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无论是C919国产客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还是DeepSeek挑战OpenAI,甚至是航天、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国正在多个高科技赛道上迅速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也对韩国等科技强国的产业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C919商业化加速 冲击全球航空市场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客机市场几乎被美国波音(Boeing)和欧洲空客(Airbus)所垄断。然而,中国商飞制造的一款单通道150座级窄体干线民航飞机C919的商用化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全球商用客机制造的第一梯队。尽管目前C919的飞行时间受限、运维体系尚未成熟,但随着中国加快飞机制造产业链的升级,未来10到20年内,这款中国国产客机极有可能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更值得关注的是,C919的成功研发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产业链的成长,包括航空电子、发动机、机体材料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虽然在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具备竞争力,但在航空航天领域相对薄弱。如果中国的商用飞机市场进一步壮大,韩国航空零部件企业未来的订单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DeepSeek低成本突破 威胁全球AI霸主地位
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AI企业已经能够在较低的计算成本下,训练出媲美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更关键的是,中国AI生态链正在形成“软硬结合”的闭环,从 AI 芯片(华为昇腾、寒武纪)、数据训练(百度、字节跳动)、大模型(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到终端应用(小米、华为、腾讯 AI),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打破对英伟达、英特尔等西方科技巨头的依赖。

相比之下,韩国 AI 产业的生态链尚未完全建立,高端AI服务器仍严重依赖英伟达GPU,软件算法也更多受制于美国。如果未来中国AI技术在计算成本和应用生态上继续领先,韩国企业可能会在全球 AI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科技全面突破 中国科技实力“反攻”
除了航空和 AI,中国在半导体、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科技、航天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在加速追赶。
尽管美国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制裁,但中国正加快推进芯片产业链的独立性。华为2023年推出的Mate 60 Pro搭载了中国自主研发的7nm级别芯片,被认为是突破美国封锁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中国成功建立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风险。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宇树科技(Unitree)已经推出了比特斯拉Optimus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商业化。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韩国现代机器人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如何维持市场优势成为关键问题。

【图片来源 AFP/韩联社】
而中国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快速进展,成为首个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成功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此外,中国企业在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领域投入巨资,涌现出华大基因、百济神州等全球化企业。韩国生物科技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崭露头角(如 SK生物制药、三星生物制剂),但面对中国的大规模资本投入,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今,韩国企业“产品在中国卖不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而是如何应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反向冲击。从C919到DeepSeek,从AI到航天,中国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科技秩序,并对韩国、美国、欧洲等传统科技强国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韩国必须调整战略,寻找突破口,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阶段保持竞争力。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挑战,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如果应对不力,韩国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被中国在多个高科技领域超越,从“技术领先国”变成“技术追赶者”。
未来的科技竞争,才刚刚开始。