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图片
2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涨0.8%,较上月大幅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下降0.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2个百分点。图为山西太原,民众在超市选购鲜菜。
中新社图片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位于首尔瑞草区的三星电子总部大楼。【图片提供 韩联社】 据半导体业界消息,三星电子日前向美国商务部传达意见称,美国对华尖端技术的制裁可能会导致意外结果,反而阻碍创新。尽管美国对华制裁持续升级,但中国在尖端半导体领域屡屡取得突破,三星此举被视为向美国政府进行呼吁放宽管制。 据悉,三星电子于上月13日向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BIS)提交《尖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实地调查措施》的临时最终规则(IFR)的意见报告。三星电子在报告中称,希望该规定能有效保障美国国家安全,同时这项规定可能造成意外后果及阻碍创新,希望能放宽该规定。 三星电子所担忧的这项规定,是美国前总统拜登在其任期结束之际于今年1月16日发布。这项规定要求晶圆代工企业在采用14-16纳米以下制程工艺、晶体管数量超过300亿个时,需要对客户身份进行溯源,并按季度向美方报告。 当时美方表示,希望晶圆代工企业通过此举验证所生产的芯片不会流入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意在防范再次发生如华为去年通过初创企业算能科技(Sophgo)的名义迂回获取台积电芯片的事例。美国商务部通过这一规定将算能科技等可疑企业加入黑名单,并要求三星电子、台积电、英特尔等24家主要晶圆代工及测试企业对客户进行审核验证。 三星电子等芯片厂商对这一规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表示忧虑,若代工企业每季度向美方报告客户信息,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中国无晶圆厂(Fabless)客户,对三星电子造成打击。 此外,这一规定反而会加快中国半导体的自主程度,由于三星电子、台积电、英特尔等企业均为规定适用对象,中国的无晶圆厂可能将芯片制造业务转托于如中芯国际(SMIC)等中国代工厂商。 半导体业界相关人士称,代工企业需要在为多样化客户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技术实力,美国的这一规定反而是将客户资源转手让于中国本土代工企业,从而助力其技术自主。 以去年第四季度数据为准,连续从台积电“挖人”的中芯国际以5.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晶圆代工行业第三位,正紧追排名第二位的三星电子(8.1%)。甚至有观点认为,三星电子在代工领域的竞争对手已不是台积电,而是中芯国际。美国半导体协会在提交给商务部的意见报告中也明确表示,出口管制应在不会损害美国制造、就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前提下进行,可见美国国内也已认识到,从长期来看管制措施可能反而助推中国实现半导体自主。
2025-04-25 10:48:45在美国持续收紧对华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口管制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正加快自主替代步伐。华为近日发布了新一代AI芯片“昇腾920”(Ascend 920),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产。与此同时,去年推出的“昇腾910C”也将于下月开始大规模量产。 据业界23日消息,昇腾920将在中国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SMIC)的6纳米工艺上实现量产。该芯片的整体性能比上一代提升超过40%,其性能有望接近美国英伟达(NVIDIA)为中国市场定制的AI芯片“H20”。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美国政府近期叫停H20芯片对华出口,华为新一代AI芯片的推出有望在中国市场上实现对英伟达的全面替代。 此外,华为还计划大规模生产此前推出的“昇腾910C”芯片。虽然性能略低于昇腾920,但凭借较高的性价比,预计将广泛应用于本土AI企业的中低端AI模型训练任务中。 伴随美国对华出口限制的不断升级,中国AI芯片产业的自主研发正在提速。与此同时,韩国半导体企业可能面临对华出口渠道受限的风险。 据了解,三星电子自去年起向英伟达H20芯片供应第四代高带宽内存产品HBM3,最新一批H20芯片则使用了SK海力士生产的第五代HBM3E(8层)产品。若中国市场对英伟达芯片需求持续下滑,韩国企业的HBM出口渠道将受到冲击。 尽管中国企业或可尝试通过第三方渠道绕过出口限制获取韩国HBM,但随着美国监管愈发严密,相关路径的现实可行性较低。 业内也有声音指出,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正在加速追赶。长鑫存储(CXMT)去年就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开始量产第二代HBM2产品,未来或有望推出可用于AI芯片的高性能内存解决方案。 目前业界关注焦点之一,是华为是否会推出能替代英伟达下一代AI芯片“B20”的产品。B20原定于今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推出,整体性能优于H20。 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将英伟达挤出本土AI芯片市场,韩国企业也应加快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战略,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23 16:33:424月23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小米展出了其SU7车型。【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上迅速崛起的中国科技企业正将目光投向韩国电动汽车市场。继比亚迪(BYD)之后,小米、极氪等中国品牌相继宣布进军韩国市场,而被称为中国电动车“三巨头”的“蔚小理”也被认为距离入韩已进入倒计时。面对中企在技术、价格、产品形态等多方面的强势攻势,韩国本土汽车产业高度警惕。 据韩国业内23日消息,“蔚小理”是中国新兴电动车三强——蔚来(NIO)、小鹏(XPeng)、理想(Li Auto)的合称。三家公司近期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将2025年定位为全球市场拓展元年,并计划进军包括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市场。蔚来以其电池更换技术著称,正积极寻求韩国本地合作伙伴,推动电池更换设施在韩落地。小鹏则加快推进法人注册、销售网络建设与人力配置等程序,计划年内完成整车认证并力争在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向消费者交付新车。 此前,极氪汽车已完成在韩设立法人,并申请注册其中型SUV“7X”商标。2024年推出电动轿车SU7的小米也以年内登陆韩国市场为目标,积极准备相关市场准入流程。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中国品牌虽然在韩国市场知名度不高,但在中国及欧洲市场均表现亮眼,部分被称为“大陆的特斯拉”。“他们普遍拥有技术成熟、产品多样化、价格竞争力强等特点,加之韩国被视为全球先进技术的测试市场,自然成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蔚小理”所展现的强大技术实力也是韩国业内关注的焦点。三者不仅在电动车核心领域具备领先优势,更在未来出行关键方向——如软件定义汽车(SDV)、超越车辆平台(PBV)、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深耕多年。 例如,理想在成立十年内成功推出增程式电动车(EREV),抢占中国混合动力市场,并以“移动客厅”概念打造的SUV受到热捧,产品理念与现代汽车集团主打的PBV不谋而合。小鹏在智能驾驶技术上持续发力,推出售价仅为特斯拉Model 3一半的智能电动车。蔚来则以其创新的电池更换系统和用户体验导向的服务,深受中国年轻消费群体喜爱,甚至在MZ世代中形成所谓“蔚来教”式粉丝文化。 在中国政府政策扶持和强大资本实力支撑下,这些品牌依托AI、自动驾驶、电池等核心技术,正以强劲势头全面切入韩国市场。比亚迪的表现堪称代表,其去年推出的ATTO3车型在韩售价仅为3150万韩元(基础版),约为欧洲(4万欧元,约6550万韩元)的48%、日本(420万日元,约4260万韩元)的74%。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在发布会上表示:“韩国是我们全球战略的核心市场,即便初期亏损,也要打响品牌。” 韩国进口车行业人士表示:“韩国有现代汽车集团这样强劲的本土企业,又对智能技术高度敏感和接受,是电动车品牌无法忽视的战略市场。但电动车不同于一般消费电子,其技术力之外,安全性、品牌信任度和历史沉淀等都将成为中国车企突围的关键。” 2025年4月23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媒体日活动现场,蔚来汽车旗下子品牌乐道汽车(ONVO)在展台展出了一款L60 SUV车型。【图片来源 路透社/韩联社】
2025-04-24 15:46:0421日,在京畿道平泽港停放着出口用汽车。【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受美国政府对韩国输美汽车加征25%关税政策影响,韩国汽车产业预计将在2024至2025年间累计减产31.5万辆。专家还表示,该政策旨在提振美国本土汽车产量,但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或将导致北美地区汽车产能不升反降。 市场调研机构标普全球移动(S&P Global Mobility)于24日发布报告显示,自特朗普政府实施新一轮汽车关税及报复性关税措施以来,全球汽车产业链已遭受显著冲击。据预测,今年全球轿车产量将缩减94.4万辆,预计这一“关税风暴”将持续至明年,届时全球轿车产量将进一步减少77.8万辆。 报告指出,韩国汽车制造业正面临关税政策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具体来看,今年预计减产11.2万辆,明年减产规模将扩大至20.3万辆。相较之下,日本的影响更为显著,预计两年内将减产60万辆,年均减产30万辆。 分析认为,美国汽车关税预计将对欧洲和中国市场造成最大冲击。今年欧洲地区轿车产量小幅下降1.2万辆,明年将激增至25.1万辆,减产趋势将持续至2027年,减产规模将扩大至26.6万辆。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激化的态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同样承压,预计今年轿车产量将减产19.8万辆,明年减产50.3万辆。报告预测,特朗普政府的汽车关税政策可能延续至2027年,届时关税税率或下调至15%。 报告表示,该关税政策不仅未刺激美国本土轿车产能提升,反而可能导致产量下滑。数据显示,北美地区2025年轿车产量将减少94.4万辆,2026年减少77.8万辆,创自新冠疫情后的最大降幅。然而,报告指出,随着宝马、 本田等跨国车企加速推进本土化生产战略以规避关税影响,预计到2027年北美地区年产量有望稳定在约1547万辆。标普全球移动表示,未来至少两年内,关税将严重威胁全球乘用车生产,北美地区预计首当其冲。
2025-04-24 15: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