国声美科技(Sound Music)生产的一款“PL30”耳机在韩国意外走红,当时在韩国市面上销售的中国产耳机大部分质量较差,但声美科技的这款耳机却以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6元)的超低价格打破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称品质不亚于售价10-20万韩元的耳机。 这几乎是“大陆的失误”首次被挑剔而闻名的韩国消费者刮目相看。随后小米开始走进韩国人的视线,以智能体重秤、充电宝、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打开韩国市场,虽未进行大规模市场营销,但凭借着性价比在韩国消费者的多款产品在消费者中逐渐积累了口碑,截至去年韩国网络社区中的“米粉”已超过51.5万人。 2018年时,小米曾与SK电讯和韩国电讯(KT)达成合作关系,在韩国推出红米Note 5手机,并顺势推出电水壶、体重秤、手环等产品。和当地通信运营商合作是智能手机品牌出海的常规操作,但韩国市场素有外国品牌手机“坟墓”之称,尤其是LG电子于2021年停止手机业务之后,三星在韩国市场的霸主地位变得更加稳固。 去年8月,小米在韩国发行入门级智能手机红米(Redmi)14C,向三星主场发起挑战。今年初小米成立韩国法人,在首次记者发布会上,小米以“为个人的创新”为愿景公开多款新品。依次推出智能手机、电视机、可穿戴产品、充电宝和扫地机器人等五种产品,覆盖小米全产品矩阵。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小米还在其官网、Coupang和Naver品牌店提供当日安装服务,并对通过这些渠道购买的产品提供三年质保。 今年4月,小米在韩国首次线下举行小米15 Ultra高端相机使用教程社区活动,加强与本地用户的互动。在本月初举行的2025韩国首尔智能技术展(Smart Tech Korea 2025)上,小米展示以“智能小米生活”为主题的智能生态战略,强调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视机、扫地机器人等家电的物联网(IoT)互联性。 但目前韩国智能手机除了三星和iPhone两大巨头外,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仅维持在2%左右。业界认为,小米打入韩国市场看似困难重重,但反过来也意味着存在无限发展的潜力空间。在东南亚、拉美、印度等新兴市场,小米以性价比优势已对三星造成威胁,若小米能撬动韩国消费者需求缝隙,或将产生显著市场冲击力。 据IT业界日前消息,小米在韩国的首家线下门店“小米商城”(Mi Store)将于本月底在首尔汝矣岛地标性建筑国际金融中心(IFC)内开业,门店将作为综合商品体验空间,提供包括最新款智能手机在内的全系列产品体验、购买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小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线下门店的开业,加强与韩国消费者的沟通,提升品牌形象。 业内人士称,中国品牌在韩国形成影响力不能仅靠产品。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在韩智能手机尚无较高的存在感,但若小米能够在韩国市场复制已在东南亚、拉美市场得到验证的“性价比”策略,或将对三星和iPhone的两强格局产生裂变效应。小米选择在寸土寸金的首尔金融中心汝矣岛开出首家线下门店,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的韩国战略从早期的产品输出转向品牌运营新阶段。
2025-06-17 22:51:28 -
韩国人近一年时尚消费逾4000亿元 线上消费规模首超线下
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自去年3月至今年2月对全国17个市道的3500名16至69岁男女进行《时尚消费实态调查》,并于4日发布结果显示,韩国人一年期间在时尚产品上的总消费额达82.882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360亿元)。 从种类来看,休闲服饰的消费金额最高,达22.4695万亿韩元,占比27.1%。其次是鞋类(12.3118万亿韩元,14.9%)和包袋(6.83万亿韩元,8.2%)。运动相关服饰(运动服12.3%、高尔夫服5.5%、户外服9.5%)的总消费额达22.6538万亿韩元(27.3%),与休闲服饰的消费水平相当。 从季节来看,秋冬季消费额为47.9244万亿韩元,在总消费额中占比近半,高于春夏季的34.9583万亿韩元。春夏季对运动鞋、T恤等实用产品的需求较高,而秋冬季则更注重外套和冬季配饰的购买。 从年龄来看,50多岁人群消费占比最高,达23.6%,其后依次是40多岁(22.8%)、30多岁(18%)、60多岁(17.3%)、20多岁(15.8%)及10多岁(2.5%)。 购物渠道方面,线上购物(51.6%)首次超过线下购物(48.4%)。线上平台中,Coupang等开放型电商的使用率最高,占比33.1%,其次是时尚专业购物网站(26.6%)和综合购物网站(15%)。线下渠道中,奥特莱斯(25.9%)最受欢迎,其次是百货商店(24.6%)和综合购物中心(16.1%)。 关于获取时尚资讯的媒介,社交媒体(SNS)占比最高,为26.8%。数据显示,年龄越低,对社交媒体获取时尚信息的依赖程度越高。
2025-06-05 01:53:16 -
中国电商强势"围攻" 11街多措并举实现业绩回暖
在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Temu等中国电商平台强势进军韩国市场的背景下,SK Square旗下电商平台“11街”展现出逆势突围的态势。公司通过实施超低价促销、强化配送和会员服务等差异化策略,成功吸引大量新客户,同时将资源聚焦于竞争力突出的开放市场业务,显著缩小亏损幅度。 据流通业界29日消息,11街今年第一季度初步实现销售额1139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营业亏损为97亿韩元。尽管销售额同比下降约30%,但亏损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逾半,显示经营体质显著改善。值得关注的是,在开放市场业务方面,11街自去年3月至今年4月已连续14个月实现营业利润转正。 11街方面表示,销售额下滑主要由于营运结构调整所致。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大幅缩减长期亏损的采购业务比重,尽管销售额有所减少,但盈利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经营效率持续提升。” 随着Coupang一家独大的局面日益稳固,自2023年起,全球速卖通和Temu等中国电商平台以低价策略加快布局韩国市场,给本土电商平台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数据显示,包括11街在内的Gmarket、Auction、Lotte ON等主要平台月活跃用户数(MAU)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部分平台已被中国电商反超。 面对激烈竞争,11街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以稳固用户基础。去年9月启动的“10分钟抢购”活动,固定于每日10点限时10分钟,推出商品企划师精选商品,以优惠价格激发消费者抢购热情。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4月,该活动月均销量较前期增长约93%,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付费会员服务“11街Plus”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该服务提供超市最高5%积分返还、每月逾百款美妆产品25%折扣券,以及面向学生的数码产品特价等多项福利。在本月7日至17日举行的“Grand 11.11”活动期间,新增会员达到11万名,累计会员总数突破82万,逼近百万大关。 物流配送方面,11街持续完善服务体系。自今年2月起,“闪电配送”服务延伸至周末,构建起每周7天配送体系,显著提升订单处理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在多项战略协同发力下,11街的MAU呈现明显回升。根据市场调查机构WiseApp·Retail发布的数据,11街今年4月MAU达到893万,超越全球速卖通(880万)和Temu(847万),位列本土电商平台第二,仅次于Coupang。今年1月,11街MAU为779万,三个月内实现超100万的增长,展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
2025-05-29 19:45:29 -
韩国流通业掀"粉丝经济"热潮 体育营销成新增长引擎
随着各类体育赛事全面回归,韩国流通行业正加速布局“粉丝经济”,通过商品开发、联合营销等方式与职业体育深度融合,掀起新一轮体育消费热潮。特别是在韩国职业棒球(KBO)新赛季启动后,各大企业纷纷瞄准球迷群体,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力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三立食品。今年3月推出的“KBO面包”上市仅41天,销量便突破1000万袋,刷新了公司历代新品的销售纪录。该产品由三立食品携手除乐天巨人队外的九支KBO球队限量推出,内含多达215种贴纸,涵盖人气球员、球队吉祥物及国家代表队成员,激发了球迷的收藏热情。公司方面表示:“KBO面包之所以热销,是因为棒球粉丝之间逐渐形成了收集贴纸的文化氛围。今后将根据市场反应持续优化产品阵容。” 南阳乳业也积极借势棒球热潮,提升品牌关注度。今年4月,公司以“胜负”为主题在社交平台发起“KBO球队应援评论”活动,成功激发粉丝互动热情。南阳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营销将棒球应援文化与健康饮食趋势相结合,旨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今后将持续拓展品牌体验空间,强化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 便利店行业也积极响应体育热潮,加快布局与职业棒球相关的营销活动。GS25继去年在首尔蚕室推出LG双子队主题门店后,今年3月又在大田韩华鹰主场内新设“Ballpark店”。据GS25透露,在3月8日至18日的KBO试赛期间,两家主题门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达20%。CU、7-Eleven等品牌也陆续携手KBO各球队展开联名合作,通过打造个性化门店,提升品牌认知度与消费者黏性。 与此同时,体育消费热潮正逐步延伸至时尚零售领域。潮流平台Musinsa旗下线下品牌Musinsa Player于4月中旬在首尔圣水洞举办“KBO Fan Festa”快闪活动,以“圣水洞里的棒球场”为概念,现场设置拍照区与应援专区,并销售十支KBO球队的官方球衣、帽子等周边商品。特别款“Ballpark Edition”T恤上线一周内销量突破5000件,其中六支球队的款式已宣告售罄,展现出球迷的强劲消费力。 此外,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高尔夫等细分体育市场。咖啡品牌The Venti近日签约女子高尔夫新秀曹荷娜(音),健康家电企业Ceragem则继续赞助韩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协会(KLPGA)球员黄裕敏,借此强化与高尔夫运动的品牌联结。The Venti方面表示:“未来将持续拓展与具备成长潜力选手的合作,推进体育营销战略的多元化布局。” 电商平台也积极布局体育营销。Coupang通过旗下在线视频服务平台Coupang Play引进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首尔系列赛、欧洲足球俱乐部访韩赛等国际赛事,不仅吸引大量Wow会员在线观看大谷翔平、孙兴慜、金玟哉等热门选手,还通过抽签方式邀请部分用户线下观赛,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 业内人士指出,体育营销正成为流通行业新的增长引擎。世宗大学经营学部教授李东日(音)表示:“体育营销不仅有助提升品牌亲和力,更能深化企业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加速布局,行业竞争将愈加激烈。”
2025-05-27 17:37:20 -
"外卖的民族"跨界进军OTT市场 行业格局或面临洗牌
韩国最大的外卖平台“外卖的民族”正加速跨界布局,拓展业务版图至在线视频服务(OTT)市场。 据流通业界22日消息,“外卖的民族”计划自6月2日起,向旗下订阅服务“外卖的民族俱乐部”会员提供TVING广告型订阅内容。新推出的组合套餐定价为每月7490韩元(约合人民币39元),用户可在享受外卖配送优惠的同时,同步获取OTT观影服务。为吸引新用户,平台还将在6月至8月活动期间推出首月仅需支付100韩元的限时促销活动。 “外卖的民族俱乐部”是平台于去年9月推出的付费订阅服务,月费为3990韩元。会员可享受“性价比配送免配送费”及“一人配送费优惠”等权益。其中,“性价比配送”指将多个订单合并配送,通过集中运送方式降低物流成本;而“一人配送”则为点对点送达,速度更快但费用相对较高。然而,由于整体优惠内容较为有限,该服务推出后市场反响平淡,会员增长未达预期。 目前,主要竞争平台Coupang Eats和Yogiyo均已推出与自有或第三方平台联动的捆绑订阅服务。Coupang通过“Wow会员”(月费7890韩元)整合免费配送与Coupang Play观影服务;Yogiyo则依托Naver Plus会员(月费4900韩元),提供“Yogipass X”配送优惠,并支持观看奈飞(Netflix)的广告型标准内容。 业内专家指出,TVING的加入有望在短期内提升“外卖的民族俱乐部”的市场竞争力,但若以7490韩元的常规价格计算,长期吸引力仍存在不确定性。一位平台产业专家分析称:“TVING广告型服务本身的月费为5500韩元,若仅为获取额外配送优惠而支付更高费用,消费者的付费意愿恐将受限。尽管初期促销有望带动用户增长,但要实现持续扩张仍面临挑战。” 此外,业界还表示,Coupang凭借电商主业的支撑,形成了以自营的Coupang Eats和Coupang Play为核心的良性服务循环;相比之下,“外卖的民族”需依赖与外部平台的合作来拓展用户优惠内容,在价格竞争中或处于劣势。 尽管如此,“外卖的民族”方面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外卖的民族俱乐部”的合作范围,力求提升用户满意度。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9月,“外卖的民族俱乐部”上线当月,平台月活跃用户数(MAU)为2262万人,较8月的2280万人略有减少。此后连续三个月,MAU均徘徊在2200万人上下,显示该服务尚未带动显著的用户增长。
2025-05-22 23:50:52 -
韩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头部流通企业逆势增长凸显韧性
今年第一季度,韩国消费市场呈显著降级态势。然而主要流通企业仍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在整体消费支出持续紧缩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兼具价格优势与品牌公信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据流通业界18日消息,这一结构性变化在以Coupang与NAVER为主导的电商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韩国电商领军企业,Coupang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11.487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91.3亿元),同比增长21%,创季度营收新高。 市场分析平台IGAWorks旗下Mobile Index数据显示,以第一季度为基准,Coupang信用卡及借记卡消费总额达9.2976万亿韩元,在前十大电商平台消费总额中占63.3%,同比(57.3%)提升6个百分点,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另一电商巨头NAVER同样呈稳健增长态势。以第一季度为基准,NAVER电商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2%,达7879亿韩元,创历史最高季度业绩。不同于采取自营采购模式的Coupang,NAVER通过开放平台模式连接供需双方,随着平台商家销售规模扩大,佣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NAVER于3月全新推出的“NAVER Plus Store”购物平台尚未完全体现在第一季度业绩中,其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 然而,中小型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经营困境。数据显示,SSG.com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13.7%,仅为3568亿韩元;Gmarket销售额同比下降21%至2006亿韩元;11街销售额更是锐减30%,跌至1139亿韩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述企业为扭转长期亏损局面大幅削减营销预算,反而导致客户流失加剧。在高通胀压力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具备稳定价格优势的头部平台更能有效维持客户黏性。 Mobile Index发布的2月数据,SSG.com、Gmarket与11街的用户回购率分别为43.29%、48.33%和47.71%,均未突破50%门槛,意味着平均每10位客户中仅有不足5位会选择回购。相比之下,Coupang的回购率高达83%。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3月数据显示,Coupang以9.9434万韩元居首,SSG.com以9.8186万韩元紧随其后,而Gmarket与11街则分别仅为4.0204万韩元和3.3512万韩元,差距显著。 在实体零售领域,市场格局同样呈现分化态势。大型超市业态中,行业龙头Emart表现稳定,而位居次席的Homeplus因申请重组程序导致市场波动加剧。此外,成功跨界传统流通领域并在健康美容(H&B)市场建立优势地位的希杰欧利芙洋,第一季度业绩表现抢眼,销售额同比增长14.4%至1.2342万亿韩元,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主导地位。 流通业界普遍预测,在消费疲软延续的态势下,各细分领域的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呈“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相关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能力持续收缩,价格竞争力和品牌信任度成为关键决策因素,具备稳定客群基础和充足资源进行战略布局的领先企业,有望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增长。当前消费低迷周期越长,市场向头部集中的进程就会加速推进。
2025-05-18 19:57:18 -
全球速卖通、Temu还不够?京东加入韩国电商混战
被誉为“最强中国电商平台”之一的京东集团正加速进入韩国市场,瞄准韩国消费者的钱包。 作为中国三大电商平台之一,与阿里巴巴(旗下有全球速卖通)和拼多多(运营平台Temu)并肩而立的京东,近日在韩国仁川和京畿道利川开设物流中心,启动本地仓储运营。这一举动意味着京东距离正式在韩开展电商业务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凭借“直采、正品保障、次日达”等优势,京东在中国本土电商市场上已占据领先地位,未来在韩国市场亦被视为潜在的强有力竞争者。 据京东28日消息,自本月24日起,京东已依托仁川与利川物流中心,面向全球卖家提供一体化(Fulfillment)服务。目前,京东物流已承接部分美国消费品品牌及韩国本土美妆、宠物电商企业的仓储配送业务,并在首尔及京畿部分地区开通了12小时内快速配送服务。 京东成为首家在韩国直接运营物流中心的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按照其一贯战略,京东此前在进军泰国、印尼等地时也均先行布局物流体系,随后展开电商平台业务。业内普遍认为,京东此次在韩的物流投资,意在为全面开拓韩国电商市场奠定基础。 成立于1998年的京东,起步于北京中关村的小型电子产品批发商。创始人刘强东被视为中国新零售代表人物之一,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齐名,致力于打破线上线下的流通界限。 京东比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早12年创立,但两者在技术与经营战略上颇为相似。京东不仅早在2014年便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还在去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位列第47位(Coupang位列美国500强第168位)。去年京东实现营业收入1.1588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为Coupang的五倍以上。 业内分析认为,京东若在韩国正式开展电商业务,将展现出与全球速卖通、Temu截然不同的运营模式。 一是正品保障。作为后来者,京东在假货横行的零售市场中,以严格正品检验与“十倍赔偿”制度赢得消费者信任。京东采取直采自营模式,直接采购并管理商品流通链路,从而有效杜绝假货流通,这一做法使其在中国迅速崛起,也有望在对商品真伪要求极高的韩国市场赢得青睐。 二是极速配送。京东通过在中国广泛布局密集物流仓储网络,结合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各地商品需求,实现大范围区域内的“当日达”与“次日达”服务。在偏远山区,京东还引入无人机配送;在城市中心,则利用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提高效率。尤其在中国双十一等大促期间,京东仍能维持快速履约能力,显示出雄厚的技术实力。 三是主攻高端品类。与主打生鲜、日用品的阿里巴巴、拼多多不同,京东在中国市场主攻高价电子电器产品,如TCL电视、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小米空气净化器等。韩国市场消费者对高品质中国产电子商品接受度逐步提升,这一定位差异也成为京东进军韩国的一大助力。 当前,中国电商企业因内需放缓及出口受限,海外市场扩展迫在眉睫。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关税政策持续影响下,中国制造商品在美出口受阻,令韩国这一电商高度发达的市场对京东而言更具吸引力。 实际上,京东早在2018年便已设立韩国法人,主要管理出口中国的韩国卖家。分析人士指出,如今在韩国市场,中国产品凭借优良性能打破负面印象,因此主打性价比与信赖感的京东模式被认为具有一定潜力。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京东短期内难以撼动Coupang等本地巨头。一位韩国流通业界人士表示:“要提升物流效率,必须在首都圈核心地段拥有仓储中心,但目前可供建设的优质地块极为稀缺。”他指出,即使京东已有初步布局,完善物流网络仍需时间,因此其对现有市场格局的冲击尚属时日尚早。 京东韩国利川1号仓【图片来源 京东】
2025-04-28 19:40:25 -
韩国流通业打响"生鲜争夺战" 线上线下全面加码布局
随着线上线下渠道加速融合,韩国流通业正将生鲜食品确立为新一轮增长引擎。电商平台、大型超市及百货店纷纷加码该领域,围绕供应链整合、物流体系与商品竞争力展开激烈角逐。 据流通业界23日消息,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近期加快生鲜业务布局,不仅持续拓展高端商品线,还显著提升农产品的产地直采比例。为扩大地方农特产品采购,Coupang已与忠清南道锦山郡、庆尚南道南海郡、庆尚北道星州郡等地方政府相继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产地直供体系。 自2019年推出生鲜服务以来,Coupang持续扩张相关业务,疫情暴发后增速明显。以水果为例,去年采购规模较2021年增长超过三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Naver与Kurly也在加紧布局生鲜市场。根据双方协议,Kurly计划于年内入驻Naver Plus Store,用户在当晚11点前下单,次日清晨7点前即可通过其凌晨配送服务收货。Naver借此补强在生鲜领域的短板,Kurly则借助新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双方均将吸引新用户作为主要目标。 新世界集团旗下电商平台SSG.com则依托母公司旗下易买得的商品优势,构建以生鲜为核心的商品结构。一方面扩充“美食馆”等高端食品阵容,另一方面将原本仅限首都圈的凌晨配送服务拓展至忠清、釜山、大邱、光州等主要城市,全面提升配送范围。 业内人士指出,生鲜品类具备可观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去年农畜水产品线上交易额达12.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5亿元),较2019年增长3.4倍。尽管整体零售市场受高物价、高利率、高汇率影响,销售额同比下滑0.1%,该品类线上销售依然实现17.2%的逆势增长。 然而,尽管整体线上市场增速趋缓,从各类产品的线上渗透率来看,生鲜仍具备广阔增长空间。去年食品类线上渗透率为26.2%,远低于家电通信(38%)、时尚(44.7%)、化妆品(37.4%)等品类。 面对电商攻势,线下渠道同样加速应对。买得、乐天玛特、Homeplus等大型超市正推动将80%至90%的营业面积调整为食品专区,进一步强化生鲜专营特色。与此同时,乐天、新世界等百货公司则通过打造高端食品馆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借助线下门店吸引线上流量,加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战略。 易买得近日推出“Order to Home”服务,通过其月活跃用户超过300万的自有应用程序(App),提供认证商品的产地直供服务。而乐天玛特则于本月与英国零售科技公司Ocado达成合作,推出生鲜专用App“乐天玛特ZETTA”,正式进军线上生鲜市场。 乐天方面表示,随着“乐天玛特ZETTA”配套的釜山自动化物流中心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公司将在配送效率和商品整合方面具备核心优势,预计将重塑线上线下生鲜市场格局。 Coupang配送车辆【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3 19:57:01 -
重新定义消费 "CDO"开启韩国零售新时代
人口仅有5000万的韩国,却孕育出全球最发达的零售市场之一,近年来随着线上和线下市场界限逐渐模糊,韩国的零售流通业也悄然完成新一轮洗牌,出现了“离开‘CDO’无法生存”的说法,“CDO”指电商平台Coupang、生活用品集合店Daiso(大创)和健康美妆产品连锁店Oliveyoung(欧利芙洋)。 性价比、便利性、可及性、选品能力、创新和潮流等六大关键词是这三大企业取得成功的共同秘诀。经历过新冠疫情后,高物价、高利率和高汇率“三高”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打开钱包变得更加谨慎,消费标准愈发苛刻。上述六大关键词中哪怕只欠缺1到2条,消费者也会毫不留情地选择淘汰。而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六边形战士”则遥遥领先,流通市场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CDO完成了量子飞跃。去年Coupang和大创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51亿元)和3.9689万亿韩元,双双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欧利芙洋销售额同比激增24%,达到4.7899万亿韩元。 2021年3月,Coupang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图片提供 韩联社】 ▲Coupang:重构韩国零售模式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消费重心从线下转移至线上,被誉为“韩版亚马逊”的Coupang成为市场规则重塑者,将目前的韩国零售市场说成是Coupang天下也不为过。 Coupang斥资数十亿美元在全国构建起物流网络,采取直接采购方式推出“火箭配送”服务。不过短短几年前,网购下单后消费者通常习惯于等待两到三天的物流配送时间,但现在睡前下单,清晨到货的体验令消费者直呼“上头”。在合理定价、应有尽有的商品矩阵加持下,“何必花时间去超市”成为消费新常态。 被便利性“驯化”的消费者已习惯于靠Coupang一站式解决所有购物需求,并心甘情愿地为服务买单。Coupang的付费会员制度“WOW会员”数量从2020年的600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400万人。去年8月,Coupang将会费从每月4990韩元上调至7890韩元,服务范围从单纯网购扩大至外卖、流媒体(OTT)等,会员人数不降反增。 ▲大创:不仅仅只有性价比 成立于1997年的大创,以最高5000韩元“封顶”的统一定价策略被誉为性价比“天花板”。尤其在“除了工资什么都涨”的当下,大创更是拥有其他流通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 据大创日前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去年销售额达3.9689万亿韩元,逼近4万亿韩元大关,同比增长近15%,营业利润达3711亿韩元,同比大增41.8%。 当然,仅靠一味的便宜低价战略远远不够,大创在售的70%以上商品采购自韩国合作厂商,在保障品质的同时通过扩张门店,提升商品种类,持续优化消费体验。凭借大批量采购以降低利润率的薄利多销思路,持续吸引知名美妆、保健食品等入驻,有效拉动线下客流提高集客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大创负责人透露,大创的供货方来自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集中筛选性价比商品,每个国家都有专项采购优势品类。 大创的商品企划能力也可圈可点,每季持续推出兼顾品质和性价比的商品持续成为“爆款”,VT的微针精华、Son&Park的唇颊两用膏等频繁引发抢购热潮,位于首尔明洞的12层大创旗舰店已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正在大创门店内选购商品的顾客。【图片提供 韩联社】 ▲欧利芙洋:美妆赛道终极赢家 作为韩国历史最悠久的美妆连锁门店,欧利芙洋自1999年成立以来,曾一度与丝芙兰、Boots、LOBH's等国际品牌上演龙虎斗,但笑到最后成为美妆赛道的终极赢家。 欧利芙洋打破大品牌垄断,给予中小品牌公平的入驻机会,门店数量从2014年的417家增加至去年底的1370多家,10年间扩张3倍。 在产品信息爆炸时代,欧利芙洋为“选择困难症”消费者打造试用场景,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目前入驻品牌超2000个,60%的会员为20-39岁的消费者,官网上累计商品评测突破3100万条,欧利芙洋已成为韩国美妆(K-Beauty)的代名词。 以去年数据为准,欧利芙洋年销售额超过100亿韩元的品牌数量去年首次突破100个,这一数据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从2013年的2个增加至2022年的61个、2023年的83个,11年内实现50倍增长。其中美迪惠尔(Mediheal)、Round Lab、桃瑞丹(Torriden)等3个品牌更在欧利芙洋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韩元的新纪录。 位于首尔明洞的欧利芙洋旗舰店 【图片提供 韩联社】 “CDO”通过极致创新重塑了韩国的零售商业生态,也证明了当企业精准捕捉到消费需求,将消费者既渴望优质商品和服务,但不愿多花一分钱的“痛点”转化为商业模式创新时,就能在"三高"经济压力下开辟增长新蓝海。
2025-04-22 19: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